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第三之一(四)
2025-05-14 09:37

唐 道昂

道昂。河北魏郡人,风采神韵清明澄澈,天资聪慧悟解力强,宛如宿世所成。归依投靠灵裕法师出家,专精研究大乘佛法。曾经在寒陵山寺讲《华严十地论》,一直讲到夜里,天色昏暗而没有烛火。道昂于是高举手掌,掌中立即发出奇异的光芒,光明彻照了整个大殿寺院,大众都感到惊讶怪异,道昂说:这种光芒平日在我手中本来就时时具有,有什么好奇怪的呢?道昂平时专意系念于西方净土,愿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后来在报应寺,自知往生的时间快到了,预先告知有缘的人,八月初当来此地告别。

到了约定的时候,身心没有丝毫的痛苦,并且问旁边的人用斋的时候到了没?然后升上高座,这时香炉中发出奇异的香气,道昂于是引领四众弟子受菩萨戒,说戒时言词义理切中心要,令听闻的人都神情感动、虔诚恭敬。此时道昂举目向上而视,看到诸天大众缤纷繁多地居于虚空,丝竹管弦等美妙的天乐交相地演奏出来,音声清新辽阔幽远而响彻云霄。道昂因此告诉大众说:兜率陀天的天人来迎接我升天,然而天道乃是生死根本,非我所愿也,我常虔心祈愿往生净土,为何此愿不能完成呢?才一说完,天乐即刻向天上飞腾而去,一下子就消失不见了。这时接著马上就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香华伎乐,充塞了整个虚空,犹如美丽的云彩一样,腾空飞涌而来,回旋环绕在大众的头顶上空,在场所有的大众都看得很清楚。道昂说:大家珍重、好好安住,现在西方净土的祥瑞圣相前来迎接,我往生去了!才说完,只见香炉从他的手中坠落,即刻在高座上逝世往生,享年六十九岁,当时为唐太宗贞观七年(西元六三三年)。(续高僧传)

唐 智琰

智琰。字明灿,俗姓朱,吴郡(江苏)人,梁朝散骑侍郎(官名)朱献的孙子。天生资质过人,八岁出家,奉事通元寺的璩法师而为其弟子。周遍游历各个名刹道场,开演宏扬佛教经论。陈朝灭亡时(西元五八九年),回到虎邱,居住在山林的岩洞深谷,达三十年之久。后来因为躲避兵乱才迁移到其他的地方。唐高祖武德七年(西元六二四年),被苏州总管李世嘉,迎请回到山上的寺院。智琰平日行持净业三福,修西方极乐世界的十六种妙观。总共聚集修行向善的道侣有五百多人,一起在寺院里念佛修行,每个月集会共修一次,如此共修将近超过十年。

到了唐太宗贞观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十月,见到一位清净的僧人手里执持宝瓶,向前跟智琰说:我就是无边光,将来在西方净土所谓的功德宝王,就是我。智琰于是告诉寺院的大众说:无边光,就是大势至菩萨。功德宝王则是大势至菩萨成佛的名号,我将要向西归去极乐家乡了。接著就在当天晚上逝世往生,时年七十一岁。(佛祖统纪。虎邱志)

唐 等观

等观。俗姓孙。富阳(今浙江杭州西南)人,于智者大师之处学习一心三观。居住在天台山,平日持诵《法华经》。唐太宗贞观九年(西元六三五年)冬天,浙江余杭的法忍寺,邀请等观去讲经演说。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有一位穿著王公服饰的人前来,告诉等观说:弟子是皋亭庙的庙神,昨天法师从敝庙前的庭院经过,正好弟子出外巡视游境,没来得及奉事迎接。今日特地启程远来,专门向法师求取戒法。等观于是燃香,为他授菩萨大戒,庙神因此礼谢而去。第二天,即初二的半夜,等观先沐浴更衣,然后面向西方跏趺而坐,称念西方三圣的尊号,以及智者大师的名号。各称百余声之后,再一次地为弟子们说一心三观的法门,说完后就命终往生。(佛祖统纪)

唐 道绰、道抚

道绰,俗姓卫,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年十四岁出家,专门学习教理经论,又师事瓒禅师学禅法。后来居住在汶水石壁谷的玄中寺,这个道场是昙鸾大师过去所建立的。道绰平日非常仰慕昙鸾大师净土法门的修行功业,于是专心一意澄心观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坐的时候常常面向西方,六时之中依时礼敬阿弥陀佛,从不缺漏,并且每天念佛七万声为固定的功课。有其他的僧人,在禅定中曾亲见西方净土殊胜的瑞相,又见到道绰手持念珠,全身赤色鲜丽犹如七宝山之高大,其他还有种种的瑞相感应,没有办法全部地叙说。

道绰曾为大众讲《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几乎有两百遍之多。凡是听讲的人,都各个持著念珠,称念佛号,念佛的音声好像潮汐海浪一样壮大,有时等到讲完经大众都散去后,佛号的音声仍然回响充满在山林深谷之间。道绰平日激励劝发众生修行净土法门,讲说的义理通达透彻,如清泉流水般不断地涌现出来。常劝人们收摄思虑停止攀缘,一心一意忆佛念佛。著有《安乐集》二卷,远则总摄龙树、天亲两位菩萨的思想,近则贯通慧远、昙鸾两位大师的文句,言词义理切中心要,为当时的人士所推崇尊重。

唐太宗贞观二年(西元六二八年),有一日共修的时候,大众都看到昙鸾大师乘坐在七宝船上,并告诉道绰说:由于你精进修行,你在极乐世界感得果报的宫殿楼阁已经完成了,只是你还有一些业缘未尽。同时又见到化佛遍满虚空,种种妙好的天华从虚空中飘散下来,大众都满怀欣喜地抬头仰望,并绝口赞叹其不可思议。道绰自此以后因精进修行感得的色身体力愈来愈强健,容貌颜色也更加光彩焕发。无论出家在家闻风向往而来的信众日益增多,一直到了年纪八十多岁时才往生。

当时有一位名为释道抚的僧人,和道绰同一志向求生净土,两人每次相见,必定以同生净土为彼此互相的期许。道绰往生三日后,道抚听到消息则说:我常期望能够先行往生,不料今天反而在后,我再稍加用一点气力,就可以追随道绰而去了。于是在佛像前,叩头顶礼祝祷发愿,然后退回座位就座而往生。(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僧炫、启芳、圆果

僧炫。山西并州人,是一位精进修行的出家人,凡是他曾经学习过的经论都能完全通达,所悟解的佛法和身口所行的,也都能相符一致而不违背。一直到了九十六岁时,见到道绰禅师所著的《安乐集》,听闻道绰讲《观无量寿佛经》,才回转心意一心念佛。但是由于恐怕年岁已高寿命将终,因此日夜精进礼佛一千拜,念佛八九万声。在五年的期间内,一心精进毫无懈怠。后来得病,告诉弟子说:阿弥陀佛已经来了,亲授给我熏香的衣服,观音、势至二大菩萨,排列引导在前面,化佛遍满整个虚空,我将要去了!说完之后就命终往生,七日之中奇妙的香气到处充满而不散去。

当时有启芳、圆果两位法师,亲眼目睹这件殊胜的往生事迹,于是一同到甘肃蓝田县的悟真寺,以一个夏天为期限,称念阿弥陀佛。两人一起折一段杨柳枝,放在观世音菩萨圣像的手中,祈祷说:如果我们可以往生净土的话,但愿这段杨柳枝七日不枯萎。等到七天的时间一到,杨柳枝反而更加鲜绿青翠,启芳、圆果两人因此满怀喜悦地互相庆贺,因此更加努力地日夜观想称念佛名,专心一致精进不舍。

经过了五个月之后,有一次在观想中,觉得自身到达了七宝莲池,见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坐在两个极大的七宝莲华之上,大莲池里有成千上万的各色莲华充满其中。此时,阿弥陀佛乘坐著一个最大的莲华,从西方而来,虚空之中充满光明,映照了整个世界。启芳、圆果两个人赶紧礼拜阿弥陀佛,并问说:娑婆世界阎浮提的众生,依照经典所说忆佛念佛,就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这里吗?阿弥陀佛回答说:不要怀疑!一定可以得生我国啊!同时又听到释迦世尊和文殊师利菩萨,称扬赞叹《法华经》。而在莲池前有三层七宝的阶梯,第一层是在家的白衣居士,第二层是僧人和在家人各一半,最上的第三层则只有出家僧人。这些人说:我们都是念佛修行的人,如今已经往生到此极乐净土来了。启芳、圆果两人出定之后,即详细清晰地告诉他们的弟子以上殊胜的经历。(宋高僧传)

唐 普明

普明。俗姓卫,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安邑人,年十三岁出家,周遍游历各个讲席,隋炀帝大业四年(西元六○八年),奉召进入大禅定道场,唐高祖武德元年(西元六一八年)居住于山西蒲州的仁寿寺。每天固定课诵戒本一遍、《金刚般若经》二十遍,六时礼拜忏悔,并将所有的善根福德,回向往生西方净土,终其一生都如此精进修行。总共建造檀木佛像佛龛有数十尊,书写《金刚般若经》,约有一千多部。讲《涅槃经》八十多遍,又讲《摄大乘论》、《胜鬘经》等种种经论不计其数。年八十六岁时,命终于所住的寺院。(续高僧传)

唐 德美

德美。俗姓王,清河临清人(即今山东临清县),年十六岁离家,十九岁剃度,隋文帝开皇年间(西元五八一~六○○年),在京城中观机教化众生。平时严持戒律,每天以礼拜忏悔为日常功课,并且持诵一万五千佛名。隋炀帝大业年间(西元六○五~六一八年),住在京城的慧灵寺,普遍地修行福德善业,常有许多的殊胜感应。唐高祖武德初年(西元六一八年),居住在会昌寺,在寺院西边建造忏悔堂,行般舟三昧,整个夏天常行不坐。曾经为了停止口业,因而三年不说话。有时也为了行常不轻菩萨之行,而普遍地礼拜七众弟子。断绝了一切世俗的妄想,专心忆念西方极乐世界,坚持阿弥陀佛的名号,终身奉行而不中止。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忽然合掌念佛而往生,时年六十三岁。(续高僧传)

唐 慧满

慧满。俗姓梁,雍州(陕西一带)长安人。七岁就出家,精明谨慎持守威仪,到处游学讲经于四方,唐太宗贞观年间,奉皇帝的敕令居住于宏济寺,专门宏扬戒律威仪,奖励劝导僧侣徒众奉持戒律。曾经发愿往生净土,时常以供养僧人洗浴为事业,唐太宗贞观十六年(西元六四二年)四月二十日,稍有疾病,自知即将命终。因此把他日常所用之物,全部归还常住,端身正坐于绳床之上,并召集寺院大众,与大众诀别,然后命终往生,时年七十五岁。(续高僧传)

唐 神素

神素。俗姓王,安邑鸣条人(今山西运城县)。年少时即与道杰法师齐名,两人常常相携一同到处参学访道,一起游历学习于各个讲座之间。隋炀帝大业四年(西元六○八年),道杰法师停止讲经,神素则继任他的讲席。神素曾讲《阿毗昙》、《成实论》共六十余次讲座。唐太宗贞观二年(西元六二八年),主持栖岩寺,贞观十七年(西元六四三年)二月二十三日,命终于山上,时七十二岁。

神素一生所从事的修行,是专门忆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临命终那一天,他召集了大众与大众告别,端正身心结跏趺坐,命令大众读诵普门品两遍,而神素则在旁一心静听。接著并自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五六声之后,又指示由一个人唱,其他的人在旁相和。一直到了晚上,仍然端庄威严地正身静坐,弟子就近仔细一看,原来已经往生了。当天晚上,仁寿寺的智宽法师正好在夜里静坐,仿佛间好像见到神素来告别,嘱咐他要护持正法,以报如来的大恩。等到天亮,才知道神素已经入寂往生等事。(续高僧传)

唐 明瞻

明瞻。俗姓杜,恒州(河北正定县)石邑人,少年就有超脱尘世的志向。年十七岁时,中举人,由州县推举入京城去参加进士的殿试,明瞻不愿意去,而前往飞龙山应觉寺出家。隋朝初年,居住在京城,多次主持说法的讲座。唐太宗贞观初年(西元六二七年),奉诏进入京城皇宫的内殿,升坐皇帝的宝座,接受供养用斋之后,广泛地谈论贤明君主统御国家的治世之术,应当以慈悲心救护天下苍生为最重要的目标。皇上听闻之后龙心大悦,颁布命令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三个斋月,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天等六个斋日,一律断绝屠宰杀生,并且在军队兵营所在之处,广泛地建立佛寺。明瞻私底下则把自己所受到的供养财物,每年斋僧千人,并书写大乘经论。后来进入太乙山的智炬寺隐居。晚年坚定心志于往生极乐世界,有人讥笑他年纪太大恐怕来不及了,明瞻则回答说:只要具足真实信愿,临终十念尚且可以成就往生的功业、可以见到阿弥陀佛,那么我具足信愿必定可以往生净土,这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唐太宗贞观二年(西元六二八年)冬天,得疾病,自知往生的时候到了。就到京城的兴善寺设立斋会辞别大众,当时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都参加了这个斋会。明瞻并在当天返回智炬寺,专心观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诚心竭力而不休息。十月二十七日忽然告诉侍者说:阿弥陀佛来了。过一会儿又说:观世音、大势至两位大菩萨也来了。我在《观无量寿佛经》的十六观中,成就了第十二观,即作自己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化生的观想,其余的观法则尚未完成。今天见到殊胜的瑞相,应当是要往生了。说完后即满心喜悦地合掌然后往生,时年七十岁。(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元会

元会。字怀默,俗姓席,京兆(今西安市东)樊州人。年十二岁时,欢欣喜悦地舍离俗世,出家于海觉寺,成为总法师的弟子。落发之后,常常参加讲经的法会,专一心意研究《涅槃经》,对于《涅槃经》的义理既能了解体悟,又能通达明白地注释贯通,并著作《涅槃义章》四卷。当时新建的慈悲寺,迎请元会为寺院住持,元会于是在那里演说宏扬佛陀的经教,普遍接引后进的学子。

唐太宗贞观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奉皇帝的诏请居住于宏福寺,因此而停止讲经的事业,专修禅定。曾经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以手托举著他,因而建造阿弥陀佛圣像,一心系念勤作观想,夜里则常坐不卧。贞观十四年(西元六四○年)五月得疾病,返回慈悲寺。临命终时,见到阿弥陀佛前来迎接,然后舍报往生,时年五十九岁。(续高僧传)

唐 慧璇

慧璇。俗姓董,少年出家于襄州(今湖北襄阳)。北周武帝灭法之后,向南进入茅山居住。接著经过栖霞,又前往安州(今河北安新县),凡是听闻各种经论的演说,皆能契入幽深的义理。晚年又回到襄州,居住在光福寺,由于寺院位在山顶,每日必须挑水上山非常辛劳,因此想要迁移到其他寺院。

当天晚上就梦见一位神人,穿著紫色的衣袍,身长约有一丈多,顶礼慧璇说:奉请法师居住在此,并常常演说大乘佛法,不必去挂念思虑小乘法。那些小乘人就如同一座山,山虽高却没泉水,不能利益众人。而大乘经典,犹如广阔的大海。如果有人能讲说大乘佛法,则能令所居住之地,具足珍宝充满光明,眷属众多而殊胜,饮食丰富而盈满。但是如果忆念小乘,则前述的种种功德利益皆不可得。唯愿法师以广大的心量,来受持宏扬大乘佛法,不要辜负了众生的期望。法师如果需要水源,这个很容易,下个月八日,一定可以得到,我现今就往剑南(今四川一带)的慈母大泉请一位龙王去了。说完之后就不见了。

到了下个月七日的初夜,突然刮起大风,从西南方吹过来,然后雷声震动天地、下雨如注,整夜地相续不断,一直到天亮为止。第二天,只见到寺院北边的低洼处,充满了清澈的泉水,泉水清净而香醇甘美,全寺的大众都互相庆贺,因此决定常住于此地。慧璇平日内心以慈悲教化为怀,面容常常含著微笑。居住山上一阵子之后,无论出家在家都对他非常仰慕恭敬。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西元六四九年)四月八日,夜里见到山神告诉他:法师您不久之后,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七月十四日,讲完《盂兰盆经》之后,收起双手抱拳说:我一生平白受到的信心布施,今天必须全部散尽,如果还有丝毫的东西,都施舍给十方僧众,以及贫穷孤独的乞丐,乃至一切的外道众生。说完之后,即命终于说法的讲座上,时年七十九。(续高僧传)

唐 明浚

明浚。俗姓孙,齐人(山东一带)。平日以诵《金刚经》为功课。唐高宗永徽元年(西元六五○年)二月十二日夜晚,突然暴毙,而心脏尚有暖气。满一个时辰后又醒过来,说:我最初看到两位青衣童子,带领我到一位王公的处所,问我一生造作什么善恶业?我回答说:我专门持诵《金刚经》。那个王公说:功德不可说,法师可以再回去持诵,满了十万遍之后,明年必定可以往生净土,那时弟子我就不必再请你来此地相见了。说完后就命令两位童子送我回到寺院。明浚自此以后更加倍地精进修行,到了永徽二年(西元六五一年)三月命终,寺院大众都闻到奇异的香气。(续高僧传)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一个不平凡的比丘尼大德

◎ 卢秀清本空法师是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马径村人,俗姓张名汝钊,法名圣慧,出生于一个十足封建的旧礼教家庭中,祖上四代信佛。她家虽处乡间,却也是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秀才,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当她还只周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清居比丘

◎ 真 慈清居比丘,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在法华庵莲清老和尚处剃度,后来常住在大仪镇东头觅心庵(俗呼陀子庵)。因为没有香火,靠卖些药材、木梳等为生。1938年冬天,一日晚间在打坐念佛,见有二个童子前来对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圣贤的面目

◎ 明 海 《祖堂集》是现存最早的禅宗史书,它的叙述风格质朴、粗拙,与其后出现的灯录史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大不一样。从这本书中,我们往往能一窥古代禅门大德人性的真实面目。在药山惟俨禅师这一篇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