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宗法师:如何应对道场中的人事烦恼
2025-07-20 09:30

如何应对道场中的人事烦恼

南无阿弥陀佛,今晚座谈的题目是:如何应对道场中的人事烦恼。写了一篇简单的条文,很简单,大家都看得懂。我也不按这个讲了,就跟大家随便说说。

我本人出家也将近二十年了,住过道场,也建立了自己的道场,也观察过别的道场和其他念佛的团体,看到一些道场、团体往往被人事烦恼所纠缠,成为一个问题。

那么个人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呢?当然不快乐也不能安住。在团体中,就会产生负面的效果。我们大家在座的会不会也有这方面的困扰?

一般遇到人事烦恼,心里就很不快乐,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责怪这个道场怎么这样啊!一般人都不会反观自己,认为都是人家的错,认为整个道场都不好。人遇到事情,他往往就觉得,是谁对他不好,甚至有时候战火蔓延,觉得别人都对他不好。如果领导再说句话,就觉得领导也袒护别人,这个团体没法呆了我抱着一腔热情来。你看,这里一点也不公正!这就是缺乏回光反照的能力,不知道自己的过错,他需要人家来赞成他说对方就是不好,他就觉得自己正确,快活了,高兴了。如果人家来说:要看对方也有长处啊,我们自己反省一下哪里有什么不足。这话他不愿意听,首先怪罪对方,看不到自己的过错;第二种,就是有一种人,他也知道自己不对,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应对:我知道我不对,可是改正不了,那我走吧。采取三十六计最上一计一走了之的办法,这样在团体中也呆不住。

这第二种要比第一种好一些。第一种人有很大的破坏力:他在道场里像个泥鳅一样到处窜,专找那些跟他志同道合、同样见解的人,如此这个团体会分裂、分化;再一个,他在团体里会到处讲,讲许多话,因为感到不平啊,觉得自己正确,这么受不白之冤,人家对他不理解,他就有不平的情绪;另外呢,他告别团体之后也不是心平气和、公正客观的,他在外面也会说:那个地方看着很清静,其实不咋地,我呆了三五年,我还不知道吗?!他这样的话一讲,人家一听就觉得:对对对,他在那呆那么长时间,说的话想必是不错的。这个杀伤力特别大,而且他也完全认识不到自己的过错。第二种情况好一些,出去之后他不会乱讲,因为他知道是自己有所不足。

所以我们佛门里讲,知见特别重要。宁可破戒,不可破见,破戒是自己做不到,他对戒律有违反,但是他在知见上是正确的。我们念佛人,作为佛弟子,首先要建立一个基本的观念与知见,那就是:只要起了烦恼,就一定是自己的错,绝对不是人家的错误,这样就百分之百没有问题。

我们心里起烦恼了,不愉快了,这个过错在哪里在自己身上!肯定是自己错了。我们是怎么错的,有没有能力改,那是另外一回事。首先要知道是自己错了,没错你怎么会在那烦恼,睡不着觉呢?如果你真的跟真理到一起了,圣人无梦,圣人没有睡不着觉的,正确就是得理啊,内心很坦荡,和真理合一,怎么会睡不着觉呢?怎么会高血压,怎么会起烦恼呢?怎么会跟人家过不去?所以,首先要肯定是自己的错。

佛门里说: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因为不会有任何人造成你的痛苦。我们所谓的烦恼、痛苦,本质都是自己造成的,是我们自己所感召的。因为我们喜欢找是非,所以就有人家评论我们的是非;因为我们老是冤枉人,所以人家也老是冤枉我们。你种什么因,才得什么果,绝对不会是人家造成的。就是他造成我这么痛苦如果有这种观点,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至少不是一个持正知正见的佛教徒。

当然确实要承认,认错是比较痛苦的。承认自己不对,一般人没有这种勇气,也不愿意这样承认。可是我们既然学佛,就是要用佛的知见,来端正自己的知见,来建立正确的知见。至于能不能改正,改正到什么程度,那是第二步。有了正确的知见之后,我们绝对会不断进步的!我们每一次心里起了情绪、烦恼,马上想到:我错了!,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渐渐改变。抱着这样的知见,来看祖师大德的开示,看佛的经教语录,看善知识对我们的讲解、开示以及一些同参道友对我们的安慰开导,都会入心,不会产生对立,这样心境就会提高了。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

就我个人来讲呢,也可能我这个人在这方面老油条一点,反正是老油条了,已经在油锅里炸得焦了,无所谓了,这是一个方面。再一个,我的个性也强势一点,很可能把对方给冲撞了自己都没感觉到,这么多年,可能有不少人被我无形中打回去了,自己还不知道。今天就在此,当着你们大众的面,对你们中间过去伤到的人和没有伤的人一道忏悔,因为我个人在这方面感觉比较迟钝。

另外呢,也是因为自己发了一点小小的愿心。人有了愿心以后,就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不再会为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产生什么烦恼。因为这个愿心是佛法所引导的愿心,我们就站到了比较高的立场上。就像登山,你顺着这个山道走,路上有很多棘荆丛林,那些刺一定会挂着你的衣服,因为你在那里面走嘛;如果你坐飞机走,它再怎么样也不会挂着你。这是什么意思呢?你的心如果在一定的高度,那么这些具体的、小小的人事纠纷就不会障碍你,因为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它对你完全没有障碍。

我们了解弥陀的慈悲,弘扬这个法门,弘扬弥陀的救度,我们做点点滴滴的事,是给阿弥陀佛做的。在这个立场上,你怎么会降下来说:某某人讲这个话,就是他对我不好。不会有这种想法。所以我觉得,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我们的立场要高,心量要宽,愿心要大。我们找准要点我们是为弥陀做事,一切看弥陀的脸色,一切听弥陀的声音,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感念弥陀的恩德!这是站在佛这一方面。

那么站在众生这一方面呢,和佛那一面也是一致的。因为我们得到了佛法的利益,就要利益众生,就要把好处给众生。众生是我们的历劫父母如果有这样的心念贯彻在我们的心中,那跟人家发生了矛盾,我们就会不好意思,本来都要给人家好处的,怎么会去与之计较呢?这样自然不会跟人有矛盾、冲突,不会认为都是别人不好,也就不会跟人产生对立。

当然,这也是要我们深入法义。慈悲心要广大,也是要一步步地来。上人在这一方面就非常淳和,他时刻把众生放在前面。我们果然能视众生如儿女,如父母,本来就要给别人好处了,给人讲一两句也就无所谓了。比如说,两人抢凳子,就要吵起来了,他一想:哎呀!我正是准备给人让凳子的,还让你开口讲,太不好意思了!因为你是我父母,我本来就要把凳子给你坐,你不提醒,我都忘记了。他本来就想把凳子让给人家坐,那人家说出来了,那不刚好吗?我想,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能这样,那就自然不会有人事纠纷烦恼了。

其实在宗风俗谛里面,任何一条去贯彻落实,也都是相通的。如果我们站不到这样的高度,比如说有一个广大的愿心,可能有些人还提不到这个高度,那怎么办呢?我们还有一个方法,可以讲是诀窍那就是不计较。

不计较这三个字啊,是非常妙的。我第一次听上人说:多一分计较,就多一分苦恼;少一分计较,就多一分自在。我听了特别受用。一切的苦恼从计较而生,特别是人和人之间打交道,你不计较,他怎么讲都可以,不就行了吗?

我小时候听到母亲说的一句话,对我的影响真的是一辈子的,现在才知道是《增广贤文》里面的一句话。她说:来说是非者,即是是非人!。就是说,如果有人来到你的面前来说是非,说张家长、李家短,说谁好、谁不好,这个人就是搞是非的人,我们就不要听他的。

如果我们心中有不平,出去到处讲是非,是不是也是是非人呢?我们要是被别人说是搞是非的人,心中都不服气,但其实要做到没有是非,还是不容易的。可以讲,我们或多或少都是是非人。心中没有是非的人,听到是非,在他心中自然就消音了!他的心是一个消音器,是非一来到他这就吸收掉了,他绝对不可能再去转播的。

佛陀成佛的时候,魔王来考验、干扰佛陀。魔就对佛陀放射毒箭。这些箭一靠近释迦摩尼佛都变成了莲花,纷纷坠落。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故事。其实这个是必然的,不是故事。这是佛陀的威德、慈悲,自然产生的感应。

不要讲佛陀,就是一些德行非常好的修行人,像上人,不管听到诽谤、侮辱的话,还是恭敬的话,他的心始终是慈爱的,是怜悯对方的。别人的话不可能伤害到他,他只会善意地理解、体贴对方,来化解问题。有毒的信息来了之后,就如同变成朵朵莲花坠落下来,这是必然的。一般人就吸收了,中箭了,拔不出来了,因为他没有这种慈爱的心量。所以,魔王不可能伤害到佛陀,就像光一样黑暗扑过来,光自然就把它化解了。如果你有一颗慈爱、柔软、利益众生的心,对方不管怎么样来,你都能够把他化掉。

如果我们化不掉,最起码能空得掉,过去了就完了;如果空不掉,就要躲得掉。如果化不掉,又空不掉,还躲不掉,对方来一句批评的语言,你马上顶回去,这是自己充当靶子。这样你来我往,无穷无尽,是非就没完没了,没办法收拾了。

所以这个不计较非常非常的好!俗话说:三天不开口,神仙难下手,只要你不计较,谁拿你也没办法。

好计较的人,如果有人跟你结了仇,他想让你跳就能让你跳,想让你笑就能让你笑,你就成了他手上的一个木偶,你还觉得自己了不起。因为他说一句话,马上你就要计较了,就要蹦了,要跳了,你不就是木偶吗?这样的人就是没有主见。

不计较就是听到什么话都不计较。为什么不计较呢?因为说话的是别人,他有权说话,舌头长在人家嘴里,还能要人家不开口吗?这是最起码的。现在讲言论自由,他要怎么讲话,这是他的事,他怎么讲都行。他不过是用了你的名字,讲了一句话而已,他要讲就讲吧这样你就不计较了。

有个公案,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唐朝布袋和尚念偈道: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就是说,你要骂我,我跟着你一道骂;你要打我一拳,我自己躺到地上;你要吐我唾沫,我让它自己干,我也省了事,他也少烦恼。我掏一个洗手巾擦一下,我还多费事,他还起烦恼,这就是不计较。

不计较是在团体里面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最佳妙方。很多人在团体里住着伤痕累累,这是别人的原因吗?有的人会认为是别人的原因,其实站在佛法立场上,都是自己的原因。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保护自己呢?就是不计较,任对方怎么说,哈哈一笑了之。

在我们这个团体里面,有很多人是不计较的。不计较,人就过得自在。谁说什么,你浅浅一笑,不计较,事情不就过去了吗。要心宽,心一宽你就不计较了,心宽天地宽,天地有多宽就看你心有多宽。

人在团体当中生存要有招数,也就是人际交往的招数,有主动与被动的招数。不计较是被动的,是躲过去;主动的招数就是利他,这是主动出击,主动地去利益别人。可能我们还难以做利他的事,那你一片春风就好了,最起码是不计较。

如果说平辈的之间计较,还情有可原,因为他们都是工作同事。这就看谁聪明了不计较的人很聪明,计较的人当然不聪明,自己伤害了自己。还有做执事的,做领导的,做当家的,做师父的,就更不能计较了。就像做父母的会跟孩子计较吗?父母只有一片心要照顾他,不仅不计较,还要去安慰他。所以做当家的不容易,当家的不能计较,他一计较,他的身份就失掉了。人家说:哎呀,你当家的怎么能跟我计较?我可以计较你,你就不应该计较我。那当家的只好说:对对对,是应该这样的。这样他得到的好处是心量扩大,福报增长了。好像也有坏处,就是他没有资格计较,什么事情都要吞下去。

我们这些执事们、法师们、老参们,我们应该主动地、自觉地、心甘情愿地做扫把、畚箕和垃圾桶。因为道场里面人事比较多,作为工作人员,或者历练还不够,或者年龄小,他站在自己这个高度和角度,考虑问题有一定局限性,他就会有一些负面的情绪和牢骚,这些就好像是团体里面的垃圾。

道场如果不扫会很脏,房间都要打扫,那么身体也要打扫。我听说身体里有类细胞是专门清除体内垃圾的,不然的话,身体就会很脏;老了就不行了,体内的环卫工人清理体内垃圾的细胞们老了,干不动了,能量不足了,所以老年斑就出来了。团体也需要有清洁工。

信众也要体谅师父、执事和当家,他们就是扫垃圾的,什么话他们都要听着,他们得有量。如果他也到处发牢骚,那就乱套了,怎么还能成为一个团体呢?那就家不像家,道场不像道场了。弟子有什么话,要去跟师父讲,往往是情绪不好的时候,来讲牢骚话,埋怨话。高兴的时候他哪里会来讲,蹦蹦跳跳玩去了。那么当家师就要发挥观世音菩萨的精神了,就在这听,听他心里的声音;不仅要听,而且也要教会大家打扫内心的垃圾,这也是一个基本功。

当然,扫垃圾扫得再干净,也不如保持卫生干净,保持卫生才比较好。我们每一个人保持卫生有多大的难度呢?我们每一个人修行也好,在团体里相处也好,都是很笨的,我们能做多少工作?但都觉得自己很能干。仔细这么一想啊,其实是连扫地的都不如,就是连基本的卫生习惯都没养成。什么卫生习惯?就是不随便制造垃圾,不随便乱丢垃圾。这些连孩子都知道,不要随便把纸到处乱丢。我们很多成年人,却连这个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我所讲的是心灵垃圾稍微有一点不愉快,就到处去讲,这等于是把垃圾到处丢。你告诉了谁,就是把垃圾丢到谁的心地上。你丢给我没关系,目前在悟真寺这个地方,我就是大垃圾桶,尽管往这丢,我就尽管收,这是我的工作,是我的职责,没关系。如果你到别的地方丢,你丢一块 ,别人再给你加一块。就是说,你丢完之后,没有好的结果,不是说你丢完之后心里就舒服了,就像回向一样回向给别人,自己还留着这些负面的语言、情绪。这些个负面的情绪、语言,比瘟疫还有杀伤力,比什么病菌传播对我们还要有伤害。

所以我们不要养成乱丢垃圾的习惯。最好是不要制造垃圾,然后不要乱丢垃圾。所谓乱丢就是跟别人讲不高兴,不满意,甩脸色,摔盘子,讲一些负面的话,闹情绪。如果在悟真寺这个范围,我天天闹情绪,一个个全部杀伤,没有一个能漏掉哎呀!师父怎么搞的,怎么回事?,这多紧张。你们一紧张,对我就有反馈,那能好吗?好不了。

我们每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就应该把阳光、乐观向上的情绪带给大家。有些成员多少有点不足,要及时给予安慰、疏导。所以有句话说:主妇的微笑是家庭的光明。主妇就是一个家里面做主的,就是家庭的妈妈,她有笑容,整个家里面就有光明。这句话讲得非常生动、形象。每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就是这个部门的主妇,我也算是主妇之一,宗报法师也是主妇,带殿堂的宗圆法师也是主妇,发行部等各个部门的也都有主妇。如果我们都有一个和蔼、温暖、有笑意的面孔,就能带来光明;如果整天吊着一个苦瓜脸,那就阴了,就像如果阳光明媚,我们就说是好天;如果天很阴,雾气沉沉的,当然就不好了。

有人说:佛门怎么也这么多烦恼?我一片好心这要认识到是我们自己的错误,绝对不是人家的!

正确应对,首先,要知常不怪。你在这个地方,虽然在寺院,但毕竟还不是净土;虽然是念佛人,但毕竟还是凡夫,都会来情绪的,哪里会没有烦恼呢?这很正常,我们也会有烦恼,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往往会责怪对方。

仔细想一想,我们正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结果,这就是换位。别人会来评价我,我也会评价别人。你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哪怕就是做到最高领导人,像美国总统奥巴马,他是世界上权利最大的人,他不还有一半人不支持他吗?不是还有人游行示威什么的?就是古代的皇上,别人嘴上对他不敢讲,心里也有意见啊。我们是平头老百姓,凭什么不能被人家说?人家说的就一定不对吗?面对人家评论,我们要虚心听,努力改进。我们往往做一点小事,就觉得:我这样子发心,你们还说我?要想到我们是学佛人。人家还没有学佛,或者还没有学到这个法门,没有得到弥陀救度这样大的利益,都有那个觉悟。我们确实比不上人家我们职位没有人家高,工作没人家辛苦,作的贡献没有人家大,而我们得到的弥陀的好处却比人家多,结果我们自己表现差人家很多!所以这样想一想,我们是很惭愧的。

再一个呢,我们其实也在说别人。很多人说:我从来不评论人。那不可能!从来不评论人的我还没见过,可以说很少见。那有人讲了:我评论人都是客观公正的,不像他专门污蔑我!那怎么可能?公正客观的其实只有阿罗汉、佛菩萨可以,我们都是不公正、不客观的。相对来说,不公正、不客观的成分少一点,公正客观的成分稍微多一点,这样的人心态就比较平稳,心量比较广大,佛法修养比较深厚,知见纯正,他就会相对公正客观,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

我们一般人都站在自我立场上,也要允许对方站在他的立场上。如果说对方不公正、不客观,你首先不要这样想,而是要马上提醒自己:我原来也是对人评论不公正、不客观的。他这样讲使我不高兴,好像受到伤害,我肯定也是伤害过很多人。这么一想,你的心自然就平复下来了。这就是换位思考,这样慢慢就会有进步。

还有,心平气和很重要。心平气和这四个字对我来说是很有受用的。我曾经希望小鱼能给我刻一个印,刻上心平气和几个字,压在哪个地方,当然,我希望先把它压到我心中。我们遇事,难免有时候会有点心不平,这时候只要想到心平气和几个字,马上就心平了不少,气也和了不少,急躁,或者忿忿不平,这样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少。

所以,我经常思维,普通的一句话,简单的一个成语,往往含有深刻的道理。心能平,气就和;气一和,浑身就很顺畅。如果心不平,气不和,血压会升高,眼睛会发花,甚至得脑溢血这都是心不平引起身心的变化。

那心怎么平呢?换位思考是一种平心的方式,刚说过的不计较也是一种方式;再有一方面,就是自觉惭愧。如果我们如果遇到某一方面的人事纠纷特别多,就应该回到家里面闭门思过,而不要出去说哪个哪个对我不好。受到伤害,被人碰到疮疤,要感恩,主动说谢谢。说别人不好实际上是自暴其短,有智慧的人一听就知道。有人就愿意找人诉苦,找人泄愤,或者是把自己的不平、牢骚到处去发泄,其实这都是在暴露自己的不足。

当然,有的时候可能心里一时难以排解,可以理解,这时候也可以找人说,但说话对象也要看准。比如在我们寺院里,可能有的人还不敢找我谈。其实遇到这样的事情,来找我谈是比较合适的,因为相对来讲,我可能经验多一些,我会给一点善言的安慰和正确的引导,而且,抵抗力也相对要强一些反正是做 垃圾桶,也不一定要干净,脏一点也无所谓。

一些负面的话对一些年轻人去说就不好。有的人不管对象,家庭也好、单位的事情也好,对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去讲,这样非常污染他的心灵,因为他非常年轻,还没有这方面经验,也没有抵抗力,这样对他影响很不好。

再比如你是单位的负责人,找不到人谈,然后找自己的部下谈,这也是非常不合适的,是非常颠倒的,绝对不要跟部下谈这些。一个出家多年的比丘,如果去找沙弥发牢骚,这不是害了人家吗?这都没有找对对象,要谈可以找法师,找老参、上座,找当家的、主事的谈。

然后就是要很冷静地说:我现在有这个毛病了,心里很不舒服,希望你帮我化解化解。而不能跑去说:我是对的,你要支持我。对方听了这话,他就不敢讲话了,因为他一讲就引火烧身了如果不支持你,你会说这个人不公正、不客观,一点都没有正义感,跟人家是一丘之貉。

我觉得佛海讲话特别幽默,人家讲:佛海我信任你,跟你讲一句悄悄话,这句话我告诉你后,你千万别跟别人讲。 哎,对不起,我这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佛海讲,你告诉我,我肯定会告诉人家的。这个秘密话,你不要告诉我 。

我感觉他非常有智慧。对方要讲,他一句我不值得你信任,就立即把对方的口给封住了。这些话往往都不是好话,要么是探听人家的隐私,要么就是没有根据由来的,不需要告诉人家说:像这些话放在心中干什么?而是要很好地保护对方,不要让他的小话再传一次,这样不是挺好么?

感念佛的恩德是我们最根本的。能念佛的恩德,自然就不会计较众生了,很自然地就会怜悯众生。关于这个,我也听过一次上人的开示,非常受启发。

有一次,也是执事因为一些事情起烦恼,上人就开示,他说:众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生了无明病。他如果不是生病了,何以会如此呢?因为他生病了他得了无明病,才会这样,所以我们要可怜他、怜悯他,不要计较他。确实是这样的。

如果有人吐你一脸唾沫,你能怎么样?他生病了嘛。众生不都这样吗?他无明病来了,才不辨黑白。我们一看到这种状况,马上就想到他生病了。他是谁呢?他是我们过去世父母当然这一点上可能我们觉悟没有上人那么高。

假如你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你小的时候,她那么疼爱你,抱着你,现在母亲年纪大了 ,都认不出你了。你端碗饭给她吃,她说这个饭有毒,说你要谋害她。老年人有时候会这样啊,她得了痴呆证,不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这时我们做子女的会怎么样?心里会很难过,你绝对不会跟她辩解这些。你心中会很悲伤:我妈妈怎么会成这样子了?如果妈妈好的话,她是多么疼爱我啊!我要怎么样把我妈妈的病治好呢?

我们众生也是这样子的:你对他好,他怀疑你是否真的对他好,以为你要对他怎么样。关于这个,我很能体会做当家的苦处,像厨房做饭一样,一人难调众口。一个团体中,当家是很难做的,因为他底下有几十号、上百号人,他有很多的事情是不能讲的,因为大众没有全面的观察力、透彻的判断力和足够的承受力。比如这件事张三是怎么做的,他不能讲,他如果把张三这个情况一讲出来,可能会有人接受不了,当家的就必须自己把这个扛下来,为张三扛一下,有什么意见他不能讲,因为讲完后可能会收不了场。当家会碰到很多这样的状况,外人又不了解,觉得他在包庇别人袒护别人。其实不是那回事,他的立场不一样,有些情况不便说,说了又没什么意义,只有他自己担下来。这样的事情很多,这样也考验我们,做当家、做执事了,他的心就必须要坚韧,有力量,更要有老油条精神。我经常讲,在这个五浊恶世打滚,要没有一点老油条的精神,那是混不下去的!要有点老油条的精神,什么事都无所谓,说你脏就脏嘛,到了这个娑婆世界还要保持干干净净吗?尤其是做当家的,做很多事情都要有思想准备,就像垃圾桶与扫帚。扫帚,脏了自己,干净了大地,这就是它的职责。如果扫帚保持得很干净,那它就失职了扫把保持得很干净,那客厅能干净吗?干净不了嘛!扫把脏一点,客厅干净就好了,我脏一点没关系。

我们以后可以供养一个扫帚菩萨,因为扫帚非常了不起。扫帚生下来的时候,也不是从厂里出来时候就是脏的,它出来也是干干净净的。就有人替它打报不平了,说:你一开始也是很干净的,现在为了把客厅扫干净,房间扫干净,地上扫干净,结果人家给你带了顶帽子世界最不干净的东西。你看你多冤枉!扫把听了反而很高兴:没关系!这正是我,这个叫作载誉而归。我得到最不干净的称号,说明我干得很彻底。

我们往往做当家的,做法师的,会被人家扣一个屎盆子,扣一个帽子,我们要感到高兴,就像金山活佛一样金山活佛是我们悟真寺的高僧之一,他是在这里剃度出家的,人家有一次扣一个屎盆子在他头上,因为他平时表现出来也是颠颠倒倒的,他也不拿掉,也不动,把屎盆子顶着就出去玩。他拿都不拿下来,这确实是个高人!

很多时候,在座的当家、执事,要准备着被别人扣上屎盆子,扣上之后你还不能拿下来。你一拿下来, 就要脏很多人,只有自己顶在头上,你就是要负这个责任。你拿下来之后给谁呢?你拿下来就一定要找个人扣,这样反而扣了好几个。干脆扣自己头上,伤我一个人就算了。

所以扫帚是很了不起的,它的功德平常而伟大。扫帚是最不受重用的:它被放的位置,都是在门后、墙角,也就是最不受关注、最不受注目的地方;它总是被放在地上,谁都不会把扫帚挂得高高的,更不会摆在供桌上。它所去的地方,都是最黑暗的角落床下面,沙发底下,门板上,坑边上,甚至阴沟里,哪里脏就把它往哪里送。然后它很高兴地说:好!我被领导重用了!所谓重用,就是把它派到最黑的地方去扫,它是靠什么?伤筋破骨啊扫掉一根,又扫掉一根,一直扫成了扫帚杆,还在那里为人民服务,只要你一天没把它扔掉,它就始终在那为人民服务。扫到最后,为人民服务到最后了,然后就被主人往垃圾堆里一丢,垃圾们看到了,说:哎,扫帚大哥,当初那么凶,你扫我,现在你怎么也来了?你怎么给搞成跟我们一样了?还被那些垃圾们笑话 ,你怎么也被主人给扔掉了?我以为你被供起来了呢!这时候,扫帚怎么说呢?它说:感恩各位垃圾大恩人、朋友们,感恩你们成就了我,让我终成正果,功德圆满了。我现在守着你们就此涅槃。在垃圾山里面,它静静地进入了涅槃。

扫帚说:要用我的时候就把我派到脏的地方,不用我的时候就把我放在门拐上。把我用完了我申请退休。赶快让我退休,让年轻的一辈上来,我坚决申请到垃圾堆去!它不会说:你看我劳苦功高,我一辈子为你们操劳,现在你们把我抛弃了。不会这样想的。它也不会说:你看,用我的时候就拿在手上,不用我的时候就把我放在门拐上,一点也不安慰我,也不重视我。不会的。只要用它,它就感觉受到重视,它怜悯众生,感恩垃圾没有垃圾,我扫帚怎么能体现我的价值呢?所以,扫帚真的是最大的菩萨!希望我们悟真寺多几把这样的扫帚,我也希望做一把好扫帚。

我小的时候扫地常有一个心理我们农村地上也不会很干净,不会每天扫,当扫出一大堆垃圾的时候,我便很有成就感,扫出这么多,感到很丰盛。我想,当初的那个扫把肯定加持了我,肯定很高兴我干了很多活,把垃圾都扫出来了。

众生的评论是成就我们的利器。一个人要成长,一定要接受团体中的磨练。

阿弥陀佛度众生是很善巧的。有很多人问:阿弥陀佛怎么不变一个人来度我呢?他神通广大,能够化身百千亿啊。其实阿弥陀佛已经变了很多人来度你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佛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会变个帽子在这里,他会在你心里面,跟你同体,你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你起床,他起床,你睡觉,他睡觉。而且跟着每个人的阿弥陀佛,从法身上讲是一体的;但是在我们个人身上,他这个变化身是对每个人不同的,对宗圆师就是宗圆师的,对我的就是我的,都不一样的。我们应该以什么身得度,他就变成什么样的佛跟着你,你说他没有化身百千亿吗?

我们的心其实就是佛的道场,我们心中绝对有一个阿弥陀佛在,我是这么体会的,我绝对没有想可能阿弥陀佛对我特殊照顾的,我知道,他对所有人都是这么照顾的,但不是人人都能这样认为。所以,《观经》说,有无数化佛菩萨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佛菩萨一天看你百千亿遍,决定不假,他们天天和我们在一起。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请示汇报,要有依靠。向谁请示汇报?我个人都向阿弥陀佛请示汇报。我怎么向阿弥陀佛请示汇报呢?

第一个,你要往自己心里面听,听阿弥陀佛的声音。怎么听呢?要用心,往里面听,向心中问:我这样做阿弥陀佛欢喜不欢喜?佛是什么意思?你经常问,一定能听得到答案的。听不到,你就再问再听。

我们这个法门好在哪个地方?我们念佛的人不需要任何的中介机构,我们是被阿弥陀佛直管的,是一对一的关系,绝对能沟通的上。这是心灵沟通,在心里听阿弥陀佛的声音,。这是一种方法。

再一种,就是听上人的声音。有的时候,我听不准了,此时,上人就是阿弥陀佛,比如一个事情我这段时间拿不准,我问问上人,上人只要说可以,那就是可以;上人说不可以,那就是不可以。 这样,人就很快乐,很舒服。这个事情怎么决断?找上人,他定了就行了。上人说可以、不可以不是偶然的,不要简单地说:上人他不过如此,上人很单纯,他就知道出世间法,世间法他还不如我通达。有人居然还斗胆敢这么想,哪有懂出世间法的人不懂世间法的?上人在这个法门里面,他所说的话,他所考虑的角度、高度、立场,远远超过我们!因为阿弥陀佛的信息能量资源,都能在上人身上集中反应出来。所以,如果上人说了什么,一定去做,没有问题! 这是听上人的声音。

再一个是听下人的声音,也就是下面人的声音。为什么也要听他们的声音呢?因为他们也是代表阿弥陀佛。他们怎么也是阿弥陀佛呢?到处都是阿弥陀佛,佛度众生要通过众生的因缘,就像石头要打造成为一个佛像,有时候要在上面敲锤头,有时候要在下面敲。上面就像从上人那来的,下面像下面的人来的,角度不同:上人的立场不同,他稳重,很有慈爱,他所给出的信息是这样的,但是有的时候,单单这一方面的信息还不足以让我们心中有一个完整的体验,还需要有调皮捣蛋的来磨练你,来一个不听话的,这就要考验人的耐心了。我在上人那里怎么能够考验得到耐心呢?上人他很慈悲,你讲什么他都满你的愿,我们到上人那里都是接受慈悲的。要找几个不能满愿的,难缠难调的,这样的人也听话了,你的耐心、心量、慈悲才能成就啊!我对这些难缠的向来都是很敬重的,碰到了:哎呦!可不敢造次来评判,可能是阿弥陀佛叫他来搞的,我得仔细。这样,心里会很谨慎。

所以,要凡事恭敬。我们怎么能凡事恭敬呢?就是遇到不好的,或者是位置比我们低的,如果他做事看上去是错误的,对他没有恭敬心,那只要想到有可能是阿弥陀佛叫他来的,恭敬心马上就有了。所以,下面的人的话也要听。

还有要听谁的呢? 世间一般叫敌人,听敌人的。其实我们念佛人慈悲一切,没有敌人,只是借用用世间这个词而已。也就是一些阻力、反面的因素和因缘,我们也要听。这方面往往很多,我特别感恩反面阻力的因缘,这是成就我们事业绝对不可少的力量,他们这种功德可以说跟正面的完全不相上下。

就像开车一样,如果没有路面的阻力,光有发动机的动力,这个车能开得走吗?开不走。东北下雪的时候,在雪面、冰面上能开车吗?动力再足,四缸还是多少缸的,还是几驱的,都没有用!还要绑铁链条。所以,阻力是不可少的,甚至有时没有阻力还要找一点阻力。在东北的冬天开车,大轮胎上都要绑厚厚的链条,增加抓地的力量,增加阻力。所以汽车没有地面的阻力不能前进。还有比如放风筝,如果不刮风,风筝能上天吗?没有空气的阻力,风筝就不能升空,这时阻力就变成动力了。

我们在世间办事,如果没有反面的阻力怎么能办成事情呢?所以一旦遇到阻力,说实在的,我就很高兴, 一点也不着急。很多人刚做事的时候遇到阻力就在那着急、埋怨人:这家伙怎么老是和我对抗!他没有理解佛法,那是阿弥陀佛派来的,派来放那个地方的,也许他根本就不应该往这个路上走,这条道就不是他的道,这里不阻止怎么行?

所以,不要闹情绪,越是有阻力的地方越要谨慎,越要欢喜,这里一定有收获!就像水一样,水遇到阻力,有四种结局:第一个,增加深度,水掉进一个水潭,那不是被陷害,而是让水增加了涵养和深度;第二个,提高水平,遇到大坝,就提高水的高度、水平。如果没有大坝,水平能提高吗?第三个,积蓄能量,然后一泻千里; 第四个,可以让你找到正确的方向本来不该去那个方向的,好,找到另一个方向,别开生路,打开一个新的局面,这样不断积累,慢慢一个出口就出现了。

所以,不要担心任何事,只要我们是为弥陀做事情,阻力有什么问题?小事情!我们跟着事情的因缘走,这里面都有阿弥陀佛的善巧安排。这个时候我们会感到:哦,原来这个阻力也是阿弥陀佛有顺阿弥陀佛,有逆阿弥陀佛,有动力阿弥陀佛,有阻力阿弥陀佛,这些都成全我们,要感恩。

这些清楚之后,我们对道场的人事烦恼,就不会拒绝,也不会害怕,更不会恼上加恼。如果我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良好的心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就会很欢喜地接受,感恩他们磨练我们、成就我们,这样道场里面自然也就没有烦恼了。

所以很多事情就是讲心,佛法都讲心法。大家都在这里住着,有的人一天到晚乐呵呵的,他就没烦恼;怎么我们住这里就这么多烦恼?想一想,我们好意思吗?有人说:那是因为别人都对他好。那怎么人家都对他好,就对你不好,这又是为什么?因为他长得漂亮?他嘴甜?因为他对人家好!对!这才是问题所在,因为他对人家好,人家就对他好。所以,在团体里面,不可能人家都对你不好,人家对你不好,问题在你身上,因为你对人家不好。我们如果有这个正确认识的话,在团体里面就很自在了!

谢谢大家!南无阿弥陀佛。

End

清明的智慧,是烦恼暗宅中的明灯

郭海东一天早上,佛陀与弟子们前往毗舍离城,途中经过犁越河畔时,发现有一艘渔船捕到一条大鱼,数百名渔民费尽力气才将大鱼拉上岸来。但是当大家看到鱼后,不禁目瞪口呆--这条鱼身上,竟然长了上百个头,有的像驴

只要心不随着动,烦恼就会过去

惠空法师修行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累积的。像大家现在一起吃饭,有人吃得快,有人吃得慢,吃得快的人,吃完之后就静下心来,提起话头继续参,不让心思放逸。因此在等别人吃完饭的这段时间,一样可以用功!大

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我要讲的题目是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安住道场又分成两部分来讲,即道场与安住。什么叫道场?顾名思义,修道场所名道场。道场有三种,约三世分:现世道场,后世道场,后后世道场。第一现世道场,又可分为小中大三种。

与烦恼相处

◎ 印 一如何与烦恼相处?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当前时代信息大爆炸,我们如何来处理这些海量知识?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如何来面对这些物质沸腾后面的心灵恐慌?价值多元化后,如何做出正确的取舍?世

印宗法师

◎ 袾 宏【原文】六祖既受黄梅心印,隐于屠猎佣贱一十六年。后至印宗法师①讲席,出风幡语②,印宗闻而延入,即为剃染,礼请升座说法。人知六祖之为龙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其自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

文殊道场

◎ 张建成佛教在清凉山不断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清凉山的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潮期。北魏孝文帝继位之初就崇佛敬僧。《古清凉传》记载他曾到清凉山避暑,游行于中台,上置小石浮图,并建清凉寺,还在清凉山射箭畋

修行时要懂得扭转烦恼

◎ 宗 性改变影响良知的不良情绪影响良知的不良情绪,就是中随烦恼。意思是它的负面影响不大不小,处于中间。这种情绪只有两种:无惭、无愧。我们常把惭、愧当做一个词,说某个人不知惭愧。什么叫惭、愧?在佛法里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刘素云:要在人事物中磨炼,你都要经受住

你刚闻佛法你就想引导家人学佛,太快了吧,因为你还没学出个模样。你先学出个模样,一个好样子,给家人做好样子,家人自然就跟上了,身教胜于言教。你叨叨、叨叨去说,可能时间长了,人家会烦的,会反感的,会逆反的

刘素云:法雨惠群生—传递正能量,和合护道场

一、两封来信引人深思二O一四年底,护法居士给我转来两封信,一封信是某道场负责人写的,另一封信是在这个道场挂贴的同修写的。前者诉说管理道场的种种苦衷,后者是状告这个道场对他的种种不公。前者满腹委屈,后者

刘素云:不生烦恼的妙招

我给大家说这个例子就是说,我这个人就是能真诚傻到这个分上。要说假话,我也没说过,我不知道说假话啥滋味,反正我想最起码脸红,心里忐忑不安,大概应该是这种感觉。所以我告诉你的都是真话,这样大家都会觉得很潇

比较是烦恼的根源

◎ 杜大宁不可否认,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喜欢比较的高级动物。人们总是感觉生活在一个无法让人满意的世界,而这种不满意恰恰来自无休止的比较。人们聪明地认为有比较才会有发现,却不知道一直赢的人,因为怕输而承受很

刘素云:人事物的磨炼你都要经受

老法师还有这么一句话,说我们要学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慈悲就是什么?就是原谅人、爱护人、不责备人。原谅他、爱护他,不责备他、不批评他的意思,这些做到了,你才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我就想姐姐是观世音菩萨大

断烦恼

◎宣 化烦恼没有穷尽的时候,但是你要断。这个断可以改一个变字。怎么变呢?你若有烦恼,你把它变成菩提。为什么?因为烦恼即菩提,你若断了烦恼,就断了菩提。所以我们现在不要断,留着一点点,因为你若把烦

超越烦恼 成就智慧

◎ 慧 律推本溯源,业是如何在起心动念间形成呢?其原因之一是无明,众生的六根及意识和五欲、六尘相互染著,便形成无明执著,而受其支配,于是不能自主地随业感受苦报,也不能洞彻诸法实相本体。因此,业是惑的

心怀感恩能减少烦恼,施惠心是傲慢心,也是烦恼

圣严法师佛教是一个报恩、感恩和怀恩的宗教,特别是净土法门的修行者,一定要想到如何感恩。希望众生得到利益就是感恩,这种观念也就是度众生的基本立场。四弘誓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了慈悲所以要度众生。如果想要

一切烦恼应做如是观

一切烦恼应做如是观◎ 林清玄 我读过好几部佛经,常常为其中的奥义精深而赞叹着,可惜这些佛经总是谈出世的道理,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空的,很难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里来,对一个想要入世又喜欢佛道的人总不免带来一

烦恼起时恰是用功处

烦恼起时恰是用功处◎憨 山 若求心地一段受用,更须向读书作文已了时,种种应缘处,当下著实,猛地返观内照,观此种种作为生灭之心,毕竟向何处起,即今灭向甚么处去,如此深观久久,渐入细密。若更此中,一切习

听闻佛法能调伏烦恼

净界法师我们看佛陀说法的功德,这个法,它透过佛陀的音声传到我们心中,有什么样的功德?功德当中有四段。第一个,调伏烦恼。这个地方有四句: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我们学习世间法,世间也有很

亲近道场三要点

◎ 理 海经常有人问:入寺应注意哪些细节,才能合乎仪则?诚然,佛门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来规范大众的言行,但入寺若能牢记静、敬、净三个字,自可合乎规矩、不失礼仪。一、静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可

烦恼不断,教您六个方法来对治

星云大师人有了烦恼怎么办?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情,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

烦恼就是智慧

有人问我说:师父!你大概是没有烦恼的圣人吧?我说:我不是没有烦恼,可是我会用佛法来化解烦恼。我化解烦恼的方法是,当我看到烦恼的现象时,就告诉自己:这就是智慧,因为烦恼的本身就是智慧。对于烦恼的显现,只

当下即是觉悟的道场

◎ 吴明山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心。在每一刻回到你内在的觉照。我们一直在寻找,想从这个世界上,为这个身心找到一个安身之处。我们去赚取财富,制造许许多多的关系,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

减少烦恼的两个原则

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开,都在看别人的错误;一张嘴巴,都在讲别人的过错。人永远是烦恼的动物,从早到

念佛心真不真,直在欢喜烦恼两处中取证

紫柏大师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无有一两人成就者。这一句佛,一切菩萨、一切天、一切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这一句阿弥陀佛,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

不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有个人感到非常苦恼,于是就背上行囊去找佛陀为他灭除苦难。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说道: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那人不解地问道:可是,我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啊!佛陀慈悲地解释道:是谁给你心里放进了苦

究竟是谁在烦恼

◎ 圣 严我常说: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没有事。这是说,如果我们用佛法的观念,向自己的内心观照、思惟,就不会与烦恼相应;但若往外观看,贪瞋痴慢疑就会随之而来。曾经有两位泰国比丘来我们的中华佛学研究所

把烦恼写在纸上 ,然后烧掉

把烦恼写在纸上 ,然后烧掉◎ 杜大宁人是感性动物,不管是谁都不可能随时保持理性,总有遇到烦恼的时候,一些烦恼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它,可有些事情是我们解决不了的。当遇见这样的烦恼时,绝大多数人都是郁

对治烦恼

◎ 星 云问:大师您好,我自己很容易为一些小事而感到烦恼,也很容易被别人一些细微的言行举止激怒。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克制不了自己,请教大师应该怎么办。答:你的这个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很多人听到别人的一句

从烦恼即如来种中看烦恼

前 言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无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烦恼与生活

净 慧经常讲到佛法与生活、禅与生活,或者是修行与生活,我们今天讲的题目是烦恼与生活。生活是什么?从我们众生来说,生活就是烦恼,烦恼就是生活。各位仔细思考一下、回忆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看我们这个归纳、这

断烦恼二法

断烦恼二法◎ 圣 严  现在主义 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 现在是去来,菩萨晓了知。--《六十华严经卷三十三普贤菩萨行品》此偈是说,以菩萨的智慧发现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互相交错而不可分割的,

多生欢喜 莫生烦恼

◎ 梦 参一般社会上讲精神战胜物质,佛教讲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个肉体我们可以战胜它的。用什么战胜?用佛教授我们的方法,放下看破,就会自在了。如果是你有病,三分病,再加你七分的挂念,完蛋了,你

烦恼尘尘了脱

◎ 虚 云古人说: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才说打七,明天就是解七了。依规矩,明天早上要考功了,因为打七是克期取证的方法。证者证悟,见到自己本地风光,悟到如来的妙性,故曰证悟。考功就是要考察你在七天当中的

坐道场

坐 道 场◎ 黄 檗 问: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师云:实无可见,何以故?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不应更见。只教尔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不作众生见不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边,不作凡

家庭也是道场

净慧法师各位道友:在石家庄这座省会城市,一连七天举办禅修活动是不是第一次,我不是很清楚。不过,我自己在这里主持都市禅堂的禅修活动,一连七天,这还是第一次。七天当中,也同各位分享了一些佛法与修行的内容。

烦恼的基本内涵

烦恼的基本内涵◎ 廖乐根到底什么是烦恼呢?在佛教中,烦恼具有扰乱的意思。《成唯识论述记》明确指出: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可见,烦恼会扰乱有情众生,使之身心不得安宁。烦恼虽然很多,但它

烦恼皆因强出头

烦恼皆因强出头◎ 杨 绛我们夫妇有时候说废话玩儿。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邀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

烦恼菩提

◎ 慧 明 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

家庭即是道场,生活是作佛事

净慧家庭,是人在一生中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础,所谓成家立业。如果不把家庭当作道场,修行人的修行就无法落实。《维摩经》上讲: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空寂故。所以家庭

烦恼来源于放不下

烦恼来源于放不下◎ 心 律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你在乎得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你舍弃得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分担别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

徐恒志:观心、念佛、人事磨炼

学佛的目的,既在于解脱生死苦恼,而解脱生死苦恼,必先明心见性,而见性的切要功夫,便应从观心入手。譬如伐木必须断根,灸病必须得穴。所以《大乘心地观经》说: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说:能观

智慧法语:佛说其实修行无处不在 浑身都是道场

编者按:道场是什么?你知道四大菩萨的道场吗?你的道场在哪里?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慈悲喜舍是道场,其实我们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是道场。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

夫妻是最深远的修行,家才是极好的道场!

夫妻就像两扇门。《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代表男女。阴阳也代表天地,阳为天,阴为地。在家庭天地里,伦常关系就叫天地阴阳。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日月合在一起为明,如果阴阳不合就不明。所以,夫妻阴阳和

陈兵:烦恼的辨认及对治转化

烦恼的辨认及对治转化(一)烦恼(梵klesa),又称惑、缠、结、使、系、缚等,梵语词根有折磨、使人产生痛苦义。《维摩经》卷二谓恼乱众生,故名为烦恼。《大智度论》卷七解释说: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

女神节必看!两个和尚出大招帮你解决所有烦恼

有网友问延参法师:得了不治之症怎么办呢?为什么要忍辱?拍照这个事情在佛教上有什么讲究吗?极乐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缘分也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拜菩萨可以发财吗?为什么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很孤独?延参

一日禅:智慧不起烦恼

如果说烦恼是黑暗,智慧就是明灯,当明灯照破黑暗时,黑暗就不见了,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其实,黑暗原本就不存在,只因为没有明灯,所以才会黑暗。同样地,烦恼本来是不存在的,只因为没有智慧,观念上还会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