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居士第七(五)
2025-06-03 08:25

明 朱鹭

朱鹭。字白民,是吴江县的秀才。少年时即有特别的才智。双亲逝世后,朱鹭放弃秀才而学习长生术。后来参访云栖宏公,恭敬请求佛法之要,宏公圆寂后,朱鹭因此前往礼拜其舍利塔,而作偈颂曰:

我以前初次拜谒莲池大师,曾向他询问参禅、念佛,是否可融通并行?大师随口答说:参禅、念佛如果是两种不同之事,那又何必融通它们作什么!快哉!这一句妙语,令人心情通畅愉悦,我时时向人举起此话,向诸方遍传此理。念佛的人无尽,大师此话的意旨也是无尽。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莲池大师的广长舌也常活在世间。弟子以此短偈作供养,合掌于大师的舍利塔前。

后来,与王在公一起游历径山,并辟建一小屋而居住,在其中阅读《大般若经》。晚年居住在苏州莲华峰下,与山僧一同修行念佛三昧,朱鹭自号西空居士。年八十岁作辞世偈,沐浴更衣后往生。(云栖法汇。吴江志。憨山梦游集)

明 吴瞻楼

吴瞻楼。不清楚他的名字,太仓(江苏)人。晚年,将家事托付给两个儿子,从此专志修行净土法门,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吴瞻楼每日持念佛号万声,并诵念《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及往生咒,兼作西方观,除此之外,不再混杂其他修行的方式。如此修行经十二年如一日。西方净土的圣境,累次地显现于其眼前。床前时常会涌现白色莲华,大如石臼,连小孩子也都看见。年七十多岁时,安然坐化往生。后来,其子孙成为学佛的世家。(现果随录)

明 吴鸣珙

吴鸣珙。字叔宝,太仓(江苏)人。家境一向富裕,喜好布施,但对佛法却不怎么通达。年六十多岁时,忽然向大众辞别然后沐浴,并延请隆福寺印初法师,前来授三归五戒。吴鸣珙此时突然大声地呼叫;出去!出去!然后合掌而往生。一会儿,又睁开眼睛,告诉众人说:我才发要永绝尘世的愿,勇猛称念阿弥陀佛,莲华世界忽然就已经现前。我自己反省平日也没修什么善事,竟然能获此殊胜的果报。我把这个因缘传语给诸位大德,你们各个都必须努力念佛啊!说完后,要一盆水自己照面看,忽然恍然大悟说:今生吴叔宝,前生徐和尚。又大声说:快哉!然后往生。此时异香突然散发于室内。(现果随录)

明 王醇

王醇。字先民,扬州人。曾经周遍游历吴、越一带的山水。参访一雨禅师,从之受优婆塞戒。并居住在山上,每日诵持《法华经》。后来回到扬州,居住于慈云庵,虔诚修行净土法门,并将居住之处题名为宝(蕊/木)栖。临命终时预知时至,结跏趺坐,请僧众环绕其旁,诵念佛名而往生。(王先民传)

明 陈至善

陈至善。字用拙,常熟(江苏)人。孩提的时候,只要听见祖母诵念佛号,马上就停止啼哭。后来进入学塾,读到《论语》文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于是入屋内问母亲说:人死后归向何处?母亲无法回答,所以把此问题告诉父亲,父亲说:你的意思如何呢?陈至善说:想要了知生死,一定要先闻道吧!父亲说:此儿,他日必定悟入无生之法。等到长大后,耳闻云栖大师之道风,心中极为仰慕,于是笃志修行净土法门,救度释放诸众生的生命。

当时有一位名为寂公的人,曾经受法于云栖大师,后来结茅屋于藤溪,陈至善为他募集基金,建造禅院。有一天,寂公梦见陈至善穿著出家众的黑海青披黄袈裟含笑向他告别,寂公醒来后,急忙奔走过来探视他,只看见陈至善正在诵念佛号,然后吉祥卧而往生。(常熟志)

清 张光纬

张光纬。字次民,江苏无锡人。十四岁时考取秀才。明朝灭亡后,张光纬放弃科举考试,在家教导学生。年五十多岁时,妻子与儿子全部都逝世,从此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因而一心钻研佛教经典,自号为息庐居士。张光纬奉行云栖大师的教化,其所著作的文章,都以净土为依归。每日课诵佛名数以万计,同时也观想佛像。每天晚上礼佛时,佛像两旁的灯竟然开花,有的如宝珠,有的如粟,有的如璎珞,有的如鬘云。有一天晚上,左边的灯忽然现出莲花,有佛跏跌其上,具有庄严高大的金容,三十二种相好完全具备,经过一段时间,此景象才灭去。张光纬于是礼拜恳求,祈愿能再次得见。经过三天的晚上,左灯之上,出现佛站立之像;右灯之上,也涌现莲华,而佛斜坐在上面,他的家人都见到此殊胜的景象。

后来,受优婆塞戒,其中尤其以戒杀为最重视的戒条,因此连一只蚊子一只蚂蚁,都非常小心地护念。晚年持长斋,祭祀祖先神明,都用蔬菜及水果。对饮食已不再挑剔拣择,如果有美味的食物,就拿去送给别人。不论是夏天或冬天都戴著一顶帽子,二十年间从不改变。

年七十三岁,自己预先订定临终处理的规制,往生后不受人吊祭、不立牌位、从往生到出殡的时间不得超过四十九天。自己认为不汲汲营求名利、不贪恋世间的一切、也没有嗔恚,如此安然自得等待往生而已。不久之后就往生了,曾经著作有《净土剩言》刻板印行于世,而其中以(念佛说三篇),对学佛者而言更是殷勤恳切。其大略是说:

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谓执持的意思是:好像可以把捉而不是可以用手把捉得到。也就是儒家所谓的拳拳服膺,朱熹则把它注解为恭敬奉持之义。拳拳服膺而弗失下的弗失,便是不乱的意思。儒家又说顾諟(看顾照理):朱熹解释为常以眼光观照之,就是观佛之义,也是不乱的意思。

口里诵念佛名,眼睛观看佛像,耳朵又回过来听到自己所念的佛号,佛念之声从舌根宣流出来,禅味愉悦自己的心,鼻子闻到香气,如是念佛,返转六根还原为一心,怎么乱得起来呢?我现今念佛,作一切方便观想,自己观想此心,如清净的宝瓶,佛名如同谷子,逐字逐句的念佛就如谷子投入宝瓶中,就像整串连贯的宝珠落下。谷子本来就无尽而宝瓶也不会盈满,也不会放过任何一粒而让它抛向瓶外。忆念观想此瓶,其直径不满一寸,瓶中含藏三千大千世界,以及百亿微尘数的诸佛,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都安住在此宝瓶中。我也跟随著诸佛俱会一处,悠游快乐,这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处也!又曰:

石南和尚偈曰:念佛切莫贪求要念得多,只要能够好好的念一百句而心不乱即可。虽然念了九十九声若有一念差错,前面用手执持念珠所计的数目都不算数。如是从一百句到一千句,从千句到万句如同成串的宝珠。如此一心念佛念到箭射不入刀不能侵,那么百万魔军自然都退败逃窜。我向来念佛,也只是含糊笼统地念过。至今才知道须字字从心里出,反过来还须字字入心里去。每当念佛时,先要闭目端坐,凝神定虑,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杂乱心、急躁想要多念的有所求心、昏昧怠惰的心。然后开口出声念佛,务必令声从心发,心藉著口念诵,气息调和声音和悦,不急不缓,字字分明,句句相续。如果分之则一字可作一句,连贯起来则百千句直如一句。如此绵绵密密,从一声以至千万声,自一刻以至于十二时,无断无续、不缺不漏。久而久之自然念到纯熟,华开见佛,到时自己就可验证,绝不欺人。又云:

念佛这个法门,必须兼作观想。应当闭目向著西方,正身端坐默默观想,观想神识与形体分离,神识直往西方飞去。然后逐渐看见树林,以及各种美丽的水鸟,以金绳为道路的界限,以七重栏楯交错罗列。依著次第在宝地上缓缓经行,七宝池中胜妙的莲华,散发各种香气的高台,以及由七宝组成的楼阁,上述的种种境界都一一展现在眼前。

观想阿弥陀佛就好像是在我面前,阿弥陀佛现出丈六的金身,观世音菩萨随侍于左,大势至菩萨则随侍于右,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放出光明,并垂手接引。我及清净大海众,都一同摄于阿弥陀佛的白毫光中,随著接引而上莲台,至诚恳切地顶礼佛足。此时忽然见到佛的金掌为我摩顶授记,甘露水遍洒全身,心中豁然开悟,获大安隐。慢慢地神识返回,如出禅定的样子。像这样极乐世界中,每日神游一遍,则往生的路熟悉,临命终时才不致于迷茫不知所往。愿以此告知各位念佛的人,要知道念佛要用心念,而不只是口念。若能如是入此念佛法门,则自然离佛不远了。(净土剩言)

清 袁列星

袁列星。字垣三,江苏X山县人。曾经客居在杭州的西溪,因而自号西溪居士。十五岁时学习科举之业。有一天,听到外祖母诵持《金刚经》的无四相句,心中有所契入。之后,遇到悦山禅师,向禅师参究向上顿悟之道,于是每日更加精进用功。后来刚好遇到白嵩老人自雪峰来到昆山,袁列星再三叩问请益,突然言下洞明佛法之要,终于受到白嵩老人的印证。于是,袁列星的道风日渐远播,随机接引有缘众生,智慧辩才无所障碍,除了提倡顿悟的一佛乘之外,同时还兼宏净土法门。当时同辈的人喜好修习仙术,并且仰慕枯禅,大多不相信净土法门。袁列星于是开晓他们,说:

净土法门圆通广大,我向来是密修密证,不敢轻易告诉他人,并不是我秘藏而不言,实在是时机未到,恐怕言之无益罢了。净土法门,是诸佛甚深的法藏,即使是二乘的声闻、辟支佛听闻到了,尚且不相信。实在是因为二乘的声闻、辟支佛,断了生死而安住在涅槃清净之处,又证得了神通妙用,所以不知道净土的大庄严海,是无分生死涅槃而处处现成。因此诸佛呵斥二乘人为邪道,说他们堕入无为坑,酖饮三昧酒。令人感叹的是现今修禅的人,尚未能修到涅槃清净二乘人的境界,便空腹高心(实无所得,心中却自视很高),未得说是已得,未证说是已证,于六根未动时,见到一个识神光影,就以为自己已经悟道,于是便如此鲁鲁莽莽、放荡任意地呵斥净土法门,真是可怜悯者!即使是大彻悟,摸著娘生的鼻孔本来面目,还能逃得出常寂光净土吗?那些未得言得、未证言证的禅者,又说:知道明心见性这般事,其他的便拨向一边去。禅宗大德密云老人说:你要拨向哪一边,实在是痴人前不可说梦也!古德又说:现今修禅的人,以透过法身为最究竟之地,却不知透过法身后又怎么样呢?假使让你透过后还有什么消息(所得),也是病!这实在是真实的语言,正是我们应当痛切省思的。而现今修禅的人,尚且逃不出微细的所知障,反而指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是愚痴,这真是很无明迷惑啊!尽虚空有十法界,而净土是第一法界,所以是其他九法界共同的指归。

但要修行净土法门者,以人道最为容易。因为地狱、饿鬼道的众生,整日被众苦煎熬逼迫,并不知道尚有佛名。即使是诸佛每日以威神的法力,清净的光明,哀怜救护他们,但他们依然如盲如聋一般,没有一点觉知。假如有的业报尽后心开悟解,一听闻佛名,则地狱、饿鬼,立即变成清凉的法界!畜生痴迷不觉。阿修罗道嗔恨炽盛,所以很难亲睹佛光。而最不肯修行净土法门的人,莫过于天仙道了!那些仙道不是不知极乐净土的美妙,只是他们已经证得神通妙用,可以飞腾变化、出入有无而自由自在,也能放现金光,幻化出诸菩萨的形像,幻化出种种庄严殊胜的资具,而以为极乐净土之乐,不过也是如此而已。却不知道他们是堕入幻识之中,不知这些都是自己精气神,团聚幻化而成。这正是我佛所呵斥的:不知道修习正觉、不知道修仙还不是无为究竟之道,业报尽了反而堕入恶道之中,指的就是这些天仙道的众生啊!

我们的本性本来具足一切、一切现成,本可旋天转地,不必等待刻意的安排,不凭借依靠他物,也不是用修炼而成的。若说要经过修炼而得的,都是魔说。我们前面所说的不生不灭,只有不生才会不灭。若修炼而成即是有生,有生就没有不灭的,所谓的元精元气不出元神。元神者,是意识的别名。大丈夫要回复本来面目,正必须洗净神识,斩断命根。奈何反而修成一个神识,且愈来愈坚固的执持著,而难以断然拔除。时间一久,神识执持的力量半途衰败,有的天仙尚未到劫火来烧就已先报尽衰坏,纵然能够坚持牢固的,只要劫火一到,便与天地同归于尽。因为劫火不只破有形也能破无形的。千万不要自我安慰说:吾道如虚空,永不能坏也。要知道虚空也是神识所幻化出来的,只有无上的道眼才能照见看破。

况且,天仙幻现种种殊胜的境界,毕竟不是十分光明,也不十分正大。哪里能够如同位居净土一切的诸佛如来,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彻遍照于一切处,如一切菩萨、声闻,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彻遍照于一切处;如一切的水鸟、树林、花香音乐,一同共有光明而透彻遍照。能够于一毫端,建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妙法轮,这不是天仙法界所可以比拟于万分之一的。果真能深信极乐净土,而专心一意地修行,这就早已超过百亿天仙。假如还不能断除学仙之念,这就是不能明白大小的差别啊!因为净土法门,是一切圣贤所归宿的地方。能够得生极乐净土,则福慧双足,返回娑婆,遇仙度仙,遇魔度魔,遇人度人,遇鬼度鬼,遇恩人则度恩人,遇仇人则度仇人,如此才是大丈夫之事。

你今天若决定深信修行净土,必定永不退转,极乐世界池中的莲华,便已伸展枝叶吐露花蕊,一切诸佛的光明,充满你的双眼;一切的法音,塞满你的耳朵;一切深妙的经典,盈满你的心中;一切妙香妙味,布满你的口鼻。如是加被护念,没有一丝毫遗露于你的六根之外,所有的胜境尽绝于你的心中,你便是一尊古佛了!那有不天地尽归的净土,仙魔尽度于极乐的呢?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二○年)二月,袁列星往生于宝树庵,时年六十二岁。其学生收集他所说的话,并编辑为《西溪居士集》。(西溪集)

End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

老 僧

老 僧景 云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冻瓶粘柱础,宿火焰炉灰。童子病归去,鹿麂寒入来。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摘自《全唐诗卷808)

插秧诗

契 此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摘自《禅诗精选》

闲居

◎ 唐永明延寿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 摘自《诗僧集》

扫地

唐齐己日日扫复洒,不容纤物侵。敢望来客口,道是主人心。蚁过光中少,苔依润处深。门前亦如此,一径入疏林。 摘自《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