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
射。不止用弓箭。凡火枪。鸟铳。药弩。弹弓。粘竿。扣索。网缦皆是。或卖银钱。或贪口腹。杀机布处。飞禽陨命。折项惊群。穿胸贯髓。苦何如之。仁人当倍发慈心。食之者。何忍结必复之怨仇。充我可减之肴馔。业之者。何苦造无穷之怨孽。盈我有限之囊资耶。
董某。好罗取飞禽。得则以竹贯脑。稻秆燎其毛。乃货之。所杀不可计。老得奇疾。遍体生粗皮。鳞皱如树。遇痒。取稻秆以燎。又头痛。每令人以竹击之。竟以其疾死。又刘冬儿。专用弩箭。伤命甚多。一日倚门射雀。偶耳痒。乃将箭头搔痒处。忽风吹门拍手。箭穿耳过。流血如注而死。呜呼。弩之自射。稻之自燎。一一如其所作。报施抑何巧也。
唐韦皋。蓄一鹦鹉。每听念佛。则抑奋倾承。及使念佛。则大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日端逝不仆。焚之得舍利十颗。韦为立塔瘗之。又宋元祐闲一僧。养一鸲鹆。恒随僧念佛。一日低敛翼立逝。主僧怜而葬之。忽葬处生青莲花一朵。芬馥异常。开视之。花从鸲鹆舌根生出。合郡往观。太守作偈曰。天产灵禽八八儿。解随僧口念阿弥。飞禽尚证无生忍。我辈为人岂不如。合而观之。天下大小物类。俱属生灵。我佛慈悲。平等曲护。而人乃戕之。何哉。
明颜茂猷曰。今人尽谓造化生物养人。理宜逐而食之。不知人亦天地间一物耳。能修真好生。方灵于物。不然。与蠢动何别。且人未入正修。诸趣轮回。有所不免。今为异类。前生或是人身。今受人身。前生或为异类。贪瞋贪杀。假手相啖。生死路头。最为可畏。一入冥途。则今之逐走者。安知不为走者所逐乎。思之思之。
或曰。人皆不杀。则禽兽充满世间。至如豺狼虎豹。又将食人。岂非养畜害人耶。答曰。佛言。若人具慈心功德者。一切刀兵水火不能伤。一切恶兽毒虫不能害。昔有恶王。驱猛象。欲害佛。而佛起慈心怜悯。见佛五指。化为狮子大吼。于是众象倒地尽服。故涅槃经。极赞慈心功德者此也。盖至慈。故能化天下之至暴。昔汉光武帝时。弘农郡。多虎。太守令民。设陷阱。操弓弩以治之。虎患尤甚。及刘昆为太守。乃曰。暴政之所致也。令民各填陷阱。折弓弩。惟务行仁政。恤民隐。虎遂相与渡河而去。夫昆未曾身证大道。止以一念仁心。遂能顿格暴虎。何况学佛慈悲者乎。又如圣僧伏虎降龙。昭昭在人耳目。不可诬也。使人皆能学佛。学圣僧。则纵使虎豹之类。充满世间。尚不能为害。何忧禽兽之害人哉。盖残暴之人。尽皆化为慈悲。则毒害之物。亦皆化为麟凤。乃知物虽至猛至毒。亦有可感可化之处。但恐人之不能慈悲耳。
德兴程氏。世以弋猎为生。杀命不可胜计。一日入市。买数鬼脸。与诸孙各戴之。忽所蓄数十猎犬见之。争前搏噬。驱之不退。诸孙俱毙。
一人入山。得猿子归。猿母自后逐至家。此人缚猿子于树上以示之。猿母抟颡哀乞。直口不能言耳。此人终不放。竟击杀之。猿母悲蹲而死。其家于半年内。疫起灭门焉。夫灵蠢同一觉性。人兽皆有父子。岂特杀害因缘。来生不爽。抑亦现在情形。当前可惧。且尔民不有身家乎。不有父母妻子乎。借令长民者。以虐政破尔家。以严刑残尔身。令尔夫不能有其妻。父不能有其子。有不仰天号泣。怨深莫解者乎。
虫之伏蛰。发之必伤。故太上书以戒人。而诸佛尤皆爱惜也。人可不体此意而妄有所发乎。
宋曹彬。隆冬不修墙屋。人问之。公曰。恐伤蛰虫耳。曹公奕世封王。却自不肯发蛰种因。今乃有无故烧荒者。逞一时之嬉戏。伤万种之生灵。何不以曹公之事。更相告诫乎。苟一遇之。即宜扑灭。至于村民童子。无知为此。尤当善谕之。若人家热灰热水倾地。及祀先焚化纸陌。皆宜随在留心保全。仁莫大焉。
鸟之既栖。如人已寝。忽尔有惊。岂不举家扰乱。太上之戒。与孔子弋不射宿意同也。仙经曰。凡人随时方便救物。必获福德长寿之报。
李奚子。一山妪也。每遇大雪。鸟无安枝。往往集其家。妪济以谷。且不敢惊。上帝谓有仁心。寿至五百岁。
杨某。捕禽为业。一日有寒鹊栖于树上。乃装黏登枝。枝折而堕。脑刺于竹。血流而死。
穴者。一切含灵聚居之所。自人视之。固一穴也。自彼则安土宁家。与人无二。岂可填塞之。断生门。绝出路。且覆其宗族矣。忍何如之。
昔有比丘。得六神通。与一沙弥同处。定中见沙弥七日当死。因作方便遣归。过八日。沙弥复来。比丘异焉。入定观之。乃知沙弥于归路中。见一蚁穴。流水将入。急脱袈裟。取土壅水。令不得入。以此因缘。延寿一纪。沙弥因此精进。得证四果。
杭州民妇某氏。好杀生。尤恶蚁。污损饭食。辄烧杀之。寻蚁穴。非填塞之。即以汤浇之。杀蚁无算。后生一子。方孩抱。为群蚁攒啮。遍身肿烂而死。朱玑曰。妇人以子为命。劝其戒杀。当以此案示之。则彼自知惧矣。故玑戒杀之誓。有若再举刀。即系杀我儿女二语。盖一以自警。一以警内人也。
巢者。一切大小禽鸟。依止其中。哺乳产生。所以避风雨霜雪。网缯弹射。以自藏护者也。若不仁者覆之。与毁宅焚舍何异。岂不致之死地乎。太上保嗣章曰。凡人嗣续衰绝。皆由往世。覆巢毁卵。焚山竭泽。堕胎落子。犯一千六百二十条章之人。观及此言。彼无嗣者。更当猛省矣。
佛言。若见一切世人。上树捕卵。下水取鱼。当默念宝胜如来数十声。即得脱去。此亦救生之法也。或曰。仁民而后爱物。今止教人爱物何也。曰。仁民易。爱物难。忍于害物。则必忍于害人。不忍于害物。则待人可知矣。故华严经曰。我尚不忍与一蚁子作苦事。何况人耶。成汤推解网之心以及人。故仁覆天下。齐王不忍一牛之觳觫。充之足以保四海。使白起能存爱物之心。则长平四十万人。可以不坑矣。故爱物爱人。同一仁也。如来因地。怜悯于一鸽。推而极之。慈悲充满于十方。洋溢于万劫也。孰谓爱物者。不能爱人也哉。然则心心救苦。即是观音出现。念念行慈。即是弥勒下生矣。
宋苏轼字子瞻。筑室于东坡。因号东坡居士。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作巢其上。因禁儿仆。不得捕取。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卵可俯而窥也。昔闻羽族。巢必近人。盖欲远蛇鼠鸱鸢也。今人肉其雏。覆其巢。岂不仁甚于蛇鸱乎。
蓟州薛氏小儿。升木探鹊巢取雏。先有大蛇。啖雏巢中。儿始惊视。张口。蛇入儿口。儿堕水中。救之。则蛇食儿心。儿与蛇俱死矣。又宋朱某。好覆巢。尤恶蜂。见其房。虽高处。必设梯而坏之。后生二子。谷道俱塞。即死。嗣竟绝。慈寿禅师曰。世人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杀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影响各相似。洗耳听佛说。
严绍庭曰。圣人戒杀。其心甚切。麒麟一兽耳。以其不践生草。不食生虫。从而瑞之。曰四灵长。王者有仁德。则麟至。又曰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涸鱼。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凤凰不翔其邑。所以示好杀不及禽兽也如此。而谓圣人不戒杀乎。尝见无赖者。今日为盗。明日被缚。犹且为盗不已。则以为盗当下得金宝。而被缚乃在明日。姑无暇虑耳。夫食啖当下快口腹。而罪过远在形寿之外。无怪乎戒杀之说愈详。而无救屠戮也。但愿人以执刀捕捉之时。暂试回心一观。观彼众生。逃窜飞扑。投冥入隙。登天无梯。钻地无孔。与吾人类。畏怖王法。闻有擒追。魂飞魄震者。有异无异。观彼众生。党类相怜。栖啄相并。如割一鸡。则众鸡惊啼。屠一猪。则群猪不食。与吾人类。被执向官。举室彷徨。或当死别。六亲踊哭。平日眷爱。难割难舍。有异无异。观彼众生。受缚被刀。宛转悲呜。冀或见赦。血沥命断。声犹愤愤。时或动掣。与吾人类。疾病无措。号神念佛。庶几保护。神识告离。睁眼努唇。手起牵引。以冀或存。有异无异。谛审思惟。不必别论千生万劫之果报。即今当下一念中。尚敢忍心杀伤乎。
白龟年。得异书。能辨九天禽言。九地兽语。一日与潞州太守坐。适驱羊过庭下。中一羊。鞭不肯行。且悲呜。守曰。羊何说乎。白曰。羊言腹中有羔。俟产讫。甘就死。守乃留羊不杀。果生二羔。
文立。业烹屠。尝杀一鹿。鹿跪而泣。以为不祥。鹿怀一麑。寻当产育。就庖哀切。同被刳割。后患奇疾。毛落皮烂。乃深起悔心。倾家买地。造小庄严寺。病乃愈。修行终其身。夫刳胎杀夭。罪之至大。然有改过法焉。请观此案。
佛言。人若暴恶。不信罪福。捕雏食卵。令诸禽鸟。各失其子。悲呜叫裂。眼中血出。当得孤独无子报。
杨序梦神曰。子逾旬当死。若能救亿万命可免。序告期迫不及。神曰。佛言鱼子不经盐渍。三年尚可再活。序醒。日买有子鱼放之。且大书神语于通衢。人见知戒。见人杀鱼。取子投之江中。数日复梦神曰。亿万之数已满。寿可延矣。附施愚山放鱼子法。凡鱼既死。将子轻轻取出。勿损坏。勿著盐水。摊置稻草把上。俟水迹略干。浅埋水际沙泥中。庶免鱼吞。自得全活。但埋处不可离水。又法。将干泥拌裹。晒暖收藏。自冬底及三春。积至四月望后。放河滩水草中。无不全活。余月随时可放。尤为至便。
周豫尝煮鳝。见有鞠身向上。首尾就汤者。盖腹中有子故耳。因戒杀。
唐文宗尚食厨。进御膳。烹鸡卵。忽闻鼎中微有声。群呼观世音菩萨。凄怆之甚。监宰以闻。帝遣验之。果然。帝叹曰。吾不知佛道神力。乃能若是。因敕自今勿用鸡卵。夫救苦救难。观世音之本行也。釜中尚有群呼。为人乃不敬念乎。
梁朝有人。以鸡卵白和水浴发。欲令发光可鉴。破卵甚多。临死。发中但闻。啾啾数千鸡声。
胡嘉栋曰。物之飞走。犹人行动。物之蛰栖。犹人卧处。物之巢穴。犹人宫室。物之胎卵。犹人孕育。岂可种种残害。绝天地造化之慈。乖万物一体之仁哉。然此八者。在在皆有。不能一槩尽望其无也。惟普劝世人。有财则以放生为主。无财则自己戒杀之外。仍善劝亲邻朋友。令其不再造孽。此法一行。庶几少有瘳乎。
明莲池大师放生文曰。盖闻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是故逢擒则奔。蚤虱犹知避死。将雨而徙。蝼蚁尚且贪生。何乃网于山。罟于渊。多方掩取。曲而钩。直而矢。百计搜罗。使其胆落魂飞。母离子散。或囚笼槛。则如处囹圄。或被刀砧。则同临杀戮。怜儿之鹿。舐疮痕而寸断柔肠。畏死之猿。望弓影而双垂悲泪。恃我强而凌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补己身。心将安忍。由是昊天垂悯。古圣行仁。解网著于成汤。蓄鱼兴于子产。圣哉流水。济枯藁以囊泉。悲矣释迦。代危亡而割肉。天台智者。凿放生之池。大树仙人。护栖身之鸟。赎鳞虫而得度。寿禅师之遗爱犹存。救龙子而传方。孙真人之慈风未泯。一活蚁也。沙弥易短命为长年。书生易卑名为上第。一放龟也。毛宝以临危而脱难。孔愉以微职而封侯。屈师纵鲤于元村。寿增一纪。随侯济蛇于齐野。珠报千金。拯已溺之蝇。酒匠之死刑免矣。舍将烹之鳖。厨婢之笃疾瘳焉。贸死命于屠家。张提刑魂超天界。易余生于钓艇。李景文毒解丹砂。孙良嗣解矰缴之危。卜葬而羽虫交助。潘县令设江湖之禁。去任而水族悲号。信老免愚民之牲。祥符甘雨。曹溪守猎人之网。道播神州。雀解衔环报恩。狐能临井授术。乃至残躯得命。垂白壁以闻经。难地求生。现黄衣而入梦。施皆有报。事匪无征。载在简编。昭乎耳目。普愿随所见物。发慈悲心。捐不坚财。行方便事。或恩周多命。则大积阴功。若惠及一虫。亦何非善事。苟日增而月累。自行广而福崇。慈满人寰。名通天府。荡空怨障。多祉萃于今生。培渍善根。余庆及乎他世。倘更助称佛号。加诵经文。为其回向西方。令彼永离恶道。则存心愈大。植德弥深。道业资之速成。莲台生其胜品矣。
End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因果报应思想主张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报应通于三世,即前世、今生和来世。一个人造业,有现世受报,有来世受报,也有多生多劫之后的后世受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 达 照经云: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因果的错综复杂关系,其中有一点让一些人难以相信的就是这个善恶,看到善人往往受罪,处境不好。恶人往往得势。他就觉得还有什么因果报应呢?由于这样的情况他就不相信因果。由于不相信因果,他就由此推演出他不相信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我们说别人的过失,是善意的想让他人改变,这不会有罪过。但轻易宣扬别人的过失,就造恶业了。所以最好不说他人的过失,甚至要隐藏、保密他人的过失。在不了解的时候,最好不赞叹也不诽谤一切众生。但很多人都有习气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居士: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却可以一生横超三界!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
作者:戒光雪公老师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纸,看过老人讲演稿及诗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诗文的初稿全是写在日历纸或作废考卷纸的背面。而家中的纸篓,亦分装垃圾及装字纸二桶。因为字纸篓中的纸,是要用烧的。某日,一弟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发愿往生净土,就不能脚踩两只船。若是又留恋世间,又想去极乐世界,这个愿就不真实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须具有正信和真实的愿。六信里面,我们开始可先信一两样。首先应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会发愿。发愿之后就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与诸位互相来研究,敬请诸位多多指教。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其受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与诸位互相来研究,敬请诸位多多指教。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其受
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一个极正比的因果定律,何以佛学之因果反成极反比呢?若然,即前生种下杀人的种子,今生仍应结出杀人的种子,才对。何以反结出被杀的种子来,在习性薰染上如何解释?又前生富贵今生仍应富贵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问:有一位同事说,今生杀人是前世的因,因前世甲把乙杀了,所以今世乙才杀甲,为什么前世甲把乙杀了,是因再前世乙杀了甲,这样向前推,开始是谁杀谁?在开杀以前,未有杀因,为什么生出杀果来呢?向后推之,甲杀乙
问:自古以来世人多说因果报应是真,如果因果报应是真,即是自作自受,而世人又不少问神托佛,或拜斗祈求元神壮旺,或求补运,或超拔亡灵等等,此等事依照因果报应而言可能生效否?(施水阁)李炳南答:种豆得豆,种
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四弘誓愿之一,这是大乘佛法的原则,净土宗哪能例外。不过学习时,应该知道本末和先后。本就是本宗的经典先弄通,末就是其他宗派的经典后学习。根本都没有弄通,就去学其他的内容,恐怕如
问:永明寿禅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禅净双修是否比专修更加殊胜?李炳南答:这是针对当时的情况劝告那些参禅人的,因为禅的境界高远,而净的方法稳当,所以有禅有净土,就如虎添翼了。但是因净入禅不是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