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旨归:佛教生活的六个核心命题(图文)
2025-05-04 12:39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曾对人类生活进行过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的观察,从而提出了不同的生活论。在各种宗教的学说中,佛教的生活论是体系最为完整的宗教生活论之一,这不但表现在佛教观察人类生活时所具有的理性色彩,也表现在佛教的观念所具有的深刻的反思精神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佛教的生活论的核心命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人类生活是苦难相伴的

人生是苦,这是佛教人生观的基本命题。佛教将人的生活、生命的状态界定为苦,这里的苦广义上是指由于精神上的逼迫性所导致的诸多烦扰和苦痛。佛教常说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就概括了人从生到死所经历的所有烦恼和痛苦。佛教常拿火宅比喻人间,认为人的现世生活就犹如在烈火中煎熬。佛教经典《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人类的现实生活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意外灾难,灾难所带来的无边无际的痛苦羁绊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基本特征。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观音菩萨对前来请教的善财童子说,人类现实生活的恐惧不安共有22种,这些怖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佛教对人类生活中各种不可避免的压力与恐慌现状的揭示。

二、人类生活的苦难来自贪、瞋、痴

佛教认为,主观世界的精神生活状态决定了客观世界的现实生活趋向,佛教把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问题归结为三种根源,即所谓三毒:贪欲、瞋恚、愚痴。之所以叫三毒,是因为这三种心理状态是毒害一切善心、导致一切恶果的根源。

其中贪毒是指贪取一切顺情之境,即凡是自己喜爱的都生起贪欲渴求之心,从而无止境地追求,无限制地膨胀自己的私欲,将自己置于内心的煎熬之中;瞋毒是指恼怒一切违情之境,即凡是自己不喜欢的则在内心生起厌恶恼怒之情,无原则地排斥和对抗,动辄发怒,紧张、冲突、愤怒、敌视等情绪充斥内心世界;痴毒是指迷困于一切事理之法,即对世间真相的迷惑,包括对物质世界、社会现象、人类生活等,均执取表面的现象,被暂时甚至是虚幻的现象所迷惑,身心为之束缚,从而陷入迷茫。在佛教看来,无论是贪欲,还是瞋恚和愚痴,都是人类内心萌生并保持着的污染性的精神现象,导致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灾难,是人类生活不得自在圆满的根本原因。

三、人类外在生活的理想状态是福德具足

佛教并不主张放弃现世生活,因为佛教认为人生处于无尽的业果链条当中,为了实现永久的解脱必须积极面对当下,实现现世生活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所以佛教主张以正确的眼光审视现世生活。佛教认为,从崇高理想的眼光来看,人类现世生活总体上说是污浊、不圆满、苦涩的,但佛教也承认人间同时存在着一种幸福的生活状态,当然这种幸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幸福,是具有更深层次意义上的幸福,佛教一般称之为福德具足。

《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说,观音菩萨为了以下目标而向众生传授大悲咒: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首句所谓安乐是概括性的,后面的各种生活状态都是对此的进一步说明。也就是没有病痛,健康长寿,生活富裕,无恶无罪,没有麻烦,富有功德,善根深厚,无忧无虑,心想事成等。这里描述的理想生活状态应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四、人类内在生活的理想状态是清净自在

清净自在是佛教所向往的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美好境界。福德具足偏重于说明一种外在的物质生活状态,清净自在强调的则是人类主观世界的境界,也可以说是一种内在的生活状态。所谓清净自在,是指内心摆脱了外界的干扰,对于外在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自身状况、舆论观念等均能超脱地看待,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与精神的洒脱。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佛教常说的八风吹不动。

八风又称八法,是指能煽动人心、使其处于躁动不安状态的八种事,即:(一)利,即有益于我的各种事;(二)衰,即减损于我的各种事;(三)毁,即背后的诋毁;(四)誉,即背后的赞誉;(五)称,即当面的称赞;(六)讥,即当面的诽谤;(七)苦,即遭遇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八)乐,即遇到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如果能把握自己的内心,安住佛法智慧,不为外界苦乐爱憎所惑乱,则不会为这八风所吹动,内心保持平静,所谓宠辱不惊,苦乐随缘。佛经中常把这种境界比喻为像须弥山一样的安稳自在。这种安稳不动的精神境界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清净,而这种内心的清净则是对佛教特有智慧的把握,也就是对般若的体悟。概括地讲,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要无住而住。

五、悲智双运是理想生活的基本前提

悲就是慈悲,这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智就是智慧,即般若。

慈悲的外在表现是利他,这也是菩萨的基本精神,在大乘佛教看来,利他主要体现为四摄:(一)布施摄,即将自己所拥有的给予他人,又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财布施即将自己的财产或金钱给予需要救济的人;法布施则是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思想,特别是所证悟的真理传授给他人;无畏布施就是给众生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二)爱语摄,即用能使他人心生欢喜的语言,祝福他人,宽慰他人,引导他人,教化他人。(三)利行摄,就是对他人有利的行动,分为两类:一是自己的善行使他人获益;二是使他人发起有利其自身的善行。(四)同事摄,就是赞同、参与、支持他人的事业,与他人患难与共,以此引导众生得道解脱。四摄是佛教慈悲利他生活的基本模式。这种利他生活包括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既是菩萨所为,也是所有人的行动指南。

智慧就是观察世界的方法,基本特点就是体悟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性空假有的,从而无所执著,超脱自在。这同上面所说的清净自在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这里更加强调智慧与慈悲的并起共存。佛教认为,只有悲智双运,才能真正开始快乐的生活,实现理想的生活状态,从而达到最终的解脱。

六、终极解脱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

佛教认为,人类生活的最高理想境界是实现终极的解脱。早期佛教所讲的涅槃,大乘佛教所说的成佛,净土宗所说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属于终极的解脱。这是一种彼岸的生活境界,与现世的福德具足和心地清净不同。实现了终极解脱的人生没有轮回、没有烦恼、没有恐怖,也就没有苦难,并且拥有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这种终极的解脱需要在实现理想的现世生活的状态下更加精进修持才能达到。用佛教的话来概括,就是八正道、三学、六度,总的来说,就是教化众人智慧修持,一切向善,慈悲利他,清净自在。

佛教关于人类生活的六个核心命题解释了人类生活中的苦难本质以及苦难的原因,承认并表达了人类现世生活的理想状态,特别强调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以及慈悲利他生活的价值,并最终回到了它所追求的人类生活的理想境界,即实现终极的解脱。总体上看,佛教生活论的这几个命题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但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今天,对人类的现实生活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藏传佛教的文物宝库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佛教正能量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世界佛教通史》

◎ 欣 闻《世界佛教通史》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0多位老中青年佛教研究学者参与撰写,全书历时8年完成,共800多万字,论述了佛教

佛教以孝为本论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