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第三之一(二)
2025-05-14 09:56

北魏 昙鸾

昙鸾。山西雁门人,年少时游历五台山,见到种种神迹灵异之事,因而发起信心剃度出家。读《大集经》时,由于经典的言词义理深奥微密,因此发心要为此经作注解。行文注解才过一半,就感得气疾,于是周遍各处去寻求医疗。后来感叹说:人命危脆,旦夕无常。我听说长命的神仙,常常出现于世间,如果得到长命的神仙术之后,再来宏扬佛教,不也是很好吗?因此前往江南的道家陶弘景隐居的处所,恳求神仙术,陶弘景授以《仙经》十卷,昙鸾便欢心喜悦地回去。

回程经过洛阳时,遇到三藏法师菩提留支,昙鸾问说:佛法中也有长生不死之法,胜过这本《仙经》的吗?菩提留支说:此方东土哪里有什么长生不死之法,纵得长命,短暂的时间内不死,终究归于六道轮转,有什么可以珍贵的呢?真正能够长生不死的,唯有佛道中才有啊!因此菩提留支以十六观经(《观无量寿佛经》)教授给昙鸾。并告诉他说:学习此经,则三界之内不用再来投生,六道之中不必再来轮转,丰盈虚损阴阳消长、福祸成败得失好坏等种种事情,不会再来干扰伤害我们。而其寿命之长远,有如恒河沙时劫无量无边,真是没有办法比量譬喻,这就是我佛大觉金仙的长生之法。昙鸾听了以后心中大喜,因此把《仙经》火化,专修净土的观法,不但自我修行而且教化众生,其影响流传非常广大普遍。他曾经撰写称名礼拜求生净土的十二首偈颂,以接续龙树菩萨所作的偈颂。又著述《往生论注》两卷,流传于世。

魏朝君主非常尊重推崇他,因此赐号为神鸾,并敕令迎请居住于山西并州大寺。晚年移往汾州玄中寺。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西元五四二年),有一天晚上,在室中见到一名清净僧人告诉他说:我就是龙树,早已往生居住在净土之中,由于你和我志向一致的缘故,因此特地前来和你相见。昙鸾自知往生的时候已到,于是集合大众教导警诫说:大家生生世世奔波劳苦,永远没有止尽的时日。对于地狱无量无边的痛苦,不得不心怀恐惧;而于求生极乐世界九品莲华的净土法门,不可不努力修行。说完之后,命令弟子们高声念佛,自己则向西方顶礼而往生。当时在寺院的人都看到幡华幢盖,从西方而来,天乐充满了整个虚空,过了很久之后才消失。这些感应的瑞相传闻到了朝廷,皇上于是诏令将昙鸾大师安葬于汾西(今山西平阳)的文谷,于当地建立塔寺和纪念石碑。(续高僧传。乐邦文类)

北齐 慧光

慧光。居住洛阳。曾著《华严经》、《涅槃经》、《十地经》等经典的注疏,微妙穷尽地披露权实二智的义理。有一天得疾病,见到天人大众来迎接,慧光说:我所愿求的,是归向极乐世界啊!说完之后不久,西方净土的化佛,充满了整个虚空,慧光说:唯愿我佛慈悲摄受,满我往生净土亲见阿弥陀佛的本愿。随即弹指而入灭往生。(佛祖统纪)

北齐 道凭

道凭。俗姓韩,山东平恩人。年十二岁出家,通达贯摄各种经论,到处参访各个大德的讲座,因此对于佛法的造诣,日渐达到精深微妙的境界。魏、赵两朝年间,讲《涅槃经》、《华严经》以及各种戒律、论典,眼睛不用依著经文读诵,就能够透彻地切中佛法的要旨。平日时常福德、智慧两者兼修,袒露肩膀赤著双足,以乞食生活来度日,并发愿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齐文宣帝天保十年(西元五五九年)三月十七日,于河北邺城西南的宝山寺往生,时年七十二岁。临命终时,佛光照耀充满整个屋子,芬芳的异香弥漫于庭院之间。(续高僧传)

北周 慧命、法音

慧命。俗姓郭,山西太原晋阳人。出家后,专门修习方等、普贤等忏法,追随投靠恩光、先路两位禅师,后来游化到仙城山。在此之前,有一个叫孟寿的道士,发心归依三宝返邪归正,施舍自己所住的道馆,改建为寺院佛塔。后来等到慧命法师将要到达仙城山之前,孟寿在神志恍惚如梦似幻的情况下,见到鬼神大众严肃地守卫在他原有道馆的两旁。醒后不久慧命法师就到了,因此孟寿又舍掉自己所住的房子改名为善光寺,并以此寺院供养奉事慧命法师,渐渐地众多的修行人都聚集在此地。没多久之后,慧命就辞别仙城山回到原来居住的山林。当时有一位叫法音禅师的人,与慧命相识而且极为亲近熟悉,两人一同到长沙果愿寺能禅师的地方,修学禅定。

后来两人又一起回到仙城山,居住了五年。当时慧命与法音,都已经自知命终往生的时间,两人携手于松树林下,相视而笑地说:就在此处,正可以终老一生!侍者最初听到,并未了悟他们所说的意思。不满十天,两个人同时得病,北周武帝天和三年(西元五六八年)十一月五日,慧命端身跏趺正坐,面向西方称念佛名,这时大家都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慧命随即合掌念佛而往生。大众当中有人梦见天人从天降临,幢幡鲜明亮丽显耀在辉煌的日光之中,又听到房舍之间有清晰的音声唱言:善哉!内外到处充满奇异的香气和美妙的乐声,大家所听闻的音声和熏染的香气,都是美妙缤纷而多采多姿。

不久之后,法音禅师也在这个月的十七日,坐在同一个地方,念佛往生。往生时所显现的感应瑞相,也和慧命一样的殊胜感人,两人当时都是三十八岁。后来徒众们就在这颗松树下,叠砖建塔而为坟墓。(续高僧传)

北周 静蔼

静蔼。俗姓郑,河南荥阳人,少年时到寺院游玩,看到描述地狱种种状况的变相图,内心非常恐惧,因此想要出家修行了脱生死,于是前往瓦棺寺,依止和禅师剃度出家。年十七岁时,受具足戒,严格护持戒律威仪,并通达贯彻各种经论。平日修行大慈悲心的法门,凡是蚕丝绸缎华丽彩绣的衣服,和由众生皮革所制的衣物鞋履,一概都不披戴穿著,终身只穿著由粗布所造的衣服。

北周武帝将要消灭佛法时,静蔼法师特地前往京城,向朝廷呈递书面的文表,为佛教论理申诉,当面反抗皇上的圣旨,请求皇帝不要消灭佛教。但是他的申诉抗议,终究不被武帝采用,因此静蔼就携带著门徒,进入终南山隐居。后来又潜藏到太一山的锡谷当中,自己披著粗麻做的破衣,暗自地阐扬大乘佛法,他有许多的撰述著作,都隐藏在岩石洞穴之中。

静蔼悲悼佛陀伟大的佛法已经沦落荒废,因此告诉弟子们说:既然无益于这个世间,我准备要舍弃身命,往生极乐世界。有一天,他独自坐在另一个山洞中,命令侍者下山去,明天再早一点上来。侍者离去后,静蔼就跏趺端坐在平坦的磐石上,自己亲自用刀子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一段一段的铺在石头上面。又把肠子拉出来挂在松树的树枝上,五脏六腑都暴露在身外,身上的筋骨、手脚、头部和脸面,都以刀子完整的割碎分解。最后再以刀割下心脏,捧著心而命终往生,当时是北周武帝宣政元年(西元五七八年)七月十六日,时年四十五岁。侍者隔天早晨到达山洞的时候,只见到静蔼还合掌捧著心,就如同他最初入座时一样,向著西方端正跏趺而坐。法师的骨骸之间并没有遗留任何的血迹,只见到白色的乳液大量涌出,凝结于石头之上,又看到用手书写的偈颂遗留在石壁之上。其文章曰:

诸位有缘人,无论是在家出家、男子女人,皆应当要好好安住自心,在佛法中不要生起退转的念头,若生退转之心者,则将失去种种善根利益。我以三种因缘要提早舍此身命。第一个是,我觉悟到此身有无量无边过患的缘故。第二是,我无能护持佛法的缘故。第三则是,我想要速得见佛的缘故。

其偈颂曰:无益的色身,不但浊恶不净,而且又烦恼人们去为他奔波劳役。因此我解剖身形将它铺于枯石之上,毁损身体而将它散挂在山岩的松树枝头。无论天、人、阿修罗、山神树神,那些有心追求佛道的人,见到我舍身命的人,祈愿让这一些众生,凡是见到我骨骸的,其无明烦恼的大船,皆能覆没消失。愿令众生,凡是听闻到我舍身命的人,天耳神通皆能成就,菩提正觉究竟圆满。愿令众生,忆念我时,具足一切禅定念力,多闻智慧总持佛法。我此报身一旦消灭,则色身四大分散凋零,清澈泉水和幽深山林之间,我曾往来的小径,不久就会埋没了踪迹,原本就寂静的山洞石室,则更将无声无息不见人烟。愿把我色身普遍地布施给一切禽兽,乃至昆虫,凡是食我肉、饮我血的一切众生,皆能善根充满、福慧具足。愿我未来,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身心自在,普遍十方超拔济度一切有情。

诸有缘人应当觉悟,我们所拥有的这个色身,本来就不清净。身体的下半身,是个屎尿充满的皮囊,九孔常常流出不净之物,就如同残破漏水的水塘堤防。此身令人厌恶,臭恶得令人不敢瞻视观察,此身是由一层薄皮包藏著脓血,尘垢染污弥漫涂满了全身上下。此身恶臭污秽,犹如死狗的尸体。此身是由六根六尘虚妄和合而成,而不是从其他的鬼神梵天创造而产生。应当观察这个恶臭的身躯,终究是被无常所囚困系缚,不得自由,无论进退来去行住坐卧,都总是不免遭受无常之苦。死亡之后如果遇到蝼蚁昆虫,则此身难保。凡是执著身命的人,此生必无所得,终究失去一切。命终之后,不免为狐狸野狼撕裂吞食,终归化成腐肉虫蛆。

无论天人男女、好丑贵贱,必定为死神之火所焚烧,暂时见到的一切容色相貌,都是如电光火石般,刹那幻灭了不可得。死亡侵扰了所有一切的众生,是种种怨苦中最令人怨苦的。因此我视此身如仇敌,誓愿断除这个生死的根源。此身无可爱乐,具足种种烦恼,就如同充满毒蛇的箱子,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虚幻地围绕而成,百千病苦居于其中交缠困扰。凡是有三界形色执著的众生,终究必定众苦聚集。色身是老病死亡的痛苦深渊,身心之中具足了一切的火热烦恼,有种种无量的过失缺陷。

此身本来就没有我可主宰,因为一切都是业力的支配、不能自在如意,在本无实体的情况下,众生却颠倒计度妄想执著有一个我的存在。这个虚幻无我的色身,就是凡夫自以为可以自做主宰的我,而坚执贪恋不舍的。由于众生久远劫来无明迷惑、颠倒妄想的缘故,因此而隐藏了本来具足一切善法功德的清净自心。虽然自以为在长养色身,却不知道它早就如同死尸一般毫无可乐。无量劫来我们早已弃舍转换过百千万亿不净的色身,所流的血、所饮的乳,就如同大海一样浩瀚无边。过去死去的尸骨堆积起来,有如须弥山那么高,而将来要受的生死,更是几倍于以往所曾遭遇的痛苦。生死轮回当中,根本毫无所谓的利益可言,只是徒劳地蒙受艰难辛苦而已。

我对众生既没有丝毫帮助,对佛法的衰微又于事无补,因此忍痛舍弃布施色身,希望舍身的功德能无量无边,以期能够誓不退转于佛道,永远出离于四生的苦痛深渊。当我舍此污秽浊恶的身形之后,期愿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于一念间莲华盛开,化生于阿弥陀佛面前。速得亲见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贤圣海众,永远辞别三途之中无量的苦难,于佛的菩提正道决定得不退转。即刻获得五种神通,自由自在飞行无碍,于宝树间饱餐正法,究竟证得无生法忍。既能悟入清净法身的解脱自在,同时又能不失大悲心,不断灭舍弃三界的众生,以消灭魔道护持正法为首要目标。速得超登于十地菩萨的福慧圆满,神通变化无有边际,德行具足四无所畏,号称如来大觉法王。

期愿舍弃此身之后,早得令此身心自在,既得法身清净自在,更回入种种六道众生之中,随顺因缘地在能够利益有情之处,护持佛法救度众生。大众应当要知道,世间所有的业缘终归灭尽,一切有为的造作亦复如是,就如同梦幻泡影般地刹那幻灭。三界之内悉皆无常,时时令我们不得自在。一切的众生,无论是他杀或自己死亡,终究还是归于三界轮回的无常法里,这是有智慧的人所不乐于居处的地方,大家应当常常如是思惟。一切的因缘既然合会聚集如此,所以我的业缘也当灭尽于今日。(续高僧传)

隋 昙延

昙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人(今山西永济县)。年十六岁出家,游历参学于各个讲座,深深悟入佛法要旨。曾经著述《涅槃大疏》,当著述完成之时,注疏的卷轴放大光明照耀了一夜,佛塔中的舍利也放出奇异的光芒。北魏宰相宇文泰为他建立寺院于京城西边,名为云居。北周武帝建德年间(西元五七二~五七七年),被授职为僧统,以统监全国僧尼的事务。隋文帝开皇初年(西元五八一年),奉皇上的赐令主持延兴寺。开皇八年(西元五八八年)八月十三日命终,时年七十三岁。昙延平日以西方净土为正观,语默动静之时,皆能专注忆想西方阿弥陀佛而坚定不移,就如同处在甚深的禅定当中。其遗嘱命令以自己身体的骨骸血肉,布施给一切的禽兽。示寂往生时,寺院附近有一个叫任金宝的人说:我看见天空中有幢幡伞盖,排列成两行队伍,在昙延法师的前面作为引导,这个队伍从延兴寺一直到达山的西边。(续高僧传)

隋 道喻

道喻。不清楚他的出身,平日居住在开觉寺,持念阿弥陀佛,以栴檀木建造佛像,只有三寸高。后来在禅定中见到佛,佛问他:你建造我的身像,为何那么小呢?道喻回答说: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说完之后,便见佛身广大遍满了整个虚空,佛告诉他说:你应当去澡浴清净,等到天上的明星出来时,我就来迎接你。到了约定的时间,果然见到阿弥陀佛前来相迎,此时光明照耀充满了整个寺内,道喻就在此刻入寂往生。当时为隋文帝开皇八年(西元五八八年)。(净土文)

隋 智舜

智舜。不清楚他的出身,由于仰慕慧远大师过去一生的德业,因此入庐山,学习净土法门。隋炀帝大业初年(西元六○五年),讲完《观无量寿佛经》之后,即示现疾病。临命终前见到鹦鹉孔雀,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演出微妙的法音,于是告诉弟子说:我今日要往生了。然后随即命终往生。(佛祖统纪)

隋 登法师

登法师。不清楚他的出身,曾在山西并州兴国寺讲《涅槃经》,凡是来听经的人,一律都劝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隋文帝开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往生,临命终时异香满室。等到出殡那天,虚空当中香云遍满,覆盖了整个村落。(往生集)

隋 智顗

智顗。字德安,俗姓陈,河南颍川人。母亲怀孕时,梦见五彩的云烟,回旋环绕在自己的心怀之间。等到诞生的时候,屋内突然光明照耀清净明彻。生下以后,眼珠有两个瞳仁,每当睡眠时必定合掌,坐的时候自然而然就面向西方。年纪稍大时,凡是见到佛菩萨形像一定顶礼跪拜,遇到僧人则心中虔诚外表恭敬。到了十八岁,投靠湖南湘州果愿寺的法绪法师出家,专门持诵《法华经》,并且通达律藏。个性好乐禅定的喜悦,后来前往山东光州的大苏山,礼拜追随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一见到智顗就说:过去你我同在灵鹫山一起听闻《法华经》,由于这个宿世的因缘,使你今日又来此处相遇。慧思禅师接著就为他开示普贤行法的道场,并为他解说四种安乐行。智顗于是安住在大苏山修习法华三昧。才经过三个夜晚,当智顗读《法华经》,诵到药王品的: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身心的执碍豁然开朗,内心寂静入于禅定,智慧明了清净觉照,体悟了《法华经》的玄义,通达贯彻诸法实相。

陈朝废帝光大元年(西元五六七年),智顗第一次到金陵(今南京),居住于瓦官寺,广大普遍地宏扬禅法。陈宣帝太建七年(西元五七五年),前往浙江临海的天台山,结茅庵于北边的山峰而居住在那里。没多久即奉皇上的诏命进入京城金陵。陈朝灭亡后,前往庐山去,后来又周游荆州、扬州(湖北、江苏)一带。隋文帝开皇十四年(西元五九四年),再回到天台山,前前后后总共建造寺院三十六所,佛像八十万尊,亲自度化而出家的有一万四千名僧人。用钱赎取的捕鱼网具,以及溪流池塘中的捕鱼场共有六十多所,全部都把它们改成放生池,并且上书于京城令朝廷得知,使其严格禁止人民到放生池捉取网捕各种众生。

智顗法师高尚的德行,不但令护法龙天致敬赞叹,无数的僧俗大众都服膺遵从他的教化,佛陀的教法也因他的弘扬而大大兴盛起来。当时的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归依于智顗求受菩萨戒,尊奉敬称智顗法师为智者,因此后人称为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曾经著述《净土十疑论》,其最后一篇,开示说明欣厌两字的意义。其文章说:凡是想要决定得生西方净土的人,如果具有两种行,必定可以得生彼国。那两种行呢?第一,厌离行。第二,欣愿行。

何谓厌离行?凡夫从无始劫以来,为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所牵缠束缚,轮回生死于六道之中,受尽一切种种的痛苦,从来就没有厌离五欲六尘的心,所以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因此之故,我们应当常常观察这个色身,里面充满了脓血屎尿,一切浊恶之物从身体的孔窍流露出来,染污不净臭秽不堪。《涅槃经》说:这个包藏种种臭恶如同城堡的色身,其中有愚痴无明的罗刹恶鬼,居住在这个身城里面,有那一个有智慧的人,会喜好爱乐这样的身体呢?又有经典说:这个身体是所有众苦聚集的地方,其中的一切事物都浊恶而不清净,系缚背负了各式各样的毒瘤脓疮,根本毫无益处,乃至诸天的身体也是如此不净和无益。

因此,凡是修行净土的人,不论是步行或静坐,不论睡眠还是清醒的时候,都要常常观照这个色身,唯有痛苦毫无快乐,对于六道的生死轮回,深深生起厌恶出离的心。纵使夫妻的房事不能立刻断除,也要渐渐地生起厌离的念头,并且对于这个色身要作七种不清净的观想。

第一,观照这个爱好淫欲的色身,是从贪爱烦恼所生,这是根本上种子的不清净。第二,这个色身,是由父母赤白精卵交接和合而成,这是受生之处的不清净。第三,这个色身,怀孕时住在母亲的胎胞脏腑之中,这是住处的不清净。第四,这个色身在母胎的时候,只饮母亲的血液,这是饮食的不清净。第五,这个色身怀胎十月期满之后,从产道中生出来,这是初生之处的不清净。第六,这个色身,表面以一层薄皮覆盖在上面,而里面则脓液污血到处充满,这是整个身体都不清净。第七,这个贪淫欲的色身,死亡之后浮肿膨胀腐烂败坏,这是究竟归于不清净。

观照自身既然是如此臭恶,那么观察别人的色身,也是一样的。因此能对于所爱恋的欢乐境界,男女的色身形体,深深生起厌恶出离的心,常常能够观照它们是不清净的。能如是观察思惟的人,他的淫欲烦恼自然而然渐渐减少。又必须发愿:愿我永远脱离三界杂食,以及臭恶污秽脓血不净的地方,远离沉溺五欲男女的色身,愿我获得安乐国土清净法性所生之身。这就是厌离行。

其次,所谓的欣愿行,又分为两种。第一,先要明了发愿往生净土的意义和目的,第二,观察彼极乐世界清净庄严的状况,然后发起欢欣喜悦之心,发愿往生安乐国土。第一先要明了求往生的意义,就是为了要救拔一切众生的烦恼痛苦。于是我们就要自我揣度思量:我今天没有智慧和方便力,如果处在五浊恶世,烦恼境界强大炽盛,自己尚且要被业力所系缚,沦落沉溺于三途的苦海当中,只要一下三途,恐怕就数劫之内无法超脱。如此六道轮转不停,无始劫以来未曾暂时休歇,我要到何时才能救度苦难的众生呢?为了救度众生,我应当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诸大菩萨,若能证得无生法忍,才有能力在五浊恶世之中救脱众生。所以昙鸾大师在《往生论》的注解当中说: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的心。愿作佛的心,则是摄受众生皆得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清净国土的心。

另外,《往生论》又说:期愿往生净土,必须具备两种行,(一)、必须远离三种阻碍进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二)、必须获得三种随顺菩提门的正法。何为远离三种阻碍进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一是依智慧门,不只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而远离我执妄想贪著自身的染污心。二是依慈悲门,誓愿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远离不愿利益安乐众生的心。三是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想要给众生快乐,远离只求恭敬供养自身的心。

若能远离三种阻碍进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则能得到三种随顺悟入菩提涅槃境界的行法。一是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追求种种的享受快乐。因为菩提涅槃是无贪染的清净处,如果只为自身求安乐,则这种贪爱就染污了自己的身心,会障碍进入菩提涅槃之门。因此无贪染的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才能随顺悟入菩提涅槃门。二是安清净心,是为了救拔众生的苦难。因为无上菩提是究竟安隐一切众生的清净处,如果不作愿发心救拔一切的众生,令众生远离生老病死苦,即是违背菩提大悲门,因此安清净心,要利益安隐众生,才能随顺悟入菩提涅槃门。三是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证得无上菩提究竟涅槃。菩提涅槃是究竟常乐之处,若不作愿发心令一切众生证得究竟常乐的境界,则是遮障自他进入菩提涅槃之门。因此乐清净心,令一切众生证得究竟常乐,才能随顺悟入菩提涅槃门。

这个既能自我觉悟又能利益众生的无上菩提,要如何才能够得到呢?这就要靠著因为得生清净国土、常不远离诸佛世尊、亲闻如来说法而证得无生法忍之后,才能够在生死流转的浊恶国土中,救度一切的苦难众生。如此则能够慈悲智慧圆融具足于自己内心,不离禅定而时常生起度化众生的妙用,随意自在变化无碍,这就是菩提正觉的心。以上就是愿生净土的意义和目的。换言之,就是发菩提心为了自利利他而求生净土。

第二内在生起欢欣喜悦发愿求生极乐净土的心。由希望往生清净庄严极乐世界的心,而发起种种观察忆想,思惟缘想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或圆满报身等,全身金色清净光明,具足八万四千种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种妙好,一一妙好放出八万四千光明,恒常照耀一切法界,慈悲摄取一切忆佛念佛的众生。又需观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由七种宝物庄严清净,具足种种殊胜美妙的快乐等等,关于对净土完整的描述可参照《无量寿经》、《十六观经》等所说的。时常精进修行念佛三昧,以及布施、持戒修福等一切善行,而全部都回向布施给所有众生,愿共一切的众生往生安乐国,若能如是思惟修行,那么就可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欣愿门。换言之,为了愿度一切众生的缘故,而速求往生亲见阿弥陀佛住不退转;欣慕喜悦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故,愿共诸众生同登净土同成正觉。

后来,智者大师自知教化众生的因缘将要尽了,于是前往剡东的石城寺居住,告诉弟子们说:我当命终于此地。接著命令弟子铺设床座于东边的墙壁旁,自己则面向西方,专一心意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摩诃般若波罗蜜,以及观世音菩萨圣号。又令弟子多燃一些香火,自己唱赞《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的经题之后,赞叹说:

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清净庄严了极乐国土,其间有流水莲池七宝行树等美妙的境界,其实很容易就可往生到达,可是却很少有人具足清净信心、愿意念佛往生。地狱恐怖的火车相现前的时候,只要一念忏悔改过、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尚且都能离苦得乐往生净土,何况平日有戒律和智慧的熏染修习,怎么会不往生呢?大家要有信心,依照佛陀的开示教诲,以如说修行忆佛念佛的道力,和阿弥陀佛慈悲本愿的加持力,往生净土这件事,决定是功不唐捐的。

此时有弟子请示说:不知大师证入什么果位,在此命终之后往生何处?智者大师说:我如果不领众教导徒弟,必定可得六根清净(圆教的相似即佛位)。而我损己利人,只得五品位(圆教的观行即佛位)。我的师父和道友,现在已经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起来迎接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说完之后就端坐往生,如同入于甚深禅定,享年六十七岁,当时为隋文帝开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天乡寺的释慧延,听闻到智者大师迁化往生的消息之后,感怀伤痛哭泣不止,心里想要知道智者大师往生之处,因此书写《法华经》,以求大师暗中冥加指示。结果夜里梦见智者大师和观世音菩萨从西方净土而来,慈悲眷顾地说:这样子你的怀疑心该去除了吧!除此之外,灵异感应的事件一再显现,大约都是诸如此类的。(续高僧传。佛祖统纪。十疑论)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一个不平凡的比丘尼大德

◎ 卢秀清本空法师是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马径村人,俗姓张名汝钊,法名圣慧,出生于一个十足封建的旧礼教家庭中,祖上四代信佛。她家虽处乡间,却也是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秀才,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当她还只周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清居比丘

◎ 真 慈清居比丘,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在法华庵莲清老和尚处剃度,后来常住在大仪镇东头觅心庵(俗呼陀子庵)。因为没有香火,靠卖些药材、木梳等为生。1938年冬天,一日晚间在打坐念佛,见有二个童子前来对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圣贤的面目

◎ 明 海 《祖堂集》是现存最早的禅宗史书,它的叙述风格质朴、粗拙,与其后出现的灯录史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大不一样。从这本书中,我们往往能一窥古代禅门大德人性的真实面目。在药山惟俨禅师这一篇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