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
一个念佛人如果得了绝症,并且很痛苦,能不能选择去瑞士这样安乐死合法的国家实施安乐死?另外,如果高龄父母重病不治,完全失去了意志和表达能力,活着完全就是受罪,但明白时又没有任何明确交代,子女能不能放弃现在一切医学的维持性治疗,助其早日解脱?这样做要承担什么因果?
净宗法师:
这里问的是有关安乐死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比较敏感。应该说安乐死的初衷、想法是善意的,甚至也是有慈悯心的。
它的前提是个人得了不治之症,生活异常痛苦,为了避免生活得没有尊严、没有品质,希望通过一些人为的方法,比如注射药物,在当事人自愿或者请求的前提下,让他无痛苦地死去。
但是由于人类对于生命的本质、奥秘没有完全了解,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是无痛苦地死亡,是不是真正有益于他的生命,真正没有痛苦呢?
◇在佛法来看,佛门是不赞成安乐死的。
不管是自我实行安乐死,还是帮他人实施安乐死,在佛法中都属于一种杀生行为。自己实施属于自杀,帮助他人实施属于杀他。
◇以佛法来看,安乐死并不能解决一个人的问题。
因为人的一生,包括他临死前的状态,是他一生的善恶业力综合决定的。
佛法认为,人的生命并不只这一期,它是一个无穷连续的过程,每一期生命本身都有一种业的显现形式。
临终痛苦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如果有重大的疾病、不治之症,当然对自己、对整个家庭都是非常大的痛苦,这种状况的出现是因为业力。
那么解决的方法呢?
就是要消业,消除这种业力,自然会安乐、平顺地死亡。
在佛法当中,佛陀对生死的了解是非常透彻的,也有一套系统的方法。
比如净土宗念佛法门的临终助念,通过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消除业障,这样走的时候一定蒙佛菩萨的接引往生到净土。
这就是最好的、最稳妥、最恰当的安乐死,其实是往生极乐,在欢喜安乐的心境当中,随佛菩萨往生净土。
一般用人为药物注射的方式,似乎是帮他解决问题,但是如果这一期生命的业力没有消除,它必然会带到下一期生命当中,而且会打乱生命的程序,下期轮回生命的质量就受影响了。因为生命的自然程序被人为的做法弄得紊乱了。
还是自然、随缘的方法最有效,在消业方面,在生命的转化过程当中是最合理的。
①我想这方面不要投机取巧,如果死亡都可以投机取巧,那生命的每一天不都可以投机取巧了吗?
因为死亡是生命的重要节点,我们生命的每一天都不能投机取巧,最后怎么能投机取巧呢?
像医生治病,他也是利用我们身体本有的生命功能扶持它,再加药物作用来治病的。
我们生命的本来,以佛法的深度来看,就是我们有佛性。如果随顺佛性的做法,会让我们根本的生命繁荣,幸福,安顺。
念佛因为随顺了众生本有的佛性,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所以能够消业,能够究竟达到安乐。
而人为的做法并没有随顺佛性,也没有随顺自然的因果法则。
比如说,一个人欠别人钱了,存折上出现了亏空,上面有赤字,看着就很焦虑。那是不是把这个存折或者欠条一把火烧了就解决问题了呢?如果那么简单,这样做不就好了吗?其实并没有解决问题,甚至还可能会增加问题。
你毁灭证据,你不想还我的钱,要增加到法院打官司的痛苦,是不是这样呢?所以我们生命的业力显现,不想承担,想一死了之,就好像把我们的欠条一把火烧了一样,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这是对一般人来讲。
②对有佛法信仰的念佛人来说,我想应该更有耐心,更了解这个道理,多忏悔,接受生命中的一切痛苦,耐心地、安静地、忍耐地念佛,等待阿弥陀佛的接引就好了。
当然,也有人觉得我实在忍耐不过来,我也有念佛,也有信愿坚定,那他想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这是个人的选择。即使做某种极端的选择,也不宜对外告示,更不宜提倡。
因为个人怎么处理只是个人的事情,对整体佛教来讲,不赞成这种安乐死的方法,也不认为它能达到目的。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念佛,随顺因缘,蒙受弥陀救度。
对人是这样,对动物也是一样的。有些是给动物实施安乐死,虽然罪轻一些,但也是不恰当的。
动物如果有痛苦,还是为它念佛,让生命按照它本有的节律自然地往下延续。
谢谢,南无阿弥陀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净宗18
End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因果报应思想主张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报应通于三世,即前世、今生和来世。一个人造业,有现世受报,有来世受报,也有多生多劫之后的后世受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
◎ 袾 宏【原文】六祖既受黄梅心印,隐于屠猎佣贱一十六年。后至印宗法师①讲席,出风幡语②,印宗闻而延入,即为剃染,礼请升座说法。人知六祖之为龙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其自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
因果的错综复杂关系,其中有一点让一些人难以相信的就是这个善恶,看到善人往往受罪,处境不好。恶人往往得势。他就觉得还有什么因果报应呢?由于这样的情况他就不相信因果。由于不相信因果,他就由此推演出他不相信
我们说别人的过失,是善意的想让他人改变,这不会有罪过。但轻易宣扬别人的过失,就造恶业了。所以最好不说他人的过失,甚至要隐藏、保密他人的过失。在不了解的时候,最好不赞叹也不诽谤一切众生。但很多人都有习气
发愿往生净土,就不能脚踩两只船。若是又留恋世间,又想去极乐世界,这个愿就不真实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须具有正信和真实的愿。六信里面,我们开始可先信一两样。首先应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会发愿。发愿之后就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与诸位互相来研究,敬请诸位多多指教。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其受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与诸位互相来研究,敬请诸位多多指教。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其受
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一个极正比的因果定律,何以佛学之因果反成极反比呢?若然,即前生种下杀人的种子,今生仍应结出杀人的种子,才对。何以反结出被杀的种子来,在习性薰染上如何解释?又前生富贵今生仍应富贵
问:有一位同事说,今生杀人是前世的因,因前世甲把乙杀了,所以今世乙才杀甲,为什么前世甲把乙杀了,是因再前世乙杀了甲,这样向前推,开始是谁杀谁?在开杀以前,未有杀因,为什么生出杀果来呢?向后推之,甲杀乙
问:自古以来世人多说因果报应是真,如果因果报应是真,即是自作自受,而世人又不少问神托佛,或拜斗祈求元神壮旺,或求补运,或超拔亡灵等等,此等事依照因果报应而言可能生效否?(施水阁)李炳南答:种豆得豆,种
问:佛家主因果,在因果律中,一因一果;一因数果,与数因一果诸端似易找出事物求证,惟有因无果,与有果无因,颇难求证,未审是否有诸?(黄朝华)李炳南答:原则上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尊问二则,在相似法上看
刘举人的三世因果◎ 智 者佛家《三世因果经》前面的四句话,就是因果循环报应的总纲。既指出了人的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又指出了怎样做一个有益於社会的人,既指出了因果循环报应规律,又指出了人只要弃恶从善并行善
◎ 妙 喜懒庵曰:律中云:僧物有四种:一者常住常住。二者十方常住。三者现前常住。四者十方现前常住。且常住之物,不可丝毫有犯,其罪非轻。先圣后圣,非不丁宁。往往闻者未必能信,信者未必能行。山僧或出或处,
佛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的时候,有一天傍晚时分,目连尊者从禅定起来后,就到恒河水边经行,看到饿鬼道的众生,每个都受到不同的罪报。这时诸饿鬼看到尊者目连,都起了恭敬心,向尊者请问自己受报的因缘。一个鬼问道
◎ 印 光 【原文】 人每谓现生所享受苦乐吉凶者为命,谓天所命令,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耳。天岂有厚于彼,而薄于此之命令乎。故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果知此理,则上不怨
林清玄我带孩子到南部乡下去玩,顺道参访南台湾的寺院,才发现台湾的大佛愈来愈多,而且好像在比高一样,十几层楼高的大佛到处都是。有一些很小的寺院前面也盖了大佛,在视觉上造成一种荒谬之感。有一天,我带孩子去
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星云法师人有一个身体,可以做好事,做坏事。拳头,我打你一拳,你把我送到公安局,是恶;你帮我捶背,那就是好事。钱有净财,也有不义之财。人有三个东西很重要:身体可以做好事做坏事;嘴巴
道证法师我们以电波和影像来体会,有心念的电波发出去才会投影出假相来,这大家可以体会吧?心念的电波就是因,投影出来的影像就是果;发射什么心念电波,就感应出什么影像,这就是因果法则。对觉悟的人来说,那些影
神秘现象不一定是宗教才有,不信宗教的人也会发生,只不过他们把神秘现象当做幻觉来处理。至于一般人对于鬼神的现象,仍非常迷惑而不可知、不可捉摸,认为其无,实际是有;认为其有,难得采证。至于宗教徒,不论是什
◎ 慈 舟 世间一切事皆可众志成城,自然所作皆办。众志者,即大家同心耳;成城者,即得护持也。譬如我们大家修行,即成佛法之城。有护法之城则能将惑障、业障,护住不起,并可转报障轻受。报障者,过去生中作业所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来偈说得好:端正者从忍辱中来,贫穷者从悭贪中来,高位者从礼拜中来,下贱者从骄慢中来,喑哑者从诽谤中来,盲聋者从不信中来,长寿者从慈悲中来,短命者从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从破戒中来,六根具
俗话说,老天有眼。但现在许多人不信,认为这是迷信。就有一个老天有眼的故事。陈大惠,原央视著名主持人。四年前,他请长假做义工,专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下面这个采访是一个古书里才有的故事,一个来自山区的坏媳
印光大师原文:子有四因者:一者报恩者,谓父母于子,宿世有恩,为报恩故,来为其子,则服劳奉养,生事死葬,必使生则亲欢,祭则鬼享,乃至致君泽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后世敬其人而并敬其亲。报怨者,谓父母宿世于子
我经常会遇到一些人跟我抱怨说:某某人一生做尽坏事,可身体却越来越好,日子也越过越顺。而我经常与人为善、帮助别人,做过很多好事,还专心念佛,却一点好结果也没有,生活中事事不顺,遇到很多逆境。因果是不是根
◎ 大 安在家人不是说不能讲法,以交流的形式跟大家谈一谈也是可以的。 佛陀在世的时候,作为居士的给孤独长者,虽然都已证到初果,但他在讲法之前也要先向比丘顶礼,也不升大座,就坐在旁边的座位上来说一说他
◎ 明 学我们佛教讲因果报应,做了好事情,将来得善报;做了恶事,将来得恶报。我们今生为什么得人身呢?我们上一世做了好事,所以这一辈子得人身。它今生做猫、狗、牛、羊了,它前世做了坏事情,这辈子就到畜生道
◎ 虚 云佛说一大藏经,无非讲因果二字。详细分析起来,就无穷无尽。营事比丘,宁自啖身肉,终不杂用三宝之物作衣钵饮食。我以前化缘,随人欢喜布施,除多补少,颠颠倒倒的用。今在此妄作妄为,建法堂,起茅蓬,
今天要跟大家汇报的,就是说「我们如何跟竞争对手处理好关系」。换句话说,我们在生意场上,大家有个说法,商场如战场,这是很伤害的一种说法。战场就是打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战场打仗的对手就是竞争对手。现在生
昨日讲净土法门,今天讲护国息灾法会之意义。所谓护国息灾云者,是国如何护,灾如何息。因是欲达此项目的,有二种办法,一者临时,二者平时。如能平时茹素念佛,以求护国息灾,固有无限之功德。即临时虔敬而求护息,
虚云老和尚在坐诸位,我们在沦陷期间,受敌人蹂躏,水深火热,今幸国土重光,当有无限的感想。我们要知道这回战争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因各人共业所感而来的。古德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
慎因果种菩提◎ 土登相切桑布一谈到因果,学佛的人都头头是道,用来劝诫那些还在迷惑的人们.然而口上说得容易, 实际上真正畏因不行恶法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不良现象让我们痛心不已!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造下恶因
什么叫心地?心地又叫心田。心像田地,能播种善恶的种子,生长善恶的苗子,最后结成善恶的果实。《华严经》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古德解释心字是:三点如星相,横钩似月斜,披毛从
真正的自尊,是没有人能够伤到你海蓝博士自尊很虚无,生活很现实。自尊不是要来的,是挣来的。真正的自尊,没有人能够伤到。如果把容易受伤当做自尊心太强,其实是缺乏真正的自尊。不尊重和伤害你的人是你最好的老师
万事皆有因果--莫做苦海糊涂人宣化上人万事万物都是在说法,有的就在说善法,有的就在说恶法,有的就在说旁门外道的法,有的就在说中道了义的法。人间每一个人,四面八方为每一个人在那说法;每一个家庭,四面八方
凡事有因果◎ 妙 音修道不要怕吃亏,吃亏代表你给得起,多给别人好处嘛,就当作布施。除非你自己有邪念,否则一般不会有吃亏的事情。有些人贪便宜,求发财,想要不劳而获,自然就碰到人起邪念了。遇到不对的,不好
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都必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恶业
宣化上人有几句话讲因果报应:今生不笼鸟 来生不坐监今生不钓鱼 来生不讨饭今生不杀生 来生无灾难今生不偷盗 来生无抢案今生不邪淫 来生不婚变今生不妄语 来生无欺骗今生不醉酒 来生不狂乱你今生若不笼鸟,不
深信因果才能消灾免难果戒法师谁学佛以后,都想改脾气,为什么改起来那么难,甚至继续挑丈夫或妻子的毛病,想管对方,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还在辨论,总是生不起恭敬心,这一般都是不深信因果造成的,这个因果要是信好
因 果 法 则◎ 妙 华讲到生老病死的时候再往深处讲,我们必然涉及到一个概念,叫因果。唯物辩证法,并不是不承认因果,它承认A和B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说,我对别人好,别人对我好。这样简单的因果它是承认
树立正见改变心念把握自己因果昌臻法师一、学佛人应这样看待因果1、必须深信因果,才能树立正知正见。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信因果,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更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
净界法师你把《楞严经》读通了以后你会发觉,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伤害自己,外境只是一个助缘,它没有理由伤害你,它怎么可能跑到你心中伤害你呢?它是在那边动,你自己跟着它动,然后你的妄想伤害你自己,其实说穿还
徐 进--虽然因果不昧,但大善知识的手眼亦不可思议!南泉斩猫,究竟落不落因果?当然落因果。但是,做同样的一件事,凡夫与成就者有很大差别。主要有两点:1、所落因果有差别;2、受报方式有差别。菩萨是心能
到底有没有因果报应因果报应,简称因果,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因此世人称佛教是讲因果的宗教。因果是什么,因者原因,果者结果。〈大乘义章〉曰:招果为因,克获为果。亦即是能生者为因,所生者是果。详细一点说
因果能跑到别人的身上去吗?有当家师见丹霞劈佛像,烧火取暖而制止,不想当家师胡须自落,就有人说了,因为当家师的执着,因果跑到他身上了。佛教史上有这么个典故:丹霞禅师劈佛。这是我们一代祖师丹霞禅师开悟了,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十卷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一内容提要: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五、立妄求因成妄冀果,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十卷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二原文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二六立虚无心 成空亡果原文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
卷第二十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一内容提要: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五、立妄求因成妄冀果,六、立虚无心成空亡
首先,什么叫“命中注定论”?就是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都由命运或者天命决定,人无能为力的一种思想。 我们因果论中也有决定命运的内容,但那是由自己的业力决定。这和“命中注定”的先天决定论完
其实,无论佛教的验证还是科学的公式,都是在因果的法则上建立的。科学是什么呢?科学作为一种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者普遍定理的运用,其系统化和公式化与佛教的因果毫无矛盾之处,可说各有千秋。 怎么各有千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