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居士第七(三)
2025-06-03 08:05

明 杨嘉祎

杨嘉祎。字邦华,吉安(江西)泰和县人,明神宗万历年间(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中秀才。年少时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后来,专心钻研佛教经典。年十三岁,持不杀戒,连跳蚤虱子等小动物也不敢伤害。到了二十多岁时,进入南京最高学府国子监。不久疾病发作,梦中神游地狱,见到地藏王菩萨于冥阳殿。梦醒后即从事放生之业,且延请僧众诵经,唱念佛号。不久之后告诉众人说:我将往生了!青色莲华出现在我前面,难道这不是往生的瑞相吗?于是昼夜唱念佛号不曾间断。

命令侍者熄灭蜡烛,说道:我常在光中,不须要蜡烛。侍者问:见到什么呢?杨嘉祎答曰:莲花绽开而有四种颜色。再问:是否见到阿弥陀佛?答:见到阿弥陀佛千丈身。又问:观世音菩萨呢?答:身与阿弥陀佛相同,唯独不见大势至菩萨!说完后,忽然跳起来拈香说:《阿弥陀经》的功德,不可说!不可说!我已得上品往生了!说完之后寂然而逝。(往生集)

明 陈道民

陈道民。法名明觉,江苏吴江人。自幼就茹素。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西元一五四七年),皈依于祇园法师门下为其弟子,并受优婆塞戒。从此六时精进课诵,佛号不绝于口。明神宗万历十五年(西元一五八七年)九月,预知时至,便向诸道友辞行。十七日晚上,他的妻子正点灯在做纺织,陈道民突然向妻子拱手辞行。然后坐在床角上,将脱下来的鞋子和袜子,用带子绑在一起,说:明天早上用不著鞋袜了!妻子急著呼唤其儿女们环绕在他身旁看顾。到了半夜,念佛的声音停止,随即安然往生。(狯园)

明 唐廷任

唐廷任。字体如,是金华(浙江)兰诸县的秀才。天性纯朴忠厚,具有躬亲孝友的德行。不久之后觉悟到世间无常,于是倾注所有的心力在修道上。曾经参访云栖宏公,宏公教授他念佛三昧,于是更加努力修行,如是经十三年如一日。

年六十岁,正值十一月的早晨,告诉他的儿子们说:新春十一日,我就要走了!到了正月十一日,便盥洗漱口,整衣端坐,并结手印,口里称念佛号,面带微笑而往生。此事发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西元一六○三年)。(往生集)

明 戈以安

戈以安。钱塘人。事奉云栖宏公为师,法名广泰。事亲至孝,喜好积行阴德。晚年奉佛非常虔诚。戈以安与僧人元素组成春、秋二社,为念佛会,并且诵念《华严经》。不久之后,戈以安说:我大限的日子已经迫近了!应当计画往生西方的事情。于是闭关于一室,学习禅诵,朝夕不间断,并预先约定往生的日期。往生的前二日,其家人来探视他,家人感到非常地悲伤。而戈以安安慰他们说道:有生必有灭,何必要悲伤呢?我正聚精会神于往生西方净土,亲睹阿弥陀佛,请你们不要以情爱扰乱我的正念。然后,请元素法师一起来唱念佛号。到了预知的日期便安然往生。(往生集)。

明 孙叔子

孙叔子。安庆(安徽)桐城县人。父亲镜吾居士,读云栖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时,喟然兴叹说:至哉!心性的妙用,能够旋转天地乾坤,所谓的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指的就是念佛这个法门吧!于是便铸造阿弥陀佛像,按照四十八愿来庄严其佛像,佛像完成后,送到云栖山,从莲池大师之处求得法名为广寓,执弟子之礼。孙叔子当年十二岁,也跟著父亲前往,于是受五戒,法名大玕。受完戒回来后,便断绝荤腥血肉之食,并放弃科举考试,修行念佛三昧,勤奋努力而不惜身命。

有一天,看见两位比丘手持莲华站立在他的面前说:孺子善哉!一心净土。又看见化人,诵持《金刚经》一整天。后来突然惊喜地站起来说: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皆来迎接我。说完后,结金刚拳印,唱念阿弥陀佛数声,安然而往生。孙叔子曾著作《净土十二时歌》流传于世。他居住的屋内每年都生出灵芝,往生的那一年,所生产的灵芝有大如斗者,其色泽有的如金色、有的如红白而呈轮状。(往生集。云栖法汇)

明 郭大林

郭大林。汤阴(河南)人,长久以来都专志修行净业。年七十六岁时,有一天告诉他的儿子说:明天中午我要去了!后来无疾而往生。(往生集)

明 刘通志、李白斋

刘通志。顺天(北京)人。平时精进勤恳地持念佛名,年五十二岁生病,念佛反而更加恳切。其法侣李白斋已先往生。刘通志气绝后再度苏醒过来,告诉家人说:白斋与我将同生净土,已系好舟船等待我了。请替我更衣,并把念珠挂在我颈部。家人于是依照他的吩咐去做,接著就安然往生。(往生集)

明 郝熙载

郝熙载。浙江钱塘的秀才。为人忠信不欺。晚年归依于云栖大师的教化,法名为广定。平时在家时即禅诵不断。不久患病,有一天忽然抬起头注视著窗外,并告诉儿子说:今日已别有一番天地!到了半夜又说:佛坐莲华台,出现在我的面前,我要往生了!说完就安然往生。此事发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西元一六一一年)。(往生集)

明 杜居士

杜居士。不清楚他的名字,顺天(河北)宛平县人。隐居于西山瑞光寺旁边的古斋堂中。三十年间专志念佛,与人见面时,只有合掌称念佛号而已。后来预知时至,因此礼忏九日,每次诵到忏中恳切之语,就感动得流泪哽咽。往生前几天开始绝食,每日只饮少许的水。礼忏完毕后,便坐化往生。往生后满十天才入殓,其面貌颜色有如生前。当时有五色美丽的云彩盘绕在屋顶上,山中的人都流传著他奇异的事迹。(往生集)

明 吴大恩

吴大恩。仁和(杭州市)人。生性仁慈喜好布施,体恤照顾孤苦贫穷的人,并且爱护一切众生的生命,因此乡里的人都非常称赞他。不久之后就规皈心佛法,晨夕诵经唱念佛号。有一日,辞别大众,正身端坐而往生,而其神色光明鲜丽,室内有芬芳的香气。此事发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西元一六一二年)。(往生集)

明 吴继勋

吴继勋。字用卿,江南徽州(安徽歙县)人。天性沉著坚毅,非常喜好修福行善。晚年修行净土法门,无论是持往生咒或唱念佛号,每日都有固定的功课。有一次,不小心失足堕入江河中,水中有东西支撑著他,漂流十里之后,突然跳跃起来而登上舟船,大众都认为非常神异。后来,背部长毒疮,依旧安然自如地持咒念佛。不久之后,安详正念地入寂往生。(往生集)

明 华居士

华居士。杭州江干人。为人敦厚纯朴毫无虚伪,不喜欢与人交游往来。中年时独处一室,不攀缘世俗之事,唯有勤勉不懈怠地念佛而已。临命终时,自知时至。自己更换衣服折叠寝具,用手整理衣冠,然后端坐,向众人辞别后往生。(往生集)

明 顾源

顾源。字清甫,号宝幢居士,应天府人,明世宗嘉靖年间(西元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的秀才。年少洒脱才华出众,工于诗书善于绘画。年纪到了四十岁,完全舍弃过去所学习的文艺,并且断绝一切酒肉。建筑一间小楼房,独自居住在其中,精进修行禅观。家人及女子,绝不与其见面。每天晚上五更(清晨四时左右)起来,敲击大木鱼,高声唱念阿弥陀佛。他的房舍旁边有一位屠夫,每天只要听到木鱼的声音,就起来杀猪。有一日,屠夫起来晚了,便嗔怒地责骂他的妻子,妻子告诉他说:你没有听到那位修行人敲打木鱼吗?自己不知罪过,还要责骂我,这是什么道理?屠夫突然楞住而说不出话,因而将刀折断不再屠杀了,当时屠夫因此而转业的,有很多。

顾源与栖霞云谷禅师极为相识,共同组成西方社。有一天,憨山德清大师到栖霞寺,望见一位修行人,清闲安适如同一只高洁的孤鹤,于是接近看他,发现他的眼睛毫不转动,其自在解脱的样子就好像遗忘了这个世间一般。后来,憨山大师进入大殿之门,礼拜舍利塔,瞻仰礼拜很久,塔顶忽然显现五彩色的光明,其光芒呈红色、如同交错闪亮的珠宝。大师觉得很惊讶,而将此事告诉云谷禅师,云谷禅师说:这是顾源居士正在作西方观。

没多久,顾源现出轻微的疾病,请名僧数人相对唱念佛号。一会儿,室内的人走过来说:满屋子都闻到莲华清新的香味。大众皆惊喜,而顾源却安然如平时,然后缓缓地告诉僧人说:我坐在莲华中已经半个多月,见阿弥陀佛的法身遍满虚空世界,世界皆呈金色。佛微笑地看著我并接引我,又以袈裟覆盖在我身上。我决定往生西方了!儿子们伤心涕泣地请示说:父亲您即将往生,我们怎么办呢?顾源笑著说:你说我是生呢?还是死呢?你难道没有观看过日出、日没吗?日升出于东方、而隐没于西方,但太阳果真隐没了吗?于是定下往生的时间。时间一到,预先沐浴更衣,然后端坐而往生,莲华芬芳的香气经过三日才停止。(憨山梦游集)

明 朱元正

朱元正。浙江海盐的秀才。平生有志于圣人之学,要求自己非常严格。六十多岁时,深入禅定而心中愉悦自适,于是居住在宅屋后面破旧的屋子中,从此闭关,不问家事。每日早晨诵《法华经》一卷,过了中午则静坐。有一次,他的学生陈则梁来拜访他,说道:老师您的年纪已大,何妨稍微开缘酒禁呢?朱元正答:你认为我需要调养血气吗?却不知我于生死之事,已经能够了断了!陈则梁听到这番话便竦然畏惧。当年的七月,朱元正告诉儿子说:我在此无事,可以走了!儿子问:何处去?答:西方去!儿子及孙子于是坚持挽留他。

到了十二月初一,突然现出小病,并且绝食,其家人慌张匆忙地准备入殓的用具。朱元正说:不要慌忙,这是八天后半夜的事啊!到了那一天,正身端坐好像要往生一样,又说:我生平丝毫不曾亏欠人。今年的冬天,住在我们家后面的工人,为我整平后门的一片地,目的是想等到明年元旦初一,方便让我老人家出关后行走,他的好意我尚未回报。因此取纸作诗来感谢此工人,然后寂然而往生。此时正好鸡鸣,朱元正预先告诫家人,临命终时勿令妇女进来,往生后过二、三个时辰才可进来,来的时候也不能哭。等到天亮,其眷属来到之后都哭了。朱元正又睁开眼睛并摇头,命令妇女离去,等她们全部离去后才闭上眼睛往生。(法华持验记事)。

明 周廷璋

周廷璋。号楚峰,云南人。出生于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年间(约西元一五二一年左右),为人敦厚朴实。处理家计,从不核算钱财的多寡,若有多余的钱财,就布施给贫穷困苦的人。有人和他说话,他就以微笑来应对。有人和他开玩笑、或是恶骂羞辱他,他也只是笑笑而已。平时一心归向佛法,早晨起来,一定诵《金刚经》、《阿弥陀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诸经各一卷。平日心满意足、自得其乐,并说道:我不远离日常生活种种的事相,也不执著贪爱世间之事,如此而已。

年八十七岁,在清明节时,到祖先的坟墓上向祖先辞别。回来后告诉他的妻子说:我即将走了!阿弥陀佛已经来迎接,而且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也都来了!不久之后说:观世音菩萨告诉我要断绝荤食五天,然后就可往生西方。于是每天只吃一碗粥和一盘菜。到往生的那一天,沐浴后戴上帽子,命令子弟诵七如来的名号,接著又诵经,诵完经后即端坐而往生。隔日,有香味发自于他的遗体,面貌仍然栩栩如生。(金刚灵应录)

End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

老 僧

老 僧景 云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冻瓶粘柱础,宿火焰炉灰。童子病归去,鹿麂寒入来。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摘自《全唐诗卷808)

插秧诗

契 此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摘自《禅诗精选》

闲居

◎ 唐永明延寿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 摘自《诗僧集》

扫地

唐齐己日日扫复洒,不容纤物侵。敢望来客口,道是主人心。蚁过光中少,苔依润处深。门前亦如此,一径入疏林。 摘自《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