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因果:往生随闻录:往生比丘
2025-06-06 10:18

印光,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俗姓赵,陕西邰阳赵陈村人。年二十一,投终南山莲华洞寺,从道纯和尚剃染,时光绪七年也。翌岁,于兴安双溪寺受具。读《龙舒净土文》,知净土法门为成佛之要道。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因前往入堂念佛,精修净业。暇则研读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光绪十九年,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请藏经,请师为助,遂邀同南下,住法雨寺。两度掩关,为期六载,而学行倍进。民国纪元,师年五十二。高鹤年见其文,以之刊入上海佛学丛报。复由徐蔚如编辑印行,题曰《印光法师文钞》,风行海内外。师以净土法门导人,尤注重诚敬。其言曰: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极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毋念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之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又曰:余常谓欲得佛法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日增,而福慧愈减矣!又曰: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至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当如忠臣之对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增矣。又曰: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因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师以因果之理,至为重要。从凡夫乃至成佛,悉不出因果之外,故辄谆谆言之。尝曰: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报。遭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报通三世者;现在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生,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罪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脱生死,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有弟子患病,自虑佛未念好,恐不能往生。师诲之曰:汝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甚么叫念好?当知十念尚且往生,汝疑自己不能往生,即此一念,就是障碍,就不能往生。念佛之法,重在信愿。只要信愿真切,心中虽未能清净,亦得往生。如江海中水,虽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

一九二八年,师离普陀,居苏州报国寺。一九三零年,至灵岩山。诲人学佛,唯主敬存诚,深信因果,念佛求生弥陀净土。其言如布帛菽栗,未可一日离也。一九四零年农历冬十月,谓众曰:吾老矣!灵岩方丈,不应久悬。众推妙真,乃择日上位。初选十一月初九,师曰:太迟了!再选十一月初四,师谓是日我自有事。又复重选十一月初一,师曰:可矣!至初一日,师亲率众职事送妙真上位。行礼如仪毕,示微疾。初四日上午一时三十分,由床上坐起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呼水洗手毕,起立言:阿弥陀佛来接,我要去了!即由床沿步坐椅上。侍者云:未坐端正。师复自立起,端身正坐,低声念佛。妙真至,师嘱云:你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尔后即不复语,惟唇动念佛而已。延至五时,如入禅定,笑容宛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逝矣。世寿八十,僧腊五十九。荼毗,三十二齿全存,五色舍利数千粒,塔于灵岩。师创弘化社,印施佛学书籍五百余万册,佛像百余万帧,遗著文钞近百万言,皈依弟子数十万人。世推净土宗十三祖。

弘 一

弘一,名演音,籍浙江平湖。俗姓李,字叔同。先世营鹾业于天津,遂寄籍焉。早岁留学日本,专研音乐美术。返国后,执教于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并主上海太平洋报笔政。复应浙江师范学校之聘,主任音乐图画七载。一九一八年,出家于杭州虎跑寺,时年三十九。受具于灵隐。慨律学久衰,发愿弘律,绍隆僧种。恒以生弘戒律,没归安养为职志。说法惟务切实,注重因果,不尚玄谈。其在闽南十年之梦影中说:佛教的基本原则,就是深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时还须深信佛菩萨的灵感。善恶因果报应和佛菩萨灵感的道理,虽然很容易懂,可是能彻底相信的却不多。这所谓信,不是口头上说说的信,是要内心切切实实地去信。这很容易明白的道理,若要切切实实地去信,却是不容易的。我以为无论如何,必须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和诸佛菩萨灵感的道理,这才有做佛教徒的资格。须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又须知我们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一举一动,以至起心动念,诸佛菩萨都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一个人若能这样十分决定地信着,他的品行道德,自然会一天一天地高起来。师每劝人专修净土,尝开示云:佛所说的法门很多,深浅难易,种种不同。若修持的法门与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与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大多数众生的根器,和哪一种法门最相契合呢?说起来,只有净土宗。若果专门修净土法门,则依仗佛的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速证菩提,这是比较容易得多了。其说法有如家人对语,尽人能解。毕生事业,集中于弘律。其著作之大者曰《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此书历五年始成。总其著作数十种,汇为《南山律苑丛书》。师于内外典籍,无不贯通,行解相应,而自视常若不足。文字讲说,皆述而不作。居闽南甚久。一九四二年九月初四日,示寂于福建泉州开元寺。临终致书与夏丐尊诀别,并赋二偈附于书后: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以求,咫尺千重。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荼毗得舍利一千八百余颗,红白璀璨,圆润耀目。世寿六十四,僧腊二十四。

兴 慈

兴慈,名悟云,号观月,亦号瞻风子。俗姓陈,浙江新昌人。家世业儒,敬信三宝。其祖父及父辈以下,全家八人,先后出家。慈四岁,母出家为尼,名常光。姐年八岁,亦出家,礼母为师,名勉持。父昭禅,入天台山诣下方广寺为僧。父未出家时,曾入天台礼祷伽蓝求子,夜梦幼童趺坐膝上,喜而抱之。期年而慈生,时光绪辛巳岁也。慈幼时,由母抚养,长于庵中。七岁,就父读书山中。十四岁,从父出家。次年春,依止从镜和尚,受具足戒于国清寺。旋返石梁习禅观。二十一岁,于中方广寺,听同环法师讲楞严经,宿慧顿发,遂决志究心经教。无间寒暑者数年。二十七岁,应高明寺之请,宣讲金刚,发扬妙义,震惊四座,山中尊宿,靡不赞许。自是应诸方请,宏经讲座,法筵遍于东南。历讲楞严、法华、地藏、弥陀诸经。一九一三年,还天台,重兴中下方广寺。一九一八年,建法藏讲寺于上海,设置学社,创立道场。教弘台宗,行专净土。严订寺规,勒诸碑石,俾垂久远。并为便利沪人子弟攻读,筹设兴慈中学,导世愍物,无微不至。一九三一年,应天台诸山长老之请,接任华顶寺,重兴寺务,规模宏传。惜逢战事,未竟全功。三十年来,弘宗演教,法缘极盛。诲人不倦,皈依座下者,无虑数十万人。律己谨严,居恒讷讷寡言笑。虽居繁华都市,不易山中素抱。淡泊为怀,卓然自立。冬夏一衲,食不知味。以简驭繁,以德胜威。内绝爱憎,外无亲疏,不以贵贱易念,一应之以平等慈心。为沪地佛门所罕见。著有二课合解、金刚经易知疏,并刻印古德经疏数十种行世。一九五○年春,略示衰象,关于华顶、法藏寺两寺未尽事宜,咐嘱其徒慧开负责完成。至农历四月十七日,预知时至,沐浴更衣,面西端坐,于大众念佛声中,泊然而寂。春秋七十。遗骨塔于华顶。一代龙象,犹得瞻仰于白云深处焉。

德 森

德森,杨氏子,江西兴国人。年三十一,于福建报恩寺出家。受具于江西宁都湛田大乘寺。为人诚朴。森亲见其师今彩和尚念佛坐化,大为感动,故亦专诚念佛。毕生弘扬净土,不遗余力。恒言:佛法钥锁,唯在断恶、修善、度众生。此三事外,更无别法。三者各臻其极,即自圆成佛道。皈依弟子甚众,远及南洋各地。原住上海法宝馆。一九三七年,卓锡苏州灵岩,掩关于山之东关房,足不出户者二十余年。印光大师创建弘化社,印施佛学书籍,得其助力甚多。四大名山志及《净土圣贤录》三篇,整理编印,皆其力也。示寂前数月,曾印施无量寿经四千册。其时纸张印刷,都极困难,森以毅力,卒告完成。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临终前一周,致书弟子云:不久人世。并安排身后各事。时略感微疾。十六日临终,命人扶坐,连呼:决定成佛!三声,安祥而逝。室有异香,数日不散。遗体坐龛,面目如生。荼毗检得舍利甚多,由弟子取回供养。世寿八十,僧腊五十,塔于灵岩。

慧 行

慧行,杭州市郊西溪花坞人。二十岁后,出家于良渚大崇福寺。受具已,于花坞自结茅庵,居三十余年,无事不出庵门。朝暮课诵,寒暑无间,恒持弥陀圣号。一九二四年三月初八日晨,对其徒瑞茂说:我今日身体不适,替我打盆水来洗足。洗毕,跏趺端坐,念佛而逝。世寿八十六。

寄 东

寄东,安徽人,貌魁悟,性豪爽。曾从戎,任团长。新婚三月而妻亡。悟世无常,乃出家。受具后,住持南京灵谷寺。有权贵来访,执事僧为备新衣,请于明日接见。东拒之。只身赴南洋,卓锡于槟榔屿。人见其貌古神清,定慧非凡,言简而义超,皈依者甚众,为建极乐寺,香火殊盛。东厌其烦,复回国。得檀越之助,于安徽黄山觅一兰若,一住十年。后拟重游槟榔屿,至沪待船。因九一八军兴而阻,寄住上海佛教居士林。林中启建佛七,请东开示,为讲说心经要义,闻者叹服。一日谓林友邵联萼曰:借汝办公室暂住三日,我要往生西方净土。联萼不之信,问曰:师有把握否?东曰:我不诳汝。因令将房门反锁,三日内勿送饭食,联萼尊嘱。第二日,从门隙窥之,见其尚有呼吸。迨第三日下午四时窥之,则已作吉祥卧而逝矣。翌日探其顶门,犹如火灼。

觉 照

觉照,浙江仙居人,中年出家于天台国清寺。其妻亦为尼。照恒破衲敝屣,不事盥洗,人皆恶其邋遢而远避之。常持金刚经,念佛号,修密行,不使人知,人亦莫之知也。惟与看山道友银火相善。遇有檀越来寺斋僧,则走避之。一九三八年春,一日,出其所蓄银币二百五十五圆,交与常住充斋粮。谓人曰:三日后,吾去矣!并将古玩茶杯一只,水晶镜一付,宝剑一口,分赠道友。剃发沐浴,以待示寂。要求寺中职事,给与棺材一具。越二日,嘱所相善者玉凯、银火二人曰:明晨打四板时,来寮房唤一声。届时往唤。照则穿海青,披袈裟,整冠履;香气四溢,见者肃然。两人陪照健步至大殿,随众做早课毕,遍礼寺内各殿堂佛菩萨罗汉像,至伽蓝前,俯伏不起,掖之,已逝矣。寿七十六。

显 根

显根,浙江温岭人。不识字,中年出家。初嗜烟酒,后净戒行。居天台山灵峰庵。凡国清、华顶、高明诸大丛林,有经忏佛事,必请根参加。人只知其善梵呗,不知其精修梵行也。根每逢人,只称一句阿弥陀佛而已。一九三九年春,忽向山中诸庵僧告假云: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适国清寺住持显莲居必明庵,问之曰:生西方有把握否?莫贻笑于大家。根答:一句弥陀,生西不疑。平时打包,佛不欺我。初,根恒蹀躞于庵前山后,自告假后,足不出庵门,终日趺坐,念佛不辍。二月十五日,有沙弥至灵峰庵,见根于庵门外,面西趺坐,合掌当胸。庵门已锁,而钥匙则斜插右衣襟上。呼之不应,气息全无,唯顶尚热。沙弥奔走惊呼,各庵四众咸集,交口赞叹,敬仰不已。年七十五。

晴 朗

晴朗,湖北安陆府钟祥县人。俗姓鄢。十九岁,以童身披剃,法名寂效。遍朝名山,远赴印度,请舍利于释塔。至西天目山,驻锡禅源寺,为首座,阅藏七载。建舍利殿于寺左。住养老院。一九三一年,众举任方丈,辞不受。日夜诵经坐禅。四众来请开示者,座常满,无不如愿而返。一九三七年,抗战军兴,设浙西行署于寺内,朗乃迁至枫岭乡上骆家,请骆友祥代建兰若。朗宗说兼通,性相圆明,一以净土为归宿。道行高超,辩才无碍,为民国以来浙西大善知识。著有《八识规矩颂解》、《阅藏随笔》。一九四四年春,皈依弟子施友烟、方幼壮同往拜谒,朗预示本年十二月十四日午时往生。届期,命笔成偈云:此去不寻常,身心已两忘。净光慈摄我,当下即西方。午时正,嘱助念,面向西方,趺坐而寂。体软如棉,顶门一日夜,尚不退温。世寿七十一。建塔于西天目山大树王侧。

澄 舟

澄舟,广东饶平黄岗金氏子,幼失怙。稍长,即萌出世志,持不杀戒。屡白母求出家,母许以终养后。一九三五年春,母丧成礼,乃航海至南澳叠石岩,礼纯寂和尚求落发。寂和尚见舟诚朴耐劳,翌年秋,为之祝发。冬十一月,赴潮州开元寺受具戒。一九三七年孟春,南归叠石岩。樵汲炊舂,独任之,数载,不少懈。暇则趺坐念佛。有布施者,则以供佛,或贝周给贫苦。平日不蓄钱,鹑衣百结,生活虽苦,甘之如饴。一生不妄语,无贪欲,不?恙。尝语人云:出家人为了生死而来,吾颟顸,自惭不能利他。然念切安养,得往生足矣!庚辰仲秋,自叠石岩趋黄岗,侍寂和尚疾。匝月,胁不抵席。重九日,寂和尚西归,舟亦积劳成疾,月余方瘥。深悟娑婆之苦,益切生西之愿,日课佛号数万声。壬午,发愿参礼曹溪南毕,依虚云禅师座下,期年。禅师以其诚实,使职堂主,再命再辞,强之,愿充夜巡。如是年余。所得新油,尽供佛前灯,分厘未敢自给。同修多重之。丙戊春杪,由韶返开元寺,途次略感风寒。抵潮后,病虽亟,仍日持佛名数万不辍。季夏初某夕,曾三见观世音菩萨现身,知生西时至,念佛益力。语素知弘嘉曰:祈子于十三日晨邀集众师念佛,助余往生。叩之至再,乃举是夕所见对,并戒勿泄。于是自理所有,备生西必需外,余则一针寸缕,均以散众结缘。并书偈云:入门十二载,常礼阿弥陀。今得因缘满,回见阿弥陀。及期,晨七时,众集舟室助念。舟起趺坐,精神焕发,若无疾然。众有贺其生西者,辄合掌致谢,与众以西方为期。当午,尚进餐。及晡,忽西向注视,谓观音已至。且高诵观音圣号,众和之。约食顷,向众作礼曰:舟行矣!端坐而化。晚八时入殓,肢体柔软,顶门犹温。时一九四六年六月十三日。世寿三十七,僧腊十。

松 月

松月,名仁和,安徽桐城人,落发于本省贵池县南泉塔能发座下。一九二九年春,至南京宝华山受戒。后

云游参学,诣天童,亲近圆瑛,参禅不契。慕灵岩念佛道场,于一九三三年正月到山。方丈妙真许其进堂念佛。不久,嘱司如意寮香灯,照应病僧。月不辞辛劳,黾勉尽职。凡进寮养病者,不分亲疏厚薄,一视同仁,悉心照料。见有经济困难者,大则代为设法,小则自行布施。遇病人污秽不洁,一一代为洗涤,如见病势沉重无望,即时时开示策励,使其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若神志昏迷,不知念佛,则从旁连称圣号相助。有时病人过多,月日夜侍候,不暇睡眠,以致双目发赤,仍不休息。夏季久旱,寺中井涸,月则逐日于他处挑水供众。在运水时,一面行走,一面念佛。妙真念其执劳已久,且患肺疾,于一九四六年正月,请其任书记,嘱静养修持,不必随众作务。月以此默持佛号,求早往生。旧历九十月间,告坐关僧了然,即欲往生。至十一月十一日,又向了然告假说:今日见后,恐不复见,最多再留七天。所有财物,安排分散妥当。十六日,有莲友来问疾,并供面食。月略尝,且言:此是我最后进食。问:有何痛苦?回说:没有。能念佛否?回答:历历分明,明天佛诞,我当往生。问:可有把握否?答曰:我自明了。前念气断,后念

即生。又说:用功要在平时。如定时钟,绵绵密密,不间不断。信深愿切,命终决定往生极乐。十七日上午,库房执事慈海至,月向其合掌说:我今日往生,以后西方再会。又道:方丈和尚外出,今天不回,不再等候,请你代致谢意。遂右胁卧,不复多语,少顷,安祥而逝。弥留时,尚能张口念佛。平时多痰,去时全无。隔日装龛,口唇转红,笑脸如生,手足柔软,光润异常。世寿四十六,僧腊十七。

戒 尘

戒尘,俗姓邱,字涤吾,湖北汉川人,年十九出家。与虚云禅师结为禅侣,住终南茅蓬。栖心禅悦。曾患

病。在梦中念往生咒不辍,忽见茅蓬都作金色,光明遍照。醒后,病苦全消,方知缘在净土,于是专修念佛。清光绪末,至云南鸡足山,掩关三年,修持般舟,两足尽肿,坚持不懈。旋赴杭州,入华严大学,深入教诲。著《华严一滴》,及《华严五周四分七处九会图》。更赴常熟佛垣寺,掩关三年,笃志净业。编辑《莲社明训》、《净宗要语》等书。返云南,建立净业莲社。尘性行笃实,戒律精严,熟谙教典。有来请益者,解答皆能使之满意。皈依者数万人。当地筇竹古刹,颓废已久,尘任住持,领众操作,不辞劳瘁,寺宇一新。旋诣

云栖(云南)讲《四分律》。一日早起,忽倾跌,遂卧病。侍者进粥,尘说:太阳已经过午,我持律数十年,何可在最后犯戒?应即为我助念。至晚,气息渐微,遂示寂。时为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一日,世寿七十。入龛,容颜如生。七日荼毗,四众齐集,念佛声动山谷。薪尽,得舍利百余粒,藏海会塔内,遗命也。

明 达

明达,浙江湖州人。年十八,投杭州海潮寺出家。云游名山,参访善知识。以王一亭之介,挂锡上海法藏

寺化身窑。得窑主满月启发,专志念佛。一九四九年,达已高龄八十,忽语人云:行将去矣!人亦漫然应之。八月二十三日早餐后,向满月及同参告别,说:我要去了!众问:何处去?答曰:西方极乐世界去。咸曰:休哉言!汝健康如恒,无少恙,何能助去?达说:业报已尽,要行便行。并对满月云:谢师激发我念佛,今得往生,是师所赐。我有银币四枚,以作身后火葬之需,今以给师。满月曰:此事由余负责,勿虑。但余自出家以来,未尝目击有往生者,今幸遇师,可云有缘。惟愿师回入娑婆,普度众生。达曰:喏!旋又告满月:有皈依弟子曹某往大世界,烦师为我召之速来,迟则不及见矣。满月乃驰车速召曹至,达已趺坐合掌念佛,将欲逝矣。见曹来,点首一笑,遂化去。

念 性

念性,湘潭人,自幼出家。曾参礼普陀印光法师。日诵《金刚经》。参禅之余,研习《梵网》、《楞严》、《法华》诸大乘经。驻锡天童五十余年,处闲寮,默默同参。究心律部,梵行高洁。一九五?年腊八日,自知世缘将终,嘱香灯请昌修至,将己所藏《传戒科仪》一部相赠,告以明春归家,所留衣物,请代分赠结缘。新春初四日,略示不适。午后,又请昌修至,问修何日下山。修答,约在初八九。乃留修过十二日再去。十一日晚,昌修复来探询,性勉以尽心维护常住。并云:我将于中夜二时往生净土。及夜半,性请众助念弥陀圣号,从容搭衣坐床上。于二时正,含笑化去,头顶热气升腾。世寿八十二。

道 聪

道聪,宁波天童寺书记,福建人。清末,诣天童求戒。时寄禅和尚为住持,棒喝峻严。聪为侍者,颇有契入。遂住寺修学,不复他往。维护常住,具见赤忱。数十年来,衣单所得,悉以供众。平时持诵大悲咒、法华经、弥陀圣号甚勤。一九五一年初冬,六十九岁。自知色力衰退,世缘将终。于十月二十四日夜,至同参昌修寮房告假,并请托后事。次日立冬,又托人请同参海岸至,面托与昌修料理火化及遗物结缘等事,并向各道侣告别。即静卧待终。至十一月初一日晨,四板响起,起床盥洗,焚香礼佛毕,示吉祥卧。请大众助念,约一小时,安祥而逝。

今 达

今达,湖北人,住宁波天童三十余年。刻苦勤劳,平日默无一言。一九五一年冬,略受感冒,请假三天,在己寮房中精进念佛。至第三天,夕阳将坠时,与众珍重告别,安坐而逝,世寿七十二。

洪 林

洪林,山东人,住宁波天童寺二十余年,历任诸职。早晚随众,不废课诵。彻夜静坐,胁不至席。晚年更加精进。解放后,组织生产,带头劳作。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初,偶染风寒,饮食遂减。病中趺坐不卧。一周后,于午夜,整衣面西端坐,与诸友好含笑告别,安祥往生。年五十九。

遍 和

遍和,姓谢,四川新津县人。身长不满四尺,面貌奇丑,目睛蓝色,?足,不良于行。衣衫褴褛,尘垢遍身。自幼父母双亡。一九一二年,二十四岁,就峨嵋山长老坪礼普雄和尚剃染。越二年受具,尔后即行脚朝礼四大名山。一九二六年至上海,在大场宝华寺及南市海会寺,任香灯多年。一九四二年后,住中山南一路七六五号法藏寺化身窑内,隐居潜修。平时不乐言谈,终日持阿弥陀佛洪名,并念七如来圣号不辍。乐于侍候病僧,不惮辛劳,不厌臭秽。每夜参加蒙山施食。一九五四年,年六十六。是年三月二十九日,忽沐浴更衣,剃头搭衣,向化身窑当家满月告假说:不久要离寺他去。至四月初二日,又整衣礼辞满月,取出生平积蓄,请为打佛七。并预请所熟识道友七位,参加法会。余款充五台山与天童寺道粮,及法藏寺、金刚道场两处浆粥供众。所有衣物,分给众人,安排诸事甚悉。四年十四日晨,又向满月说:三天后,决定去。遂将衣服及寮房收拾清洁。果于四月十八日上午十一时半往生。一切如常,毫无病苦。临终前呵呵一笑,自在化去。

照 慈

照慈,生于上海南翔镇,吕氏家。性好施与,儿时即能以己之果饵让诸邻童。迨长,遇亲友之困难者,辄喜解囊相助,毫无吝色。十六岁,习业某运输行。二十六岁,被擢为该行负责人。翌年,值店主之子盛年病故,临终呼号凄厉,闻者酸楚。慈受此感触,乃究心生死问题。适印光大师在申弘法,慈得闻净土教义,欢喜踊跃,遂发心持名,求生西方。凡遇亲知,即以净土法门相劝。二十六结婚,越六年,妻病逝,因无子女拖累,乃弃商出家。只身赴杭。先至城隍山瓢羹石,最后定居紫阴山福寿庵,专修净业。迄至解放。其间接引善信,同修净土,向化颇众,法缘极盛。自一九七四年二月起,胃纳不佳,身患水肿,骨瘦如柴,肢节酸痛,需人经常按摩。延至初秋,米麦不进,但饮流汁。示寂之日,忽泻下瘀积,全身水肿顿然消失。是日为农历七月二十九日,恰逢地藏圣诞。当夜九时五十五分往生。舍报前五分钟,弟子捧三圣像,令其瞻仰,助合掌致敬。后又用力拨动念珠,默持圣号。殁后,面色如生,肢体柔软。慈居恒勉人,断恶修善,念佛求生外,尤重放生。所放生物,无虑数千万。其学佛得力处,在于笃实专勤。虽在病中,神志清楚,时与来访者演说法要。直至弥留,诲人不倦,恒为众弟子所称道云。

了 愿

了愿,俗姓陈,湖北黄岗县人。曾为黄冠,旋悟法非究竟,于十九岁出家为僧。父某,见子出家,亦舍俗;平时随众坐香,而默念佛号;临终,预知时至,身无病苦,作务如常,安祥坐脱。愿见其父精进念佛,归宿如此,大为感动。以故恳切持名,日课一二万以为常。曾行脚参访四大名山,及终南、天台各地。后至普陀谒印光老人,请示禅净宗旨。愿于禅教俱有深造,而归心净土。历任扬州高?寺首座十余年,及上海灵山寺、龙华寺住持。于沪、杭、苏、常各地,弘法三十余年。解放后,住上海。尝讲《楞严》、《弥陀》诸大乘经,法雨遍洒江、浙两省,善信皈依者甚众。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凡求谒者,普劝吃素念佛,求生弥陀净土。晚年居佛子园,二六时中,持念圣号不辍。文革时,忽病中风,言语蹇涩,手足拘挛,经医治疗略瘥。至冬至前,偶感风寒,劳倦欲卧。对弟子说:我已亲见阿弥陀佛。身无病苦,心不迷乱,必当往生极乐。至半夜,复言:佛来!遂高声念佛。渐渐声低,唇犹微动,安祥而逝。时为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清晨,寿八十六。

锦 扬

锦扬,号汝愚,浙江新昌县澄潭镇人,父张根玉;昆季六人,扬行三。其父因家境贫寒,无力抚养,欲卖与祇园庵主为僧。庵住持显华,初未允。继见扬为人诚朴,遂予收留,给其徒了明为徒。剃度之年,才十一岁耳。初在庵中时,需应酬世俗经忏,扬为适应环境,只得随喜。迨年稍壮,即谢绝应赴,专事清修。十六岁,往天台国清寺受具。戒期圆满,出外行脚,参访天童、阿育王寺。于上海法藏寺,亲近兴慈老人,听讲经教多年。最后仍回新昌大佛寺养道,直至圆寂为止。平日修持,以净土法门为主。二时课诵外,兼诵地藏经,并修大悲忏法,寒暑无间,数十年如一日。师祖显华,颇擅针灸。扬得其传,课余为人疗疾,多能着手成春。檀信供养,除正当用途外,辄转作其他功德,及放生之用。常曰: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吃着不了道,披毛带角还。幼好钻研古籍。平时待人接物,一秉至诚,说法利生,非常恳切,故深得地方人士敬仰。当八十高龄时,渐觉精神上委靡不振。是岁十月初,病势日重,饮食不进,但神志清楚,恒就卧榻诵经念佛如常。于一九七六年国历十月七日,清晨二时许往生。其侄张伯华及净友康智净时适在侧,见其双目仰视,合掌作礼,似有所瞩,当即念佛助其往生。遂面西吉祥卧,在念佛声中,溘然而逝。逝后,全身都冷,四肢柔软。越三小时入殓,头顶犹温。满室异香,经久不散。

寒 叶

寒叶,安徽黟县叶氏子,尝肄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性柔和,少研儒学,明修齐治平之道。工于诗,博通外典。浮沉宦海,历二十载,两袖清风,依然故我。涉世既深,夙因斯发,投九江甘棠湖烟水庵披剃,时年四十一。翌年,受具于湖北广济大藏寺。尔后行脚参方,研教习禅,一钵孤身,飘然云水。一九五?年三月,至天台高明寺。寺为隋智者大师道场,明季得幽溪传灯大师复兴。师潜居近卅载,不好游族姓家,三阅大藏,深通玄奥,洞明谛理。笃修净土,夙兴夜寐,礼忏持名,寒暑无间。解放后,寺内香火凋零,僧散大半,师坚持自修。虽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夜每礼弥陀忏为常课,不辍。日中友好访华团莅寺,师赠以诗云:一乘妙法肇天台,千载同宗海外来。应是灵山曾一会,孤帆远访几多回。又:秋光绚丽菊花天,恰是丰收大有年。为祝友邦多胜事,了知佛法自无边。晚岁患微疾。于寂前,预知往生时至,分赠衣物,与众话别。一九七八年三月六日晨,寺众为念普佛,是时叶尚在室内经行念佛。迨普佛毕,众往视,已面西右胁逝矣。世寿七十四,法腊三十四。

了 道

了道,字心慧,江苏崇明人,早岁出家,曾遍礼诸名山。在崇明,倡组崇明莲社、启东佛教会,兴葺云林讲寺。因积劳成疾,乃闭关云林,藉资休养。道初住灵岩,曾为印光大师所器重。其后复从妙真之固请,再至灵岩,任都监职。一番规划,颇著勋劳。未几,以色力不胜,遂偕弟子古若,重返云林。舟车劳顿,疾作。道欲勿药,重以弟子坚请,不得已,服一剂,未见效。因语古若云:人生只如此,吾愿可究竟。后三日,病可瘳矣。迨至三月(三月二十五日),晨兴,忽曰:后三时,吾将西归,尔等好好修行,勿作世俗态。已而命设香案于寝处,并嘱悬三圣像,令弟子同念佛号。迄十时三十五分,合掌含笑,于念佛声中,安祥而逝。

明 元

明元,原住苏州虎啸塘岸放生寺,由妙真和尚接往灵岩。文革中,迁居天平果园乐园工区,即灵岩农场原址。元为人沉默寡言,虔修净土。专持万德洪名,精进不懈。年九十一,是岁冬季往生。往生前三日,亲将卧床整理清洁,向同居僧告假。众见其无病,咸不之信。三天后,元于床上央人扶起端坐。身无病苦,意不颠倒,双手合掌,念佛往生。

霞 明

霞明,湖北人。出家于福建鼓山涌泉寺。参究向上,颇有契入。虽是禅宗尊宿,但潜修净土,专志念佛。行脚数十年,闲云野鹤,居无定所。朝礼各大名山,所至绝不留恋。过寺讨单,闻钟上殿,按时坐香。礼念焚修,精勤不懈。镇江金山寺,尊为首座,乃终老焉。明戒律精严,俭朴异常。好施与,凡身外之物,人有所需,辄以馈赠,从无吝色。好食供众,粗糠归己。遇有供养,转送常住,不私享。见同参病僧,辄精心照料,绝不辞劳。皈依弟子甚众。世寿八十五。往生前一周。预知时至。分函各弟子,告以即将西归。所余衣物,悉以施人。至时,沐浴更衣,毫无病苦,趺坐而化。

庆 丰

庆丰,住苏州郊区黄豆芽村拈华庵。一生专修苦行,礼诵华严,归心净土。日惟趺坐念佛,夜则但坐不卧,数十年如一日,从不与人闲谈杂话。有进谒者,则以人世无常,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为劝。皈依弟子甚众。不取香敬,不受供养。坚不可却者,转以施人,不以自奉。往生前,预知时至,沐俗更衣,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余岁。荼毗之日,弟子毕集。举火时,众见丰身处虚空,坐宝莲华,两侧有童侍立,片刻乃灭。见闻之者,皆欢喜赞叹,缘是而发菩提之心。今苏郊尚有能言其事者。

静 权

静权,浙江仙居人。为童子时,闻寺僧诵经声,即萌出世志。二十七岁,在天台山国清寺充圆头。因得亲近台宗尊宿,如永智、敏曦诸法师。师早年勤奋学习,夜间每借月光读经,无月之夕则专事礼拜,因得尽通诸经论。在谛闲法师会下,任主讲数年。曾创办佛学研究院,造就僧才;建妙法堂,导修止观;又创安养堂,以安衰老。师每晚必施蒙山法食。大小佛事,必以诚敬为主。尝示学徒:仗施主之香花,培自己之福慧。日常生活艰苦朴素。四十余年,弘经护法,不遗余力。教演天台,行归净土,朝修十念,暮持观经。年七十九,顿现老病之相,在大众念佛声中,含笑而逝。

澹 云

澹云,俗姓朱。于一九零一年五月十五日,生于浙江乐清大荆柏杨村。幼丧父。十二岁依温岭常乐寺月昙和尚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二十岁到宁波观宗寺,亲近谛闲老法师,习天台教理。后又亲近印光大师。三十六岁任温岭县明因寺住持。四十四岁任观宗寺佛学院院长。四十六岁游历诸方。四十九岁任天台国清寺住持。凡二十有六年。解放以来,曾被选为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天台为东南名胜,梵宇林立,而国清寺为天台梵刹之冠。自隋代智者大师开山以来,代有高僧,法流不绝。澹云任职之初,改革方始,檀施之源外绝。乃率领大众,遵循百丈遗风,躬耕自给。遂令全寺大众,四事无缺,通风不替。文革中,全寺破毁,澹云亦身陷囹圄。而能安之若素,不屈不挠,其忍波罗蜜有如此者。澹云曾手编天台宗讲义一卷,供初学研究。作法华经颂二十八首,寄赠东瀛,大受嘉叹。与幽溪寒叶法师为契友。早晚不间于六念,繁忙不废于摄心,胁不至席,食甘藜藿,其解行有如此者。一九七五年秋,九月患疾,然犹能扶病见客。至十一月十五日亥时入寂。三日前,预嘱后事。寺务一切,委静慧法师负责。届时毫无病苦,合掌向大众告别,念佛而逝。世寿七十五,僧腊五十六。

佛 乘

佛乘,俗姓彭,湖南桂阳人。从小在当地小庙出家,年稍长,闻歧山道风颇为兴盛,即前往参访。未几,又往衡州罗汉寺楠檀林,掩关打七,有省。后遇道阶法师,令往南岳,亲近默庵老人。老人一见之下,深加器重,口授唯识义。师亲侍有年,于性相二门,俱能通彻,颇为同道所赞扬。师常称佛恩难报,因燃一指,以报佛恩。曾因天童邀请,宣讲楞严。以后即居无常,随缘化导。一九二二年,主席南岳祝圣寺,从受戒法者三百余人,倡办僧学及佛学讲习所。次年交待院事,退居福严寺静养,忽示疾。于十月十二日,沐浴更衣,面西跏趺而坐。同参安德法师问道:老法师是当世宗匠,今逢最后一著,应该猛著精进,留做后学标榜。师答:诺!于是合掌念佛一声而寂。年五十一。遵遗嘱,瘗灵骨于福严寺之普同塔中。

传 信

传信,字清华,四川三台县人,于峨嵋山金顶礼海福禅师出家。一九一六年,宝光寺冬期受具足戒。一九二二年挂单于浙江嘉兴县城北二十里池西乡之栖真寺。寺乃明云谷禅师塔院所在,为当地名刹,始建于宋,代有兴废。清光绪二十六年,莲仁和尚住持该寺,重修大雄宝殿及千佛阁、西方殿。寺中设念佛堂,堂中净课,每日四时作观、二时功课、二时忏悔,犹有红螺云栖之遗规,十方海众归者甚多。师游方到寺之翌年,复请假朝礼五台。朝台归来,入念佛堂,笃修净业。一九二四年夏历四月十八日晨,念佛坐化,世寿五十有五。往生前一月余,告寺内知客师,将有远行。知客师问何往,师云有去处。知客喻之言:能往西方净土,是最好的了!师曰:诺!往生之日,早课毕,师先在佛前展具顶礼。次到方丈,向莲仁和尚告假,顶礼长跪,请求开示。和尚问何故。师言:机缘已熟,自当往矣!和尚随向他开示说:努力念佛,必定如你心愿,往生西方,得见弥陀。师叩谢而起,回堂趺坐念佛,不改常度。众见师顶上热气薰蒸,就视之,已泊然化去矣!

修 无

修无,营口人,砖瓦匠出身。因感人生多苦,屡思出苦之法。后闻人言念佛能离苦得乐,遂发心念佛。出家后,念佛心益恳切,逢人亦必劝之念佛。一九二九年,谛闲法师在哈尔滨极乐寺传戒。师发心在戒期中,侍候病人。住寺才十几日,忽说要走。监院师问:走何处去?师说:我不是往别处走,是要往生。请监院师慈悲,给我预备几百斤劈柴,死后焚化。监院师问:你几时走?师言:在十天以内吧。第二天又对监院师说:给法师告假,我今天就要走,请给我一间房,再找几个人念佛送我。送者请留偈作纪念,云:我做苦工出身,不会作诗偈。不过我有一句经验的话,可以告诉诸位,就是: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于是大众齐声念佛。师面西趺坐,随众念佛。不到一刻钟,已往生矣。入龛,面目如生。谛闲法师亲见其事,叹为稀有。

修 航

修航,黑龙江省拜泉县张氏子。少以品学闻乡里,为小学教师。年四十,忽思出世。礼沈阳永安寺智如法师为师,法名仁荷。一九三五年,于呼兰净土寺依?虚大师受具足戒。是年至青岛,习天台圆顿止观。阅法华释签,深有悟入。一九三七年从弘一大师学律,誓尽形寿护南山宗。及闻弘公入灭,痛不能已。复取公咏菊花偈,铭诸座右。偈云: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其为法之心,可见一斑。日中一食,常坐不卧,效灵峰大师礼占察忏,感获清净轮相。为湛山戒学教授,立身严正,依四念处行道,不以世法干怀,敝衣草履晏如也。待人直言不讳,或短其不通世故,夷然不顾曰:宁受热铁轮旋顶,终不以佛法做人情也。偶染微疾,知不起,取手自圈点律典二十一部送藏经楼,余五十余部,标号抽签,与大众结缘。缁素有馈药资者,均送斋堂供众。临终命学者唱普贤行愿品,回向西方。凝神观佛,正念分明,吉祥而逝。时为丙戌三月十二日中夜,逾时顶相犹热。世寿五十有二,僧腊十二。

通 理

通理,俗姓曹,江苏苏州人,业中医。年五十九始闻佛法。阅印光大师文钞,于净土法门深生信仰,到浙江天台礼慧莲和尚祝发。一九四零年,年已六十二,仰慕灵岩净土道场,遂上山随众念佛。未几得妙真和尚允许,住普同塔院。师自住进塔院后,万缘放下,毫无留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九四六年夏天,渐觉身体衰弱,饮食减少,住如意寮休养,仍手掐佛珠,念佛不辍。七月十五日夜,钟鸣九下,仍在院内阶前乘凉念佛,忽对香灯师道:我要回房。香灯师扶入房内,师云:我今晚要生西去了,赶快点灯来。说罢,上单养息,默念圣号至十一点钟,香灯唤之不应,急请诸师助念。方经片刻,师已安祥坐脱。次日入龛,顶门犹温,面貌如生,光泽异常。

宏 慈

宏慈,号妙觉。本名喜生,俗姓张,陕南安康人,汉留侯张良后裔。师幼时即与常儿异,秉性沉默,不好嬉游,有出尘之志。稍长,投南山礼大行尊者为师,剃染离俗。壬午年春,至西安卧龙寺,从朗照法师受具足戒。因闻善知识教,深信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九界同归,诸有顿超,一生成办。乃往翠华山净业院,专修持名念佛法门。日夜翘勤,用功不辍,历时五年,众来请益者随机酬答,要言不繁。师虽为大众所景仰,但居常卑以自牧,无骄矜之色。丁亥年夏,预知无常时到,起精进七,禁语不眠,专诵大悲神咒。九月廿五日佛七圆满。是日午后,诵大悲咒毕。回向,即面对西方。瞑目趺坐,如入禅定。众见师颜如朝霞,唇似渥丹,以手探之,则全身冰冷,惟顶热如沸。于是大众齐集称扬圣号,为师助念。寂后依法荼毗,遗灰中,检得金红紫白蓝青灰七色坚固子二百余粒,师示寂之期,乃一九四八年九月也。

弥 高

弥高,俗姓仲,江苏如皋北乡戚家庄人,兄弟三人皆舍俗为僧。师年十九,在如皋西场镇观音庵剃染,庵乃如皋定慧寺下院,定慧寺为如皋驰名丛林。师年五十余至定慧寺,六十多岁选为方丈,前后住寺三十多年。宏法利生,不遗余力,为地方人士所称道。平日修持专诵法华。一九五八年旧历六月十九日,观音圣诞日,念佛坐化,终年八十四岁。

寄 莲

寄莲,俗姓黄,浙江黄岩人,十六岁出家。天台静权法师,师之法兄也。师后至苏州仓米巷隆庆寺,依静观法师座下继承衣钵,住持隆庆寺,达数十年之久。曾开过三次大戒,最后一次在一九三四年。师为人正直慈悲,经常劝人老实念佛,持诵金刚经、大悲咒、普门品,始终不辍。一九五六年农历十月初十日上午九点,了无病苦,念佛坐化,世寿八十有六。

虔 法

虔法,安徽人。四十岁时,在宁波天童寺受具足戒。四十余年,热心常住工作,艰苦朴素。精进用功,老实念佛。历任饭头、园头等职。师深信净土,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日(农历七月廿一日),师当众宣告:我将于三天内逝世。普亲自在一块小木板上预先写明生西之日。农历七月廿四日(八月廿三),嘱管库房师父,将寮房内的常住物品,悉皆搬出。师胁不沾席,唯坐在一张椅子上休息,日夜如此。八月廿二日,即农历七月廿三日晚上七时,寺内几位小沙弥为之助念。翌晨,师神智清醒,就饮少量开水,问:现在是几点钟?是时适八时正。十时左右,师挥手示意,令助念者吃中饭,大众换班助念。至午后一时零五分,身无病苦,在念佛声中,安祥坐化矣。年八十四。

品 兴

品兴,初名青福,俗姓郑,福建福鼎前歧公社人。一九二九年,年二十四,投福鼎硖门凤山瑞云寺,礼见山和尚为师。移赴普陀参学,充园头、饭头,历经三载。二十七岁,受具足戒于普济寺。同年朝礼五台碧云寺,担任行堂、寮火等职。一九五?年,师年四十五,返福鼎礼太姥山白云寺步德老和尚为次师,改今名。五十八岁,驻锡南溪马槽庵,又至鳌岭昭明寺、枯岭栖林寺。师在寺,不辞劳苦,起早摸黑,披星戴月,为常住操劳。五十九岁,到平兴寺。担任生产骨干,开荒种茶,任劳任怨,爱寺如家,怨亲平等,历尽辛勤,福鼎广大寺众均谓师为末法生产修持之好模范矣。师一生崇仰净土法门,遵循印光老法师教导,专心念佛,求生净土。不做当家,不做经忏,不广收徒众。行住坐卧,念佛不断。一九八三年,农历七月初一,师早起觉不适。初十日向全寺告假,说:今晨五时,见弥陀亲来开示。五日后,上午八时当生极乐。即将平日积蓄及衣物,交当家世行师,与寺僧结缘。命人致电家乡前歧公社,言七月十五,八时生西。至十四日下午索清水一盆,沐浴更衣,端坐念佛。十五日上午,准时安祥而逝。世寿七十八,僧腊五十一。荼毗后,于骨灰中,检出坚固子多丸,精彩夺目。遵遗嘱散于大海中,与水族结缘。

性 寂

性寂,俗姓关,辽宁人,毕业于东北大学外语系。九一八事变南来,拜见印光大师,蒙开示,即发心出家,时年二十六也。其后五十余年,常住灵岩山,一心念佛,精勤无间。一九八三年农历十月初八时,畏寒卧床,连睡四日,体力渐弱,饮食减少。朱智超居士往访时,问:要否请众助念?或用录音念佛磁带?答:不需,我自有把握。自是闭门不接访问,一心念佛。于第七日,即十月十四日上午十一时零八分,吉祥而卧,身无疾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安祥西逝。年七十七,僧腊五十一。往生后,按灵岩饬终规定办理,由常住委派八名寺僧,日夜轮班助念,于次日下午四时入龛,面目如生,四肢柔软。师于病终前,将生平积余三百圆,助印净土十要,余款供众结缘。并预写遗书四封,嘱于身后寄发亲友。书中有云:境界现前,我要去了。火化后,于骨灰中捡出大小不同之各色坚固子、舍利花、琉璃珠等数十颗,有大如花生米者。??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一个不平凡的比丘尼大德

◎ 卢秀清本空法师是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马径村人,俗姓张名汝钊,法名圣慧,出生于一个十足封建的旧礼教家庭中,祖上四代信佛。她家虽处乡间,却也是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秀才,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当她还只周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因果报应 真实不虚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因果报应思想主张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报应通于三世,即前世、今生和来世。一个人造业,有现世受报,有来世受报,也有多生多劫之后的后世受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三世因果迟速有报

因果的错综复杂关系,其中有一点让一些人难以相信的就是这个善恶,看到善人往往受罪,处境不好。恶人往往得势。他就觉得还有什么因果报应呢?由于这样的情况他就不相信因果。由于不相信因果,他就由此推演出他不相信

清居比丘

◎ 真 慈清居比丘,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在法华庵莲清老和尚处剃度,后来常住在大仪镇东头觅心庵(俗呼陀子庵)。因为没有香火,靠卖些药材、木梳等为生。1938年冬天,一日晚间在打坐念佛,见有二个童子前来对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千万不要轻易说别人的缺点和毛病,会背巨大因果!

我们说别人的过失,是善意的想让他人改变,这不会有罪过。但轻易宣扬别人的过失,就造恶业了。所以最好不说他人的过失,甚至要隐藏、保密他人的过失。在不了解的时候,最好不赞叹也不诽谤一切众生。但很多人都有习气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10因果

发愿往生净土,就不能脚踩两只船。若是又留恋世间,又想去极乐世界,这个愿就不真实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须具有正信和真实的愿。六信里面,我们开始可先信一两样。首先应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会发愿。发愿之后就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戒杀与因果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与诸位互相来研究,敬请诸位多多指教。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其受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因果可转变》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与诸位互相来研究,敬请诸位多多指教。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其受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因果相循,怎样了结呢

问:有一位同事说,今生杀人是前世的因,因前世甲把乙杀了,所以今世乙才杀甲,为什么前世甲把乙杀了,是因再前世乙杀了甲,这样向前推,开始是谁杀谁?在开杀以前,未有杀因,为什么生出杀果来呢?向后推之,甲杀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