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旨归:入川法师谈临终关怀与往生助念
2025-05-04 06:36

临终关怀的实质

临终关怀,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才算是一种全面的关怀。第一,消除病人对死亡的恐惧;第二,正确解决他对最终的归宿的疑问,令病人对佛法生起信心;第三,从心理上放松病人的心态,减轻病人的病苦。

如何用助念的方式体现真正的临终关怀?

可以说,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我们可以一次性地解决临终关怀的这三个层面的问题。而对于我们助念者来说,要做到这一点,一是需要对阿弥陀佛的接引众生愿力真实功德有着坚定信心,二是要通过我们自身的学习与总结,让我们对病人的业报体相、病苦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从佛经及医学上有个印证加以辨别,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方便直接地与病人沟通交流。

每个人在生命过程当中都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的。这种业报,对于我们已经信佛、念佛的人来说,我们把它托付给阿弥陀佛摄受众生的大悲愿海中,把我们所有世间无奈的委屈和痛苦,用这句佛号托付给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光明慈智愿海里。用一种内心所承受世苦的悲苦声哀求阿弥陀佛慈悲摄受,一般病苦众生唱着唱着他就随声流泪。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拔众生的极苦,病苦也是其中之一,悲心一起,就与阿弥陀佛的悲愿相应。从他悲苦的心中唱出的佛号与阿弥陀佛悲愿相应,一苦一悲对病苦是有减轻或解决作用的。悲苦、忏悔、感恩之心一起,就有对治病苦的作用。病苦的减轻会使病人对阿弥陀佛更有信心,对称念名号之心更坚定,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更有信心,这才能达到彻底仰靠佛愿力的信心。这种层面上的临终关怀才是成立的,才是助念的目的之所在。

助念往生的佛理基础是什么?

这个肉身是我们往昔业报所造的果,有这个肉身在,我们就得在这个业报身的范围内活动,好人坏人都是人,都在这个皮囊里装着,都在做皮囊范围以内的事情。可是死的时候,四大假合一分散,你的心识就透着十法界,所有的缘都会出现,成佛的也是他,六道轮回的还是他,那时候就要看他的福德因缘了。如果我们去助他这个成佛的福德因缘,帮他更好地调整一下心理位置,那就叫助缘,叫助念。

临终,先把关怀搁在前头,这才叫临终关怀,令他接受这种关怀,从内心中升起配合的心态,从而再把阿弥陀佛发的那个愿说给他,阿弥陀佛是以众生心为心,法化报三身及四十八愿的全体功德愿力都在众生心内,只要众生以持名念佛的心信受,发往生的愿,你什么样的苦全体力拔,什么样的死亡现象都能解决,把那种智信的信息传递给他,令他欢喜信受。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是带着光明圆满智慧加持的。我们是在这个基础上帮助他。所以说,这种关怀的形式、理念、状况、手段也要多样。要根据这个基本原理来处理助念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和现象,而不是盲目地规定一些条条框框来机械地执行。

往生助念对一个净业行人意味着什么?

净宗的修习成果到往生这一刻是个回避不了的检验,这最后一个环节非常重要。一场大戏要收场了。所有的教理与实修都要接受死亡这一刻的检验。佛讲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到涅槃,这就收场了。我们从开始皈依、学佛发菩提心,到信愿行、持名念佛,到最后我们往生,才是收场了。收场的这个戏可是重中之重。

为什么要强调对病相和业相的了解?

只有通过对病相的了解,才能与亡者形成心理沟通。通过助念,让病人那被病苦折磨的心与弥陀的大悲愿力相应,从而达到减轻病苦的目的,进而产生欣求极乐之心。这样助念,容易与病人沟通,不会让病人产生烦躁感。对那些因为遭受病苦折磨,而不能正念现前、提起佛号的病人,或者根本对佛法没有了解的病人,有时候可以采取一些体贴的善巧方便的办法。比如,可以对病人说:念佛号会起到减缓身体疼痛的作用,你可以试一下,配合着一起念。念佛不但对你现在的疾病有帮助,将来你还可以成佛啊,那才是真正的解脱。用这种方式可以消除病人对死亡的恐惧。而在佛号的作用下,病人的病痛往往会有所缓解,在这种体验下,病人对阿弥陀佛的感恩之心是无以言表的,往往是一边流泪,一边念佛,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佛像,增加强烈往生的信心,能真正提起仰靠佛的信心和愿力,进一步达到往生的目标。

关于助念时间的问题

有些人拘泥于印祖说过的八小时助念的标准,例行公事地念八个小时就完了,这样不行。因为我们这个时期的人,心性染污严重,对物质的贪恋很严重,执著的情执心深重。不往远了比,我们这个时期和民国时期比都不一样了,甚至可以说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人比,心理状态都不一样了。在这种现状下,也就要求我们助念的时间要相应地延长。有人说:按照书上说的念十二个小时,最多念二十四小时就行了。可是事实证明,大多数身体还有僵硬的部分,有的人提出来用热毛巾捂捂就软了。可是实践中证明,根据业报的体相只要延长时间,助念够了钟点,不用热水烫热毛巾捂就软了。而且最后,如佛经所说,体软如绵,全身没有一丝僵硬点。可想助念时间的重要性。

助念时的开示非常重要

现在有的助念团竟然有不许开示的规矩,这是非常糊涂的做法。开示就是音声做佛事,就是通过语言,通过心念的交流,把亡者那种恐慌的心理转化为求佛接引往生的愿力,把恐惧的转化为安静的持名,把痛苦的转化成快乐的法喜充满。所以往生者脸带笑容。对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开示方法,总的目的是唤起亡者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仰靠大慈悲父的信心,从而发起坚定的信愿。你不去做临终前的交流和关怀,而是盲目性地,排山倒海一样地去念佛,有的近似于狂喊乱叫的助念,恨不得亡者一下就能飞到极乐世界去。他需要助念,就是需要帮助,需要临终的关心,善知识的开解、指引,劝导他念佛,而不是你们上那儿打佛七去。就是佛七也需要佛七开示,示明念佛的动机、原理、方法、功德、利益,及佛的愿力和真实功德建立在我们的信愿上,信受而被得到佛力的摄受,以期求证,所以在临终前,就是要通过开示做好关心和沟通的工作,别忘了他是凡夫啊。

对亡者的开示,要做得自然,不能生硬地切入宗教理念。要根据个案的不同,进行灵活的、有针对性的开示。开示者要和对方形成同一层面的对境,他还在那里痛苦着呢,你一去就叫他成佛,这就不在一个对境上。你要调整自己,让双方在一个层面上沟通。双方的心念有了应和,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沟通和提高。这些都是要通过灵活、耐心、细致的开示才能达到的。

助念时超度亡者冤亲债主的问题

亡者往生的一个障碍就是往昔的冤亲债主的干扰,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给亡者助念往生,就要最大限度地排除各种障碍。在这个思想下,要注意冤亲债主牌位的立放,以免形成干扰;不写XXX累世冤亲债主等等各类几十种灵位,而是只写XXX临终现前冤亲债主、贤者等众灵位。这样可以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如理如法充分地体现对亡者的关心与护持,更不能当着亡者面召请提起他生前所杀害、伤害的冤亲债主和一切孤魂野鬼等等,否则会对亡者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波动,产生负面效果,会增加助念的困难度。这样才是一种智慧、慈悲的做法。每个人无始劫来都有许多冤亲债主,对于那些没有现前干扰的,也不予以召请,这也是对亡者的真正慈悲。对现前的冤亲则予以念佛功德回向救拔,三方有利,普皆平等。

如何正确地带领亡者进行忏悔?

对亡者的隐私不以开批判会的形式去做忏悔,我们带领亡者进行忏悔时,要从他无始劫来所造恶业的角度来进行,那样忏悔要比揪住他一件事当众批他效果好。总体的克诚披露的忏悔已经能够解决他的问题了,你是要解决问题,不是要批人啊,佛不给众生起烦恼,你要是将亡者生前所造的罪业具体的事情当众公布出来,家人他嘴上说不计较,其实心里还是结了一个结。如果亡者的神识出体了,他和他对境的心识会产生什么作用?你照顾到那个角色了吗?亡者的神识甚至会产生恨怒,恼怒助念团将自己的隐私、短事、丑事当众揭露给家人,这种嗔恨心后果不堪设想。

应该从总体克诚披露的角度上,忏悔我们无始劫来因为无明而造作的恶业,祈求佛陀的慈悲愿力来加持,拔除我们的无明。不管我们过去造作了什么,我们的目标是要往生,要对佛生起信心,而不是要来批判,虽然说生起信心,但你自己造作的业是有的,什么业都是有的,所以我们来个总体的忏悔。有些助念团弄得好像开批判会一样的忏悔,这是不可取的。既然我们是作为一个善知识,给他一个助念往生的助缘,让他在自己惭愧心当中对佛生起仰止心,执持名号,真心一忏,刹过百万劫,亦能消除无量重罪,不需要开批判会消业忏悔,难道非要逼迫亡者开口忏悔吗?所以这个缘怎么助,是要仔细考虑清楚的。有的亡者生前习气很重,性格不调、不驯,我们这样做,反而会让他形成心态上的对立,不利于亡者顺利往生。

如果病人不能说话了,或者已经咽气了,可以让他的直系亲属在佛前代替他克诚披露,进行忏悔,因为直系亲属之间是有共业的基础的,可以互相感应。

什么样的佛号适合助念?

这个问题不能孤立地下结论,要看病人的情况。在他还活着的时候,要给他心中加一个悲苦的感觉,唤起他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这个时候,像东林佛号这种缓慢悲苦的调子就起作用。不能说东林佛号不适合助念,是佛号就有佛的圆满功德愿力存在。在培养起一种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之后,再过度到一种清亮、平静的佛号中。如果说是在临咽气时,让他不致陷入昏沉当中。在临终的那一刹那,就可以用一种快板的追顶念法,令佛号在亡者心识中起作用不间断。但要注意千万不要急躁,持念三十至四十分钟再回到清亮平静的佛号中,切忌带着躁妄心念佛。

如躁妄心念佛,容易感应的是什么道?以此推理,念佛是福德,躁妄心带着急性,急性有烦恼所在,烦恼有怒性所在,修罗因素就在怒性里,有福德在但是又有躁妄心在,所以容易对境修罗道。要时时注意,要以亡者的感受为主。为什么有的助念的人,助念时间长了以后,火气会那么大,那主要是受到躁妄心的影响,脾气会增长。所以我们在助念过程中,要用戒律、用慈悲心把躁妄心给化掉。要真诚发愿:我要为亡者着想,不考虑自己的感受。你的性子降服了,亡者才能平和。你的心有多平和,亡者就能感受到多平和。要防止因为助念时间过长而产生躁妄心,就要对临命终人舍报的时间有一个了解。学一学中医理论,学一学西医的临床经验,看一看佛典上对死亡现象的描述。如果离舍报时间还长,就只是安排几个人轮流做一些护理式助念,不要强迫干扰临命终人,调整一下心态,让临命终人生起信愿来。观察舍报时间快到时,再安排人员,进行各方面的配合,帮助临命终人进行最后的冲刺。

关于助念时出现瑞相的问题

很多助念团都是用助念时出现佛像放光等现象作为往生西方的证明,而不是从理论上对社会大众有个交待。这样做,很容易把佛法那样一个智慧、理性的法门弄成一种迷信现象,引导别人去执著事相。有一些人在助念现场,看到佛,看到放光,那是有他的特殊因缘的,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好多人都以这种现象为往生标准,这样宣传,会让不明佛理的人对佛法产生诽谤,所以要从理性的层面给他一种思考,用一种科技手段,给他一种理性层面的东西,那他是无话可讲的。了解亡者的病情和业报,把佛的智慧融入其中,就可以形成一种理性的思辨。很多事情传到现在是只知事相,不明道理了,现在的人只能在事相上模仿,真的要把这个道理完完全全深入进去,是需要正信的佛理基础,还要有对佛的信心,以及自己的愿力和根器,这三方面是结合的。我们要采用一种现代的思维方式,现代化的工具(比如,对亡者身体的探测,我们不要以手感探试为标准,可以改为红外线体温探测仪。这一方面是增加准确性,另一方面是减少对亡者身体的触碰,也减少由于探试者本人的心理暗示造成的错觉和误导。)用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去作证明,在我们的论证试验过程中,最后这个论点还要回到经典上去印证。只有这样从理论上提升以后,对以后的助念实践才能形成一种指导作用。

助念的心态

对于我们参加助念的人来说,要作众生不请之友,人家邀请你,你就得到啊。不是说你信佛就给你念,你不信佛就不给你念。另外,对于助念的结果,不要太功利,我们去了,必定往生。这种发心是好的,但是这种心态是有问题的。我们的理念是,哪怕我们只给对方念了一分钟,开示了一段佛理,也是给亡者种下一个来生解脱的金刚种子,哪怕后来让人家给禁止了助念,我们都给念,这才是慈悲心的体现。成功不成功不放在心上,只要我们真诚发心尽心尽力了。否则只为成功而念就成了一种功利心了。我们对亡者要有感恩心,所有男人是我父,所有女人是我母,即使达不到这个高度,也要把自己世间层面的爱心提升上去,这才达到一种助念素质的标准。现在很多助念团都带有功利心了,如果助念团带着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的习气,会给世间人造成一个严重的误导,甚至会把正信佛法都给毁了。如果带着八风名利心去助念,有如迎风执炬,是会烧到我们自己的。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