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居士第七(六)
2025-06-03 08:21

清 皇甫士坊

皇甫士坊。字子仪,浙江钱塘人,家族世代行医,年少时阅读龙舒居士的《净土文》突然惊惧震撼而心中有深切的省悟。士坊与思齐省庵大师为方外之交,因而专志修习净土法门。平时喜作净土诗,累积有一百多首。现今录其特别精要的,一者云:

大哉净土门,至简亦至易。持名愿往生,无人不果遂。但是因为凡夫的根器薄劣,因而辗转生出疑惑二心,自己疑惑:我长久以来的习气很深,宿世的业障太重,难以消除。又思惟忧虑自己的念力微弱,所以极乐世界这种胜妙境界是不可能往生到达的。却不知道从无始劫以来,罪性本来就是虚伪不实的。只要能够持念佛名,则能速灭生死之罪。就如同清风吹拂扫荡云雾,如同灯光除灭黑暗迷昧。云雾和黑暗本来就不是真实的,只要能够令心空无所得,就能洗除心中旧有的尘垢。何况阿弥陀佛这个万德洪名,随机感应难可思议。就如同石头的性质本来是会沉下水中,但是若能得到舟船的承载则终不堕落海底。又如有人犯罪而受到官府刑罚,但是若蒙皇帝的恩准则能得到赦免庇护。佛力虽然奥妙而难以思议,而自我的力量也是很深妙奇特。不要说自己的念力微弱,只要有念力必定能够如意。念力比金石还坚固、比锋芒的刀刃还锐利。忆念西方则决定往生西方,一心念佛则阿弥陀佛必定会现前。先圣有句格言说:匹夫难夺志。就是在指此事。另一首云:

二乘人的知见偏空,执理而废事。于是说没有西方极乐净土,和心净即是净土的义理,不知自心与国土,非一也非二。一切的国土都是由心而显现,一心具足了种种清净和污秽的国土。极乐世界是心之清净所影现的,娑婆世界是心之污秽所产生的。倘若极乐是虚幻的,则娑婆也应当是不实在的。贪爱深重则生于娑婆世界,念力专一则自然往生西方。净秽既然由心而生,而我们所处的世界也是随著心所变现出来的,譬如一轮明月,映入种种的水中。水如果清澈则月影自明,水若是污浊则月影晦昧。明月比喻为本来的真心,水比喻为世界。一心具含万千的国土,莫作有无生灭的分别。究竟来说无实也无虚,事理也不可分开而互相对立。又作《十二时颂》,颂云:

天刚亮的寅时(凌晨三~五时),如同平常一样在凌晨课诵佛名。只要以一刻间短暂的工夫乃至于念十声的佛号,就能超越生死、跳出六道的沉沦。像这样希有难得之法,实在是奥妙而难以论述。往生西方全以深信不疑为因,若能听闻信受无所疑惑,便是累世以来被受记的人。日已出的卯时,朝露易失人易老。试著将亲友仔细地回忆思索,眼前有多少已经埋葬于芳草之中呢?要修行,须趁早,一寸光阴无价宝。闲时不肯念弥陀,直待临终空懊恼。日已高挂的辰时,人世间搬家迁居时,必定选择好的邻居。莫向人天求福报,寿终难免再沉沦。即使是生于忉利天,作转轮王,暂时的快乐并不是真实究竟的。劝君念佛求生西方,永作逍遥自在人。

太阳接近正中的巳时,接近吃饭的时候,处处炊烟升起。个人吃饭个人饱,自己修持自己了生死。念佛要如同孩子忆念著娘,母亲忆念著孩子,念佛的工夫到底全在于自己的用心。只要愿意舍弃这个身心而面睹阿弥陀佛大愿王,即使是十万亿国土也近如咫尺。日影开始偏南的午时,佛日当空,众生的眼睛却看不见。往生西方这一条宽广的直路很少人行走,反而向著遥不可及的生死长途忍受著辛苦。不用谈禅,也不必挥扫烦恼尘垢,只要念念阿弥陀佛、心中常能作主。虽然色身尚未出离娑婆世界,但心神已经栖息在莲华的净土中。

日正焰的未时,和六根毒蛇共处在一室,实在是令人感到恐怖。出没此阎浮世界已经是无量次了,历经多生还是无法辨别善恶是非。猛回头,洗涤尘垢的心腹,人命无常不须避讳。常将死字挂在眉,才会觉得往生西方有滋味。太阳还光明的申时,叹息人身似转轮。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不要错过,切莫因循,有多少人变成戴角及披鳞的众生。即使是千佛慈悲也难救度,尘沙劫数自己仍在沉沦。

日落的酉时,太阳返照的余光不长久。怎能笑愚人只顾目前,而你自己的死生大事你是不是知道呢?臭钱财,闲茶酒,骗得凡夫终日走。奔波匆忙而无暇念阿弥陀佛,等到腊月到来时却束手无策。黄昏的戌时,一盏孤灯照明了暗室。上床别了鞋和袜,睡著后心志迷茫黑暗如漆。感叹人身,容易失去,要出轮回须念佛。无边罪障一时消,佛光皎似千轮日。

人声已定的亥时,富贵功名不常在。枕上黄梁梦未醒,痴情犹自忧千载。稍微的因循,就成了懈怠,一息不来就要无量劫的悔恨。辜负西方阿弥陀佛大慈悲父,遥垂著金臂等待接引我们、如大海般的恩德。夜半的子时,净土和秽土相形比较而分出彼此。若不是受到娑婆痛苦的折磨,谁肯灰心而厌离生死轮回?既已厌离娑婆,要知道栖止安身的地方,黄金为地的西方净土即是其乐无比的究竟归宿。眼前的烦恼究竟是为谁而来,要知道这都是促使你整装求生西方的使者。鸡鸣的丑时,你若是祈愿往生又有谁能阻止。烦恼场中正好修行,念佛须教心口相应。离是非,无可否,凡事随缘我有什么可求的呢?但看莲华不生于陆地,结根偏偏在污秽的泥中而长成莲蕅。后来,不清楚皇甫士坊的去向。(儒斋净土诗)

清 罗允枚

罗允枚。太仓(江苏)人。有一天夜里他的父亲梦见一位僧人要求寄居,第二天早上,罗允枚就出生了。到四、五岁时,还能回忆前生之事,有一天绕著柱子走,突然头晕跌倒在地上,从此以后丧失所记忆的前生之事。年纪稍长,因为多病而放弃科举考试。后来去参访檗岩老人,了达彻悟向上顿悟的心法,最后又回心归向于净土法门。清圣祖康熙四十年(西元一七○一年)秋天,得病而且危急,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胜莲居士,还有十二年的寿命。不久,病很快就痊愈了,因此自号为胜莲。当时州里的人很少知道要修习净土法门,罗允枚首先提倡建立念佛社有三、四处,当地净土宗的道风因此而大振。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西元一七一三年)秋天,病又复发,家人为他担忧,但罗允枚却一点也不在意。

某一天夜里,罗允枚梦见天神告诉他说:因为你劝人修习净土法门,其功德很大,现在再延长你的寿命吧!罗允枚生性慈悲善良,凡是放生、育婴以及赈饥等诸善事,都很乐意去促成。年七十一岁,那年的六月二日,罗允枚到处去辞别亲友说:我将于初六辞世。到了那一天,自己沐浴然后正身端坐,说偈颂曰:七十一年,拖著皮袋。今日撇下,何等自在。说完偈颂后便寂静不动。不久,其家人哭泣呼唤不已,罗允枚突然睁开眼睛说:连累我还要再晚七天往生。十四日早晨起来说:今日我一定要走了!尽速请乾行长老及道友某某,来助我念佛。大众到齐后,唱念佛名,到了辰刻(早上七~九时)忽然坐直起来说:观世音菩萨来了!于是合掌向著西方,称念佛号而往生。(周安士文稿)

清 周梦颜、王孟邻、余鹤亭

周梦颜。一名思仁,字安士,江苏X山县的秀才。周梦颜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怀西居士。周梦颜认为众生之所以造无量罪,皆是由淫、杀二业占多半的原因,因此著作有关戒杀及戒淫二本书,其戒杀一书名为《万善先资》,其书中的言词大多恳切深痛。自己说他每经过一切神庙,必定祝愿说:唯愿尊神,发出世心,不要接受血腥的食物,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思仁自从今日二十四岁起,直至寿尽,中间若杀一小鱼虾,乃至于我家中眷属,若有一人伤一蚊蚁,唯愿尊神纠正或是诛杀,并且以迅雷击碎我所著作的书版。思仁自从今日二十四岁起,直至寿尽,临著江河见到鱼族,仰面见到鸟禽,若是不想救度他们,反而萌起杀机,也同此誓愿。思仁自从今日二十四岁起,直至寿尽,若在梦寐中,见人杀生,而不能至心称念佛的圣号,发救度心,反而欢喜赞成其杀生之事,也同此誓愿。

其戒淫一书名为《欲海回狂》。劝导一切贪淫之人,先观想处胎如狱,了解住胎的种种痛苦,是为止息淫欲的第一个方便观想。其次观想此色身,诸虫繁多相互聚集,宛转游行,噬食人的脑髓,是为最初开示不净观的方便观想。其次观想男女脓血涕唾,身中充满浊恶污秽,犹如恶臭的厕所,粪秽之物到处都是,是为止息淫欲的方便观想。其次观想死人僵直地仰卧,遗体冰寒彻骨,黄色的脓水流出,臭不可闻,遍体生虫,处处钻咬啮食,使得皮肉渐尽,而其骨节纵横交错可见,乃至坟墓破损而枯骨露出,人和野兽在其上践踏,而我此色身,最后也是如此。其次持诵《法华经》所说的因缘法,生相及灭相,与不生不灭之实相,是为断除淫欲穷究根源的方便。

接著观想自身在极乐世界,七宝池内的莲华苞中,莲华绽开而亲见阿弥陀佛坐在宝莲华上,及诸种种庄严的瑞相,也见到自身礼拜供养阿弥陀佛。作此观想时,则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永远摆脱淫欲的陷阱,是为究竟解脱的方便观想。周梦颜曾经编辑《西归直指》四卷。清高宗乾隆四年(西元一七三九年)正月,与家人诀别说道:我将要往生西方净土。家人为他准备熏香的热水要让他沐浴,他推辞说:我以熏香的热水沐浴已经很久了。然后在谈笑之中而往生,此时异香充满于室中,时年八十四岁。

最初有一位名为王孟邻的人,与周梦颜有交往,那年十一月初一,王孟邻告诉周梦颜说:十七日是阿弥陀佛的圣诞,我将要往生。到了十六日王孟邻问周梦颜说:如何才能够决定往生极乐净土呢?周梦颜答:应当于念佛时,发四宏誓愿,则净因坚固,决不退转。王孟邻也认为是如此。十七日,王孟邻念佛坐化而往生,其容貌颜色不变。又有另一位名为余鹤亭的人,看到周梦颜所著作的书,感到很喜悦,因此便问他往生的要诀,周梦颜为他指示法要,余鹤亭于是欢喜奉行。不久,余鹤亭到处与亲友辞别,遗留偈颂而往生。(欲海回狂。万善先资。安士文稿)

清 沈中旭

沈中旭。字启白,江苏吴县人,年少时个性豪放不拘小节,热心拯救他人的危难。后来以医术而闻名于世,并且更加喜好布施,若是遇到穷人便不拿药钱,有时反而还给他钱财米粮。二十五岁丧偶后,便不再娶妻,从此更加虔诚修习净土法门。凡是走过的僧坊、街头、桥下,都写上西方阿弥陀佛的洪名,以及警策之语,劝人念佛修行。遇到病重危急的人,沈中旭则忧愁并皱眉说:业障深重啊!我的力量不能救你,实在是无可奈何。病人于是哭泣流泪,坚持请他医治,沈中旭便说:没办法了,一定要念佛才行。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若能至心称念一声的人,则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你能相信吗?病人即唯唯称是。沈中旭又问:你能念佛否?病人又赶紧称能。沈中旭说:果真如此,你的病就可治了。然后才下药,往往有奇妙的效验,因此跟著他信佛的人很多。

沈中旭七十多岁时生病,他过继的儿子交待:凡是轮到守门的人,不要随便让别人进来探望。所以沈中旭往生时,没有人知道其情况如何。然而现今城西的人,只要谈论起数十年来的在家居士中,修习净土法门的人,一定称颂公推沈中旭为第一。(二林居后集)

清 杨广文

杨广文。字道原,江苏吴县人。年少即丧父,不娶妻,一心回向净土法门。有一年闹饥荒,路旁有被遗弃的小孩,杨广文就收养他,等小孩长大到十几岁时,就请他自行离去独立。门外如果有乞丐,杨广文就教乞丐唱念佛名,乞丐若肯念佛就给他钱,因此乞丐一个一个接踵而来。杨广文时常告诉众人说: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只此八个字,即是无上法门,更无他说。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年)生病,其友沈炳前往探视他,只见到他唱念佛名不绝于口,隔天就往生了。时年六十多岁。(二林居后集)

清 顾天瑞、陆氏、俞氏

顾天瑞。苏州城西大村人。中年时,持长斋,并设立念佛会。其妻陆氏,也持长斋,每日诵念佛名非常虔诚。陆氏年六十三岁时,患轻微的疾病,预先知道自己即将寿终,于是沐浴更衣,然后就寝。她的兄嫂俞氏,住在别间房屋,忽然听到陆氏从远处传来话说:我先去,兄嫂您以后也要来才好。俞氏便急忙派遣儿子前往探视,陆氏已经往生了。俞氏因此也持长斋,并且修习净土法门,历经半年后,无疾而往生。而顾天瑞于数年后,辞别诸亲好友,沐浴更衣,唱念佛名,也是无疾而往生。此事发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西元一七七○年)。(二林居后集)

清 姜见龙

姜见龙。字元标,江苏吴县人。曾经提倡设置免费提供贫民埋葬的义冢,以埋葬许多暴露于外的尸骨。有一年饥荒,损献钱财以赈灾,家道于是中衰,后来学习眼科来养活生计。姜见龙最初喜好长生术,有一天晚上,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地方,山势高险山谷幽深,阴风吹来飒飒作声,因此急忙寻找出路,行走数里后,忽然重见天日,有许多幢旛遮蔽了天空,并且见到七宝的轿子中有一人趺坐,身黄金色。姜见龙于是请示他说:我因宿世罪障,误入险途,希望你能救拔我。轿中人说:你能发愿吗?姜见龙叩头说:愿从今日,作佛家奴。轿中人说:很好!明日将有比丘教导你修行,慎勿错过。才一说完,所见的景象突然消失。等到天亮,果然有一位僧人叩门而入,并对他说:修行最重要的,莫过于念佛。能念佛的人,决定往生西方净土。能念佛的人,可以证得不退转。能念佛的人,很快就能成就正觉。姜见龙听完这席话后非常高兴,于是每日持念佛名一万多声,念佛的声音响彻村里街巷。

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西元一七七八年)八月,现出轻微的疾病,姜见龙告诉他的儿子们说:我一心一意只求往生西方净土,没有其他的贪恋了。八月十五日,书写偈颂曰:脱却五浊苦,往生极乐土。七宝莲胎圆,一念成正果。隔天接近中午时,寂然而往生,时年七十五岁。(姜成述)

清 沈炳

沈炳。字敬孚,长洲(江苏)人。年十五岁时,得气喘病,过了三十岁后病情加重,因此发出世之心,持念佛名颇为恳切。到了五十岁,病情更加严重,从正月至五月,仅剩下一息相续而已,于是发愿要持长斋。他的朋友杨广文前往探病,劝他持诵《金刚经》,扶他起来,教他读诵,一直到读完整卷。杨广文停留三天后,增加每天持诵的次数到三遍,如此经过半个月,病就痊愈了。从此以后每日以持诵三遍的《金刚经》为常轨,并持念佛名从不间断。夜里则静坐,直到早晨,喘病因此消除,但身体却稍微驼背。如是经过五年,有一天晚上,夜里正在静坐之时,沈炳自誓不取正觉,终不休歇。脊梁突然有振动的声音,背部顿时挺直竖立如平常人。

不久之后,受五戒于旅亭会公。沈炳常说道:世间万法,生灭不停,唯有一句阿弥陀佛,是大休歇处。又自己说:念佛工夫,尤其是在病中更能得力。在诸苦煎熬之时,唯独一念阿弥陀佛清楚明白,不曾打失!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西元一七八一年)十一月,得轻微的疾病数日。到了月底,早晨起来,盥洗沐浴完之后,喘得很厉害,转身向著西方,结跏念佛,他的妻子当时正在旁边,于是叫她离开。不久之后就寂静无念佛之声,仔细一看他已经坐化往生了。沈炳留下遗言,要以坐龛入殓,并且要用荼毗火化的方法。沈炳之妻也持长斋,修习净土法门,后来出家为比丘尼。(二林居后集)

清 王恭

王恭。字礼言,太仓(江苏)人。为人安闲淡泊,少求寡欲。年少时即放弃科举之业,平日喜好作诗。他所居住的南园,是以前宗族长老文肃公的别墅,其园中的竹林木石萧瑟凄凉,王恭时常偕同好友,在其中品酒吟诗安然自得。五十多岁时,停止作诗从此不为,并开始持长斋,修习净土法门,自号为破有居士。有一天夜里,王恭梦见游历极乐净土,醒来后作诗来说明当时所见的情景,诗说:无多些子没商量,梦入莲邦大歇场。诸上善人谈法性,各天帝释雨华香。鸟音树乐无停响,珠阁金台尽放光。咫尺仙源曾不隔,莫教迷路叹渔郎。又说:雪山老子(释迦牟尼佛)最多情,指点归家路甚明。不住直须这里住,无生恰好个中生。投将种后芽旋发,培得根来果自成。领取台山蓦直去,何劳万里访蓬瀛。当时王恭已经七十二岁了。

隔年夏天,王恭卧病于南园的潭影轩,轩前有莲池,但莲华尚未绽放。只有一朵莲蕊依著崖石旁边,独对王恭的床榻而开,其色泽鲜丽美好。开满二日后,王恭如平常时课诵佛名,然后双手结印而往生,那朵莲华也跟著枯萎了。此时是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西元一七八二年)五月八日。没多久,刘河地方的人有以乩童降神的,王恭的儿子王冲前往叩问,乩童写大字说:我就是破有主人。王冲问:公居于何处?答:很幸运地登于极乐世界。又问:是否很忆念家呢?答:有什么思念?有什么好忧虑的呢?问起家中的事,则答:南无佛。坚持再问,又写:南无佛。如此三遍才寂静下来。(顾成志。许培秀述)

论曰:我年少时听到生死轮回六道往返之说,常常自己悲叹流浪于五浊恶世,心中愁怅好像无所依靠的样子。年纪稍长,看到庾彦宝、王日休等诸公的行迹,放弃世间的荣华富贵,一心往生西方净土,实在是很仰慕他们。人生百年只是刹那的时间而已!对于身家妻子的筹量谋度日加坚执,悲欢得失荣辱的日子一日日的消失,而死亡早已随后而渐渐到来了。古人说念佛这个法门,对居士们来说尤其特别重要。置身烈火之中,浸心烦恼之海,一口气若是不来,则铁床铜柱随之而至。若不仰赖佛力,如何能抵抗这些业力呢?如果有阅览前述诸位君子的遗迹,而能奋然兴起立志修行的人,都将是莲胎的骨肉啊!我亦愿意策励自己跟随在他们的后面。

End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

老 僧

老 僧景 云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冻瓶粘柱础,宿火焰炉灰。童子病归去,鹿麂寒入来。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摘自《全唐诗卷808)

插秧诗

契 此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摘自《禅诗精选》

闲居

◎ 唐永明延寿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 摘自《诗僧集》

扫地

唐齐己日日扫复洒,不容纤物侵。敢望来客口,道是主人心。蚁过光中少,苔依润处深。门前亦如此,一径入疏林。 摘自《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