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土法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隋唐净土,一种是宋明净土
隋唐净土纯粹的净土
隋唐净土就是指净土宗善导流,也就是上传龙树、天亲、昙鸾、道绰一直到善导这一法脉的净土教理思想。它是非常纯粹的净土,不掺杂、不庞杂。因为纯粹,所以正确;因为不掺杂、不庞杂,所以没有模棱两可。
依照这个法脉修行,就是所谓的一百个一百个往生,一万个一万个往生。也就是说,只要依照这个法门去修,任何人都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当生就是极乐圣众之一。这就是隋唐净土,也就是指善导流这一净土法门。
宋明净土掺杂的净土
宋明净土,就是北宋一直到明朝,以至到清朝的净土。这个净土跟隋唐善导大师的净土相比,虽然同样都是净土法门,但内容却不一样。因为宋明净土已经掺杂了天台、华严、禅的思想在里面,所以看起来教理很丰富、很磅礴,可是已经掺杂了圣道门的思想,其结果就是导致修学者对往生大事心存不确定与不安。
法宝遗失
为什么宋明净土会不纯?因为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著作,也就是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除《往生礼赞》被唐朝智升法师编纂于《集诸经礼忏仪》之中,得以保存之外)在唐朝末年就逐渐地遗失于我们中国,而流传到了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
清朝末年,杨仁山居士通过日本朋友,把我们中国所遗失的经论邮寄回来。并在南京设立「金陵刻经处」,把这些已经失传的经论刻板印刷流通。
正因为善导流这一法脉的净土教理思想,在唐朝末年就失传于我们中国,导致以后的高僧大德自修净土或弘扬净土,因缺乏这一法脉的教理书籍作为依据,只好各自依据本宗的教理来解释。所以天台就依天台的教理解释净土,华严就依华严的教理解释净土,禅行者就以禅的教理解释净土,这样净土就不纯粹了。
易行道
纯粹的净土是容易的法门,也是殊胜的法门。龙树菩萨在他的《易行品》里就说,这个法门叫做「易行道」。易,就是容易,每个人都做得来,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都能够快速成佛,这个就是容易。
容易的原因是,纯粹的净土法门只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足资往生极乐净土,非常简单,不需要诵其他的经典,持其他的咒语,修其他的法门;如果还要夹杂其他的经典咒语,或者其他的功行才能够往生,它就非常的繁杂,就不简单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有六个字,因为简单容易,所以才能够普被三根,无论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能够学得来,不管是出家众、在家众都能够修得来,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去」。
另一方面,念佛人在今生今世就可以确定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就能够快速成佛,所以简单的背后有它境界的高超。如果简单,可是这一辈子不一定能够成就,或者是简单也能够往生,可是往生后还要很久才能成佛证果,这样就不殊胜了。
乘船喻
龙树菩萨说这个法门是简单容易又轻松安乐的法门,他用「乘船」来比喻。坐在船上,不管你身体健康不健康,行动方便不方便,只要坐在船上,都能轻松安乐,平等地从此岸到达彼岸。这是一种比喻,意在说明生死轮回的了脱,不是我们凡夫的力量可以成就的。我们凡夫其实只有造业的力量,并没有脱出轮回乃至成佛的力量。所以龙树菩萨说,任何法门,除了净土法门,其他都是「难行道」。
难行道
难,龙树菩萨用一种比喻,就是「走路」。我们若要到千里、万里之远的地方,如果有船或者有飞机就很轻松。若需走路,那就非常的辛苦,即使辛苦地跋山、涉水也不一定能够到达,因为路途遥远,潜藏的危险很多,困阻重重。
龙树菩萨又作了另一个比喻,好像我们一双手要托起三千大千世界,托得起吗?我们能托五十斤、一百斤,可是三千大千世界,再怎么也不可能举起来的。龙树菩萨以这种比喻形容靠自己的力量脱离生死轮回,乃至成就佛果是非常的难。说难如登天,坐飞机可以在天空中作短时飞行,但是没有飞机,我们能够登上天空吗?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只要你「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就等同坐上了阿弥陀佛的愿船,不管你是出家众、在家众,会修行、不会修行,心清净、不清净,都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你已经不是六道轮回的凡夫,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可说「专念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因为如是因,如是果。
掺杂的修行
宋明净土也是以念佛为主,也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可是要加上种种的条件,要累积其他的功德来作为助行。累积其他的功德作为助行,能够累积得来的那就好,累积不来呢?你要怎么办?
功德有真实的跟虚假的,其实我们所做的功德都有贪瞋痴,都是污染的、有漏的、不是真实的,这些功德能够作为往生的资粮吗?同时宋明净土思想的念佛还强调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功夫,所谓要达到功夫成片,或者要断见惑、思惑达到事一心,或者要破尘沙惑达到理一心,这样往生品位才更高,这种见解就跟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见解天差地别、风马牛不相及了。
极乐我家乡
因为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十方众生所建立的。十方众生有圣人、有凡夫。凡夫之中有善人、有恶人,所有的众生都涵盖包括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为所有的众生建立的,不管所有权、使用权都登记我们的名字,到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以及在极乐世界的快速成佛,都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完成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里面。
万德洪名
任何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他的正因、正业、功德资粮在哪里?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之中,这句名号是圆满的、具足的、甚至超越的。也就是说,这句弥陀名号圆满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具足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超越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
要往生极乐世界,它的正因、正业、资粮功德通通在这句弥陀名号之中。弥陀名号的功德对往生者来讲,对成佛来讲,毫无欠缺、毫无遗漏,圆圆满满地具足,所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被尊称为「万德洪名」。
称名必生
依据善导大师这一法脉而念佛的人都是必定往生的。
善导大师说: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只要念佛就百分之百、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来就为我们发成就极乐世界的愿,发这句名号是万德洪名、能够让念佛人统统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所以善导大师说:「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由于有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我们念佛的人都容易往生。
以佛愿力,莫不皆往。
总之,只要「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则不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都必生弥陀净土,无一遗漏。
故善导大师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他方凡圣,乘愿往来;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所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教理是「必得往生」的法门,是「定得往生」的法门,是「易得往生」的法门,是「皆得往生」的法门,是「齐同不退」的法门。
如果不是这个教理,那就不定了。心一旦不定,修行就不安,一个心不定的人,谁敢说他现在已经往生决定?往生有份?如果不是专修善导大师这个系统的,就不敢这样说。
经典依据
这个法脉是有经典根据的,如果不根据经典,不根据释迦牟尼佛所说,那就不是佛法,就是外道。所以有一句话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等同魔说。」所以不管建立哪一个法门,只要是佛教法门都必须依照经典。
那么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这一法脉所依据的是哪些经典呢?是净土三经!释迦牟尼佛一生当中,说了非常多的经典,其中有关弥陀净土的经典,大概有两百多部,都讲到阿弥陀佛,讲到极乐世界。
End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 袾 宏【原文】六祖既受黄梅心印,隐于屠猎佣贱一十六年。后至印宗法师①讲席,出风幡语②,印宗闻而延入,即为剃染,礼请升座说法。人知六祖之为龙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其自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居士: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却可以一生横超三界!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我想借这个机会,再把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跟大家叨咕叨咕。第一个问题是:大家问的最多的,我认为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同修问,刘老师,你看我应该怎样修行?就这个问题,这几年来是不停地有人在问。这次我用很简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四弘誓愿之一,这是大乘佛法的原则,净土宗哪能例外。不过学习时,应该知道本末和先后。本就是本宗的经典先弄通,末就是其他宗派的经典后学习。根本都没有弄通,就去学其他的内容,恐怕如
问:永明寿禅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禅净双修是否比专修更加殊胜?李炳南答:这是针对当时的情况劝告那些参禅人的,因为禅的境界高远,而净的方法稳当,所以有禅有净土,就如虎添翼了。但是因净入禅不是人人
问:书上说;禅是净土的禅,净土是禅的净土。如此说来,净土属于禅吗?李炳南答:这两句话是一反一正的理论,为融汇禅净立言,不能单念一句,若疑下句是净属于禅,上句难道不是禅属于净吗?它说明了禅与净的辩证统一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然佛法无边,各有方便,蕅益祖师予愚人一法曰忏悔回向\。身、口、意所作一切,善则回向西方,恶则当下忏悔,以此忏悔之善亦回向西方。痴者不能分善恶,则一概忏悔、一概回向。肯心如此,则念念在西方,其力甚大。其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