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旨归: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的前世因缘
2025-05-04 09:49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顶。与大比丘众及诸大菩萨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恭敬围绕。而为说大菩萨本生因缘。尔时佛前有大光明。遍照南阎浮提。渐及他方国土。而光明中说偈言曰。

成就大悲解脱门。常在娑婆补陀山。昼夜六变观世间。本愿因缘利一切。

是时众会见此光明。闻说偈言。生未曾有想。莫不疑怪。次第问因缘无答者。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总持自在。从座而起。便白佛言。世尊。有何因缘。现此光明。谁人所放。我等大众。见斯光明。闻说偈颂。未知因缘。愿为我等。当说其因缘。佛告总持自在菩萨。善哉善哉。汝等谛听。从此西方。过二十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其国有佛。号阿弥陀。三乘圣众充满。其中有一生补处大士。名观世音自在。久植善根。成就大悲行愿。今来此土。为欲显示往生净土本末因缘。现此光明。普照世界。不久自来。汝等当问偈颂因缘。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百千大菩萨众。俱共来诣鹫山顶。头面礼佛。赞叹供养已。退坐一面。时总持自在菩萨。承佛威力。往观世音所。共相慰问。白观世音言。善男子。所放光明。演说微妙伽陀。未识本末因缘。其意云何。时观世音告总持自在言。乃往过去。不可说阿僧祗劫前。当于南阎天竺。有一国。名摩涅婆吒。其国有一梵士。名曰长那。居家丰饶。有妻□名摩那斯罗。未有子息。夫妇常叹恨。我等财产虽丰足。亦无余念。未有子息。是为遗恨。祈祷天神。殷重求子。其妻未久之间。有身月满。生男子。端正无比。至有三岁。复生男子。梵士得二子。欢喜踊跃。招占相使见二子。相者见而不悦。良久告言。此儿虽端正。别离父母不久。兄号早离。弟名速离。虽闻此言。夫妻相共爱养无厌。早离年至七岁。速离年至五岁。时母摩那斯罗。四大乖违。重病卒起。形色衰损。辛苦病恼。不得安卧。水食绝将。入死门时。二子有母左右。瞻仰面目。忧悲啼哭。长母闻子悲声。血泪交流。从病床而起。以左右手。摩二子头言。生死败坏。不可免脱。占相所言。有实唯然。所恨汝等未及盛年。舍而别离。我有何罪报。汝等何无幸。尔时早离在枕侧。闷绝而卧。良久苏起。呼天唱言。我等如今者幼稚无识。非生母者。谁示明操道。天地空旷。神心无据。一何舍告别离。悲母则诱谕言。世间法尔。生者必灭。譬如驶流。必不久住。今听悲声。深生病惜。又速离以幼稚心。舒于二手。繁细颈。高声啼哭。是时摩那斯罗语二子言。明操至道。无过发菩提心。菩提心者大悲是。若至老大时。欲报四恩。宜须发心。如只今者。汝莫啼哭。我虽死亡。共父住。即呼长那。而语遗言。我今与汝。如车轮。如鸟翼。而有二子。我死汝生。汝爱养不异我生时。曾从佗缘。莫心改变。梵士闻妇遗言。闷绝僻地。苏起唱言。车无一轮。不进寸步。鸟无一翼。不飞尺空。汝入死门。我与谁人。养育二子。夫妇别离。恩爱至悲。我不乐世间。将舍命入死门。时妇复言。二子者。汝与我共生。愿止别离养二子。言讫闭眼。父及二子取其遗言。葬死尸还家。兄在右膝上。恋慕母。弟在左膝上。求食而悲。梵士忧怀中。而作是念。我无力。求佗女为妇。养育稚子。爰有梵士。名毗罗。有一女。心情贞良。即取彼女。收为妇。时举世饥苦。财谷渐尽。库藏空无。生活无凭。长那即语妻言。我闻从是北往七日。有山名檀罗山。有甘果名镇头。将行彼山取妙果。养汝及二子。汝我还来间。将可养育。妻受其语。养育二子。如生母。夫差彼山独往。去后二七日。更不还来。时妻生异念。作是思惟。长那若住彼山不来者。我如何养育二子。若采果虽来。彼爱念二子。我有何等分。今以方便。除遣二子。思惟已语海师。定出时已。更告二子。我汝等养无力。汝父既未还。从此南方。近有岛。海岸孤绝。岸有甘果。濵有美草。我与汝等。共往绝岛。即诣船师所。二子俱乘船渡海。到绝岛岸。语二子。汝等二人先下。戏濵弄沙。我在船中。料理余粮。次下欲求草果。二子即下。东西驰走游戏。不知余事。后母密乘本船。还古乡。二子还到本濵。见之无船。及母不知去所。海侧走疲。举声呼母。更无答者。二子昼夜悲哭。兄早离作如是言。悲母告别离。一去更不来。慈父往檀那罗山。更不还来。后母者置绝岛。密还去。如何存身命耶。时忆念生母遗言。我须发无上道心。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先度他人。然后成佛。若为无父母者。现父母像。若为无师长者。现师长身。若为贫贱者。现富贵身。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四众八部。一切随类。无不现之。愿我常在此岛。于十方国。能施安乐。变作山河大地。草木五谷。甘果等。令受用者。早出生死。愿我随母生处。不离父生处。如是发一百愿。寿终。父长那从檀那罗山。采镇头果。还来本宅。先问其二子。后母即答言。汝子只今乞求饮食游出。其父有朋友。往其所。问子在所。彼答言。汝出后。过二七日。后母送置南海绝岛。饿死定不疑。尔时长那。呜呼甚自责。我往檀那罗山。取甘果来者。为养二子。而有何罪。忽遇二别离悲。先别离难忍。今亦值生别离。不堪任。即求觅小船。到绝岛濵。四方奔求。唯是白骨一处聚集。衣服散在海濵。知是我子死骨。怀衣骨。啼哭发愿。愿我度脱诸恶众生。速成佛道。或变大地。或水火风。或变草木藂林。为众生作依止。或变五谷增益佗身。或若天若人若神。一切贵贱种形色。无刹不现身。如是发五百愿。又愿我常住娑婆世界。说法教化。如此时间。不食命终。阎浮提大动。诸天来会。禽兽悲鸣不安。空中散化。供养白骨。尔时梵士长那者。今释迦牟尼如来是也。母摩那斯罗者。西方阿弥陀如来是也。兄早离者。我身是也。弟速离者。大势至菩萨是也。朋友者。总持自在菩萨是也。昔檀那罗山者。今灵山是也。昔绝岛者。今补陀落山是也。劫坏之时。器界虽坏。劫成时。先相还现。彼山北面有堀。若金刚有大石。号宝业。我常在彼石上。说大悲行解脱门。成就众生。昔为早离时发愿。处山顶。有七宝殿堂庄严奇妙。我常在宝宫殿。示教利喜。昔呼父母处也。我依彼思往生净土得不退位。思昔舍身。故常在彼山。异类禽兽。昔我所化。现草木。向舍身所。而低其叶。当知光明中偈颂亦如是。始末因缘。尔时释迦牟尼如来。赞叹观世音菩萨。善哉善哉。诚如所言。往生因缘。一一如斯。汝等当知。如今日者。我及阿弥陀一化始终也。譬如父母。有一子。劫稚堕井底。其父入井底。救其子置岸上。其母在岸。抱取养育。诸亲属助母养志。结朋友仪。不还本井秽中。我如慈父。五浊众生如随井底。阿弥陀如悲母在岸上。如净土观世音等。如朋友。得不退。如不还。当知入娑婆五浊秽中。教化六道愚痴众生。今生净土。弥陀引不舍。观世音大势至守护。令不退还。皆依往昔誓愿因缘也。尔时阿弥陀如来无数百千圣众。现空中。说偈言。

善哉释迦文。在浊利众生。闻名见身者。决定成佛道。

往昔因缘故。今来现空中。欲生我因者。必来迎西方。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阿弥陀。说偈曰。

善哉两足尊。能利娑婆界。证明真实法。慈悲施一切。

若有重业障。无生净土因。乘弥陀愿力。必生安乐国。

若人造多罪。应堕地狱中。才闻弥陀名。猛火为清凉。

若念弥陀佛。即灭无量罪。现受无比乐。后必生净土。

尔时观世音从座而起。说偈言。

二尊如日出。能破生死闇。显示往因缘。经劫不败亡。

我念无量劫。在于绝岛侧。发心时因缘。常在补陀落。

昔在生死时。二尊为父母。今在净秽土。互助化世间。

尔时大势至说偈言。

我从初发心。随二尊不离。今闻昔因缘。能知缘不已。

我动一足时。三恶离苦恼。若生净土时。授手迎西方。

尔时总持自在王亦复偈说言。

我昔为朋友。今日能知之。当来得闻者。决定生净土。

尔时阿弥陀佛忽念不现。大众欢喜。作礼而去。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因缘乞丐

李英棣京都的清晨,天蒙蒙的将亮未亮,在西本愿寺的本堂阶下跪着一位年约四十岁的乞丐。天亮后,西本愿寺的大门开启,乞丐静静的合掌念佛,直到早课结束。白天,他在西六条的新町乞食,每当有人施舍食物给他时,他便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善会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余弘律之因缘

◎ 弘 一弘律因缘初出家时,即读《梵网合注》。续读《灵峰宗论》,乃发起学律之愿。受戒时,随时参读《传戒正范》及《毗尼事义集要》。庚申之春,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灵芝》三大部,计八十余册。辛酉之春,始编《

珍惜因缘

◎ 圣严从禅的立场来解释,生命是时间加上空间的活动,在时间的过程之中移动,在空间的范围之内变化,时间加空间,觉得有个我的存在,这就是生命。因此,生命似乎是一桩不可捉摸的事,其实不然。生命是一个事实,它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 法 宝签判(官职名)刘经臣居士,智海本逸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兴朝。少年时以才高俊逸,登上仕途。当时他对佛法并不相信。三十二岁时,刘经臣偶然与东林照觉常总禅师相识,相谈甚欢。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恶行莫做!佛说筋骨节酸痛的因缘

佛陀不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他有血肉之躯,跟你我一样,必须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当然,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处,其中之一就是当他经历以上的过程时,他没有烦恼,他不会像凡夫一样哀嚎痛哭,不会忧伤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学重行解相应。解而不行,说食数宝;行而不解,多入歧途;两俱有过。今修净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缘,至于所念,如法与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缘力,反而忽之,宁非不知务本耶?经曰:因地不真,果招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