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旨归: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九之二
2025-05-22 07:46

卷第九之二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九之二

颂二

(点校者注:此下白牛图有两种版本,两存,供读者参究)

有引并述此颂,若作图者,须一一如颂中各句,及颂後小字而作。傥少不合,则大背宗旨。其第九圆相一图,或并不作圆相,但存一白幅亦可。

白牛在西面东。

童子在东面东。

主人问牛所在,童子失措。更一人自西来,以手遥指。

童子面西急走。

田中多有牛 。

白牛隐卧田中。

童子遥见欢喜。

白牛从容起立。

童子喜抚其背。

童子闲坐石上。

白牛饮涧自适。

夕阳在山,白牛归宿。

童跨牛背,吹笛自乐。

明月在天,牧童拍手自歌。

人牛俱不见,唯一圆相。

童子向东前行,白牛相随在後。

大雄峰群峰之中,巍然端坐,为山正主。

百丈峰大雄之东,危岩杰时,俯临万竹。

独立峰大雄之西,峭壁千仞,有若天门,亦名海日幢。

五莲峰独立峰前。五峰行列於寺之西,并似青莲。

二乳峰在寺东南,回顾梵刹,情同慈母。

天鼓坪大雄百丈两峰之间,行时皆逢逢有声,震动岩谷。

碧玉坪在藏堂东,修竹巨石,可行可坐。

碧坪在藏堂西,与碧玉坪相对,皆从大雄峰而发,如两瓣青莲华叶,是为梵刹内护。

神舟峡俗称灵岩豁,两壁峭立,相传为神舟行处。

秘藏岩在碧坪北,大石三座,如伊字三点,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其前可结小茅。

龙树泉旧名龙泉,祈雨最灵,载一统志,山由此得名。正在大雄百丈两峰之中,

堪表中道,如龙树大士造中观论,传佛心印,其味醇正,润益无穷。

欢喜泉出百丈峰之东,冬夏不绝,饮之甘美。

安养泉出大雄峰之西,味尤醇美,犹(苦)[若]醍醐。

澡月池在碧玉坪西麓,积龙泉所成也。

谈经石俗呼神舟石,在安养泉左,可坐廿余人,时泉声淙淙。

跏趺石大雄峰之麓也。相传大风雨时,从峰头迸。在藏堂东北隅,群木交 ,堪坐数人。远望前山,叠翠数重,并相环拱。

万竹坞旧名上房坞,今精舍名摄香居。

千梅坞由万竹坞东上,怪石崎岖。人迹罕到,野梅无数,开则半山 白,香风远传。

金仙洞旧名仙洞,在龙树泉下,载一统志,每为苦行衲所居。

华严洞在二乳峰左,而外向东南,日出则先照之。

白牛十颂(有引并序)

(此颂若作图者,须一一如颂中各句,及颂后小字而作。倘少不合,则大背宗旨。其第九圆相一图,或并不作圆相,但存一白幅亦可。)

向有二种牧牛图行世,一从未牧,至双泯为图。十牛,自黑渐白,以至於无。一从寻牛至入廛为图,亦十牛,始终皆白。虽云大同小异,旨趣固自别矣。禅观之暇,偶为会通。稍稍更定,作十颂。非敢求异古人,冀自冥心一辙耳。

白牛原不远山童,无奈山童面向东。柳绿桃红空恋惜,凝眸尘劫好懵懵。

(白牛在西面东,童子在东面东)

右失牛,配理即佛也。所谓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

主人忽问牧童牛,回首茫茫何处求。赖有来人指往路,白牛端的在西头。(主人问牛所在,童子失措。更一人自西来,以手遥指。)

右寻牛,配名字即佛也。谓从经典,或善知识,创闻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发心愿求,返本归源。

蓦直追寻路渐西,荒原踏破是牛蹄。一回瞻视知端的,信步前行不复迷。

(童子面西急走,田中多有牛迹)

右见迹,配观行即佛也。谓圆五品位,依圆解修圆观,圆伏五住烦恼。

横穿九十六烟村,忽睹牛王露地蹲。从此脚跟轻快也,假饶气急不须论。

(白牛隐卧田中,童子遥见欢喜)

右见牛,配相似即佛也。谓圆十信位,相似得法性理水。

六根清净,见思先落。证位不退,尘沙亦落。证行不退,但犹未证无功用道。

水穷山尽不辞劳,趁到牛边功已高。叹息无端成久别,而今方得解天弢。

(白牛从容起立,童子喜抚其背)

右得牛,配分证即佛也。谓圆初发心住,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

入秘密藏,生如来家,得念不退,至十住,皆此中摄。

雪山香草甚甘肥,清冷流泉可疗饥。不羡稼苗盈野绿,悠然饱足度余晖。

(童子闲坐石上,白牛饮涧自适)

右护牧,亦分证即佛也。谓圆十行,一行一切行,称性功德。

夕阳将尽晚霞稀,就路还家不用挥。一曲无生吹短笛,余晖犹自照庭闱。

(夕阳在山,白牛归宿。童跨牛背,吹笛自乐。)

右骑归,亦分证即佛也。谓圆十回向法界愿行。事理自然融合,回入平等法界海。

白牛何处本无踪,牧竖高歌明月峰。万象光含秋露冷,桂枝犹自影重重。

(明月在天,牧童拍手自歌。)

右忘牛,亦分证即佛也。谓圆十地,纯智忘理。犹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荷负法界众生,普入三世如来智地。

逸多弹指阁门开,笑杀当年小善财。烟水百城空自历,人牛绝踪梦初回。

(人牛具不见,惟一圆相)

右双泯,配究竟即佛之根本智也。谓始本不二,理智一如,。彻证三无差别之性,亦无能证所证可得。

依稀何处现人牛,垂手相将入市游。借问人牛还似昔,云何无失亦无求。

(童子向东前行,白牛相随在後。)

右入廛,配究竟即佛之後得智也。谓佛果後普贤行,乃尽未来际常然大用之门,能同流九界,广度含识,实无加於双泯之体。

颂仰答高峰大师六问六首(有小序)

高峰大师,励头陀行,力扶祖道之衰。有参学者,必先令然指受戒,方乃授以心要。其砥柱狂澜之志,亦甚切矣。今观室中垂问语,无非因病发药,痛处加锥。近来禅德,每作一色边事会去,辜负祖意,不既多乎。不揣疏愚,敬为仰荅,兼系一颂。醍醐毒药,毒药醍醐,一任具舌者之自辨也。

问,大彻底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

仰答,犹有彻底者在。

颂曰,理极情忘退步难,转身一句葛藤繁。石人抚掌歌明月。寄语禅流莫浪看。

问,佛祖公案,是一个道理,因甚有明与不明。

仰答,为是一个。

颂曰,千差万别势隆穹,樵子休商穷与通。侧看是峰横看岭,只因身在此山中。

问,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甚不守毘尼。

仰答,邪法难扶。

颂曰,解脱翻成荆棘因,暗中触宝漫伤身。自从拶入波离室,梵網光流劫外春。

问,杲日当空,无所不照,因甚被片云遮却。

仰答,瞥。

颂曰,缘见因明被暗欺,晴空何碍片云移。欲从遮照分宾主,岂借毘岚努力吹。

问,人人有个影子,寸步不离,因甚踏不著。

仰答,踏著即非影子。

颂曰,认影迷真最可怜,不堪忽後又瞻前。晚来演若狂心歇,童子南询脚底穿。

问,尽大地是个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烧却。

仰答,火光三昧。

颂曰,火光三昧最芬清,切忌从他觅化城。烹熟法身冬至後,黄钟重奏一阳生。

三观莲华颂(有引)

一心三观,即妙法莲华也。本非定三,岂应分颂。然亦非定一,姑妄分之。读者幸勿以辞害意。

空观莲花颂曰,

觅心觅佛了无踪,一叶荷香裹太空。消尽涅槃生死梦,相看仍在宝池中。

假观莲花颂曰,

蕋幢叶叶含尘界,光影相吞孰可穷。历尽普贤毛孔後,始知生长福城东。

中观莲花颂曰,

剑树刀山觌面呈,莲花青赤倍分明。(安经中云有优钵罗地狱,此云青莲花。复有波头摩地狱,此云红莲花,故云。)遮那身土从来遍,拟议思量转似盲。

北天目灵峰寺二十景颂(有序)

灵峰山,古称为北天目。辛未冬入山结制,即有偈云,灵峰一片石,信可矢千秋。甲申秋,从槜李入山,复有句云,灵峰片石旧盟新。不谓乙酉春,偶游石城。直至已丑深秋,方获归卧也。俯仰泉石,胜概纵横,纪其大者,略有二十,聊当化城,毕兹余喘,自非乐土,终弗与易矣。

鹫岭遥传祇一枝,由来吾道贵闻知。但从龙树通消息,不向黄梅觅破衣。

(大雄峰,群峰之中,巍然端坐,为山正主。)

应据当阳显别传,较来仍是正中偏。马驹踏杀人无数,毕竟还他怀海贤。

(百丈峰,大雄之东,危岩傑峙,俯临万竹。)

大壑风吹帀地寒,芙蓉削出翠难看。几翻倒岳倾湫後,方识孤危却自安。

(独立峰,大雄之西,峭壁千仞,有若天门,亦名海日幢。)

九品何须一一求,戒乘俱急已前收。须摩去此洵非远,触目标心寄玉浮。

(王莲峰,独立峰前,五峰行列,于寺之西,并似青莲。)

秀出双双巽岫高,不随春色醉仙桃。山中薄有天厨供,傭向人间问紫袍。

(二乳峰,在寺东南,廻顾梵刹,情同兹母。)

度他何必起风波,莫怪齐东传事讹。纵使铁船终不烂,几人能听屈原歌。

(神舟峡,俗称灵岩豁,两壁峭立,相传为神舟行处。)

虚空为虡大地枹,无问自说声有无。唤醒痴禅计离绝,但观一诺还一呼。

(天鼓坪,大雄百丈两峰之间,行时皆逢逢有声,震动岩谷。)

两涧泉声夹竹岡,恍疑罗带曳琳琅。经行饭後无余事,一任跏趺送夕阳。

(碧玉坪,在藏堂东,修竹巨石,可行可坐。)

闻说从来道不孤,万筠丛里卧璚株。凤兮未肯甘衰德,早向深林避網罛。

(暎碧坪,在藏堂西,与碧玉坪相对,皆从大雄峰而发,如两瓣青莲华叶,是为梵刹内护。)

不是因缘不自然,大雄特地露言诠。刹尘演说虽无隐,水性终须饮者传。

(秘藏岩,在暎碧坪北,大石三座,如伊字三点,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其前可结小茅。)

四性无生八不该,谁将宗说强分开。但看滴滴归沧海,始信源从阿耨来。

(龙树泉,旧名龙泉,祈雨最灵,载一统志,山由此得名。正在大雄百丈两峰之中,堪表中道,如龙树大士,造中观论传佛心印,其味醇正,润益无穷。)

百丈峰头涵蓄深,泠然东国沁禅心。维摩摘取虽非远,未许贪夫著意斟。

(欢喜泉,出百丈峰之东,冬夏不绝,饮之甘美。)

忍土尘劳不可噬,能仁格外垂恩济。引取珠王十四枝,来向山中宣妙偈。

(安养泉,出大雄峰之西,味尤醇美,犹苦醍醐。)

历尽青山数十层,盈科聊就此中澄。长空如洗标孤影,不向污流别觅朋。

(澡月池,在碧玉坪西麓,积龙泉所成也。)

未必神舟是戏詀,坐闻泉水日喃喃。满慈久已成狮吼,暗证徒将口舌缄。

(谈经石,俗呼神舟石,在安养泉左,可坐廿余人,时泉声淙淙。)

大雄久欠儿孙债,劈取须弥安此界。宾头未敢向空旋,米芾不妨频下拜。

(跏趺石,大雄峰之麓也,相传大风雨时,从峰头迸墜。在藏堂东北隅,群木交暎,堪坐数人,远望前山,叠翠数重,并相环拱。)

举世昏昏耻独惺,乱山深处且埋形。夜来风雨摧残草,唯有修篁不改青。

(万竹坞,旧名上房坞,今精舍名摄香居。)

藏身之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东风误报春光好,香色分明举似人。

(千梅坞,由万竹坞东上,怪石崎岖,人跡罕到,野梅无数,开则半山遍白,香风远传。)

何必高夸鸡足山,个中趺坐亦安闲。纯阳飞剑心机错,好向黄龙问过关。

(金仙洞,旧名仙洞,在龙树泉下,载一统志。每为苦行衲所居。)

独据东南最上头,天空海阔一浮沤。饶君先入如来慧,争奈群机摄未周。

(华岩洞,在二乳峰左,而外向东南,日出则先照之。)

自颂法华堂问答六首

一问,步步不曾离著他,因甚麽举似不出。

答,举则不似。

颂曰,演若迷头向镜驰,狂呼历劫未曾痴。朝来摸著娘生鼻,到底双双两下垂。

又答,分明举似。

颂曰,分明举似不争差,步步何曾离著他。更问之乎并者也,胡人月下吹胡笳。

二问,说得了了分明,因甚麽用他不著。

答,说底是甚麽。

颂曰,家常茶饭日三餐,一饱浑忘饥与寒。只恐鲜能知此味,别图凤脑与龙肝。

又答,步步不曾离。

颂曰,分明步步不曾离,日用寻常尽是伊。怪底春光遍桃李,东风消息几能知。

三问,三身与三自性。是同是别。

答,且道是同是别。

颂曰,三性三身别复同,分明指示不须融。独怜村里三家犬,月下啀喍吠草丛。

四问,一切法皆可作四句,且如三身,各四句如何作。

答,四句历然。

颂曰,无性缘生触处通,有无情理互含容。一微亦必存方分,儱侗如何达此宗。

自颂除夕问答二十首。

一问,如何是为实施权。

答,家家有路透长安。

颂曰,治水功成定永图,荒要侯甸各分符。始皇吞并非良策,眨眼秦婴已献俘。

又答,病多药多。

颂曰,病多药亦多,须是问耆婆。黄龙汤一味,那得起沈疴。

二问,如何是开权显实。

答,借婆衫子拜婆年。

颂曰,礼到何劳漫费钱,大家恭敬贺新年。面门欢喜心安乐,不羡无怀与葛天。

又答,子等心亦等。

颂曰,子等心亦等,况复赀无尽。周给本非难,只愁不自肯。

三问,如何是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答,岁岁黄莺啼绿柳。

颂曰,春光一度一番新,赚得娇奴起怨情。独有东村王大姐,依依犹忆旧时人。

又答,万古碧潭空界月。

颂曰,万古碧潭月,盈亏时出没。捞摝非有无,大辩终须讷。

四问,如何是观心若起,本迹俱绝。

答,泥佛填官路。

颂曰,路边掘土成尊像,要走还将尊像填。只恐傍人眉墮落,漫同院主怨天然。

又答,两个泥牛斗入海。

颂曰,泥牛斗入海,木人齐喝采。堪笑石女儿,犹向波间待。

五问,如何是止观不二。

答,天昏地陷。

颂曰,混沌凿开分两仪,成形成象漫猜疑。虚空消陨知何许,正是讹传盘古时。

又答,古镜挂高台。

颂曰,古镜挂高台,何妨胡汉来。秀公多拂拭,拂处转多埃。

六问,如何是具缚凡夫,能知如来秘密之藏。

答,几处报仇身不死。

颂曰,一自椎秦博浪沙,转逢黄石圮桥斜。素书虽作刘家用,与赤松游路未赊。

又答,跛足长年牢把柁。

颂曰,专心牢把柁,跛足难行路。看风便使帆,沧溟顷刻过。

七问,如何是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答,千场纵博家仍富。

颂曰,梢粗胆壮赌场雄,破尽寒酸士子风。一掷便输千亿界,陶朱虽富未堪同。

又答,一线银钩光遍地。

颂曰,银钩光遍地,一线天边丽。初夜漏声寒,影向千江渍。

八问,如何是不断生死而入涅槃。

答,大沩山下水牛肥。

颂曰,不是冤家不聚头,自身有债自身酬。牧童若解深深意,莫把绳鞭强系留。

又答,七金香水浪滔天。。

颂曰,香水浪滔天,潜流注百川。谁能尝一滴,却病且延年。

九问,如何是续佛慧命。

答,依旧可怜生。

颂曰,果然依旧可怜生,拄拄撑撑直到明。普请大家同著力,莫教倒却葡萄棚。

又答,饥来吃饭。

颂曰,佛命不可断,饥来须吃饭。一日要两餐,莫学饿死汉。

十问,如何是腊月三十日用得著的。

答,银马金钱接灶神。

颂曰,银马金钱接灶神,殷勤礼拜祝虔心。一门和气生千福,四季平安抵万金。

又答,困来打眠。

颂曰,腊尽事清闲,困来便打眠。一梦犹未足,爆竹庆新年。

颂答如母问二首

问,人问祖师,百年後甚麽处去。

祖云,檀越家作水牯牛去。

学人随来得麽。

云,须衔一茎草来,水牯牛即不问。

如何是一茎草。

答,即是自已吃的。

颂曰,生死路茫茫,轮回正未央。须衔一茎草,切勿借他粮。

问,沩山遇寒拾,拾虎吼三声。又拈杖云,唤者个作甚麽,意旨如何。

答,忘却了也。

颂曰,两度拈来一总忘,何须平地别商量。同条生不同条死,愁听寒鸦度夕阳。

礼舍利塔颂

塔在歙县,丰南吴大年乃孙粲如家。

无量戒定慧,庄严净法身。法身非非色,非色未可名。

碎作八斛珠,颗颗全性真。是以广流布,在处呈光明。

善哉大年翁,获此出世珍。善根不可尽,亘古恒新新。

照此正信家,允作菩提祯。宁唯一家宝,人天所共尊。

顶礼成缘种,分明乐土津。

梵网室铭

问予何所矢,恒参梵網旨。坐断百非源,方知唯此是。

不离最初心,即是舍那髓。渐顿宁有歧,一多岂异轨。

验果愈明因,托事益显理。莫谓浮囊微,堪作中流砥。

谛观心地门,应信室非迩

德林座右铭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

以切蹉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故曰,忠以行已,恕以及物。又曰,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净社铭

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杖铭四首

中虚而实,节厉而温。助尔神足,游戏法门。

追遗踪於前迈,导景从之後昆。(归一兄,木竹桃)

放去柱地擎天,拈来磕头砰脑。同上须弥峰,共行长安道。

咄,若非拨草并瞻风,不二法门何处讨。(为蒋水兄)

有首不昂,有趾不鹜。将欲向前,退後一步。(为灵隐兄)

人谓尔虚,我知尔实。我扶尔行,尔为我弼。

相对无言,非干意密。蓦入千峰,依然一室。(自用木竹杖)

净信堂铭

我所住堂,皆名净信。轮相初开,破疑前阵。五悔功成,至心发轫。

二观圆融,随机善进。平等法身,三昧中俊。观察已心,念佛心印。

决定应离,杂乱垢烬。三忍四佛,康庄非峻。

梵网室铭

我所住室,即名梵網。十方佛法,犹如观掌。文字性离,非默非响。

更言不立,无端成两。心地法门,戒光森爽。性修交成,实相斯朗。

法报化身,体方且广。华藏庄严,镜中现像。

方竹杖铭四首

藏虚於室,寓圆於方。拄天帀地,随君举扬。

咄,转身何处寻踪迹,蓦直归家夜未央。(赠苻一)

直中绳,方中矩。欲问来由,宾中识主。(赠如是兄)

不存轨则,聊示方隅。肩云戴月,逸尘而趋。(赠知卜)

母刓汝体,母露汝端。舍之栗栗,用之跚跚。(自题)

拄杖铭

有时拄地擎天,塞断圣凡鼻孔。有时担云荷月,挑开佛祖眼睛。

欲问何年骨董,依稀烟水百城。

箸铭三首

法味盈齿,不烦染指。离却单传,白拈嚆矢。

用有待,体无三。尔知味,我何贪。

单不立,只难擎。借筹画,拟调羹。

王学古座右铭

浩然之气,人皆性具。何以养之,集义是务。义非可袭,爰称正路。坦坦周行,不忧不惧。

立命知天,非域气数。闭门造车,出门合度。道之所存,非毁何顾。道之不录,荣名何慕。

熟寐终夕,弹指便寤。南溟北溟,任尔游寓。嗤彼昏盲,蝇趋蛳附。夏则喜风,冬乃贪燠。

悟性成修,力用斯裕。摩尼在幢,众宝普澍。此外寻玄,五十百步。

四无量心铭四首

视人之善,犹已之善。视已之善,犹人之善。念念同观,亘古无间。

法界偕游四德城,方满最初宏誓愿。(慈)

视人之恶,犹已之恶。视已之恶,犹人之恶。猛省力除,无令愧怍。

法界众生三毒除,彼我同归无上觉。(悲)

视人之乐,犹已之乐。视已之乐,犹人之乐。所欲与共,嫉妒永却。

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偏空寻略彴。(喜)

善恶性具,善恶性空。何喜何怒,如空御风。默持机感,妙应无穷。

大圆镜智照不疲,岂似权乘作意通。(舍)

妙严室铭为庸庵作

忘粗斯妙,不饰斯严。慎尔幽独,自牧以谦。

干将匪利,口斧诚銛。君子自返,慧日普瞻。

戒心戒方铭

悔过不如防过,惜福尤宜积福。佛法深妙无穷,切勿自弃自局。

若要熟处渐生,先须生处渐熟。

艮六居铭

一念迷妄,六尘顿陈。结根盘错,流逸奔尘。造业招苦,三有逡巡。

遂经旷劫,茫弗问津。遘此痛苦,悟身非身。拔妄内伏,不见其人。

思不出位,庶几返真。

止观十二事箴

法无去来,妄情徒挠。了行非行,大拙至巧。(行)

中立不倚,未是深禅。了住非住,乃知不迁。(住)

身心未忘,终成掉悔。了坐非坐,入三昧海。(坐)

万善未圆,忍墮痴狱。了卧非卧,梦行乃足。(卧)

搬柴运水,体自如如。无作而作,白牛大车。(作)

名字性空,何法何语。不取於取,诸佛所许。(语)

空华水月,何去何来。无见非见,切勿乱猜。(见色)

空谷传响,正法恒宣。闻所闻尽,贯花涌泉。(闻声)

栴檀伊兰,何美何敝。鼻孔依然,已超人世。(嗅香)

梦享酥酡,醒不拭吻。段食性空,奚劳欣愠。(受味)

离既非有,合亦何关。无痛痛觉,刀火闲闲。(觉触)

法由心生,心随法幻。觅之无踪,月沈古涧。(知法)

祈雨词

春苦雨,夏苦晴。一晴一雨,唯识所呈。识无主宰,随业所萦。吁嗟业兮,同分相成。

感此酷毒,民弗聊生。匪龙王之失德,岂天帝之弗情。由予德之不类兮,违誓铠之深宏。

今竭志而悔过兮,扣大士之宿盟。悲下民之莫拯兮,云四合而雷轰。霈甘泉於大地兮,俾溪涧以渊泓。农欣获於秋实兮,盗弭迹而安平。荷三宝之恩济兮,渐去邪以归正。并翘请於天龙兮,鉴予怀之恳诚。同辅弼於菩提兮,共遄造乎觉城。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九之二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