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因果启示:历代往生居士略传之一
2025-05-11 08:20

历代往生居士略传之一

刘程之张诠张野杨杰王古马圩

江公望王衷胡闉王日休白居易

刘程之

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汉楚元王之后。妙善老庄。旁通百氏。少孤。事母以孝闻。自负其才。不预时俗。初为府参军。谢安刘裕嘉其贤相推荐。皆力辞。性好佛理。

时慧远法师止于庐山东林寺。修念佛三昧。程之往依之。远公曰。官禄巍巍。欲何不为。答曰。君臣相疑。吾何为之。刘裕以其不屈。乃旌其号曰遗民。

及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诠。毕颖之等同来庐山。远公谓曰。诸君之来。岂宜忘净土之游乎。程之乃镵石为誓文。以志其事。

遂于西林涧北。别立禅坊。养志安贫。精研玄理。兼持禁戒。宗张等咸叹仰之。尝贻书关中。与什肇扬搉经义。著念佛三昧诗。以见专念坐弹之意。

始涉半载。即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

居十五年。于正念佛中。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程之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俄而佛为摩顶。引袈裟以披之。

它日念佛。又见入七宝池。莲青白。其水湛湛。有人项有圆光。胸出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饮水甘美。及寤。犹觉异香发于毛孔。

乃自慰曰。吾净土之缘至矣。复请僧转法华经。近数百遍。后时庐阜诸僧毕集。程之对像焚香。再拜而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先当供养释迦矣尼如来。次供养阿弥陀佛。复次供养妙法华经。所以得生净土。由此经功德。愿令一切有情。俱生净土。

即与众别。卧床上。面西合手气绝。?子壅。积土为坟。勿用棺椁。时义熙六年也。春秋五十九。

张诠

张诠字秀硕。野之族子也。尚情高逸。酷嗜典坟。虽耕锄。犹带经不释。

朝廷徵为散骑常侍。不起。庚悦以其贫。起为寻阳令。?曰。古人以容膝为安。若屈志就禄。何足为荣。乃入庐山依远公。研穷释典。深有悟入。

宋景平元年。无疾。西向念佛。安卧而卒。春秋六十五。

张野

张野字莱民。居寻阳紫桑。与渊明有婚姻契。野学兼华梵。尤善属文。性孝友。田宅悉推与弟。一味之甘。与九族共。

州举秀才。南中郎。府功曹。州治中。徵拜散骑常侍。俱不就。

入庐山依远公。与刘雷同尚净业。及远公卒。谢灵运为铭。野为序首。称门人。世服其义。

义熙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春秋六十九。

杨杰

杨杰。字次公。无为人。自号无为子。元丰中。官太常。

初好禅宗。从天衣禅师游。参庞公机语。及奉祠太山。?日出如盘涌。忽大悟。

熙宁末。以母忧归。闲居阅藏经。遂归心净土。绘丈六阿弥陀佛。随身观念。平生著述。多指归净土。

元佑中。官两浙提点刑狱。卒。临终说偈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先是有司士参军王仲回者。与杰同乡里。尝从杰受念佛法门。问如何得不间断。

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即是不间断也。仲回跃然。

明年。杰守丹阳。一夕梦见仲回云。向蒙以净土为导。今得往生。特来致谢。再拜而出。已而得其子讣书。言仲回预知化期。?别亲友。逝矣。

杰既卒。其后有荆王夫人。梦游西方。见一人坐莲华上。其衣飘扬。宝冠璎珞。庄严其身。问何人。云杨杰也。

王古

王古。字敏仲。东都人。文正公旦之曾孙也。其先七世持不杀戒。古更发心放生命一百万。

游江西。与晦堂杨岐诸老师。究宗门中事。既而作直指净土决疑集。宏西方之教。闲居数珠不去手。行住坐卧修行净观。无有间歇。

徽宗朝。官户部侍郎。以党祸落职。寻往生。临终无所苦。忽满室光明。端坐而化。有梦古乘莲华西去者。

马圩

马圩。字仲玉。庐州合肥人。父忠肃公亮守杭州日。慈云式公授以净土法门。遂全家奉佛。

元丰中。圩遇僧广初。得天台十疑论。喜曰。吾今得所归矣。遂依慈云十念回向法。行之二十余年。后更与王古往还。益精进念佛。常以放生为佛事。

历守淄川新定。以慈惠为政。课诵经?。观想西方。日有常法。时荆王夫人梦游莲池。见有朝服而坐华上者。曰。此马圩杨杰也。时杰已化去。而圩尚无恙。

崇宁元年。得疾。盥沐易衣。端坐念佛而逝。有气如青盖。腾空而上。已而家人十数。同梦见圩曰。吾已得生净土上品矣。

其秋。有婢卧疾。亦念佛而逝。

子永逸。亦行十念法。习十六观。阅三十余年。已而得疾。见阿弥陀佛及二菩萨来接引。结印示寂。香气满室中。

既殓。柩上产五色华。其光□然。

江公望

江公望。字民表。严州人也。登进士第。建中靖国元年。拜左司谏。寻出知淮阳军。蔡京为政。嫉诸言事者。编管安南。居常与妻俞氏。蔬食清斋。修念佛三昧。

有子早亡。见梦于其舅。乞公望就天宁寺转宝积经。祈生善处。且言。见冥中金字牌云。严州江公望。身居言责。志慕苦空。躬事梵修。心无爱染。动静不违佛法。语默时契宗风。名预脱乎幽关。身必归乎净土。

后遇赦得归。宣和末知广德军。一旦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王衷

王衷。嘉禾人。居钱塘之孤山。政和间。举隐逸。不起。后官至朝散大夫。

尝参小本禅师。未有所入。偶闻僧诵弥陀经。有感。遂专心净业。日诵阿弥陀经七过。佛号万声。十九年未尝间断。

即所居为莲社。无问道俗贵贱。咸得与会。一日无疾。沐浴面西。跏趺而化。

胡闉

胡闉。字达夫。又字宣义。钱塘人。胡侍郎则之子。性识聪敏。心地通圆。唯专书史。尤乐吟咏。晚年致政西湖。日有游从之乐。胸襟平夷。出处简率。其于佛乘。虽已信向。曾未专修。

一日。其子告清照律师云。大人感疾。请师垂访。师往见之曰。慧亨平生与达夫相善。未曾语及末后一著大事。岂可不知安身立命之处乎。

达夫曰。心净则土净。

师曰。宣义时中曾有杂念染污否。

答曰。既处世间。宁免杂念。

师曰。若如此。又安能心净土净耶。

达夫即问。一称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也。

师曰。阿弥陀佛据法华经。历尘点劫修行。楞严经云。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阿弥陀佛经尔许时。成身成国。依正庄严。有大威德。有大誓愿。光明神力。不可思议。以是一称万德洪名。众生无始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犹如赫日消于霜露矣。

达夫遂大省悟。方知弥陀愿力功勋如是。乃一心念佛。又累日请僧助念。

次日再请。其徒先往。律师后至。达夫问曰。此来何晚。已烦观音势至降临甚久。

师与大众。尤加郑重。称佛之次。胡公安然而往。享寿八十四。

王日休

王日休。字虚中。卢州人。宋高宗朝。举国学进士。弃官不就。博通群经。训传六经语孟数十万言。一旦弃去。专修西方之业。

布衣蔬食。日课千拜。著书名龙舒净土文。自王公士大天。下至屠丐僮奴皂隶优妓之属。咸以净土法门。劝引皈依。其文浅说曲喻。至详至恳。若父兄之教子弟然。

乾道中。庐陵李彦弼有疾。垂死。棺椁已备。忽梦一人。神清貌古。以手案摩肢体。弼惊问。答曰予龙舒居士也。弼因以疾告。公曰。汝起食白粥即差矣。又曰。汝还记阙仲雅教汝捷径否。弼曰每日念佛不辍。

弼觉。因索白粥食之。病果愈。后见公画像。俨如梦睹。弼敬重公。称生死骨肉。遂遣子侄远从其学。

日休将卒前三日。?别道友。勖以精修净业。云将有行。不复相见。及期。与生徒讲书毕。礼诵如常时。至三更。忽厉声称阿弥陀佛数声。唱言。佛来迎我。屹然立化。邦人此夜有梦二青衣引公西行者。

彦弼闻而感之。为刻日休像。并述其事传远近。自是庐陵人多供事之。咸佑中。吕元益重刻净土文。至祝愿篇。版中得舍利三颗。

白居易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官太子太傅。初劝一百四十八人结上生会。行念慈氏名。坐想慈氏容。愿当来世必生兜率。

晚岁风痹。遂专志西方。祈生安养。画西方变相一轴。为之愿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病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一夕念佛坐榻上。倏然而逝。

End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因果报应 真实不虚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因果报应思想主张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报应通于三世,即前世、今生和来世。一个人造业,有现世受报,有来世受报,也有多生多劫之后的后世受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愚人食盐的启示

◎ 达 照经云: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

老 僧

老 僧景 云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冻瓶粘柱础,宿火焰炉灰。童子病归去,鹿麂寒入来。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摘自《全唐诗卷808)

插秧诗

契 此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摘自《禅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