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因果:放生知识:放生功德甘露妙雨
2025-06-07 11:43

放生功德甘露妙雨

附: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索达吉堪布著

凡皈依佛门的出家人和在家居士,及未皈依的善男善女们,请你能认真学习此论,如是则对你的事业、修行等各方面皆有很大的利益。在学习时,一定要反复阅读,认真揣摩,再三思维;不然,对于在此论中引证的许多经论教典中的甚深金刚语,不可能一目了然。知道杀生的过失和放生的功德后,就应在日常生活中随力取舍,断杀放生,若能进而于此文精义广为宣说,或辗转翻印,更能积累无边功德。这样,诸多众生将得以离苦得乐,你也能藉此在将来速急成就,这是笔者著此文的唯一目的。

放生功德甘露妙雨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一切大恩传承上师!

经论智理虚空中,降临加持甘露雨,

沉溺斗杀火海众,以此当获清凉觉。

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佛教可归纳为三点:不造伤害众生之恶业、奉行身口意善业、经常善于调伏自心烦恼,这就是真正的佛法。《华严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故,皈依佛门的人,不应重视于是否拥有皈依证等这样的假名,而应以利益有情的善心为主。在时时刻刻之中,自己力所能及地饶益那些可怜的众生,这才是大乘菩萨的殊胜行为,已经发菩提心的人都不可缺少。因为释尊所说八万四千法蕴的精华是菩提心,菩提心的本体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的心,是故仅发救护众生的心也超越世间有为法的一切功德,如寂天菩萨云:仅唯发起饶益心,犹胜供养诸如来。

而一切众生最所珍护的也就是其生命,从死亡线上把它拯救出来,是对它最大的恩德,无情中断其生命是对它最大的迫害,戒杀放生是大乘菩萨本份中的事,也是圆满成佛资粮的最大方便。本文试图根据佛经论典以及理证,对此作一较全面的阐述。

杀生报应

在十种不善业中,杀生和邪见的罪过最大。如经云:杀生之上无余罪,十不善中邪见重。《戒杀放生文》云: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华智仁波切根据佛经而云:若杀一有情,需偿五百生。故无论杀庞大众生或是渺小众生,自己必须还偿五百次生命,恭请杀业严重的人,想想你在来世需要偿还多少个自己的宝贵生命,如是你还愿意杀生吗?在《正法念处经》中说:设使杀害一有情,一中劫住于地狱。如是则当思维,一中劫有多少万年,此人何时方能解脱?!莲池大师云:造此弥天恶业,结成万世深仇。一旦无常,即堕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受罪毕时,仍作畜类。冤冤对报,命命填还,还毕为人,多病短命,或死蛇虎,或死刀兵,或死官刑,或死毒药,皆杀生所感也。

我们杀任何一个众生,自己死后即变成这样的众生,而会遭受到同样的厄难。《楞严经》云:以人食羊,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在《宝积经》中有一公案:从前有一个富翁,他想吃羊肉,但又怕儿子反对,就打妄语说他家的风水好,是由于田边大树上的树神保佑,因此,必须杀羊供神。其儿子信以为真,在树旁建一座小庙,并杀羊供养树神。不久那富翁死了,因说妄语和杀生报应,堕入恶趣成羊。第二年儿子又要杀羊祭神时,恰好选中了其父托生的那只羊。此羊咩咩叫着,死也不肯被牵出去,正伏在地上时,门外来一罗汉,说明前世因缘,并加持主人也能看见其父转生为羊的经过。此时,儿子十分懊悔,就摧毁神庙,从此断恶行善,永不杀生,恒作放生,并礼敬三宝,深信因果。

又佛经中有一故事,曾经目犍连和德生比丘至海边时,见一人全身炽燃火焰,口出大哭声,周围有无数饿鬼执持燃火之弓箭,向他射刺。目犍连以神通观察因缘,此人前曾为一猎人,杀生极多,故其生时多年受苦,死后即堕地狱,难以解脱。

其余经中有另一故事,昔日舍卫国毗卢择迦王率领军队,至释迦族聚落,杀害八万释迦族人,彼时,佛观其因缘,为往昔释迦族人当渔夫杀害众鱼类的果报,毗卢择迦王和其大臣为当时二大鱼的转世投生。

所以,虽然我们的肉眼看不见前世和后世,但自己杀生的恶业恒时跟随着,一旦因缘成熟时则会现前其果报,若得天眼神通,则定会注意取舍因果。《百业经》云:有情之诸业,百劫不坏灭,缘合应时际,其果定成熟。诸契经和毗奈耶皆云:诸业纵百劫不亡,智悲光的《功德藏论》云:空中金翅鸟高翔,虽不现见其身影,如同有情之诸业,缘会时临定显现。如是所说的意义是:譬如金翅鸟飞翔高空时,我们虽不能现见其身影,但此时,并非无身影,只要我们一直跟随,一旦鸟身下落时就能明见其黑影;同样,我们杀生的恶业或放生的善业,现在虽然不能现见,但却终不会失坏,何时因缘成熟时便会现前其果报。

世界上的一切动物,实际上都是好生怕死,与人一样。如《功德藏释》云:往昔释尊当国王时,其眷属因田旱祈雨,而杀生供神,此时,国王生悲愍,设法遮止,而云:瞻洲天旱地干,余供无力,当从吾眷属之中,宰杀千人,供神求雨。尔时,诸所有臣民,恐惧祈祷,免杀供神。时王曰:汝与余众,本皆相同,悉爱自命。有些愚笨的人,见到正待遭杀的牛等牲畜恐怖抵拒而怕死的情状,不但不加以同情怜悯,反而大发愤怒,非去宰杀不可,此人死后定即堕地狱。

一切小动物同样具生命,都具苦乐的感受,贪生怕死,与人无有差别,不能轻易伤害,否则,同样遭受果报。譬如,从前在江苏扬州外城有位农民叫四六,他喜好整理园圃种植花木,有一天挖土时发现一个蚁穴,内有无数蚂蚁,因他凶残好杀,从家里拿一盆沸水,直接灌入蚁穴,无数的蚂蚁全被烫死了。那年八月的一天,他梦中忽然看见无数的蚂蚁爬遍他的全身,醒来时,发现他全身肌肉有无数红色斑点,次日后,小点都化为红泡,每一红泡里长出一只蚂蚁,狠咬其肉,病苦难忍,他恐惧哀叫,数日之后便趋死亡。这仅是人世的一种果报,尚有三恶趣的无量而难忍之苦。故敬请诸君,当思维杀生的不可思议业感!

本来世上的一切众生,都爱执自己的生命,除地狱众生外,都不愿死亡。比如某人将待遭枪杀,若有一人,以钱帛赎出或其它善巧方法救出,此人于彼无疑真正是一个救命恩人,被赎之人此时定会思潮如涌,热泪盈眶,情深如海,恩重如山,刻骨铭心,万分感激。同样之理,若见遭杀有情而行放生时,也有如此之德,哪怕仅仅是买一条小鱼。

根据《俱舍论》所述,若有人委托或者随喜他人杀生,则此业被称为积而未作之业,此人与亲自宰杀者有同等罪过。如果在梦中杀生或误踩足下虫蚁而致死等,因无有杀害之心故,被称为作而无积之业,无有大罪。曲珠仁波切著的《极乐愿释》云:若为三宝杀生,其罪超过余罪十万倍。故以杀生所得之资财供僧、或修建寺庙、佛像等,非但无有功德,且有极大过失。又据佛经及《俱舍论》中说,凡买卖刀、枪、鱼网等用作杀生的工具,买卖双方皆当堕于地狱,并且在工具未毁灭之前,日日增上无量的罪业。

另据教证,一家人中,如果有一人操持屠夫、猎人等杀生行业,则此家中人人均当堕地狱一次。若山谷中有一人杀生,则整个山谷不得吉祥。并且一刹那也不能与此类人接近和交谈,他们到别人家里,也会带去诸多不吉祥事,他们的物品若带在身上则会消减自己身上三宝加持品的力量,即使仅接触他的影子也会带来许多不安与不吉祥。

因此,应该守护不杀生戒,此有极大功德,纵不能永断杀生者,也应发愿一年或一月、甚至一天断杀。不杀有很大利益,从前在圣迦多延所居的城市中有一屠夫,他受持夜间不杀的戒,次后,因在世杀业所感而生于孤独地狱,白天在炽热铁室中受苦,但持戒之功德力却使他在夜里,住于天宫,四天女围绕享受安乐。

明了上述杀生过失后,我们应当在上师三宝前,发坚固誓愿,从今之后,纵遇命难亦不杀害任何众生。

圣者亦受杀生之报

曾经佛在世时,有阿罗汉邬陀夷,给一婆罗门女子说法,后此女子与一盗贼谋杀了这位阿罗汉,把砍下的头埋在灰坑里。国王发现此事后,捕捉并活烧了盗贼与女子,并将盗贼的五百眷属处以砍断手足的刑罚。当佛弟子向释迦牟尼佛请问此事因缘时,佛陀告以从前鹿野苑有一梵施国王,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肠子捆住了城市。国王问婆罗门大臣此梦吉凶,婆罗门本知是善梦,然为自己与五百眷属的利益,答以需大量杀牛供众,当时有一母牛与公牛,国王本不想杀,而婆罗门儿子坚持应杀,这俩牛因无故遭此横祸而在临死时发了恶愿,发誓将来报仇并断婆罗门五百眷属的手足。那时的梵施国王即现在的国王,当时的大臣即现在的阿罗汉邬陀夷,五百眷属即五百盗贼,当时的母牛与公牛即现在的女子与盗贼。

又有圣者龙猛菩萨布施其头的故事。以前印度的乐行王作太子时,为早日继承王位,而求龙猛菩萨布施其头,太子先用宝剑,但是如砍在虚空,无丝毫损伤。龙猛菩萨告以自己的兵器业障已消除,只有往昔割草时杀过一虫,此果未报,因此只有以吉祥草才能砍下其头,后来果然如是。

大圆满传承祖师贝洛扎那,以前世作比丘时,曾杀过身上虱子,以此果报,在被迁往到蒋慕茶瓦容后,关在有许多虱子的监狱里。

虽然诸圣者已内证了相应的空性,外境对他们已经无利无害,但在显现上,仍须感受这如幻的业报,这也是因果真实不虚的又一旁证。

杀生毁戒不得成就

皈依三宝的众信徒,守菩萨戒和密乘戒者,千万不能杀生,否则失坏一切戒律。佛经云:皈依佛者,真实居士,不依余天;皈依法者,当离害心;皈依僧者,不随外道。《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云:皈依戒三所断者:皈依佛,不得皈依外道诸天;皈依法,断除损害众生,甚至梦中亦不得害众生;皈依僧,不依外道伴友。是故若杀生,则失坏皈依戒,若无皈依戒,则岂有居士沙弥、比丘、比丘尼等戒?《七十皈依颂》云:一切虽有律仪,若无皈依则无戒。若杀害众生,也定失坏菩萨戒,因根据经论,一切菩萨戒的根本为愿菩提心,若故意损害宰杀众生,难道还有此心吗?设使无有菩提心的种子,其余善法从何增长?《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若杀害众生,则违犯密乘十四条根本戒中的第三条嗔恨总道友和第四条对众生舍慈心之戒。

无论修显宗或密宗,若杀害众生,则诸佛菩萨不会欢喜,若他们不喜,则永时不得加持和成就。寂天菩萨云:若谁安乐诸佛即欢喜,谁遭损恼佛心不悦生,有情欢喜诸佛即欢喜,损恼有情即伤如来心,若人逼身烈火所烧燃,一切欲妙不能令心安,若人损恼有情亦如是,更无余法可使佛欢喜。《普贤行愿品》云:众生至爱者生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

是故很多修行人不得成就和不见本尊的根本原因,恐怕是由前世或今生中伤害有情而来,因此今后应忏悔自己的杀业,立誓从今以后再不作令诸佛不喜之事,如寂天菩萨云:是故由我损恼诸有情,所有诸大悲者不喜事,一切现今各各皆忏悔,所有诸罪愿佛悉鉴宥,为令一切如来欢喜故,从今誓为世间作仆使,假令众生践我顶上行,至死不报为令汝欢喜。

吾等大恩根本上师、显密圆融、众生怙主、法王如意宝金刚阿梨晋美彭措勇列吉祥贤尊者,亦于今年近五千僧俗弟子中,传讲释迦牟尼传,讲到悲苦众生时,不能自已,哽咽流泣,再三发誓,纵遇命难亦不害任何众生,此时,吾等众多弟子,亦从内心深处,发誓永远不加害众生之生命!

忏悔杀业

咱们应当从现在起尽量不害任何众生,前世或今生所造的杀业,精勤忏悔,若诚心忏悔,便能消尽恶业,譬如以前印度指王,性情凶残,曾杀九百九十九人,取每人一指节,拟为项,但因不满千数,想杀释迦牟尼佛时,认识自罪,内心忏悔,后证得罗汉果位。

若想:前经说杀生住一中劫地狱,此说今生解脱,此二不相违吗?答:此二不违,前者是指未忏悔者而言,此说以忏悔力能除杀罪之障,便能今生成就。例如,本来犯死刑罪的人,后来依人力或财力等,此人不但不受死刑,且有改过悔新,东山再起之机会。同样,依金刚萨垛的誓愿力和自已的悔心力,能除恶业,也有依靠菩提心进行忏悔的方法。所以杀生深重的人,一心忏悔是最最重要的呀!

忏罪的方法主要用《三十五佛忏悔文》或诵百字明及金刚萨垛心咒等极为殊胜的陀罗尼。《妙臂请问经》云:如春林火猛焰炽,无余遍烧诸草木,戒风吹燃念诵火,大精进焰烧诸恶。犹如日光炙雪山,不耐赫炽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诵光,炙照恶雪亦当尽。如黑暗中燃灯光,能遣黑暗皆无余,千生增长诸恶暗,以念诵灯能速除。《猛利三调续》云:念金刚萨垛十万遍,犯根本誓言也能清净。《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云:每天念二十一遍百字明,不增上罪业。《无垢忏悔续》云:念一百零八遍百字明,能清除一切罪障,解脱三恶趣。《金刚萨垛修法如意宝珠》云:若具足四对治力,如法念诵四十万遍金刚萨垛心咒后,则破根本誓言罪亦能清净;且今生成办一切所愿之义,来世亦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等自己所欲之净土。

如是忏悔者,能得净罪之相,其相即如《准提陀罗尼》所云:若于梦中梦吐恶食,饮酪浮等,及吐酪等,见出日月,游行虚空,见火炽燃,及诸水牛,制伏黑人,见比丘僧比丘尼僧,及出乳,树,牛王,山,狮子座及微妙宫,听闻说法。

放生功德甘露妙雨放生功德甘露妙雨放生功德甘露妙雨

大悲为要

《大智度论》说:慈悲为佛道之根本。《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于最初入大乘数,亦以唯发此心安立,后出大乘,亦以唯出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随逐有无此心而为进退。法王如意宝所作的《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中说:沉溺恶境轮回众,为得究竟安乐地,当负利他心行责,应舍爱自如毒食;此能堵塞恶道门,此引善趣之福乐,亦得究竟解脱地,切莫多思修此要。

我们对于放生,不能仅仅当作一件表面上的好事,而应以大悲心为本而放生,否则实不应理,如宋朝的大文学家苏东坡的爱妾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热衷于放生,有一天到山林里放生回来,看见庭中一群蚂蚁正在争食掉落的糖,她一举脚把蚂蚁都踩死了。苏东坡看见后,不禁感慨地说:你放生是为了慈悲,原是好事,但是为何独厚禽鸟,而薄待于蚂蚁,这不是真实的慈悲呀!《劝发菩提心文》云: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同样道理,对渺小众生也不能轻视,《贤愚经》云:虽微小罪恶,勿轻谓无害,火星虽微小,能烧草山积。《入菩萨行》亦云:于一刹那造一罪,于多劫住阿鼻狱,无始生死所积罪,不生善趣何需说。汉地大德亦云:万物伤亡总痛情,虽然虫蚁亦贪生。若对众生不具大悲心,虽即是僧人或居士等,也仅是外表形相而已,而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此外要想修本尊法有所验相也需具备为利有情的大悲心,比如,无著论师在鸡足山苦修十二年,一无所获,未能亲见其本尊弥勒菩萨,气馁下山,于中途看见一母狗,二足皆跛,腹上遍满小虫,痛苦不堪。无著菩萨因此生起极难忍猛利大悲,用手去除虫又恐将其杀死,乃不顾狗身烂坏、脓液熏人,闭目伸舌,欲以舌去添掉诸虫。然舌触到的却是地面,睁开双眼,狗身已不现,而出现在面前的却是光明赫弈的本尊弥勒菩萨,无著菩萨悲喜交加,请问弥勒菩萨为何不垂慈悲,十二年中不现真身。弥勒菩萨答言:非不现身,实我与你从未分离,只因你业障太深,故不能见。你十二年苦修,业障略薄,今见我幻化之母狗而生起大悲,业障净除无余,故能真实亲见我身。

现在在汉地以及国外,人们所造的杀业很重,饭店中菜谱上的花样越来越新,被食用动物的范围越来越广,制作的手段也越来越残忍,餐桌上成百上千的生命尸身横陈,真好似一个人间地狱,悲惨世界。而那些杀生烧制的人,何时能还清这沉重的债务呢?

而藏地雪域是诸佛大悲色相观世音菩萨所化道场的原故,百分之九十八的人从小就念佛行善,很少杀生,若一家杀了一头牛,全家就会为它发愿念咒,并请寺院僧人念经超度;当发现有兔、猫、乌鸦等死亡后,人们也会请僧众诵经超度,然后埋葬。在食肉前,人们习惯上都要念观音心咒七遍或一百遍。在有人出钱买下将被宰杀的牛羊等准备放生时,卖方也往往会减低价格,作为对放生的一种随喜。

因此,我们所有皈依佛门者,详细观察自己,自己若不具大悲心,那就成了一个仅具名相的佛教徒。故应千方百计使自己发起悲心,尽力放生,饶益受苦的众生。我们哪怕在一个月当中能救一个有情的性命,也有重大的意义和功德。往昔的诸佛菩萨和高僧祖师们,为了挽救众生的痛苦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据《大智度论》卷十一记载:往昔雪山中,有一仙鸽,生活优游自在。有一天,鸽见一人,为大雪弥漫而失道,穷厄困苦,饥寒交迫,命在须臾,鸽见此人,大发慈悲心,即飞行求火,聚薪燃之,为此人烤火取暖;又复以己身投火自焚,以施此饥人果腹。仙鸽以此功德,后来转世成佛,即释迦如来。与这些大菩萨们相比,若我们连放生的这一点钱也舍不得,难道还算是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吗?

肉食与素食

在《楞严经》等大乘经典中,佛陀着重宣说了戒杀断肉以及素食的功德。如《楞伽经》中云:得生梵志种,及诸修行处,智慧富贵家,斯由不食肉。《佛说十善戒经》云:啖肉者多病,当行大慈心,奉持不杀戒。因此在历史上梁武帝也根据《涅经》等佛经教义,出于慈悲心肠,反对吃荤,著《断酒肉文》四篇,主张僧尼一律断鱼肉,他又召集三律师入宫会议,使僧尼断肉食素,从此在汉地佛教徒中吃素成为良好的定制。直到如今在汉地绝大多数寺院的法师居士都是在坚持吃素,获得佛经所说的无量断肉功德。

但在食肉的问题上,藏地及奉行上座部的东南亚地区与汉地有着不同的传统习惯,又均有教证依据,欲解释此现象、推知佛经的深奥意义,应根据具德上师的教言、清净的传承、以及广大的智慧,以此方能了知各种经论的不同破立之处。

有人以为藏地食肉是密宗风行所致,事实并非如此。确实基于密宗最高的见地,吃肉与双运、降伏等一样皆属于密宗的最高行为,但这仅对于证悟很高的瑜珈师而言,非一般凡夫所能企及。如大成就者帝洛巴常吃生鱼,那洛巴对此未生起邪见,如理依止后,也获得了究竟成就。又如汉地济公和尚一生吃肉喝酒,然人们依然推崇其为圣者的权巧示现,而未敢讥侮或效仿一样。藏地佛教徒食肉的习俗,即是基于高原地理不长庄稼的客观现实,以本师释迦佛在别解脱戒中的方便开许为根据而形成的。

如印度律宗祖师功德光和释迦光在各自所著的《律经根本律》与《毗奈耶三百颂》中都开许食用三净肉。又《毗奈耶经药事品》中云:世尊告,不得食用非清净之肉。《律仪经》云:观察钵中之鱼肉等,若非人肉等,则可食用。印度阿梨巴西在《中观精华论》中云:声闻乘论中,开许三净肉,食亦无过失,已成精等故,如乞食无过。食肉非有过,时众无害故。《中观精华论释》中亦云:大悲怙主释尊者,于大乘经典不仅未开许食肉,且云遮止。小乘经中食用三净肉亦说无过失。此三不净肉,多数智者根据《律仪颂》中利众如来云:故意宰杀肉,或见或闻疑,其肉不得食。一偈解释为或见或闻或疑为我杀者,但也有些论典说凡是为食肉而宰杀者,全为不净肉,如释迦光论师所著的《毗奈耶具光论》云:不食故意宰杀之鱼肉等,若杀或劝杀、及随喜杀者,虽是三净肉,但故意宰杀乃无慈悲心故,亦非合理,不得食用,余肉乃无遮也。

但大乘经论对食肉作了严格的遮止。如《大象力经》、《大云经》、《涅槃经》、《指经》、《楞伽经》、《善臂请问经》以及中观等论中广说了食肉的过患。在《楞伽经》中佛告大慧菩萨: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时,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又如经云:何人食用肉,先堕饿鬼众,后堕号叫狱。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说声闻乘开许三净肉亦是不了义的抉择,因要引食肉者渐次入佛门故,并引《楞伽经》说明。萨迦班智达的《辩三戒论》云:声闻可食三净肉,若彼净肉不食者,是乃提婆之禁行,大乘经论遮食肉。藏地全知果仁巴在《辩三戒论释善解佛意疏》中亦作如是宣说。

但是,有些寡闻无智的人,认为吃肉的全是外道,或因此而戒律不清净,这却是一种偏见。难道佛陀在小乘经典中开许食用三净肉,于是这些经典也成了外道书籍吗?如今佛教信徒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泰国、不丹、斯里兰卡、缅甸等佛国的教徒们,不仅是居士食肉,出家人中也少见素食者,那这些国家的所有僧俗,全是戒律不净者吗?这是否仅是一个坐井观天的精彩故事呀!

又有人认为只有汉地显宗崇尚素食,藏地学密者则全是食肉的,其实不然,除食用三净肉者外,藏地还有相当一部分僧众与居士倡导并奉行素食。五明佛学院每当打斋供僧时,总要准备一大锅素饭,以方便藏汉两族吃素的僧众。在四川省红原县,有一活佛,在他第一世时,发愿七世中不进肉食,现在是第二世,从小见肉就哭泣不已,至今已成年,戒肉茹素依然如故。

若有人想:汉地《梵网经菩萨戒本》中说: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食肉教徒对此经作何解释?殊不知在藏地所传的两种菩萨戒,均有别于汉地,为属于由龙树、无著二大菩萨所传的瑜珈部。龙树菩萨的甚深见派中有十九条重罪,八十轻罪;无著菩萨的广大行派中有四重罪,四十六轻罪,在其戒条中,虽未见开许处,但也未见遮破食肉。另外,《梵网经》中此不食肉戒列为四十八轻垢罪之一,非犯根本重罪,与别请僧、不行救赎、懈怠不听法等轻垢罪并列,此后三条均极易犯,并未见重视,独重视此不食肉戒似亦非应理。若想:食肉过患既堕恶趣,则应非轻罪耶?答:这也不一定,因此食肉过失虽堕地狱,然仍较易忏悔清净。又如《宣说轻重罪经》说:比丘犯一白衣轻罪,亦需在复活地狱受八万年苦。

依据错那西绕桑波的《毗奈耶根本论日光疏》所述,在末法时代,能保持根本戒不犯,即为戒律清净。法王如意宝的《教诲甘露明点》也云:根本堕罪与自续,常非并存为净戒。于食净肉者来说,别解脱戒未犯,菩萨戒中依《梵网经》也只犯轻垢罪,且此轻垢罪通过忏悔也即可清净。如汉地共称的清净比丘中,也有午后食饭或懈怠不听法者。是故,无论守持何戒,应以戒体之轻重为主,不能仅看表面形象。如今见他人犯根本重罪,不觉有过,对犯轻罪者,却极为见怪,并立为破戒,如是判断,是否应理,尚请三思!

综上所述,戒肉茹素有无量的功德,食肉则有极大过患,但在藏地,佛教徒食用三清净肉于菩萨戒与别解脱戒均不为破,更不等同于杀生与外道的行为。所以,以藏汉为主的所有佛教徒,应该团结和合,互相尊重,不得诽谤,应知都为释尊所传下的清净教派,都有解脱道。广学实证的人,由此可证藏汉互通,显密不违,各派圆融矣。

吉庆佳日宜戒杀放生

放生有许多的功德,能使诸事呈吉祥,莲池大师云:戒杀之家,善神守护,灾横消除,寿算绵长,子孙贤孝,吉祥种种,难可俱陈。杀生则广积怨业,并使宿世所累积的福寿逐渐消减毁灭,故每当逢年过节、庆贺生日、或喜庆婚礼、生意开业、宴请宾客等吉庆佳日,皆应广行放生,而不应于此时宰杀生灵、暴殄天物,广行杀业。

原本是喜庆吉日,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逢年过节则希望来年五谷丰登、人事兴隆、诸事吉祥,为何反而于此时广杀生灵,埋种祸根?世人肆意宰杀生物,残忍成风,致使冤孽重重,天也不喜,故有水火饥馑以及刀兵,普庵祖师《戒杀文》云:三荒二旱,为人岂不思量?

生日庆贺则希望父母以及自己福寿绵长、离苦得乐,正应当为己为父母放生持斋,增福延寿,为何反而于此时顿忘父母养育之恩,而杀害生灵,徒增罪业?上贻累于双亲,下不利于己,本欲求生,反倒伤生,本欲长命,反倒丧命。以前有一位大官的太太,她的生日来临时准备大宴宾客,买了大批的鸡鸭猪羊鱼虾水产等,但当杀鸡宰羊时,她的魂魄附在了这些被杀动物的身上,痛得她大声叫喊,在床上滚来滚去,比死还难受,这时候她突然觉悟到禽兽被杀时的痛苦和内心的怨恨,只是不会讲话,不会用言语表达而已。最后她觉悟到,今后一定要戒杀放生,不再屠杀禽兽以满足自己的享受。后来,这位夫人享寿高年,这都是因为她一念慈心改恶迁善的缘故。

婚庆之日,原本希望来日能够家庭和睦,得生贵子,为何反而与理相悖,于生儿育女之始而广行杀生,致使婚后多争斗烦恼,甚或关糸破裂,其后所生之子也多凶煞疾病,或至夭折,试问其婚礼是否吉祥?慈寿禅师戒杀放生偈云: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杀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

生意人则期望开业大吉,往后财源茂盛,为何反而于此时屠杀生灵,使怨声载于道,生财之日而广行灭杀之业,试想开业是吉抑或是凶也?所为是得利抑或是失利乎?《楞伽经》中云:为利杀众生,因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古人云:持斋一日,天下杀生无我分;债有谁知,披毛戴角古今还。又《大智度论》云:令不杀生,得何等利?答曰:得无所畏,安乐无怖。我以无害于彼故,彼亦无害于我。好杀之人,虽复位极人王,亦不自安。又不杀之人,单行独游无所畏难,好杀之人。有情动物皆不喜见之。若不好杀,一切众生皆乐依附。复次不杀之人,命欲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长寿,是为得道因缘,乃至得佛住寿无量。复次杀生之人,今世后世受种种身心苦痛,不杀之人无此众难,是为大利。

同样,超度亡灵、丧礼或消灾免难皆应戒杀放生以祈福,而不应背道而驰,徒增亡人之业障,《地藏经》云:阎浮提人,命终之后,慎勿杀害,拜祭鬼神,无丝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亡人,在生修善,应得超升,遇此阳眷杀生,反落恶道,何况不修之人?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如是祈祷上师住世也应广行戒杀放生,以增众生善业,消减恶业,以期感上师长久住世,广利群生!

放生增福延寿命

若想长寿,则应放生,《放生赞》云:汝欲延生听我语,凡事惺惺须求己,汝欲延生须放生,此是循环真道理,他若死时你救他,你若死时天救你,延生生子无别方,戒杀放生而已矣。又弥勒菩萨偈云: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

佛经中说人天七德:种姓高贵、形色端严、长寿、无病、缘分优异、财势富足和智慧广大。其中长寿和无病的根本因即是放生,放生也是其余五德之助缘。世亲论师说:释放遭杀众,如是赐生命,断除害有情,获得长寿命,护士医师者,施药不损众,即成无病者。

有些病人,以前世或今生杀业报应,医生也无法治疗,若立即放生,便有痊愈者。杭州有一个打鸟为业的人,背上突然长疮,大夫无能为力,此时自己知道是今生杀生果报,于是发誓不再杀生,并作放生,此后诊治便有了效力而逐渐痊愈了。在藏地也有很多被医生诊断为必定死亡的病人,若家人去放生、念经,就有逐渐恢复生命的希望。尤其是医生不能诊断的怪病,均是自己前世或今世杀害众生的业感现前,此时,惟有放生为好。

佛经云:虽有杀百人百马之罪,若放一众生,清净彼罪障。若放十三众生,净除万劫之罪障。若有众生尽寿命,为彼作放生,延长其寿命。若三日内必定死亡,即放十三众生,此人能延寿三年。若杀害已经放生过之众生,则有杀百人之过失也。

在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位太守,身患重病,正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发誓愿:从今之后,饶益一切有情,忏悔自己的业障,舍弃一切世间俗事。当夜,观世音在梦中示现对他说:你昔日杀业重,今得短命报,幸好此时,能发坚固誓愿,惟有放生可以延寿,且可增福禄。他醒后大有感悟,于是全家戒杀,常常放生,其病体终于痊愈了。确实,放生者现见其延寿,最近藏地炉霍县有一位牧民,多年患疾,十分痛苦,去过很多医院,皆无效益,后来有一位僧人打卦说她前世杀生极多,若不放生,则短命多病。此后她发心放生,便成无病无苦,如今她特别相信因果,每年皆捐款放生。

若遭遇严重之疾病而接近死亡寿尽之时,只有放生,才能延寿无病。从前苏州有一位王大林,他具有大慈大悲心,常常放生,每当看见村中的小孩们捕捉玩弄鱼鸟等动物时,他就致力劝止并给钱以放生,他平时劝人说:少年时,必须培养爱惜仁慈物命的美德,不可令他养成残人好杀的坏习气。他如是于一生中劝人行善断恶,后来得重病将死时,于自己觉知的境界中圣尊告诉曰:你平生放生,有极大功德,将可增福延寿三十六年。因而得以复活,九十七岁时无病善逝。

同样近有一位叫果才的藏族人,由很多空行母等具神通者说,他只能活三十一岁,若能放生诵咒,尚可延寿,他立即放生甚多,每年放生护生,今已五十岁。还有相同的实事,从前有一位屈师,到市镇去买一条赤色鲤鱼放生,后来屈师生病时梦见龙王,邀请他到龙宫,并对他说:先生本来寿命已尽,因救龙子一命,增延福寿十二年。他救鲤鱼时四十八岁,后来活到六十岁。所以,在人间寿命不长的人,应当发心放生,才能增福长寿。

在佛教徒中,深信因果是十分的重要,感应也是非常地奇妙,目前有很多出名医师亦依放生而治病。四川遂宁市有一位医生,她在海内外影响极大,她的家里挂满了省市中央、及国外经其治疗而痊愈的病人敬献的锦旗,以感谢表彰其医术的高明,现在她已是成千上万人的救命恩人。我问过经她治愈的那些人,他们都说,经医疗无效时,这位医生就劝我们放生、念经等,遵照嘱咐,广行放生等善行后,身体就痊愈了。当我听到此语时,对佛语更加生起定解。所以放生也是一种特异功能的治病方法。

相反,杀生则是短命多病的唯一直接之因,本来能活久时的人,若喜欢杀生,则成短命,藏地阿梨阿旺扎巴云:若行救命放生者,短命亦成延寿命,若杀鱼蛇等含生,长寿者亦成短命。自古以来,放生转短命为长寿者,不胜枚举。

我们若能时时以慈心推及物类,自己做到戒杀放生,又广劝他人戒杀放生,则一切事必能吉祥如意,正如《太上感应篇》所说的吉神佑之,福禄随之。全知华智仁波切亦云:恒时行善放生者,护法地神常佑彼。《护生的故事》云:如影随形,古今善恶报应,昭昭分明,感应事迹,历历在目,尚有何疑?

吉庆佳日宜戒杀放生

放生有许多的功德,能使诸事呈吉祥,莲池大师云:戒杀之家,善神守护,灾横消除,寿算绵长,子孙贤孝,吉祥种种,难可俱陈。杀生则广积怨业,并使宿世所累积的福寿逐渐消减毁灭,故每当逢年过节、庆贺生日、或喜庆婚礼、生意开业、宴请宾客等吉庆佳日,皆应广行放生,而不应于此时宰杀生灵、暴殄天物,广行杀业。

原本是喜庆吉日,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逢年过节则希望来年五谷丰登、人事兴隆、诸事吉祥,为何反而于此时广杀生灵,埋种祸根?世人肆意宰杀生物,残忍成风,致使冤孽重重,天也不喜,故有水火饥馑以及刀兵,普庵祖师《戒杀文》云:三荒二旱,为人岂不思量?

生日庆贺则希望父母以及自己福寿绵长、离苦得乐,正应当为己为父母放生持斋,增福延寿,为何反而于此时顿忘父母养育之恩,而杀害生灵,徒增罪业?上贻累于双亲,下不利于己,本欲求生,反倒伤生,本欲长命,反倒丧命。以前有一位大官的太太,她的生日来临时准备大宴宾客,买了大批的鸡鸭猪羊鱼虾水产等,但当杀鸡宰羊时,她的魂魄附在了这些被杀动物的身上,痛得她大声叫喊,在床上滚来滚去,比死还难受,这时候她突然觉悟到禽兽被杀时的痛苦和内心的怨恨,只是不会讲话,不会用言语表达而已。最后她觉悟到,今后一定要戒杀放生,不再屠杀禽兽以满足自己的享受。后来,这位夫人享寿高年,这都是因为她一念慈心改恶迁善的缘故。

婚庆之日,原本希望来日能够家庭和睦,得生贵子,为何反而与理相悖,于生儿育女之始而广行杀生,致使婚后多争斗烦恼,甚或关糸破裂,其后所生之子也多凶煞疾病,或至夭折,试问其婚礼是否吉祥?慈寿禅师戒杀放生偈云: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杀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

生意人则期望开业大吉,往后财源茂盛,为何反而于此时屠杀生灵,使怨声载于道,生财之日而广行灭杀之业,试想开业是吉抑或是凶也?所为是得利抑或是失利乎?《楞伽经》中云:为利杀众生,因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古人云:持斋一日,天下杀生无我分;债有谁知,披毛戴角古今还。又《大智度论》云:令不杀生,得何等利?答曰:得无所畏,安乐无怖。我以无害于彼故,彼亦无害于我。好杀之人,虽复位极人王,亦不自安。又不杀之人,单行独游无所畏难,好杀之人。有情动物皆不喜见之。若不好杀,一切众生皆乐依附。复次不杀之人,命欲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长寿,是为得道因缘,乃至得佛住寿无量。复次杀生之人,今世后世受种种身心苦痛,不杀之人无此众难,是为大利。

同样,超度亡灵、丧礼或消灾免难皆应戒杀放生以祈福,而不应背道而驰,徒增亡人之业障,《地藏经》云:阎浮提人,命终之后,慎勿杀害,拜祭鬼神,无丝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亡人,在生修善,应得超升,遇此阳眷杀生,反落恶道,何况不修之人?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如是祈祷上师住世也应广行戒杀放生,以增众生善业,消减恶业,以期感上师长久住世,广利群生!

放生增福延寿命

若想长寿,则应放生,《放生赞》云:汝欲延生听我语,凡事惺惺须求己,汝欲延生须放生,此是循环真道理,他若死时你救他,你若死时天救你,延生生子无别方,戒杀放生而已矣。又弥勒菩萨偈云: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

佛经中说人天七德:种姓高贵、形色端严、长寿、无病、缘分优异、财势富足和智慧广大。其中长寿和无病的根本因即是放生,放生也是其余五德之助缘。世亲论师说:释放遭杀众,如是赐生命,断除害有情,获得长寿命,护士医师者,施药不损众,即成无病者。

有些病人,以前世或今生杀业报应,医生也无法治疗,若立即放生,便有痊愈者。杭州有一个打鸟为业的人,背上突然长疮,大夫无能为力,此时自己知道是今生杀生果报,于是发誓不再杀生,并作放生,此后诊治便有了效力而逐渐痊愈了。在藏地也有很多被医生诊断为必定死亡的病人,若家人去放生、念经,就有逐渐恢复生命的希望。尤其是医生不能诊断的怪病,均是自己前世或今世杀害众生的业感现前,此时,惟有放生为好。

佛经云:虽有杀百人百马之罪,若放一众生,清净彼罪障。若放十三众生,净除万劫之罪障。若有众生尽寿命,为彼作放生,延长其寿命。若三日内必定死亡,即放十三众生,此人能延寿三年。若杀害已经放生过之众生,则有杀百人之过失也。

在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位太守,身患重病,正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发誓愿:从今之后,饶益一切有情,忏悔自己的业障,舍弃一切世间俗事。当夜,观世音在梦中示现对他说:你昔日杀业重,今得短命报,幸好此时,能发坚固誓愿,惟有放生可以延寿,且可增福禄。他醒后大有感悟,于是全家戒杀,常常放生,其病体终于痊愈了。确实,放生者现见其延寿,最近藏地炉霍县有一位牧民,多年患疾,十分痛苦,去过很多医院,皆无效益,后来有一位僧人打卦说她前世杀生极多,若不放生,则短命多病。此后她发心放生,便成无病无苦,如今她特别相信因果,每年皆捐款放生。

若遭遇严重之疾病而接近死亡寿尽之时,只有放生,才能延寿无病。从前苏州有一位王大林,他具有大慈大悲心,常常放生,每当看见村中的小孩们捕捉玩弄鱼鸟等动物时,他就致力劝止并给钱以放生,他平时劝人说:少年时,必须培养爱惜仁慈物命的美德,不可令他养成残人好杀的坏习气。他如是于一生中劝人行善断恶,后来得重病将死时,于自己觉知的境界中圣尊告诉曰:你平生放生,有极大功德,将可增福延寿三十六年。因而得以复活,九十七岁时无病善逝。

同样近有一位叫果才的藏族人,由很多空行母等具神通者说,他只能活三十一岁,若能放生诵咒,尚可延寿,他立即放生甚多,每年放生护生,今已五十岁。还有相同的实事,从前有一位屈师,到市镇去买一条赤色鲤鱼放生,后来屈师生病时梦见龙王,邀请他到龙宫,并对他说:先生本来寿命已尽,因救龙子一命,增延福寿十二年。他救鲤鱼时四十八岁,后来活到六十岁。所以,在人间寿命不长的人,应当发心放生,才能增福长寿。

在佛教徒中,深信因果是十分的重要,感应也是非常地奇妙,目前有很多出名医师亦依放生而治病。四川遂宁市有一位医生,她在海内外影响极大,她的家里挂满了省市中央、及国外经其治疗而痊愈的病人敬献的锦旗,以感谢表彰其医术的高明,现在她已是成千上万人的救命恩人。我问过经她治愈的那些人,他们都说,经医疗无效时,这位医生就劝我们放生、念经等,遵照嘱咐,广行放生等善行后,身体就痊愈了。当我听到此语时,对佛语更加生起定解。所以放生也是一种特异功能的治病方法。

相反,杀生则是短命多病的唯一直接之因,本来能活久时的人,若喜欢杀生,则成短命,藏地阿梨阿旺扎巴云:若行救命放生者,短命亦成延寿命,若杀鱼蛇等含生,长寿者亦成短命。自古以来,放生转短命为长寿者,不胜枚举。

我们若能时时以慈心推及物类,自己做到戒杀放生,又广劝他人戒杀放生,则一切事必能吉祥如意,正如《太上感应篇》所说的吉神佑之,福禄随之。全知华智仁波切亦云:恒时行善放生者,护法地神常佑彼。《护生的故事》云:如影随形,古今善恶报应,昭昭分明,感应事迹,历历在目,尚有何疑?

结语

关于放生的功德与杀生的过失,在浩如烟海的佛经论典中,尚有甚多的教言及公案,其理论论述也不可穷尽。本文所及只是大海中的一滴,限于篇幅,不再赘述。藉此,具智之人定会举一反三,明知得失,慎重取舍,而遵照圣者法王晋美彭措金刚上师所极力倡导的那样,广行放生事业,利益群生。

科技外物高潮时内心烦恼亦增盛

悲心减灭增残杀见此世界真悲伤

吾等大师释迦尊利众舍身难穷计

吾等弟子应沉思以何行为作追随

一切证悟深境界皆依大悲及信心

若无此因仅精进如同空中觅鲜花

一切有漏善法中戒杀放生最殊胜

我此再三作祈祷劝请行此胜妙道

此善为主三世善回向遍空三界众

愿彼暂得人天福究竟往生极乐刹

此文若有利众义上师空行诸护法

恒时守护此妙法愿将周遍瞻部洲

此《放生功德甘露妙雨》是由汉地虔诚信众劝请,索朗达吉于法务繁忙中,依印藏汉甚深经论造于五明佛学院南方摩尼宝洲,善也!

藏历丁丑年四月三十日

公元一九九七年六月五日

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顶礼根本上师足!

把所放之众生置于一处,大众一起诵念:

⒈皈依、发心(三遍):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⒉发四无量心(一遍):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⒊供养偈(一遍)并观想将此众生供养于诸佛菩萨:

诸佛菩萨垂念我,乃至究竟菩提果,

此等众生作供养,祈以悲愍而纳受。

⒋心经(一遍)

⒌诵佛菩萨名号(各三或七遍):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

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

善名称吉祥王如来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

宝月莲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

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

无忧最胜吉祥如来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

法海雷音如来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

法海胜慧游戏神通王如来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

药师琉璃光王如来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

宝髻佛

顶礼、供养、皈依文殊菩萨

顶礼、供养、皈依地藏王菩萨

顶礼、供养、皈依弥勒菩萨

顶礼、供养、皈依观音菩萨

顶礼、供养、皈依除盖障菩萨

顶礼、供养、皈依金刚手菩萨

顶礼、供养、皈依普贤菩萨

顶礼、供养、皈依虚空藏菩萨

⒍诵咒(各数十遍或一百零八遍):

释迦牟尼佛心咒:嗡摩尼摩尼玛哈摩那耶娑哈

观世音菩萨心咒:嗡嘛呢叭美吽啥

弥陀心咒:嗡阿末德瓦阿依斯德吽啥

往生咒: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

他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

阿弥利哆毗迦兰帝阿弥利哆毗迦兰

多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

⒎回向文(一遍):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涌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若时间充裕,能诵念《普贤行愿品》中偈颂部分(从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到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终)与《大圆满基道果无二之发愿文》,则最为殊胜。

注意事项:

①时间:放生在每月初八、十五、二十五、三十或佛菩萨的纪念日较为殊胜,尤其在神变月(农历正月)的功德更大。但也可以不定期放生。

②地点:宜在放生池、以及远离捕杀之水域、山林等尽量能使所放众生生存悦意且能长寿之地。

③类别:虫类、鱼类、飞禽、畜类等,所放众生之躯体越大,则所获之功德也越大。

④方式:动作轻柔,若有甘露丸、解脱丸等则预先化于水中,在放生前洒在所放动物上。

用密宗《系解脱》在其上方加持则更为殊胜。

⑤发心:应发利益众生之清净心,一心一意为其获得暂时之安乐及究竟之解脱而祈祷。

本来各种放生仪轨颇多,且各不相同。如汉地有的为念香赞、水文、大悲咒、心经、往生咒、传皈依、诵佛号、心咒、回向等;美国等西方放生时多数为皈依诵咒、回向等的简略仪轨;藏地有皈依后,在所放众生之顶上以酥油画月像,以供养诸佛菩萨,然后诵六度偈,以及长寿咒后回向。此仪轨为依高僧大德之窍诀而作,简单且又完整,适用于显宗密宗以及藏汉各族,且具无量加持也。以此善根,回向无边众生,并愿诸高僧大德长久住世,常转法轮。

丁丑年四月索达吉作于五明佛学院南方摩尼宝洲。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因果报应 真实不虚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因果报应思想主张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报应通于三世,即前世、今生和来世。一个人造业,有现世受报,有来世受报,也有多生多劫之后的后世受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善知识的寻找方法

信众: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怎么样去寻找自己的善知识?法师:是啊,确实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善知识说这句话,邪知识邪师也会说这句话,所以你也就分辨不出到底谁是邪,谁是正。大安法师:真假孙悟空在这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三世因果迟速有报

因果的错综复杂关系,其中有一点让一些人难以相信的就是这个善恶,看到善人往往受罪,处境不好。恶人往往得势。他就觉得还有什么因果报应呢?由于这样的情况他就不相信因果。由于不相信因果,他就由此推演出他不相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千万不要轻易说别人的缺点和毛病,会背巨大因果!

我们说别人的过失,是善意的想让他人改变,这不会有罪过。但轻易宣扬别人的过失,就造恶业了。所以最好不说他人的过失,甚至要隐藏、保密他人的过失。在不了解的时候,最好不赞叹也不诽谤一切众生。但很多人都有习气

供佛斋僧的缘由及功德

供佛斋僧是佛教的一种传统,也是为了让僧俗二众有培养福报、消除业障、积功累德、报恩报德的机会,佛陀特别指定的方法。经云:佛弟子要行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黄念祖: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

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本品是讲泉池的功德。上品中所说的讲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开头这两句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10因果

发愿往生净土,就不能脚踩两只船。若是又留恋世间,又想去极乐世界,这个愿就不真实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须具有正信和真实的愿。六信里面,我们开始可先信一两样。首先应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会发愿。发愿之后就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戒杀与因果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与诸位互相来研究,敬请诸位多多指教。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其受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因果可转变》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与诸位互相来研究,敬请诸位多多指教。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其受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因果相循,怎样了结呢

问:有一位同事说,今生杀人是前世的因,因前世甲把乙杀了,所以今世乙才杀甲,为什么前世甲把乙杀了,是因再前世乙杀了甲,这样向前推,开始是谁杀谁?在开杀以前,未有杀因,为什么生出杀果来呢?向后推之,甲杀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