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因果:放生问答:放生不会刺激更多的养殖和捕捞
2025-05-14 12:53

很多人对放生有这样一个疑问:市场需求量是固定的,按照市场供求平衡理论,买下一部分物命放生,商家会养殖和捕捞更多的动物来销售。这样看来,放生并没有减少杀业,反而刺激了更多的养殖和捕捞,那么这样放生还有什么意义?放生者对这个问题不明了,可能因此对放生产生怀疑,退失放生信心。而一些邪魔歪道,也借此对放生大加批评指责。今对此问题做一下解释。说明一点,这里指的放生是如法放生,那种提前预定的不如法放生暂不在讨论之列。一.以市场供求平衡理论衡量放生,此种逻辑推理毫无意义小智不知大理,以市场供求平衡理论衡量放生,是以凡夫有限的心智妄测大智慧的佛陀金口宣说的放生善行。凡夫以有限的心智作出的逻辑推理往往远不是究竟之理,这种逻辑推理存在致命错误:推理的前提是假设市场需求量是固定的,忽略了放生可以影响杀生食肉者减少杀生量。比如消耗一车鱼,市场供应端是分不清楚鱼被放生还是被食用。放生者买走一部分,可能导致杀生食肉者暂时无物可买,这样已经减少一部分杀业。放生也可以感动部分杀生食肉者,尽快戒杀素食,如印光大师所言:世人多矣,心行各异,(放生)纵不能全皆感动,即感动一人,彼一人一生,即少杀若干生命,况不止一人乎。这种逻辑推理更忽略了佛力感应的不可思议,放生可以转化人心向善,慈悲的力量不可思议,冥冥之中会加持杀生食肉者少杀少吃,这是人力所不及的,更不是以世俗小智建立起来的逻辑推理所能测度的。我佛如来,智慧广大,这种以世俗小智建立的逻辑推理,佛陀岂会不知?事实上,如果按照市场供求平衡理论,即便只放一个生命,也会对市场供求有着小小的影响,那么只有任何生命都不放才不会对供求市场有任何影响。然而,佛教经论一致称赞鼓励放生,且爱物放生,古圣先贤,皆行此事,可见这种逻辑推理是错误的,毫无意义。佛子当以佛陀在梵网经中的教言为准:常行放生,教人放生。二.放生不会刺激更多的养殖和捕捞如果放生会刺激更多的养殖和捕捞,那么佛陀普劝佛子放生岂不是在害众生?历代高僧大力提倡鼓励放生,岂不是也在助纣为虐?这显然很荒唐!放生非但不会刺激更多的养殖和捕捞,相反只会逐渐减少市场供应量。很多人凭自己的想象认为,只要是买,肯定会刺激更多的养殖和捕捞,实未能深究杀生食肉者和放生者两种买的不同。同为买,一个是要物命死,一个是要物命活。买的目的截然不同,背后的因果也截然不同。杀生食肉者之买,物命惨死,葬人口腹,世人杀生食肉之心愈盛,物类不断投生畜牲,冤冤相报,如此导致养殖捕捞不断扩大。放生之买,物类免除被杀之苦,杀因既无,杀果自灭。物类投身畜牲,正因杀业所致,而非放生所致,世人杀业重,冤冤相报,物类不断投身为畜牲偿还杀业,而放生则会熄灭杀业,必物类消减,人天增盛,养殖和捕捞会逐渐萎缩。在杀业市场日益扩大的当今社会,很多人不去反思人类残忍的杀生食肉,反而用市场供求平衡这些愚痴的逻辑推理批评指责放生,把责任推到佛弟子的放生善行身上,这样只会阻断生灵的活路,招来更大的杀业。举两则放生熄灭杀业的例子:数年前,居士与大众至滨海公路中,某一渔村放生。村中设有海巡队,旁驻派出所,附近为放生定点。每大众至,履感法喜充满,因所中诸位海警,亦同沾法益,同行放生。期间,令大众匪夷所思,莫如至此地放,竟放至村民向所里求救:别教放生人再来,吾等近日几无鱼可获矣!不可思议啊!大众放生,肇使渔民出船捕捞无获?足堪征验:放生,近之能息杀因,远之可灭杀果。(这段文字出自莲子居士编著的放生感应奇迹记)近年来海拉尔吉世丹居士目睹狐狸扒皮之苦,发大悲心,大规模购买狐狸放生。全国各地佛友纷纷支持响应,大量的狐狸得以免除扒皮之苦,诸佛欢喜,物类感恩。大规模放生狐狸,非但没有让当地的养殖业扩大,相反很多狐狸养殖厂纷纷关闭,很多狐狸养殖者转行。海拉尔本地已经没有狐狸养殖户了,而附近周边地区的养殖户,也是规模大大减少,养殖的人越来越少。现实中,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便佛弟子如法放生,还是会有人图谋钱财,刻意捕捉一些小动物卖给放生者。这个过错完全不在放生者,而是捕捉者自身恶业所致。即使没有人放生,这些人也还会捕捉小动物牟利的。比如某种名牌产品,物美价廉,不法之徒见有利可图,便趁机生产假冒产品赚取利润,这个过错完全不在名牌产品。同样,他人故意捕捉动物卖给放生者,是其恶业所致,绝非放生者之过。三.明确放生的意义:放生只会熄灭杀业,绝不会越放生世上的杀业越多。对放生,应该有个明确的认识:放生只会熄灭杀业,绝不会越放生世上的杀业越多。如果世上无人放生,杀生将会变得肆无忌惮,变本加厉。止恶行善,莫急于戒杀,转毒为慈,莫善于放生。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以挽杀劫。放生实乃熄灭杀业标本兼治之法,并非只治标不治本。放生之所以能熄灭杀业,理由有四:1.市场上的物命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多。放生者买走一部分,可能导致杀生食肉者暂时无物可买。阻断一时就会减少一部分杀业。2.放生能感动杀生食肉者,放下屠刀,尽快素食。世上不放生,但肆意杀生食肉者遍地都是,常行放生,却肆意杀生食肉者,世所少有。如印光大师所言:世人多矣,心行各异,(放生)纵不能全皆感动,即感动一人,彼一人一生,即少杀若干生命,况不止一人乎。又:人食肉之心愈盛,不设(放生)此举,久而久之,将举非洲之野蛮行为,遍行于世。可不预为设法,令彼嗜杀嗜肉之人,同生反躬自省之诫乎。3.佛力感应不可思议,将放生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有助于众生善根尽快成熟,转化人心向善,早日放下屠刀。食客们不会因为佛弟子放生而加大杀生数量,相反冥冥之中还会加持他们少杀少吃。4.被放生的物命得以听闻佛法,早日脱离畜牲之身,闻法修行。物命因放生而得免除死亡之苦,其后世亦必欢喜放生救命。待其成佛,则能教化无量众生戒杀放生,弥天杀业可消矣。若无人放生,任其宰杀,结果只会是楞严经中所说的: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而放生却能将这种生生世世相杀相食的恶业转为生生世世相互救助,共成佛道的善业。普愿佛子坚定放生信心,力行放生。莫以世俗小智,疑我佛如来,及历代高僧赞叹鼓励的放生善行。更莫被邪魔歪道愚痴的市场供求逻辑退失了放生信心。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因果报应 真实不虚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因果报应思想主张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报应通于三世,即前世、今生和来世。一个人造业,有现世受报,有来世受报,也有多生多劫之后的后世受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三世因果迟速有报

因果的错综复杂关系,其中有一点让一些人难以相信的就是这个善恶,看到善人往往受罪,处境不好。恶人往往得势。他就觉得还有什么因果报应呢?由于这样的情况他就不相信因果。由于不相信因果,他就由此推演出他不相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千万不要轻易说别人的缺点和毛病,会背巨大因果!

我们说别人的过失,是善意的想让他人改变,这不会有罪过。但轻易宣扬别人的过失,就造恶业了。所以最好不说他人的过失,甚至要隐藏、保密他人的过失。在不了解的时候,最好不赞叹也不诽谤一切众生。但很多人都有习气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10因果

发愿往生净土,就不能脚踩两只船。若是又留恋世间,又想去极乐世界,这个愿就不真实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须具有正信和真实的愿。六信里面,我们开始可先信一两样。首先应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会发愿。发愿之后就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戒杀与因果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与诸位互相来研究,敬请诸位多多指教。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其受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因果可转变》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与诸位互相来研究,敬请诸位多多指教。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其受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因果相循,怎样了结呢

问:有一位同事说,今生杀人是前世的因,因前世甲把乙杀了,所以今世乙才杀甲,为什么前世甲把乙杀了,是因再前世乙杀了甲,这样向前推,开始是谁杀谁?在开杀以前,未有杀因,为什么生出杀果来呢?向后推之,甲杀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