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旨归:竭诚方获实益论
2025-05-04 12:13

竭诚方获实益论

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夫世间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若欲妙义入神,传薪得髓,艺超侪伍,名传古今。而不专心致志,竭诚尽敬,其可得乎。故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非鬼神之与通,乃精诚之极也。汉魏昭,见郭林宗。以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因受業,供给洒扫。林宗尝有疾,命昭作粥。粥成进之,林宗大呵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昭更为粥復进,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变。林宗曰,吾始见子之面,今而后知子之心矣。宋杨时,遊酢,师事伊川。一日请益时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良久,伊川忽觉曰,贤辈尚在此乎,归休矣。乃退,门外雪深尺余矣。张九成,十四岁遊郡庠,终日闭户,無事不越其限。比捨生隙穴视之,见其敛膝危坐,对诗书若对神明,乃相惊服而师尊之。此四子者,所学乃世间明德新民,修齐治平之法。其尊师重道,尚如此之诚。故得学成德立,致生前没后,令人景仰之不已。至於弈秋之诲弈也,唯专心致志者胜。痀偻之承蜩也,以用志不分而得。由是观之,学無大小,皆当以诚敬为主。而况如来於往昔劫中,欲令众生,同成觉道。以無缘种,莫由得度。因兹普现色身,垂形六道。种种方便,随機利物。千门具启,一道同归。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云布慈门,波腾行海。六度齐修,四摄普益。其布施也,内外俱捨。所谓国城妻子,頭目髓脑,身肉手足,欢喜施与。故法華云,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捨身命处。夫如来为众生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广行六度,普结缘种。待其機熟时至,然后示成正觉。宏開法會,普應群機。上根则显示实相,令其诞登道岸。中下则曲垂接引,令其渐次熏陶。显密权实,偏圆顿渐。随機而施,相宜而用。乘虽有三,道本無二。为实施权,权是实家之权。開权显实,实是权家之实。俯顺群機,循循善诱。必令機理双契,方得解行俱圆。学者虽则专主大乘,亦不可轻蔑弃捨小乘。以小乘原为进入大乘而设。乃如来之度生妙用,实下根之出苦宏猷。故四十二章经云,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應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大海虽有浅深,水味原無二致。凡属佛经,固應一体尊重。如轮王命令,事虽种种不同,其为王敕则一也。而圆人受法,無法不圆。治世语言,资生業等,皆顺正法。况如来金口所说之生灭無生四谛十二因缘等法乎哉。及如来一期事毕,示现灭度。迦叶阿难等诸大弟子,结集法藏,遍界流通。一千年后,教传此土。两土高僧,东西往还,译布佛经,不惜躯命。读法显,昙無竭,玄奘等传,其道路险阻,非常艰辛。不觉哽噎涕泣,莫之能已。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若非宿有因缘,佛经名字,尚不能闻。况得受持读诵,修因证果者乎。然如来所说,实依众生即心本具之理。於心性外,了無一法可得。但以众生在迷,不能了知。於真如实相之中,幻生妄想执著。由兹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迷智慧以成烦恼,即常住而为生灭。经尘点劫,莫之能反。幸遇如来所说大乘显密诸经,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即彼客作贱人,原是长者真子。人天六道,不是自己住处。实报寂光,乃为本有家乡。回思从無始来,未闻佛说。虽则具此心性,無端枉受轮回。真堪痛哭流涕,声震大千。心片片裂,肠寸寸断矣。此恩此德,过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万倍。纵粉身碎骨,曷能报答。唯有依教修行,自行化他。方可少舒春草仰晖,夏葵向日之微忱而已。然今之缁素,翻阅佛经,毫無诚敬。种种亵慢,难以枚举。而习行既久,彼此相安。其亵慢之迹,不忍备言。视如来之法言,同破坏之故纸。且勿谓不知旨趣者,了無所益。即深知实义者,亦只是口頭三昧,面门辉光。如饥说食,如贫数宝。虽有研究之功,绝無实证之益。况亵慢之罪,奚啻弥天。而受苦之期,岂止穷劫。虽是善因,反招恶果。纵为将来得度之因,难免多劫备受其苦。用是心怀惨伤,敢陈刍荛。企依佛教以奉行,庶唯得益而無损。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應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應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華香而散其处。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而诸大乘经处处教人恭敬经典,不一而足。良以诸大乘经,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之法身捨利,九界众生之出苦慈航。虽高证佛果,尚须敬法。类报本追远,不忘大恩。故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况博地凡夫,通身業力,如重囚之久羁牢狱,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睹佛经。如囚遇赦书,庆幸無极。固将依之以长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狱。亲证三身,直达涅槃家乡。無边利益,从闻经得。岂可任狂妄之知见,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读诵,辄行亵黩。既读佛经,何不依佛经所说恭敬尊重。既亵佛法,岂能得佛法所有真实利益。倘能暂息狂见,清夜自思。当必心神惊悸,涕泪滂沱。悲昔日之無知,誓毕生以竭诚。从兹心意肃恭,身口清净。永绝粗鄙之恶态,恒依经论之圣谟果能如是,庶可於佛法大海中,随分随力,各获实益。如修羅香象,及与蚊虻,饮於大海,咸得充饱。又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如是,则自己受持之功,方不枉用。而如来说经,诸祖宏法之心,亦可以稍得舒畅而慰悦矣。今将古德恭敬经典之事迹利益,略录数条。企欲真修实践者,有所取法焉。

齐僧德圆,不知氏族,天水人。常以華严为業。读诵受持,妙统宗极。遂修一净园,树诸谷楮。并种以香草,杂以鲜花。每一入园,必加洗濯,身著净衣。溉以香水,楮生三载,香气氛馥。别造净屋,香泥壁地。结坛净器。浴具新衣。匠人斋戒,易服出入,必盥漱熏香。剥楮取皮,浸以沈水。护净造纸,毕岁方成。别筑净基,更造新室。乃至柱梁椽瓦,并濯以香汤,每事严洁。堂中别施方柏牙座,周布香花。上悬宝盖,垂诸玲佩,杂以旒苏。白檀紫沈,以为经案,并充笔管。书生日受斋戒,香汤三浴。華冠净服,状类天人将入经室,必夹路焚香,呗先引之。圆亦形服严净,执炉恭导。散花供养,方乃书写。圆胡跪运想,注目倾心。才写数行,每字皆放光明,照於一院,举众同见,莫不悲感,久之方歇。復有神人执戟,现形警卫。圆与书生同见,余人则不睹焉。又有青衣梵童,無何而至。手执天華,忽申供养。前后灵感,杂沓相仍。迄经二载,书写方毕。盛以香函,置诸宝帐,安彼净堂,每伸顶谒。后因转读,函发异光。至於严洁,敬绝今古。此经递授,於今五代。有清净转读者,时亦灵應昭然。其经今在西太原寺贤首法师处,守护供养。(注)此与下二条,皆系晋译六十卷華严经也。谷,音谷,从木,不从禾,楮之别种。德圆种楮,造纸写经。入此楮园,尚须洗濯,著净衣服。其平日礼佛诵经,诚敬净洁,盖可知矣。今人登大雄殿,尚無彼入楮园之虔洁,良可慨叹。浴具新衣者,浴,即浴室,新字宜作触,谓浴室中具有登厕之衣。匠人斋戒,易服出入者,所用匠人,皆须持五戒,日受八关斋法。凡欲登厕,先至浴室,脱去常服,著登厕衣。及出,先洗净,次洗浴,方著常服。旒苏,即须子。乃聚众丝线,於頭上绾一结子,下则散分者。呗,唱赞也。五代,即齐梁陈隋唐,此传系唐人所作,故曰於今五代。德圆之诚,超越古今。故其灵感,杂沓相仍。今人虽無此财力,於力所能为者,可不竭诚尽敬以期三宝垂慈,冥显加被乎。倘惟事形迹,了無诚敬。则無边法力,莫由感通。谓为佛法不灵,其可乎哉。此依華严悬谈及會玄记二书录出。

唐定州中山僧修德者,不知氏族。苦节成性,守道山林。以華严起信,安心结業。於永徽四年,发心抄写。故别为净院,植楮树,兼种香花,灌以香水。凡历三年,洁净造纸。復别筑净台,於上起屋。召善书人沩州王恭,别院斋戒,洗浴净衣,焚香布花,悬诸幡盖,礼经忏悔,方升座焉。下笔含香,举笔吐气,每日恒然。德日入静室运想。每写一卷,施缣十疋,一部总六百缣。恭乃罄竭志诚,并皆不受。才写经毕,俄即迁化。德以经成,设斋庆之。大众集已,德於佛前。烧香散花,发宏誓願。方開经藏,放大光明,周七十余里,照定州城。城中士女,普皆同见,中山斋众,投身宛转,悲哽忏悔。(注)此与上事迹大同,可见古人於三宝分上,多皆竭诚尽敬。绝不似今人之怠忽亵慢,有名無实也。举笔吐气者,或欲咳嗽。或欲呵欠,即停笔少顷,面向旁边,令气出之,不敢以口气熏经故也。才写经毕,俄即迁化者,以专心写经,不求名利,志诚之极,致令業尽情空,了生脱死。高登上品宝莲,亲证不退转地矣。观此,可见佛法不辜负人,而今之缁素,多多皆是辜负佛法耳。奈何奈何。此一条出會玄记。

唐僧法诚,姓樊氏雍州万年县人。幼年出家,以诵華严为業。因遇慧超禅师,隐居蓝谷高山。遂屏嚣烦,披诚请益。后於寺南岭,造華严堂,澡洁中外。庄严既毕,乃图画七处九會之像。又竭其精志,书写受持。宏文学士张静者,时号笔工,罕有加胜。乃请至山捨,令受斋戒,洁净自修。口含香汁,身被新服。然静长途写经,纸直五十。诚料其见,才写两纸,酬直五百。静利其货,竭力写之。终部已来,诚恒每日烧香供养,在其案前。点画之间,心缘目睹,略無遗漏。故其克心钻注,时感异鸟,形色希世。飞入堂中,徘徊鼓舞。下至经案,復上香炉。摄静住观,自然驯狎,久之翔逝。明年经了,将事兴庆,鸟又飞来,如前驯扰,呜唳哀亮。贞观初年,造画千佛,鸟又飞来,登止匠背。后营斋供,庆诸经像。日次中时,怪其不至。诚顾山岑曰,乌既不至,吾诚無感也。将不嫌诸秽行,致有此徵。言已,欻然飞来,旋还鸣啭。入香水中,奋迅而浴,中后便逝。前后如此者,非復可述。静素善翰墨,乡曲所推。山路岩崖,勒诸经偈,皆其笔也。手写法華,正当露地。因事他行,未营收举。属洪雨滂注,沟涧波飞。走往看之,合案并乾,余便流潦。尝却偃横松,遂落悬溜。未至下涧,不觉已登高岸。不损一毛。(注)法诚张静,各竭诚敬。故其感應,俱难思议。

出華严悬谈,及會玄记,并续高僧传。

唐僧昙韵,定州人。行年七十,隋末丧乱,隐於离石北千山。常诵法華经,欲写其经,無人同志。如此积年。忽有书生,無何而至。云所欲洁净,并能行之。即於清旦,食讫入浴。著净衣,受八戒。入净室,口含檀香,烧香悬幡,寂然抄写,至暮方出。明又如先,曾不告倦。及经写了,如法奉衬。相送出门,斯须不见。乃至装潢,一如正法。韵受持读之,七重裹结。一重一度香水洗手,初無暂废。后遭胡贼,乃箱盛其经,置高岩上。经年贼静,方寻不见。周慞穷觅,乃於岩下获之。箱巾糜烂,拨朽见经,如旧鲜好。(注)写经心诚,感圣来應。圣虽来應,示同凡夫。故一依其法,清旦食讫入浴,著净衣等也。八戒,即八关斋法,以过中不食为体,以不杀等八戒助成。关闭贪瞋痴等烦恼惑業,不令生起。乃令在家人受出家戒。从今朝清晨受,至明日明相出为限。写经令其日日常持,故须日日常受。至暮方出,则午亦不食矣。裹音果,包也。一重一度香水洗手者,即读一回经,先用香水洗一度手。箱巾烂而经鲜好者,一以圣人之法力加持,一以韵师之诚心感格,一以妙经之功德难思故也。韵师后住隰州。道宣律师,贞观十一年至彼见之。时年已七十矣。此下数条,皆出三宝感通录。

唐贞观五年,有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者,敬信佛法。欲写法華,金刚般若,涅槃等,無由自检。凭彼土抗禅师检校。抗乃为在寺如法洁净,写了下帙,还岐州庄所,经留在庄。并老子五千言,同在一处。忽为外火延烧,堂是草覆,一时灰荡。轨於时任冯翊令,家人相命拨灰,取金铜经轴。既拨外灰,其内诸经,宛然如故。潢色不改。唯箱帙成灰。又觅老子,便从火化。乃收取诸经,乡村嗟异。其金刚般若一卷,题字焦黑。访问所由,乃初题经时,有州官能书。其人行急,不获洁净,直尔立题,由是被焚。其人现在,瑞经亦存。京师西明寺主神察,目验说之。(注)老子五千言,即道德经。一切佛事,俱以戒行诚敬为本。若戒行精严,诚敬笃至。则三宝诸天,皆为拥护。否则無边法力,莫之能感。观此诸经毫無所损,唯金刚经题,字迹焦黑,以其人既無戒力,又無诚心故也。受持佛经者,可不以持戒竭诚为急务哉。

唐河东有练行尼,常诵法華。访工书者写之,价酬数倍。而洁净翘勤,有甚余者。一起一浴,然香熏衣。筒中出息,通於壁外。七卷之功,八年乃就。龙门寺僧法端,集众讲说。借此尼经,以为楷定。尼固不与,端责之。事不获已,乃自送付端。端開读之,唯见黄纸,了無文字,余卷亦尔。端愧悔送尼。尼悲泣受已,香水洗函。顶戴绕佛,七日不休。開视,文字如故。即贞观二年,端自说之云。本拟广录恭敬三宝之利益,及亵慢三宝之罪愆,令研究佛学者取法有地,获罪無由,以目力不给,遂止、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