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居士第七(二)
2025-06-03 08:53

宋 王阗

王阗。字无功,明州(浙江)慈溪人。一再地考进士,但是都没中第,平日粗布为衣饮食清简,到处遍参讲经的座席。晚年,专修念佛三昧,著作《净土自信录》,其自序说到:

我佛的净土法门,如果以一言来统摄说明之,即是以凡夫之身而获得不退之位而已!何以故?在此土修行,圆教初信的菩萨,小乘初果的圣人,邪见三毒永不复起。此为断惑而启发悟入,初入圣人之流,隔生也不会失去其所证的境界,能够超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四趣,不失人天之身。至于在凡夫地之中,虽然能够伏住无明之惑而有所悟的初心菩萨,一旦经过生死交关非常之变,则忘失其所修所证之境界。是故遇到逆缘,或者可能退失,仍然堕入痛苦恶道的也是有的。

至于所谓的凡圣同居土,像西方极乐世界等,虽然具有三界,但是只有人天而无恶道。因此一切含识有情只要能够往生净土的,即能永远脱离四恶趣。而种种助缘都具足,寿命不可计量,纵使是最钝的根器,只要一生熏习修行,没有不证果的,哪里还有退失佛道的事呢?诸佛如来赞叹净土的本意,不过就是此事。况且圆教根机而体悟佛道,此乃是最上乘的净土行业,如果能够加上愿力来引导之,即能登入上品。若是愚钝朴实之人,只要能够念佛发愿的,无不往生净土。呜呼!如果我们观察了解净土法门,则知道圣人并不曾放弃任何一位众生啊!而那些固守顽空的人,也仿效人家最上乘的无碍无修,生起障碍自己的心,断绝他人学习之路,可不哀哉!

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西元一一四六年)四月丁卯日的夜里,忽然闻到异香满室,告诉他的弟子沙门思齐说:此乃是我净业所感。说完后即沐浴更衣,面向西方趺坐而往生。焚化其遗体,得到舍利子如小米大的有一百零八颗。(佛祖统纪。乐邦文类)

宋 王日休

王日休。字虚中,庐州(安徽合肥)。南宋高宗年间(西元一一二七~一一六二年)考取京城太学的进士,但是他却放弃而不就任官职。王日休精博贯通群经,而且训诂注解《六经》、《论语》、《孟子》的文义有数十万言,有一天突然全部将之舍弃。后来专修西方净业,过著粗衣淡饭的生活,每日以礼佛千拜为功课。曾经著作一书名为《龙舒净土文》。上自王公士大夫,下至屠夫、乞丐、僮仆奴婢、官署中的差役,以及优人艺妓等这些人,王日休都以净土法门,劝勉引导他们归依佛门。《龙舒净土文》的文章浅显且善于应用权巧譬喻,非常详实而恳切,就好像是父兄在教导子弟一般。王日休每天早晨起来礼佛,并祝祷发愿言:

弟子王日休,谨为尽虚空界的一切众生,燃香恭敬礼拜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切正法以及一切诸大菩萨、缘觉声闻圣众。希望能成就一切的善愿,救济拔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临命终时,一刹那间便见阿弥陀佛,证得无生法忍,具足六种神通。以此娑婆世界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由极乐世界来此间教化众生,渐渐使得南阎浮提、尽此娑婆世界乃至于十方无量无边世界,都转变为清净极乐的世界。又祝愿云:

弟子王日休,为此南阎浮提无论大小巨细的一切众生,恭敬礼拜诸天、天帝、日月、后土及一切的神灵地祇。为这些众生感谢其覆载照临、生养卫护之恩。谨为这些众生,念南无释迦牟尼佛一百零八遍,以种下至高无上的善根。念南无阿弥陀佛一百零八遍,以结无上的善缘。愿这些众生,常沐浴在诸佛伟大的恩泽下,欢喜相向,不相争相杀,不弱肉强食也不互相欺凌。进修佛法,脱离苦海,而使南阎浮提变成极乐世界。又祝愿云:

弟子王日休,谨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恭敬礼拜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诸大声闻诸上善人。仰望诸圣贤们大慈大悲,怜悯忆念众生沉沦苦海,无有出期,因此特别展现神威,互相劝勉,而分身于此中国的国土中,教化众生,使众生不相争相杀,不相欺相凌。将此浇漓的恶世,转变为仁慈长寿。以及于南阎浮提、尽此娑婆世界及十方浊恶世界,能分身为国王大臣、文武百官以及庶民之长者,来教化众生同修佛道,脱离苦海。而使得中国乃至于十方浊恶世界,都能变成清净的极乐世界。又祝愿云:

弟子王日休,身处于五浊恶世的罗网中,宿业深重,愿为以前所杀的众生、所吃的众生以及南阎浮提所杀所食的一切众生,每日诵念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一百二十遍。仰望如来大慈大悲,藉著王日休所诵念如来的名号,一声一如来而度一众生。竭尽我所诵念的次数,而度一切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其详细的内容,都记载于《净土文》中。

南宋孝宗乾道九年(西元一一七三年),住在江西庐陵,有一位名为李彦弼的人,患有疾病,病重将死,梦见有一位自称是龙舒居士的人,告诉他说:你起来吃白粥,你的病将会痊愈。你是否还记得阙仲雅曾经教你修行的捷径?李彦弼答说:每日念佛不间断。李彦弼梦醒后,要了些粥来吃,吃完后疾病立刻就痊愈了。李彦弼在此之前就听闻过王日休的名声,于正月的时候,就命令诸子弟前往求受教化。诸子弟们不久之后回来说:王日休即将往生的前三日,向道友辞行,勉励他们要精进地修行净业,并说他即将要走,不能再相见了。到了往生的那一天,王日休对徒弟学生们讲经说法完毕后,礼佛念佛仍然如同平时。到了三更(夜一至三时),忽然高声称念阿弥陀佛数声后,大声唱言:佛来迎接我了!说完便站立而往生。

到了四月五日李彦弼生病,四月十九日时梦见王日休叫他吃白粥后病就痊愈了。后来,看见王日休的画像竟然与他梦境中的样子相符合,于是为了感念他而雕刻一尊王日休的像,并记述其事迹而流传远近,从此以后只要是江西庐陵县的人,大多都供奉王日休的像。宋度宗、宋恭帝年间(西元一二六五~一二七五年),吕元益重新刻印《净土文》至(祝愿篇)时,在书版中获得舍利子三颗。吕元益的叔父将此事记载收录于祝院篇的前面。(乐邦文类。净土文)

宋 楼汾

楼汾。明州(浙江)人,其兄长楼宝洲,喜好研究佛教经典,常常与出家众谈论佛法,而楼汾则在旁边倾听,因此对佛教的信心越来越恳切。年二十二岁患病,于是一心一意立志要往生西方,并禀告父母说:只要能够得生净土,就能见佛闻法,世间哪有比这个更殊胜的事呢?于是请僧讽颂《观无量寿佛经》,并设立佛像面对著卧床,楼汾对著佛像注视很久,然后说道:我已身在西方了!然后称念佛名,面向西方而往生。(佛祖统纪)

宋 张元祥

张元祥。长安人。平时就常常念佛从不中断。有一天,告诉家人说:西方的圣人来到此地,等我吃完饭后,便与他们一起到净土。吃完饭后,张元祥焚香面向西方,端坐而往生。(佛祖统纪)

宋 元子平

元子平。不清楚他的出身。平日亲近京口的观音寺,念佛诵经。有一天,忽然听闻空中有天乐,于是面向西方坐化往生,异香经数日不散去。(佛祖统纪)

宋 姚约、僧景懿

姚约。湖州(浙江)仙潭人。专心钻研佛教经典,后来觉海友公兴办净业社,而实际上是由姚约处理净业社的事情。某天姚约忽然告诉友公说:长久以来就厌恶这个充满忧苦、动荡不安的世间,再过几天我就要往生西方了,请师父您为我助念往生。于是友公每天便为他诵念佛名。有一天,姚约自己就座而往生。不久,托梦给友公说:弟子姚约已经往生净土了,这都是仗著师父您助念的力量。友公问:我想要跟随你游历西方,可以吗?姚约答:师父您世寿未尽,但寺院中的景懿法师应当会先来。景懿法师是同一净业社的出家众,经过一个月景懿法师便往生了。(佛祖统纪)

宋 梅福

梅福。松江人。平日诵经持戒,一心系念西方净土。临命终前预知时至,于是断绝食物只有饮水,称念大势至菩萨圣号。到了第七天,梅福事先洗澡沐浴更换衣服,然后端坐告诉大众说:大势至菩萨,现今来迎接我了!才一说完便坐化往生。(佛祖统纪)

宋 胡嵩

胡嵩。湖州(浙江吴兴县)人。平时深信仰慕佛法,修诸功德。有一天夜里,忽然梦见佛告诉他说:你可以建造房屋来迎请我。胡嵩于是建造楼阁,用来供奉阿弥陀佛。临命终的晚上,忽然说:阿弥陀佛放光照我!说完后即往生。(佛祖统纪)

宋 陆伟

陆伟。钱塘人。本来是州吏,到了中年厌离俗世,勤修净业。后来,组成法华、华严二社,二个社各有一百多人,历经二十年便成为庞大的莲社。陆伟曾经亲笔书写《法华经》、《华严经》、《圆觉经》、《金刚经》及《金光明经》等诸经。有一天,自己更衣正身端坐,唱念佛名而往生。(佛祖统纪)

宋 阎邦荣

阎邦荣。池州(安徽)青阳人。中年时,曾经遇到僧人劝他修行净土法门,并持诵往生咒,阎邦荣因此断绝荤腥血肉之食。从此以后,每天早上面向西方诵咒千遍,并率领家中男女一起同声持诵,如是修行达二十年之久。南宋光宗绍熙元年(西元一一九○年)正月初一,阅读《大般涅槃经》而感叹地说:人生只不过是梦幻罢了!我有什么可眷恋的呢?三月初一,闻到异香芬芳浓厚,经过一日仍不消散。而他的儿子则梦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遍照整个屋子及厅堂,都呈金色。过了五日,早晨起来,按照平常课诵完毕之后,回头向家人说道:我今日要走了!慎勿来挠乱。于是面向西方闭目,正身端坐。太阳刚过了正午之后,突然欣喜地站起来说:我去也!接著便起立行走数步,舒展双手结手印,面带微笑而站著往生。(乐邦文类)

宋 吴克己

吴克己。字复之,自号铠庵居士,居住在安徽的浦江。曾经以眼疾为苦,有人劝他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吴克己遵从而持念圣号,后来眼病痊愈,因此生起甚深信心。有一天,阅读《楞严经》到经中的空生心内,犹云点太清于是豁然开朗如启迷蒙。后来读《宗镜录》,经过一段时间,便有所领悟契入。曾著作《法华枢键》,回向极乐世界,曰:

不读《法华经》,无以明了我心本自具足妙法。不生极乐世界,无以印证我心本自具足妙法。如来谆谆开示教诲,智者大师恳恳宏扬经典,佛陀与祖师的垂怜慈悲,并没有不同。南宋孝宗乾道年间(西元一一六五~一一七三年),居住在苏州,与宝积实公共同组成莲社。后来,请工匠绘画十界九品图于正堂下两旁的屋子,一边是显示万法唯心,一边是指示往生西方的捷径之路。社友钟离松为此事作文记载之。南宋宁宗嘉定七年(西元一二一四年)冬天,吴克己往生于宝山,留下遗言,表示要以出家众的方式荼毗。世寿七十五岁。(佛祖统纪。乐邦文类)

元 陈君璋

陈君璋。浙江黄岩县人。出生于元朝。年四十岁时,一心皈依佛法。与妻叶氏一起诵《法华经》,并将持经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净土,如是历经二十年。后来陈君璋病得很重,叫他的儿子陈景星扶他坐起来,陈君璋说道:我要回去了!儿子问说:回去何处呢?陈君璋答:没处去。并且要求死后要用沙门火化的方法处理之。然后合掌称念阿弥陀佛而往生。(往生集)

元 王九莲、亡父

王九莲。不清楚他的出身,元朝时代的人。虔诚修行净土法门,并且依照经典作种种的观法。然而他夜里所梦见的佛,皆是肖像不是活佛。有一天,遇到僧人寂公,王九莲向他禀告梦境的事。寂公说:这很容易啊!你能回忆起你先父的容貌吗?王九莲答:能。又问:梦见的容貌与生时有不同吗?答:没有不同。寂公说:佛本来就无相,只因众生心而有相。你想见佛,就以你先父作阿弥陀佛想,作眉间白毫放光想,作面如真金想,作坐宝莲华想。经过一段时间观想成了,渐渐地就可以见到他的形体愈来愈高大,遍满整个虚空界,如此就能见到活佛了!于是王九莲便如法修之,从此以后每次梦见先父,心里就认定他是佛。久而久之,梦境中他的父亲就引他坐在莲华上,为他解说佛法心要。王九莲因此心开悟解,于是更加精进修行。有一位与父亲同辈的马姓儒生,从远方客居回来,看见王九莲说:某日,我患重病,被地府的冥吏所捉,历经诸地狱。正感到惶恐危急的时候,忽然有金光照身,光中有一人坐在莲华上,呼唤我的名字。仔细一看竟然是尊父。尊父命令冥吏送我回来,于是我便复活了。我实在不明白,尊父竟然修行到如此的境界!王九莲于是告诉他原因。马姓儒生因此深受感化,也誓愿同修净业。(琅环记)

End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

老 僧

老 僧景 云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冻瓶粘柱础,宿火焰炉灰。童子病归去,鹿麂寒入来。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摘自《全唐诗卷808)

插秧诗

契 此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摘自《禅诗精选》

闲居

◎ 唐永明延寿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 摘自《诗僧集》

扫地

唐齐己日日扫复洒,不容纤物侵。敢望来客口,道是主人心。蚁过光中少,苔依润处深。门前亦如此,一径入疏林。 摘自《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