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旨归:龙舒净土文卷第九
2025-06-05 11:18

龙舒净土文卷第九

龙舒净土文 作者:王日休

龙舒净土文卷第九

宋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十六观经云。上品上生者。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则修上品者。佛之深旨。不可不知今浅者尚不能知。况其深乎。故此卷自浅及深。切于日用者皆载焉。名曰助修上品。

习说

孔子化三千之徒。其要旨不出一部论语。而首以学而时习之句。则此一句之义。岂不为急先务哉。盖学者。学其为君子。为圣人。习者。如习射习仪之习。学子圣人者。不可骤尔而至。故必以时而渐习之。若学宽大。则于褊隘时习之。若学温和。则于忿怒时习之。若学恭敬。则于傲慢时习之。然则所谓时习者。当其事之时而习。则不虚习矣。其习必成。成则自有可。喜故曰不亦悦乎。能悟此理。则尽论语中所言之善。皆可以进。是佑以此一句冠于一章之首者。深有意也。修西方而进乎道者。尤贵乎习。故此不可不知。

葛守利人说

大观间。一官员买靴于京师市中。见一靴甚大。乃其父送葬者。问其所得之由。答云。一官员携来修整。问何时来取遂往之。果见其下马留钱取靴。其子拜不顾。复乘马去。修子追随二三里许。将不及。乃呼曰。我与父生为父子。何无一言。以教我。其父曰学葛繁。问葛何人。日世间人。遂访问所在。其时为镇江寸守。乃往见之。言其故。且问葛何以见重于幽冥如此。答云。予始者日行一利人事。其次行二事。又其次行三事,或至十事。于今四十年。未尝一日废。问何以利人。葛指坐间脚踏子云。若此物置之正,则蹙人足。予为正之。亦利人事也。又若人渴。予能饮以一杯水。亦利人事也。惟随事而利之。上自卿相。下至乞丐。皆可以行。惟在乎久而不废耳。其子拜而退。葛后以高寿坐化而去。观此则利人之事。不可不勉。害人之事。岂可为哉。所谓受人利物之谓仁者。得之矣。葛兼修业。以是回向。后有僧神游净土。见葛在焉。

施报说

儒家言施报。佛家言布施果报。其实一也。。言欲得谷。食当勤耕种。欲得智慧。当勤学问。欲得长寿。当劝戒杀。欲得富贵。当劝布施。布施有四。一曰财施。二曰法施。三曰无畏施。四曰心施。财施者。以财惠人。法施者。以善道。人无畏施者。谓人及众生当恐惧时。吾安慰之使无畏。或以脱离恐惧。使之无畏。心施者。力虽不能济物。常存济物之心。佛以孝养父母。亦为布施。是凡施于外者。皆为布施。故为下而它劝事上。为长而仁慈安众。为师而谨于教导。为友而诚于琢磨。一言一话之间。必期有益。一动一止之际。必欲无伤。种种方便利物。勿使月所损害。皆布施也。所为如此。存心又如此。后世岂得不获富贵之报。古语云。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谷。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是今生所受之福。乃前世所修者。犹今岁所食之谷。乃前岁所种者。人不能朝种谷而暮食。犹不能旋修福而即受。所以谷必半岁。福必隔世也。孔子谓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老子谓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皆布施之谓。曾子谓出乎者反乎尔。老子云。天道好还。皆果报之谓。是儒道二教。皆言施报。但不言隔世尔。所谓爱人者。人皆爱之。敨人者。人常敬之。灾人者。人必反灾之之。皆现世之施报也。知是以修净土。滋培善根多矣。

至人延年说

予尝闻至人云。人生衣食财禄。阴司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譬如人有钱一千。日用一百。则可十。日日用五十。可二十日。若恣纵贪侈。立见败亡。则若一千之数。一日用尽。可不畏哉。易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所以成化而行鬼神。是天地之大。变化之妙。鬼神之奥。犹不逃于数。况于人乎。或谓人有廉俭而命促。贪侈而寿长者。何也。廉俭而命促者。当生之数少也。若更贪侈则愈促矣。贪侈而寿长者。当生之数多也。若更廉俭。则愈长矣。且天地于人无私。何谓当生之数有多少乎。此皆前世所为耳。故曰。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唯现世多为吉善则增福寿。故曰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现世多为罪恶。则减福寿。故曰。多行不义。必自毙。且修净土者。固不在福寿之多。损福寿之事。则是薄德耳。岂可不戒哉。增福寿之事。则是厚德耳。岂可不勉哉。

食肉说

佛告大慧菩萨云。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我今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皆恐怖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著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不应食肉。令人饮食无节量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大慧。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彼生者。以若财物。若以钩网。取彼空行水陆众生。种种害。屠贩求。利大慧亦无不教不求不而有鱼肉。以是义故。不应肉。佛复说偈。略云。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若无教想求。则无三净肉。彼非无因有。是故不应食。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食肉无慈悲。永背正解脱。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众生肉。本非所食之物。以耳闻目见惯熟。不知其非。如能断肉。固为上也。如不能断。且食三净肉而减省。食若兼味。且去其一。如两餐皆肉。且一餐以素。人生禄料有数。若此自可延寿。如早晨食素。其利甚多。一省业缘。二可清净。三不纺善业。四至晚食荤时。不至厌此而欲彼。如此自可延寿。若以食素为。难宜以食荤之费为素。食则易行而可持。久若纵口腹之欲。亦无了期。语曰。世上欲无刀兵劫。须是众生不食肉。斯言可不畏哉。不免食三净肉者。次日可为所食之肉众生。念西方四圣号并真言。以资荐往生。庶几可释怨灭罪。据阎罗王告郑邻之言。则至诚念四圣号以追荐者。必得往生。详在第八卷。三净肉。谓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及自死。鸟残。为五净肉。

戒杀盗淫说

楞严经。佛谓想爱女色。心结不离。故有淫欲。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绝。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血味。心滋不止。故有食肉。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贪杀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食余众生。亦复如是。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若此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

。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縳。此杀盗淫三者为之根本。以是因缘。恶业果报相续不已。如西方净土。爱清净身。不因淫欲而生。食清净食。不因杀害而得。友清净人。不因染著而交。是皆脱去此等。然修上品者。此等亦不可不知。

饮食男女说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制之若无。斯为圣人。节而不纵。可为贤人。纵而不节。是为下愚。盖此二者。皆造业之所。杀生以恣口腹。非造罪而何。淫欲以丧天真。非造罪而何况二者更相助发。因美饮食则血气。血气盛则淫欲多。淫欲多则反损血气。血气损则又赖饮食以滋补。是二者更造罪也。若欲省口腹。必先节淫欲。若能节淫欲。即可省口腹。乃安生延年之道。若能节而绝之。则粗粝亦自美矣。若纵之。则人生受用之数有限。限尽则早终也。慈觉禅师云。饮食于人日月长。精粗随分塞饥疮。才过三寸成何物。不用将心细较量。若能如是思省。自可省口腹矣。务实野夫云。皮包骨肉并尿粪。强作娇娆诳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尘。若能如是思省。自可省淫欲矣。果了得此二者。在生何由有疾病夭折。身后何由有地狱畜生。虽不免此。而修净土。亦脱去轮回。然修上品者。不可戒此。

贪折前程说

有官员二人。求梦于京师二相庙中。以问前程。其夜一梦见有一人持簿一扇。揭开版云。此汝同来之官人前程也。视之。乃自小官排宰相。仍有勾之者。其官员问云。勾之者何也。持簿者答云。此官人爱财。世间不义取一项。世间勾一项。若急改过。尚可作监司。其人闻之。更不敢妄取财。其后果至司。又何仙姑在世间。有一主簿家。忽有天书降。为不识字画。乃往见仙姑问之。仙姑设香案拜而后看。看毕微卑。主簿云。特来拜问。何故乃笑。仙姑云。天书言主簿受金十两。折禄五年。以此观之。不义之财。诚可畏也。移是心于净土。其熟善缘多矣。

福慧说

人不可不兼修福慧。种种利物。常行方便。作一切善。戒一切恶。所谓福也。知因果。识罪福。观释氏书。内明性理。观儒家书。外明世道。所谓修慧也。修福得富贵。修慧得明了。修慧不修福。明了而穷困。修福不修慧。富贵而愚痴。福慧若兼修富贵而明了。二者皆不修。愚痴而穷困。佛以福慧兼修。故谓之两足尊。谓福慧两足也。昔有二人同修行。一人专修福。一人专修慧。经数世后专修福者。因受福而作恶。堕于象中。以有余福。人乘之以战。有胜敌之功。国王赐以璎珞。其专修慧者。得阿罗汉。果以不曾修福。故为僧而乞食。多不得之。故偈云。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此福慧所以不可不兼修也。必不得已。宁使慧胜于福。莫令福胜于慧。若慧胜于福。则知罪福而戒慎。故无坠。若福胜于慧。则因受福而作恶。故有坠堕。楞伽经云。受现在乐。种未来苦。是也。偈云。兼修福与慧。又复念阿弥。九品莲华里。第一更何疑。斋戒明了人修者。必上品上生故也。又偈云。虽修福与慧。不知念阿弥。未得阿罗汉。轮回无了时。在此世界修行。得阿罗汉果。方脱轮回故也。

习慈说

观世音菩萨谓万善皆生于慈。老子言三宝以慈为首。儒家言五常先之以仁。其意皆同。人有多嗔怒者。盖不思此意。未言害物造业。先自损气伤和。人若能到慈仁之境。方知嗔怒不佳。当其在嗔怒中。则不自佑其苦。如行荆棘中。趋一大厦安居之所也。方其矫宿性之嗔怒。如行荆棘中。及习成慈仁。则如入大厦安居矣。此不可言尽。但当嗔怒时习之。久久自有可喜。释道二教。固已戒嗔。儒家亦然。桓魋欲孔子。孔子曷尝嗔乎。臧仓毁鬲孟子。孟子曷尝嗔乎。韩信不报胯下之辱。安国不怨溺灰之。言此皆可为师法。况凡待贫下。御仆妾。诋忤已者。易玫嗔怒。尤当弁谨。盖彼亦人。但以薄福而事我。岂可恣其情性。而造恶业哉。究而言之。慈和者于自己大得便宜。藏经云。今生人见欢喜者。前世见人欢喜故。此慈和之所致也。修净土者。乌可不以是为心哉。如一切众生为大恶。亦勿生嗔。以污吾清冷之心。念彼愚痴故尔。使有智慧。必不为此。当生怜悯其愚痴之心。故曾子曰。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如是以修净土。其圆熟善根甚矣。

为君子说

人皆可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不须为小人。而必欲为小人。若诚信恭敬。温和方正。若推贤扬善。若随宜利物。凡此之类。皆君子之事也。为之亦不难者。人不肯为何哉。若欺诈傲慢。若粗暴谄曲。若说短扬恶。若纵意害凡此之类。皆小人之事也。为之又何利益。人必为之何哉。为君子。则人喜之。神祐之。祸患不生。福禄可永。所得多矣。虽有时而失命也。非因君子而失。使不为君子亦失矣。命有定分故也。为小人。则人怨之。神怒之。祸患将至。福寿以促。所失多矣。虽有时而得命也。非因为小人而得。使不为小人亦得矣。命有定分故也。孔子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小人知天命。又谓得之不得曰有命。能审此理。所谓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枉自为小人。如是以修净土。必不在下品生矣。

为圣为佛说

予尝谓孔子所以为圣人。固非一諯。然其要在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恶者亦为师。何适而非师乎。见识如是。乌得不为圣人。又尝谓释迦佛所以为佛者。固非端。然其要在于山中修行时。国王出猎。问兽所在。若车锆之则害兽。不实告之则妄语。沉吟未对。国王怒斫去一臂。又问。亦沉吟未对。又斫去一臂。乃发愿云。我作佛时。先度此人。不使天下人效彼为恶。存心如是乌得不为佛。出世成佛。先度憍陈如者。乃当时国王也。能女以修净土。立与诸大菩萨等矣。

阿罗汉说

佛言。阿罗汉虽能受天人供。而福及人也劣。假使有人百年供养四天下阿罗汉。不如发菩萨心。一日供养佛。盖佛自无量劫来救度众生。无非得福。而福利人也。胜阿罗汉了生死。遂人涅槃。独善其身。故福及人也劣矣。佛又言。若人有福。曾供养佛。亦勿谓供养乃身后事。近年秀州一僧。专念阿弥陀佛。为人祷病。即得痊愈。岂可谓佛不利于生前。既可祷病。则亦可祈福。但信心不至耳。若修净土期于复来化度者。尤不可无福。故此不可不知。

楞伽经说

楞伽经说渊源理致。除一切妄想。此一经有三译。其十卷者太繁。四卷者。虽达磨发扬。东坡所书。译得太晦。难读难晓。唯七卷者分明。修净土欲上品上生者。须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故此不可不知。在四字号。

二天人说

华严经云。人生有二天人随人。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天人常见人。人不见天人。此二天人。岂非善恶一部童子之徒欤。人之举意发言动步。常念此二天人见人而能无愧。如此修净土。则必上品上生。或曰。一人尚有二天人。何天人之多也。曰。一月普现一切水。岂必月之多哉。

小因果说

有修桥人。有毁桥人。此天堂地狱之小因也。有坐轿人。有荷轿人。此天堂地狱之小果也。触类长之。皆可见矣。常如是存心以修净土。上品往生。复何疑哉。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