学佛笔记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第三之三(六)
2025-06-03 06:55

元 宏济

宏济。字同舟,俗姓姚,浙江余姚人。幼年出家于乡里的宝积寺。年十六岁剃发染衣受具足戒,持诵《四分律》甚为精勤。后来依止半山全法师学习天台教观,经过一段时间后,即能完全通达其中的要旨。曾经修习《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法。有一天在禅定中看见四明法智尊者,授予他犀牛角制的如意,自此以后辩才日益增进。元泰定帝泰定元年(西元一三二四年),前往住持万寿(江苏江都县东)的圆觉寺。

第二年,盐官(浙江宁海)的海岸堤防严重毁损,居民生活于恐慌不安之中,丞相也极为忧心,因此迎请宏济到海岸边,启建水陆大斋会。宏济法师入于慈心三昧,拾取海沙持诵大悲咒,遍撒于当处,足迹所到之处,海岸立即回复坚固,人们因此称叹他的神异。后来居住过集庆寺、显慈寺、圆通寺等寺院。晚年又回到故乡的宝积寺,专修念佛三昧。不久得疾,因此召集弟子们,开示唯心净土之说,有人尚未通达,宏济大声的说:生死难处。(六道的生死轮回实在难以令人安处)然后往生,当时为元顺帝至正十六年(西元一三五六年)三月十日,时年八十六岁。(护法录)

元 必才

必才。字大用,俗姓屈,台州(浙江)临海人。母亲赵氏,信奉佛法极为恭敬,梦到一位清净僧人入厅堂来,醒了之后即生下孩子。年十二岁时,依止报恩寺的瞿法师出家。不久之后,进受具足戒。后来受业学习于玉冈润法师,广博地阅览一切经典,深入明了天台教观,玉冈法师赞叹地说:这孩子大概是灵山会上的人吧!元泰定帝泰定元年(西元一三二四年),继承玉冈法师主持浙江海盐的德藏寺。不久后又经历住持杭州的兴福寺、演福寺。

必才法师为人安定稳重沉默寡言,专精修习观行。每次讲演经典义理,都能贯彻通达纵横无碍,凡是听讲的人无不倾心佩服。元顺帝赐号佛鉴圆照。

有一天,头部和眼睛都胀痛,必才于是告诉大众说:我的因缘尽了。因此焚香面对于西方,高声称念阿弥陀佛,念了整整一昼夜,然后又告诉大众说:你们不要以为精进修持会毫无证验,我净土的因缘今已成熟,念佛三昧已经现前了。接著就要求沐浴更衣,并要人为他写书信告别相识的朋友,然后合掌往生。时年六十八岁,火化时,有五色的光芒,从龛柩中发出。火化之后,色身不坏的部分有二,一是舌根如红莲华一般,另一则是牙齿如洁白明亮的美玉贝壳,另外还有无数的舍利子。(明高僧传)

元 悦可

悦可。字中庭,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江苏嘉定的西隐寺,建筑十六观堂,以修习净土法门,元仁宗延祐年间(西元一三一四~一三二○年),赐号广慧大师。至元顺帝至正年间,毫无病苦地坐化往生。火化之后,牙齿和舌根不坏。(苏州府志)

元 维则

维则。字天如,俗姓谭,永新人(江西吉安人)。出家后,继承法脉于中峰明本禅师。元顺帝至正初年(西元一三四一年),住在苏州的师子林禅院。皇上一再地诏请他前往京城要向他问法,维则都以疾病推辞不去。维则既已契悟禅宗单传直指的顿法,又推崇天台智者大师、永明延寿大师的旨意,兼宏净土的教法。著作《净土或问》,破除一切疑惑,策励大众精进修行净土法门。现在收录其中特别令人警策而切要的部分:

有人问:一生一世造恶业,临命终时念佛,就可以带业往生净土,又可以永不退转,那么我还可以做一些世间的俗事,等待临命终时再来念佛,这样可以吗?

答曰:苦哉!苦哉!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天下僧俗男女的,都是像这样一类的话。五逆十恶的凡夫,于临命终能念佛的,都是宿世具有善根,所以能够遇到善知识,因而知道要念佛。像这样子侥幸的事,一万个之中也没有一个。

《群疑论》说:有十种人临命终没办法念佛:

一、未必能够遇到善友,那么就没有劝导他念佛的人。

二、业障病苦缠身,没有多余的心力来念佛。

三、中风而无法言语,不能念佛。

四、临终时狂乱颠倒丧失心志而无法念佛。

五、遭遇水火之灾横死,来不及念佛。

六、遇到豺狼猛兽,惊慌恐惧而不知念佛。

七、遇到恶友破坏他念佛的信心,而不愿念佛。

八、昏迷而导致死亡,无法念佛。

九、军队战争中阵亡。

十、从高山上坠落死亡。

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平常能够听到、看到的。不论出家在家,人人都可能遇到这些状况。不论是宿世的业报所招,或是现在的业力所感,一旦境界忽然现前,就没有办法回避。平日若没有念佛的工夫,只要忽然遭受到其中的一种事故,就心慌意乱手足无措,没有办法定下心来念佛。即使是善知识、活佛,也救他不得。接著便是随著所造的业力,趋向三途八难中受苦,到那时候,要听闻佛名也听不到了。

即使是没有这些恶缘,安然地病死,临命终也难免如风刀支解身体,四大分离时,就如同生龟脱壳一样,痛苦逼迫,内心害怕恐怖张惶,这样也没有办法念佛。再说,就算是无病而死,但是因为世俗的因缘未了,世间的俗念还放不下,由于贪生怕死的念头,扰乱了心情,更加上财产尚未分明白,后事未办,妻子啼泣儿女哭号,百种的忧愁苦恼一起在内心煎熬,这样子也没有办法念佛。还有,假使未死以前,只有一些少许的病痛在身,也难免疼痛苦楚,叫唤呻吟,到处求医生问药方,祈祷忏悔消灾解厄,妄想不断,杂念纷飞,这样要念佛也没有办法。

再假定未生病以前,只是年纪较大,衰老的相貌现前,但是也做事困难行步龙钟,心中哀愁感叹忧悲苦恼,只是专注在这个衰老的色身上,做种种的挂念思量计较安排,那也没有心思去念佛。就算是在未老以前,仍然年少健壮之时,恐怕狂心未歇,俗务牵缠,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纷纷乱乱,如此也没办法念佛。

最后就算你清闲自在,有志修行,只要稍微在世间相上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心思,断不了妄念,只要有一些境界现前,自心的这个主人翁,就随著他外境颠倒妄想,这样还是没办法念佛。

你且看看,不论老病之时,或是少壮清闲之日,只要稍有一事挂心,早已是不得念佛了,何况是临命终之时,种种业障痛苦现前呢?更何况是你还放不下,还要做些世俗事业,你真是痴人!说了一些痴话,敢保你是错用心了!

况且诸般世事如梦如幻,好似过眼云烟,那一件代替得了生死呢?即使你广造伽蓝寺院,增建常住,攀缘名位,结交高官富豪,自以为是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律。难道你不曾听说,有为造作的功业,多诸过失,天堂尚未成就,地狱已经先成。

如果生死的大事尚未明了,那么一切的造作都是苦本。等到临命终两眼一闭,受尽种种痛苦之时,才知道自己平日所作所为的,尽是一些枷上添枷,锁上添锁,在地狱热锅汤下增柴火,刀山剑树上增刀枪等,自我损伤的傻事。一旦袈裟之下失去人身,那就万劫难复,这么悲哀的事,即使是铁石心肠的好汉听了,也要落泪。祖师大德如此苦口劝你,那里允许你临终时再来念佛呢?

死心禅师道:世人财宝如山,妻妾围绕眼前,日夜欢乐享受,怎奈前程有限,无常暗地相催,死神符令一到,就要即刻奉行,不容你稍有停留。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也不会看人的面子。况且就大家眼见得到耳听得到的,前街后巷,亲戚眷属,朋友兄弟之间,强壮的后辈,死去了多少。世间人大多都说要老了来念佛,岂不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古人说: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

死心禅师如此苦口婆心劝人,那里允许你等到临终再念佛呢?人生在世能有几时,就如同石火电光一样,眨眼便过去了。趁著现在还没衰老尚无病苦,抖擞身心放下世事。有一天的时间就念一天的佛号,有一时的闲工夫,就修一时的净业。到时由他命终,我净土的资粮早已经预先办妥,往生的前程也已经稳当了。如果不是如此,那就后悔难追了。

有人问:如果定力未成,临命终时,念头无主茫然无知,只要一眨眼的时间,等到再张开眼时,就已经千里万里去了。又或者平日牵连执著一点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个月一个月,摆脱不掉,应当以何策来对治它?

答曰:呜呼!此是天下学者的通病也,当你正念间断的时候,如果不能痛加鞭策,那么想要达到无间断的净念,就永无成就的一天。我听说古人有三种痛切的自我鞭策:第一是报恩。第二是决志。第三是求验。

第一,所谓的报恩。既然是修习净土法门,应当要思念报恩。佛恩、国恩尚且不论。只如父母养育之恩,师长造就教化之恩,此恩此德岂非重大。从你出家以来,便说要报答重恩,离乡背井,二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苦,你总不顾。父母衰老疾病,你又不看,等到听说他们死了,你也不归。如今父母师长或许堕在三途,受罪受苦,每日期望你救他,盼望你度他,而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功业既不能成就,自救尚无办法,如何能救你父母、师长。既不能相救,你就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之人。经典说:不孝之罪,当堕地狱。那么一念间断之心,便是地狱之业。

况且你又不织而衣、不耕而食、僧房卧具等等,一切都是受用现成的。因此你应当勤修净业,以图报答信施之恩,祖师大德说:此是施主从妻子儿女身上,减损刻苦而拿来供养的。如果道眼未明,则所受用的滴水寸丝,也须当畜牲牵犁拖耙,来偿还他才可以。而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功业既不能成就,酬偿债务就有你的一份,那么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畜生之业也。

第二,所谓的决志。如果想要专修,心志就必须决定。你一生参禅,禅既不悟,等到看经典,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又要讲几句教,又要写几个字,还要做几首诗,情执挂在两头,心念分向四路。祖师说:只要毫厘的系念执著,就是三途的业因。只要一刹那的情执生起,就产生万劫的牵绊枷锁。而你却心志毫无确定,情念纷乱多端。由于情念多端,而间断了正念,那么只要一念间断的心,便是三途牵绊枷锁的业。

况且当我们守护戒根时,如果心志不能决定不移,或者身口二业,念念向外驰求。经教中说:宁以烊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更何况现在诸戒不能严守,邪心纷乱妄动。由此妄动的心念,间断了真实的修行,那么一念间断的心,又何止是热铁烊铜之业而已呢?

再加上对于断除憎爱之心,意志不能坚定而不动摇。往往于虚名浮利之上,自己观照不破。名利如果属于我,便生起贪爱,名利如果归属他人,则生起憎恨嫉妒。古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逐憎,同入火坑。而你现在却因此爱憎之心,而间断净土的修行,那么一念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之业。

第三,所谓的求验。既然学习专修净土法门,应当要求灵验。你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即将临终,那里还有几天的日子可过。必须在现今目前,便要亲见阿弥陀佛。就好像庐山慧远大师,一生之中三度见佛。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得见佛。又如少康法师,念佛一声,即有一化佛从口中飞出。像这种灵验的事迹,有万万千千之多,你若能心无间断,想要见佛就不困难,反之若是间断的心念一生起来,那就决定无法见佛。既不能见佛,即与佛无缘。既无佛缘,就难生净土。既不能往生净土,必定堕于恶道,那么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途恶道之业。

以上三种方法,应当痛加鞭策。使自己念念不离于佛,使佛不离于我们的心念。一但感应道交,现前即可见佛,既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既见自性天真之佛,即得本性的大用现前。然后推展悲愿,广大地度化一切众生。此名净土禅,亦名禅净土也。(苏州府志。净土或问)

元 善继

善继。字绝宗,俗姓娄,浙江诸暨县人。母亲梦见一位神僧交给她一朵莲华,因此而有了身孕。善继出生之后即能够说话,每次见到母亲念佛号,便合掌跟著唱和。元成宗大德年间(西元一二九七~一三○七年),剃度出家,第二年,进受具足戒。不久之后追随天竺寺的大山恢法师,学习天台宗的教观。后来前往南竺寺,拜见湛堂澄公,澄公极为器重。元顺帝至正年间(西元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年),主持天台山荐福寺,随后又迁往能仁寺。晚年,专修净土法门,一心系念阿弥陀佛,昼夜精进而不中断。有一天,忽然告诉大众说:吾将归矣!然后端坐而往生,时年七十二岁,火化后,舌根不坏。(明高僧传)

元 子文

子文。字宗周,明州(浙江)象山县人,受业学习于北溪闻法师,稍后出来主持宝云寺。广博通达天台教观,奉持戒律甚为严谨。与人说话,好像说不出口一样,但是到了升座说法的时候,则滔滔不绝毫无滞碍。

有一天,讲《十六观经》圆满之后,即就座告别大众,表示将要入灭。有人启禀子文说,和尚后事仍未嘱咐,为何那么快就要走了。子文说:僧家要行便行,莫做俗汉技俩。大众更加恳切地要求他住世。子文法师于是下座,回到方丈室,一一的条列计划之后,即合掌称念西方阿弥陀佛的圣号,回向发愿完毕以后,立刻往生。火化后,得舍利子无数,异香袭人,整整一日才散去。(明高僧传)

元 盘谷

盘谷。字丽水,浙江海盐县人,为人志气高超性情豪迈,广博通达经典史籍,讲说《华严经》大意于杭州的慧因寺,义理透彻辩才无碍,七众弟子皆倾心佩服。后来到江苏松江县,建立精舍,精勤修行净土法门,每日课诵阿弥陀佛圣号。年纪七十多岁时,身心毫无病苦,预先告知往生日期,然后正身端坐而往生。(明高僧传)

附录:山堂法师念佛修心术

诸大乘经典,劝人往生净土,因地有两种,一是定,二是散。

第一个是定善。是指即心观想阿弥陀佛,忆念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教主伴侣,都是唯心所造本自具足的。我之心性当下即空故,阿弥陀如来本空。我心即假故,阿弥陀佛宛然显现。我心即中道故,阿弥陀佛绝待不可思议。或者观想莲华开合,而我则居住在莲华之中。莲华闭合表即空,华开表即假,色声香味形体相同,即表示中道。

故经典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乃是释迦如来亲自开示唯心三昧,圆妙常住的观体。了知彼极乐净土众生、佛陀、依报、正报、色法、心法,都是我自心本性具足的功德,一切境界即为能观想的本心。心外无佛,自性之外无有土,如此观照不已,便可证得无生法忍。

第二个是散善。用清净真实的心,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一心不乱,系念阿弥陀佛。一日至七日,声声不绝,念念无间。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种只是依靠事相忆想彼国,而没有空假中三观,称为散善。因此从事三种净业(净业三福,见注),只要回向发愿往生净土,都可得生极乐世界。

祖师智者大师说:根有利钝,因此修行有定、散之别。观佛三昧名为定,修其他的善业称为散。散善的力量较微弱,不能灭除五逆之罪,而《观无量寿佛经》说明的是观佛三昧,因此可以灭五逆十恶罪往生。由此可知不论是定善是散善,或钝根或利根,皆是往生净土之因,都可以趋向无生,永无退转!

注:净业三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念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者,名为净业。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一个不平凡的比丘尼大德

◎ 卢秀清本空法师是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马径村人,俗姓张名汝钊,法名圣慧,出生于一个十足封建的旧礼教家庭中,祖上四代信佛。她家虽处乡间,却也是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秀才,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当她还只周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清居比丘

◎ 真 慈清居比丘,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在法华庵莲清老和尚处剃度,后来常住在大仪镇东头觅心庵(俗呼陀子庵)。因为没有香火,靠卖些药材、木梳等为生。1938年冬天,一日晚间在打坐念佛,见有二个童子前来对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圣贤的面目

◎ 明 海 《祖堂集》是现存最早的禅宗史书,它的叙述风格质朴、粗拙,与其后出现的灯录史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大不一样。从这本书中,我们往往能一窥古代禅门大德人性的真实面目。在药山惟俨禅师这一篇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