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宗法师:自信是信什么?佛法怎么看人要自信?
2025-07-24 07:24

问题:

现代人强调人要自信,请问是信什么?另外以佛法来看,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净宗法师:

自信,一般是讲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某种目标。以佛法来看,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万法唯心。

如果办一件事,你都缺乏基本的自信,那当然办不成,还没有办就摔倒了。虽然说有自信未必能办得成,但是一点都没有自信,那肯定就不敢去做了。

所以,一般就鼓励人要有自信,像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但是这也要有一个度,不能不切实际地夸大海口,甚至冒险。

对自信的自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和判断,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比如说你兜里都没有多少钱,叫你买一栋大楼,再怎么鼓励你要有自信,能信得起来吗?只能挑一百斤重的担子,现在让你挑五百斤,你自信地一使劲,腰都闪坏了。所以,自信一定要基本切合实际。

另外,随着年龄、身体、精力、阅历的不同,人对自信有不同的认识。年轻人一般都比较好胜,自信心比较强,天下没有他办不成的事,除了太阳、月亮拿不下来。

这种自信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多少带一分不切实际的想法,当然这也是年轻人可爱之处。那么,作为一个成熟的人,他是自信而又不虚夸的。

这里想特别介绍净土门的自信,这是世间人所没有的,也是圣道法门修行者所没有的。

一个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机深信,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是法深信,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叫作机法二种深信。

这二种深信构成了念佛人自信的根本内容,它的好处可以说是无量无边。略说如下:

◎第一,事实。

机法深信,机是相信自己是罪人,法是相信弥陀必定救度这样的造罪造恶之人。这两点都是事实。

◎第二,高标准,严要求。

相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不是说去杀人放火,他是对着往生净土成佛的镜子一照,哎呀,贪瞋痴烦恼具足,这不是罪恶生死凡夫吗?这是和佛菩萨相比,不是跟世间人相比,不是跟杀人放火、杀盗淫妄、坐大牢的人相比。

◎第三,观照自我内心。

再来,这是深刻地观照自我内心,是一种智慧的观照,是一种自觉(有觉悟,不迷茫),对自己本性的洞察力和觉察力。而一般人对自我的内心,对人性的根本弱点,根本就看不到这么深。所以,两者是不能比的。

◎第四,有惭愧。

如果深深感觉到自己是罪恶凡夫的话,一定会从内心深处生起一种惭愧心。人非圣贤,但有惭有愧就有救,就有希望。人是造罪凡夫,如果无惭无愧,那只有堕落。

◎第五,心柔软。

因为能够观察到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当然就高慢不起来,心也就刚强不起来,会柔软下来。比如吵嘴,认识到自己不对的人,他的心就会软下来;如果认为自己有理的话,那就是得理不饶人,非常刚硬。

◎第六,有依靠。

因为自己软弱无力,罪业深重,所以一心依靠阿弥陀佛。

◎第七,有安心。

如果不认为自己是罪人,那一定要靠自力,一定没有依靠。没有依靠的人怎么会有安心呢?所以他能安心,能一心仰靠阿弥陀佛,既有安心,也有安全,也有安慰,也有安乐。

◎第八,能生起向上、向善、向净的力量。

比如一个人,他只有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穷困潦倒,没办法了,他才有要出去挣钱的力量;他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文盲,饱受文盲之苦,他才有求学的动力。

如果觉得自己吃点土豆、地瓜就可以了,在农村认不认识字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去求学,去挣钱呢?所以,体认到自己是罪恶凡夫,他就有向善、向净、向上的力量。

◎第九,因为认识到自己的恶,而又想要摒弃这个恶,所以就能生出止恶的力量。

如果不认为自己是恶人,那当然就没有止恶的力量,他觉得都挺好。就像刚才说的,只有认识到贫穷,他才会改变贫穷。

◎第十,能善解他人。

如果不能体认到自己也是罪恶生死凡夫,那么看到别人稍微有一些缺点,就会大加挞伐,责备、批评说他怎么能这样。这种体认,不是说自己是这样,而是说认识到人性是这样,就会站在人性的弱点上去包容对方,理解对方,这样叫作善解人意。

◎第十一,因为能够善解这一切人都是被烦恼贼所害,都是没有办法,都是由人性的弱点所驱使,所以他就能够跟大众和合相处,显得谦卑有礼。这个社会不就和谐了吗?

◎第十二,因为认识到自己是罪人,所以他能很好地自我释放,同时把这个担子交给阿弥陀佛。

像这样的罪业凡夫,本来是要堕入地狱的,可是弥陀必然救度,所以这个压力就转移到了阿弥陀佛那一边。

现在这个社会可以讲压力山大,各种压力充满。那怎么释放压力呢?靠个人的奋斗、努力,往往压力会更加升高,而且会给周围的人带来更多的压力。

再者,能够出人头地,毕竟是少之又少,而且出人头地之后要保持这个地位,也有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能体认到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无能无力,这样他当然是一个很悲惨的人,什么都得自己兜着,一把揽着,再大的压力也找不到地方释放。

◎第十三,因为体认到自己是一个罪恶凡夫,弥陀救度这样的罪业凡夫,所以他念念之间,一方面是忏悔自己,另一方面仰靠阿弥陀佛。这样不断地释放压力,念念之间罪业消除,善导大师说念念称名常忏悔。

◎第十四,因为念念之间在忏悔,在消业,有依靠,有安心,所以就没有恐惧。

◎第十五,活得真实。

他不需要带一个虚假的面罩,也不需要在人前躲躲藏藏,或者标出贤圣贤善的样子,他可以以真实面目示人,这样活得有尊严,能够立得起来。

本来就是凡夫,内心充满着烦恼恶业,可是不认识这一点,自以为贤善,这样的话,一定要戴面具才能过日子,而且面具戴久了,就以为那是自己。你说一个人,整天戴个唱京剧的花脸壳子在脸上,洗脸也戴着,睡觉也戴着,到时候就长在脸皮上了,不是挺难过嘛。

所以,机深信有着无量无边的好处。至于说将来往生净土,决定成佛,那更是最大的利益。刚才讲的,还是就现世功德利益来说。

我们中国人,一般都缺少这种对机的认识,缺少对自我人性当中罪恶的认识,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是好人、善人,我怎么怎么善良,怎么怎么好。站在浅层次的面上也可以同意,说的没错;但在深层次来讲,这个认识就太肤浅了。

所以,现在这个社会充满了虚浮之风,这和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内心深处不能自知是罪恶凡夫息息相关。总想在人前显露自己好的一面,有意无意都是在弄虚作假,妄充圣人。

像现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种子安全,这些基本的道德底线屡屡被突破,少了诚信。这是因为从文化的根底、内心的深处就不能认识自己是个罪人,不能诚实地面对这一点,对自己都没有诚实,也不敢相信自己是这样的,对自己都没有信。

所以,我们讲诚,这是个事实;讲信,就是对这个事实领纳,不怀疑。要想对他人有诚信,首先是对自己要有诚信;对自己有诚信,要对自己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如果对自己都没有诚信,那你想一想,这个社会怎么会有诚信呢?

而且很多人造罪还缺乏廉耻,缺少惭愧,也不懂忏悔。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往下比,不是跟佛菩萨比,而是比你看我才贪五十万,他贪了几百万呢!还有当大官的贪了多少亿呢!这么一比,自己永远是个善人,永远是一个不错的人。这是不同的价值取向比较在我们行为当中产生的影响。

所以,净土宗的机深信不仅对念佛往生很重要,而且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人格的成熟、全面,对社会的和乐,诸多方面都有深刻的意义。

净土宗的自信,跟佛教一般所讲的,比如禅宗所讲的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佛来斩佛,魔来斩魔,可以讲是完全不同的方向。禅宗等其他各宗各派都是圣道法门的理念,和儒家讲的人人可以为圣贤是相通的,但是这毕竟不是普通人。

人人为尧舜,人人为圣贤,人人能作佛祖,理论上绝对没错,现实当中有几个圣贤呢?所以,不能把极少数人的上根利智之法普及到一般人身上,那样就会将妙药翻成毒药。

所以,今天弘扬净土宗,加强机的认识,对自身贪瞋痴烦恼的罪性有根本的认识,有根本的诚信,这是非常重要的。

基督教文明当中讲原罪,虽然解释系统不一样,但对每个人自身有罪的本质是类似的。不过基督教没有佛性这一层的认识,但是它讲到神造了人,所以人也具有部分神性的特点,它讲部分。

中国的儒家文化,在这一方面讨论得比较少,所以没有在根本上形成一种普遍的大众认识。普遍的大众认识都是圣贤观、圣贤教育,我是善人,我是好人。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吧,或者说是中国和基督教文明国家的文化差异所在之一。

南无阿弥陀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净宗18

End

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白云禅师傲慢则无礼 。偏见则自私 。 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 自我意识的人 。说才智,很可能 是绣花枕头 。说修养,势利有余 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 、嗔 、痴最强烈 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

印宗法师

◎ 袾 宏【原文】六祖既受黄梅心印,隐于屠猎佣贱一十六年。后至印宗法师①讲席,出风幡语②,印宗闻而延入,即为剃染,礼请升座说法。人知六祖之为龙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其自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

真正的佛法不是消极避世

弘恩法师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弘一法师因此,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没自信该怎么办

◎ 慧 广貌似现在的人都有点信心爆棚,很少有人觉得不自信!害怕失去,不敢面对现实,执着在过去等等,都是自信生不起来的原因。要知道任何情绪,任何心情,任何经历,都会很快过去,不要跟着它,不要执著它,不要

李炳南: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黄念祖:未悟之前,不可妄谈佛法

近更多有双手齐执之行人,纵变为三头六臂,每臂也必须执著,爱锁情枷,名缰利锁,邪见疑根,视同拱壁,爱玩不舍。如是修行,徒自欺尔!老学长久侍上师,闻法独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数师兄所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头,

刘素云:人要没做好,说修行要成就,全是零

我想说说植众德本,不是亲近诸佛,植众德本吗?这个德本怎么种?这个植就是种植的意思,培养、种植。那个植还是种植,那就是说这个德本你得去种,你得去培养,日积月累。是不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培福德,积福报。

佛法的真谛

◎ 虚 云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

佛法原理与做人

◎ 太 虚卅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在湖南粤汉路大礼堂讲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这个法则从自然界到社会以至心知,一切都是具有的,亦名因缘所生法。例如一盆花的生长和存在,必有种子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 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刘素云:佛法告诉你为什么越害怕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

人的心情,许多是阴性的。例如,害怕、自卑、担心、不好意思、焦虑、无奈、烦心、紧张、慌张、怀疑、绝望、遗憾、失落、后悔、想不通、犹豫等等。害怕是促成,很容易招魔。害怕是一个非常招灾的东西,大家千万要高度

佛法可以对治人的八种通病

太虚大师编者按:我们对照前贤文章所得结论,不妨反躬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必然会有受益。佛法可以对治中国人的八种通病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不了解佛法的人对皈依的误区

◎ 宏 海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三宝。但由于对佛法的不了解,所以知见上也有一些误区。比如说第一点误区:认为皈依以后就必须吃素。作为三宝弟子吃素当然是好的,既体现了佛弟子的慈

佛教故事:五百只大雁得闻佛法,死后转生天界享福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到世尊那边,刚好有猎人张开罗网在狩猎,五

听闻佛法能调伏烦恼

净界法师我们看佛陀说法的功德,这个法,它透过佛陀的音声传到我们心中,有什么样的功德?功德当中有四段。第一个,调伏烦恼。这个地方有四句: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我们学习世间法,世间也有很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这由两点可以决定:一、本师释迦牟尼佛成佛前所以出家修行的发心。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承担着未来济国安邦的重任,但是他仍然感

佛法提倡少欲知足的人生

◎ 济 群 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

看看自己学习佛法的方向对不对

大家进到寺院里来修学佛法,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骤,还要检视实践的成效,这与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没有冲突的。也就是我们不是去检讨有没有收获,而是检查我们的耕耘有没有出毛病?我们的重心还是放在耕耘

佛法化导

◎ 倓 虚大凡一个国家之政治法律,无微不至,那还有不逮之处?教育设备,有完全的课程,那还有不足之处?固然如是,但亦难免有想到,作不到的。就按学界教育,有体育、智育、德育。到卒业考试的题目,总不能出于三

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如瑞法师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呢?对此,《宝性论》以六义来回答,从而彰显了三宝的殊胜。第一是稀有义:世间的财宝,贫穷的人是没办法拥有的。而三宝,薄福之人是遇不到的。今天大家能遇到,可见都是大福报

一切佛法圆融无碍

一切的佛法,都是佛陀教给我们对治烦恼、获得快乐的方法,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基,所以在层次上有深浅之分,但实际上目标、意趣互不相违,本自圆融。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对我们有这样的教诫:显密本圆融,愚执自他宗,

说法利人要以身作则

说法利人要以身作则◎虚 云佛法教典所说,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者,信心也。《华严经》上菩萨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个什么呢?信如来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

佛法当中的真富贵

惟觉老和尚问:什么是佛法当中的真富贵?它的含义是什么?惟觉老和尚答:在战国时代有一位颜斶,是一位隐士。齐宣王为了治理好国政,到处寻访有智慧、有德行的贤士。齐宣王见到颜斶,很欣赏他,就告诉他:我看你吃的

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

◎ 大 安请问法师: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宗教都是讲究信,不可怀疑。但佛学是讲究理性,理性则是讲究独立之精神,好的吸收,坏的批判。可是佛法研究不是学佛。弟子一直在理性和感性中纠结,已经严重影响自己心性,

觉悟佛法的途径

觉悟佛法的途径◎学 诚 达摩祖师--我们禅宗的祖师、初祖,对汉传佛教影响非常大。有些庙就称为某某禅寺,禅宗五家七宗在唐代以后非常盛行。达摩祖师有一部非常有名的论,叫作《二入四行论》。二入,就是理入、

入佛法的快捷方式

◎ 倓 虚大纲领,纲领既得,乃易入手。三大钢领者,一性理,二心识,三万物。性理是体,心识与万物是用。性理者,乃天然之性理,在天谓之天理,亦谓之天性;在人间谓之理性,亦谓之理体,或谓性体;若赋之于心物,

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

◎ 慈 舟本人屡屡提出。说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举起一片之香,即是全体之香。曾讲过普贤行愿品,读诵普贤十大行愿品,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愿,就是整个旃檀。随拈一行一愿,就是片片皆香。阿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人要改变只有自己觉悟

◎ 净 界我们一般人很难被劝谏,活在自己的妄想很麻烦,你对一个人讲话他听不进去的,因为他根本不管你要讲什么,他只相信心中的妄想。人要改变只有自己觉悟,只有你自己想改变,你要不走出妄想,谁拿你一点办法都

佛法与人生

佛 法 与 人 生◎ 常 惺 万法唯心,非自然性,非定命论。说明人之福祸善恶,乃由其一念心生。故谓智以止观修习心行,观照心思起伏而善巧调练,如何使此心念纯净而不趣恶,明智而不愚闇,旷达而不偏私,终于无

悟即是佛法

悟 即 是 佛 法◎ 达 摩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

佛法与美

太 虚美与佛的教训 佛陀教戒诸弟子,作不净观,观人的身命,以及万有的身命,皆为不净,使之厌离而不贪著。不净观即不美观,此即观人等自然界为不美;人等自然界既为不美,则依此自然界为质素而人造之技术的文艺等

不拿佛法作人情的来果老和尚

内地有经忏的丛林,代信众做一切的佛事。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以音声做佛事也是很好。所以在大陆唱念、拜忏乃至做水陆,九华山、普陀山等各大寺院都有。在内地最特殊的道场,专门为了生死,完全不接受佛事的丛林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南怀瑾佛说无主宰,非自然,他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是无神论者。其实,他们搞错了,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他把神与人视为同一生命,平等无二,神与人同一本体。他提倡人要找到

初学佛的人要了解的三件事

初学佛的人要了解的三件事◎ 弘 一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

抓住佛法的核心

抓住佛法的核心  ◎ 米拉日巴尊者阐释十度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对于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释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在断除我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布施度,因为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断除

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

莲师说:当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佛母问:是哪些?上师说:若你不放弃伤害众生,那生起菩提心就是徒劳的。若你不持守三昧耶,那接受灌顶就是徒劳的。若学习许多法教而无法利益自心,那就是徒劳的。若做许多善

佛法就是教我们禅生活

佛法就是教我们禅生活◎ 净 慧佛法为什么要建立?佛陀为什么要出世说法?大家可能会异口同声地说:《法华经》上告诉我们,佛陀出现于世是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陀要出世说法的

佛法真利益

佛法真利益◎印 光佛法真利益,唯恭敬至诚者,能得其全。其余则随其诚之大小,而各有大小益耳。若只铺张虚华,以图悦人耳目,则或又有亵渎之罪。汝欲超荐父母,实为孝心,又何须问其有功效否。此问,足见汝之信心不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十疑略释◎ 李叔同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

中国佛法之兴衰

中国佛法之兴衰◎ 梁启超从中国佛学史大量观察,可中分为二期:一曰输入期,两晋南北朝是也。二曰建设期,隋唐是也。实则在输入期中,早已渐图建设,在建设期中亦仍不怠于输入,此不过举其概而已。输入事业之主要者

佛法似阳光雨露

余世磊每天,我们用水要交水费,用电要交电费,上网要交网费,看电视要交收视费,消费交费,天经地义。而阳光普照大地,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滋养着万物的生长;雨露洒遍大地,使河满江盈,滋润、养育着万物。正是

佛法只在心内求

佛法只在心内求◎ 虚 云现在与大众随便闲谈,开示二字,愧不敢当。因为虚云连自己都未明白,岂敢谬教他人?佛教开示,场合很多,如丛林坐香,班首轮流开示,观音七、念佛七等亦复如是。但拜忏不同打七,礼忏须五体

佛法这么好,怎么和亲朋好友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吃到好吃的美食,或者遇到有意思的事情,总是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人分享,很多学佛的人也是这样,觉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今生得遇正法是一件因缘殊胜的事情,所以总是迫切地想要,把佛法的智慧和慈

一日禅:做人要懂得取舍

做人须简单,不沉迷幻想,不茫然未来,走今天的路,过当下的生活;不慕繁华,不必雕琢,对人朴实,做事踏实;不要太吝啬,不要太固守,要懂得取舍,要学会付出;不负重心灵,不伪装精神,让脚步轻盈,让快乐常在;不

一日禅:做人要懂得感恩

人活一世,短短几十载,活一世就要有一世的修行,做人,要懂得感恩,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也没有什么人就是理应为我们付出的,即便是我们的父母。学会感恩,用感恩的心去感动那些真正为我们付出的人,用真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