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2025-07-29 07:2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目 录
第一部分 序讲2
一、本经四最2
二、古德注解2
三、今讲所依善导大师3
四、比较参考《弥陀要解》3
第二部分 总述要义(玄义)4
一、玄义与文义4
二、五重玄义4
三、七门料简4
四、净土宗正依经典5
五、净土三经之关系6
六、本经说法之理由9
七、本经主题9
八、辨经体9
九、明宗12
十、明用13
十一、明教相14
十二、释经名14
十三、译者18
十四、经文组织结构19
第三部分 依文释义(文义)21
一、序分段21
二、略赞依正段28
三、七宝行树段41
四、宝池莲华段45
五、天乐雨华段52
六、鸟树说法段58
七、弥陀名义段65
八、生皆不退段93
九、往生正因段114
十、东方诸佛证诚段162
十一、南方诸佛证诚段164
十二、西方诸佛证诚段164
十三、北方诸佛证诚段165
十四、下方诸佛证诚段166
十五、上方诸佛证诚段167
十六、护念经名段173
十七、互赞流通段186
第一部分 序讲
一、本经四最
(一)最普及
《心经》文人喜爱。
此经民间不识字而会背诵者多。
(二)最重要
诸宗汇净土,万法归念佛。此经专说净土念佛。
净土宗正依经典之一。
净土三经之结经。
一切经之结经。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
(三)最受重视
寺家早晚课诵。
僧俗度亡仪规。
余经多为祈福,今经专为往生。世福与成佛,不可为比。
(四)最受误解
┌对根机的误解─唯有善人才能往生
├对行因的误解┬必须勤修多种善根福德才能往生
│ └必须念佛达到一心清净才能往生
├对果益的误解─必须保证临终正念现前才能往生
├由文字而生的误解─依文解义
├由听闻而生的误解─以讹传讹
└由观念而生的误解─圣净不分,如戴有色镜
余经误解,今经能救;今经误解,不可救。
二、古德注解
(一)自隋唐迄清,中国、日本、朝鲜传世者六十多种,湮没不传者难以计数。
(二)中国传世最有名者
《阿弥陀经疏钞》四卷明朝袾宏(莲池)大师撰
《阿弥陀经要解》一卷明朝智旭(蕅益)大师撰
(三)近代从日本传入者
《法事赞》二卷唐朝善导大师集记
三、今讲所依善导大师
(一)为什么要有所依
避免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防止误导众生,一盲引众。
取舍诸家学说,必有标准。
(二)为什么依善导
┌弥陀化身,所说同佛────本地
├创净土宗,楷定古今─教德┐
├证入三昧,念佛放光─证德├示迹
└专宗本愿,专倡称名─化德┘
(三)怎样依
┌依根本精神─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依具体解释┬全经文句─《法事赞》
└重要文段─五部九卷
四、比较参考《弥陀要解》
(一)《弥陀要解》,诸释最精,以一统余,众所熟悉、尊重、敬信。
(二)宗祖思想,普遍陌生,初闻难免惊疑、骇怪,无从措心。
(三)通过比较,知同异,辨优劣,明宗旨,立信心。
第二部分 总述要义(玄义)
┌基础知识─前三点
└本经要义─后十一点
一、玄义与文义
(一)总括性地说明全经义理大纲,称为玄义。玄:幽深玄妙,难知难见。
(二)逐字逐句解释经文的意义,称为文义。
(三)二者相对,为总体的解释与具体的解释。
(四)缺玄义,迷于文句,如见木不见林。
离文义,即无根据,如无木即无林。
二者结合,意义明了。
(五)如城市交通图,玄义示主干、环线,文义详路标。
(六)《四帖疏》第一卷即玄义,后三卷为文义。
二、五重玄义
(一)天台所立。
(二)从名、体、宗、用、相五个方面,解说一经之根本。
(三)简洁周延,讲家必用。今则故套含糊,学者畏难无味。
(四)万物皆有此五:
┌名:名称
├体:本体
├用:作用
├相:形相
└宗:使用方法
(五)如衣服、手机。
三、七门料简
(一)宗祖《观经四帖疏玄义分》所示。
(二)序题门、释名门、宗旨门、说人门、定散门、和会门、得益门。
(三)与天台五重玄义比较。一为诸经笼统样式,一为《观经》量身定做。
(四)惜《弥陀经义》失传。(见《善全》P161、170)今立十一门,如下。
┌ 1.净土宗正依经典
├ 2.净土三经之关系
├ 3.本经说法之理由
├ 4.本经主题
├ 5.辨体
├ 6.明宗
├ 7.明用
├ 8.明教相
├ 9.经名
├10.译者
└11.组织结构
四、净土宗正依经典
(一)净土宗正依三经概说
(二)正依经典之意义
依,依准、依行。正依,或称专依、纯依、唯依。
愿生净土,应当专依净土三经;若其余经论所说与净土三经不同,皆弃而不依。唯依三经为标准,不依余经为标准;唯依三经起行,不依余经修行。
兼带而说者为旁依、参考;余者则不依,非不信。
(三)为何依三经不依余经
众经各契有缘,对机、行法、利益各不相同。修余法门,即依余有缘经;修净土法门,即依净土有缘经。
善导大师言:
1(诸经)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
2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
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愿生极乐,三经专明弥陀救度,专赞极乐庄严,专说称名往生,无有一言夹杂余事,其缘最深,最纯,最正,所以为正依。
余经不说极乐事,故不依;纵说往生极乐,只是说余法门时兼带,不专以往生极乐为宗旨,不专显弥陀本愿之救度,与三经相比,其缘稍浅,偏而不正,杂而不纯,所以不能为正依。
《行愿品》以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圆通章》为势至菩萨念佛之开示,是皆大有功于净土之弘通,故古德续于三经之后,合称净土五经,意同《观念法门》所言六部往生经,但非正依,而是旁依。
(四)正依三经之选定
古今注疏三经,难以计数,然不依之为正依,不立净土宗。如慧远宗地论、智者宗天台、吉藏宗三论、窥基宗唯识,各会自宗,释义改转。
探究三经内在一体性之本质,选定三经作为修行根本依据的标准,即所谓正依经典;依之系统地开演出一宗之教理,即所谓依教开宗的,是始于北魏的昙鸾大师(476542),而终成于唐之善导大师(613681)。
五、净土三经之关系
(一)三经六同
1.根源同。三经皆以四十八愿为根源。
2.地位同。三经皆是净土宗正依经典。
3.体性同。三经皆以弥陀佛名为经体。
4.宗旨同。三经皆以专称佛名为宗旨。
5.力用同。三经皆以凡夫入报为力用。
6.教相同。三经皆是顿教一乘为教相。
(二)三经二别
1.侧重别。
《大经》重在四十八愿,法门原理。
《观经》重在定散二善,法门摄机。
《小经》重在诸佛证诚,法门胜益。
2.次第别。
《大经》为根源。
《观经》为展开。
《小经》为结归。
(三)三经各有侧重
《大经》重点在说明往生的原理,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因愿果德,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也是三经共同的原理,但说在《大经》。
《观经》重点在说明往生的机类,即定散二机、善恶九品,普皆有分,发起众生之欣求。这也是三经共同的摄机,但说在《观经》。
《小经》重点在说明往生的方法与胜益,即凡夫专称佛名,往生极乐报国涅槃界,位齐补处。这也是三经共同的方法与利益,但说在《小经》。
三经共明机教行益,互相贯通。
(四)三经次第展开
从三经不同的侧重,能看出三经次第承接、整体呼应的关系。所谓次第,有法义承接与说时先后两重。
从法义相承来说,《大经》是根源,为先;《观经》是展开,为中;《小经》是结归,为后。
《大经》侧重在说四十八愿。没有四十八愿,就没有阿弥陀佛,没有极乐净土,当然也就没有净土三经,所以《大经》是根源。
根源既发,必待展开,不然不能广利众生,埋没法门奇功。这在《大经》已露其端,即是下卷初三辈专念之文,紧接第十八愿成就文之后,将一本愿念佛分布于三辈机品,一一劝以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不过《大经》的重心并非在此,所以三辈专念文点到为止,接着又转入广泛地描述四十八愿之深广果德方面。
《观经》续承《大经》三辈文,以定散二善、三福九品详细开演之,普摄一切定机、散机,大乘、小乘,善人、恶人,平生、临终,乃至一生逆谤阐提、大命将终、将堕地狱之机,齐归本愿,同称佛名,皆得往生。遂见法门广大,善恶齐归。
既已展开,还须收摄,不然不能回归正辙,混淆法门纲际。这在《观经》也已作了交待,即是流通分付嘱持名之文。虽说定善、散善、念佛,可是到最后流通,世尊不付嘱定善,不付嘱散善,唯付嘱持无量寿佛名,这就是回归弥陀本愿称名。善导大师释言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可知《观经》之特色在于以定散二善广收众机,归入念佛。所以,就能归之定散,不惜篇幅,广泛展开;就所归之念佛,仅选下品恶人临终为典型代表,而于流通分画龙点睛,可说余蕴悠长。
《小经》续承《观经》流通分持无量寿佛名之文,详细展开执持名号之广大内涵,尽显《观经》余蕴。就根机:《观经》持名,机是恶人;《小经》则直称善男子、善女人,既显明称名即转恶为善,又显明称名不限恶机,而是普包一切善恶凡夫。就时节:《观经》称名只在临终,一声、十声;《小经》则扩展为平生,一日、七日,直到临终。就利益:《观经》称名,往生只在下品,似不太殊胜;《小经》则打破品位阶级,明直入涅槃国土,皆得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可知《观经》所说下品念佛为特例,《小经》所说执持名号是常规。
《观经》持名,世尊对根机未熟众生,隐含委曲而说,用定散善衣,包名号妙药,交与众生服用,故定散先说,念佛后说;定散置上,念佛置下;定散外显,念佛内隐。《小经》持名,世尊对根机成熟众生,称性无遮而说,不用定散衣裹,直将名号付于众生,定散贬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念佛称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获六方恒河沙诸佛齐声证诚。
《小经》六方恒河沙一切诸佛,齐出广长舌相,同证、同赞、同劝一切凡夫,专称佛名,必生极乐,以此种高度、规格、阵势、仪则,极显念佛一法,超尽一切法门。至此,三经之开展,如同万里长江,源于千年雪山之顶,途经千峰万壑,广纳百川众水,终于到达波平浪静的大海,呈现汪洋无边之景象。
就说时先后,三经虽不能一一指出明确的年份,但根据经文及义理,同样是《大经》先说,《观经》次说,《小经》最后。法义相承之理,已如上说,现补充相关经文。《大经》上卷阿难有问: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如果在此之前已说过《观经》《小经》,则阿难尊者不当有此问,可知《大经》最先说。又,《观经》华座观中有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之句,中品下生也有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可知《观经》说在《大经》之后。
(五)三经互收互摄
三经虽说次第展开,但并非历然区分,而是互相含摄,其中任何一经皆含其余二经之内容,也被其余二经所包含,如帝网珠,互相映照。如《大经》四十八愿,包含《观经》《小经》二经,《观经》定散二善即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展开,《小经》诸佛证诚即第十七愿诸佛称扬的展开。同时,《观经》《小经》也都含有四十八愿的内容,二经当中所说无三恶道、宝树宝池、树鸟说法、一生补处、无量光寿等等依正功德,一一都是四十八愿成就;念佛往生即是第十八愿成就。
可知三经总为一体,彼此相成,巧妙呼应,共成摄化。
(六)喻显三经关系
譬喻长江,上游源头,通贯全程;中游水系,河网密布;下游入海,平坦开阔。
《大经》是上游源头,正源即第十八愿,此第十八愿一向专念,贯彻三经,往生极乐;正如一江之源贯彻上中下游,直赴大海。
《观经》是中游水系,定散二善广收一切善恶凡夫,悉入念佛;正如河网密布,广收众水,悉入干流。
《小经》是下游入海,一切诸佛,齐舒舌相,唯证念佛,不闻定散之名,不说辈品差降,六字法门海,深广无涯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正如江水入海,平坦开阔,海天一色,无有际涯。
譬如沏茶,先以壶泡,再以杯盛,再取饮用。
《大经》如用四十八愿壶,泡六字名号茶;《观经》如用定散二善杯,盛念佛之香茶;《小经》如送杯入口,饮茶不饮杯。
(七)本经与四十八愿成就
1.种种庄严第三十二愿
2.盛花供佛第二十三、二十四愿
3.闻法自在第四十六愿
4.无三恶道第一、第二、第十六愿
5.光明无量第十二愿
6.寿命无量第十三愿
7.声闻无量第十四愿
8.一生补处第二十二愿
9.诸佛称赞第十七愿
10.闻名不退第四十七愿
11.念佛往生第十八愿
六、本经说法之理由
(一)为《大经》《观经》二经结论。
(二)为正直舍方便。
(三)为明诸佛证诚。
(四)叹难劝信,为五浊众生作最后付嘱。
七、本经主题
(一)本经主题
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指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
(二)本经三要素
对机:五浊恶世众生。
行法: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
利益:现生护念,往生成佛。
八、辨经体
(一)什么是体
1.体即本体,相对名称。
2.体即本质,相对外表。如人身细胞为体,冰以水为体。
3.体即属性,相对表相。如金坚性,水湿性。
4.体即事物的本质属性、本体存在。
(二)为什么要辨经体
1.体不同,用也不同。如金能断,木能燃。
2.明体识用,依体起用。为修行证果,须明经体。
(三)实相为体
1.天台: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
2.凡夫迷倒,言念皆妄。诸佛大觉,无非实相。如蚕怀丝,口口吐丝。
3.实相真理,能破虚妄无明。
言下谛信,妙契如是;依之起修,必成正觉。
说有极乐,就有极乐;说能往生,就能往生。
(四)佛名为体
1.《往生论注》: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于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
2.出第十七愿,咨嗟称名故。
3.每文每句,国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众生往生,都是阿弥陀佛名号功德的展现。
4.体必具用。经以无量光寿名号为体,有摄众生同生净土、同证无量光寿之用。
(五)实相为体与佛名为体
1.佛名为究竟圆满之实相。
2.实相如稻米,佛名如香饭。成分虽一样,作用大不同。
3.实相,又称真如、法性、佛性、心性、空性、一真法界等等,也就是万法本来的体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具含万德。
然有性有修,于凡唯是性德,不见修德,故众生佛性虽与如来等,依然不免轮回;修德有功,超凡入圣,方乃证显性德。然有分满,菩萨分证,唯佛满证。又诸佛所证三身四智虽皆平等,愿行因缘有别故,独有阿弥陀佛摄其满证实相、一切依正功德,于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中,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4.圣道门,理实相;净土门,事实相。
5.理深解微,难行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6.事显可依,易行道。但称佛名,暗合道妙,潜通佛智。如手机、飞机。
7.实相为体,广通诸大乘经;佛名为体,别显净土三经。
8.佛名为体,纯彰愿力;实相为体,容混自力。
9.直据实相起修,则成自力、难行。
10.若依佛名起行,自成他力、易行。
《往生论》称名如实修行。
《往生论注》判弥陀佛名即是实相身、为物身。
(六)问答
1.问:同是三经,为什么有实相为体与佛名为体的判教差别?
答:立场不同,角度有异。
天台宗站在众生性德,也就是圣道门自力修行的立场,总判诸大乘经以实相为体,判净土三经也不例外。
净土宗站在弥陀修德,也就是阿弥陀佛他力本愿的立场,显明净土三经以阿弥陀佛名号为体,所以独立于一切圣道诸经之外,高超于诸大乘经典之上,而成为净土宗之正依经典。
总判实相为体,若以圣释净,则掺杂而不纯粹,疏阔而不贴切,难以显明净土法门他力、果教的特色,下劣根机难以相契;别判佛名为体,纯粹以净释净,真正显出阿弥陀佛他力果教的实质,上契净土特别教理,下契凡夫陋劣根机。
《弥陀要解》虽延天台宗通判实相为体,实则以一句无量光寿名号为实相至极,正与佛名为体相通,故能别出手眼,妙释持名。
2.问:实相为体与佛名为体的不同判释,对净土教法及行人修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答:实相为体与佛名为体的不同判释,使自古以来的净土教形成风格迥异的两大体系。
其一为纯净土系,即是以昙鸾、道绰、善导为相承的净土宗体系,判三经以佛名为体。既以佛名为体,落实在行人修持,解门上必然强化说明此一句名号因中之大愿大业、果上之万德万能,以激发行人之信愿;行门上必然以因地六度万行为方便,以果地万德洪名为究极,而总卷万善万行,归极于专称佛名一行,所谓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虽说定散两门,意在一向专称,定散即是异方便,称名独为正定业;证果上必然速疾顿超,依佛名圆满功德,五乘齐入报土,速得阿耨菩提,即证法性法身,行普贤德,度化十方。
其二为杂净土系,即是以天台宗为代表,夹杂圣道诸宗观念的净土教系,其判三经以实相为体。既判实相为体,解门上必然重在说明吾人心性之不生不灭、非东非西,所谓十万亿外极乐不出当前一念之心、无量光寿佛名正是众生本来心体,以启众生之解悟;行门上必然以自证心性之实相念佛为最上、究竟,而以持名念佛为下根入手之方便,目的在以持名证入实相;证果上必然依众生此土功行之深浅,显彼土得益之高下,故天台判四土差别,凡夫只能往生最下的凡圣同居土,再于彼土渐次修行,经久成佛。
可见对净土三经经体的不同判释,正是形成净土两大教系的分水岭。
3.问:有关净土三经,实相为体与佛名为体之判,何优何劣?
答:角度不同,各有便利。
与而论之,当以佛名为体为主,适当结合实相为体表述,更为明了。
夺而论之,唯实相无自证之功,虽言凡圣齐圆,普该于含识,但以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而名号有化他之用,乘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愿,放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光明,致使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实相为体,唯有契证实相,才是如实修行相应,所以诸大乘经无不以契证实相为宗;名号为体,但只称名,如彼名义,即是如实修行相应,故净土三经皆以专称佛名为宗。
实相为体,修因即不离当念;名号为体,起行必舍自归他。实相为体,入手难而功行渐,愚劣下机不能措心,虽有上根悟入,无奈无始业根难消,要藉生生不退,方有出尘阶渐;名号为体,下手易而成功高,五苦凡夫直尔称名,佛光来照,现生即入正定,毕命直取涅槃。十地等觉,位邻极果,尚赖闻无量寿佛声而心得开明,不敢有疑,信知一念大利、无上功德。
实相为体,随证悟浅深,有品位高下,故机分三辈,土见四差,乃至无明分分破,实相分分圆,究竟登于寂光;名号为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法界皆兄弟,五乘齐入报土,一道同归涅槃,证弥陀之光寿,显普贤之化仪:有如是等种种差别。
九、明宗
(一)宗的意义
物品:使用方法;
思想:宗旨;
法门:修行要径,会体枢机,万行纲领。
万变不离其宗。经文虽富,宗旨唯一。
(二)本经宗旨
1.直示。本经以专称佛名为宗。
2.从内容说明。本经内容主要有三点。
第一,世尊首先赞叹极乐世界依正种种庄严,劝我们应当发愿往生。
第二,世尊为我们选择往生的方法:少善福不能往生;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即得往生。
第三,往生是这样的容易,众生不易相信。为了破除众生的疑心,六方恒河沙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证明世尊所说不虚,劝我们应当相信而念佛。
第一是引导念佛往生,第二是正说念佛往生,第三是劝信念佛往生。
三点归于一点念佛往生,这是《阿弥陀经》的核心、宗旨。
3.从事实说明。虽不识一字,称名之中,种种庄严皆备,自获诸佛证诚,必得往生。
4.引祖语为证。
《观经疏》言:
《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法事赞》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十、明用
(一)用的意义
用是作用、功用、力用。如世间万法皆有其用。
(二)本经以凡夫入报为用。
(三)宗、体、用的关系
辨体明宗,为了知用。
以宗会体,由体起用。
体真实,用也真实;体坚固,用也坚固。
因称名(宗)而全体契入佛名之体(体);
由佛名(体)自然牵引凡夫往生无量光寿名号境界报土(用)。
十一、明教相
(一)教相的意义
体为内质,相为外相。
万物有体,也有相。
可见相,如形相、长相、食相、坐相。
不可见相,如著作。小说有小说之相,一看便知,不然就不像小说。
诸经教说,也各有其相。明了教相,即知此经功能力用。
(二)教相分类
佛经通说:渐教、顿教;声闻藏、菩萨藏;五乘。
诸宗义立:天台四教。华严五教。圣净二门。难易二道。
如一组人可随需要,按男女、年龄、身高、学历等排序。
(三)今经教相
二藏之中为菩萨藏,二教之中为顿教,五乘之中为一佛乘。
《观经疏》:
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
《般舟赞》: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四)今经何以能称菩萨藏、顿教、一乘
1.正答。诠释菩萨道,凡夫一生成佛。
2.破疑。
未发大心,能否入今经?
不能顿悟,也是顿教?
只求往生,不愿轮回,也是一乘?
3.显理。佛本愿力故,凡夫菩萨格,顿中顿,五乘齐入。
(五)总结
佛名为体,依正、主伴、凡圣、因行果益,皆是一句佛名。
称名为宗,统余行,摄信愿,全体契入佛名之体。
凡夫入报为用,顿教一乘为教相。
十二、释经名
佛说阿弥陀经
1佛 梵语佛陀(Buddha)之略称,译为觉。脱离一切迷妄,觉悟一切真理,引导众生入觉道之人。这里是指释迦牟尼佛,简称释迦、释尊。释尊是迦毗罗城净饭王之子,母亲摩耶夫人,四月八日在蓝毗尼园树下诞生,称为瞿昙或悉达太子。长大后,娶拘利族长者善觉的女儿耶输陀罗为妻,生一子名罗睺罗。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一说三十岁)觉悟佛道。从此之后,四十余年间,游化四方,八十岁时入涅槃。
2说 赞叹。
3阿弥陀 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Amitayus),译为无量寿;又,阿弥陀(Amitabha)译为无量光。此佛在纵的方面(时间上)长时以无量寿命救度三世之众生,横的方面(空间上)以无量光明广度十方众生,所以名为阿弥陀佛。
4经 佛所说的教义,以及记载教义的书籍。梵语修多罗之译解。修多罗是线的意思,如同以线贯穿花环一样,把佛所说的道理贯穿起来,使其不致散乱,叫修多罗。在中国,圣人的话叫作经,故将修多罗翻译为经。
1.佛
正指释迦,兼通诸佛。自觉、觉他、觉满。
2.说
(1)口说。称赞。
赞说。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劝说。应当发愿。当信受我语。当信是经。
证说。我见是利。东方亦有
(2)八音说
如来所出音声,言辞清雅,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令诸众生闻即解悟。
①极好音。谓一切诸天、二乘、菩萨,虽各有好音,却未达极境;唯佛音声能令闻者无厌,得入妙道,为好中之最。
②柔软音。谓佛以慈善为心,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闻者喜悦,皆舍刚强之心。
③和适音。谓佛常居中道,妙解从容,所出音声和雅调适,能令闻者心皆融适,因声会理。
④尊慧音。谓佛德位尊高,慧心明彻,所出音声能令闻者尊重,慧解开明。
⑤不女音。谓佛住首楞严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
⑥不误音。谓佛智圆明,照了无碍,所出音声谛审真实,无有差谬,能令闻者各获正见。
⑦深远音。谓佛智幽深,行位高极,所出音声自近而远,彻至十方,令近声非大,远闻不小,皆悟甚深幽远之理。
⑧不竭音。谓如来愿行无尽,住于无尽法藏,所出音声令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穷。
(3)三轮说
①神变轮:又作神通轮、身轮。乃显现神通,变化胜异之境,而令众生发心入信。
②教诫轮:又作说法轮、口轮。即演说教法,令众生反邪入正而发心入信。
③记心轮:又作忆念轮、意轮。佛说法时,先以意轮鉴知众生根器利钝,随宜演说,无有差谬。
(4)六根说
住立空中,立摄即行。
(5)相好说
相好光明,唯摄念佛。
(6)一音说
含一切音,一切义,一切方言,一切众生语,一切众生心。一雨普润。
3.阿弥陀
(1)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
(2)依正、主伴、能持所持、能度所度、能赞所赞、能护所护,总卷三字。
4.经
(1)法门。
(2)真理。
《论注》:
经者,常也。
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
能与众生作大饶益,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经。
(3)道路。
5.表解
佛
说
阿弥陀
经
释迦
诸佛
赞说
劝说
证说
阿弥陀佛
阿弥陀净土
阿弥陀圣众
阿弥陀法门
法门
真理
道路
6.别题立信
(1)佛说,就人。
(2)阿弥陀,就行。
(3)经,立信。
7.二尊遣唤
(1)佛说,世尊发遣。
(2)阿弥陀,彼国来迎。
(3)经,道路,名号白道。
8.本经四名
(1)《佛说阿弥陀经》
(2)《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3)《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4)《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
9.为何译者取今名?
名包万德。本经世尊所赞叹的内容,不仅限于阿弥陀佛本身,还包括国土庄严、圣众功德,众生往生方法,及往生后所获功德利益、六方诸佛的证诚护念等等;此等功德完全包含在彼佛名号之中,故译者举阿弥陀三字以为经题,总摄其余,同时显明本经名号为体,持名为宗。
元照大师《阿弥陀经义疏》言:
据宗取要,别建此题,略有五意:
一则上符经旨。经中唯示持名方法,故取佛名,用标题首。
二则下适机宜。弥陀名号,众所乐闻,故用标题,人多信受故。
三理自包含。但标佛名,称赞护念,任运自摄故。
四义存便易。梵号兼含,耳闻淳熟故。
五语从简要。后世受持,称道不繁故。
10.释迦、诸佛觉何法而成佛?
(1)《观经疏》言:
无量寿者是法,觉者是人;
人法并彰,故名阿弥陀佛。
(2)《弥陀要解》言:
1一声阿弥陀佛,
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
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2曰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不可思议功德,
是诸佛、释迦皆以阿弥为自也。
(3)印光大师言:
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
(4)《观念法门》言:
《般舟三昧经》(一卷本意)说:
于是念佛三昧中,有四事供养,
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助其欢喜。
过去诸佛,持是念阿弥陀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成佛。
现在十方诸佛,亦持是念阿弥陀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成佛。
未来诸佛,亦持是念阿弥陀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成佛。
十三、译者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1姚秦 东晋时代符坚(338385)统一大半天下,国号大秦。姚苌(330393)灭符坚建国,也号大秦。史家称前者为符秦或前秦,后者为姚秦或后秦。此经是奉姚秦第二世姚兴之请,于弘始四年(公元402年)二月译毕。
2三藏 精通佛教经、律、论,明了印度、中国两国语言者的称号。
3法师 依佛法修清净行,能引导世人的出家人。
4鸠摩罗什 也称罗什三藏。译为童寿,龟兹国人。姚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来长安,翻译许多经论。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入寂。所译经论之数有35部297卷,另一说为74部384卷。
1.姚秦弘始四年(公元402年),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奉国主姚兴王的诏请所翻译。
2.另有玄奘大师译本。
3.佛典之类型、来源与称谓。
经、律、论非本土所有,自印度传来,译。
┌经,多为佛说,少数由圣弟子说,经佛认定。
├律,唯佛制。
└论,菩萨所造,申明佛经。
4.本土著作之称谓。
本土大德著作,撰、述、记、集,称注、疏、解、义、记、钞。
十四、经文组织结构
一部佛经,通常都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个部分,这是道安大师(314385)以来的古例。
序分是表明开说此经前后过程、状况的部分。正宗分是说明本经主要教义的部分。流通分则是为了使本经广布流通而付嘱弟子之结文。
《观经疏》言:
然化必有由,故先明序;
由序既兴,正陈所说,次明正宗;
为说既周,欲以所说传持末代,叹胜劝学,后明流通。
本经从一开始如是我闻到诸天大众俱是序分。
从尔时到是为甚难,是正宗分。
从佛说此经已到作礼而去是流通分。
本经组织结构如下:(见《净土三部经讲话》604图表,但发愿 正因 正果改为愿生彼国 少善不生 念佛必生)
┌【序分】┬(一)六成就之前五成就
│ └(二)六成就之第六成就
├【正宗分】┬(一)赞极乐净土┬1.略赞
│ │ └2.广赞┬(1)依报┬①极乐名义
│ │ │ ├②宝栏网树
│ │ │ ├③宝池德水
│ │ │ ├④天乐金地
│ │ │ └⑤鸟树说法
│ │ └(2)正报┬①弥陀名义
│ │ ├②成佛时劫
│ │ ├③弟子无量
│ │ └④生皆补处
│ └(二)劝念佛往生┬1.念佛往生┬(1)发愿─愿生彼国
│ │ ├(2)正因┬①少善不生
│ │ │ └②念佛必生
│ │ └(3)正果┬①临终佛现
│ │ └②命终往生
│ └2.证诚劝信┬(1)自证
│ ├(2)他证┬①东方佛证
│ │ ├②西方佛证
│ │ ├③南方佛证
│ │ ├④北方佛证
│ │ ├⑤下方佛证
│ │ └⑥上方佛证
│ └(3)劝信┬①释经名劝信
│ ├②明发愿益劝信
│ └③释尊诸佛互赞劝信
└【流通分】
第三部分 依文释义(文义)
1.十七段分科。
第一段序分,最后一段流通分,中间十五段正宗分。
正宗分中,赞极乐依正七段,明念佛往生一段,明证诚劝信七段。
┌序分───────最先段
├正宗分┬极乐依正─共七段
│ ├念佛往生─第九段
│ └证诚劝信─共七段
└流通分──────最后段
2.重点是第七、八、九三段,明一经之体、用、宗。
3.核心是第九段,明往生正因。
4.每段释义大分三项:开题,引《法事赞》,补充释义。
开题:说明当段经文来意、大意、分科等。
引法事赞:引用《法事赞》解释经文。
补充释义:依文句先后,扩展解释经文所含义理。
一、序分段
(一)证信序,发起序;通序,别序。
(二)六成就:信、闻、时、主、处、众。
(三)本经只有证信序,无发起序。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前五成就)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
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
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楼驮,
如是等诸大弟子;
并诸菩萨摩诃萨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
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第六成就)
〖开题〗
1.来意
佛世经典,皆口口相传,并无记载。根据《大般涅槃经遗教品》,当世尊将要涅槃时,阿难甚为悲痛,当时阿那律安慰阿难说:你为何如此愁苦?如来涅槃时间已经到了,你依我语,请问如来四个问题: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世尊回答说: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
2.大意
说明开说本经时的基本状况,也就是六成就。
〖分科〗
┌前五成就┬信成就
│ ├闻成就
│ ├时成就
│ ├主成佛
│ └处成就
└第六成就┬声闻众
├菩萨众
└杂类众
〖略释〗
1如是 听到佛的真实语,一点没错的意思。
不变为如,无非为是。契理为如,契机为是。佛说为如,我闻为是。
如是:佛说的真理;闻经的态度。
2我 阿难尊者自称之语,此为流布语,只是用以分别他人,故称自己叫作我,而不是指具有常、一、主、宰的自在我;是与别人相对的我,不是对无我所说的我。阿难尊者是世尊十大弟子中的多闻第一。世尊入灭后四个月,参加在王舍城附近毕钵罗窟,即七叶窟,以大迦叶尊者为上首,第一次集结经、律,阿难尊者是把所闻的经文背诵出来的人。本经之序分及流通分,即是阿难尊者所说。
3闻 恭听。具足闻、不具足闻。闻若不信如不闻。
我闻 师承清净。传说无误。
如是我闻 后世弟子闻法得益之规。
无量光寿名号、念佛往生法门,十方三世不异,名如;
称此佛名,必为彼佛光明摄取,往生净国,光寿同佛,称是。
4一时 当时。
印度传统,不重记年。师资道合,机感相应,诸种因缘汇合点。
5舍卫国 梵语Sravasti,译为闻者城、闻物城,是中印度拘萨罗国首都。拘萨罗国是位于摩伽陀国北方、迦毗城之西的大国,舍卫城在其中拉布提河畔。世尊在世时,波斯匿王建都于此,其子祇陀太子也住在这里。现在宇陀尔、普拉底须州的莎黑都、马黑都之地都有其遗迹。
6祇树给孤独园 位于舍卫国之南约一里的地方。祇树是祇陀太子树,给孤独是须达多的译名。此园原是祇陀太子所有,须达长者欲为世尊建精舍,而向太子购此园。太子回答说,如能以黄金铺满此园就卖。须达长者果真照办,太子为其真诚感动,把园地卖给长者,同时还把地面所长的树木献给世尊。祇树给孤独园的名字由来如此,在此建立的寺就是祇树给孤独精舍,即祇园精舍。长者之名为给孤独,是因为常布施钱财给孤独的人。
7比丘 又作苾刍,译解为乞士,上乞于法,下乞于食,以养身心,所以称为乞士。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8僧 梵语samgha,具名僧伽,略称僧,译解为和合众。理和,同证无为解脱;事和,身口意见戒利。
9千二百五十人 《贤愚经》优楼频螺迦叶领五百弟子,伽耶迦叶领二百五十弟子,那提迦叶领二百五十弟子,舍利、目连领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皆受佛化,得罗汉道。感佛深恩,常随佛后,无由暂替。佛知气习,摄令自近,不听外益。
10阿罗汉 梵语arhat之音译,译作应供、应真等。指断尽一切烦恼而得尽智,值得受世人供养的圣者。
11众所知识 知名度高。一切凡圣,知彼内德过人,识其外相殊异。
12长老 年长有智慧的出家人之尊称。
13舍利弗 梵语音译,译解为身子或鹙鹭子。佛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本来与目犍连尊者共事外道,各有弟子百人,世尊成道后不久,成为弟子,圆寂于世尊入灭前。《小经》以此人为对告众。
14摩诃目犍连 音译,译解为大采菽。摩诃(Maha)译为大。神通第一。
15摩诃迦叶 音译,译解为大饮光。头陀行第一。
16摩诃迦旃延 音译,译解为大文饰或大不空。论义第一。
17摩诃俱絺罗 音译,译解为大膝。答问第一。
18离婆多 音译,译为星宿。无倒乱第一。
19周利槃陀伽 音译,译为净路、边生。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
20难陀 音译,译解为欢喜。佛亲弟。仪容第一。
21阿难陀 音译,译解为庆喜。佛堂弟。多闻第一。
22罗睺罗 音译,译解为覆障。佛子。密行第一。
23憍梵波提 音译,译解为牛王。宿世恶口余报。受天供养第一。
24宾头卢颇罗堕 音译,译解为不动利根。久住世间受末世供。福田第一。
25迦留陀夷 音译,译解为黑光。为佛使者,教化第一。
26摩诃劫宾那 音译,译解为房宿。知星宿第一。
27薄拘罗 音译,译解为善容。寿命第一。
28阿?楼驮 音译,译解为离障。佛堂弟。天眼第一。
29菩萨摩诃萨 摩诃萨(Mahasattva)译为大众生,指行菩萨道济度一切众生的人。与菩萨同义,菩萨摩诃萨指位阶高的菩萨。
30文殊师利 音译,译解为妙德。法王子是诸大菩萨之别称,菩萨是即将得佛果的人。佛是法王,菩萨相当于法王子。
31阿逸多 音译,译解为无能胜,弥勒菩萨的字。
32乾陀诃提 音译,译解为香象觉,不休息。
33释提桓因 全名释提桓因陀罗,译解为能天主,即帝释天。忉利天之主,是归依佛法者的护法神。
34诸天大众 经末记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
〖法事赞〗
1.赞教兴
愿往生,愿往生。
诸佛大悲心无二,方便化门等无殊。
舍彼庄严无胜土,八相示现出阎浮。
或现真形而利物,或同杂类化凡愚。
分身六道无停息,变现随宜度有流。
有流见解心非一,故有八万四千门。
门门不同亦非别,别别之门还是同。
同故即是如来致,别故复是慈悲心。
悲心念念缘三界,人天四趣罪根深。
过现诸佛皆来化,无明业障不相逢。
惭愧释迦弘誓重,不舍娑婆十恶业。
稀遇道场闻净土,腾神永逝出烦笼。
众等伤心共悲叹,手执香华常供养。
(1)为明世尊出世本怀专在今经法门,故先赞教兴本经兴起因缘。
即是将本经放在世尊出世一生说法根本目的的大背景下来解读。
(2)释如是我闻。
以出世本怀,释如是我闻,是真如是我闻,所闻深远。
意同《观经疏》。
(3)先七行明如是,信成就;
次三行明我,次二行明闻,闻成就。
(4)杂释
①何故说诸佛?佛佛道同,本怀一致。
②何故说八相示现?为显世尊出世本怀。
③何谓同别?
八万四千,为别,随宜方便,慈悲心;
念佛往生,是同,如来本怀,如来致。
若不知同别,信不成就。
④何者我?三界、人天四趣、罪根深、漏于诸佛、无明业障、十恶业
⑤何者闻成就?
闻净土,出烦笼。
若不闻净土,不出烦笼,虽闻而不成就。
2.赞教主
愿往生,愿往生。
释迦如来成正觉,四十九载度众生。
五天竺国皆行化,邪魔外道尽归宗。
天上天下无过佛,慈悲救苦实难逢。
或放神光遍六道,蒙光触者起慈心。
或住或来皆尽益,三涂永绝断追寻。
或震大地山河海,为觉萌冥信未深。
或自说法教相劝,展转相将入法林。
法林即是弥陀国,逍遥快乐不相侵。
众等倾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1)释一时,佛在舍卫国等。
(2)明时、主、处成就。
四十九载入今经一时,五天竺国入祇园一会。
一代时处,卷归今经。亦同《观经疏》,以一代为净土教之化前序,亦发起序。
一期行化,展转相将入法林,乃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
(3)前三行总明一代主、时、处之成就。
次五行明说余法门为入今经。因入今经故,为主、时、处真成就。
(4)从诸佛到释迦,从无胜到娑婆,入娑婆一期化。
如镜头由远至近,广至狭,多至一,聚焦定格于弥陀国。
3.声闻众
愿往生,愿往生。
如来教法元无二,正为众生机不同。
一音演说随缘悟,不留残结证生空。
或现神通或说法,或服外道灭魔踪。
自利一身虽免缚,悲心普益绝无功。
灰身灭智无余证,二万劫尽复生心。
生心觉动身还现,诸佛先教发大乘。
众等回心生净土,手执香华常供养。
4.菩萨众
愿往生,愿往生。
菩萨大众无央数,文殊师利最为尊。
发大慈悲行苦行,不违弘愿度众生。
或现上好庄严相,或现上好庄严身。
含灵睹见皆生喜,为说妙法入真门。
十方佛国身皆到,助佛神化转法轮。
众等回心生净土,手执香华常供养。
5.杂类众
愿往生,愿往生。
佛与声闻菩萨众,同游舍卫住祇园。
愿闭三涂绝六道,开显无生净土门。
人天大众皆来集,瞻仰尊颜听未闻。
见佛闻经同得悟,毕命倾心入宝莲。
誓到弥陀安养界,还来秽国度人天。
愿我慈悲无际限,长时长劫报慈恩。
众等回心生净土,手执香华常供养。
(1)明众成就
(2)列众先后
《弥陀要解》言:
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
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
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3)诸经四众:发起,当机,影响,结缘。
(4)声闻:先明其实,当机众;后明其权,影响众。
菩萨:影响众;复当机众,第二十二愿之益。
人天杂类,正当机众,大悲救凡故。
摄机之广,下从凡夫,上至等觉。
(5)念佛人,信则智同文殊,生则位同弥勒,任运进道不休息,自利利他常精进。
①同得悟。愿生净土、不退成佛为悟。人天同。凡圣同。
②先明随缘悟,故有三乘教法;后明同得悟,一音教法正在净土一佛乘。
乃是五乘齐入之一佛乘,非仅会三归一之一佛乘。
③净土菩提心。先生后还。入净出秽。慈悲无限。长劫报恩。
④众等伤心、倾心、回心,皆净土所收机。
〖补充〗
(一)今经发起因缘
1.世尊自发起。出世本怀故,无问自说,不待他人发起。
佛与声闻菩萨众,同游舍卫住祇园。
愿闭三涂绝六道,开显无生净土门。
《弥陀要解》言:
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
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
故不俟问,便自发起。
2.以一代教为发起。净土法门之前方便故。意同《观经疏》化前序。
(二)《弥陀要解》、善导大师皆以今经为佛自发起,有无差别?
二皆妙释。若欲比较,自有远近、广狭、深浅、隐显之别。
《弥陀要解》以从是西方为发起,善导大师以一时佛在为发起。
《弥陀要解》发起,近在今会;善导大师发起,远亘一代。
《弥陀要解》发起,限于数语;善导大师发起,博及诸经。
《弥陀要解》发起,唯局世尊,显其孤高,弟子不及;善导大师发起,旁括圣众,明主伴一体,共为一大事因缘。
《弥陀要解》发起,为善导大师发起之末,故入正说。
《弥陀要解》发起,已是妙说,超乎诸家;善导大师发起,深入佛智,究明佛心。
二、略赞依正段
〖经文〗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开题〗
1.来意
世尊鉴机成熟,无问自说,开启本经,欲劝众生往生,先赞极乐依正种种庄严。
2.大意
简略赞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并解释极乐名义。
〖分科〗
┌标起
└正说┬略赞依正┬依报
│ └正报
└征释国名┬自征
└自答
〖法事赞〗
愿往生,愿往生。
人天大众皆围绕,倾心合掌愿闻经。
佛知凡圣机时悟,即告舍利用心听。
一切佛土皆严净,凡夫乱想恐难生。
如来别指西方国,从是超过十万亿。
七宝庄严最为胜,圣众人天寿命长。
佛号弥陀常说法,极乐众生障自亡。
众等回心愿生彼,手执香华常供养。
1.首一行半释尔时。
次半行释佛告长老舍利弗。
次三行半释从是西方至现在说法。
次半行,释何故名为极乐以下。
2.佛知凡圣机时悟
圣者舍利、文殊,何亦说悟?
圣道悟,入净土悟。非所测故,莫能究故,如生盲故。
所悟为何?次四行。
悟入佛知见。悟弥陀智愿海。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凡圣同机、同时、同悟。唯佛知,余不知。
3.极乐众生障自亡
以障释苦。极乐众生以有障佛道为苦,无障碍佛道为乐,如七地沉空难等。
未释诸乐。文简。障自亡,佛自成。十地愿行自然彰。
〖补充〗
(一)言略意周
此后经文依次展开。如蚕抽丝,此为头绪。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预示要劝我们去往生;
有世界名曰极乐,预示往生的地方;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预示往生的方法;
今现在说法,预示往生后的闻法证果。
又,世界名极乐展开依报庄严;
佛号阿弥陀展开正报庄严;
现在说法展开念佛往生、诸佛证诚。
(二)无问自说
1.纯是佛说。佛自问答。
2.无人能问。凡夫称名成佛,弥陀佛智,唯佛知之。
释迦、诸佛、弥陀,三佛道同,余人不知。
《无量寿经》言: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
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
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3.自动而说。凡夫成佛,出世本怀故。一代调化,时机成熟故。
1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
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2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3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4.不俟他请。
莲池大师言:
1此经救世最急,不俟请故。
2末世众生,根钝障深,解脱禅定,甚难可得。
佛以大悲,出此一门,横截生死,急救众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请。
譬如有人,卒患恶疡,命在呼吸;
比有良方,依之修制,延缓日时,药未及成,命已先殒。
现有成药,入口即活。
有仁心者,即应速与,尚何俟其礼聘殷勤,然后投剂?
佛救众生,意亦如是。
3现前众生,乐著生死,不求出离,自能发起佛之大悲,说此经故。
(三)何故特告舍利弗
《弥陀要解》言: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故特告大智慧者。
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
(1)绝待:绝诸对待,无凡圣、善恶、染净等一切分别,时人论净土法多在对待中。
圆融:法体本自圆融,故使越专越圆,越圆越专;非机情使之圆融,机情唯割裂破碎之。
不可思议;时人论净土法,皆落思议。
圆收圆超,念佛外无有别法可得。若念佛外有别法,即非圆收、圆超。
(2)但能直下无疑,悉皆第一智慧。乃至展转无疑,皆称智慧。
(3)无论凡圣,仰信佛言为本,非凭自智为能。
(4)非以行人之智愚论能信不能信,而以信疑知其智愚。
(5)信者皆是智者,疑者皆是愚夫。
(6)明信佛智,为得大利;疑惑佛智,为失大利。
(7)缘深即信深,信深即智深。
(四)释西方
1.何故别指西方劝往生?
(1)胜
弥陀净土于诸佛净土中最超胜。
①庄严胜。
②利益胜。
③本愿胜。
④因行果报胜。
(2)易
弥陀净土比诸佛净土容易往生。
(3)缘深
阿弥陀佛与此界众生缘深。
(4)为令众生专心有在
(5)一即一切
念弥陀,即遍念无量佛;生西方,即遍生诸佛国。
①《法事赞》言:
1一切佛土皆严净,凡夫乱想恐难生。
如来别指西方国,从是超过十万亿。
七宝庄严最为胜,圣众人天寿命长。
佛号弥陀常说法,极乐众生障自亡。
2诸佛境界,唯佛能知;国土精华,非凡所测。
三身化用,皆立净土,以导群生;法体无殊,有识归之得悟。
但为凡夫乱想,寄托无由,故使释迦诸佛,不舍慈悲,
直指西方,十万亿刹,国名极乐,佛号弥陀,现在说法。
其国清净,具四德庄严;永绝讥嫌,等无忧恼。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何意然者?
乃由弥陀因地,世饶王佛所,舍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广弘四十八愿;
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②《往生礼赞》言:
问曰:
一切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亦应无二;
随方礼念,课称一佛,亦应得生。
何故偏叹西方,劝专礼念等,有何义也?
答曰:
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
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
③《安乐集》言:
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先发心时,
从此界去,于此众生偏是有缘,是故释迦处处叹归。
④《大经》言:
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⑤《弥陀要解》言:
问:何不遍缘法界?
答:有三义。
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
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
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
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
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
⑥《大乘起信论裂网疏》言: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经论多指归极乐者,略有四意:
一者,阿弥陀佛与此土人最有缘故。
乃至穷村僻坞,若男若女,若长若幼,若智若愚,
无不知称阿弥陀佛名者。
二者,法藏比丘愿力胜故。
诸佛果德虽实平等,因中愿力任运摄生,无差别中有差别故。
三者,令人系念得专心故。
若不专叹,则众生既欲生西,又欲生东,心无一定,净业难成。
所以十方诸佛,同出广长舌相,赞此一门,令人专忆。
四者,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华藏海。
故见一佛,即为见无量佛;生一土,即为生无量土;
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为一切佛所护念。
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因该果彻,更无二故。
余如净土经论广明,不能备述也。
5.何故极乐在西方?
(1)《安乐集》义推:日出处名生,没处名死。藉于死地,神明趣入,其相助便。
(2)太空茫茫,本无东西。为逆生死流。人类共业,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3)《往生论》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6.佛教的宇宙观。三千大千世界。过十万亿佛土。
7.指方立相
为摄下劣凡夫,净土三经多皆指方立相,指出极乐之方位处所,言立依正之庄严境相。
《观经疏》言:
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
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
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五)释空有
1.指方立相与无相离念
佛教法门修持,所证真如是一,入手方便不同,大分为二:一平等门,二差别门。圣道证悟是平等门,无方无相;净土往生是差别门,指方立相。
二门比较,圣道门悟平等理,破分别执,逆凡情故,必须是圣人根机才能修习;然而道理纵然悟到极处,至其修证,仍然是烦恼分分断,惑习分分除,功德分分满,果位分分证,虽说平等,还有差别。这是因为自力所限。
净土门不须悟平等之理,不必破我见执著,直接就凡夫分别取舍心境之上,劝厌秽欣净,离苦得乐,巧顺凡情故,任何人都可以修持。虽然在凡夫分上不离妄想分别,一旦往生,则顿证无生,位超十地,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从有相而巧入无相,即事求而顿证极理,这是因为仰仗佛力的缘故,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所以,圣道门下手难而证果仍渐,净土门下手易而证果极顿极高。人们都认为圣道法门无方无相为高妙,不知道净土法门指方立相更为高妙。
2.空与有
性空相有,真空妙有。不空不有,即有即空。
圣道自力,空门入有;净土他力,有门证空。
我须空,佛须有。
①《维摩诘经》言: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②《无量寿经》言: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③《往生论注》言:
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
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
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
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④《弥陀要解》言:
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
的标实境,令欣求故;
诚语指示,令专一故;
简非乾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
破魔邪权小故;
圆彰性具,令深证故。
⑤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言:
求生净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
(1)圣凡不同。
(2)顺逆不同。
(3)巧拙不同。强夺,置换。小儿玩具。
(4)难易不同。
(5)险夷不同。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恶取空。但空。
《无上依经》言:
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怪,亦不毁呰。
增上慢人,执著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
3.理与事
理性、理体,事实、事相。亦称性相。理事圆融,理事无碍。
《安乐集》言:
理深解微。
般若性空之理,八不中道之理,平等实相之理,法界圆融之理,万法唯心之理,见性成佛之理,众生佛性之理。
圣道偏理性,多以理夺事,尤其禅宗。为分别取相凡夫,必夺此间无常变灭事相,方悟平等无差之理,故所夺之事为此间凡夫取著之事,而非净土称性功德庄严。以理废事之害。
净土重事相,其事乃称性功德庄严之事,真正理事圆融,故触其事,一一皆悟平等妙理。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净土三经皆平铺直述,赞叹净土功德庄严,鲜谈玄妙理性。全理成事,全事即理,乃至高无上境界。
《观经疏》言:
理事相应,定散随机。
《弥陀要解》言:
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
平淡之处更见神奇。比如药理与服药,飞机原理与乘飞机,手机原理与使用。
(1)平等与差别
(2)空与有
(3)理与事
(4)分别不分别
(5)执著不执著
(6)取舍不取舍
(7)苦乐与迷悟
(8)智慧与慈悲
皆有圣凡、难易、险夷不同。
4.彼佛现在说法,此土得闻否?
闻名字、密闻、观成得闻。
1他方国土,闻我名字。
2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3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
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
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佛以三轮说法,众生若常念佛,即六事成就,有亲、近、增上三缘,三业不离,冥熏密益,增福开慧。
(六)释苦乐
1.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等觉以还皆可名众生。
受人天乐,无人天苦。
受声闻乐,无声闻苦。
受菩萨乐,无菩萨苦。
受,接受、享受。现成,被动。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2.佛教的苦乐观
(1)人生是苦。苦集灭道。
(2)苦能启觉,乐多废道。苦恼的人有福了。厌苦缘。
《维摩诘所说经》言:
1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2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3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4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5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
6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
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3)众苦:三苦、五苦、八苦,生死苦。身苦、心苦,内苦、外苦。轮回大苦。
(4)诸乐:世间乐、出世乐。秽土乐、净土乐。苦的止息。人天、声闻、菩萨、佛涅槃乐。
1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