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旨归:出家与在家有何不同?
2025-05-05 06:29

摘自《律海十门讲记》

因为大家现在都是出家的,要珍惜自己的出家身。有些出家人,在寺庙里待了一阵,碰了很多钉子,最后来一个出家在家一样修道,倒不如回家去修好了。有的人回家,家庭里边不要他干事情,也不要工作,有父母养他,好像很安逸,时间也很长,寺庙里的事情都不要干,一天到晚吃饭看书。但是你这样修行会不会成就?这里,我们就把在家出家的分别也稍微讲一下。念了之后也就是激励大家:得到很稀有的出家身,那就要好好行持修行,不要再放逸了。下边就在家出家的比较介绍一下。

我们要知道,家是一切众苦发生长养住处。一切苦,产生、长养、住的地方就是家庭。我们不要以为家庭温暖啊,方便啊,有人体贴照顾啊要知道一切痛苦就是在家庭里发生的,一切痛苦就是在家庭里长养的,一切痛苦住在哪里?就住在家庭里。

若住家中现生不能出离者,那幺现在在家的人,今生不能够马上出家的、出离的,那怎幺办呢?那幺痛苦的地方,你待在那里,心里很不舒畅了或者是精神很痛苦了,但也有办法。

应当日夜作念,如何乃能成就出离。我愿日夜之中,凡僧百业,布萨自恣,各种羯磨,礼佛诵赞,行住一切威仪,如住僧中,做能成想。在家人假使因种种因缘羁绊不能马上出离,出家因缘尚未成熟的话(我们这里很多,想出家还是被喊回去了),就日夜都要这幺想,这幺发愿。就是说自己要发愿,这样能够成就出离、成就出家的事情。发愿日夜之中,僧团里面各式各样的事情布萨、自恣,各式各样的羯磨,礼佛诵赞念诵,行住威仪一切,如住僧中就跟自己住在僧团里一样,希望都能够成就,这个愿要发。就是说将来要能够跟出家人一模一样地做,这个愿要发。即使你现在不能出家,但是要发这个愿。《五字真言》中初地菩萨心常欲出家就是这个意思。初地菩萨尚且要出家,难道我们现在倒不想出家吗?所以现在一时不能出离的人呢,就要发这个愿希望将来僧团的事情都能够做到。这样生欢喜心。

现在我们说为什幺要发这个愿呢?即使是菩萨(在家的),因为家庭所系缚,不论怎幺样努力,无上正等菩提现生是证不到的佛是出家身。所以我们看到有些人呢,他说他是什幺如来。后来有居士(是不是真的居士我不知道)写信来问此事。我问,这如来是怎幺样一个人呢?回答说是在家的。这里就说了,在家人无论如何努力,佛的无上正等圆满菩提现生是证不到的。佛出世都是现出家相。如果在家菩萨呢,

于现生出离之心,居住净刹之念,于寺致力,恒常依法往还净寺,作于无上正等圆满菩提、现生成就大觉等资粮,正真净洁积集修行也。在家菩萨怎幺样?他这时候一定要发出离心,要发愿住在净刹(僧团)的念头要生起来;在寺庙里要致力,要努力地培福,依止僧团(有的时候持八关斋戒)。把证得无上菩提、现生成就大觉的资粮积聚起来,就是要把即生成佛的资粮积聚起来。这是对在家的而言。下边就是出家在家的比较。

出家有五个功德。(1)谓聪慧出家具学之士夫,就是聪明的人。出家都有点聪明的,如果笨的人就不会想走出家的路再是社会上遭到打击,他情愿自杀或者情愿偷盗,也不会去想到出家的。能够想到出家的总是还有点善根,这个善根就是智慧的善根。所以真正出家的人都有点智慧的他别的路不选择,就选出家这个道路。真正有智慧的人,就不是受打击来的了,真正有智慧的人出离了,将来能够成就涅槃无上大乐,将来能够度人,产生很多的善法功德。(2)将来眷属延绵无绝。(3)自身不离圣哲亲近承事,自己可以不离开那些圣哲。过去正法住世的时候,很多圣哲都住世,他们的弟子就有机会亲近圣哲。现在是末法时期,当然圣哲不容易亲近,但是你如法地照菩提道次第所说,依止善知识作佛想,就得佛的加持这是佛的慈悲。即使没有圣哲住世,你只要把善知识当佛想,即使这善知识不是佛,但是你作佛去想的话,佛就会加持你。佛就通过善知识来加持你,得佛的加持,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这个。这是功德,出家的几种功德。(4)无权快愉。(5)成就赞扬。

五个出家的功德讲了,下面我们看重要的对比。在家的跟出家的对比。

若出离者,是为如来及贤圣众之所赞也;

而在家的呢,第一个是

在家住者普遍之大害,致苦之魔军,亦成魔所爱惜之民也。

在家人,虽然修行,但是普遍的一些大的苦、害都会碰到,致苦之魔军,家里就有一切能够产生苦的魔军,甚至最后自己也成了一个魔子魔孙;那幺出离的呢,他受到谁加持呢?如来和贤圣众(贤圣僧)所赞叹。这两者不同。

在家者,住在罪缘众多贪染之中。在家人的住处有各式各样的造罪因缘,贪染习气非常之多,都能使之产生贪染。财产、妻子儿女都是生起贪染心的环境。再说在家的职业,做厨师的每天要杀;做屠夫的更不要说,每天杀羊杀猪;钓鱼的每天要钓鱼,要杀;那些刽子手等等都在造杀业;在家的工作,做生意的要骗人,犯妄语戒;偷税漏税的是犯盗戒。这些都是在家人离不开的罪染因缘,而出家人却没有,所以这点上两者不一样。

出离者,住在完全功德丛林之聚,一个是罪缘众多贪染之中,一个是功德丛林里边住。在家的人住在恐惧渴仰之中。在家人,没有的要渴仰、追求,有了又怕盗贼来抢恐怖;而出家人住在无畏宽舒之地,毫无畏惧,非常宽舒,没有什幺值得我们去渴仰的。为什幺?出家的人衣食自然你去乞食好了,既不要去烧饭,也不要去买米,什幺都不要打主意,到时间拿一个钵,人家就把饭给你吃了。我们在汉地,乞食制推不开,但丛林制推开了,也是根据佛的原则,我们开了丛林制(僧制)。你只要供养仪轨一念,饭就来了,不要你操心的。

佛在世时有一个国王,他出家后,住在旷野森林中,住到后来高兴得很,叫起来了:好啊!好啊!人家问他在干什幺,他说:我以前做国王,旁边警卫很多,但是还胆小,总怕有人害我。现在我身边一个人也没有,住在旷野里边,感到很舒畅,没有人会害我的。到处都没有怨敌,这个舒畅从来都没有享受过。那就是说出家跟在家不一样。

在家者,住在广大执持垢粪具足之中,出离者,住在完全执持清净解脱业上。在家的人都要积聚,要这要那,没有的要有,有了还要多。做生意本来是穷的,弄了一点本钱,慢慢地发财了,你该够了吧!但他不够的,他还要发大财,发大财后,还要发更大财,最后弄到破产。一天到晚就是搞那些事情。而出家人不积聚,他是作解脱之业的。在家人用绳子把自己越捆越紧,出家人解脱,越放越松。这是不一样。

在家住者,诸罪恶行之根基,就是造罪,在家人造罪的机会很多。那幺出家人呢,出离住者,无过善行之根基。他所做的事情没有过失都是善行,这也不一样。

在家住者,众苦聚中住,出离住者,众苦聚中不住。在家人住在苦里边,他自己要受苦妻子儿女是牢狱,他放不下,一定要在苦里干,做了牛还不放,还不想求解脱。而出家人在苦里不住,他离开了,没有苦了。

在家住者,欲爱污泥之所没溺,出离住者,欲爱污泥之中出离。在家人的妻子儿女、财产名誉、地位、社会上的权位等等都是爱欲的污泥,使人陷在里面。而出家人一切放下,不但妻子儿女没有,名誉财产地位也不要,那就是从爱欲的污泥里出离,不但陷不到还能够跑出来。

在家住者,多强合之人类缠绕,出离住者,多方便善巧之智者相聚。在家人有些工作同事讲不来的偏偏要把他合在一起,你要做生意、你要工作,非要合在一起不可强合,给他缠绕在这些人中间。而出家人都可以亲近方便善巧的大善知识,这也不一样。

在家人的生活受用要去追求非常艰难;出家人的生活受用简单、容易。我们说,佛在世的时候最容易了三衣、一钵,解决问题了,什幺都不要再操心。我们现在还是根据佛的精神,也给你们创造了条件,三件衣给了,一个钵也给了,念供养仪轨饭就来了,其他的如医药费等也报销了,你还想要什幺?所以说你再不用功,你自己啊!那幺,有的人对钱还放不下,钱不发你,大喊大叫说:不讲因果,把钱扣住了。扣住了给你散东西不是一样的吗?你一定要把钱拿去干啥呢?有了钱之后,自己的贪染习气又来了。我们还还不是把你钱扣了,是给你调了东西的,还不要!法器都不要,哎!这些人啊就不好说了,法器都不要,这个话怎幺说呢?要金钱的。这是末法时期的人。

在家住者,竞争敌对颇多。在家人相互竞争的很多,冤家对头也多,做事情总有冤家。你做一个生意就有人跟你竞争。有人在平阳开了一个百货店,别人在旁边也开了一个百货店,两家就要抢生意了,每天两家店铺之间就勾心斗角起来了。而出家人就没有这些了。出离住者,竞争敌对无有,没有跟人家竞争的,三件衣一个钵,你有我也有,抢什幺呢?名誉地位大家都没有,用不着抢。但是现在还是有人在出家人里又竞争起来了。争什幺?争一个领导者,或者是住持方丈,甚至要争一个上师地位可以统率一切、至高无上的上师了,什幺人都要听话的在追求这个。这个呢,我说不要追求,你到那个地位,人天、龙天就会把你推出来,如果没有到那个地位自己蹦上去,那掉下来粉身碎骨,没有好的。这都是不需要的,出了家之后就千万不要去竞争那些了。

在家住者,贫穷匮乏颇多。在家人贫穷的,东西不够的,需要很多各式各样的条件。出离住者,贫穷匮乏无有。出家人没有这些。现在泰国、缅甸、斯里兰卡,还都如佛世的时候,出家人不要积聚东西的资具不会少的。我记得海公上师去过那些地方,他说一个比丘看到店铺里一个东西是需要的,只要站在橱窗外看一看好了,马上里边的老板就拿出来供养你了,不要动脑筋的。当然你贪心不要有看到一个最好的手表我看看,我也要。最近,台湾的净念法师告诉我,在泰国那些地方,如果警察看见一个出家比丘带手表的话,有权力把你三衣剥掉,并把你关起来。因为手表就是一个装饰品,也是出家人不准戴的。这些在我们汉地是不重视,但那边却很重视,警察发现的话可以马上把你关起来,把你衣服剥掉你不够资格做比丘。

在家住者,多在罪苦中生活,出离住者,多在善乐中生活。在家人都是在造罪、受苦,出家人都是快乐、做善事。对比多得很。

在家住者,恶处探求门第品级之梯子,出离住者,净法探求高胜现量之梯子。这就是在家人的一个门道了恶处、三恶道,你自己一个梯子爬到三恶道去。而出家人的梯子却不到三恶道去而是高胜现量成佛。

在家住者,无量内外习惯紧缚,时时怕脱,自加结套,出离住者,虽有内外习惯紧缚,时时悎窹,力求解开。最后就是自己智慧的问题了。在家人被各式各样内外的习气捆得紧紧的,不但被捆紧了还怕丢掉抓得更紧;而出家人虽然也被一些习气捆住,但是他有觉悟,能够把它解开,自己有这个自觉心,不把自己捆紧,把它解开。在家人从小长大的时候,要追求这个追求那个,最后要追求妻子儿女,妻子儿女之后就一定要追求财富了。我们这儿看到,一般农村里,妻子娶到之后就要造房子,房子造好之后,以后就有孩子,还要洋房汽车等,这幺地搞起来,越捆越紧,越捆越紧,没有停的时候了。出家人知道这些东西不好,不但不被捆紧,反而把它一个一个解开,原来有的把它解掉,没有的不套上去。这是趣向不同,一个是出离,一个是缠缚在三恶道中。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

李炳南:各教对于人死后去路有何不同看法?

问:各教对于人死后去路有何不同看法?(黄圣吼)答:有谓人死为鬼者,有谓作善成神者,有谓作善生天者,有谓作善成仙者,且谓鬼神天仙等,皆永恒存在。有谓人死再为人,畜死再变畜等。在佛法指此类言说,名曰常见,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