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旨归: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中)
2025-05-03 12:51

3.大乘福

再往上提升,就是大乘,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大乘福有四句,第一、发菩提心。中国是大乘佛教,发菩提心时常挂在口上!都劝人发心。到底发个什么心呢?什么叫菩提心呢?很少人能说清楚。三归、众戒、菩提心,是佛教最基本的常识,要是不十分清楚的话,如何学佛呢?学的是糊涂佛!迷惑颠倒佛!菩提是梵语,翻为觉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觉悟的心,真实不迷之心。觉悟什么呢?觉悟到人生真正苦。佛给我们讲三界通苦;不但人苦,天上也苦。人间三苦、八苦具足,若细讲,两个钟头也讲不完的。生色界天,这是已经修禅定了,而且财、色、名、食、睡,五欲都断了。此天没有苦苦,但有坏苦与行苦。若定功更深,可以生到无色界天,身体也不要了,这是三界最高级的凡夫。他知道身是苦本,物是病根;若是没有这物质的色身多自在啊!所以他们色身都不要了,这就是所谓的灵界,他只有神识,苦苦、坏苦都没有了。有色身,总有生老病死;有物在,则有成住坏空啊!无色界天虽无此二苦,但有行苦。什么叫行苦呢?就是他不能永久保持,像我们常讲:青春不驻啊!这就是行苦。一年一年衰老!这是留不住的!不能停止在一个境界的!这叫行苦。这三类苦,三界都有,那里有乐啊!真正认清三界的真相,你是觉悟了。觉悟之后,自然会想离苦得乐。怎么离苦呢?一定要超越三界。怎么超越三界?那就必须依照佛教导的方法真正修行,这才叫真正发菩提心,真正觉悟了。另有,佛给我们讲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具体的实践。佛在大乘经典里常说:二乘人,阿罗汉与辟支佛没有菩提心;大乘菩萨才是发了菩提心。要以四弘誓愿标准来看,就很容易明了。菩萨的心是普度一切众生,不但知道自己苦,要度自己,他要度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亲戚朋友,更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平等普度,这是大菩提心。小乘人有分别、有执著,他喜欢度的他度,他不喜欢度的他不度。而且小乘人,众生求他,他高兴就教;众生不求他,他不主动去教,大乘菩萨则不然。无量寿经说: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你不找他,他来找你。就是把佛法主动的介绍给众生,推荐给众生,这是菩萨事业。所以菩萨的心跟二乘人的心不一样。

这是四愿里第一愿,就是劝我们要众生无边誓愿度。实际上看,四愿就是这一愿,后面三愿是完成这一愿的。如果想度众生,若是自度不了,那里还有能力度众生!度众生该怎么修法呢?自己应先断烦恼,这是修行的一个顺序、第一次第。这个不能不知道,你要是不知顺序、搞乱了次第,修学决定不能成功。必定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有些人学佛,他不断烦恼,开始就广学法门。他要四弘誓愿后头两愿,前面两愿不要了;度众生、断烦恼不要谈了。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由此两愿下手;譬如建筑四层楼房,他不要底下两层,而要上面两层,怎能建成呢!我们见到这一代,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尚未见到。原因在那里呢?就是不知道从根本修;未曾发真实度生的弘愿。度生的心是大慈悲心。这个心有无比的力量推动你精进,使你认真努力修学。为什么要断烦恼?因为要度无量众生。有那么多的众生等待我帮助他们永脱苦难。要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怎么能办到?所以今天发愿必断烦恼、成就德行、广学法门、成就学问、圆成佛道,皆是为了普度一切众生!不是为自己啊!这就是大慈悲的力量,像地藏经上说的大圆满后面接著就是大慈悲!就是说明这重要的修学次序。

如果这位老师教你先学法门,这有了问题,是真有问题。当年我亲近李炳南老师的时候,正式要拜他做老师,跟他学佛,他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从今天起,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其他的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都不准听。第二、你从今天起看书,不论是看佛经,或是其他的书籍,不经过我同意,一律都不准看。第一个不准听,将你的耳朵塞住了。第二不准看,又将眼睛遮住了。还有第三、你从前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著我从头学起。这三个条件,哎呀!想想很苛刻啊!乍听者,这个老师很专制、跋扈、不讲理啊!好像贡高我慢得不得了,瞧不起人啊!我最后想想,还是接受了,拜他为师。那里知道,这就是戒条,就是教我断烦恼。多听、多看,多烦恼;少听、少看,不听、不看,就没烦恼。啊!原来老师是用这个方法来教我烦恼无尽誓愿断啊。我遵守他的教导,半年以后,果然妄念少了、心清净了、智慧增长了,真是得利益。老师的教诫要我遵守五年,我非常感激他,因此得到真实的受用,我自动的再加五年。我遵守他的三条戒十年,这样奠定了学佛的根基,这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心地清净之后,老师的教法开放了,他劝勉十方参学。参学是什么?就是任何人讲都可以听,妖魔鬼怪讲也可以听,什么书都可以看。为什么呢?一切见闻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不会被人牵著鼻子走。有了这样的能力,老师就会放你出去参学。原来初学的人并未具此能力,听这个,这个好,跟他走了;听那个,那个好,被他转了。就像小孩童,父母要看得紧,因为他不知邪正、是非,不识得失利害!老师真是大慈大悲啊,保任诲导,尽心尽力,所以学佛要走这么一条路亲近善知识。遵守老师三条戒律,这叫师承。德学的成就一定要有老师指导。

良师难遇!好老师到那里去求啊?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才遇到。一生遇不到的人太多。所以有人说:法师!你很幸运,遇到好老师。我们到那里去找?我们跟谁去学呢?这是真的!师资之道,真是可遇不可求,非常难得,这是机缘。自己真的要种善根、培养善缘。若是实在遇不到,也有方法,那就是学古人。往昔李炳南老师教我,他非常谦虚的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他教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他勉励我以印光法师为师。我那时候初学,还没有出家。他告诉我:古人不要学苏东坡,今人不要学梁启超。这两个人都是大佛学家。他们在佛学上是大家,但在学佛上没有成就,不能学这两个人。所以他就叫我学印光大师。这是今日之下最好的模范,最好的典型。这也就说明,当我们找不到真正善知识时,可以找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用这样的方法成就的人很多。在中国第一个以古人为师的是孟子。孟子学孔子,孔子那时已经不在世了,但孔夫子的书在世间,他就专门念孔子的书,由书中接受孔子的教训,一心学孔子。他就是跟定这一位老师,专学一个人。他学得很成功,所以中国历史上称孔子为大圣、至圣,孟子是亚圣。以后采取这个方法得成就的,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最著名的是汉朝司马迁,他写中国第一部史书史记。司马迁学左丘明,他只学一家,专门读诵左传,学左传的文章、学左传的修养,他学成功了,成为一代文豪。又如唐朝的韩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昌黎。韩昌黎的老师是谁呢?就是史记。他学司马迁,专攻史记,学史记的文章、教训,而成为唐宋八大家的首领。在佛门,明朝的蕅益大师,这是净宗祖师。他的老师是谁?是莲池大师。当时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莲池大师的著述在世间,他就完全依照莲池大师的著作来学。等于跟一位老师学,听一位老师教导;就像李老师当年教我一样。能找一位古大德做老师,这是决定不会有差错的。跟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学成功了,这也是有了师承。

我今天介绍给诸位同学,不要跟我学,我没有能力做你们的老师。李炳南老师教我学印光法师,我今天介绍你们一位最好的老师阿弥陀佛、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一同依照无量寿经来修学,学成功就是成佛了。诸位必须要知道,学习讲究一门深入,一门通达,便能得定、开慧。古人在此阶段修学一般是五年。这五年专精一门,五年之后,才开始广学经论,那时眼睛放光,经义自然明了,假如不开智慧,还用意识虚妄分别,这样学佛即使学三百年,不要说经看不懂,看古人的注解也会错解其意。一定要自己真正有了悟处,再来看古人的注解,就晓得他的境界,和他对此经义理所了解的程度。

李炳南老师往年教给我的三条戒律。我以为是他独创的。前年(一九八九)我在新加坡弘法,演培老法师邀我讲演。我看到青年学生很多,就把我过去修学的经历,介绍给青年学生,希望他们能跟演公老人修学;跟他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必有成就。我讲完之后,演公老人拉著我的手到客厅里面去喝茶,告诉我:他做小沙弥的时候,在观宗寺,谛闲法师也是给他这三条。我这才明白!原来这三条,是中国祖师,代代相传收学生的三个条件,不是某一个人的啊,这才知道真正的师承。老师看重的学生,一定叫你遵守这三个条件,先把你的眼睛遮起来,耳朵堵起来,烦恼都进不去烦恼无尽誓愿断。真正断了之后,烦恼轻、智慧长;然后放你出去参学!那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广学、博闻是在第二个阶段,绝对不是一开头就法门无量誓愿学,那就糟了,就害死人了。你们今天若不相信,下面的比喻也许能体会到。你听一位法师教导,便修一个法门;两位法师教你定是两个门路;三位法师,则如置身三叉路口;四位法师,如在十字街头,不晓得应该怎样学好。疑问马上就出来了。所以跟一个人学,是对的、有道理的。我们看古大德,在高僧传、居士传里,常见学人跟一个老师,有跟二十年、三十年的,一直到开悟,才出去参学。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修学佛法能不能成就,若不懂这个秘诀,不遵循这个道理,想要成功实在太难太难了。你们找不到好老师,我给你们介绍阿弥陀佛做老师,无量寿经就是课本。死心塌地念这一部经,念上五年,再看别的经。这要有很大的耐心,这就是定慧等学。除此一经,别的经都不可以看,就看这一本。五年之后,再看别的经,体会就不一样了。真的不一样了。因为你有相当的定慧修养,所以样样都通达了。

佛法的教学与世间的教学,在观念和方法上皆不相同。譬如世间人读书,在大学里选科系,要很慎重,要多方去选择。佛法教学不是如此!他是希望你开启圆满智慧,将来这所大学所有的科系你统统都明了。他是这样的教。从那里学起呢?从一门深入学起,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都通。因任选一部经典都可以,最重要的就是一门深入。这一经未通,决定不能去看第二部经。什么叫通呢?通是开悟。从这一部经上得定、开慧,这才叫通达。然后你看其他一切经典,一看就通达了。这有个比喻,世间人做学问,常说:做学问要像金字塔,先博,然后再精、再专精。是由博而精。诸位想想,金字塔无论怎样高广,它有极限的,到达顶点,就终止了。佛法则不然,佛法像种树一样,先有根、有本,然后慢慢再长成枝叶花果,无量无边。他是从一点发生出来的、散发出来的,到最后是大圆满。结果是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所以他的教学方法不一样,未来的结果也不一样。世间法的学问,往往到了极限就没法突破,没有办法再扩展,也没有法子再提升了;佛法则是没有止境的。诸位仔细、冷静的去想一想,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佛法教学的善巧,教学法的高明,绝对不是世间一般浅识之士所能够明了的。开头好像是没有什么,后来的成就真的不可思议。世学开头好像是广学多闻,到后来往往触处不通。它与佛法所采用的方法不一样,结果自然不相同。

四弘誓愿是佛指示给我们修学的程式、修学的过程。依照这个过程来修学,没有不达到究竟圆满的。末后一条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烦恼断尽、法门圆满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一样不通达,没有一样不圆满,这就叫做成佛道。佛在华严经里,尤其是华严末后的一段普贤菩萨行愿品,我们称为四十华严(总共四十卷)。世尊以善财童子作为佛法修学的榜样,他不但讲理论方法,还做给我们看表现在日常实际生活之中。善财童子最初亲近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就是教他遵守前面所说的三个条件,完成断烦恼,也就是完成戒、定、慧三学的基础。在文殊菩萨会里持戒、修定、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文殊菩萨把他放出去参学,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代表社会各种不同的行业、各种不同的学术、各种不同的人物,男女老少、有学佛的、有出家的、有在家的,行行色色,统统都可以接触,统统都可以去学习,以成就他究竟圆满的智慧。到末后(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教导他修学,劝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一见阿弥陀佛,他的无上佛道就圆满成就了。这里我们应该要注意的,即是如果想要成就无上佛道,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不见阿弥陀佛,只可以说是断烦恼、学法门,无上佛道不易成就。何以见得?我们在华严经上见到,华严会是了不起的毗卢遮那佛的法会!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文殊、普贤都是圆教等觉菩萨。文殊、普贤在华严会尚且发愿求生净土。往年我讲华严经,看到这事实,异常惊喜。华严世界的等觉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实在没有必要啊!想来想去,只有为了一件事、一个理由;那就是到那里去证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不是为了这一桩事,他实在没有到那里去的理由。然后仔细观察,果然是为了这个,善财也是为了这个。这才恍然大悟,要想真正成就圆满无上菩提(就是圆教的佛果),那就一定要到极乐世界。所以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就是详细讲解四弘誓愿这四句。明了四十华严,才晓得我们修学大乘,这个路应该怎么走法。真正明了、真正觉悟、发菩提心之后,你真正的觉心发出来,才真正不迷、真正不颠倒,菩提道上自然是一帆风顺啦!

第二句是深信因果。往昔我读观无量寿经,对这一句经文,一直是大惑不解。为什么有此疑惑呢?假如这一句是在第一条,我不会疑惑,是讲得通的。这第三福是菩萨修的,难道大菩萨还不明因果?不信因果?我们都晓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怎么会连菩萨都不晓得呢?还在劝菩萨要深信因果!怎么想也想不通。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佛在华严经十地品里讲: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我这才明白,华严会上登地的菩萨,一直到十地,到等觉,这十一位次(最高级的法身大士),他们修什么?他们修念佛法门。原来此处因果是专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一因果,实在讲,许许多多的菩萨不知道;也有许多菩萨听佛讲了,他不相信。所以佛在此地劝他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文殊、普贤、善财,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相信这一句话。我读华严、讲华严,才把这一句搞通了,可见得来实在是不容易。

第三句是读诵大乘。这是菩萨善。菩萨学佛,不能一天不见佛,不能一天不读经。须知经不是念给佛听的,经是佛讲的,佛怎会要你念给他听呢?我们读经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训。念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在面前教导我们,他所讲的道理,使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教训,教导我们在这个世间,或是行菩萨道时,要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换句话说,经里的一切教训,我们都要确实做到,读经就有真实利益了。佛弟子,最低限度是每天早晚二课。早晚课怎样做才如法?诸位要晓得,早课是听佛的教训,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起心动念、处世、待人、接物,不违背佛的教导,这是早课。晚课是反省、是检点,展开经典认真作一次反省,佛的训诲,有没有牢记?有没有做到?如果没有做到,要认真忏悔,改过自新,明天一定努力把它做到,这就是早晚课的功德利益,而不是早晨念一遍经给佛菩萨听,晚上再念给他听听,自己起心动念则与经训毫不相关。老实讲自己面对泥塑木雕的佛像,他并没有知觉,你早晨骗他一次,晚上再骗他一次,岂不是罪大恶极!你要是骗活人,还情有可原;泥塑木雕的佛像,你都忍心去欺骗他,一天还骗两次,还说有功德!唉!造罪不晓得有多重啊!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现在早晚课都是流于形式,一点内容都没有,这怎么能得到功德利益呢?修净土宗的人,在过去,早晚都念一卷阿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佛号念得愈多愈好。早晚课都一样,这就是专。不可以念太多的经论,太多就杂了,就乱修了,就不是精进了。弥陀经文似浅而实深,最要信心清净,则得实益。我讲弥陀经疏钞,现在是第三遍,还没讲完。讲第一遍,没有留录音带。第二遍留了一套录音带。九十分钟的录音带,三百三十五卷。也就是三百三十五天才讲圆满,所以弥陀经很难懂,太深了。我现在介绍大家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好懂,没有弥陀经那么深,弥陀经不要看他文字很浅显,意思却无限深广。无量寿经的文字并不很深,意思你也能看得懂,教训都很明显、很清楚,我们学了就有用处。假如你工作很忙,无法每一天念一部,像我们台湾的道场、美国道场,我教他们早课,念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为什么?这是净宗的核心,净宗的根源。修行必定要与阿弥陀佛发同样的愿。弥陀发什么愿,我也发什么愿;希望我的心同阿弥陀佛的心,我的愿同阿弥陀佛的愿。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这就是同志(志同道合),将来当然在一起。晚课念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这里是佛陀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断恶、如何修善、如何存养。所讲的教训都是对人、对事、对物的原则,一定要牢记遵守,此六品经就是戒律,受持即是持戒,持戒念佛就与阿弥陀佛的行、解一样。如是心一样、愿一样、解一样、行一样,那你就是阿弥陀佛了!这样修净土那有不成就的呢!若是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念阿弥陀经,信、愿、解、行都跟阿弥陀佛不一样,都违背了,则念得再多也不相应。古人所谓天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呢?有口无心,心愿跟阿弥陀佛全不相应。朝暮课诵本是古人订的,对当时修学有用;现代社会人事有很大的变化,有些经咒仪轨已经不适用了。再者,过去的人对课诵都能了解,它真能提醒,真能助人反省。现在我们念朝暮课本,不解其义,即不能提醒,也达不到反省的目标,只是唱诵而已。像两、三岁小孩唱歌,虽也字正腔圆,但不知其意,莫解所云。我们若将课诵本唱给佛菩萨听,佛菩萨并没听进去,我们也白唱了,这是朝暮二课得不到效果的原因。

明白了念诵的目的和方法,依照修学纲领去做,才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佛门经论非常多,自己喜欢的,选一种就行了。选定之后一门深入至少要念五年。现代人缺乏耐心,我虽常讲,因为耐心有限,大家就不愿做了。不得已将五年时间打个八折,打个六折,六折就是三年。如果折扣再打一些,恐怕没有多大效果了。我在李炳南老师门下十年,第一部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小乘经。第二部是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是一部大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依照顺序一样一样的学,每一部都是很长的时间,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完成。至于华严经,我听李老师讲毕第一卷,往下七十九卷,乃至晋经六十卷,贞元四十卷,我都能体会了。法华、阿含、禅宗集等,虽没学过也能明了。古人所谓一经通,则一切经通,那里会有障碍呢。这个好处利益,是得力于老师的指导。这种教学法,不是学一部经,只会一部经;而是学一部经,一切经都会了,那才算是真的会了。孔子教学,学生若不能举一反三,孔子也不教啊。所以说学习要能够触类贯通。李炳南老师教导学生,他说:听经,不要听语言,不要听句子,要听经中的道理、教理,理是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如果不会听,就听教义。义是什么?义是一宗的理论。一个支派的理论,你能通达,那也行。最高明的是能够入教理,其次是教义,这都能贯一切法,这才能真正受持。但是这都要靠智慧,智慧一定从戒、定、慧三学做起。换句话说,老师教诫的方法,最好死心塌地的去遵行,把心定下来,不可见异思迁,要修忍辱波罗蜜,要有极大的耐心学习。若有人说:嘿!这法门不错,那经典殊胜;都要能忍著不为所动,暂时不听、不看,都把它放在一边,等自己智慧现前以后再来看。智慧不现前,我就不看。死心塌地一门深入,这样的人成功的希望非常大,这就是修学成功的秘诀。

以上说的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自己修学的。只有最后一句,佛教导我们要把佛法,广泛的介绍给大众。所以后面一句就是劝进行者要劝别人学佛、要帮助别人精进,这就是菩萨。所以凡是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这样的条件。从孝养父母到劝进行者都做到了,这才是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见得善的标准是有一定的。诸位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你看看地藏经上讲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念地藏菩萨名号,供养地藏菩萨,将来就得到一百次往返三十三天不堕恶道的果报,你就明白了,原来这不是普通修行人。假如是世间法讲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具足第一福就够了。小乘教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标准是具足前二福。大乘佛法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必须三福统统具足。所以我们读经里的善男子、善女人,想想我们有没有分呢?我们到底做到了多少?合不合标准!尤其是大乘佛法!

(二)六和敬

观经三福,是我们修行基础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不要说是大乘,人天善都不能成就。所以我们学佛就是从这里学起。这是佛陀在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经文,讲得特别详细,希望我们多多的去读、多多的去体会,尽量能够做到,以奠定自己修学的根基。有了自修的基础,才能谈共修的基础。如果不知道这个基础,在一块共修,没有好处。若无共识、杂心闲话、彼此不和,还不如一个人修行好。共修有共修的戒条,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六和敬。

三福是个人修行的基础,六和是大众共修的戒条,依然是基本的修学方法。佛法所说的僧团,是四个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世尊为之制定六条戒律,大众皆遵守这六条戒,这就是佛法的僧团,也就是世尊的弟子。因此六和敬,是团体共修的基本守则,无论是出家团体,或是在家团体,都必须要知道遵守的。

第一、见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识。在一个团体里,我们对于修学的理论和方法,一定要有共同的见解,这是大众共修的基础。佛陀在世,确实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因此,为许多不同见解的人,开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佛教宗派法门之多,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建立的。大众聚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社会要能够真正得到安定,首先要求人人能够和谐相处。唯有和才能够把我们的见解、思想,乃至于生活方式,逐渐拉近,才不会距离太远,这就是所谓的平等。和之后才有平,平之后大家心地就安定了,安之后才有乐啊。我们要想得到快乐,心要安、身要安,身心平安,和是最初的一个基础。佛法重视和敬,世间法也重视和。孔夫子教导我们,就把这一个字列为最重要的一个科目。你看!论语里说:礼之用,和为贵。我在前几年,到北京参观清朝的故宫,故宫里有三座主要的建筑,我们中国人称它为金銮殿。实际上,它的匾额不是写金銮殿,而是写著「太和殿,太和殿后面叫中和殿,中和殿后面叫保和殿。诸位想想它的命名,三座大殿都用和命名,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帝王,用什么来统治天下、统治国家呢?用和啊。传至末代家族不和、朝野不和,不和就亡国了。如果他继续维持太和、中和、保和的精神,恐怕到今天还是大清帝国,中国人也不会受这么多的苦难了!。所以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大家在一块聚会,一定要注意这一个字。

世尊为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无量的法门,并不是叫我们统统都要修学的,是因为要适合各种不同的根性,也就是要适合各种不同见解和需要的大众们,因此,后来演变成许多宗派,支派就更多。佛法传来中国,一共建立十个宗派,就是因为大家喜爱不相同。喜欢华严经的人建立一个道场,专修华严。喜欢法华经的,再建一个道场,专修法华。由此我们明了,古代的寺院、丛林,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专科大学。这是大家喜爱、见解、思想都一致的。绝不是一个道场里面,今天学这一样,明天学那一样,那是一样都不能成就的。所以佛法无论那个法门,成就与否都在专。中国古时教学,教导童蒙念三字经,三字经上说:教之道(教学的道理),贵以专。何况无上甚深的佛法,不专那里能成就呢?因此,集合志同道合的人,都修这一部经典,都修这个法门,所贵的就是专,这个道场就是专宗修学的道场。这样彼此互相在一堂切磋琢磨,勉励精进,才会有成就。

我们修净土,净土宗所依的经典是最少的。古时候只有三经一论,现在则是五经一论。这五经是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将华严经最后的一卷普贤行愿品列在三经之后,成为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列入四经之后,成为五经。我们以这个为例子,我们这些人喜欢无量寿经,那些人,喜欢阿弥陀经。你想想这两种人能不能合在一起呢?合在一起就不能和合。这个要念无量寿经,那个偏偏要念阿弥陀经,这就必要建两个道场。净土宗同一个宗,为什么要分那么多道场?哦!原来如此。再说同依一部经,譬如我们同依阿弥陀经,有人依照莲池大师的疏钞修学,有人依照蕅益大师的要解,这两种人所依据的解释又不一样。如此,同样依阿弥陀经修行的,还得要分两个道场,这才是真实的见和同解的道场。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修,才能够成就。即使我们同样依一部经,同样依一家注解,而念诵的方法不一样;有人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很慢。有人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很快、很急,这两种人要在一起共修也有困难。这才晓得从前佛家道场之庄严,使人进入山门,肃然起敬。道场里同学道友,只有一个看法、一个想法,修行依照一个法门,一点都不乱。这才警觉现代人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现代的道场,今天请甲法师讲这个法门,明天请乙法师讲那个法门,就是一个道场里面,一起共修无量法门,他怎么会不磨擦呢?怎么会不冲突呢?此事太难,佛都办不到,何况凡夫!可见见和同解是道场基础的基础,大众才能真得到共修之大利。

一个团体,大众的想法、看法是一致的,兴趣、目标相同,这就能和合了,就能组成一个僧团。如果有不相同的,宁可另外再成立一个僧团,不要在一起共修。一起共修,彼此一定有妨碍,彼此都不能成就。所以佛开无量无边的法门,用意就是要使各种见解、不同思想、不同兴趣的众生,人人都能够成就。这是佛法的伟大、周到,这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法门平等。佛绝不勉强人,叫他要修某一法门。你看观经,韦提希夫人感到这个世界太苦了,想生佛国。佛没有介绍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是把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统统展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选择(自己选择才适合自己的兴趣啊)。我们凡夫往往勉强人,我学这个法门好。嘿!你也来学吧!一定要拉他(他未必对这个法门有兴趣)。进来了之后,想法、看法、意见多多,都不一致,团体往往因此受到伤害,这是学佛人应当警觉的。最好把大乘佛法普遍介绍,你欢喜那个法门就学那个法门。我们这里是净土宗,喜欢念佛就到我们这里来,看看合不合适。喜欢参禅的,那位法师是修禅宗法门。喜欢学密的,某上师传密教法门。统统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不一定统统拉到自己这里来。法门平等,皆是佛陀大慈大悲屈应机宜而建立,应相互尊重礼赞,这才是见和同解。

第二、戒和同修。大家既是同住在一起修学,总要订一个规矩,如果没有规矩就乱了、没秩序了。当然同住规约里,必定包括佛所制定的根本戒。这就要看,是在家的僧团还是出家的僧团。在家的僧团是以五戒为基础,出家的僧团是以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作基础,再加上大众现前生活共住所必须要遵守的一些规矩。这在我们一般讲,就是寺院的常住公约。由一两个人起草,然后在会议中大家讨论,最后议决通过,住在道场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遵守。常住公约中,也包括国家的法律。学佛必须要守规矩、要守法律。人人都能够奉公守法,这个团体就不会有争论了。也就是说,团体中人人地位平等,并无特权阶级。所以佛教的僧团是民主,是持戒守法的团体。

第三、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道场的建立是成就每一个共修的份子目的在此;绝对不是逃避社会责任,到佛门里讨生活的。如果是这种观念,那就完全错了。接受十方供养如何能消!这个罪过是无量的,且要还债,佛在经中讲得很清楚。共住不只是同住在一个道场,如每一个人有一个房间,或像现代生活富裕的地区,一个人还有个套房,这样舒适的生活环境修行能不能成就呢?恐怕一个都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人,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恶习气太多、太重了。大家相聚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举一动还像个样子,规规矩矩的,还能守法。如果房门一关,没人看到,就随便了、放逸了,毛病百出了。白天修行,晚上放逸,功行尽失,成就困难了。佛陀大智深知此事。那么共住要怎么住呢?睡通铺啊!晚上都睡在一起。白天、晚上都不可离开大众,睡觉也得老老实实,也得乖乖的,也不可以随便,这是依众靠众的精意。所以寺院丛林,你到寮房(卧室、寝室)去看看,皆是通铺,一个人一个铺位,每个铺盖叠得整整齐齐的,像军队一样;比军队还要严格,比军队的纪律还要好。住在道场,过这样的生活,陶冶人的习气,以戒、定、慧三学改造心行,那才真正称得上修行。在寺院丛林里面,什么人有一个寮房呢?当住持的、做执事的,因为他的事务繁多,他的生活起居不能跟大众一样(大众像学生一样,那是非常规矩的)。执事要办事,替大家服务的,他们才有个小房间。住持的房间叫方丈(方圆一丈),房间都很小,并不是叫你住得很舒服,目的是不妨碍大众的精修。还有年岁老的,也单独有房间,生病的也单独有房间。除了这些特殊的,皆是睡广单(通铺)。身和同住是这个意思。真正要想修行有成就,即使在今天富裕的社会,不用这个方法还是不能成功。

第四、口和无诤。这是说大家住在一起没有诤论,真正能够用功向道。人与人相处,最容易造的就是口业。古人常讲:病从口入(怎么会生病呢?喜欢吃东西、吃得不干净、吃得不卫生),祸从口出。说话多,言多必失,有些时候,讲者无心,听者有意,就产生误会,在无形当中,结了许许多多的怨怼,招得以后的果报。实在讲,那是非常苦恼的事情!所以古德常常教训我们,叫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言语愈少愈好,非必要的言语,不说那是顶好旳。我这一次在洛杉矶讲经,有一位同修告诉我,他的小孩念高中,暑假去参加日本的三天禅学会,回来之后,说寒假他还要去参加。这个禅宗道场,是日本人建立的,现在那个和尚已经过世了,由他的美国弟子们继续维持。其特色是进入道场就不准说话,每天的功课就是打坐。早晨,八点钟开始坐到下午五点半;晚上从七点半坐到九点半,其他什么都没有。三天都不说话,人在那种地方,就会感觉轻松。三天就是这样坐,所以他坐得很欢喜,印象很好。这种道场的特色就是口和无诤。不准讲话!还争什么呢?所以严格的道场里,确实听不到闲言语,真正的道场也没杂心闲话、聊天这些事情。念佛的道场,二六时中,只听到阿弥陀佛绵绵不断,大声念、小声念、默念都可以。真正密宗道场则咒声不间断。我初学佛的时候跟章嘉大师,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上师。我亲近他三年,从没有见到他咒离开过口。他念咒不出声,但是嘴唇微动,我们知道他在念咒,这叫金刚持,就是口动没有声音。无论在什么时候,甚至接见客人时,他仍然持咒不断。只有跟我们讲话的时候停下来,话一说完,他的功夫马上接上。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看到真正修行的人,就这么一个。他心清净,真的一个妄想、杂念都没有。我们向他请教问题,提出一个问题,他要观察我们的心定了,他才答覆。你心不定,他不跟你讲,他不是考虑,他在念咒,他的眼睛看著你的眼睛,看到你心定了,他才讲。他这种教学法,非常的特殊,两个钟点也许讲三、四句话。但是他的话,字字皆有千斤之力!让你一生永远不会忘记,而且会依教奉行,这是真正做到口和无诤。所以净土念佛堂里面止语,不仅仅在佛七当中要这样做,平时就要学,这样对于自己的道业,绝对有好处。我们想要把烦恼舍掉,念佛三昧早日成就,不用这个方法,就很难达到目的。

第五、是意和同悦。这就是平常讲的法喜充满。我们学佛,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最粗浅的成就,就是欢喜。假如学佛,学得不快乐,这一定有问题(不是佛法有问题,是我们自己修行有了问题),不是违背了理论,就是方法用错了;否则学佛的效果一定非常明显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痛苦、烦恼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天比一天自在,这证明学佛功夫得力。如果得不到这个现象,你的功夫有了问题,这是自己要认真去检讨,找出毛病、找出病根,再把这个病根消除,我们就能够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佛法修学是在生活中历事练心。历是经历,就在日常生活上练心。练什么心呢?练清净心、练正知正见、练觉而不迷。所以真正学佛人无论遇到善人或是恶人,顺境或是逆境,无一不视为是帮助自己消业障、增福慧的助缘,怎么不欢喜呢?这个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叫法喜充满。大家在一起共修,人人都得法喜,换一句话说,个个都有真正的成就。

第六、利和同均。这是讲在一起共修的人,物质生活是平等的。道场的财源,在古时候,一部份是帝王护持的,就是国家建立的十方道场。其次就是大富长者捐助的。实在讲,化小缘建立的道场,在古时候并没有。这是很晚很晚才出现的,并不是如法的。特别是出家人自己去化小缘,在从前没有这种事情;因为出家人的生活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饭,外面去托钵;睡觉,找个树荫大的地方,打坐、休息一晚,他的功夫不间断的。因此道场的建立就好像办学校一样,是为了教化一方众生而设的。所以,建道场是这一方,真正有学问、有远见的人士,来提倡创建,或是大富长者出钱、出力建道场,再礼请高僧大德到此地来住持、修行、教化众生。这好像办学校,校舍建好了,就请品德、学问俱优的人士来做校长、老师;让他们在这里教导这一方众生是一样的道理。佛家的道场就是学校,所以无论是国家供养,或是地方大众捐助,凡是居住在道场的,不论是什么身分,在物质享受上决定平等,这叫利和同均。

道场里,六和敬一条都不能少,否则就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如果我们依世间法来讲,所谓家和万事兴。国家能和,再强的敌人也不敢轻易的欺侮!为什么呢?上下团结的力量太大了。六和敬,小而家庭、公司、社团,大至国家,只要做到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三条,没有不兴旺的。见和同解,大家便能同心同力,建立共识;戒和同修,人人守法;利和同均,在生活享受上尽量接近平等,不要差距太大,以免人心不平、社会动乱。为什么呢?因为贫困的人,看不惯富人的享受,就会抢劫、造反,动乱就会出现。目前就商业方面来说,没有人能够超过日本。日本商社从战后兴起,时间不算长,今天跃居世界第一位,凭什么?他们就是做到这三条。世界各国,在工商业无法和日本相抗衡就是没有这三条。在日本,商社公司亏损了,高阶层的人不发薪水,基层员工照发。你说员工他怎能不感恩心服呢?员工有意见,绝对不罢工,照常上班,只在头上扎条白布,表示我有意见,我要反抗你。老板看到,便赶紧开会、沟通、协调。如此,问题解决了,生产也不延误;所以日本能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就是做到六和敬的这三条。日本人的长处很多,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他们还能保存,还能做到,而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完全都鄙弃丢掉了,这是我们这一代真正对不起列祖列宗的。看看当今的日本,我们应该感觉到非常的惭愧。

前两周,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修来问我,他说他想结婚,问我应该找什么样的物件。我告诉他:你要找物件,一定要找一个见和同解的,如此,两个人奋斗努力的方向、目标、兴趣都相同,彼此互相帮助,家庭一定会美满。我再说:不可以只谈爱情!爱情是无常的!今天你爱他,他爱你,一旦结合,双方毛病都露出来了,两人不再相爱,家庭悲剧不就产生了!那无常的虚情假意,是绝对不可靠的。由此可知,家庭也要建立在六和敬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幸福。不懂得这个道理,要想一生幸福快乐、家庭美满,是非常不容易的。

(三)三学

下面跟诸位介绍的是佛法的课程标准。

我们在本质上已经知道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其课程是非常之多,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绝对不是一所大学的课程所能含盖的。这无量无边的课程,课本就是经书。诸位要知道,佛经不是全部流传到中国来。因为当时交通非常不便,印度高僧到中国来,中国的法师到印度去,都是选之又选,挑之又挑,好的才带到中国,次等的、再次等的,都舍掉了。所以传到中国的经书全都是精华!来到中国之后,并不能够全部翻译,只好再挑选,只有最好的、最重要的被译出。译经的工作相当困难。从前译场的经费靠国家支援,集合全国出家、在家、中国、外国各类人材之菁英,从事于大规模的翻译工作。历史上记载,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编制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师的译场有六百多人。我们在经书上所见的译者,那是用译场的主持人(好像学校的校长)来作代表,并不是他一个人翻译的,而是译场内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现在保存在中国的,是汉文系统佛经,是相当完整的。印度的梵文经典已经散佚失传了,残留下来的很少。佛经除了汉文经典之外,第二个大系,是藏文经典。藏文经典一部份是从梵文直接翻译,另一部份是从汉文转译的。这是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之后,把佛法带到西藏;所以佛法传入西藏比中国晚六百年。在藏王对佛法生起信仰心之后,又从印度传进一支,因此,西藏的佛法是由中国和印度传入的。

佛无论在那个国家、地区说法,其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其目的是对治我们这个时期、这个地区众生的种种苦痛。地区指的就是地球,时期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共一万二千年的法运。这个时代、这个地区的众生,病痛到底在那里呢?第一、造恶造十恶业。佛用戒学来对治。戒学是对治恶业的药。第二、人心散乱,不能得定、不能清净。所以用定学来对治;定学是对治散乱的。最后用慧学对治愚疑。造恶、散乱、愚疑是这个时代、地区众生的三大病,佛就用戒、定、慧三帖妙药来对治。佛陀说法是因众生而说的,众生如果没有病,佛就无法可说。这跟大夫因病用药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说众生有病,佛就有法;众生没病,佛就没法。就如金刚经上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众生没有病了,佛法也不需要了,硬要佛法也会变成病。这如一个健康的人天天吃药,那有不出毛病的道理!所以说佛法的一切经典依功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大类。

佛经分经、律、论三藏;定学就是经藏,戒学就是律藏,慧学就是论藏。这是图书分类的方法,最早是从佛教传来。此后,中国人也把所有的书加以分类。清朝康干年间,把全国图书做一个总整理,再分类,依经、史、子、集,分成四库。库跟藏意思相同,库是仓库,藏是收藏。所以四库是从佛法三藏得到启示的。三藏,有分大乘、小乘。小乘有声闻藏、缘觉藏;大乘是菩萨藏,再分就愈分愈细了。总而言之,戒学是调身的,定学是调心的,慧学是调行的我们身心的行为。因此,一个学佛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智慧。你说他怎能不快乐呢!

(四)六度

1.布施

我们知道佛法教学课程标准的内容,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怎样过日子?要怎样待人处世?佛在这些地方有没有明确的教导?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同修都非常关心的。这些问题佛在一切大乘经论里面已广泛的为我们说明,其内容就是菩萨行的六度。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从早上起床漱口、刷牙,到晚上睡觉,这一天所接触的统统是六波罗蜜,这才叫真正的修行。

大体而言,世间人所最先追求的是财富。因为没有财富,生活会过得很苦,所以财富是第一个努力追求的目标。其次是追求聪明、智慧。人除了不喜欢呆头呆脑之外,还想要追求长命百岁健康长寿!这三大目标人人追求不舍,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佛法是要满足我们的愿望、希求的,这三样东西能不能得到呢?能得到。常言说得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那为什么有人求不到呢?是因为他不明了事实真相,不懂得追求的方法。事实真相就是道理!如果懂得道理、晓得方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佛跟我们讲的原理、原则,就是帮助我们有求必应。因此,这重要的守则,我们要细细的体会。佛告诉我们,财富、智慧、健康长寿,都是属于果报;要想得到这个果报,一定要先修因。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有人发财了!财从那里来?绝对不是他很聪明,或他的方法很多,就能赚钱。因为比他聪明的人很多,比他方法灵活的人更多,为什么那些人不发财而他发了财?佛跟我们讲财富之得来,是前生种的因。种的什么因呢?财布施!所以六度里面,布施列在第一。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因此,想得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一定要修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种因。世间人今生得这种果报的,大多数是前生修得的,少数人是这一生修得的。这一生如果修得很积极,这一生就得果报,不要等来生,这就是果报。果报一定要靠修因,这是永远不变的定律。

(1)财布施

布施在整个大乘佛法里,是菩萨修行最重要的一条。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六度。这六条再要归纳,就是布施一条。所以佛首先教我们修布施波罗蜜。布施,一般人很难理解它真正的含意。往往听说布施,就赶著捐一点钱到寺庙里去。这是错解!这样的理解,布施太狭隘了!那里是菩萨修的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为别人,不为自己,就是布施、就是供养。所以人人天天都在修布施波罗蜜,天天都在行菩萨道,只是不懂得,不知道而已。譬如说早晨起来,你把家人盥洗的东西都准备得好好的,早餐、茶都烧好了,你是在布施、供养你一家人啊!你在行菩萨道,修布施波罗蜜,在修普贤菩萨的广修供养。你看你心里多快乐。能这样领悟就不会说:哎呀!家人都把我当老妈、下女、佣人,要我天天去侍候他们。这样天天发牢骚,所有的布施功德都没有了。你看,念头一转,牢骚、痛苦就变成布施波罗蜜,立刻就得到佛法快乐和智慧的实益。在美国有些制度,叫人不得不布施。譬如医药保险,人人都要买。为什么呢?怕自己生病的时候,医药费付不起,所以先买保险,由保险公司替你付医药费。在每个月缴医药保险费的时候,如果是为了自己生病而做准备,如此,将来一定会生病;不生病,这些钱没有办法开销啊。如果念头一转:我是在修布施、修供养;帮助那些有病的人,供养那些有病的人。这样布施出去,你一生永远不生病。为什么呢?你修的是不生病的因啊!你布施、照顾老人,将来你就得善果!即使老了,也会有许多年轻人关怀你、照顾你、侍候你!种什么因一定结什么果报。再说一个人服务在公司行号里,每天努力工作,如果是为了要多拿一点钱,或是为了地位要慢慢升高,那就不是布施了。如果能存这样的心:我今天努力的工作,是布施这个公司、是供养社会大众,加薪与升迁非我所求,那是在行菩萨道。以菩萨的施舍心在做工作,永远不疲不厌,会愈做愈快乐。这就是俗话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假使事情是自己不愿做又不得不去做,就会疲倦、会讨厌。反之,欢喜、高兴做的事情,会愈做愈有精神。我今天到世界各地方跟大家介绍佛法,是我欢喜做的!这是法布施啊!你们不懂的,我来教给你们,告诉你们,是希望大家都能减少烦恼、痛苦,都能得到佛法的喜乐和智慧,来充实提升生命和生活美满!我在一九八四年,第三次到洛杉矶,一下飞机,讲堂已经布置好了,马上就去讲演。一天讲九个小时,还要我站著讲,底下的人坐著听;坐著听的人累了,我讲的人不累,愈讲愈有精神,愈讲声音愈大。为什么呢?因为观念、心境不一样。假如我讲经,计算一个小时要拿多少钟点费,再看看听的人不起劲,那就会疲倦、厌倦了。我不是为了这个来的,我是以无比欢喜的心把无上、甚深、微妙的佛法介绍给大家。这个欢喜就是法喜啊!是最好的营养。今天大家讲求这个营养那个营养,那是假的啊。看看佛门里面的禅悦为食。禅是什么?心地清净;悦是心地欢喜,这才是最滋养的(最丰富的滋养),所以健康不在饮食!得欢喜心、得法喜,就会健康、长寿、年轻、不衰老。忧能使人老、使人病,每天愁眉苦脸的,容易生病,衰老也会非常之快。欢喜是健康的因素,它是从布施波罗蜜得来的。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诸位在此地,汽车都买了保险。为什么呢?发生车祸的时候有人赔偿。如果你念头一转:我这是修布施,是帮助那些出车祸的人。如此你这个车永远不会出车祸,永远有佛菩萨加持你。诸位看看,念头一转,就是菩萨;念头不转,就是凡夫!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呢?一个是觉,一个是迷。迷者样样为自己;觉者样样为众生。样样为众生,自己得的好处真正不可思议,没法子想像!样样都为自己,得到的好处一点点,而且得到了就没有了。你说,谁是聪明?谁是傻瓜?所以说要念念为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今生,你有财富、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钱,能用在社会上,能用在大众上,这是大智慧,是真正会用钱的。假使处处为自己著想,那是很笨的,修来的一点点福报,没几天就享完了。如果能念头一转,将福报布施给众生,福报就更增盛,直至无有穷尽。布施的内涵无量无边。我们每一个人,每天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修学。只要念头一转,就是行菩萨道;转不过来,就是六道凡夫。以上财布施,只是略举几个例子说明,诸位自己要多多去体会,多多去思惟,就会做得圆满。

财布施,在佛法里面又把它分为内财与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就是身体。在医学界里,有许多捐赠眼角膜或捐赠内脏者,这是内财的一种。再者,我们以体力去帮助别人,也是内财布施。如果我们给人家工作不求报酬,就是义务的工作(义工),这也是属于内财布施。由此可知,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做布施,就是没有那种布施的心,所以不是行菩萨道。假如我们有一颗布施的心,那么每天时时刻刻,统统是修六度,统统是修菩萨法。所以菩萨法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就是在那一念心;一念觉为一切众生,就是佛菩萨;一念迷为自己,就是凡夫。所以佛家善恶的标准:凡是为自己的都是恶,为别人的都是善。这个初学的人听了很难懂!人,为什么不为自己呢?诸位要知道,凡夫所以不能成佛,是由两种执著障碍。第一种是我执,第二种是法执。我执要是破掉了,就证阿罗汉果;法执破尽了,就成佛。那些念念为自己的人,我执天天在增长,即使修一切善法,也只是增长执著而已。因为执著不能破除,所以佛说这是恶。你不想出三界,那就另当别论,想出三界,一定要破我、法二执。我执就是烦恼障,烦恼的根源;法执是所知障的根源。

(2)法布施

第二种是法布施。法布施是智慧、聪明、才艺的修因。因此,它包括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它通常被分为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就是佛法与世法。凡是别人想知道的、想学习的,只要我会、我能,就热心的去教导他,这都是法布施。所以法布施不一定是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无量法施当中的一种。譬如说,甲烧得一手好菜,乙不会,但很想学,甲就尽心尽力的教导乙,这也是法布施。又如某人不会做工程,我会做,我指导他、教他,也叫法布施。对小朋友讲解小学课程,也是法布施。乃至于各行各业无尽的知识、技术,没有条件、不计酬劳的传授,都属于法布施。要是有代价、收学费的,那就不是布施了。或许有人会问:现在学校老师每个月拿薪水,他们教小孩,这算不演算法布施呢?这就在于教师的一念心。如果教师是为了教育下一代,不是为名为利,那就是布施。如果是为薪水,或是为了升等,想从讲师升副教授、升教授,那就不是法布施了。真正修法布施的人,是非常热心,不疲不厌的。不是修法布施的人,名利得不到,就消沉、灰心了,教导也就不够热心,动力是有限的。所以菩萨总是以无尽的悲心去利益一切众生,绝对没有条件的,特别是在佛法。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此处法布施是指佛法布施。因为世间的法布施不究竟,唯独佛法布施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进而获得无量的智慧,无尽的德能、才艺,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这种布施才是最圆满、最殊胜的,唯独大乘菩萨法里面才具足,所以一切诸佛如来无不赞叹。看看我们佛教界,布施经典是最重要的一项;其次是讲经说法的录音带、录影带;再就是接受各方邀请,把佛法介绍给大众,推广到社会,这统统是法布施。可是现在我们把经本翻开,后面往往印著「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或是版权所有,不准翻印,这就不是法布施了。这是什么?是商人在卖书啊!法施的功德利益统统都没有了,那只是世间商人开书店做买卖而已!录音带也是版权所有,不准拷贝。甚至于少数请讲经的,也要先谈好供养讲多少小时,给多少供养这也变成买卖了,这都不是布施。所以菩萨行一定只为利益众生,绝对不为自己。假如某个地方没有供养,但是大众真正渴望佛法,佛菩萨就自己出路费满众生的愿,绝对不勉强不为难任何一个人,只要大家真正得到佛法的殊胜利益。

(3)无畏施

第三种叫无畏布施。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消除他的恐惧,这一类的布施叫做无畏布施。其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譬如国家受到外国的侵略、战争;在这人心慌乱的时候,从军到前方去抵抗敌人、保护后方,使后方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属于无畏布施。又如:有人晚上走路会害怕;有的怕鬼,有的怕强盗,而路又很长,我能送他回去,陪他一程,他不害怕了、心安了,这也叫无畏布施。其他的例子就不必多举。由此可知,只要叫众生身心安稳,离开一切恐惧,统统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说到这个地方,我特别提醒同修们,吃素食是属于无畏布施,一切众生看到你都不会害怕。为什么呢?因为你不会伤害他;真正做得圆满,得健康长寿的果报。再加上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财布施得财富,这是人生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我们想要这三种果报都得到,就要认真去修三种布施。在中国历史上,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最大、最圆满的,就是乾隆皇帝。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兼俱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他做了六十年的皇帝,还做了四年的太上皇。他自己说:古希天子。自古以来希有的。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也不是他夸口。这是他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清净圆满的财施、法施、无畏施,才得这么大的福报!

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教导我们,菩萨一定要修布施波罗蜜。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怎样把布施做到究竟圆满呢?这是菩萨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早到晚处世、待人、接物,只要转一个念头,时时处处无不是在修布施。但是这个不圆满、不究竟。究竟圆满的布施,是放下、是舍、是帮助他人。我们应当怎样放下呢?放下就要能舍。舍后面有一个字得。小舍就小得,大舍就大得,不舍就不得。佛告诉我们究竟圆满的舍是什么呢?各位,你有没有烦恼?有!那为什么不把烦恼布施(舍)掉呢?你有没有忧虑?你有没有牵挂?你有没有生死?有没有轮回?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布施掉了,那你就得大圆满、得大自在了。这才是究竟的布施,也就是布施波罗蜜。我们要从身外之物,练习慢慢的舍,舍到一切都能舍,最后连烦恼、生死都舍掉了,那才能够恢复自性的清净光明。

2.持戒

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间一切事物,无论大小,都有它的法则,一定要循著法则,才能够做得圆满、快速。六度里面的持戒是要我们平常守法,并不单指受持五戒、十戒(这是根本戒)。在家庭方面,有家庭的规矩,父子、夫妇、兄弟,这是伦常,他有长幼,有自然的一种秩序,绝对不能颠倒!一颠倒,家就乱了父不父、子不子。就烧饭而言,烧饭也有顺序洗米、下锅、调温度抔抔,不按这个法则,饭就煮不好,也煮不熟。炒菜,下锅也有先后,乃至于学习,也都有次序和方法。学佛,佛家的方法更是精严。我们要想在佛法上有所成就,必须要遵守佛教给我们的修学次序,先从发大心起。大心,就是要度一切众生的愿心;然后断烦恼、断习气,再学法门,最后是圆成佛道。成了佛,才有能力广度众生,才能够圆满实现第一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否则的话,光说,做不到,便成空愿。也许有人会问:一定要成佛?做菩萨不行吗?须知,菩萨虽然度生,不能度阶位比他高的菩萨;纵然是等觉菩萨,也不能度同阶位的等觉菩萨;成了佛,等觉菩萨也在度化之内了。因此,一定要成佛道,才能够广度九法界一切众生。有这个愿,慈悲的力量就会发出来,就能够精进不懈。现在人,虽然是天天念四弘誓愿,愿心,没有发出来。为什么呢?因为还有是非心、人我心、好恶心。所以他有分别,某甲跟我很好,我度他;某乙我讨厌他,我才不度他呢。如此,便要在众生无边誓愿度底下加注解某些人我不度。如此,便不是真愿,不是圆满的愿。因为圆满的愿心一发,就是菩萨,是没有分别的。所以华严经上初住菩萨,叫初发心菩萨,叫发心住。这种心就叫菩提心,是不得了,不可思议的,绝不是六道凡夫的心量。佛常常教我们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教我们如何过日子,怎样生活。平日存心要慈悲,做事要有方法,并且做到恰到好处。要知,方法里面还有方法,方法重重无尽啊!所以这两句话不局限在狭隘的学佛,日常生活中要普遍用上。如这一段给大家介绍的六度,是六大纲领、六个方法;每一度里,又有许多的方法,可见方法是重重无尽啦。只要能够善于运用,那有不自在的!那有不快乐的道理呢?这是持戒波罗蜜。

3.忍辱

第三是忍辱波罗蜜。忍辱就是忍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当年翻经的法师,看到中国人有一种倔强的个性。在古书上常常记载著:士(读书人)可杀不可辱。谈到忍,什么都可以忍,连杀头也没有关系,都可以忍,只有侮辱不可以忍;因此,翻经法师就将这一名词翻作忍辱。辱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所以忍辱是专对中国人倔强的个性翻的,它原来的字义只是忍耐,没有辱的意思,其用意是告诉我们小事情要有小的耐心,大事情要有大的耐心。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没有忍耐,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以读书求学而言,念大学四年,就得忍四年,不能够忍耐四年,就毕不了业。到这个地方听讲两个半小时,也要有耐心,能够忍得住,这一堂佛法才能听得圆满。由此可知,一个人没有耐心,无论他条件多好,也是一事无成。因为成功永远属于有耐心、有毅力的人;所以耐心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世尊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讲菩萨六度,特别强调布施和忍辱,其他讲得很少。换句话,这两个是修行成败的关键。

俗话常说:处事难,处人更难。从前处人还容易,现在处人比从前不知道要难多少倍!原因在那里呢?从前的教育,是教我们做人;现在的教育,只教我们做事。所以我们不知道怎样做人。对自己的情绪千变万化都无法理解,不要说去了解别人。你说处人怎么不难呢!

为此,佛教给我们忍耐。忍耐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对人为的加害要能够忍受。忍人家对你的侮辱、对你的陷害。能忍,绝对有好处。为什么呢?能忍,心清净,容易得定,修道容易成就,也是最大的福报。第二、是自然的变化。如冷热、寒暑的变化,能够忍;饥饿、干渴要能忍;遇到天然的灾害,也要能够忍耐。第三、是修行。佛法的修学也要忍耐。在没有得到法喜之前,功夫没有得力之前,修行是很苦的,路是艰辛的,这个阶段过去之后,就很乐了,为什么呢?因为功夫上轨道了。就如上高速公路,在没有找到高速公路,在底下绕圈子的时候,那是很苦啊!路上车子又多、又慢,得有耐性啊!上了高速公路,就很舒服、畅快了,一切阻拦都没有了。我们学佛也是如此,开头学都是摸索无量的法门、宗派。到底那宗好?我想学什么?有的人很幸运,三年、五年就找到了;就好像幸运的人,走一段小路马上就接上了大路。有些人花了十年、二十年,乃至一辈子都摸不到门路!那就很冤枉、很苦了。这当然与自己的善根、福德有关系,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佛菩萨必定加持。这就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真心向道、真心慕道的人,佛菩萨常常在那里守护照顾,到他真正肯接受了,再给他启示,光明大道就找到了。那佛菩萨为什么不来点醒你呢?点了,是你不接受!告诉你这个方法,你心想:唉!这未必好,我听人家讲那个法门比这个殊胜啊。你还跟佛菩萨抬杠、争论。如此佛菩萨只好不来了。这一点希望诸位细心去领会。所以修行要有很大的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耐心是禅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耐就没有更进一层的境界;耐心也是精进的预备功夫,有耐心才谈得上精进。

4.精进

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更不是落伍的,佛法是天天都求进步的。如同儒家的日日新,日新又新。现在有人说:儒家是落伍的,佛教是应该淘汰的。这是他对于佛法六度中的精进,以及儒家的日新又新完全不了解,而引发的谬论。进步是好的,最重要的是要精进。精是纯而不杂。目前,西方有许多大科学家,一生当中有许多特殊的发明。他就是专精天天去研究,锲而不舍,终于有了新发现!世间法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在无量法门当中,必须是一门深入,才能够成就。想要门门都学,是绝对不可能成就的。门门都学,那是一门成就以后的事,一门成就了,其他无量法门一看、一听当下都通达了。所以说一通一切都通。佛法,在没有开悟、没有通达之前,门门都学就会变成障碍!这是修行必定要知道的。我们举一个念佛成就的例子,你就会恍然大悟:古人修学得以成就都是专攻一门。

民初,谛闲法师有一位徒弟,这徒弟四十多岁才出家。他的年龄跟老法师差不多,他们是从小在一起玩的朋友。谛闲法师家庭环境比较好一点,所以念过书。他的舅父做生意把他带出去,所以算是见过世面,出外旅行过的。他那个同学家境清寒,没有念书。长大之后,生活非常困苦,学一个锅漏匠的手艺。什么叫锅漏匠?就是碗碟打破了,他能把它补起来再用。他就天天挑个担子在外面叫喊,非常的辛苦。他真正体会到人生太苦了!他也知道小时候在一起玩的朋友,出了家,做和尚了,于是就找。找到谛闲法师,在庙里住了几天,就跟老法师说:我要出家。法师说:为什么?生活太苦了,我一定要出家。老和尚说:你不要开玩笑啦,住几天还是去做生意吧!为什么不让他出家呢?老和尚考虑他年岁太大了!在当时,四、五十岁就是老人,体力也衰了。出家,五堂功课学不会,念经也念不来,这样,住在寺庙里,让人瞧不起,冷眼看待,心有多难过啊!学讲经吧!他不认识字,得从念书做起,要到那一年才能成就啊?于是,老和尚就拒绝他。结果他就硬赖著:我非出家不可,我不做生意了。老和尚给他搞得一点办法都没有,再想著小时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家,因包容而幸福

一家人,包容越多幸福越多;夫妻间,包容越多感情越浓;乡邻间,包容越多相处越好;朋友间,包容越多友谊越长;同事间,包容越多事业越顺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心与心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藏传佛教的文物宝库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幸福人生的秘诀:好事皆赞叹,善缘皆随喜

我们要对治嫉妒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嫉妒,还有嫉妒的根源在哪里。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嫉妒二字都用女字旁?这是中国古人造字的智慧,因为他们发现,嫉妒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最明显的,一般来说都是女性,并不是说男人

佛教正能量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世界佛教通史》

◎ 欣 闻《世界佛教通史》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0多位老中青年佛教研究学者参与撰写,全书历时8年完成,共800多万字,论述了佛教

佛教以孝为本论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