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旨归: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九之三
2025-06-13 10:27

卷第九之三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九之三

赞一

释迦牟尼佛像赞二首

百万人天眼本明,拈花无语并传真。饮光一笑生波浪,直到如今未太平。(拈花相)

尘点劫前生计绝,惯从人世弄风魔。世间不解乾城影,漫说须从者里过。(雪山苦行相)

阿弥陀佛像赞九首

一指光,周法界。十念成,皆自在。感应道交,生佛无碍。讨甚自性弥陀,只此岂属心外。

光明寿量无伦匹,慈眼悲心彻底呈。只手长舒尘点劫,一般也是惜儿情。

观常作佛,佛常在观。心想遍知,同条共贯。

如来法界藏身,遍入众生心想。譬如月印千江,一切有目同仰。

若欲离此觅真,何异舍声索响。总云者个便是,依旧无端成两。

极乐大圣,法界医王。入慈悲定,放智慧光。尽未来际,恒照十方。

众生念者,摄取不忘。以如幻力,应物现色。妄想稠林,相好百亿。

即影即真,不二不忒。嗟彼生盲,觌面弗识。别觅玄机,翻堕见惑。

我今稽首,满月万德。愿共含灵,归安养国。

稽首宏愿四十八,一一愿光不可尽。果彻因源恒度生,莲华国土如明镜。

睹影闻名创发心,顿入宝王三昧印。但勤瞻礼莫辞劳,纸墨元同法界性。

缘生当体空假中,四德三身不别并。况复澄空月正圆,心水澄清月自映。

两朵莲华足底安,一双空手悲心切。觌面相逢法界身,虚空大地流鲜血。

诸佛正遍知海,不离众生心想。是故眼见耳闻,尽是弥陀声像。

痴人舍此别求,唤作法身向上。谁知弃有觅空,一体无端成两。

若知两既不存,毕竟一何须尚。炽然礼拜称名,即是超方伎俩。

稽首西方须摩提,无量清净平等觉。乘於六八大愿轮,示现八万四千相。

相有八万四千好,好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中照法界,普摄念佛诸有情。

犹如慈母念一子,是故入此三昧王。名为普现一切相,画师承此三昧力。

纸笔为缘妙相生,此相即是因缘生。生即无生具三谛,三谛三身既宛然。

四德应知无缺减,所礼既即谛与德。能礼应知即止观,谛观名别体复同。

是故能所性空寂,稽首如空无所依,是即自性无量觉。

一佛二菩萨像赞二首

麻麦漫充饥,平地风波险。瞥悟本来心,无端石火闪。

跨师执如意,佛祖供褒贬。乘象阅大经,何曾有一点。

唤作佛菩萨,虚空不受染。礼拜任众生,尽礼原非谄。

咄,直饶恁麽举扬,也是白圭自玷。(出山相)

稽首阿弥大导师,观音势至同悲智。愿轮无尽等虚空,历劫长行不思议。

生界不空行不休,此是四宏无作誓。生界本空行非行,谁知二谛是一谛。

二由一有一莫守,非一非二非三四。三二宛然显一真,大圣以此垂恩济。

但愿众生悟自心,自心那复存横竖。横竖无非法界心,法界亦是强名字。

即知自心三圣人,本与众生体不异。觌面三身四德新,纸墨笔腕非他事。

身命归依能所忘,双忘双照恒如是。(西方三圣行像)

三大士像赞

成群作队,无风起涛。骑师跨象,何足称高。鍊得身形似鹤,祇是自苦自招。

忽然遇著文喜,毕竟如何解嘲。咄,杨柳垂垂春尽绿,清明时节雨如膏。

地藏慈尊像赞五首

同体大悲,无缘宏誓。千佛之祖,群生之裔。定入刹尘,珠悬三际。

轮相破疑辩才显谛,欲令戒学重明,顶礼莫存分剂。

人但知其地狱救苦,不知其无处不现。人但知其临终扶持,不知其无时不念。

三部经王,二种妙观。十轮重匡末法,三轮尽裂疑羂。此无量门中,第一神速法门。

从来若逢不逢,似见非见。不肖子,一生极力举扬,独许归信无间。

尚有一事怀疑,问取法身莫辨。

众生堕落地狱,皆由破戒重障。大士入狱救苦,独现声闻戒相。

不解剖判法身,偏解拈提向上。此是无作妙色,众生性具家当。

握珠坚强戒身,地藏人人地藏。五乘该尽孝慈心,最是医王愿力深。

百草根茎皆不弃,赢来大地足知音。

涕出何须更著惭,馆人相识恨长含。一哀偶遇横流泪。处处临丧欲脱骖。

普贤愿王像赞二首

介尔一心,万行具足。表以象王,支七牙六。除尔嗔心,便转妙毂。

法界宗师,昭彰耳目。远证读诵,近严幽独。觅即不见,见即受毒。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尘尘华藏,从此彰烁。不昧因果,法界开拓。

问取枣柏,玄珠在索。

文殊师利法王子赞二首

稽首大智德勇健,表於无畏师子王。能照八万四千律,皆作甚深般若光。

手执如意摩尼宝,所游自在妙吉祥。怖魔破恶亦除馑,大乘僧义难测量。

巨石乔松恒演法,无是非是身堂堂。

一片青山,无边波浪。动静不生,奇形异状。涌出宝莲,文殊在上。

大智勇猛,识风鼓荡。若欲思量,命失身丧。

普门大士像赞二十四首

一滴军持,汪洋非浅。洒尽三千,不亏不衍。生界若空,斯行乃转。(行像)

白者是纸,黑者是墨。何处是紫竹林,甚麽是磐陀石。

希有大士,无作妙德。不向空中现影,偏借灵於手笔。

识海波澄月影寒,蒲团叶翠苔痕碧。南海波斯到岸来,明珠价值微尘国。

如意纵横,莲经灿烂。师资追随,虚空彼岸。

欲识两人真面目,一般是有血性汉。(血书观音善财相)

取草为座,名曰吉祥。定共道共,总此浮囊。无非佛行,象顾师行。

普门示现,比丘中王。(比丘相)

磐石宴坐,无得无说。妙法两函,红炉点雪。手足分明,机关迥别。拟议思量。证龟作鳖。

蒲团寂寥,云衣绰约。大悲法门,借病作药。教苑筌罤,禅河略彴。顾问善财,南询路漠。

佛法无多,商量浩浩。说则不周,行则不到。怒目扬眉,逢强须暴。一炷名香,魔军永埽。

宝莲本向真空涌,月面还从性海升。踏破波涛全是水,不劳彼岸较先登。

风浪千寻,神通一味。游戏翩翩,何拘何系。踏破须弥万朵云,众生见者咸如意。

入定何如出定时,渟渟甘露浸扬枝。大千无地留烦恼,剩有空拳诱小儿。

一颗摩尼,光遍法界。卷之舒之,随心自在。倚坐危岩,忘形绝待。

甘露杨枝,妙叶兼带。唤作禅机,空拳捏怪。独许童子追随,鹦鹉依然云外。

巍然独坐大雄峰,度尽众生不见功。描出虚空千色彩,依稀未睹紫金容。

稽首大悲自在觉,圆满无碍陀罗尼。慈威折摄不思议,定慧庄严无等伦。

顿悟一念具千法,通身手眼炳然彰。方便智慧皆无作,一切念中亦复然。

念念显现不增减,尘尘法性亦复然。是故尺楮寸毫间,悉具大悲圆满相。

有人获睹此慈容,便悟法身真相好。此是普门示现力,莫作纸墨影像观。(大悲像)

得根本圆通,现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力,遍疗众生病。尘刹尽分身,纸墨皆真性。

觌面太分明,发光同海印。更问大士谁,钵盂重讨柄。

碧眼修眉,长颅方颊。革屣蒲团,军持秘笈。

与彼应真,示同一业。是大比丘,清净卓杰。(梵僧像)

松株若龙,重岩似屋。跌座莲台,杨枝嫩绿。善应群机,如响答谷。

眼色耳声,非一非六。莫教错认古观音,俗人带发僧头秃。

菩萨慈真,众生病假。烦热场中,杨枝遍洒。彻体清凉,不知为者。

此便是无二无分,无别无断的血脉,更何用钻龟打瓦。

咄咄,佛法虽妙,执之则粗。龙鬼虽俗,现之则雅。若云观音必具妙相,笑杀东村大姐。

音闻性清净,声字何须埽。执卷视群生,普施摩尼宝。

智士悟根源,愚人打之遶。童子挈鱼篮,只为金鳞少。

二尾价一钱,未审谁能晓。

一叶莲舟,翩翩独迈。历尽尘寰,不离鍼芥。分明日用寻常,超越千奇百怪。

识得其中一线真,斯则名为观自在。此是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

无作妙德的全体大用。彻底和盘举似人,不许拟议思量,只许翘勤礼拜。

终朝掐数珠,声声观自在。常然大用门,未来终不改。

众生若肯自念,何劳诸佛披铠。只因觌信不真,坐在饭边受馁。

众生迷本闻,循声妄流转。正在流转时,闻机元不远。

大士才返观,方知性自善。圆通复真常,触目菩提满。

遍应十界音,机成便能感。寂尔坐岩阿,炽然济群染。

非是大士功,亦非心念力。两皆不思议,所以终无忒。

自性无自性,情识非情识。觑破真妄关,方知法界德。

以我虚妄想,投彼寂灭国。如薪入火丛,如冰遇汤沸。

无明不动智,两名唯一实。

执佛珠,缘九界。上下合,慈悲债。欲悟圆通,但勤礼拜。思彼思忆,不思议最。(思忆相)

自性光明圆满轮,巍然露出紫金身。分明色相离情谓,何必重拈物外真。

叶作蒲团布作衣,默然趺坐待群机。众生界尽悲无尽,不自观音那得知。

阿罗汉像赞二首

咄哉者自了汉,梦墮大河不惮。曲肱舒脚熟眠,岂问中流两岸。

遇著希运禅师,又添一重公案。(渡海眠相)

证得无碍解脱,岂畏文字葛藤。拈来句句漏逗,埽去亦自非真。

不如随分消遣,青山何碍白云。(阅经相)

布袋和尚像赞三首

不离兜率,幻游人世。布袋头开,逢场抽税。笑口呵呵,无边宏誓。

临行自说姓名,诳杀几多後裔。

尽问袋中何所有,谁知笑里自藏刀。浮沈人世无人晓,塔院初成身已逃。

咄,八万岁时重举似,此行端的付蓬蒿。

一个布袋,千如百界。性具性造,互生互在。搬出搬入,了慈悲债。

笑脸呵呵,儿童多赖。纵令觌面不识,同到龙华三会。

寒山拾得子像赞三首

一真实地,不解屏息。十字街头,惯作浪客。国清寺里无人晓,鼓掌扬眉。

闾丘太守忽相追,潜踪遁迹。虽然骂破老丰干,不免两处皆狼籍。

天台垂迹谁能发,尚赖灵山两作家。主伴莫分前後示,依然一会说莲华。

一处一时同抚掌,当知夙有大因缘。愿王岂复违共主,智海安能出义天。

俄尔藏身非偶尔,漫然饶舌匪徒然。生平无限伤心句,尽付沧茫落日边。

达磨大师像赞五首

问渠何往,本自无家。一苇初折,毒鼓已挝。风恬浪静从君渡,可惜儿孙尽带枷。

一句安心语,万劫系驴橛。转得鼻孔来,虚空出鲜血。怪底东施强效颦,却令西子蒙不洁。

何如分付老云门,早与瞿昙同打杀。

蓦地西来,大似风前浪起。更加折苇,不免眼下眉添。饶君面壁九年,落得弄巧成拙。

赖有棱伽四卷,且喜救得牛边。咄,逢人切忌错举。

震旦大乘机缘熟,劳君远自西天竺。萧公不识真得髓,渡江疑杀人间仆。

神光断臂始心安,棱伽四卷开眉目。谁知法立弊旋生,五家分派空劳碌。

明道者多行者少,说道者多明者独。只今江上芦花寒。堪使屈原歌且哭。

面壁非由心不安,梁皇不识意多端。神龙睛点应飞去,跛鳖徒悲行路难。

行路难,仔细看。守株待兔知何日,缘木求鱼被热瞒。老胡双碧眼,孤烱照人寒。

幽溪开山始祖融禅师像赞

鹏养威,遥天瑞。劳导师,迢迢至。拶破坐观心,掀翻佛名字。

何物复何人,者个原非二。真风双径寒,幻迹牛头贲。

负米岂云劳,垂涕奚关寐。横一枝,今未墮,鸡笼月影芙蓉翠。

四明尊者法智大师像赞

教观久失墮,佛子乃再来。法界何次第,片语声如雷。

首座尚辞丧,况复诸庸才。缾水既灌口,智首亦操回。

蛣蜣论六即,阴妄岂尘埃。理毒与性恶,圆顿无疑猜。

唯心亦唯色,至理从此开。大悲传秘印,指要剖迷胎。

一喝悟直院,机用非安排。中兴集大成,万古犹堪怀。

紫柏尊者达大师像赞二首

破尽流俗知见,豁开宗教眼睛。不是门庭施设,极力剿绝识情。

契心印於觉范,救暗证之生盲。法道是重,一身为轻。

试验圜中瞑目地,始知半偈已功成。

此是紫柏老人,佛法不作人情。阐明性相宗旨,烁破盲禅眼睛。

何必师资授受,自契佛祖心精。何必上堂说法,随处广度群生。

堪使顽廉懦立,百世闻风若新。

憨山师翁清大师像赞三首

有谓此像太像,是见岭南之姿。有谓此像不像,是见匡岳之仪。

予谓师宗不宗教不教,正以像不像而得其皮。且道是赞伊,是毁伊咄,且看眼上一双眉。

伟貌丰神,坚勇大势。空定凝神,光明初霁。忧在法门,祸福宁计。

掣电奔雷,德山临济。密用潜行,圜中海际。知之者谓是只手擎天,

不知者谓是英雄欺世。谁知其甘处於非宗非教之间,不与时流同逝。

生平不识师翁面,梦中接引曾三见。今日欣瞻卷上容,彷佛慈悲亲示现。

忘身为法古来稀,荆棘林间惯血战。万里炎荒作战场,未审何人追後殿。

雪浪大师赞

埽荡支离,不拘轨则。潇洒风流,露疵缩德。分明是玄奘再来,怎怪得肉眼不识。

云栖和尚莲大师像赞三首

威而不猛,和而不同。慈心济物,梵行明功。追踪往哲,启迪群蒙。

弥陀一句,横亘竖充。禅关把定,永镇魔风。我来礼塔,恍睹遗容。

咦,私淑未须言嗣法,聊将嗣德附莲宗。

世竞贵奇特,师耑守平常。人尽尚高峻,师独存谦光。

旋万法而指归净土,悯五浊而广作津梁。闻慈风兮宽鄙敦薄,

积善化兮源远流长。仰遗规以私淑,愧嗣德之未遑。

此是云栖老汉,肚里最多思算。谛观末世法门,百怪千奇没干。

饶他梵语华言,不出威音那畔。所以旋转万流,直指西方彼岸。

只图脚底著实,何必门庭好看。八十余年暗室灯,闻风犹使顽夫惮。

博山无异师伯像赞二首

貌伟神丰,心慈体劲。向空观以入门,从寿昌而断命。

坚持不肯家风,痛洗今时禅病。既存彻困婆心,何必单提正令。

只嫌一句葛藤窠,留与儿孙作话柄。没踪迹处莫藏身,老妇依然犹叹镜。

此是博山老汉,肚里绝无思算。逐出魍魉山精,送与群魔作伴。

虽然未得儿孙,却胜诸方杂乱。咦,把定牢关不放人,至今闻者犹惊惮

灵隐兄像赞

净明庵里,打失半边鼻孔,犹未全露败缺。台岳书中,摸著一个秤锤,到底硬如生铁。

呵呵呵,会也麽,同条生不同条死,莫怪岩头口太多。

诵帚律师像赞

冷面热肠,铜头铁额。不狥时情,专图破格。涉水登山,禅关讲席。

胜友良朋,风朝月夕。尝遍神农百草丸,弥陀一句成安宅。

雪航法主像赞二首

一世老婆心切,未免弄巧成拙。临行稳蹈莲衢,也是今时豪杰。

西方公据现存,何必丰干饶舌。

好个伶俐汉子,惯要拖泥带水。虽然满地儿孙,未审阿谁得髓。

临终不忘旧交,千里向予求毁。索性再骂一顿,果然是释迦文佛的奴仆婢使。

鉴空宁禅师像赞

骨嶙峋,面冷落。严律检,珍然诺。功成不居,因果不错。

咦,六十年来不炫奇,临行落得心无怍。

衍如禅兄像赞

欣欣厥容,谦谦厥德。无事萦心,有怀诣极。揖春风兮饮和,历岁寒兮自得。

时人是真时人,弥勒是真弥勒。

觉空老尊宿像赞

掷戟投戈礼觉王,献花岩畔露神光。戒香独绍五云色,佛号偏宗十亿邦。

镇日蒲团消客梦,半生崖壑绝行藏。陈如自昔称僧首,百世犹闻眉影长。

宣圣像赞

空空无知,知我者天。圣仁岂敢,不贰不迁。一以贯之,初心方便。

天下归仁,最後玄诠。迹集帝王之後,本开觉路之先。寄微言於易象,推大圣於西乾。

纵无大灌顶经之记,亦可信为普门示现之贤。

赵十五像赞

视物之生,犹己之生。视人之厄,犹己之厄。只此民胞物与心肠,便是大慈大悲血脉。

欲知不二法门,更受山僧一掴。岂不见,博施济众,尧舜犹病。菩提初发,生界斯尽。

会得个点玄关,便是维摩话柄。咄,觉路本来常坦坦,莫认偏锋作正令。

沈母金太孺人往生赞(有引)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原与阿弥陀佛同体。而罕能直下知归者,无他,未具信愿行三故也。予尝谓信如将,愿如谋,行如军旅,有将有谋,老弱亦可取胜。苟无将谋,虽勇壮亦溃矣。是故信宜专,愿宜审,行宜无所不收。专且审,故圆顿直捷而至高。无所不收,故三根普被而至广,此念佛三昧所以为横超胜异也。迩来宗教之士或视念佛太易,以为曲被中下,或视念佛太难,以为斋戒须全。夫太易则不高,太难则不广,岂宝王三昧之谓哉。今观太君坐逝,洵可顿释两疑。合掌赞曰,

人心佛心,本自无二。一念相应,欲仁仁至。卓哉沈母,信此实义。圣号喃喃,日时不离。

但持十斋,慈祥恺悌。罕睹怒容,多赡惠施。八十六年,净业乃粹。集饮欢娱,大醒如醉。

蓦直西归,坐脱若戏。欲显真因,身香表瑞。信矣高圆,诚然广被。匪易匪难,千秋永企。

沈翼薇趺坐图赞

七年守士,愈杀愈慈。二载省方,恩威并施。朝中正立,奸魄潜劘。林下彷徉,知雄守雌。

贤母念佛,端坐西驰。纯孝继德,取友亲师,君不见,君家太君身示现,圆融直截超方便。

假饶透尽千七关,五百元来只半串。直下闻熏莫更疑,长安岂离含元殿。

谭埽庵居士像赞

头顶青天,脚踏实地。忘食忘忧,穷年竟岁。读尽世间好书,识尽古今奇字。

不肯分佛分儒,何必为僧为吏。孔孟称之为出世子孙,佛祖唤之为在家法裔。

单得憨翁授记深,毕竟同归第一义

陈旻昭居士像赞

愿广悲深,心灵语豁。以法门之忧为忧,以群生之脱为脱。尽未来际,誓居学地。

遥承寿昌,不肯二字真正衣钵,见人一味合掌低头,便是今时常不轻菩萨。

张玄超像赞

分宗判教两无涯,吴越元来是一家。欲识声前句後事,年年踏雪看梅花。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九之三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