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大师云: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
刘遗民(352-410),名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年少丧父,事奉母亲极为孝顺。擅长老子、庄子的学说,不随便混杂于当时的俗世。最初担任政府的参军,当时的王公大臣皆先后地引荐他高升其他的官职
慧 远 大 师◎ 理 烨 慧远大师自从道安法师受业以来,即以大法为己任,有感于江东地区经典未备,律藏残缺,居庐山后,即派遣弟子法净、法领等远越葱岭,西行求经。而且只要听说有梵僧来华,便殷勤请入山中咨教
为什么法布施大于财布施财布施功德虽然很大,但不能在根本上改善人生,更不能究竟解决人生烦恼。我们以财富扶贫济困,虽能帮助他们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但钱再多也用得完。有时,钱多了甚至会使人堕落,或滋长受施者
这些人读过佛经虽没得到实益。可是,只要一入阿赖耶识田中,终能成为得道种子,所以说佛经不可不读。一、专注力提高读佛经,可默念也可出声阅读,小声大声根据自已感受舒服为佳,这样心、眼、口一并到位,来不得半
荆州天皇道悟禅师,石头迁禅师之法嗣,俗姓张,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东阳人。道悟禅师自幼就生得神仪超俗,迥异常儿,不好世乐,有出世志。十四岁时,道悟禅师就想出家,但是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不得已,他只好
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菩萨和护法,而尸陀林主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尸陀林主是护法,但对他了解的人并不多。为了对尸陀林主有有一定认识,我们来看看尸陀林主的详细介绍吧!尸林怙主,即尸陀林护主又称“墓葬主
昔日有次前往天竺一附庸小国讲《金光明经》时,正值外国军队侵犯国境。摩腾说道:据经上讲,能说此经法,为地神所护,使所居安乐。今将爆发战争,这不是以经法使人民获益的好机会吗?他因此发誓牺牲自己的利益,亲身
省常大师,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弘传净土教法的一位高僧。字造微,浙江钱塘人,俗姓颜,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幼年时即显天资聪慧之相,才七岁便由家亲送往寺院中礼师剃度出家,这时是北
1、杨枝:即齿木,为用来磨齿刮舌以清除口内污物之用的木片。《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功德,消食
十八罗汉是佛教传说中永存世间、正义之法的阿罗汉,是由十六罗汉加两尊者演化而来,都是释迦摩尼的底子。从宋代开始,十八罗汉的概念开始盛行,其流行是至今可能于中国人偏爱十八这个数字有关。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
尼蓝婆(青颈)金刚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主——大自在天的化身。释迦牟尼住持的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的最高天主,位居十地。义译:大自在天,梵文音译:湿婆,简称:大天,别称:青颈者。阿底峡尊者去拜见
第一首菩提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
五百罗汉第拾柒尊那延罗目尊者,又作那罗延窟尊者。为过去世佛,早于佛陀之前出世,弘传教法。尊者涅槃后众人为他建住持大塔据《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七载,佛陀曾对弟子们说:那延罗目等过去诸佛的住持大
唐代鸟窠道林禅师,浙江富阳人,俗姓潘。九岁出家,初随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后学禅,参谒径山国一禅师得法,并成其为法嗣。南归后,因见杭州秦望山有长松,枝繁叶茂,盘曲如盖,便居于
为了能让居士更好的去修行,所以佛门中规定皈依的居士需要遵守五戒,这样可以让居士有一个修行的基础,也能帮助居士更好的去修行。那下面一起来看看居士五戒的详细介绍吧!佛教中的戒,因有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
鬼子母亦作欢喜母,爱子母,佛教护法神。原为一外道鬼女,专事食人子女。关于她皈依佛教的故事,佛经中有许多记载。据《毗奈耶杂事》所记,古代王舍城有独觉佛出世,举行庆祝会,有五百人赴会。途中遇一怀孕牧牛女,
德自在尊者,即大自大天。为古印度的生殖神。梵名为摩诃首罗。摩诃意为“大”,首罗意为“自在”。其本然的形象为无头无足,无臂无手,无眼耳鼻舌,浑然一体的术状物,即男根。后演绎为世界的创造者,居于色界之顶,
北方多闻尊天王,普天身护法像,是中国大乘佛教寺庙中“天王殿”中的伽蓝,一般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慧伞左手握持神鼠——吐宝鼠。“毗沙门”梵文译音,翻译为“多闻"。尊王据须弥山天北方世界,尊手持慧伞,用以
在藏历阴木猪年(明万历三年,1575年)箕宿月(藏历六月)十八日,尊者生于曲科顶地方。父名南杰平措,母名多杰布噶拉姆。他出生时被包在五彩胎衣中,将其破开后里面是一个婴儿,手足有法轮之相,身上发出藏红花
据《悲华经》卷二称,删提岚世界的无诤念王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眴,次子名尼摩。后无诤念王成佛为阿弥陀如来,不眴太子为观世音菩萨。而尼摩太子则成了大势至菩萨 菩萨跟随佛学法修菩萨行,经过许多阶段之后,才
大颠(732-824),俗姓陈(或说姓杨),讳宝通,祖籍颖川。唐开元末年,出生于潮州。幼年时即志慕云林。大历中,与信丰人药山、惟俨同到潮阳城西郊的西岩,拜惠照和尚为师。惠照,《传灯录》称为神照。他精持
承远大师一生投注念佛实践,不图著作,未见大师有何著作传世,故大师净土思想亦无从考究。然从承远大师修道经历来看,似服膺慈愍三藏的教旨,坚持戒行,专修般舟三昧,以此自利利他,成就一代祖师的特有风范。承远起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三代祖师。俗姓谢,汉州(今四川锦竹县)人。学道于成都唐公,承远大师二十四岁时,出蜀到荆州玉泉寺,依惠真剃度学道。承远大师后遵师命去南岳衡山,从通
承远起初师事蜀郡(四川成都)的唐禅师,之后又到资川(四川资阳县)追随冼公接受教导。此时,承远尚是白衣信士身份。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远师二十四岁,因缘成熟而发广大菩提心,决定出家修道,于是前往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年),四川绵竹县人。开始学道于成都唐公,二十四岁时,离开四川到荆州玉泉寺,依惠真剃度学道。后遵师命去南岳衡山(湖南省衡山县西南),从通相律师受具足戒,更于其座下学经、律。闻
唐承远大师,莲宗三祖也。学于玉泉真公,令居衡山设教。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病形垢面,躬负薪木。凡化人,俾得疾至,故示专念。书涂巷,刻溪谷,丕勤诱掖,从而化者以万计。人皆负布帛,斩
他把佛教中有修有证的论点表现得完美无瑕。他用毕生的精力,通过自身的修持,证实净土法门的念佛往生净土之真实不虚,并以常人难以企及的苦修实证来摄受广大众生,同修净土法门,共赴莲池海会。这在净宗历史上的影响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年),四川绵竹县人。开始学道于成都唐公,二十四岁时,出蜀到荆州玉泉寺,依惠真剃度学道。后遵师命去南岳衡山,从通相受具足戒,更于其座下学经律。闻慧日法师离京至广州,大师来谒,
唐天宝初年(公元742年)三十一岁的承远,在外参学已历数载。经过几位大德的教导,最终受学于慧日三藏座下,得以传授修持净土深妙法门。无论从佛学理论上,还是在修行实践上来说都渐具根基,他此时心想:既是终得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唐代高僧,是一位著名的净宗实践家。俗家谢氏,汉州(今四川锦竹县)人,年青时即有志于四方“甫志学始游乡校”,宿根善利且天资聪颖超乎常人。自小接受儒家的教育,随着年岁的增长和
出家之路承远起初师事蜀郡(四川成都)的唐禅师,之后又到资川(四川资阳县)追随冼公接受教导。此时,承远尚是白衣信士身份。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远师二十四岁,因缘成熟而发广大菩提心,决定出家修道,
曹山本寂为曹洞宗的创建者之一,他发展并完善了由洞山良价开创的曹洞宗基本理论。本文对曹山的五位君臣、五相偈、三种堕等理论及其机缘语句进行了具体的解释,指出对自由的极端追求才是曹洞宗的真精神,而这一精神是
三性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关于诸法的三种存在形态或层次的理论学说。三性亦名三自性、三相、三自相等,具体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唯识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佛教一直对存在问题予以充分的关注,
慧远大师与白仁岩温金玉慧远(334416年),东晋名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人,即今山西省原平市大芳乡茹岳村人,至今村中仍有楼烦寺。依照慧远传记资料记载,慧远一生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334年至354年
步掷明王,梵名 Padanaksipa。音译为播般曩结使波明王。八大明王之一。又作步掷金刚。全称步掷金刚明王。据《大妙金刚大甘露军荼利焰鬘炽盛佛顶经》载,此明王系普贤菩萨之化现,右手持一旋盖,左手握
宝志禅师,修行、参禅、圆寂于天柱山。山谷寺始建于梁武帝时,为高僧宝志禅师首创。相传:南朝梁时,白鹤道人、宝志和尚两人都想在此建道场,梁武帝命他两各施法宝识地,得者居之,道人放白鹤,和尚抛锡杖,鹤飞在前
魔王波旬的前世【杂宝藏经】 (八一)佛在菩提树下魔王波旬欲来恼佛缘 昔如来在菩提树下。恶魔波旬。将八十亿众。欲来坏佛。至如来所。而作是言。瞿昙汝独一身何能坐此。急可起去。若不去者。我捉汝脚。掷着海外。
不空罥索,梵名Amogha -pa^s/a 。又作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不空王观世音菩萨、不空广大明王观世音菩萨、不空悉地王观世音菩萨、不空罥索菩萨。六观音之一。位于胎藏现图曼荼罗观音院第三列第四位。此
密宗最重要的明王有八位,称“八大明王”分别是:孔雀明王、马头明王、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刚夜叉明王、无能胜明王。孔雀明王——因身坐孔雀而得名。能息灾除难,护持佛法,利益众生。
阿格旺波尊者身上生来就有彩色五方佛的法器像,顶轮上自然显现有“嗡”字,胸间自然显现一“吽”字,鼻尖上有自生的“阿”字。灌顶时,弟子们全都千真万确地看到、尊者身上的这些诸佛身语意的种子字闪闪发光!噶陀大
《净宗三大师开示录》序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盖,如地均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至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至逆恶凡夫,亦得预列其中。诚如来普度众生之达道,众生脱离苦海之慈航。时届末法,众生根机陋劣
文益文益(885~958),是青原下第八世,余杭人,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出家,后来到明州鄮山育王寺从律师希觉学律,兼探究儒家的典籍。既而改习宗乘,到福州,参谒雪峰义存的法嗣长庆慧棱,住了不久,即为大众
净土宗第一祖:慧远大师慧远大师俗姓贾,山西雁门人。是我国净土宗初祖,庐山白莲社的创始者。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博通六经、老庄之学。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
承远,不详其所出。始学于成都唐公,次资川诜公。至荆州,进学于玉泉真公。真公令居衡山设教,人从而化者万计。始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羸形垢面,躬负薪[(木 酉)/灬]。凡化人,立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