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地方,在那里都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那么,如何到达如此绝妙的极乐净土呢?《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经中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少善根,但经文接下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就说明念佛能往生,念佛即是多善根。
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阿弥陀经》的同本异译)说: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名号前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来形容,这不就是多善根吗?而且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法藏比丘因中发愿、兆载永劫修行而成,是无漏真实的,是究竟圆满的。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说: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可见称念佛名的人,善根福德与佛平等,当然就是多善根。
善导大师《法事赞》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观经疏》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以上经文和祖师的解释都在明示:南无阿弥陀佛即是万德洪名,具足无上功德;而念佛即是多善根,专修念佛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下面以几则譬喻来说明念佛即是多善根。
名片与帝号喻
普通市民,福报、威势不如市长大,市长福报、威势不如省长大。省长把名片拿出来,就显示我是省长,省长这个名称就代表了他的福报、威势。而省长的福报、威势也远不及国家主席大。国家主席的福报、威势大,就在于他是国家主席,有了这个名义,就能依法治国,福荫百姓,所谓名正言顺,在其位,谋其政。
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无量无边,彻底圆满,就体现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中。这六个字不简单!有成佛的德能,才能有成佛的名号。
纵观中国历史,向来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乱之时,诸侯混战,最后降服各路诸侯、平定各地叛乱、一统天下的人,就能建都称帝。可见这个帝号是来之不易的,经过几十年的文治武功,南征北伐,天下平定,大功告成,才有了帝王称号。帝号代表了他一切的文治武功、一统江山的功绩与威势。
法藏菩萨为了拯救一切苦难众生,经过五劫思惟、兆载修行,剿灭一切烦恼敌,累积无量功德,直至功德彻底究竟圆满,才成就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这个名号是来之不易的,代表了阿弥陀佛从因地发心,直到果上正觉的圆满功德。一切菩萨、阿罗汉的修行跟六字名号相比,那简直是无法相比,正是:五戒十善滞三界,声闻缘觉非大乘,菩萨万行未圆满,较之六字皆少德。
圣旨对土特产喻
有人觉得,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空空荡荡的,干干巴巴的,苦苦恼恼的,于是怀疑:这样就能往生吗?如果行布施、放生善根功德清清楚楚,实实在在,依靠这些往生不是更有把握吗?
如老百姓蒙受皇上召见,要去封官加赏,高兴至极,但转念一想:自己一无所有,对国家毫无贡献,怎么可以封官加赏呢?他又一想:有好办法了,家里有土特产,带一点家里种的地瓜、土豆去上贡。他辛辛苦苦把地瓜、土豆挑到宫门,挑得满头大汗;但卫兵却把他拦住,不让进宫,因为他忘了带圣旨。他觉得圣旨不过几个字,轻飘飘的,也不是自己的贡献,应该不重要。结果他进不了宫门。
我们所修行的五戒十善,一切的功德,只如一个地瓜而已;而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赐给我们的圣旨和号令,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到达极乐世界,畅通无阻。
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就可超越十地菩萨,因为声闻、缘觉、菩萨的善根福德都包含在六字名号里。
太子对群臣喻
《印光法师文钞》里有一则比喻:譬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这个小小的太子,才生下来,呱呱坠地,他的尊贵就超过了一切大臣,宰相也要向他礼拜,因为他长大后是要做皇帝的。
我们念佛人就好像刚坠地的太子,我们的父亲是阿弥陀佛。我们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佛子诞生坠地,而阿罗汉、辟支佛等就如群臣。我们念佛就超过了阿罗汉、辟支佛,直接进入菩萨的阶位。
房屋对门窗喻
比如我们讲弥陀宝殿四个字,大殿里外的佛像、柱子、门、窗、墙、屋梁通通包括在内。可是,如果单讲柱子,就不能包括门;讲门,就不能包括窗。随便说哪一种,都是挂一漏万;说弥陀宝殿就一含一切,总体包括了。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总功德,就好像弥陀宝殿是总称一样。如果我们只是去读某一部经,诵某一个咒,修某一个法,就好像门、窗、砖、瓦,只是部分的功德,不是整体的功德。
我们修行五戒,有五戒的功德,可是没有比丘戒的功德;修比丘戒,有比丘戒的功德,但是没有菩萨戒的功德;诵这部经,有这部经的功德,但是没有那部经的功德。如果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经,一切咒,一切戒、定、慧的功德都包括在内。
摩尼宝珠对杂宝喻
摩尼宝珠虽然只是小小的一颗,但能生出一切宝物。如果说我现在要赈济天下贫民,需要黄金一百吨,话音还没落,就像下雨一样,摩尼宝珠里喷出一百吨黄金。如果说还不够,还需要一百吨珍珠,马上像下雨一样,喷出一百吨珍珠。摩尼宝珠就有这样的功能。
杂宝就是金、银、珍珠、玛瑙、赤珠等等。一个大仓库,里面有很多的宝物,有黄金、白银、珍珠、玛瑙等,一应俱全。在仓库中间放了一颗小小的摩尼宝珠。如果要取宝物,救济众生,有的人看见一大堆黄金,马上就扛着黄金出去了。黄金虽然贵重,但是很快就消耗完了。真有智慧的人,就会取那颗摩尼宝珠。拿到摩尼宝珠后,想要什么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是拿黄金、白银,又累又辛苦,而且仍然是有限的。
所以真正的价值并不只是看表面的数量。像摩尼宝珠,它就是一颗,但是可以吐出一切宝;种种杂宝,数量虽然多,反而比不上一颗小小的摩尼宝珠。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摩尼宝珠。这六字名号里,有《金刚经》《法华经》《地藏经》等一切经的功德,有《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等一切咒的功德,有持戒、布施等六度万行的功德。其他种种修行,虽然都很尊贵,都不可思议;但那些功德就好像是杂宝一样,只是金、银、珍珠、玛瑙尤其是凡夫所修的五戒十善,档次就太低了,简直就是破瓦块,因为我们所修的还是有漏、有为的善法。可是有的人还以为自己修的一点点戒善比念佛还强,那就是抱着破瓦块,弃了摩尼宝,只能说不识宝了。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怀带着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摩尼宝珠,这样才能获得圆满的功德;修其他种种的法门回向求往生,只是得到杂宝的功德。
六字名号是万德洪名,所有功德都包含在内,那岂不就是摩尼宝珠吗?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就称弥陀名号是清净摩尼宝。摩尼宝珠虽是一颗小小的珠子,可以吐出一切宝物。这句六字名号虽然简短,只有六个字;但是含摄一切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一切经教、一切咒语陀罗尼、一切修持法门的功德,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的功德。
End
◎ 袾 宏【原文】六祖既受黄梅心印,隐于屠猎佣贱一十六年。后至印宗法师①讲席,出风幡语②,印宗闻而延入,即为剃染,礼请升座说法。人知六祖之为龙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其自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
启七几日了,因病没能进堂,今日勉强供养数语而无气力,恐不能入众位之耳,希望讲经法师再为重说,使之达到目的。讲什么呢?在没启七前,梦中劝人尊重善根,恭敬善根,不轻慢善根,醒后想想以往讲善根时也有,但没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量
舍即是得◎罗 金一位老者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凡是来参观的人们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呀!日子久了,菊花园的香气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面。一天,村子里有个人开口向老者要几株菊
◎ 吴明山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心。在每一刻回到你内在的觉照。我们一直在寻找,想从这个世界上,为这个身心找到一个安身之处。我们去赚取财富,制造许许多多的关系,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
◎ 妙 莲 担水的启示 大家住在灵岩山寺,都是来向老和尚学。那你们就要知道,老和尚今天有这种种的事,都是五、六十年前打下的基础。没有古人的风骨严格,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环境带你们、
◎ 龙树菩萨 造颂 达真 译讲颂词 数两盐转少水味 非能改变恒河水 如是当知微小罪 无法摧毁大善根 释义刚才讲了对境、意乐、时间和对治法。如前所述,把德田、恩田、悲田作为对境而做善法、功德,力量非常强
遵守戒律即是修行◎ 吕观真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坚持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即使是在宗教领域,追求心灵的解脱也不应例外。因此,在具体的事件上决定应作与不应作,文明理陛的修行人应该自己抉择。具体范围包括交
◎ 广 行善根指的是破恶、生善的根本。你可以把善根理解成好的根机、好的基础,善根主要是针对身口意三业的善法而言的,因为身口意三业的善坚固,所以称为根,根还有生长的意义,就像树根扎入土壤中,可以使树木长
悟 即 是 佛 法◎ 达 摩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
济群法师人是什么?相貌吗?地位吗?身份吗?这些都是外在符号,暂时和我们有关而已。真正的内涵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这种心态和人格来自生命的积累,同样是贪心,有些人贪吃,有些人贪色,有
念佛即是修行圆瑛法师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门,能令众生三业清净,即是修行之法。今试验之:有一众生,闻此念佛法门,深信不疑,愿
善 护彻地从他悟,悠悠与我疏。渠今不是我,我今不是渠。--题记释迦牟尼佛昔日于拘萨罗国游化时,一日在私伽陀村落北边的身恕林中对比丘们开示:过去,有一位表演特技的爬竿技师,他在肩上竖起一根幢竿,对他的徒
净慧家庭,是人在一生中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础,所谓成家立业。如果不把家庭当作道场,修行人的修行就无法落实。《维摩经》上讲: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空寂故。所以家庭
惜福即是有福人如瑞法师阿弥陀佛,大家好!今天谈谈:惜福即是有福人。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云:作福莫如惜福。这是教导我们,珍惜福报优于造作福业。怎样惜福?广结善缘是作福,惜时惜人是惜福;家财殷厚是有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新诠于凌波一、境物质世界我人主观的能认识的作用是识,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是境。能认识的作用是识体四分中的见分,所认识之境是识体四分中的相分。种子起现行,有了相分和见分,而后始有宇宙和人
有一句禅语说:忧生于执着,惧生于执着;凡无执着心,亦无所忧惧。1坦山和尚从小就勤奋好学,遍览佛家经典,虽然年纪轻轻,却悟道颇深。一天,坦山带着徒弟一同前去拜访一位佛门大德,那位高僧住在数十里之外的一座
【经典原文】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阿弥陀经》【经文解释】舍利弗,你知道吗?我就在这五浊恶世中来说阿弥陀经是太难太难了,行此难
三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经文]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星云大师译文]惠能大师说
如何由白日梦中醒来一般人平日生活忙碌,心除了随着境团团转之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觉性”何在。回想昨天白天所过的日子和夜晚所做的梦有何差别?都是如梦如幻,无二无别,所以一般人所过的生活无异于白日梦;一个
我们说善根有几种,一个是退分善根,第二个是上进分善根,再来就是殊胜善根,最后就是无上善根这几种。退分善根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的,在信位的菩萨因为信根不具,所以他经常会退离,退出于他在长养信根时所
美国《福布斯》杂志5月16日刊发的文章《对当代中国的十个误解》一文认为,说当代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一个误解。文章指出,当代中国人没有生存危机,社会和谐依旧还是崇高目标,反个人主义仍然很普遍,新一代中国
世界上有许多种不同的宗教,而这些宗教大多由伟大的导师所创建,并藉由许多信众将各个不同的思想教派传至世界各地。在这种种不同的宗教当中,每一宗教的教徒都相信自己的宗教是清净的,并各自依循传统的教法进行修持
生而为人,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己意或被他人损害,于是自然会生气。这心头火就是佛教讲的嗔心。这种愤怒、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会使人们身心产生热恼、不安,也是人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起被称
这是一个佛学术语。说的是,行为、语言、思想(即身、口、意)的三种善行(即三善业),坚固不拔,犹如大树之根,故称“善根”。又,三业清净能生妙果,生余善,犹树之根能生花果,故称“善根”。维摩经菩萨行品曰:
文:生西法师佛菩萨调化众生的时候,没有善根的众生让他种下善根,有善根的众生让他善根成熟,善根成熟的众生让他解脱,就是这样的过程。有一部分人以前没有善根,现在通过上师的加持开始种善根;还有一部分人以前有
我们可能常听到类似的话,“某某善根深厚,与我佛有缘啊……”那么如何评价一个人学佛的善根深浅呢?严格说来,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为妄想、分别、执着的遮蔽,不能显发。所以善根深浅主要是看被遮蔽的少
《大品般若经》中说: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的根本。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不善根则为贪、嗔、痴等,即称三不善
善根,即善法的根,产生诸善法的根本。善根就是埋藏在每个人内心的慈悲与智慧的种子,它具备增长广大的潜力,就好比植物的根一样。人的内心有善法的根,就能慢慢积累起种种功德。反过来讲,恶法也有根,如果一个人常
佛法真的是难信之法,净宗是难信当中的难信。佛在经上说得好,我们要记住,我们要相信。对净宗能够相信的人,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如果没有这个善根,他不会接受的。无论是什么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
文:达真堪布我们的寿命就像一桶水,有些人桶里的水是满的,有些人只剩半桶水,有些人桶里只剩下一点点水——因为桶是漏的,里面的水一直不停地向外流——我们的寿命也是这样,每时每刻都在减少。死魔随时都在你的身
文/道伟法师通常,佛门里经常会赞扬一个人有善根。佛法中讲的善根,是建立在自他增长的菩提心的基础上而言的,不仅是诸恶莫作,更应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意思就是自律,众善奉行就是利他。或者说,用世间人比较熟
怎么样叫种善根呢?种善根,就是要在叁宝面前来种善根。供养叁宝,这是种善根。你恭敬叁宝,这是种善根。你信仰叁宝,这是种善根。这个善根,就是和这个恶根是两样。你不供养叁宝就增长你的恶根;你不信仰叁宝也增长
信心危机。今天整个危机的核心就是信心,对古圣先贤不相信。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感应,出现现代这新一批年轻的量子力学家,把阿赖耶的三细相发现了。这是给大家一个信心,有科学证据,这个不是假的。说万法皆空,现在科
问曰:念佛之外,戒善等一切行,何故不论?答曰:一、法本如是。弥陀本愿,唯说念佛,不说余一切行故。此超世本愿,诸佛尚且不及;唯咨嗟共赞彼佛名号,不赞余一切等;又岂容凡情些子分别哉!二、法不别说。如禅宗自
开口十字金刚杵乃唐密真言宗法器一种,梵名叫“伐折罗”,原来是古印度的兵器,后来被密教吸收为法器。印度古代传说,有位钦酪的仙人,他死后骨头变成了金刚骨,帝释天用它制成了金刚杵作为兵器。十字金刚杵又称羯磨
四善根张慈田在《阿含经》中没有说到证入初果前的阶位问题,在后来的论书中就提出四善根(或顺决择分),便修习解脱道的证入次第更加明确化,可以参考。四善根就是暖、顶、忍、世第一,它们都是持续修习四念处,并在
第二章 自己即是如来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宋无门和尚禅家传承的大事就是自我的醒觉,一念觉,众生是佛。觉,表示能清楚地看清自己,接纳自己,笃笃当当的去过自己的人生。醒觉是参悟出
也就是说,人有纯粹的善良的习惯,长长久久保持不变,这就叫善根。就像树有根了,它能够吸收营养,维持生命,健康成长,开花结果。一个人内心培养成善意的习惯,不管遭遇如何,不会改变。当前我们学佛的朋友,生活中
有学僧请示赵州禅师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理如何解释?赵州回答:听我一偈:碍处非墙壁,通处没处空;若人如是解,空色本来同。学僧听偈后仍然不解,赵州禅师又说: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
信愿持名,是多善根,多福德,决生净土。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持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
一句弥陀,是多福德,非少善根。彻悟禅师在《念佛伽陀教义百偈》中,有一偈云:“一句弥陀,开往生门,是多福德,非少善根。”此偈的教义依据,出于《佛说阿弥陀经》经文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佛学中的参禅是参生死,普通人参禅可以参生活百态。参禅需要每天坚持,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把自己所纠结的事情放一遍,比如今天自己和谁吵架了,为什么吵,自己讲了哪些不适合的话,接下来怎么办其实就是在静坐的时候
禅给人的第一感觉可能是空旷、萧远,让人想起清静的早晨、幽静的落幕,空谷中清脆的鸟鸣,也会想起陶渊明的诗、王维的画。的确,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文画作中往往带有深深的禅意,如宋代大儒周敦颐的《题春晚》:花落柴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葉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
曹溪慧能青原行思石頭希遷藥山惟儼雲儼曇成洞山良价云居道膺投子義青芙蓉道楷鹿門自覺宗鏡宗書少室常潤大覺方念雲門圓澄瑞白明雪破闇淨燈古樵智先碧岩祥傑仁壽德峻吉堂智光彌性峰屏卓然慧達東初鐙朗慧空聖嚴。自初祖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天竺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第二祖 阿 难 尊者第三祖商那和修 尊者第四祖优婆鞠多 尊者第五祖 提多迦 尊者第六祖 弥遮迦 尊者第七祖婆须蜜 尊者第八祖佛陀难提 尊者第九祖伏驮蜜多 尊者第
谈「空即是色」淡思居士著去年七月间,林语堂先生在中副写过一篇「色即是空」,曾经引起不少读者们的反感,如台北的「现代」,台中的「菩提树」,菲律宾的「大中华日报」等,均着文作过批评。林先生是以喜笑怒骂皆文
中阴身即是俗所谓“灵魂”中阴者,即识神也。非识神化为中阴,即俗所谓灵魂者。言中阴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执。中阴之死生,乃即彼无明心中,所现之生灭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论也。中阴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