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宗法师:净土宗特色
2025-07-20 12:49

下面我简单把净土宗的特色(四句话),简单跟大家说明。请合掌:

净土宗之特色: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请放掌。

净土宗能成为一个宗派,是有它本宗系统的教理,有它本宗的特色,如果没有特色,就不能构成这个宗。

很遗憾的,唐朝末年,善导大师这一系列的净土宝典在中国失传了。这一千多年来,凡是弘扬净土法门的大德,都没有看到,当然也没有参考到,也就没有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弘扬净土宗,多半依据他宗他派,如用天台宗、禅宗的教理教法来解释净土。这样,净土法门就夹杂了,混淆了,失去了净土宗的特色。

失去特色就会怎么样呢?就看不清净土宗的面目,不知道该怎么修持才是正确、明朗、没有任何含糊的,就好像雾里看花,看不清楚。

慧净上人把善导大师这一系列的著作清楚明白地展现出来,我们心中才明朗,我们对净土宗教法的理解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再雾里看花。

比如我们刚才讲的宗旨,第一句「信受弥陀救度」,这在以前,有人清楚地提出来吗?没有!只有善导大师思想里说到:「如来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只有善导大师这一系列的思想才强调这个法门是弥陀救度的法门。

而一般人所弘扬的净土理念,大都夹杂某种修行的成分、自力的要求,所以是不够纯粹的。不够纯粹了,特色就会模糊,不鲜明。

我们刚讲的四句偈就很鲜明,怎样信受弥陀救度?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给弥陀救到了,也没说要达到什么程度。

为什么说专称弥陀佛名就给弥陀救到了?这是有经典依据的,《观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大师解释说: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只要有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阿弥陀佛的心光就白天晚上都照着他,不离开他。

「摄护不舍」:摄护就是救度和保护,不放弃我们,不舍离我们,这就是救到了。救到了才叫不舍,一旦救到我们,就不离开我们,不舍离我们。所以,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被阿弥陀佛救到了。多么简单!多么明朗!所以说众生口常称佛、身常礼佛、心常念佛,佛即闻之、见之、知之,就给佛救到了,光明就摄取了,就不舍离了。所以大家不要担心临终时怎么办,已经给救到了嘛!还要怎么办?佛来办,不需要你来办。我们现在只要专称名号,就往生一定,我们就已经被弥陀救到了。阿弥陀佛把我们救到了,还会放弃吗?不会的!这叫摄取而不舍。

这样的法门,这样的特色,只有在善导大师的思想体系里才有。但是,一千多年来,没有人谈,没有人宣扬。虽然现在善导大师的著作已经在世界上流传,但如果不经过上人系统地整理出来,也不会这样明朗。

特色这四句话、十六个字可说是斩钉截铁、旗帜鲜明,非常清楚明朗,毫不含糊。

特色一:本愿称名

「本愿称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专称弥陀佛名。所谓: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我们为什么强调「专」、强调「称名」?不要求你的心到底如何,这是因为符合阿弥陀佛的本愿。祂没有要求我们要达到什么境界,只讲「信受、愿生」,是不是信受我的救度?是不是愿生我的净土?你愿意,你专称,这样就够了。不问你念名号有没达到清净心,第十八愿根本没有这个条件,这样的称名叫「本愿称名」。

跟「本愿称名」相对的就是「功夫称名」,念佛要达到某种功夫;「发菩提心称名」,念佛要先发菩提心,否则恐怕不能往生;「清净心称名」,你虽然称念名号,可是如果没有达到清净心,功夫没有成片,也不能往生;「六度万行称名」,你虽然称念名号,可是你没有行六度万行,那也不能往生;「戒定慧称名」,你虽然称念名号,可是持戒不清净,只怕你不能往生。这些通通不对。虽然也讲称名,也在弘扬净土,也讲持名念佛,但要多戴个帽子,要持戒、要禅定、要智慧、要开悟、要持咒、要诵经,加了很多。

我们不一样,我们说「本愿称名」,只要称名,就符合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专称弥陀佛名。称名是弥陀本愿所设定往生净土的方法,我们只要念佛就顺佛本愿,善导大师解释这就是「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其它宗派的解释没有这样的教理、思想,因为他们不了解本愿。所以「本愿」两个字,是我们净土思想的核心。

「本愿」是什么?广泛讲是四十八愿,讲净土宗、讲念佛往生,就是指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这是我们净土宗的大根大本,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根本保证。离开这条誓愿,可说都在门口打转,没有登堂入室。称念弥陀名号,如果不知道这条本愿,可讲是雾中观花,很茫然。

大家要明白,我们的念佛跟一般不一样,虽然也是称名号,但我们所依据的教理是弥陀本愿,我们的心是安稳不动摇,因为弥陀本愿保证我们:口称名号,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本愿的称名,就绝对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不是本愿称名,他内心会忐忑不安,他不能百分之百往生。

我们信顺弥陀本愿救度,我们往生一定!这是现生就可以安心,临终百分之百都往生,平生是业成的;往生到极乐世界是直入报土的(因为今天时间有限,没办法细讲)。

大家要知道,虽然同样是称念弥陀名号,我们讲本愿称名是依阿弥陀佛的本愿来解释称名,这才是纯粹的,不夹杂的。

如果依禅宗的解释,就是讲心性,说:阿弥陀佛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虽然在十万亿国土之外,但不离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我们的心性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念佛可以往生到心性的国土。大家听起来复杂不复杂,玄妙不玄妙?头晕不头晕?为什么要念名号?因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我们的心性也是无量光、无量寿,众生心性与佛平等,以我们无量光、无量寿的心性,来称念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的名号,往生到无量光、无量寿的净土,很多天台、禅宗的大德都是这么解释的;如果你念名号,减少你的妄想,心性开发得更多,就跟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感应道交了,往生就可能了,这就是天台宗、禅宗的解释,这是难行道。

而我们净土宗是说,不管有没有开悟,只要你称念名号,随顺弥陀的本愿,绝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念佛往生是乘佛愿力,是自然之所牵,自然往生安乐国。

特色二:凡夫入报

接下来「凡夫入报」。

在座各位是不是凡夫?(莲友答:是。)是凡夫,不好意思。但我们就是这样,怎么办?

凡夫是什么相?凡夫的相是画不出来的,可是拿六字名号一照,就照出来了:只有贪瞋痴,贪名、贪利、爱妻、爱子,这就是凡夫。我们大家都是凡夫。依据各宗各派的解释,凡夫根本不可能到弥陀的报土。报土是何等的境界?按照天台的教理,只有地上的大菩萨,连阿罗汉都没有份,我们凡夫怎么能往生?

我们说「凡夫入报」,凡夫能往生是靠什么?我们进入的净土报土,不是一般讲的凡圣同居士、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那是天台宗讲的。站在善导大师纯粹净土宗的立场,这样的解释是不正确的。可是中国一千多年来,我们所接受到的观念都是这样。为什么会有这种解释呢?因为他们是依据你的修行功夫,你是凡夫就到凡圣同居土,你是阿罗汉就能到方便有余土,大菩萨才能往生到实报庄严土,这就夹杂了自力,不纯净。

善导大师解释净土的思想是「凡夫入报」,这在《观经疏》〈玄义分〉就有解释,大家回去可以看一看,大约在五十几页的地方,关于凡夫入报有个问答,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多解释了。

总之,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是直入报土,不必在莲花胎内过五百岁。大家到极乐世界,不用找个莲花蹲在里面五百年都不见佛。《无量寿经》说「疑惑佛智」的人在莲花胎中五百岁不见诸佛。什么是「疑惑佛智」?以善导大师的判断,杂行杂修就是疑惑佛智,专修专念就是明信佛智。疑惑佛智的人,不可能专修专念。专修专念的人,他能明信佛智,他才能安心地专修专念。他明白,哎呀!原来六字名号就是佛的智慧!他满足了、明白了、信顺了,才会很满足地、很欢喜地从早到晚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别的千法门、万法门,他都不需要,有这句名号就足够了,别的法门他既修不起也不需要修。

什么叫修不起?六度万行我们修得起吗?修不起的,我们往生西方需要靠这些吗?也不需要,我们有六字名号就够了。

但是,话讲回来,三福等等,是我们念佛人应该做的,只是我们不把它拿来认为说好像仅仅念佛不足往生,一定要加这些才能往生,如果有这个观念,就是杂行杂修。如果没有这个观念,你做再大的善事、修再大的功德,都是专修念佛人,我们念佛人也都提倡这样做,能这样最好。只是不要有那种单念名号不够的观念;要靠这些来补助,那就是杂行杂修、疑惑佛智,到了极乐世界五百岁不见诸佛。

专修念佛并不是排斥戒善,好像一切善事都不能做,不是那样,是我们不要有疑杂的心,不要以为名号功德不够、还要靠这些来凑。

既然弥陀名号这样广大无碍地救度我们,我们也要行菩萨道,学佛大悲心,力所能及地弘扬这个法门;我们念佛,也要和谐社会,也要行善积德,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个是第二个层次,在弥陀名号必定救度的大前提下再谈第二个层次,不要混在一起。这样就比较圆满,就没有杂行杂修的缺失,同时也能够做到佛弟子应该做的、应该行的,让大家现世得平安,临终也能得利益。

这就是「凡夫入报」。

特色三:平生业成

「平生业成」,刚刚约略提到一点,就是不等到临终,我们现在念佛就被阿弥陀佛救到了,这叫「平生业成」。

往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生业成」。「业」是往生西方的净业。业就是事业,往生西方的事业达成了,什么时候达成的?是我们现在专称弥陀名号、愿生弥陀净土就达成了,就给弥陀救到了,这叫平生业成,平常的生命当中他没到临终,平生的时候就被弥陀救到了往生就达成了,不可能再改变;怎么死跟往生是没有关系的,大街上死大街上往生,家里死家里往生,山上死山上往生,船上死船上往生,半空中飞机爆炸半空中往生,好不好?(莲友答:好。)

另一种是临终业成。什么叫「临终业成」呢?就是一辈子没念佛,临终时才开始念佛,当下念佛,当下往生,这叫「临终业成」。

一辈子没有念佛,一辈子没有修行,临终才信顺救度、开始念佛,或平时杂行杂修、心中不定,等到临终见到阿弥陀佛现前,他才确定能往生的,也叫「临终业成」。

我们专修念佛的人不属于这类,我们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我们的往生就达成了,这个叫「平生业成」。

「临终业成」的人就好比火车十点要开时,他临了才来,一步刚好跨上车,也能上车。而「平生业成」的人是火车十点要开,他在九点就已先坐上去了。我们就像八十岁要开的火车,五十岁就已上车,就已经坐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了。这样好不好?(莲友答:好。)专称弥陀佛名就是坐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了,阿弥陀佛会不会半路上把你扔下去?不会呀!只要你自己不下去,谁会把你绑下去?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光明摄护着你,十方诸佛也保护你,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会看着,不让你下船,你怎么会离开本愿船呢!

这就是平生业成,十点的车,九点五十九分上车尚且可以到达目的地,何况我们九点就安稳地坐上车,岂不是更有把握,对不对?

临终念佛的人尚且能够往生,平生念佛的人更是往生确定,这叫平生业成。临终念佛能往生,《观经》讲下品下生的人,是临终的时候念十声佛就往生了,不是说只有临终念佛才能往生,而是说连这样一个下品下生的人,他临终念十声都能往生,何况平生专修念佛的人,就更能往生!这叫平生业成。

特色四:现生不退

「现生不退」就是我们今生、不必等到往生极乐世界就能达到不退转。

「现生不退」是我们净土宗的一大特色。各宗各派的说法,要达到不退转至少要修行一大阿僧祇劫。我们各位有修行一大阿僧祇劫的吗?没有!我们都是修三界六道的轮回。修行菩萨道要一大阿僧祇劫才能达到不退转,那我们怎么达得到?

善导大师思想之外的净土信仰,不是我们纯粹净土宗的思想,他会说往生极乐不退转,可是善导大师的思想是说我们今生就不退转。

大家回去看《阿弥陀经》,经中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接下来说:「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这里就先说不退转,然后才说往生极乐世界。

关于现生不退转有很多的经证。大家有没有看过上人编的小书《净土宗之特色》?还没看到?还没流通到这里?大家看到之后要多读多背,每个条目之下都有很多的经文及祖师的解释,不是我们自己讲的。如「本愿称名」下面有很多的经文,来证明净土宗的称名不是信心称名、也不是功夫称名,我们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也一样,有很多经文证明凡夫可以往生到弥陀的报土,有经文、有祖释来解释的。「平生业成」更是这样,证明我们的往生是在平生就达成了,临终怎么样的死法没有关系,已经「平生业成」了;「现生不退」仍然是这样。所以这四句话是我们净土宗的特色。

End

印宗法师

◎ 袾 宏【原文】六祖既受黄梅心印,隐于屠猎佣贱一十六年。后至印宗法师①讲席,出风幡语②,印宗闻而延入,即为剃染,礼请升座说法。人知六祖之为龙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其自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

李炳南: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学净土宗须下钝功夫

我们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多元文化并存,多种价值观念碰撞。身处其中,令人莫衷一是,身心不宁。在纷扰的红尘和躁动的内心夹攻下,人们急需一个能安心立命的精神家园。净土念佛法门惠予九法界众生离生死苦、得涅

印光大师与近代净土宗的振兴

◎ 崇 恩印光大师一生俭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供养香敬,从来不入私囊,助印佛书流通而外,办佛教义赈会、慈幼院等,致力于慈善事业,广种福田。大师早就拟欲归隐,于民国十九年二月住苏州,掩关于报国寺,课余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净土宗修持法注意事项

净土宗修持法注意事项◎ 弘 一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由是观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

特色美味素食 这份儿时的美味你一定要回味

春天,大地苏醒,万物充满着新的活力。很多城里边不容易见到的食材纷纷亮相,小伙伴们快来农家品尝吧,错过这个时节就还要等一年了。1、榆树:果实(榆钱),春季未出叶前,采摘未成熟的翅果,去杂质,可做窝窝头、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净土宗概述——代自序

通向极乐之路净土宗概述代自序净土宗又名莲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为方便的修持法门。净土启教,首推《华严》。释迦世尊宣扬大法,文殊、普贤、善财、华藏海众共同发愿往生极乐,此

净土宗的“信愿行”

首先讲“信”,一般的理解是这样子的: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这叫“信”;第二是“愿”:光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不愿往生没有用,所以还要发愿,愿往生;第三是“行”:光发愿往生,你不修

黄国达:中观般若的特色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

天皇道悟禅师的禅法有什么特色

道悟禅法圆融性的第一个特色是他在贯彻禅学修持的前提下,还十分注重律仪的修持。这一特色颇有他个人的气质因素存在其中,赞宁在《传记》中说他“长而谨愿”,这便决定了他对于自己的行为会十分检点的,他的为人自然

高振农: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

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高振农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第一个成立的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除了首创天台宗,对后来相继成立的中国佛教各宗派都有巨大影响外,其最大的贡献是一生写下了

净土宗的真谛与俗谛

缘起问题:目前弘法真谛强调太过而俗谛不足,应当加强俗谛世善方面的宣传,否则走向极端,可能最终导致与世俗社会脱节,真谛也弘扬不出去。有人存有如此认识与疑虑。二、净土宗真谛与俗谛的界定1、通常对真谛俗谛的

少康大师念佛特色对后世有何影响

(一)善导专修持名念佛宗风的影响自善导大师树立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宗风以来,少康大师在浙江加以通俗化的普及,以后历代净土宗祖师教化大众都以持名念佛为主。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持名念佛四种方法,持

菩萨戒的特色

菩萨戒是含摄大乘菩萨道的戒法,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戒除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这显示了菩萨行者不仅要消极地不作恶,更要积极

南传佛教:宗教特色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东南亚的斯里兰卡、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

林崇安:佛教的心性论及其特色

一、前言本文引用南北传佛教共许的《阿含经》及相关的论典作为依据,来探索原始佛教的「心性论」。文中先厘清心的世俗性质和胜义性质,而后以缘起的动态过程来建立心识的流转和净化,并指出佛教心性论的特殊之处。二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七章 净土宗

第七章 净土宗第六十五节 略 史往生净土是大乘各宗的共同愿望。印度中观宗的龙树在所著《十住毗婆沙论》中盛赞念佛法门。瑜伽宗的世亲造《往生论》,立五念法门。中国自汉安世高译《无量寿经》,支娄迦谶译《无量

净宗法门法语:用自己的念力调整自己的身体

信心危机。今天整个危机的核心就是信心,对古圣先贤不相信。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感应,出现现代这新一批年轻的量子力学家,把阿赖耶的三细相发现了。这是给大家一个信心,有科学证据,这个不是假的。说万法皆空,现在科

净宗文章---净土宗真面目

净土为脱离六尘之清净境界,或无相,或有相,皆诸佛之所受用。其有相者,或名实报庄严土。行者通达禅宗,的的见性,自心等佛矣,然尚未能建立报土--功德开显未备也,只可寄居他佛报土之中。肉身未谢以前,预能神往

净土宗是什么

净土宗(朝鲜语:정토종/净土宗;越南语:Tịnh Độ Tông/浄土宗),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

净土宗根源是什么

净土宗流传千年以上,普化于现代之全世界,古往今来,念佛的人千千万万,往生之者更是无计其数,然而净土宗根源何处?这个问题,即便是问向一个学佛多年、甚至是念佛多年之人,也会一下懵然无对,少有人能脱口说出答

佛教净土宗的由来

大多数人提起庐山,立即想起的是庐山的云雾、瀑布以及其难以知晓的真面目。然而佛教历史上的庐山,意义非凡,庐山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寺院,在佛教历史上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位于庐山西麓的千年古刹东林寺,是净土

净土宗祖庭

悟真寺在西安市蓝田县。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高僧净业奉诏兴建,正式称名“悟真寺”。隋唐时代,善导大师正是在悟真寺开创了净土宗,所以这里是是闻名中外的净土宗祖庭。寺依终南山北麓,岩崖峻峭,曲水回

净土宗思想宗旨

净土宗,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本宗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着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又称为念佛宗。中国净土宗从庐山慧远大师倡导净土思想,历经北魏昙鸾、唐朝道绰

净土宗与禅宗如何选择

佛教在中国,形成了八大宗派,不过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还属东晋慧远开创的净土宗,以及达摩祖师的禅派,大多数学佛信佛的人,都与这两只宗派的缘分最深。净土宗,主要以念佛法门为主,我们经常听人说起的阿弥陀佛,就

净土宗:修持纲法

慧远大师、善导大师把净土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像、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称名念佛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专称念佛

佛教禅宗和净土宗的修炼方法一样吗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禅宗的发展是有各种各样的途径的。但是等到发展到宋元以后,就逐渐的和净土宗有着或多或少的交集。在禅师开悟之后,许多人的心就静了下来,他们的心就归到了净土里面。成佛的目的呀,其实就是做

佛家的禅宗和净土宗有哪些区别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由于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故又称为“佛心宗”。他渊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传统文化之中,于隋唐时正式创立

净土宗:宗门特色

净土宗是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积寺。众多佛经记载,佛在很多法会中均无问自说,宣讲了净土法门。在

净土法门有什么特色

喇嘛说,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内心的本性都想要离苦得乐,虽然我们有时候颠倒造了许多罪业,让自己痛苦。可是我们离苦得乐的本性是没有什么改变的!当我们要离苦得乐,我们要知道生死的问题!一切痛苦的来源,都是

净宗法师讲解戒善

问曰:念佛之外,戒善等一切行,何故不论?答曰:一、法本如是。弥陀本愿,唯说念佛,不说余一切行故。此超世本愿,诸佛尚且不及;唯咨嗟共赞彼佛名号,不赞余一切等;又岂容凡情些子分别哉!二、法不别说。如禅宗自

唐密真言宗法器羯磨杵

开口十字金刚杵乃唐密真言宗法器一种,梵名叫“伐折罗”,原来是古印度的兵器,后来被密教吸收为法器。印度古代传说,有位钦酪的仙人,他死后骨头变成了金刚骨,帝释天用它制成了金刚杵作为兵器。十字金刚杵又称羯磨

慧可大师的思想特色是什么

慧可初至菩提达摩处,达摩不让见,慧可乃终夜立雪中,一直到天明,达摩仍不许其人室。慧可乃以刀自断左臂,以表示求道之至诚。至此,达摩才允其人室,得以当面谒见,最后得以大悟,达摩并赋予大法,传给衣钵。但在道

宋智明: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

《天台宗简明教程》(宋智明)著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因创成者智者大师十年隐修、“自悟佛乘”于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而得名“天台宗”,简称“台宗”。又因本宗的主要教义依

宋智明:谈谈净土宗的几个关键问题

目前的中国佛教,是以净土宗为主流且普遍受到广大信众皈仰、学修的最大法门。因此,净土寺院、念佛求往生者到处都有。但是,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国内的净土宗并不景气,大多数的净土道场以做经忏为主,很少有人提倡

宋智明:净土宗的几个关键问题

目前的中国佛教,是以净土宗为主流且普遍受到广大信众皈仰、学修的最大法门。因此,净土寺院、念佛求往生者到处都有。但是,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国内的净土宗并不景气,大多数的净土道场以做经忏为主,很少有人提倡

洪修平: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点是什么?

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点是什么?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净土宗奉为主要经典的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和

温金玉:马祖丛林建设的内涵与特色

在中国这样一个宗法社会里,马祖所创立的丛林更像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族,在一个家长的带领下,全体家庭成员修房种地,集体生活、集体生产、集体修行,寓修禅于劳动之中,经济统一支配,不得有私人财产。僧团在实际上

杨曾文:日本净土宗的判教论和中国祖师观

日本净土宗的判教论和中国祖师观杨曾文论文提要:联系古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情况,主要依据日本净土宗创始人源空的《选择本愿念佛集》,对日本净土宗的判教论及所尊奉的中国祖师进行介绍,从一个侧面揭示中日两国佛教

方立天:佛教伦理中国化的方式与特色

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在经济上是以分散的小农自然经济为基本形态,在政治上是中央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在人伦上盛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突出嫡庶之分和长幼之序为特征的宗法制度。与这种封建社会相适应,儒家

杨曾文:从佛教的民族化看中国禅宗的特色和迅速兴起

佛教自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此后经过东汉、魏晋的初传,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普及,南北朝的深入传播和佛教研究的兴盛,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宗教习俗结合,到隋唐时期形成许多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宗派,标志着佛教

杨曾文:中国禅宗的兴起及其主要特色

中国禅宗的兴起及其主要特色杨曾文北魏时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修行和传法,传二祖慧可后,经过僧璨,到唐代道信、弘忍创立东山法门,标志着中国禅宗正式成立,到六祖慧能创立南宗以后,禅宗在全国迅速兴起,到

董群:从真禅法师的学术研究看其佛学思想的基本特色

从真禅法师的学术研究看其佛学思想的基本特色东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董群真禅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界的杰出宗教实践家、宗教理论家和学问家之一,他以学术性形式将其宗教实践和思想阐述成文,在《玉佛丈室集》的序言中

禅宗文化:禅宗语录的特色

中国禅宗在弘传演变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祖师的语录。这些语录或为师徒问道对答,或阐释佛法大意。这些看似平常的禅语,蕴含了深刻的佛理禅意。后人将这些禅语汇编成册,从而形成特色独具的禅宗语录。如《景德传灯录》、

禅宗思想:贤宗法师:参禅是参什么_什么是禅定

佛学中的参禅是参生死,普通人参禅可以参生活百态。参禅需要每天坚持,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把自己所纠结的事情放一遍,比如今天自己和谁吵架了,为什么吵,自己讲了哪些不适合的话,接下来怎么办其实就是在静坐的时候

禅宗思想:贤宗法师:禅其实很简单,吃饭睡觉都是禅

禅给人的第一感觉可能是空旷、萧远,让人想起清静的早晨、幽静的落幕,空谷中清脆的鸟鸣,也会想起陶渊明的诗、王维的画。的确,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文画作中往往带有深深的禅意,如宋代大儒周敦颐的《题春晚》:花落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