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宗法师:十方诸佛来护念,证我凡夫得往生
2025-07-18 09:54

净土法门太高了,必须由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证明,其他人没资格证明,而且诸佛的证诚还能生发我们的信心,护念我们。因此,诸佛证诚充分显明《阿弥陀经》说相的高超。

整部《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一言堂,只有佛说,其他人没资格说。舍利弗尊者,释迦牟尼佛问他那么多遍,他都不开口讲话,这是有智慧,因为他知道在这种场合没法讲话,只有听的份,没有说的份。其他诸大菩萨也没开口说话,只有释迦牟尼佛在讲,然后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证明,所以这个说法完全是佛的境界。《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那还是理上讲的,在事相上,《阿弥陀经》绝对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唯佛与佛乃能宣扬,唯佛与佛乃能证明,唯佛与佛乃能护念。

所以,我们念佛人真是无上光荣!十方诸佛,每一尊佛都在我们身上绑一条绳子,十方诸佛一拉,就把我们拉到极乐净土了。我们虽然罪业深重、卑微下劣,但只要专念弥陀名号,就成为十方诸佛的心肝宝贝,得到十方诸佛的加持、护念,真是不可思议!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净视界amituo

End

印宗法师

◎ 袾 宏【原文】六祖既受黄梅心印,隐于屠猎佣贱一十六年。后至印宗法师①讲席,出风幡语②,印宗闻而延入,即为剃染,礼请升座说法。人知六祖之为龙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其自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

将冤亲作父母孝,作诸佛敬

来果老和尚参禅人,首知嗔怒,为伤身害命之渊府,并不费大事。见人与我不利,闻人与我有害,即恶言一句,眼珠一翻,大脸一红,始做嗔怒生活。有语言争吵者,有拳打脚踢者,有送官加刑者,有互相结恨者。这一趟生活做

刘素云:冥冥中必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老和尚加持

二0一四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之所以说不寻常,是因为有几件大事同时出现,其意义的深远,远不是用我们的思惟所能想出来的,这叫做不可思,也远不是我们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这叫做不可议,不可思、不可议就是不可

眼前万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计,实无所生

守培法师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人为万物之灵,万物为人之所知。愚者但具其灵,而不求其所知,以副其灵,徒负其灵而已。智者对于万物,虽知其然,而亦未知其所以然,终有愧于灵。以不安于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智 证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

凡夫僧也是福田吗?为什么要供养凡夫僧?

文 / 能弘法师有人问了个问题:我们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圣贤僧,我们要礼敬供养圣贤僧,那凡夫僧为什么也要礼拜供养?请问凡夫僧也是福田吗?当然了,凡夫僧也是我们的福田,凡夫僧就是刚出家,剃了度

七佛之师 诸佛之母

七佛之师 诸佛之母◎ 明 一 位于恒河中游的摩揭陀国,是五印度最富饶的国家,也是佛教发祥地,与佛陀有着甚深因缘。释迦牟尼佛出家后,从六年苦行到菩提树下证道,都是在这个国度完成的。其首都王舍城周边的每

凡夫学道法

道宣律师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

智敏上师:凡夫说一切不执著 听起来高深但是假的

我们修行的人,见、行两个是不能分割的。见,就是我们的知见,由闻、思、修,要从听闻正法来的。这个见解,最高的见解就是自性空与缘生因果、二互不违而相助出生。世俗的正见,我们说就是因果不昧。一切法,应该知道

雪漠:如何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

如何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雪漠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既像上楼一样简单,也像登天那么难。第一道难关,在于你必须先要明白什么叫心性?就像一个人去山野露营,想玩得开心,不该带的东西就统统别带,但是你首先得知

宗喀巴大师:因为这些 你们远离了诸佛的欢喜

“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故离智者欢喜道”,说到了不善修学教法的种种过患。在整个南瞻部洲,真正有善根、有善因缘遇到佛法的人是少之又少;在这些值遇佛法之具善根者中

胜义僧与凡夫僧的区别

僧宝,不论大小乘,都是有凡夫僧和胜义僧的区别。凡夫僧就是世俗的事相僧宝,又名福田僧,又名世俗僧;胜义僧就是指四双八辈的声闻圣人,乃至是三贤十住的菩萨。不仅是僧宝,即整体的三宝,都是一样的。从事上而言,

凡夫僧与胜义僧

自古禅门的宗风是:“入门须辨主,当面分缁素。”证悟了才是黑衣,还没有开悟或悟错了,就是白衣。所以在大乘法中,不论出家身或在家身,只要已经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断了,并且证悟明心,就有资

凡夫僧和胜义僧的的含义

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也许有人说:修学佛法就是要修证解脱,解脱道的法就是成佛之法。其实不然,解脱道只是佛法中的副产品,真正的佛法是法界实相的法,这才是真佛法、真解脱。二乘解脱道的法只是法界实相法里面

三世诸佛的简介

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是能够经常听到三世诸佛的,不过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什么是三世诸佛。其实三世诸佛就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一切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乃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即过去、

三世诸佛的相关出处

相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一切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我们若是想要了解三世诸佛的话,我们是得需要看一下三世诸佛的出处是什么。三世出现之诸佛。法华经方便品曰:‘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

天噶仁波切:三世诸佛之因,即是尽力利益众生

世界上有许多种不同的宗教,而这些宗教大多由伟大的导师所创建,并藉由许多信众将各个不同的思想教派传至世界各地。在这种种不同的宗教当中,每一宗教的教徒都相信自己的宗教是清净的,并各自依循传统的教法进行修持

净土法门:三世诸佛出兴于世,唯为此大事因缘

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一切诸佛。今天要介绍的是净土法门,诸位佛菩萨出世都是为了一起众生的。「可见弥陀大愿,摄机无尽」。这个机就是与佛有缘的人,什么叫有缘?我相信有极乐世界,我相信有阿弥陀

三世诸佛说的是哪三世,到底有什么含义

想必“三世诸佛”这个词,三世代表的是,上辈子、这辈子、下辈子的轮回观,其实不仅仅是这些含义。佛教中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一切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一般以燃灯佛代表过去诸佛,

索达吉堪布:这就是三世诸佛的密意

此外,持明无畏洲尊者说:“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体乃舍心。”知足就是布施度,他说的“知足”,与阿底峡尊者所谓的“不贪著”,其实本体都是舍心。“无愧三宝持戒度。”一个人在三宝面前内心无愧,表里如一,所行

佛经中的“三世诸佛”,分别指的谁?

在《法华经》就是十方三世诸佛齐聚灵鹫山,为众生应机说法,经文中也有“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之说。那么,三世诸佛分别是谁,是指代三尊佛吗?首先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量寿经》中提及阿弥陀佛时说:“彼佛如来,来

三世诸佛当中,这尊佛离你最近

在佛教中提到过很多佛和菩萨,比如阿弥陀佛、药师佛、燃灯佛,还有很多菩萨,比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等,这些佛菩萨只是诸多菩萨当中很少的一部分。佛教当中记载的一切佛菩萨,多到你无法去想象。在佛教所有佛菩萨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

第十二节 诸佛心体《心地观经》: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十地菩萨,经过十地艰苦考验与磨练,方能入诸佛位

人们对于佛教诸位菩萨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神通广大,随意普度众生,但所有的菩萨从其起源开始,也是要经过无数的考验与磨练,方能入诸佛位。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佛教:十地菩萨,因地生万物,因地生诸功德,过十地为圣位

诸佛示现成佛一定在人道

我们平时学习佛法的时候,是经常会发现,诸位佛菩萨成佛示现都是在人道,而且这个也契合了人道是非常适合修行佛法的,所以在净土法门中是有这样的说法的“诸佛示现成佛一定在人道”。在六道里面,人道跟三途特别苦。

三世诸佛中的菩萨行

三世诸佛是靠山,菩萨一言一行均根据三世诸佛之教训;三世诸佛摄受菩萨,菩萨再摄受众生。凡夫要把意识心去掉,依靠经典,依教奉行,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再证实相般若。如此修学,大经大论,读诵受持,转识成智,

净宗法门法语:用自己的念力调整自己的身体

信心危机。今天整个危机的核心就是信心,对古圣先贤不相信。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感应,出现现代这新一批年轻的量子力学家,把阿赖耶的三细相发现了。这是给大家一个信心,有科学证据,这个不是假的。说万法皆空,现在科

净宗法师讲解戒善

问曰:念佛之外,戒善等一切行,何故不论?答曰:一、法本如是。弥陀本愿,唯说念佛,不说余一切行故。此超世本愿,诸佛尚且不及;唯咨嗟共赞彼佛名号,不赞余一切等;又岂容凡情些子分别哉!二、法不别说。如禅宗自

唐密真言宗法器羯磨杵

开口十字金刚杵乃唐密真言宗法器一种,梵名叫“伐折罗”,原来是古印度的兵器,后来被密教吸收为法器。印度古代传说,有位钦酪的仙人,他死后骨头变成了金刚骨,帝释天用它制成了金刚杵作为兵器。十字金刚杵又称羯磨

洪启嵩:智慧──诸佛的母亲

智慧──诸佛的母亲洪启嵩大家都说「成佛」很难,这要看我们从那个角度来看。如果从「成佛那一剎」来讲,成佛并不难,难的是「我们不能下决定」;这个「境界」并不困难,难的是「我们自心的纠缠」,令智慧无法现前。

唐仲容:诸佛的心要——顿悟成佛

诸佛的心要——顿悟成佛◆深信受持读诵《金刚经》就能成佛。信有实、信有德,信有能,坚决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达诸佛实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云:若复有人得闻

凡夫读佛经有哪些禁忌呢

1.佛从没说过“读佛经不能吃肉”,尽可放心。目前中国佛教,只有出家人才禁肉食(西藏藏传佛教出家也可肉食),其他所谓“禁忌”,要以佛经为准,或以古代祖师言论为准。2.读经唯须恭敬,印光祖师开示说:“一分

凡夫是什么

我等就是凡夫。发脾气,血压升高;年龄大了,满脸皱纹;心里有疙瘩,脸上有疙瘩;贪瞋痴烦恼炽盛,造业勇猛,修善无力;看见好的通通要拿来,看见不好的通通给人家……“凡夫”前面没有好的形容词,“颠倒的凡夫”“

凡夫读佛经的作用有哪些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2. 看修行的书

凡夫诵佛经的方法是什么

在诵读佛经之时,以环境而视可分为“出声或默念”。如出声念诵而言,可以有效的避免我们昏沉,也就是打瞌睡。也能够让我们更加细心,能够听到自己念诵的经文是否出错,会给我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而默念则适用于不

凡夫诵佛经的五大好处有什么

一、专注力提高读佛经,可默念也可出声阅读,小声大声根据自已感受舒服为佳,这样心、眼、口一并到位,来不得半点含糊,自然心里的杂念,就随之都被屏蔽掉,两耳两眼一口一心都倾注于经本上了。二、调心并益养气质心

凡夫在什么时间诵佛经好

何谓诵读经典的时间,就是诵读经典需要选择的时间段、诵读经典时间的长短和诵读一部经典需要花费的时间,以这三个部分,总称为“诵读经典的时间”。那么我们就来一一介绍一下,这三个小部分。在佛教之中关于诵读经典

凡夫在什么地方修行好

何谓诵读经藏的地方,就是我们诵读经藏需要选择的处所,其分别包含“诵读佛教的处所和共修的处所。”诵读佛经的处所,也就是诵读佛经的地方。若在寺院挂单,诵读经藏之处可选择大殿或是厢房。若在家,一般选择书房或

凡夫为什么要读佛经,有哪些好处

第一、是把佛经当作一面监察我们心行标准的镜子:凡夫难保自己不犯错,有时犯了错,尚不能知错改错,但当面对佛像,口诵佛经之时,就同听到佛在亲口说法来教诫我们一样,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策励修行。已经犯的过错,

如何理解看众生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

看世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的意思是:克己复礼,看别人是菩萨, 故生恭敬尊重,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故须尊重恭敬故,自己是凡夫,既知是凡夫,则当努力修道,希圣希贤,知自己本有佛性,与佛无二,故不妄自菲薄

佛经中的凡夫指的是什么

什么意思?为什么“凡夫”又不是“凡夫”?在《金刚经》中,佛的原话是这样: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翻译过来就是:须菩提,所谓凡夫,如来说即非凡夫,只是被称为凡夫,名称为凡夫而已。佛所

斗战胜佛诸佛世尊

如是等十方一切世界中诸佛世尊。出现世间住持游行。愿皆观察哀愍于我。我或今生或于余生。无始时来广作众罪。或自作或随喜作或教他作。或偷盗佛物四方僧物。或自作或随喜作或教他作。或造五无间罪十不善业道。或自作

八圣谛-诸佛微笑的三种因缘

在《佛说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中曾经提及:诸佛微笑有三种因缘:第一种因缘是,佛见到有菩萨发大誓愿,担起弘法利生的重任,愿为世间众生作为觉悟的桥梁,精进修行六度而不舍一切,修行佛道的心坚固不退时,佛陀就会

禅宗五家:临济宗:从凡夫到佛陀 四个层次谈情说爱

时间:公元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廿三日地点:彰化县政府大礼堂对象:法师、护法信徒(弟子依空记)一.人间凡夫的情爱二.人间圣贤的情爱三.人间罗汉的情爱四.人间佛陀的情爱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我们前天讲的是谈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发愿求忏仰仗诸佛菩萨力

随祈愿而知苦求愿透过拜忏知苦从何生、何为罪业、罪因何起应从何处灭,皈依三宝、断疑生信,发愿求忏仰仗诸佛菩萨力、礼拜、忏悔、发愿、回向等力,抗劳忍苦忏悔使罪业清净。除去自己认为不好的,同时也忏悔自己认为

禅宗思想:贤宗法师:参禅是参什么_什么是禅定

佛学中的参禅是参生死,普通人参禅可以参生活百态。参禅需要每天坚持,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把自己所纠结的事情放一遍,比如今天自己和谁吵架了,为什么吵,自己讲了哪些不适合的话,接下来怎么办其实就是在静坐的时候

禅宗思想:贤宗法师:禅其实很简单,吃饭睡觉都是禅

禅给人的第一感觉可能是空旷、萧远,让人想起清静的早晨、幽静的落幕,空谷中清脆的鸟鸣,也会想起陶渊明的诗、王维的画。的确,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文画作中往往带有深深的禅意,如宋代大儒周敦颐的《题春晚》:花落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