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旨归:本愿念佛讲话-第四讲(二)
2025-06-05 08:02

本愿念佛讲话-第四讲(二)

圣苏法师

第四讲答 疑 (之二)

昨天,也有一位居士谈到中道不中道。什么叫中道?佛讲中道,佛的名号还不中道吗?佛是最讲中道的,佛的名号当然是最圆满的中道了,这就是佛的中道实相──没什么好讲的。如果佛的名号都不中道,他不骗你了吗?南无阿弥陀佛要救度你,不谈什么中,也不谈什么边,他就是要救度你。能领受弥陀的本愿名号,一切的佛法在你内心都活动起来了。

你虽然是无智之人,可是能够潜通佛智,因为明信佛智之人,能暗合道妙、潜通佛智,所以,讲出来都是弥陀的本愿救度,当然是决无错谬的,十方诸佛都要赞叹:哎呀,这样的众生是一朵大白莲花,这样的众生是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平等的人,这样的众生也是我护念的对象。为什么?你是一个明信佛智的人哪,是一个决定要成佛的人哪,当然是要护念呐!这就不可思议啦。阿弥陀佛和十方诸佛给予我们这么崇高的荣誉,都颁发荣誉证书给我们了。

可是,我们还嫌弃,还不要,还要去学别的东西!那只能等你撞得头破血流、皮开肉绽,最后实在是毫无办法了,只好乖乖地跑来,还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啊。

临行送君无多字,

一句弥陀做大舟。

还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来救度你,到这个时候已经是撞得焦头烂额了。众生就是这样,撞来撞去。对我们恶世凡夫来讲,一切的法门撞过去,都是一扇钢门,砰地撞上去,结果呢

有一位同修讲了这样一段感人的话:我一开始出家的时候,希望到山里边静静地修行,然后得到什么样的境界。哎呀,幸好我没得到啊,如果当时就得到了,比如,内心很清净,禅定也很好,那我就碰不到佛的本愿啦。为什么?我就会得少为足啊,就会认为那个就是最深妙的法了。哎呀,幸好我那个时候没得到,太欢喜了,今天被弥陀救度了,太好了!

所以,我们过去的烦烦恼恼,今天要感谢它们了,太对了。

如果现在有的人念经、念佛、修行,得到一点境界了、得到一点感应了,他就说了:我学那个法,因为那个法我更相应,我感应得还挺不错的。那他就不会进入本愿。

就象上楼的比喻一样,一个上楼梯,一个坐电梯:坐电梯的人,没感觉就上楼顶了,不知不觉之间就上楼顶了;而走楼梯的人,他步步之间都有感觉,你看,我上了一层!上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他如果执着这样的境界呀,不去坐电梯,就太吃亏了,你看我,自力修行得还不错。

佛法是要按照佛所教导的去行持,当然,真实行持相应的话,每一步、每一层都有相应的成果,肯定会相应地得到佛法修行的成就──这都是自力的法门。

弥陀的本愿是横超的法门,根本不讲次第,凡夫之人刹那之间可以超越成佛。

元照律师说:卖酒的、杀猪的以及罪业无边的人,刹那之间可以超越成佛之法,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了,整个宇宙之间、法界之内,找不到比这个更加殊胜的法门了。

所以,我们就老老实实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超越之法,任何的法都不如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更加殊胜。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贬低其它的法门,不过说明,那些法门,我们凡夫不能相应,只有弥陀的本愿能救度恶业凡夫,而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正是要告诉我们弥陀的本愿。

(问:)第十八愿愿文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按此理解,众生已被救度,那地球上,就人口来说,越来越多,怎么能说明已经被救度呢?法藏菩萨成佛已经十劫,没有往生的人倒多了,这不是矛盾吗?应该怎样理解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信心领受的人,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信心领受的人也应该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昨天也做了这样的比喻:弥陀的救度,是在十劫以前都已经成就了,十劫以来,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对于我们众生给予呼唤,不断地向我们展示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告诉众生: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代表我救度你了,我救度你的功德都在这里边,这就是我救度你的证明啊。可是,我们众生对这句名号不见不闻,闻如不闻,见如不见。我们内心仍然这样说:哎,怎么这句名号是救度我了呢?我怎么还在这里呀?这正是众生的迷惑颠倒。

也正如我们所说的比喻一样,大富长者为了让他的孩子过富乐的生活,才给他挣下了丰富的财产,可是,愚痴的儿子并不知道这就是父亲给他的财产,他不能领受。对父亲来说,他只有不断地告诉儿子:孩子啊,我所挣下的财产都是你的啊,你不要去受苦啊,不要去受穷啊。儿子问:怎么代表父亲救度我了呢?其实他根本也没有认识这就是他的父亲,正因众生有这样的情见,弥陀才在十劫以来对我们呼唤,唤醒我们这颗疑惑颠倒的心。在我们被唤醒的时刻──真正说起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刻──弥陀的正觉才和我们众生发生了相关的作用。如若不然,那就是在弥陀那一方是这样,可是,我们仍然没有得到弥陀的救度。

弥陀的救度已经成就了,得到没得到,是你现在的领受问题了。

比如说,我想摆渡人们到河对岸去,我造好了船,是什么人都可以来乘坐的,我要渡人从此岸到彼岸的心愿已经满足,因为船已经造好了,只要上船,都可以渡过去的。可是,你在岸边不上船,那也不能代表说我的船没造好啊。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已经成就了,你不去信受它,不是说它没有成就,所以,度众生,从佛的一边,决定是已经成就的了,就在六字名号里边,这六字名号是自然而然地度众生。

至于说人口具体上的多和少,这是凡夫的情见。有增有减是凡夫知见,凡夫境界;不增不减是佛知见,是佛境界。所以,依人口的多少来说明弥陀的救度,当然是不足为据的。好比虚空中充满电波,电视频道相应就能收视,不能根据电视机的数量多少说明电波的有无。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向我们不断展示:众生无尽,佛愿无尽;烦恼无尽,慈悲无尽。不可思议的众生界,就有不可思议的弥陀本愿海来救度。

这个只能说明我们自己没有获得真实的信心,在获得真实信心的一刻,就被弥陀所救度了,那么,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问:)念佛还用不用念回向偈?

?可以啊。有必要解释一下,回向有自力的回向和他力的回向,我们是用了善导大师的四句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愿以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圆满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他的第十七愿、第十八愿说:我发此大愿,要以此名号成就的功德,平等布施给十方众生,让众生自然发起愿生极乐这样的心情,往生到极乐世界。

这是弥陀的愿力所回向,这个叫他力的回向。

?回向不回向,有多种的状况。

所谓回向,是还转一个方向,回转趋向。比如说,有的人一开始求人天福报,我们告诉他:念佛不是求人天福报的,你应该求生净土啊。他就转折了,变成求生净土了。然后他又执着说:我念佛的功德,回向给弥陀,求生净土。我们再跟他说:念佛不是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佛,乃是领受阿弥陀佛无条件的救度,领受阿弥陀佛成就的六字名号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的功德回向给我们这样的众生啊。这样,就从自我执着的方向转到弥陀的救度了,这就完成了根本的回向了。

是弥陀要救度我们,这个叫做他力的回向:由佛的力量所成就的名号,回向给我们众生。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这是八句的回向偈,自力行者会觉得是我念佛、念菩萨名号的功德、念经的功德,回向给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求往生。

本愿念佛的人不做这样的思惟,本愿念佛的人是这样说的:愿以此功德:仍然是名号功德;庄严佛净土: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功德,才能圆满地庄严极乐净土。

我们领受这句名号的功德,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才是对极乐世界的庄严。极乐世界诸大菩萨、圣众庄严,往生的人越多,当然那个地方就更加庄严。如果你没有领受六字名号,就不能去往生,那极乐世界就少了你了,你怎么去庄严佛净土啊?不是说极乐世界不够漂亮,还要我们去修行,使它庄严呐。而是极乐世界已经圆满成就了,如果我们去往生,就是我们对极乐世界的一份庄严,如果我们不能去往生,毕竟这句话成为虚妄,所以,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才是真正庄严了佛的净土。

那么,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呢,才叫做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因为,决定可以成佛了,你就有这样的能力,也有这样的悲心和愿望,向上能够报尽四重恩:国家恩、父母恩、佛恩、众生恩都能报尽了;向下可以济拔地狱、饿鬼、畜生三涂苦恼的众生。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见是见名号,闻是闻名号,见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人,统统发起愿往生净土的心,叫做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因为我们闻信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仅仅这一句佛号,仅仅是合掌,仅仅一称念,仅仅是一念的信心,弥陀都毫无例外地要救度我们,这样,十方众生闻到之后才都愿意去往生。如果说我们一定要修行圆满,要修很多的法门、念很多的经典,要如何如何才能得遂往生的愿望,那么,很多人就不愿意这样去做了。

我们会碰到这样的人,他说:那不行啊,我现在还有工作,你要如何如何做到这些才能往生,那我要退休之后才能去学佛啊,而且,你修行得那么刻苦,我都不敢学了,象我这样的人,这么差,还有什么资格?极乐世界我是没有份了。当然就发不起菩提心了。

只有南无阿弥陀佛无条件的救度,才能使得他内心产生触动:哎呀,象我这么一个恶劣的人,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也发起这一念的心:我愿生极乐国。如此来说,才可以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念佛众生在此娑婆世界业报之身熄灭之时、迁谢之时,我们无力而终之时,就自自然然地归向弥陀净土,这都是弥陀的愿力使然,所以,这个法门叫做 不回向法门 ,也叫 他力回向法门。 所谓不回向,就是说我们众生没有功德回向给诸佛;所谓他力回向,乃是弥陀功德回向给我们。大家想想看,到底是我们的功德回向给弥陀呢,还是弥陀的功德回向给我们?这不是非常明显吗?当然是弥陀的功德回向给我们了,我们每天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句名号就是佛的圆满功德回向给我们的,如果连这点都不知道,实在是,实在是我也说不清楚了,可能执着于自己了。

包括我们念一句佛的名号,都是佛的功德,你念三万遍,也是佛的功德回向给你呀,所以,要全部地接受,就全部地得到。

?? (问:)自从闻本愿之后,一直很欢喜,有时走到大街上,也能乐出声来,有些莫名其妙,这是怎么了?

?这个叫闻其名号,信心欢喜,

? 欢喜什么?欢喜自己的得救。

?这个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就是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啊,弥陀的心入了我们的心,使得我们会自自然然地念出佛号来,这就是不可思议。

?? (问:)六度万行不是往生正因,还要不要做了?

? 大乘经典,多赞六度万行,但未法众生,无一能堪。所以佛才特别慈悲为我等极恶之人开出净土一法,无论善恶,但凭如来愿力决定往生。

?往生之业,念佛为本,往生正因,独在信心。余之善行,随力而为,但知道不是往生正因;虽知不是往生正因,也当尽力而为,因为被弥陀救度,心常欢喜,想报佛恩之故,又是做人本份,佛弟子的本份。

?所以说:

? 出世之法,但凭本愿;世间之法,勉力行善。

?虽行善,要知我实非善人,心常谦下,唯凭如来愿力往生,知自己善业不可凭;若不能行善,更当起惭愧心,知我恶业深重,烦恼炽盛,若非本愿救度,直堕地狱无疑,如是一向专念弥陀,一心唯凭弥陀。?

? (问:)请重点讲一下:信愿念佛后,怎样对待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

?做为一个信愿念佛的三宝弟子,怎样在这个世间生活?因为我们说来说去,都是从佛的救度这一方面来说的,可是,我们在生活当中,仍然做为一个平凡的人而存在,尤其是被弥陀所救度的人,怎样去做呢?

如果真正领受了弥陀救度的人,他当然就知道在世间怎么做了,我们这样说出来,也是给大家警觉。

在第十八愿里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虽然救度是弥陀之事,但在此世间,我们念佛众生应该尽到自己的本分。无论如何,在这个世间,一个三宝弟子,首先要是一个正常的人。

我们学佛,往往学成了一个不正常的人,甚至被别人指着说是一个得了神经病的人,这样学佛就失败了。做正常的人,然后做优秀的人。

正常的人是什么样子?你是在家居士,就是在家居士这样的身份;你做为妻子,就要把妻子的责任尽到;做为子女,就要尽到孝顺父母这样的责任。不要说:我现在学佛了,对不起,爸爸的话,我什么都不听了,我什么事都不要干了;老头儿,你自己做家务吧,我才不管你呢,我们夫妻生活好几十年,现在咱们分手吧,我要去西方成佛了,你下地狱吧。不是这样的,我们要敦伦尽份呐,印光大师再三地告诫:

学佛之人,敦伦尽份。

对社会、对家庭,要尽到自己的责任,父慈子孝,这是自然而然的,何况是佛教徒呢!尤其要遵守,虽然不是往生之因,但是这一点,我们是应该做到的。

在社会上,要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国家法律。我们念佛本来就是报恩念佛,报恩的范围就很广泛了。

在这个时代,我们学净土法门,那是最能报答国家恩德的,尤其学南无阿弥陀佛的本愿。因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要搞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佛弟子是社会的成员,也是国家的公民,当然要投入到社会的潮流当中。

可是,如果按照以前那种修行方式,好象我们和社会有一点隔隔不入,我现在要修行了,管你社会不社会?什么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当然,这种出离的心是非常可贵的,可是,社会的运转毕竟不是那样的规律,而是要求大家能够投身这个社会。

我们小小的凡夫,本身也没有大的力量啊,要投身社会,自己内心又有混乱。可是阿弥陀佛的本愿说:众生以原模原样的状态被救度,以我他力回向的功德去往生。我们在这个世间,往生大事已经解决,生死一大事已经了办,回过头来潇洒地走过顺利的人生,而且还可以把弥陀所给我们的慈悲,哪怕分一点点给周围的人,以这样报恩的心情步入社会,这样忘我地为社会、为国家效劳,为人民服务。

我想这是每一位佛弟子应该建立的坚固的信念。

?佛法是在生活当中体现出来的,佛法和世间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佛法的根本特色当然是出离世间、成就佛道,可是世间法要求我们现在能够投身社会。如果这两点能够相适应的话,必定要有这样的法门,也就是说,即使在投身社会这样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也是烦烦恼恼的生活当中,同时也能够安住解脱之道,这才是和这个时代相应的佛法。

如果有人说:因为要修行佛法,所以要把门关起来,躲到山里边、躲到寺院里边,那好象是佛法的解脱之道。

可是,社会并不能领解这样的佛法,而且,我们现在也没有这样的根机。就是把门关起来,烦恼也不是从门外进来的,烦恼是从心里边产生的,把门关起来有什么用啊?你不相信把门关起来试试看,关几天就着急了:没电视看了,也没报纸了,然后还要找人聊天啦──烦恼从内心而起,如果弥陀的光明不是照耀你的内心,你在任何地方也得不到安宁。

无论怎么说,南无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这样,就是在我们烦烦恼恼的生活当中展现不可思议的救度,也就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在我们回报社会、回馈社会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展现弥陀的救度。所以,唯有弥陀的救度,才是和我们这个时代完全相应的、圆满的大乘佛法,任何凡夫众生都可以去实践、去实行,而且在实践、实行的同时,可以报效国家和社会。这样的佛法不仅是佛弟子本身应该希求的,也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所传导给我们的,而且,现在明显地看出来,也是这个时代对佛弟子的呼唤,也是这个时代对佛弟子的要求,时代并不要求我们躲起来,远离人间。

那么有人说:好,我走向社会,搞社会福利,我办好事、善事。

要知道,如果没有出世的精神,没有佛法的内涵在里边,这样的事和世间法又有什么区别呢?好事、善事毕竟不是佛法的根本特色。所以,只有领受南无阿弥陀佛本愿的人,才可以以这样的身份、以这样的行为,来回馈这个社会,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佛法和世间法完全融合,那么,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当然是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也是受社会的赞叹和支持的。

我相信──不仅是相信,事实也说明了:每一个信受本愿的念佛人,在他的家庭,在他的工作单位,乃至在他所影响的人群当中,都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微妙的变化:原来家庭关系紧张的,现在变得非常得和乐;原来你自私自利──因为你要成佛,你不管人家,我一天要念几万,赶上我的功课,管你是哪回事!翻脸不认人,现在因为弥陀救度你了,你就放心了,然后你可以非常快乐地、非常自在地去照顾这个家庭。

中午有一位居士告诉我:哎呀,我那个老头儿,原来是顽固不化,真是,太顽固了。其实不是老头儿顽固啊,老头儿代表众生啊,他说:你这样修佛的人,我们众生不欢迎啊,你这样搞不行啊。所以,他是一个菩萨的化现,虽然他不知道。然后呢,你学了弥陀本愿了,他会说:哎,对对对!这样的佛法是众生所欢迎的。大家都欢喜了。她说:我老头儿现在变得太好了,我今天要来,他本来什么事都不做,今天早晨给我烧了两个菜,又给我烧饭,早早地就把我喊起来了。

(南无阿弥陀佛!)

为什么在她身上、在她的家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因为我们这样被弥陀救度的人,弥陀的恩光在我们身上发出了光辉,闪耀出来了,他会觉得:哎呦,这个人是对的,这样学佛就对了,我们都愿意学这样的佛法。

我出家以后,有次老同学来访,我的同学见到我──我那时候自力念佛很用功,所以见到他们都不讲话,我就坐在那地方,眼睛也不正视,然后就念我的佛,他们是社会上的人,虽然以前关系很好,可是我出家了──本来见了出家人,他们就有点神秘感,越是老同学,越有距离感,我再很严肃,他们就不知道怎么搞了,所以身上象扎了针一样。后来彼此呆着也没趣,就告辞了。可是告辞之后,内心觉得好象不是味道,因为佛法是利益众生的,可是我以这样的面孔出现,他们都感到好象是阴天一样。我就发现:我们原先这么好的关系在一起,不但不能因为我出家的缘份使他们对佛法发生亲近,反而发生了疏离,所以我内心也非常不安。可是我也找不到办法。不管你了,我要先去成佛。

到后来,领受佛的本愿,这样,再和他们接触,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就说:哎呀,我不知道佛法,我不理解,但是我感觉到你学佛肯定有进步了。我说:你怎么知道我有进步啊?他说:你给我们的感觉跟上次不一样了,让我们感觉到非常容易亲近,非常自在,好象有一种很特别的东西在里边。

本来就是这样的,人是有感受的,弥陀救度了我们,我们首先就能处理好家庭关系,同样,这样的关系也可以铺展到社会上。

在社会上也是一样的,我们在领受本愿以前,给别人一种感觉:学佛的人呐,少到他家去,为什么?他不欢迎,你要到他家去呀,他门一关,说:我要一心不乱,对不起,你别来敲门。

曾经有一居士,他在门上就贴了条子,告诉别人不要来敲门:你要是真正爱护我,不要来敲门。

什么学佛的人?这是六亲不认的人,算了算了,别认了。

这就没有亲和力了。

可是被弥陀救度的人就不是这样了,别人来敲门,好好好,来来来!进来跟你讲弥陀本愿,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机缘没成熟,不勉强。

一开始的时候,家里装了电话,用功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电话叮铃铃响,哎呀,烦都烦死了,我要一心不乱,电话又来了,门关上了,电话又关不住,你要不接吧,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急事,你要接吧在那里犹豫了半天,可是电话不理你那一套啊,还在那里响,响了四五遍,好不容易从蒲团上起来,蹬蹬蹬跑去接电话,它又没有了,哎!搞什么玩艺儿!等会儿它又来了,拿起电话是这样的声音:谁呀?干什么!把人家讲了一顿,对方就没趣了。这样的佛弟子没有亲和力,在社会上容易产生紧张关系。

被弥陀救度的人,当然不是这样啊。别人打电话来也很好啊,跟我结佛缘了,只要和我结上缘份的人,将来决定可以度脱他。

所以,在此世界,不论是善缘恶缘,将来都是我们救度众生的桥梁,有这样的缘份,我们将来可以以成佛的身份,倒驾慈航,来普度众生了。

何况就我们内心的不安来说,本来和阿弥陀佛关系也很紧张啊,弥陀啊,我求求你啊,一定要救我啊,千万要救我啊,你一定要带我去啊,千万不能讲假话啊,到时候一定要记得啊!如何如何,念佛,却跟阿弥陀佛关系很紧张,生怕阿弥陀佛不要。

可是,现在心情不一样啦,弥陀说:我本来就是要救你呀。毫无疑问,一拍即合,相见恨晚,抱头痛哭,来吧! 结果我们就投入到弥陀的怀抱。对不对?

(南无阿弥陀佛!)

就是这样啊,见了弥陀,比见了爹娘还要亲。所以,那位居士讲:我也不知道,心里乐呵呵的,就乐出来了,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个关系就平衡了,跟弥陀的关系也就非常融洽了。

还有一层关系,就是跟自己,原来跟自己都过不去,在座的各位可能都碰见过。念佛起了妄念烦恼怎么办?他揪自己,在大腿上使劲地掐,结果大腿都掐青掉了,可是妄念还是不能止息;妄念来了,有的是打自己的嘴巴,脸都打肿了,还是不行;有的是撞墙,哎呀,都不行啊。无益苦行,等于外道,毫无意义啊。这样,内心不能安住,跟自己关系很紧张,哎呀,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你该怎么办呢?弥陀说:我要救你呀!你干吗说你该怎么办?这样说呢,我们内心得到平和,得到安定。

那么,从内心散发出来,跟家庭关系也好了,跟社会关系也好了,更可以勇猛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和国家的建设,也可以对周围的一切发生良好的作用,这就有互动的效果了,一浪一浪、一圈一圈地波及开去,那就可以说,从小到大,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就和平了,盗贼就不会有了,世界战争就不会有了,所以说:

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

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如果在我们内心得到实行的话,世界就是如此得美满,走出去就是风和日丽,因为内心的感受变化,整个外面的环境都产生了变化,这是真实不虚的。这叫做佛所游履,佛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游履即是无量光照入我们众生的心,佛在哪里游履呢?在苦恼众生的心里。?

所以,这样的念佛、这样的弥陀他力救度法门,必定是我们所追求的,必定是社会所提倡的,必定是众生所欢迎的,也必定会被大家所接受。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