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旨归:西方合论卷之九
2025-06-04 13:20

西方合论卷之九

第九修持门

夫积劫情尘。多生爱海。似蚀剑之苔花。若吞珠之泥绣。无砺不吐。去垢方明。欲得心净。除非秽灭。悟者常须觉观。迷人勤加折伏。其或爱锁贪枷。亦当恸年惜月。孔子曰。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今欲一生超僧祇之果。十念摄亿万之程。岂是粗见浮思。结心尘口。所能超越。不拚一忍。空累多生。如法而修。免堕魔罥

一净悟门二净信门三净观门四净念门五净忏门

六净愿门七净戒门八净处门九净侣门十不定净门

一净悟者。行者欲生实净土。当真实参究。如法了悟。何故。悟是迷涂导师。如人入暗。当燃灯炬。悟是净国图引。如人行远。当识邮程。悟是诸行领首。如人冲坚当随将帅。一者。悟能了知即秽恒净。不舍净故。二者。闻净佛国土。不可思议。不怯弱故。三者。知毕竟空中。因果不失。止一切恶法。不更作故。四者。知彼土不去不来。此亦不去不来故。五者。悟佛身量遍满虚空。众生身量亦遍满虚空。如地狱业力。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六者。闻阿僧祇劫无量诸行。如人说弹指顷事。不惊怖故。七者。修十善三福。不住人天故。八者。如觉后忆梦中事。不作有无解故。九者。如眼见故乡信不信。不可得故。十者知法无我。顺性利生。直至成佛。无疲厌故。菩萨入此门已。成就白法。随意得生。是故观经上品云。深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疏云。第一义者。谓诸法实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又上品六念义云。安心不动。名之为念。钞曰。第一义理。悉不为二边所动。通名为念。故西方如韦提希善财龙树等。以入地往生。此方如远公智者永明等。以证悟往生。一切经论中广载。不能具录。论中或有言生彼求悟者。为中下人说。至言悟自己佛不必求生。此则为十地菩萨以上说。若云悟第一义。诸结使未断者。皆不求生。则如龙树永明等。亦为掜目生花。无事多事矣

二净信者。智度论曰。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无信人亦如是。又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取。信亦如是。昔王仲回。问无为子曰。如何念佛。得无间断。无为子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即是不间断也。仲回欣跃而去。未几得生。还来致谢。是故若人修行。未能顿悟。当深植信根。不惊不动。一者。信金口诚言。决定当生故。二者。信自心广大。具有如是清净功德故。三者。信因果如形影。决定相随故。四者。信此身形识。及一切世界建立。如阳焰空花无所有故。五者。信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灸。不容一刻居住故。六者。信一切法唯心。如忆梅舌酸故。七者。信念力不可思议。如业力故。八者。信莲胞不可思议。如胞胎故。九者。信佛无量身。无量寿。无量光。不可思议。如蚁子身。蜉蝣岁萤火光。同一不思议故。十者。信此身决定当死故。若人具有如是信根。举足下足。无非念佛。故知。信之一字。通上中下。但信有大小。若无甚深信力。如无羽之鸟。决定不得飞故

三净观者。众生无始垢秽。遍一切法。如面入沙。似金在矿。修净业者。当加种种观行。磨炼习气。为白法之垣坛。作往生之津梁。一净观。谓观佛相好。如十六观经所说故。二不净观。谓观身心不净。器世界不净。生厌离故。三无常观。谓观一切法无定。如一美色。淫人观之为乐。妒妇观之为苦。观行人观之。种种恶露。异类观之。如土木故。四和合观。谓观是身是世界。是见闻觉知。如积木为屋。积土为垒。积杂彩为画。无实体故。五对治观。谓观自身。何结最重。当用何法对治。如轻冷苦涩。药草饮食等。于热病中为药。于余病非药。轻辛甘热。药草饮食等。于冷病中为药。于余病非药。如是观察对治故。六惭悔观。谓观一切众生。无量劫来。与我互为父母兄弟姊妹男女。递相淫毒。曾不觉知。如枭獍杀父母。牛羊鸽雀配其亲属。彼不自知。而人观之。惭愧讥笑。诸佛菩萨。见于我等。交后如是。是故当生大悔恨故。七念念观。谓观一切时中。几许忆念佛心。几许利生心。几许垢净沉掉心故。八平等观。谓观一切色一色。无好丑故。一切声一声。无誉毁故。一切受一受。无恩仇故。一切义一义。无浅深故。九微细观。谓观佛念法念。起于何来。去于何往故。十法界观。谓观一毛一尘。一草一木。皆具有无量净佛国土故。行者若行诸观时。以第一净观为主。余九为伴。如石中觅珠。若不破石。无缘得珠故

四净念者。念佛之法。名一行三昧。惟在决定。若不得念。即有散漫。三昧不成。一摄心念。谓一切处。摄念不忘。纵令昏寐。亦系念而寝。不隔念不异念故。二勇猛念。如好色人闻淫女所在。高[崖-山]深涧磷途虎窟。必往不怯故。三深心念。如大海深广。必穷其底。觉路遥遥。不竟不休故。四观想念。谓念念中。见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五息心念。谓息一切名心。官心欲心。世间心贪恋心。贡高心遮护心。人我是非心。念佛故。六悲啼念。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如忆少背之慈母。及多慧之亡儿故。七发愤念。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八一切念。谓见闻觉知。及与毛孔骨髓。无一处不念佛故。九参究念。谓念佛一声。便念此声落处故。十寔相念。谓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有无心念。不以非有无心念故。是为上品念佛门。若如是念佛者。现生必得见佛

五净忏者。经云。前心起罪。如云覆空。后心灭罪。如炬破暗。又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是故欲除重障。当勤忏悔。一内忏。谓忏心意识。不净因故。二外忏。谓忏一切色。一切声。一切不净法故。三事忏。谓忏十八界。二十五有。八万四千种种尘劳结使。障学阿僧祇劫。见佛利生诸行业故。四理忏。谓忏入道以来。所得往解。所学经论。所闻奥义。作止任灭等病。障佛无漏智故。五过去忏。谓忏无始世界所作黑业。如今生虽不偷盗。但所求不如意。即是盗业未尽。今生虽不邪淫。但值不随意眷属。即是淫业未尽。今生虽不谤法妄语。但言出人或疑信相半。即是谤法及妄语业未尽。于一切果中。察一切因。当知。前生无恶不造。一一当忏悔故。六未来忏。谓一切恶法。即今便止。尽未来世。永不相续故。七现在忏。谓忏现在世。所有生老病死。种种苦业。种种烦恼业。举足下足业。起口动心业。一切微细不可称量业故。八刹那忏。谓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生灭一忏故。九究竟忏。谓等觉位中。有一分无明。犹如微烟。究竟洗涤故。十法界忏。谓法性中。无我无人。普为十方过现未来一切众生忏故。若能如是真寔忏者。一切障碍。悉得消灭。不离道场。得见诸佛

六净愿者。智度论曰。诸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愿。有佛世界都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者。菩萨见已。自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七宝庄严。昼夜常有清净光明。无有日月。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常有严净光明。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一切众生。皆行十善有大智慧。衣被饮食应念而至。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中众生。衣被饮食。亦当如是。有佛世界纯诸菩萨。如佛色身。三十二相。光明彻照。乃至无有声闻辟支佛名。亦无女人。一切皆行深妙佛道。游至十方。教化一切。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中众生亦当如是。如是等无量佛世界。种种严净。愿皆得之。以是故名愿受无量诸佛世界。问曰。诸菩萨行业清净。自得净报。何以要须立愿然后得乏。譬如田家得谷。岂复待愿答曰。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而作。金无定也。如佛所说。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禅法。闻人中有富乐人。或闻欲天色夫。心愿乐者。命终之后。各生其中。菩萨亦如是。修净世界愿。然后得之。以是故。知因愿受胜果。复次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愿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问曰。若不作愿。不得福耶。答曰。虽得不如有愿。愿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德增长。以是义故。修净佛国土者。当发大愿。一者。不为福由故愿。愿为一切众生荫。生净土故。二者。不为眷属故愿。愿治一切如来家生净土故。三者。不为病苦故愿。愿医一切世间无明等疮。生净土故。四者。不为转轮王故愿。愿转诸佛如来法轮。作大法王。生净土故。五者。不为欲界故愿。愿离一切微妙五欲生净土故。六者。不为色界故愿。愿离一切禅著。生净土故。七者。不为无色界故愿。愿尽种种微细流注。证无量相好身。生净土故。八者。不为声闻辟支故愿。愿以福智二严。饶益一切众生。生净土故。九者不为一世界千世界故愿。愿代无央数世界苦。拔一切世界众生。生净土故。十者。不为一阿僧祇劫。千阿僧祇劫众生故愿。愿代无量无数阿僧祇劫众生苦。拔一切众生。生净土故。若能如是发大愿者。最后刹那。决定当如普贤愿中所说。是故当知。愿为截苦海之舟航。导极乐之明师故

七净戒者。一切净法。以戒为址。如人作舍先求平地。如画师画诸山水。先治光明素练。然后著彩。戒亦如是。是故戒为诸善法之首。入净国之初门。若不持戒。如恶露敝女。欲入斋坛。无有是处。一悭贪戒。谓行财命二施及与法施。无爱惜故。二毁禁戒。谓五戒。律仪戒。乃至无漏戒。满足持故。三嗔恚戒。谓以忍调心及于身口。若遇恶口。刀杖所加。但自思惟。业因缘法。作偿负想。作导师想。作风寒冷热想故。四放逸戒。谓生死险道。无放身处。如人持满油钵行悬绳上。不得左右顾视。及生第二念故。五散乱戒。谓守摄诸根。息诸缘影。如护风灯。如防生鸟故。六愚痴戒。谓以智慧破诸迷闷。如作务人常借日光。若是长夜诸作皆废故。又如登览当用开目。若是盲人。及与睡眠。诸山河大地。与无等故。七憍慢戒。谓不应以才辩故贡高。不应以悟解故贡高。不应以诤论故贡高。一切所得。如大地上尘。如镜面上垢。不应以此垢骄彼垢故。八覆藏戒。谓一切处诸佛。一切处菩萨。一切处神明。无可覆故。如日中逃影。波中逃湿。沙中逃尘。无可逃故。九无益戒。谓一切嬉戏事无益。一切诗文无益。一切尘缘无益。一切口解脱无益。当远离故。十不住戒。谓如上持戒。但为生净土饶益众生。不求闻誉法。及诸人天二乘果故。菩萨如是行于净戒。则能摄诸众生。生于净土。何以故。一切众生。虽至冥顽。莫不钦仰戒德故

八净处者。学道之人。既有志出尘。应当舍诸恶处。若不舍者。应是厌离未极。若厌离未极者。应是忻净土未极。龙树曰。菩萨心不贵转轮圣王。人天福乐。但念诸佛。是故随心所重。而生佛土。今小小适意处。尚不能舍。何况转轮圣王。如缚足欲行。系翅求飞。去住皆累两心虚萦。一繁华宣阗处。当远故。二歌楼酒肆处。当远故。三热焰薰灼处。当远故。四论除目及朝事处。当远故。五恩爱缠缚。及熟游历处。当远故。六诗坛文社斗章摘句处。当远故。七讥刺古今较长竞短处。当远故。八讲无义味道学处。当远故。九义解家斗名相。矜小智之处。当远故。十宗乘狂解。安谈顿悟。轻视戒律之处。当远故。是等挠道。与魔不异。是故当远。行者若离是诸处。一切道业。即当成辩

九净侣者。一切悟机。非友不发。一切恶法。非友不止。如车二轮。去一则蹶。是故世间文字诸戏论法。尚须同心印正。何况志求无上大道。因缘经曰。譬如风性虽空。由旃檀林薝卜林。吹香而来。风有妙香。若经粪秽臭尸而来。其风便臭。不如净衣置之香箧。出衣衣香。若置臭处。衣亦随臭。友亦如是。是以行道。求友者。当严别净秽。一山林间适之友当近。能止躁心故。二岩持戒律之友当近。能淡诸欲故。三智慧广大之友当近。能出迷津故。四总持文字之友当近。能决疑难故。五寂寞枯槁之友当近。能恬进取故。六谦卑忍辱之友当近。能销我慢故。七直心忠告之友当近。能抑诸过故。八勇猛精进之友当近。能速道果故。九轻财好施之友当近。能破大悭故。十仁慈覆物不惜身命之友当近。能摧人我等执故。若无如是净侣。即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像设为师。以经论为侣。其他嬉戏之徒。宁绝勿通。如人园中。虽无佳花。不植臭草。以无益赏心。徒增厌秽故

十不定净者。一切众生根器利钝不同。如上诸法皆是上根利器。方得具足。是故如来有异方便。开九品之门。分上中下修习三等。一者。或解义谛。未全伏惑。或不深解。但能诵读诸经故。二者。或但依语生信。或因他生信。或遇贫穷折辱生信故。三者。或观金像。或随意观一相故。四者。或晨朝十念百念。乃至千念故。五者。或但忏诸粗重习气。及十不善业故。六者。或为怖生死。发愿往生。或遇苦难。发愿往生。但不得作人天及诸福德愿故。七者。或但持八戒五戒。乃至但戒杀盗淫妄故。八者。一切喧场不能卒离。但时时生厌离心故。九者。于诸世法中人。不能即断。但不随顺故。十者。如观经下品中说。或但临终十念故。如上诸法。但能至心受持一法者。皆得往生。唯不得疑信相参。若有疑者。一切诸行。悉不成就。如人夜中独趋远道。不得生疑。是故众生闻法疑者。不如不闻。何以故。彼无闻者。但不闻法。非有障难。此则自作障难故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