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护持亲人往生
常随
俗话说:中年多变故。随着我们成家立业,逐渐步入中年之际,父母亲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发苍视茫、逐渐老迈了!眼见慈爱的双亲,一生为我们做牛做马,辛苦备至,在迟暮之年,时日不多,却仍然资粮未备、道业未成,身为子女的我们,内心能不感到焦急万分吗?
现代人多提倡生涯规划,举凡子女学业,个人事业,莫不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详加计划,细想,人生数十寒暑,如梦幻泡影般,匆匆而逝!我们肯为这短暂的梦幻人生,详细规划。却少有人肯为那永恒庄严的往生道业,做生涯规划,这样怎算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呢?尤其是我们最亲、恩德最重的父母的道业,更是要我们早日规划、努力护持。所谓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这是我们日夜所企盼的!
然而,亲人能否往生,却有其主、客观因素,必须因缘具足,才得往生。所谓主客因素,就是往生者本人深信切愿执持名号,家人平日尽心护持,临终谨慎从事、如法助念;加上莲友从旁帮忙、诚心助念。主客三方,因缘和合,如鼎三足,一定百不漏一,万修万人去了!
如何护持亲人往生,依时间的过程,略分平时、病后、临终,三个阶段来叙述:
【甲】 平 时:
一、陪做功课:认真、有恒地做好早晚课,是往生资粮的主要来源。老人体力较差,精神不继,坐下来就容易打盹,而且气力不足,要持续出声念,也力有未逮。若子女能常陪老人家做功课,自己的功课不断而父母道业有成,岂不一举两得!
二、鼓励散课:一般老人心常散乱,有的回忆过去、忧虑未来;有的担心子孙,猜疑他人;琐碎细事,常起烦恼。修学净土,应当忆佛念佛,净念相继。平时常杂念纷飞,往生恐有障碍。如能鼓励亲人克数散课,纷散杂念,就能渐趋纯净。所谓事父母几谏,这也是要子女勉力做去!
三、行解相应:净土法门着重信愿行,不一定要深入经藏,但也要先行随分解。父母年过半百,固然不须研经学教,但对于佛法的大要,尤其净土法门的要点,必须再三强调,深烙脑海。如此方可使父母亲人,痛念生死无常的苦楚而发菩提心,以深信切愿的志向而持佛名号。
然而漫谈无根,不如引经据典。因此每天晚课后,不妨念一段经文法语,再针对亲人的情况引申对治。如此既有根据,又机理双契。至于所念的经文法语,不必庞杂广泛,但直指净土宗要,言简意赅即可,以下几部提供参考:
(一)印祖文钞(或文钞菁华录):文钞普被三根,大凡敦伦尽分,深信因果,专修净业,去障除病,内容包罗万象,却又处处指归净土要义。可以说是近代人修学净土、出离生死的无上妙方!
(二)龙舒净土文:言语浅近而意旨深远,内容完备却又简洁扼要。词语殷勤恳切,可谓剖心沥血,又夹以事例法语,是一部事理完备的净土宗概要。
(三)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知阿弥陀佛慈悲本愿,使亲人的发心与佛心相契合。尤其第十八愿十念得生愿,令一切念佛人,对往生生起无穷的希望与信心!
(四)雪公老师有关净土的开示如:雪庐老人净土选集、新元讲席贡言、净土安心法门等。雪公老师一生专弘净土,所说法要殷殷恳恳,毫无废言;一字一句皆如暮鼓晨钟,足以振聋发瞆,为往生西方的最佳导航。
(五)往生实录:尤其明伦月刊所刊过的往生事例,都是当代莲友大德,甚至有些是父母所认识的莲友,读来倍觉亲切,容易生起彼即丈夫我亦尔能不精进奋发的志向!
【乙】病 后:
老人身体脆弱,而无常迅速,犹如石火电光,入道机缘却往往稍纵即逝。因此子女对父母道业要念兹在兹,对父母的身体也要反应敏锐,一有病痛,就要有无常将至的心理准备,而迅速采取行动:
一、告知病情:父母若得重病、绝症,须委婉告知,不必一味隐瞒,致使措手不及。并且善加慰导,早为往生道业,作最后冲刺!此时子女陪作功课要更密集,督导散课须更恳切。早晚课应加强发愿,及祈求临终无障碍。
二、启请善友:启请熟识知识莲友,定期陪父母念佛,并开示祖师法语。这些开示与鼓励,将如清凉剂般,不仅能消除病人的烦恼,也能使久病颓丧的身心,一次次的提振起来。
三、劝慰发心:每个人宿生都有业习,今生也难免许多业障。再经久病的折磨,更容易哀声叹气、怨天尤人。如何针对父母的内心障碍,加以对治化除,是病后开导的一大课题。这时须常引导父母发起三种心:
(一)忏悔心:令知这些病苦障碍,都是过去、今生,自己所造的罪业,招感而来的。必须在佛菩萨、大众前发露忏悔,不再怨天尤人。内心忏悔清净,念佛就容易感应。
(二)菩提心:发菩提心,则心与佛气氛相同,定能感应佛慈接引。因此劝父母发菩提心自念过去、今生父母仍轮回六道,其恩德未报,愿往生西方,再回入娑婆度父母家人及一切有缘人;并愿今生所受种种苦难,不愿他人再受;愿能往生再来度尽一切同受苦难的众生等。
(三)信愿心: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且能得闻净土法门,此又难上加难!如此良好机缘,若今世不往生,一入轮回便万劫不复,永难再遇得度机缘了!而西方极乐,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上善聚会,清净庄严。佛言所说,经典所载,绝不骗人,况且往生前贤,多如牛毛,只要依经典所说深信切愿,绝对可以往生,不必怀疑!
四、依靠阿伽陀药:久病之后家
人往往病急乱投医,终日忙于找名医、跑偏方,把病人当药橱、及试验品。反而把最重要的念佛,求生西方最紧要的事,排在其次,或漠然视之!因此生活的步骤乱了,佛号也提不起来了,等到医药罔效,无常已至,措手不及,便瞒顸而逝,两头落空,真是令人惋惜!殊不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持,能一心念佛,寿未尽则病速愈,寿已尽则速往生。其中的轻重宾主,此时必须决然判明,不可混淆!才是真正求往生的人!甚至也有人平时念佛求生西方,病后却反而对阿弥陀佛失去信心。而改念其他经咒,忙于做其他法事,将终日练习的看家本领、往生靠山,束诸高阁。以为:念佛不够力,须再念其他!平日八识田种下这种不信的种子,临终如何依靠佛力往生?蕅益祖师说: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信立不住脚,愿、行当如何真切?而且雪公教化,师承印祖,莫不极力提倡,专修净土,专念弥陀。谆谆教诲,言犹在耳!若病后乱了阵脚,杂乱无章,那么有师承,竟然变成了无师承,可贵的无价珠宝从此抛了!岂不大大可惜!
五、沟通家人:平日即须度化其他家人,病后更要加强临终助念的沟通。可将临终三要、饬终须知等开示,拿出来与家人研讨。对于重病、绝症的安宁照顾,避免不必要的急救、无意义的延长生命等,要事先取得共识,以免其他家人,由于无知愚孝,反而障碍父母往生大事,将父母推溺于轮回大海。
六、准备助念事宜:助念的场地,可先设想周全,力求庄严干净,令往生者能安适,莲友助念也方便自在。该准备的物品是否备妥完善?如:助念袋、扉子粉(断气后洒于床脚四周以防蚂蚁)、佛像、挂勾(先钉好)、床、被等。都放在固定地方,交代清楚,紧急时马上能取得。
七、写好临终紧急处理程序:放在家中人人知道之处,并影印交待相关人等。内容从病危助念场地的安排、助念物品的放置、到家人的电话,请求助念的单位、个人的电话等都一一写清楚。以免紧急时,心慌意乱,挂一漏万。若能事先启请一、二位熟识、有经验的莲友,当助念时的总干事,到时坐阵指挥,安排一切助念护持事宜,那就更加稳妥了!
【丙】临 终:
护持亲人往生,到临终时是最后成败的关键。前面辛苦的铺排,就是为了这时候能开花结果。也由于平时、病后的种种准备,临终便自然能按部就班、水到渠成。
一、依紧急处理程序,冷静处理‥若诚心诚意为父母往生道业,虔诚念佛,必蒙佛加被,内心自然趋于平静,不会过于哀伤而乱了方寸。
二、助念排班:每班以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为原则。每班尽可能安排一位值班干事,担任该班现场指挥以沟通家属,护持亡者。凡是助念场地的空调,通风、位置调度、引磬轮换、启请慰导、排除障碍等周边护持,都由值班干事指挥,以护持助念顺利进行,达到最大的助念效果。
三、注意适切的慰导:临终适时的安慰、开导,可使亲人生起深信切愿的心志。所以印祖临终三要,第一便是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而亲人断气前固然要为他慰导,断气后,神识并不一定马上离开。因此断气后数小时内,也须视情况慰导,但不必太频繁,或慰导太久。
四、家人投入:临终是往生或轮回,千钧一发的时刻。试想,这时的亲人多么须要我们的帮助!
因此,家人须万缘放下,全力投入助念,不可将助念托给莲友,而自己瞎忙于丧葬之事。因为家人与父母最亲,念佛最能恳切!丧葬之事,不必急于一时,待助念完再办理即可。家人助念也须排班,可采坐姿,不必定要长跪、或盘腿。因为如果不是久修习惯的人,必定腿痛而无法专心念佛。家人助念可坐在后排,或亡者脚下,以免动情哭泣,而影响亡者的正念。以上种种护持工作仅供参考,因各人家庭情况不同,因缘有异,未可一概而论。如何施行也须视个别状况,加以增减。然而护持亲人往生,有一不变原则凡有益亲人往生之事,不论大小,现在就尽力去做;凡有害往生之事,不论大小,现在就要尽力排除!
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父母的福善因缘要早日筹办,子女对父母的护持,则要直下承担,付诸实行!光阴易逝,机缘难再,一旦父母不再,便成子女终生遗憾!诚然,往生有其主客观因缘,但是,为者常成,行者必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人子女的,但求恪尽心力,努力耕耘,但愿阿弥陀佛,悯我愚诚,垂慈接引,若父母能因此蒙佛哀怜摄受,往生西方,从此俯谢娑婆,永断生死;与诸圣众,共沐莲池,把臂言欢,直趋无上佛果,岂不妙哉!愿与诸莲友大众共勉之!
注:转载自明伦杂志
End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因果报应思想主张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报应通于三世,即前世、今生和来世。一个人造业,有现世受报,有来世受报,也有多生多劫之后的后世受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因果的错综复杂关系,其中有一点让一些人难以相信的就是这个善恶,看到善人往往受罪,处境不好。恶人往往得势。他就觉得还有什么因果报应呢?由于这样的情况他就不相信因果。由于不相信因果,他就由此推演出他不相信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我们说别人的过失,是善意的想让他人改变,这不会有罪过。但轻易宣扬别人的过失,就造恶业了。所以最好不说他人的过失,甚至要隐藏、保密他人的过失。在不了解的时候,最好不赞叹也不诽谤一切众生。但很多人都有习气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居士: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却可以一生横超三界!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发愿往生净土,就不能脚踩两只船。若是又留恋世间,又想去极乐世界,这个愿就不真实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须具有正信和真实的愿。六信里面,我们开始可先信一两样。首先应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会发愿。发愿之后就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与诸位互相来研究,敬请诸位多多指教。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其受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与诸位互相来研究,敬请诸位多多指教。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其受
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一个极正比的因果定律,何以佛学之因果反成极反比呢?若然,即前生种下杀人的种子,今生仍应结出杀人的种子,才对。何以反结出被杀的种子来,在习性薰染上如何解释?又前生富贵今生仍应富贵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问:有一位同事说,今生杀人是前世的因,因前世甲把乙杀了,所以今世乙才杀甲,为什么前世甲把乙杀了,是因再前世乙杀了甲,这样向前推,开始是谁杀谁?在开杀以前,未有杀因,为什么生出杀果来呢?向后推之,甲杀乙
问:自古以来世人多说因果报应是真,如果因果报应是真,即是自作自受,而世人又不少问神托佛,或拜斗祈求元神壮旺,或求补运,或超拔亡灵等等,此等事依照因果报应而言可能生效否?(施水阁)李炳南答:种豆得豆,种
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四弘誓愿之一,这是大乘佛法的原则,净土宗哪能例外。不过学习时,应该知道本末和先后。本就是本宗的经典先弄通,末就是其他宗派的经典后学习。根本都没有弄通,就去学其他的内容,恐怕如
问:永明寿禅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禅净双修是否比专修更加殊胜?李炳南答:这是针对当时的情况劝告那些参禅人的,因为禅的境界高远,而净的方法稳当,所以有禅有净土,就如虎添翼了。但是因净入禅不是人人
问:书上说;禅是净土的禅,净土是禅的净土。如此说来,净土属于禅吗?李炳南答:这两句话是一反一正的理论,为融汇禅净立言,不能单念一句,若疑下句是净属于禅,上句难道不是禅属于净吗?它说明了禅与净的辩证统一
问:佛家主因果,在因果律中,一因一果;一因数果,与数因一果诸端似易找出事物求证,惟有因无果,与有果无因,颇难求证,未审是否有诸?(黄朝华)李炳南答:原则上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尊问二则,在相似法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