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宗法师:惜福与环保
2025-07-20 09:21

惜福与环保,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因为从悟真寺到弘愿寺,我看到、听到一些相关的事情,感觉这个题目有必要和大家谈一谈;今晚莲友比较多,这个题目也有共通性。

当然,这个题目和念佛往生没有关系。念佛往生是真谛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根本的大命题。与念佛往生相比,这就是小题目了,很小很小。但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就俗谛来讲,这个题目也很重要。

惜福与环保,惜福就是珍惜我们的福报;环保,环境保护,是现代的一个命题。

一、惜福

我小的时候,物质生活比较匮乏,父辈很节俭。由于有这种生活经历和教育,对物质的追求是比较低的,节约的观念佛门里叫作惜福是自然形成的。

现在是消费时代,物质非常充裕,不容易形成惜福的观念。比如桌子上洒了水,本来拿抹布擦一下就好,但现在的人往往喜欢用餐巾纸,一次抽好几张,一擦一扔,一擦一扔,非常不可思议。

年轻人没有辛苦劳作的经历,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的心态比较少见。尤其作为出家人,可以讲是不劳而获的,如果没有惜福的观念,是有缺失的。同时,如果没有爱惜物力的观念,反而很讲究享受,这个团体是没有力量的,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今天晚上主要就这个话题和大家说一说。这个话题,对道风的建立,对僧团的发展,对众生的摄受,都至关重要。

为什么要惜福?人在世间生存,做任何事情,主要是靠福报。我们的福报是前世带来的,今生是在消费。如果不爱惜福报,白白浪费,实在是太可惜了。想培福、积福,有很多方法。其实算起账来,包括我自己,恐怕每天都是负分,正分不多,因为一般都在消耗,并没有培福,很多培福的机会送到面前都错过了。福报消耗之后,做什么都不顺。我们在这个世间,点点滴滴,哪怕是在野外走路时能喝到一口水,也要有喝这口水的福报,不然这口水喝不到。做鬼,就喝不到水。还有,别人送东西给你,你也要有福报才能消受。他送东西给你,花的是他的钱,消的是你的福报。比如有人送我一套衣服,五百元,如果我接受了,从账上扣他的钱,但是消了我的福。我是不会那么傻的,对不起,我现在用不着,有这一套就够了。这一套五十元,可以,挺好。如果不懂得,收下了,好了,福报消了,那就亏了。有时候做事情很顺利,是因为有那个福报;有那个福报,就有很多人帮忙,不管财力上还是人员上。没有那个福报,做起来就很难。

所以,一方面是我们过去积累的福报不多,要爱惜;另一方面,更积极的,就是要培植福报,那是另一个话题。

怎样惜福?有三方面:一是物质方面,二是身体方面,三是精神方面。

(一)物质方面惜福

物质上,就是要节俭、适宜、简朴、适当。所谓适当,就是个分寸问题,不要浪费,这就叫惜福。惜福是佛门里的优良传统。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比如说水,用水要惜福。水龙头在那里滴着,漏着,我们就要把它关紧。用水要尽量节省。佛陀制定的戒律当中,出家人每天用多少水都是有规定的,我们多数人都是超标的。其实,一天也用不了那么多水。比如洗脸水、洗脚水,可以拿来冲厕所;刷牙一杯水用不完,可以留半杯下次刷牙继续用,不要把它倒掉,倒掉就浪费了。弘愿寺打了一口井,我们用的是地下水,要尽量节约,因为地下水资源很宝贵。中国的淡水资源是非常贫瘠的,所以要爱惜,不随便用一口水。浪费了一口水,比丢掉一百块钱还要心疼。因为这一百块钱是个货币概念,并没有浪费实物,不必看得很重,丢了就丢了;但是水和粮食如果浪费了,就真的浪费了。饥饿的时候,钱不能让你活下去,但是有一块面包就能让你活下去。

节电也要形成习惯。住众不应该自己在房间里烧吃的我们这里曾发生过一次火灾。如果你生病了,有特殊情况,可以和常住师父说一下,那就另当别论了。一般情况下,不应该这样,而且耗费的也是常住的电。用电暖器也要适度。有的甚至人走了,两根电热管还在那里亮着。常住关心我们,怕我们冻着,我们要自觉,出门就关掉,不是太冷就不要用;晚上睡觉,人在被子里,电暖器还在那里点着,就没有意义了,点一晚上,费多少电!如果是生病等特殊情况,需要保暖,那可以,有助于恢复。睡觉要把被子盖紧,不要透风,脚下放一个电暖宝就很好了。电灯,出门都要注意关上。电脑,不用的时候,立即关闭。网络,通讯费即使交过了,比如包月、包年,如果不用网络的话,一定要下线。我们下线,别人就可以快一点。不能因为缴过费了,就一直挂着,这样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就像路一样,这条路你又不用,你把车停在那里,别人开车就不顺畅,这都是在消耗福报。

住宾馆的时候,如果连续住几天,也不必换床单。明天还是你住,后天还是你住,用同一张床单不是挺好吗?你家里的床单也不是天天换。虽然你付了钱,但是别人要为你服务,还要用洗涤剂,很污染环境。出门在外,尽量带自己的毛巾、牙刷,少少地用水。有的人洗澡,打肥皂的时候水还在那里淌着。淌着干什么呢?反正花了钱,让它淌着呗。这样的心态都是不正确的。卫生纸也要节约着用,一张一张地用才好,不要浪费。要力行节约,处处留心。

还有穿衣服,我觉得我也很浪费。穿衣服的浪费体现在哪里呢?一个原因是,给我送衣服的人特别多。我在这里拜托大家,南无阿弥陀佛,不要再给我送衣服了。因为衣服送给我之后,我几乎不能再送人了,都是量体裁衣的,像我这么瘦的人找不到第二个了。衣服多了,我就不得不去为它们找主人,想办法处理,很麻烦。现在都不缺衣服穿。所以,如果打算买东西送人,先要问一问,看人家需要不需要。衣服一大堆,我就要简化,可是减了以后又收回来了,为什么?这就是我穿衣服浪费的第二个原因:我这个人热一点也不行,冷一点也不行,所以要准备好几套。比如毛裤,要准备一条薄的、一条厚的,棉裤也要准备一条薄的、一条厚的,这样的话,就四五套了。佛说三衣一钵,这已经好几套了。如果身体好,薄一点厚一点都行。

衣服穿完之后要收好。换个地方,或者换季了,有人会把衣服一扔,这样很不好。要把它收拾得干干净净,放好,来年再穿。一套棉毛衫可以穿很多年。我喜欢穿旧衣服,新衣服都送人。旧衣服才是好衣服,穿着得体,也很软,穿着还有感情,也习惯了,所以旧衣服我一般是不舍得送人的。

对食品,也要惜福。大寮的执事就要特别费心,不要做多了,做多了浪费。当然,人数来往不定,不好掌握,要尽量用心估量。夏天食物不好保存,馊了坏了就只好喂鸟、喂鱼了。菜叶,不要轻易丢掉,丢掉就很可惜,非常非常可惜。它长出来是不容易的,要经过多少阳光雨露,吸收多少日月精华长成一片菜叶,明明是可以吃的,干吗把它扔掉?它黄了,不就那么一点点黄嘛,还是可以吃的;上面有虫,就那么一点点虫斑,抠掉就好了嘛。还有白菜根儿,切薄一点,煮着很好吃的。菠菜根儿也很甜,很好吃的,为什么要把这些扔掉?这些,要尽量吃掉。我们要有珍惜食物的心,福报也是从心产生的。

有机会,我希望大家过一过艰苦的日子。体验一下简单而艰苦的日子,有助于我们精神力的提升,也有助于我们心灵的成长。富裕的生活,往往会腐蚀我们的心灵。钱不是好东西当然,如果你已经到了那个高度,它也可以成为好东西它的腐蚀性特别大。安逸的生活腐蚀性特别大,会污染我们的心灵,让它生锈。就像鼻孔被堵住了,呼吸都很困难。所以,有成就的人,往往从小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现在的物质生活比较优越,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要自觉和警惕。

(二)身体方面惜福

身体方面也要惜福,因为身体是我们福报的基础。像我就比较瘦,这一点就不要再提醒了,师父,你怎么这么瘦啊?我也不知道,就这么瘦,有什么办法?这就是业力吧。不过,从今以后,身体会好起来,大家放心,定会一年好似一年。

爱惜身体,并不是懒惰懈怠,适度的劳作有利于身体健康。起居要有规律,饮食要有节度。不要熬夜。熬夜的话,不遵循天地日月的运行规律,就会消福。过于熬夜,或者过于操心、忧虑,都会消耗体能的。

(三)精神方面惜福

精神方面也要惜福。精神方面的耗费,要比身体方面的耗费大得多。精神上,要平静、知足,这就是珍惜福报。如果心很闹腾,不知足,不平静,妄念特别多,这样就消损福报。要稳当一点,不计较,不抱怨,不生气,这样消福报就少。生气,消多少福报啊!一生气,血压就上升,甚至有的人就得脑溢血了福报消掉了嘛。抱怨,是很消福报的。抱怨师父,抱怨团体,抱怨道友,这是最消福报的。抱怨没什么意思,抱怨多少还要返回多少,不是抱怨完了就完了。要会算账。所以,凡事随缘,心情就会平顺一些。不计较,这样你过得就比较自在,在精神这方面,不多消耗福报,这样就好一些。

惜福,简单讲这几方面。最明显的,是物质的层面。尤其在我们出家团体、念佛莲友的道场里,要爱护常住物,如护眼中珠。常住的物品,哪怕一滴水、一片菜叶,都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珠一样,不能揉进沙子,要悉心保护。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这些话都是很经典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平时要注意到。

二、环保

环保是个现代名词,它和惜福是相通的。只要惜福了,一定环保。环保是现代人提出来的,佛门也是最讲究的。按佛门的方法去做,一定是最环保的。

环是环境,就是依报。净土法门,极乐世界是最环保的,依报环境最好。现代的很多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

在佛门当中,以我个人来讲,说到极简,就是一件事:念佛,劝人念佛,这是我的心愿。如果稍微宽松点,能做第二件事,我愿意做环保。我有个愿望:敬亭山那边的荒山头,希望有机会把它绿化起来。

希望大家都过上环保的生活。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当中,应该保护它,爱护它。现代很多生活方式是不环保的。比如说,我们出门要开车、坐车,尾气的排放导致空气污染空气不环保。现在的土壤也不环保。吃菜也吃不到以前的味道,因为现代农业打农药,用化肥,土壤变了。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洗涤剂、洗衣粉希望大家尽量少用或者不用,拒绝洗涤剂。有人说不行啊,什么叫不行?发明洗涤剂之前大家照样洗盘子,怎么就不行呢?哪有不行的?只是你用习惯了。炒菜不要放太多油,那都是浪费,没有必要。寺院里最可能浪费的,就是斋堂。因为吃素,怕没有油,菜几乎都是油泡出来的,既不卫生,又不环保,也不节约,双重浪费,多重浪费。这是没有正确的观念。现在的水也不环保。大量的污染物流到水里,铺天盖地,令人触目惊心。海里的发泡塑料、塑料袋,形成一个大岛,卫星拍照,有多少平方公里。水里有很多毒素,鱼都不能生长。以前乡下的田沟里有很多鱼,就觉得很亲切,很有生命力。现在到农村水田里,还能捕到鱼吗?根本就没有了。萤火虫,我小的时候经常看见,飞来飞去。去年夏天我在乡下住着,很遗憾,一只萤火虫都没有看到。看见有一个亮亮的东西在那里飞,心里很欢喜,以为是萤火虫,结果抓来一看,长得很丑,很恐怖的样子,不是萤火虫,是另外一种虫。萤火虫对环境要求比较高。不环保,生活中缺少了多少美!

所以,对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要有自觉性。有钱人买栋新房,装修得很复杂,花钱买罪受,不知道是图什么。装修完之后,房间里甲醛特别多,很多人有不良反应,甚至生病住院,何苦呢!简单刷白了就很好。

悟真寺附近有闲置的农村土房,我很想买一间,重回少年时代。脚下可以踏着泥土,天花板是黑的也没有关系,窗户小一点也可以,我觉得这样很踏实。当然,电还是要有的,不然没法用电脑。我现在习惯拿一个本子,有时也在上面写,不能光用电脑。电脑用久了,都不会提笔写字了,很多字都忘记了。有些东西是不能代替的,科技再发达,吃饭还是要用勺子和筷子,不能安个机械手,坐在那里让它喂饭吃。提笔写字是基本的。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念佛人,我最尊重的职业就是收破烂。对收破烂的人,我一般都要多看他们一眼。只要收到我的门前,一般都会白送给他,因为他是在做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有一天,悟真寺有人来收破烂,一位居士陪在旁边一起称,一起数,得到十块四毛钱,入了财务账户。我说,这个十块四毛钱可以不要,废品送给他就好了,他也会很愿意经常来为我们服务。而且他把这些废品拿去重新加工利用,这是很好的事情,我们自己也没办法处理。甚至他们都在垃圾堆里把废品翻拣出来,我觉得都非常好。

净安法师十分勤俭节约,在这方面很有心得,经常会提醒我们,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大家把这个观念建立起来,尤其是掌厨的,很多事情掌握在你们手上。出去买菜的时候,可以提一个环保袋,不要图方便用塑料袋。如果什么都用塑料袋装,厨房里的塑料袋会特别多塑料袋还是少一点好。我在大连住过,附近有一片松树林,就去散散步,结果去了一趟就摇着头回来了。因为那里风比较大,松树林里几乎每个树杈上都挂着塑料袋。红色、黑色、白色的,大煞风景。希望大家买菜的时候,自带一个篮子或者环保袋。

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不要买那些过度包装的物品。过度包装,一盒月饼大概五元钱、八元钱,一包装就变成五十元、八十元。木板的、彩封的、烫金的,装饰得很好看,这些都不适当,我们应该拒绝购买这种过度包装品。

洗碗的时候,尽量不要用洗洁精。洗洁精对水的污染特别大。只要大家有这个概念,慢慢做当然我们不能拯救地球,我们还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但是我们的心会得到安慰。进一步,再升华一层,心灵变得澄净,平静,知足,安贫乐道,这样不仅是珍惜福报,也会增长福报。

今天晚上谈的题目有点琐碎,有的内容也是以前谈过的。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树立这个观念,佛教团体本身就有这个优良传统。

End

印宗法师

◎ 袾 宏【原文】六祖既受黄梅心印,隐于屠猎佣贱一十六年。后至印宗法师①讲席,出风幡语②,印宗闻而延入,即为剃染,礼请升座说法。人知六祖之为龙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其自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

惜福的心

◎ 善 者一个人活在世上,不管家境的贫富,也不管地位的高低,都应该要有一颗惜福的心。要知道福不能享尽,若只知享福而不能惜福、培福,福尽则苦生。一首诗中写道:处世持家年复年,总须虑后更思前。这提醒人们应

要惜缘惜福

我们不但要懂得感恩奉献,还要知道我们同为人类,同时生存在这个地球,这个宇宙、这个空间里,都是无上的因缘,都是过去生中种了许多的善根,才有这样的无上因缘,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缘分。特别是今天同闻佛法,一起

知福惜福最幸福

知福惜福最幸福◎ 圣 严除了少数的人,恐怕连环保这个名词与观念,都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外,多半的人都知道环保这个名词,并且知道我们生存的环境已经有了问题。透过各种各类的讯息,我们知道台湾的环境污染非常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节俭惜福,念恩报恩

净慧法师修行的机缘不容易得到,大家共同聚会共同修行,所谓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像这样一种法会共修,更是不容易得到。何况有诸多的善友,相互地提携,相互地关怀,相互地成就,这种因缘实在是十分难得。想一想

惜福即是有福人

惜福即是有福人如瑞法师阿弥陀佛,大家好!今天谈谈:惜福即是有福人。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云:作福莫如惜福。这是教导我们,珍惜福报优于造作福业。怎样惜福?广结善缘是作福,惜时惜人是惜福;家财殷厚是有福,

陈柏达:惜福才不会折福

现在的物质文明很发达,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质的享受里,生活越来越奢侈浪费,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诸君必须明白我们今生所享用的东西,无一不是前生种福所感的果报。过分享福和尽情享乐的后果是可怕的。所以古代有一首

于凌波:福、惜福、如何惜福

福、惜福、如何惜福什么叫做福,福是祸的相反。什么叫做祸呢?祸是灾殃、是祸患。按说,人生世间,没有灾殃祸患就是福,无奈人在福中不知福,并不以为没有灾殃祸患的平安日子就是福,而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要追求

卢志丹:惜衣惜食,实为惜福

惜衣惜食,实为惜福节选自 卢志丹《日常生活中的佛心》谚云:人在福中不知福。今日中国迎来太平盛世,很多人富了起来。但是,有几个人安分知足,借鉴惜福呢?很多人人生价值观迷失,心灵物化,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的目

卢志丹:戒奢靡,俭朴惜福

戒奢靡,俭朴惜福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红楼梦》中钟鸣鼎食、呼奴使婢的贾府最后呼喇喇如大厦倾,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奢侈浪费,长期地入不敷出。贾家荣宁两府每年要收数十万量银子的租子,收入

净宗法门法语:用自己的念力调整自己的身体

信心危机。今天整个危机的核心就是信心,对古圣先贤不相信。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感应,出现现代这新一批年轻的量子力学家,把阿赖耶的三细相发现了。这是给大家一个信心,有科学证据,这个不是假的。说万法皆空,现在科

净宗法师讲解戒善

问曰:念佛之外,戒善等一切行,何故不论?答曰:一、法本如是。弥陀本愿,唯说念佛,不说余一切行故。此超世本愿,诸佛尚且不及;唯咨嗟共赞彼佛名号,不赞余一切等;又岂容凡情些子分别哉!二、法不别说。如禅宗自

唐密真言宗法器羯磨杵

开口十字金刚杵乃唐密真言宗法器一种,梵名叫“伐折罗”,原来是古印度的兵器,后来被密教吸收为法器。印度古代传说,有位钦酪的仙人,他死后骨头变成了金刚骨,帝释天用它制成了金刚杵作为兵器。十字金刚杵又称羯磨

禅宗思想:贤宗法师:参禅是参什么_什么是禅定

佛学中的参禅是参生死,普通人参禅可以参生活百态。参禅需要每天坚持,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把自己所纠结的事情放一遍,比如今天自己和谁吵架了,为什么吵,自己讲了哪些不适合的话,接下来怎么办其实就是在静坐的时候

禅宗思想:贤宗法师:禅其实很简单,吃饭睡觉都是禅

禅给人的第一感觉可能是空旷、萧远,让人想起清静的早晨、幽静的落幕,空谷中清脆的鸟鸣,也会想起陶渊明的诗、王维的画。的确,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文画作中往往带有深深的禅意,如宋代大儒周敦颐的《题春晚》:花落柴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宗法脉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葉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

禅宗五家:曹洞宗:曹洞宗法脉

曹溪慧能青原行思石頭希遷藥山惟儼雲儼曇成洞山良价云居道膺投子義青芙蓉道楷鹿門自覺宗鏡宗書少室常潤大覺方念雲門圓澄瑞白明雪破闇淨燈古樵智先碧岩祥傑仁壽德峻吉堂智光彌性峰屏卓然慧達東初鐙朗慧空聖嚴。自初祖

禅宗五家:云门宗:中国佛教云门宗法脉传承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天竺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第二祖 阿 难 尊者第三祖商那和修 尊者第四祖优婆鞠多 尊者第五祖 提多迦 尊者第六祖 弥遮迦 尊者第七祖婆须蜜 尊者第八祖佛陀难提 尊者第九祖伏驮蜜多 尊者第

林清玄:惜福

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岁,她过世的时候我还年幼,有许多事已经淡忘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她的两件事:一是她过世时十分安祥,并未受病痛折磨;一是她一直到晚年仍然过着极端俭朴的生活。她所以那样俭朴不全然是经济的原因

净宗法脉: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简介

宋永明、智觉、冲玄、延寿大师,莲宗六祖也。钱塘王氏子,知税务,多用官钱,买放生命,罪当死,临刑,钱文穆王使人察之,色不变,命释之。遂出家,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以宿愿未决,登智者岩,作一心禅定与万行

净宗法脉:净土宗十祖-行策大师简介

清截流,行策大师,莲宗十祖也。宜兴老儒蒋全昌之子,梦憨山大师入室而生,因名梦憨,年二十三,出家武林理安寺,胁不抵席五年,顿彻法源,旋往报恩寺,遇同参息庵瑛师劝修净业,钱塘僬石法师引阅台教,乃同入净室,

净宗法脉: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

释迎牟尼佛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灭。释迦逛是姓,牟尼是名。佛,译觉者。当中国周昭王甘六年,四月初八日,示生于中印度,迦毗罗国王宫中,为太子,名悉达,父王名净饭,母名摩那,从右肋生,十丸出家,三十成道

净宗法脉:净土宗七祖-省常大师简介

宋造微,省常大师,莲宗七祖也。颜姓,钱塘人。七岁出家,十七具戒,以坚持戒律,专称名,发菩提心,结社互励,为净土因行。住杭州昭庆寺,慕庐山远公遗风,结净行社,士大夫与会者,有相国王文正公旦等一百二十人,

净宗法脉:斌宗大师略传

斌宗大师略传皈依弟子 郑焜仁 敬述前言上人圆寂年仅四十八岁,没写他底自传,诸弟子也不曾详细地记下他底生平事迹。本文是根据遗作,及笔者所知,简要地叙述而已。家世环境上人俗姓施,名能展,民国前一年(辛亥)

净宗法脉:法然上人略传

法然上人以前的日本佛教,虽有大小乘各宗派,而独缺乏净土的宗派,所以没有净土门的教团,也没有确立净土门正依的经典与教相上的理论架构,所以也不知道往生的行体。虽然当时愿生西方净土的行者,代不乏人,但都依附

净宗法脉:圆因老法师简介_圆因老法师个人资料

圆因老法师简介圆因老和尚是一位修苦行的高僧大德,今年已九十多岁了,老和尚独自一人,居住在南投水里莲因寺旁的茅棚中,每日念佛.拜佛;一生劝人放生.念佛.拜佛.吃素!《放生问答》一书,便是出自老和尚的手!

净宗法脉:净土宗十二祖-彻悟大师简介

清梦东、纳堂、彻悟、际醒大师,莲宗十二祖也。姓马,丰润人。幼通经史,二十二病悟出家,遍历讲席,博通性相两宗。参粹如禅师,明向上事,继席京都广通寺,领众参禅,宗风大振。后以宿业深重,多诸病缘,因思教乘五

净宗法脉:龙树菩萨略传 龙树菩萨的由来

龙树菩萨略传龙树菩萨梵名 Nagarjuna,佛灭后约后七百年(西元一五0--二五0年),生于南印度婆罗门种族之家;因其母树下生之,而龙成其道故,名曰龙树;寿二百余岁。天聪奇悟,事不再告。弱冠驰名,独

净宗法脉:极乐辅臣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梵语阿那婆娄吉低输,此云观世音。 按悲华经,往昔宝藏佛时,阿弥陀佛为轮王,菩萨为第一太子,名不晌,对佛发宏誓愿已,蒙佛更名观世音,并授以遍出一切功德山王佛之记,现在极乐世界,辅佛宏化,后补弥

净宗法脉:净土宗五祖-少康大师简介

唐台岩,少康大师,莲宗五祖也。姓周,缙云人。幼出家,通经论,善毗尼。于洛阳白马寺,见善导大师西方化导文放光,因至长安光明寺善导大师影堂瞻礼,感大师现身空中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遂

净宗法脉:净土宗三祖-承远大师简介

唐承远大师,莲宗三祖也。学于玉泉真公,令居衡山设教。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病形垢面,躬负薪木。凡化人,俾得疾至,故示专念。书涂巷,刻溪谷,丕勤诱掖,从而化者以万计。人皆负布帛,斩

净宗法脉:道绰禅师略传

道绰禅师于北齐武成帝河清元年(西元五六二)出生于昙鸾祖师之弘化地域――并州汶水(山西省文县),或谓并州晋阳,距鸾祖之往生(西元五四二)正好二十年;当时所谓入佛灭后之一千五百十一年,即初入末法之时。俗姓

净宗法脉:天亲菩萨略传_天亲菩萨著述

天亲菩萨梵名婆薮磐豆,新译世亲,佛灭后九百年顷,后于龙树菩萨约二百年,西元五世纪初,生于北印度健陀罗国之富娄沙富罗城,婆罗门种族之家。父为国师,兄弟三人,兄名无著,弟名狮子觉。兄乃菩萨根性人,于小乘教

净宗法脉:昙鸾祖师略传

昙鸾祖师中国大同府雁门(今山西省代县)人,生于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西元四七六),家近五台山,慕其神迹故,年未十五便发心出家,神智高远,三国知闻,洞晓众经,独步人外;特于四论宗(龙树菩萨所著之中论、百论

净宗法脉:净土宗九祖-藕益大师简介

清藕益、智旭大师,莲宗九祖也。姓钟,吴县人。少以圣学自任,著书辟佛,及阅云栖竹窗随笔,乃焚所著。年二十,读地藏经,发出世志,日诵佛名。二十四,听古德法师讲经,疑情忽发,用心参究,已而豁然。寻掩关吴江,

净宗法师:极乐世界愿生即生的实例

净宗法师二者援引实例为证。志槃大师《佛祖统纪》记载,唐朝自觉大师,居住在平山重林院,为鬼神说法三年,屡次有祥瑞感应。曾经发四十八愿。因观世音菩萨之大悲,而见阿弥陀佛,于是率众建立佛剎,铸造观世音菩萨圣

净宗法师:六字名号,阿弥陀佛的“极乐芯片”

六字名号又是极乐芯片。小小的电脑芯片,能把所有的声音图片等资料储存起来;一打开芯片,全部都有了。一个小小的芯片容量非常大,可以把整个图书馆所有的内容都装进去。阿弥陀佛早就发明了极乐芯片,把极乐世界二十

净宗法师:念佛才能获得圆满功德

第二个比喻叫做摩尼对杂宝的比喻。摩尼,摩尼宝珠,大家见过吗?(没有。)没见过,我也没见过。摩尼宝珠,是古佛涅槃之后,祂的舍利,被龙王请到龙宫里边,成为摩尼宝珠。摩尼宝珠有什么特点呢?摩尼宝珠小小的一颗

净宗法师:闻法坚信心

我们所听闻的法义,要多思维。有的莲友说:最近天天都很欢喜,每次听课都听得很欢喜,很相应。那非常好。我们不要听了就过了,听到相应的地方,要多听几遍,多思维,这样就会发酵,功效会成倍增长。将来大家还要听录

净宗法师:念佛之前所造业,今生是否会受报?

问:走进净土宗念佛法门,一心想求生西方,也非常发心想弘法。现在面临一个普遍问题,过去世及现世所造杀盗淫妄酒,今生是否会受报?答:先说明一下受报的原理。受报,佛法完整的表达是因缘果报,因、缘和果这三件事

净宗法师:任何人都可以救度

那么,凡夫里边,有善凡夫,有恶凡夫,弥陀的心则偏重于无善造罪之人;恶凡夫里边,有平生之人,有临终之人,那弥陀的悲心,更倾向于临终之人。这个临终之人,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刻,如果此时不能获救,一气不来,当下

净宗法师:念佛殊胜、容易

念佛殊胜、容易,对于这两点,一般人只承认一点。有人说:「念佛很容易,我也知道,但是不殊胜,不如诵经、拜忏、参禅、打坐殊胜。」所以,他就学禅宗、密宗去了。这是一种,虽然承认容易,但不承认殊胜。还有一种人

净宗法师:念佛以外,无法可得

圆收圆超,念佛外无有别法可得。若念佛外有别法,即非圆收、圆超。圆收圆超一切法门,这话讲得非常好。这个圆字非常妙,圆就没有缺陷,很满足。太阳是圆的,月亮是圆的,地球也是圆的,天体都是圆的,仰面看虚空是圆

净宗法师:称念必往生

下面是第十八愿成就以后的状况,善导大师说: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善导大师说「彼佛今现,在世成佛」,现在已经在极乐世界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我们应知道,阿弥

净宗法师:《阿弥陀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

《阿弥陀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好,下面我们就展开今天的讲座──《阿弥陀经》大意。我想了解一下情况:我们在座的各位莲友,大家会背诵《阿弥陀经》的,请举手,会背诵的……不用谦虚,我看看,有多少人会背诵?

净宗法师:还愚痴生极乐

还愚痴生极乐有人问法然上人曰:「上人之念佛,念念皆与佛心相应;因智者既深知本愿内容,亦详明名号功德故也。」上人答曰:「汝所信本愿亦然。阿弥陀佛之本愿名号者,即使樵夫猎户之愚痴卑贱、一文不识之类,信称念

净宗法师:阿弥陀佛急迫的心情

轮回诸趣众生类, 速生我剎受安乐。「在六道当中轮转的众生,速速让他们往生我的安乐净土!」「速」字体现出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是何等急迫!哪里还能等得及呀?「众生在六道轮转当中苦恼无比,让他们快速到我的净土来

净宗法师:人生不拒逆境

像我们这样的人,一身毛病,业障深重、福慧浅薄,如果都是顺境、赞叹,都是人家给我们报恩,可能我们就会永远被埋没,消损我们的福报。在世间,我们不是大人物,也不是大菩萨,如果都是逆境,我们也受不了;如果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