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因果启示:莲池大师:自知录
2025-05-25 07:19

自知录

自知录序

予少时见太微仙君功过格,而大悦,旋梓以施。已而出俗行脚,匍匐于参请。暨归隐深谷,方事禅思,遂无暇及此。今老矣,复得诸乱帙中,悦犹故也。乃稍为删定,更增其未备,而重梓焉。昔仙君谓凡人宜置籍卧榻,每向晦入息,书其一日功过。积日而月,积月而年。或以功准过,或以过准功,多寡相仇,自知罪福,不必问乎休咎。至矣哉,言乎!先民有云:人苦不自知。唯知其恶,则惧而戢;知其善,则喜而益自勉;不知则任情肆志,沦胥于禽兽而亦莫觉其禽兽也!兹运心举笔,灵台难欺,邪正淑慝,炯乎若明镜之鉴形,不师而严,不友而诤,不赏罚而劝惩,不善龟而趋避,不天堂地狱而升沈。驯而致之,其于道也何有。因易其名曰《自知录》。是录也,下士得之,行且大笑,莫之能视,奚望其能书;中士得之,必勤而书之;上士得之,但自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书可也,不书可也。何以故☆善本当行,非徼福故,恶本不当作,非畏罪故。终日止恶,终日修善,外不见善恶相,内不见能止能修之心。福且不受,罪亦性空,则书将安用。矧二部童子,六斋诸天,并世所称台彭司命、日游夜游、予司夺司、元会节腊等,昭布森列,前我后我,左右我,明目而瞩我,正使我不书,彼之书固以密茧丝而析秋毫矣。虽然,天下不皆上士。即皆上士,其自知而不书,不失为君子,不自知而不书,非冥顽不灵,则刚愎自用云尔。人间顾可无是录乎☆是放在儒,为四端百行,在释,为六度万行,在道,为三千功八百行,皆积善之说也。彼罢缘灰念之辈,以自为则无论矣。如藉口乎善恶都不思量,见有勤而书之者,漫呵曰:恶用是矻矻尔烦心为☆则其失非细。嗟乎!世人夏畦于五欲之场,疲神殚思,终其身不惮烦,而独烦于就寝之顷,不一整其心虑,亦惑矣。昼勤三省,夜必告天,乃至黑豆白豆,贤智者所不废也。书之庸何伤!

时万历三十二年岁次甲辰清明日沙门祩宏识

自 知 录

明莲池大师删定

善门 忠孝类

☆事父母致敬尽养(一日为一善),守义方之训不违犯者(一事为一善),父母去世如法资荐(所费百钱为一善),劝化父母以世间善道(一事为十善),劝化父母以出世间大道(一事为二十善)。解:百钱者,以前为铜钱百文准银十分,当前以元为准,不论物价。

☆事继母致敬尽养(一日为二善),敬养祖父母(同论)。

☆对国家竭忠效力(一日为一善),开陈善道(利益一人为一善,利益一方为十善,利益天下为五十善,利益天下后世为百善),遵时王之制不违犯者(一事为一善),凡事真实不欺(一事为一善)。

☆敬奉师长(一日为一善),守师良诲(一言为一善)。

☆敬兄爱弟(一事为一善),敬爱异父母兄弟(一事为二善)。

过门 不忠孝类

★事父母失敬失养(一事为一过),违犯义方之训(一事为一过),父母责怒,生嗔者(为一过),抵触者(为十过);父母所爱者故薄之(一事为一过),父母去世后,应资荐不资荐(一度为十过),父母有失,不能善巧劝化(一事为一过)。

★不敬养祖父母继母(一事为一过)。

★事国家不竭忠尽力(一事为一过),当直言不直言(小事为一过,大事为十过,极大事为百过),违犯时王之制(一事为一过),虚言欺罔(一事为一过)。

★不敬奉师长(一日为一过),不依师良诲(一言为一过),反背(为三十过),(若师不贤而舍之者,非过)。解:反背,如陈相学许行之类(见《孟子》);不贤而舍,如目连离外道之类(出佛经)。

★兄弟相仇者(一事为二过),欺凌异母所出及庶出者(一事为三过)。

善门 仁慈类

☆救重疾(一人为十善),轻疾(一人为五善),施药(一服为一善),路遇病人舆归调养(一人为二十善),(若受贿者非善,受贿者,谓得彼人的财物酬谢)。

☆救死刑(一人为百善),免死刑(一人为八十善),减死刑(一人为四十善),(若受贿徇情者非善),救军刑、徒刑(一人为四十善),免(一人为三十善),减(一人为十五善),救杖刑(一人为十五善),免(一人为十善),减(一人为五善),救笞刑(一人为五善),免(四善),减(三善)。(以上受贿者非善,偏断不公者非善)。居家减免奴婢之属(同论)。解:救,谓非自己主事,用力扶救是也,免,谓自己主事,特与恕免是也。偏断者,谓非据理详审,唯任意偏断,反释真犯是也。

☆见溺儿者,救免收养(一命为五十善),劝彼人勿溺(一命为三十善),收养无主遗弃婴孩(一命为二十五善)。

☆凡救人一命(为百善)。

☆不杀降卒,不戮胁从(所活一人为五十善)。

☆救有力报人之畜(一命为二十善),救无力报人之畜(一命为十善),救微畜(一命为一善),救极微畜(十命为一善),(若故谓微命善多,专救微命,不救大命者,非善。若不吝重价而救大命,与救多多微命同论)。解:有力报人,如耕牛乘马家犬等;无力报人,如猪羊鹅鸭獐鹿等,微命,如鱼雀等,极微,如细鱼虾螺乃至蝇蚁蚊虻等。救者,或买或放或禁绝或劝止是也。专救微命不救大命者,是惟贪己福,无慈物心是也。

☆祭祀筵宴,例当杀生,不杀而市买现物(所费百钱为一善),世业看蚕,禁不看者(为五善)。

☆见渔人猎人屠人等,好言劝其改业(为三善),化转一人(为五十善)。

☆居官禁止屠杀(一日为十善)。

☆耕牛乘马家犬等,死而埋葬之(大命一命为十善,小命一命为五善),复资荐之(一命为五善)。

☆赈济鳏、寡、孤、独、瘫、瞽、穷民(百钱为一善),零施(积至百钱为一善,米麦布匹之类同上计钱数论),周给宗族中人、周给患难中人(同论),如上穷民,收归养膳者(一日为一善)。

☆见人有忧,善为解慰(为一善)。

☆荒年平价粜米(所让百钱为一善)。

☆济饥饿人(一食为一善),渴人(十饮为一善),济寒冻人(暖室一宵为一善,棉衣一件为二善),夜暗施灯(明一人为一善),天雨施雨具(一人为一善)。

☆施禽畜(二食为一善)。

☆饶免债负(百钱为一善),利多年久,彼人哀求度其难取而饶免者(二百钱为一善),(告官,官不为理,不得已而饶免者,非善)。

☆救接人畜助力疲困之苦(一时为一善)。解:救接者,谓或停役或代劳,是也。

☆死不能殓,施与棺木(所费百钱为一善)。

☆葬无主之骨(一人为一善),施地与无坟墓家(葬一人为三十善,若令办租税者非善),置义冢(所费百钱为一善)。

☆平治道路险阻泥淖(所费百钱为一善),开掘义井,修建凉亭,造桥梁、渡船等,(俱同论),(若受贿者非善)。

☆居上官慈抚卑职(一人为一善),有过情可矜,保全其职(为十善),(若受贿者非善)。凡在上不凌虐下人者,(同论)。

☆视民如子,惟恐伤之(一事为一善)。

☆善遣妾婢(一人为十善),资发(所费百钱为一善),白还人卖出男女,不取其赎者(原银百钱为一善),出钱赎男女还人者,(同论)。

过门 不仁慈类

★重病求救不救(一人为二过),小疾(一人为一过),(无财无术而不救者非过)。

★修合毒药(为五过),欲害人(为十过),害人一命(为百过),不死而病(为五十过),害禽畜(一命为十过),不死而病(为五过)。

★咒祷厌诅(害人一命为百过),不死而病(为五十过)。

★错断人死刑成(为八十过),故入(为百过);错断人军刑、徒刑成(为三十过),故入(为四十过);错断人杖刑成(为八过),故入(为十过);错断人笞刑成(为四过),故入(为五过);私家治责奴婢仆人之属者(同论)。解:错,谓无心;故,谓有心。

★非法用刑(一用为十过),无罪笞人(一下为一过)。

★谋人死刑成(为百过),不成(为五十过),举意(为十过);军刑徒刑成(为四十过),不成(为二十过),举意(为八过); 杖刑成(为十过),不成(为八过),举意(为五过);笞刑成(为五过),不成(为四过),举意(为三过)。

★父母溺初生子女(一命为五十过),堕胎(为二十过)。解:上帝垂训,父母无罪杀儿,是杀天下人民也,故成重过。

★杀降屠城(一命为百过),以平民作俘虏者(一人为五十过),致死(为百过)。

★主事明知冤枉,或拘忌权势,或执守旧案,不与伸雪者,死刑成(为八十过),军刑徒刑(为三十过),杖刑(为八过),笞刑成(为四过),若受贿者死刑(为百过),以下(俱同谋人)。诸枉法断事,随轻重(亦同谋人)。

★心中暗举恶意,欲损害人(一人为一过),事成(一人为十过)。

★故杀伤人(一命为百过),伤而不死(为八十过),使人杀者(同论)。

★故杀有力报人之畜(一命为二十过),误杀(为五过);故杀无力报人之畜(一命为十过),误杀(为二过);故杀微畜(一命为一过),误杀(十命为一过),故杀极微畜(十命为一过),误杀(二十命为一过)以上使人杀者(同论),赞助他杀者(同论),逐日饮食杀者(同论),畜养卖与人杀者(同论),妄谈祸福,祭祷鬼神杀者(同论),修合药饵杀(同论),看蚕者与畜养杀(同论)。

★故杀害人之畜(一命为一过),误杀(十命为一过)。

★见杀不救(随上所开过减半,无门可救者非过),不可救而不生慈念(为二过)。解:减半者,如杀有力报人之畜二十过,今十过是也,以此类推。。

★耕牛乘马家犬等,老病死而卖其肉者(大命为十过,小命为五过)。

★时当禁屠故杀者(随上所开过,加一倍),私买者(同论),居上位反为民开杀端者(同论)。解:加一倍者,如杀有力报人之畜二十过,今四十过是也,以此类推。

★非法烹炮生物,使受极苦者(一命为二十过)。解:如活烹鳖蟹火逼羊羔之类是也。

★放鹰走狗钓鱼射鸟等,伤而不死(一物为五过),致死(与前故杀诸畜同论),发蛰惊栖填穴覆巢破卵伤胎者(同论),(发蛰等,因作善事误伤非过)。解:作善误伤,如修桥砌路建寺造塔,种种善事,本出好心,故不为过,然须忏悔资荐。

★笼系禽畜(一日为一过),见人畜死,不起慈心(为一过)。

★见鳏寡孤独穷民饥渴寒冻等不救济(一人为一过),(无财者非过)。

★欺弄损害盲人、聋人、病人、愚人、老人、小儿者(一人为十过)。

★见人有忧,不为解释(为一过),反生畅快(为二过),更增其忧(为五过),见人失名失利,心生欢喜(为二过),见人富贵,愿他贫贱(为五过)。

★荒年囤米不发,坐索高价者(为五十过),遏籴者(亦同此论)。

★逼取贫民债负,使受鞭扑罪名(为五过),借人财物不还(百钱为一过)。

★役使人畜,至力竭疲乏,不矜其苦而强役者(一时为十过),加之鞭笞者(一杖为一过)。

★放火烧人庐舍山林者(为五十过),因而害人(一命为五十过),害畜(如前杀畜同论),本意欲害人命者(一命为百过)。

★掘人冢弃人骨殖者(一冢为五十过),平人冢(一冢为十过),(太古无骨殖者非过)。

★依势白占人田地房屋等(所值百钱为十过),贱价强买(百钱为一过)。

★损坏道路,使人畜艰于行履(一日为五过),损坏义井凉亭桥梁渡船等(俱同论)。

★居上官轻坏卑职前程(一人为三十过),枉法坏之者(为五十过),凡居上凌虐下人者(同论)。

★幽系婢妾(一人为一过),谋人妻女(一人为五十过)。

善门 三宝功德类

☆造三宝尊像(所费百钱为一善),诸天先圣治世正神贤人君子等像(所费二百钱为一善),重修者(同论)。解:诸天,谓欲、色、无色三界梵王帝释等及道教天尊真人神君等,先圣,谓尧舜周孔等,正神,谓岳渎城隍等,贤人君子,谓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等。

☆刊刻大乘经、律、论(所费百钱为一善),二乘及人天因果(所费二百钱为一善),(若受贿者非善),印施流通者(同论)。解:贿,谓取价货卖等。人天,谓佛菩萨所说五戒十善及世间正法、六经论孟先圣先贤嘉言善行等。

☆建立三宝寺院庵观及床座供器等(所费百钱为一善),施地与三宝(所值百钱为一善),护持常住不使废坏者(同论),建立诸天正神圣贤等庙宇(所费百钱为一善,用荤血祭祀者非善)。

☆施香灯烛油灯物供养三宝(所费百钱为一善)。

☆受菩萨大戒(为四十善),小乘戒(为三十善),十戒(为二十善),五戒(为十善)。

☆注释正法大乘经律论(一卷为五十善),卷数虽多(止千五百善),二乘及人天因果(一卷为一善),卷多(止三百善),(若僻任臆见者非善)。

☆自己著述编辑出世正法文字(一卷为二十五善),卷多(止五百善),人天因果(一卷为十善),卷多(止百善),(若谈说无益者非善)。

☆见伪造经劝人莫学者(为一善)。

☆为君王父母亲友知识法界众生诵经(一卷为二善),佛号(千声为二善),礼忏(百拜为二善),(若受贿者非善),为自己(经一卷佛千声忏百拜俱一善)。

☆为君父乃至法界众生施食一坛(所费百钱为一善),登坛施法者(一度为三善),(若受贿者非善),为世间灾难作保禳道场(所费百钱为一善),(若受贿者非善)。

☆讲演大乘经律论(在席五人为一善),人数虽多(止百善),二乘及人天因果(在席十人为一善),人多(止八十善),(若受贿者非善,图名者非善,讲演虚玄外道无益于人者非善)。

☆礼拜大乘经典(五十拜为一善)。

☆讲演正法处,至心往听(一席为一善)。

☆饭僧,因其来乞而与者(三僧为一善),延请至家者(二人为一善),送供到寺者(一僧为一善),若尽诚尽敬者(一僧为五善),(再三苦求而后与者非善)。

☆饭僧不拒乞人,平等与食者(二人为一善)。

☆护持僧众(一人为一善),(所护匪人者非善)。

☆度大德贤弟子(一人为五十善),明义守行弟子(一人为十善),但明义、但守行弟子(一人为五善),(若泛滥度者非善)解:大德贤弟子,谓能续佛慧命,普利人天者是也。但者,明义守行各止得其一也。

过门 三宝罪业类

★废坏三宝尊像(所值百钱为二过),废坏诸天治世正神贤人君子等像(所值百钱为一过),(荤血邪神惑世者非过)。

★以言谤斥佛菩萨罗汉(一言为五过),谤斥诸天正神圣贤(一言为一过),(斥邪救迷,出言真诚者非过)。

★礼佛失时(为一过,因病因正事非过),荤、辛、酒、肉、触欲、失时(为五过),六斋日犯者(加一倍论)。

★毁坏三宝殿堂床座诸供器等(所值百钱为一过),诱他人使之毁坏者(同论),见毁坏不谏劝(为五过),反助成(为十过),诸天正神圣贤等庙宇(所值二百钱为一过),(荤血淫祠惑世者非过)。解:诱,谓他本无心,我教彼为之,助,谓他先欲毁,我从旁赞之。

★占三宝地(所值百钱为一过),占屋宇等(同论)。

★新立荤血祭祀神祠(一所为五十过),神像一躯(为十过),重修者(祠像各减半论)。

★毁坏出世正法经典(所值百钱为二过),二乘人天因果(所值百钱为一过)。

★谤讪出世正法经典(一言为十过),人天因果(一言为五过)。

★吝法不教(为十过,因彼不足教者非过),阻隔善法,不使流通(为十过),(属于邪见谬说者非过,虽属善法时当韬晦,顺时休止者非过)。

★无故殿上行,塔上登者(为五过),殿塔上荤酒污秽者(为十过)。解:故,谓烧香、扫地、礼佛、诵经等。

★诵经差一字(为一过),漏一字(为一过),心中杂想(为五过),想恶事(为十过),外语杂事(为五过),语善事(为一过),起身迎待宾客(为二过,王臣来者非过),不依式苟且诵(为五过),诵时发嗔(为十过),骂人(为二十过),打人(为三十过),写疏差漏者(同论)。

★以外道邪法授弟子者(一人为二十过)。

★著撰伪经(一卷为十过)。

★讲演邪法惑众(在席一人为一过),往彼听受(一席为一过)。

★讲演正法任己僻见违经旨背先贤者(在席五人为一过)。

★著撰脂粉词章传记等(一篇为一过),传布一人(为二过),自己记诵(一篇为一过)。解:一篇,谓诗一首、文一段、戏一出之类。

★传人厌魅堕胎种种恶方(一方为二十过)。

★僧人乞食不与(一人为一过),非僧人乞食不与(二人为一过),(无而不与者非过),不与而反加斥辱者(为三过),僧不饭僧而拒绝者(一僧为二过)。解:上谓俗不斋僧,其过犹轻,下谓僧不斋僧,其过尤重。

★畜养恶弟子不遣去者(一人为五十过),弟子有过不训诲,小事(一事为一过),大事(一事为十过)。

善门 杂善类

☆不义之财不取(所值百钱为一善),无害于义可取而不取(百钱为二善),处极贫地而不取(百钱为三善)。

☆当欲染境,守正不染(为五十善),(势不能就而止者非善)。

☆借人财物,如期而还,不过时日者(为一善)。

☆代人完纳债负(百钱为一善)。

☆让地让产(百钱为一善)。

☆义方训诲子孙(一事为一善),大家禁约家人门客者(同论)。

☆劝人出财作种种功德者(所出百钱为一善),(图名利而募化者非善)。

☆劝人息讼,免死刑一人(为十善),军刑徒刑一人(为五善),杖刑一人(为二善),笞刑一人(为一善),劝和斗争(为一善),(若受贿者非善)。

☆发至德之言(一言为十善)。解:如宋景公三语(见《史记》、《春秋》),杨伯起四知之类是也(即杨震,见《后汉书》)。

☆见善必行(一事为一善),知过必改(一事为一善)。

☆论辩虚心下贤理长则受者(一义为一善)。

☆举用贤良(一人为十善),驱逐奸邪(一人为十善),扬人善(一事为一善),隐人恶(一事为一善),见传播人恶者,劝而止之(为五善)。

☆于诸贤善恭敬供养(一人为五善),见人侵毁贤善,劝而止之(为五善)。

☆劝化人改恶从善(一人为十善)。

☆成就一人家业(为十善),成就一人学业( 为二十善),成就一人德业(为三十善)。

☆许友,义不负然诺(为十善),义不负身命(为百善),义不负财物寄托(百钱为一善)。解:然诺,如挂剑树上之类,身命,如存孤死节之类,财物,如还金幼子之类。

☆有恩必报(一事为一善),报恩过分(为十善),有仇不报(一事为一善),(若怀公道报私恩者非善)。

☆著破补衣(一件为二善),粗布衣(一件为一善),(若原无好衣而著者非善,矫情干誉者非善)。

☆肉食人减省食(一食为一善),素食人减省食(一食为二善),(若无力办好食而减者非善)。

☆肉食人见杀不食(为一善),闻杀不食(为一善),为己杀不食(为一善)。

☆忍受人横逆相加(一事为一善)。

☆拾遗还主(所值百钱为一善)。

☆引过归己,推善与人(一事为二善)。

☆名位财利等安分听天不夤缘营谋者(一事为十善)。

☆处众常思为众,不为己者,所处之地(一日为十善)。

☆宁失己财,宁失己位,使他人得财得位者(为五十善)。

☆遇失利及诸患难,不怨天尤人而顺受者(一事为三善)。

☆祈福禳灾等,但许善愿,不许牲祀者(为五善)。

☆传人保养身命书(一卷为五善),救病药方(五方为一善),(若受贿者非善,无验妄传者非善)。

☆拾路遗字纸火化(百字为一善)。

☆有财有势,可使不使,而顺理安分者(一事为十善),权势可附而不附者(为十善)。

☆人授炉火丹术,辞不受者(为三十善),人授已成丹银,弃不行使者(所值百钱为一善)。

过门 杂不善类

★取不义之财(所值百钱为一过),处大富地而取者(百钱为二过)

★欲染极亲(为五十过),良家(为十过),娼家(为二过),尼僧节妇(为五十过),见良家美色起心私之(为二过)解:此为在俗者,若出家僧,不论亲疏良贱,但犯(俱五十过),起心私之(俱二过)。

★盗取财物(百钱为一过),零盗积至百钱(为一过),瞒官偷税者(同论),威取诈取(百钱为十过)。

★主事受贿而擢人官出人罪(百钱为一过),受贿而坏人官入人罪(百钱为十过)。

★受贿嘱托,擢官出罪等(五百钱为一过),受贿嘱托坏官入罪等(五百钱为十过)。

★借人财物不还(百钱为一过),负他债愿他身死(为十过)。

★斗称等小出大入(所值百钱为一过)。

★见贤不举(为五过),反挤之(为十过),见恶不去(为五过),反助之(为十过),隐人善(一事为一过),扬人恶(一事为一过),(有言责而举恶者非过,为除害救人而举恶者非过)。

★刻意搜求先贤之短,创为新说者(一言为一过),于理乖违者(一言为十过),做造野史小说戏文歌曲诬污善良者(一事为二十过),不审实,传播人隐私及闺帏中事者(一事为十过),全无而妄自捏成者(为五十过),递送揭贴,发人恶迹,半实半虚者(为二十过),全虚者(为五十过),(言言皆实,而出自公心,为民除害者非过)。

★募缘营修诸福事,而盗用所施入己者(百钱为一过),三宝物(十钱为一过),因果差移(百钱为一过)。

★赞助人词讼,死刑成(为三十过),军刑徒刑成(为二十过),杖刑成(为十过),笞刑成(为五过),赞助人斗争(为一过),若教唆取利,死刑成(为百过),军刑徒刑成(为三十过),笞刑(为十五过),离间人骨肉者(为三十过),破人婚姻(为五过,理不应婚者非过)。

★出损德之言(一言为十过)。解:如金陵三不足;曹孟德,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类是也。

★虚诳妄语(一事为一过),因而害人(为十过)。

★见善不行(一事为一过),有过不改(一事为一过),过不认过,反争为是,对平交(为二过),对父母师长(为十过)。

★论辩偏执己见,不服善者(一义为一过)。

★不教诲子孙,任其为不善者(一事为一过),纵容家人门客者(同论)。

★大贤不师(为五过),胜友不交(为二过),反加谤毁欺侮(为十过)。

★恶语向所尊(为十过),向平交(为四过),向卑幼(为一过),向圣人(为百过),向贤人君子(为十过)。

★教人为不善(一事为二过),教人不忠不孝等大恶者(一事为五十过),见人为不善,不谏劝者(为一过),大事(为三十过),(知彼刚愎,决不受谏者,非过)。

★造人歌谣,取人插号者(一人为五过)。

★妄语不实(一言为一过),自云证圣,诳惑世人者(一言为五十过)。

★许友负信,小事(为一过),大事(为十过),负财物寄托者(百钱为一过)。

★有恩不报(一事为一过),有怨必报(一事为一过),报怨过分(为十过),致死(为百过),于所怨人,欲其丧灭(为一过),闻怨灭已,心生欢喜(为一过)。

★肉食(一食为一过),违禁物,若龟鳖之类(一食为二过),有义物,若耕牛乘马家犬之类(一食为三过)。解:以上谓市买者,若自杀食,在前故杀中论。

★饮酒,为评议恶事饮(一升为六过),与不良人饮(一升为二过),无故与人常饮(为一过),(奉养父母、延待正宾者非过,煎送药饵者非过)。

★开酒肆招人饮(一人为一过)。

★五辛,无故食(一食为一过),(治病服者非过),食后诵经(一卷为一过)。

★六斋日食肉(一食为二过),食而上殿(为一过),饮酒啖五辛者(同论)。

★过分美衣(一衣为一过),美食(一食为一过),(唯奉养父母非过)。解:过分者,谓富贵人分应受福,然于本等享用外,过为奢侈是也。唯除父母,不曰祀神宴宾者,周易二簋(gui)可享,茅容蔬食非薄是也。

★斋素人,必求美衣美食(一衣为一过,一食为一过)。解:谓既知斋素,自合惜福。虽是布衣,必求精好,虽是菜食,必求甘美,亦折福故。

★轻贱五谷天物(所值百钱为一过)。

★贩卖屠刀渔网等物(所费值百钱为一过)。

★拾遗不还主(所值百钱为一过)。

★有功归己,有罪引人(一事为二过)。

★名位财利,夤缘营谋,而求必得,不顾非义者(一事为十过)。

★处众唯知为己,不为众者,所处之地(一日为一过)。

★宁他人失财失位,而唯保全自己财位者(为五十过)。

★遇失利及诸患难,动辄怨天尤人者(一事为三过)。

★祈福禳灾等不修福事,而许牲牢恶愿者(为十过),所杀生命(与杀畜同论)。解:十过者,但许愿时,心已不良故,至后酬愿宰杀时,另与杀畜同论。

★救病药方,不肯传人者(五方为一过),(未验恐误人者非过)。

★遗弃字纸不顾者(十字为一过)。

★离父母出家,更拜他人作干父母者(为五十过)。

★人授炉火丹术受之(为三十过),行使丹银(所值百钱为三过),(实成真金,煎烧百度不变者,非过)。

新增类

晚近世道日非,寡廉鲜耻之事,重利轻义之举,公然行之,不以为怪。习俗相尚,人心日漓。语云:涓涓不塞,将成江河。爰集微行细则,为清议所不重,而有浸润之渐者,续为新增一类。俾自爱之士,知所法戒,庶受持者,恶可尽净,善得圆满也。

☆遇见淫词小说,或诲淫图画,能提起正念,不观看者(一次为一善),劝化他人不看诲淫书画(一次为五善),烧毁之者(一册为五善),劝化出版界不印,或著作界不作诲淫书画,及买毁淫书画版子者(各为五十善),出版界或著作界,能向同业劝化,感动多家,永远不出诲淫书画者(为百善)。

★爱看诲淫书画(一次为一过),劝人看(一次为五过),诱初开智识之青年看(诱一人为十过),流通或著作(一种为五十过)。

☆经人邀致赌博,能拒绝者(一次为一善),劝化人不赌(一次为两善),丧事场中,劝人勿赌,见从者(一次为十善)。

★首先邀人赌博(一次为一过),强邀或引诱不好赌人共赌(一次为五过),设局抽头(每抽百钱为二过)。

☆劝化青年,勿沾染嫖赌烟酒等恶习,见从者(化一人为十善)。

★诱青年沾恶习者(一次为十过),在上者,不能率身以教,致属下沾恶习者(加倍论过)。

☆荒年能将喜、寿、婚、丧、祭祀、筵宴,改办素席,减省余资移作救济公益等公德者(加倍论善),荒年雇工浚河、垦荒、兴办利人工作(加倍论善)。

★荒年衣食过分暴殄天物者(加倍论过),乱世囤药居奇,坐索高价者(盈百钱为一过)。

End

赠晓空大师

◎ 熊 皎嵯峨山顶昔安禅,几度兴亡在目前;白发任生离乱世,紫衣曾看太平年。云藏圭岭经春雪,雨暗乾陵欲暮天;不受外方侯伯请,自携瓶锡住秦川。摘自《全唐诗补编》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法显大师西行记

文:佛 云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临汾)人。幼年时,三个兄弟先后夭折,父母惟恐法显也遭遇不测,在三岁时就让他剃度为沙弥,但仍住在家中。后因患病将死,才将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后,法显就不再返回俗家。

吉藏大师

◎ 理 净生平事迹吉藏生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祖藉西域安西人(今伊朗),本姓安,为安世高之后代。故有胡吉藏之称,祖先为了避难移居交东(今广西一带),后迁于金陵(今南京)。幼年时期,父亲领他去见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道宣大师

◎ 齐 一道宣(596~667年),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一说丹徒人),俗姓钱,父在陈时曾任吏部尚书,母姚氏。自幼受到家庭教育,九岁便能作赋。因隋朝大兴佛教,他十岁时,便舍家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受

贫僧受难记——星云大师

贫僧近九十年来的岁月,面临生死的边缘,从鬼门关又走回来,也不知道走多少次了,有些也不值得叙说。比方说掉进冰窟,还能自我爬起来,虽是奇异,但也不值一说;也曾骑自行车,从三层楼高的小丘陵,冲到深沟,车子跌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因果报应 真实不虚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因果报应思想主张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报应通于三世,即前世、今生和来世。一个人造业,有现世受报,有来世受报,也有多生多劫之后的后世受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

弘一大师对丰子恺的一番开示,令人拭泪感怀

稽首师尊,问归何处?几许疏竹,一轮明月。有时读弘一大师李叔同传《悲欣交集》,读到多处拭泪感怀。直到读到结尾,看到弘一大师圆寂前留下的最后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后合起书来,走在阳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静

默庵大师

◎ 贾汝臻默庵(1838-1902)法名杲仁,字真源,晚号默庵。俗姓刘,湖南衡阳人。其父早亡,依母生活。自幼聪颖过人,15岁即以文出名。17岁肄业于雁峰寺。曾抄写《金刚经》,至三心不可得句,有感悟,萌

营救圆瑛大师

印光大师离开普陀山来到苏州后,江易圆跟大师的交往逐渐稀疏了。印光大师也曾听人说过,自从倭寇占领了东三省之后,江易圆变得意气消沉,停止功课,迷上了扶乩,他也曾写信劝他不要搞那些自欺欺人的把戏,还是老老实

莲池大师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35--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愚人食盐的启示

◎ 达 照经云: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莲池大师的遗嘱

存 生莲池大师 (1535-1615),俗家姓沈,杭州人。他家世代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莲池是他取的号。莲池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一生的志向,就是要往生西方,在西方莲池中莲花化生。莲池大师年轻时,他的学问、

僧肇大师

理 方根据《高僧传》记载,公元399年,僧肇大师游历长安寺庙学法时,闻听游僧说起居住在凉州的鸠摩罗什大师,于是就从长出发,往凉州寻师学法。当时已有数百名弟子先于佛图耶舍从西域跟随而来,长期留住在凉州诵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的生活

星云大师在佛教里,悟道的禅师们如何生活?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深感好奇,总以为悟道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上天入地,神通自在,呼风唤雨?事实上,神通和悟道不一样。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忽然见

雪浪大师塔铭

◎ 钱谦益昔梁肃之论荆溪,以为明道若昧,涣然中兴。圣人不作,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我明正、嘉之际,讲肆独盛于北方。无极和尚起自淮阴,传法于通、泰二公,具得贤首、慈恩性相宗旨,归而演法南都,而其门有雪浪恩

玄奘大师赞

◎ 演 悟 偃师有人杰,陈神好儿郎;舍俗净土寺,披剃名玄奘。 首闻涅槃经,后学阿毗昙;穷究三藏理,解疑遇迷茫。 为求瑜伽论,冒险辞家乡;孤身行万里,两出玉门关。 流沙逾八百,瘦马踏荒凉;白骨为路引,日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省庵大师掩关阅藏

◎ 黄公元 省庵大师(1686--1734),法名实贤,字思齐,省庵是其号。江苏常熟人,出生于世代业儒的书香之家,俗姓时。师生来不茹荤腥,幼年即有出尘之志。七岁即礼僧人为师,十五岁正式披剃。师天资聪颖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三世因果迟速有报

因果的错综复杂关系,其中有一点让一些人难以相信的就是这个善恶,看到善人往往受罪,处境不好。恶人往往得势。他就觉得还有什么因果报应呢?由于这样的情况他就不相信因果。由于不相信因果,他就由此推演出他不相信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徐文明 智者大师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中国佛教最早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创立一代教观,智慧出众,颖悟过人,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智者。 关于智者名号由来,

昙鸾大师的念佛说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

紫柏大师的贡献

紫柏大师的贡献◎ 圆 慧 紫柏大师一生所修复的寺院至少在十五所以上。这里择要介绍紫柏大师所修复的寺院,以示大师对明末佛教的贡献。楞严寺位于浙江嘉兴,是紫柏大师所重兴的第一所寺院。楞严寺是浙西相当有名的

道生大师

◎ 贺圣迪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道生回到东晋首都建康。尽管他离开都城已有二十来年,但在东晋僧俗和朝野的心目中,他的声望令名与时并进。朝廷得知道生回归的消息,便请他住持青园寺。青园寺位于覆舟山下,

法照大师

◎ 印 光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千万不要轻易说别人的缺点和毛病,会背巨大因果!

我们说别人的过失,是善意的想让他人改变,这不会有罪过。但轻易宣扬别人的过失,就造恶业了。所以最好不说他人的过失,甚至要隐藏、保密他人的过失。在不了解的时候,最好不赞叹也不诽谤一切众生。但很多人都有习气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钵塔院如大师

钵塔院如大师◎白居易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殷勤一戒重千金。 摘自《全唐诗》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糖果纸的启示

作者:戒光雪公老师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纸,看过老人讲演稿及诗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诗文的初稿全是写在日历纸或作废考卷纸的背面。而家中的纸篓,亦分装垃圾及装字纸二桶。因为字纸篓中的纸,是要用烧的。某日,一弟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