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旨归:了凡四训讲记---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第五卷)
2025-05-21 13:42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这一段话是讲到修身。孟子所说修身以俟之这句话,是说自己要时时刻刻修养德行,乃至于积德祈天之事。修是修正的意思,这是属于存养功夫,身有过失、有恶的行为,必须要把它永远断掉。俟是等待,所谓水到渠成。这里面最忌讳的是不可以有一丝毫侥幸之心、非分之想,也不能让心里面的念头乱起乱动,将迎就是念头的起灭,都要把它断绝,皆当斩绝,这是真正的功夫。果然到这个地位,那就完全恢复性德,这个境界在佛门里面讲,这是大菩萨的境界。即此便是实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孟子说得很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是什么?妄想、杂念、分别、执着,能够把这些东西断掉,这是真正的学问,这是完全能够恢复到自性,恢复到本心。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这是有求必应、有求必得真实的原理。原理真实,我们一定要有信心。真正肯依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间法无一求不得的。下文又说: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这个道理,诚则灵矣,诚则明矣。我们是凡夫,凡夫没有能做到无心|就是无念,凡夫都有念。如何把这个念头控制住?如何把这个念头消灭掉?那就要用方法。云谷禅师教了凡是用持咒的方法。有人读了这本书,听了我讲的这些话,回过头来问我:法师,我们要不要念准提咒?还是继续念阿弥陀佛?问这个话的人还不少,由此可知,学习不善用心,你没有听懂意思。前面不是跟你讲过吗?画符、参禅、念咒、念佛异曲同工,方法、手段不一样,目的、原理完全相同;他念准提咒,我们念阿弥陀佛。

但是底下这几句话要记住,这是共同的原则。无记无数,这要看什么样的人,中上根性的人用这个方法行,中下根性的人最好是记数。所以我们用念珠,念珠做什么?记数。一天一定要记多少数,这个样子能够把妄念消除,功夫能够做到精进而不懈怠,这是初步功夫。诸位要记住,用上几年之后,妄念少了,心地逐渐清净了,你就不要记数了。为什么?记数还是分心。这是在初学时候不得已的一个方法│记数,一天一定要念几万声佛号,念五万声、念十万声,这是初步功夫。功夫纯熟不记数,就是不分这个心了,佛号一句一句接着念下去,无记无数。这个样子,你的心念念在佛号里头,妄念自然就不生了。所以,念佛的功夫贵在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功夫纯熟,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这就是念跟不念合成一,念跟不念是一不是二,你就入了不二法门,你的功夫就念到家了。所以我们用念佛、念咒都是一样,功夫有很多层次,自己一定要晓得。我们今天决定要用记数,记数是最低的功夫,从记数提升到无记无数,再提升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那是第三个境界。诸位明白这个道理,这个灵验你自己会得到。灵验的原理是诚则灵,灵是讲感应;诚则明,明是讲智慧现前。

云谷禅师教导他的,到这里告一个段落。下面就是讲了凡先生他修持的经历,如何将大师这一番开示完全落实在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是真功夫,值得我们学习。

【余初号学海】

我们从他的号也能够看出了凡之为人。他喜欢读书,好学,但是习气很重。学海,这个口气很大,很明显的,我们能够觉察得出贡高我慢,他确实是这样的人。

【是日改号了凡】

从这一天起,接受云谷禅师教诲之后,他就改号了凡。他把他的号改了,不用学海两个字,改作了凡;了是明了、了脱,凡是凡夫。

【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今天明白了,知道命运可以改造,数是可以能够突破的,不愿意再作凡夫,一心要想超越,所以把号改成了凡。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这个是修持功夫才得力的现象。我们自己要常常勘验自己,要认真反省:我今天这一天有没有空过?如果自己功夫不得力,这一天空过了。古时候谚语常讲,光阴非常宝贵,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一去不复回。真正成功的人,无论是世法是佛法,没有不爱惜光阴的,没有不珍惜光阴的,天天求精进,一天都不能够空过,这种人决定有成就。了凡从这个时候才算是认真用功了。每天依照功过格做反省的功夫,所以每天战战兢兢。于是觉得跟从前不一样,从前每天过日子是悠悠放任过去的,没有留意到,现在感觉到自己有战战兢兢的功夫,有一点不同的气象;时时刻刻能提醒自己,唯恐自己起恶念、说错话、做错事情,他有这个警惕的念头了。

常恐得罪天地鬼神。这些跟我们生活在不同维次的空间,高维次的能够看到低维次的,低维次的见不到高维次。譬如我们看到蚂蚁、小的爬虫,它们生活的空间是二度空间,我们生活在三度空间,我们了解它,它不了解我们。同样道理,生活在四度空间、五度空间,是我们今天讲的天地鬼神。有人问我:天地鬼神真有吗?我也不跟他讲真有、假有,我跟他讲,因为他们现在学科学,他相信科学,科学家说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就是中国古人、佛经里面讲的天地鬼神。他生活的空间维次比我们高,他知道我们,我们不知道他们。所以,真的有,不是假的有。这些人,只要我们心地真诚、清净,我们也能突破空间的界限,跟他往来、跟他沟通,不是做不到。

我们在三度空间,跟四度空间、五度空间打交道往来不是难事,更高维次空间的,那就不容易了。正如同我们是一个平民百姓,我们跟一个乡长、里长打交道很容易,常常见面;如果我们跟部长、跟总统打交道就难了。为什么?他太高了,我们不容易见到他。跟这个道理一样。所以,四度、五度空间跟我们近,就好像我们的乡长、邻长一样,容易接近。像天神,天神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那个高了,我们跟他往来就不容易,那要更深的定功,普通的定功是做不到的,经上常讲甚深禅定。在如来果地上,确确实实达到一念不生,清净到极处,于是无量无边的空间维次全部都突破了。所以他的生活空间就大了,太大了;虚空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一句话是实话,决不是赞叹,决不是夸大,实实在在的。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有这个能力,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佛说统统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有这个能力,你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是因为你现在有障碍。什么障碍?妄想、分别、执着,这个障碍你自己。你只要能把这些东西放下,你的智慧现前,你的能力现前;也就是你有能力突破各种不同维次空间,天地鬼神你都跟他往来,都跟他见到了。我们今天虽然没有能力,心还是动乱的,没有能力突破,但是要知道,天地鬼神看得到我们。我们起心动念要想到他们在我们的身边,于是恶念自然不敢起来,恶的行为自然会舍弃,达到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的效果。下面举例子,遇到有人憎恨我、讨厌我,有人毁谤我,在从前了凡先生遇到,是绝不甘心饶过人的,他决定有报复;现在他懂得了,不报复,心平了,能够恬然容受,心量慢慢拓开了,可以包容,这是修持功夫得力了。

【到明年】

诸位要记住,他是三十五岁遇到云谷禅师的,明年就是三十六岁。到明年。

【礼部考科举】

科举,这是礼部的考试。

【孔先生算该第三】

他参加这次考试,孔先生给他算命,他应该考第三名。

【忽考第一】

这就是他修持功夫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考第一名。

【其言不验】

孔先生给他算的命,头一次不应验。

【而秋闱中式矣】

同一年秋天,这是去考举人,他中了举人。考中举人,他命里没有的,这是改造命运效果非常明显的应验。诸位记住,一年!大凡改过自新,总是开头那个心勇猛,我们佛门也常讲,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化云烟,就没有了。这是人的通病。了凡先生第一年可以说是很勇猛精进,以后也退步了。虽然退步,他的警觉心常常提醒,还是很努力,进步得很缓慢,不如头一年,头一年进步快速,往后进步缓慢。后面他有反省,这是他难得的地方。

【然行义未纯】

他自己反省:我断恶修善做得不纯,夹杂太多了。

【检身多误】

检讨自己的行为,过误很多。

【或见善而行之不勇】

知道是应当要认真努力去做的,可是做得不够,没有尽心。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这是他自己的反省。早年修行,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正常的,每一个修行人都必须经历的。不要灰心,不要害怕,不可以退转,缓慢当中也要求进步就好。总是在进,进得不多,只要进就好。诸位要晓得,不进则退,那就可怕了。不可以说,我今天没有进步,但是也没有退步,实际上你已经退了。

【自己巳岁发愿】

己巳是三十五岁,就是遇到云谷大师之后,他就发愿断恶修善。

【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发愿做三千桩善事,整整十年,三十五岁到四十五岁,三千桩善事才完成。由此可知,三千善事是多么难行。但是,他天天是在做;十年,三千六百天,平均算起来,他一天还做不到一桩善事,好在他天天在做。我们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希望我们能够比他更勇猛,至少一天做一桩善事,能够做两、三桩,那就更好了,天天不要间断,我们的效果决定超过了凡先生。下面接着说: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这是叙述,他前面三千桩善事求功名,他考取了举人,应验了,但是用了十年时间,接着再许愿行三千桩善事求儿子。很难得,他是四十六岁的时候,庚辰是四十六岁,回来之后,请性空、慧空这些出家法师在东塔禅堂回向,十年把三千桩善事做成功了。回向之后,他又求生子的这个愿望,也许行三千桩善事。这个效验也很快,到第二年,辛巳是第二年,了凡先生四十七岁生第一个儿子天启。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

因为断恶修善有这么好的效果,信心就增长,行善就愈恳切。换句话说,断恶修善是愈来愈顺利,效验愈来愈显著。他每天修持还是用功过格,记在功过格里面。汝母不能书,这是说他的太太,太太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做一件好事,她就用鹅毛管沾着朱砂,朱砂是红色的,在日历上印一个圈,这一天做了一桩好事,用这个方法来记。下面则举例:

【或施食贫人】

这是好事情。看到贫苦的人,自己布施一点饮食给他。

【或买放生命】

放生是机缘,不要特意去买。每天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很活泼的这些动物,买了之后它确实可以能活得下去,你就买;如果看它这个样子,买下去放生它也不能活,那你就不必买。所以,每天遇到的时候就随便买一点,买了之后就放生。像这样的好事。

【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可见得他做得很勤,很认真去做。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

癸未年,了凡先生四十九岁,于前面庚辰发愿到癸未四年。前面三千桩善事十年完成,第二次发愿做三千桩善事四年就完成,可见得是愈做愈顺利。

【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

他做得很如法,也很认真,按照规矩去做。这三千善事做好了,请法师这一次在家里面回向,诵经回向。

【九月十三日】

这是同年九月十三日。

【复起求中进士愿】

他的口味也愈来愈高了,这是希望中进士,进士在古时候是学位里面最高的。

【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

丙戌,又过了四年,许这个愿四年之后,果然登第,考中进士。这一年了凡先生五十二岁。

【授宝坻知县】

中了进士之后,朝廷就分发他到宝坻县去当知县。他在宝坻任职的期间有七年,就是一五八六年到一五九二年,这七年他作宝坻知县。上任之后,他说: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了凡先生做得确实不错,很认真,很如法。做了知县之后,他就准备一个本子,这个本子是空格的,题名叫治心篇,对治心里头的恶念。每天早晨起来坐堂,坐堂就是现在讲的上班,办公的时候,他的随从就把这个本子带去,交给办公室里的人员,伺候他的这些人,把它放在办公桌上,他每天所做的善恶,全部都记下来。晚上在庭院里面设一个案桌,仿效赵阅道。赵阅道是宋朝时候人,宋仁宗的时候他作御史,为人公正无私,所以当时称他作铁面御史。他每天晚上都在庭院当中摆香案,向上帝祈祷,把自己一天所做的善恶都写成疏文,好像报告上帝一样。由此可知,这个人的大公无私,绝不隐讳自己的过失。也用这个方法断恶修善,天天如此,这个很难得。换句话说,如果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不敢向上天说的事情,他决定不敢做。不但不敢做,念头都不可以生。因此,他到晚年,断恶修善的效果愈来愈殊胜。他说: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这是讲天启的母亲,就是他太太,看到在这个县衙里面,县衙相当于现在所讲的县政府,在县政府里面没有什么善事可做。从前在家里面常常跟街坊邻里走动,做善事容易;现在做了官,知县的夫人走到哪个地方都有人接待,换句话说,没有机会给你做善事。于是她很忧愁、很忧虑:你现在许做一万桩善事,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得完?这是提醒了凡先生,了凡先生听了这个话也很懊恼。他有感应: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这是感应,心真诚就有感应。他晚上睡觉梦到一个神人,梦到一个天神,他就向天神说:我许做一万桩善事,恐怕很难满愿。这个神人告诉他:你的善愿已经圆满了,就是减粮这一桩事情,万行俱完,你就圆满了。天神提醒他。确实有这桩事情,他下面说:

【盖宝坻之田】

这就是田租。

【每亩二分三厘七毫】

他觉得这个田赋太重,他做了县长之后,把这个田赋减轻了。

【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

确实有这桩事情。这是他作县长的时候做过这桩事情,梦中天神知道了。

【心颇惊疑】

这个事情,天神怎么会晓得!告诉他:就这一桩事情,你一万桩善事已经圆满了。

【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知,且问此事宜信否?】

五台山的幻余禅师,他们相识多年,到宝坻跟他见了面。他就把梦中的事情向幻余禅师请教,并且问天神讲的话可不可以相信。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

这是依据经典理论来说的。为什么?善心真切,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今天讲做三千桩善事、一万桩善事、十万桩善事,都是从分别执着里头变现的境界,你还是有范围的。如果是真心去做,真心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极小的善也遍虚空法界。很少人懂这个道理。所以菩萨极微细的善,那个小善他能变得无量无边,变成大善。世间人往往像了凡先生,许一万桩善事,做得那么辛苦,小善。为什么?你没有脱离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有妄想分别执着,他行的善有量,有限量;如果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他修的善极小的善都没有限量,变成无量无边。所以说一行可当万善,这是对他讲的。其实一行是无量无边的大善,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拓开心量非常重要。我们在世间做的善事大小与自己心量有关系。心量愈大,小行变成大善;心量要是非常狭小,大行变成小善。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这两句从理上讲的,然后从事上说:

【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你这一善,万善就圆满了。你能够减收田赋,你这一县的人,农民都受惠。你这一县不只一万个农夫,何况农夫他还有家口,他家里头还有父母、妻子、儿女,统统都受惠。你这一桩事情,所以说公门好修福。从前的人为什么要希求科第?为什么要希望去作官?作官容易修善。像平民,要想修一万桩善事多么艰难。你这个县长,就一桩事情,你万善就圆满了,公门好修善。反过来,你要作恶也容易。如果你嫌这个田租太少了,我还要加重一点,多收一点税。好了,你这一念就造成了万恶。道理在此地,善恶就在这一念之间。

在古时候,只有作官的人有这个地位、有这个权势,他容易,为恶、为善都方便、都容易。现在这个时代不一样,现在这个时代修大善、造大恶,在许许多多行业里头都能做得到。而最容易做到的,无过于现在所讲的娱乐界、影剧界、传播公司,操作的这个权,超过帝王,超过国家的领袖。尤其是现在的卫星传播、网路传播,如果我们传播是正面的、善行的,能够启发众生、广大的群众,让他能够觉悟,让他能够知道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这一个小时的播出,超过袁了凡先生的万善。如果我们播映的节目是负面的,教导人杀盗淫妄,你这一个小时的罪过,就是阿鼻地狱。由此可知,现在的人不必去求功名,不必要去做大官、掌大权,不必!哪一个行业里面断恶修善都比过去方便太多了。这是我们要懂得。现代的科技发达,在这一方面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方便,但是这个方便有正面、有负面,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吉凶祸福确实是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个事情说清楚、说明白了,了凡先生也非常高兴。

【吾即捐俸银】

捐他的薪俸。

【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斋僧就是请出家人吃饭,供斋。这是好事情,请一万个出家人来接受他的供养,以这个福来做回向。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

孔先生给他算命,他的寿命只到五十三岁,五十三岁这一年他要死了。

【余未尝祈寿】

他并没有特别的求寿命、求长寿,他没求。

【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五十三岁这一年,他平平安安的度过,他没有求寿命,今年他已经六十九岁。这个时候已经从宝坻知县退休了,退下来了。从这一句我们就懂得,这四篇文章是六十九岁时候写的,教导他的儿子天启。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

这是引用《书经》里面说,天道难信,为什么?以其命之不常,也就是说,定数是会变的,不是恒常的。又说惟命不于常,天命无常,修德为要。这些话都是真实话,决定不是妄语。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他对于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于是要接受圣人的教诲,自己要知道改造命运,要知道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个人是英雄豪杰。决定不能跟一般凡人一样,一生听命运的主宰,那就大错特错了。尤其不能造作罪业,造作罪业损自己的福,折自己的寿,这是愚痴到极处。纵然你是大富大贵,你的富贵可以久享,因为你造作不善,你的福折了,寿也折了,这是世间很愚痴的人。因此,人不能不受教育,尤其不能不受圣贤的教育,唯有受圣贤教育才能够明理,才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境界。今天就讲到此地。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重修命运

◎ 杜大宁 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跟几个亲戚合伙做棉花生意。结果,他们第一次外出购货,就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暴雨,数千斤棉花被浸泡在库房里霉烂,损失惨重。当他黯然返回家乡后不久,父亲经营的饭铺意外遭遇大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你的心决定你的命运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强调因果。但我们认为的因果,往往局限于现象,局限于具体事件。事实上,意识活动也离不开因果,我称之为心灵因果。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这种因果时时都在发生,只是我们未加关注而已。当我们不断重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黄念祖:至心精进 第五卷

至心精进 第五卷黄念祖老居士【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

刘素云:人生的命运可以转变

「听经十几载,改变我人生」。我就是衷心的要告诉大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生的命运可以转变。谁来转变?你自己来转变。怎么转变?听经闻法。因为我这个路是这么走过来的,成功了,所以我把我这个成功的经验告诉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