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济群法师:僧尼日常行事漫谈
2025-06-20 06:57

僧尼日常行事漫谈

济群法师

读《行事钞资持记》、《重治毗尼事仪集要》等律学书籍,看到书中对僧伽的许多日常行事,都有着详细规定,觉得很有现实意义,遂不揣浅陋,把它整理出来,供诸方同道们参考。

一、礼佛发愿

愿力是理想,愿力是目标,十方诸佛都因为在因地上发了大愿而成佛,作为沙门也应该每天在佛前发愿,以崇高的愿望,来指导自已的行动。

《大智度论》说:菩萨昼三夜三常行三事,一者清旦偏袒右肩,合掌礼十方诸佛,言我某某三世三业罪愿令除灭,更不复作。二者十方三世诸佛功德,愿随喜助。三者劝请十方诸佛初转*轮及久住世间。昼三是晨午昏,夜三为初中后夜,每日六时礼佛发愿,倘能加上忏悔回向,则罪业消除,功德无量。

二、礼敬规矩

在僧团中谁有资格接受礼拜,谁没有资格;什么情况下应该礼拜,什么情况下不应该,这是僧伽必须要知道的。《律摄》说:有四种应礼:一是如来,一切天人并应致敬故。二出家者不应礼俗人,是彼所敬故。三应礼敬先受近圆者,惟除尼众,彼敬亦尔。四未近圆者应礼近圆。近圆是具足戒的异名。在家人应该礼出家众,沙弥应该礼比丘,后受戒者要礼先受戒者,沙弥尼比丘尼要礼比丘,一切天人都要礼拜佛陀。

《四分律》说:有四种不应礼:一不应礼一切白衣及女人,二前受戒者不应礼后受戒者,三不礼犯边罪等十三难人。被举、灭摈、应灭摈等。四不礼一切说非法语者。僧人不能礼俗人,僧人中像十三难人无戒,三举人行缺,二灭戒者戒体坏了,说非法语人知见不正,都没有受人礼拜的资格。

《四分律》说:十种非威仪不应礼:大行时,小行时,若裸身,若剃发,若说法,若嚼杨枝,若洗口,若饮,若食,若噉果。《十诵律》说:睡、缝衣、大众中、在路行、病时、不得礼。同书又说:佛塔、声闻塔前自他不得互礼。《僧祗律》说:礼塔、诵经、读经、写经、授经、暗中,并不得礼。本来是该礼的对象,但在非处非时,或者别有所敬都是不能礼的。

三、处众态度

僧梵语具称僧伽,汉译和合众。和有六种:一身和同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悦、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六和是维护僧团和谐的原则,僧伽应该遵守。

《四分律》说:比丘至僧中有五法:一以慈心。二应自卑下,如拭尘巾。三应知起立。四彼在僧中不为杂语、谈世俗事,若自说法,若请他说法。五见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应作默然。慈心是平等对待一切;卑下是表现出谦虚柔和,常省已过,不讼彼短;知起立是讲礼节,对戒腊大于已者,应该起立让前坐;不杂语则会庄严肃穆;心不安忍时默然,可以远离恼乱,保持安宁的秩序。

《大智度论》说:佛法弟子同住和合:一者贤圣说法,二者贤圣默然。大众集在一处,要不讨论佛法,要不就是默然,入道之要贵在静,静能养心,静能入定,这就要大众不喧闹,保持默然。如杂论世事,说是道非,不但染污自已内心,也扰乱别人宁静。《成实论》说:虽是法语说不应时,名为倚语。不应时有两种情况:或法不对机;或不合时宜。如大众在静坐修定等。你却高声诵经或讨论佛法,不但无功德,反而有罪过。《僧祗律》说:阿兰若比丘不应轻聚落中比丘言:汝必味舌头少味而在此住。应赞言:汝聚落中住,说法教化,为护法作,覆阴我尊。聚落中比丘不应轻诃阿兰若言:汝在阿兰若住,希望名利,麋鹿禽兽亦在阿兰若住,汝从朝竞日,正数岁耳,数月耳。应赞言:汝远聚落,闲静思惟,上业所崇,此是难解之处,能于此住而息心意。僧伽住所大分两处:一是寂静山林,一是喧闹城市。山林易于修道,城市方便弘法,修道与弘法都是出家人本分事,所以大家应该互相随喜,互相赞叹。

俗话说:僧赞僧,佛法兴。然而佛教在中国流传近二千年来,由于子孙观念,宗派观念的关系,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门户,譬如习教的轻视修禅的,曰盲修瞎炼,修禅的斥习教的,曰画饼充饥,乃至诸宗门徒相互诋毁,各各伽蓝自立山头,呜乎!长此以往,佛法岂能兴盛。

四、学业范围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这是历代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发出的兴叹。何况科学发达的今天,知识领域又不知扩展的多少倍,而人的生命有限,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当有所取舍,作为沙门是为了脱生死,而又具有住持佛法的神圣职责。我们的知识范围,自然也应该建立在这个前提上,明确何者应学?何者不应学?

《五分律》说:为知差次会等学书,不得为好废业,不听卜相,及问他吉凶。知差指知事差遣僧尼,次会是法食会集。担任一个寺院知事,为了工作需要,学点世俗文化知识是可以的,但不能专心去学,以致荒废道业。僧尼不能学占相吉凶,这是属于邪命。

《律摄》说:若为降服异道,自知有力,曰作三时:两分胜时,应学佛法,一分下时,应学外典。《善戒经》说:若为论议,破于邪见,若二分经,一分外书。僧尼除了学习经教,外典也不是一概不能学,为了弘扬佛法,降伏外道的需要,学一些外典也是有必要的,只是要把时间安排好,主次要清楚,把重要精力放在学习佛法上,在学好佛教的前提下,兼读一些外典。

《十诵律》说:好作文颂,庄严章句,是可怖畏,不得作。这里先告诉我们有人不学经教,喜欢作文,一味追求华丽词藻,吟诗作赋,都是不如法的。特别是有的人为沽名邀利,附势矜能,虽然身体出家了,但心还染着俗尘,一生虚度,实在可悲。

综合其它经律思想,对于僧尼的学习可以做这样的总结。刚出家,应该放弃世俗时的一切特长所好,如律中所说,木匠出家不可以备有木工具,理发匠出家不可备有理发具,以免产生染着,当先学戒律,所谓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培养自已在僧团中的独立生活能力;随后学习阿毗达磨教论,熟悉佛陀教法,树立正知正见,有了这种基础,为了弘法需要,不防读些外典。《瑜伽师地论》提出菩萨从五明处学,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古德高僧或精草隶,或善篇章,或医术驰名,或阴阳显誉,他们都在精穷本业已,旁涉余宗,以此辅助教化。

五、学习教理

佛法的修解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就告诉我们学佛首先要听闻佛法。通常情况下,在僧团中是弟子从和尚学,从依止阿奢黎学;下座向上座学,白衣向僧尼学;小众向大众学;倘若作为上座,对佛法无知大众,能否去向晚辈求教呢?

《萨婆多论》说:若比丘无处受诵,乃至得从沙弥尼受法,但求好持戒重德人作伴证明耳;亦得从白衣受法,但不得称阿奢黎,如是展转皆受法,但消息令不失威仪。比丘如果无处学法的情况下,侈乃至可以从沙弥尼学法,但不能一对一,必须有持戒者作伴证明;比尼也可以从居士学法。经中记载:给孤独长者常给新戒比丘授经,维摩居士为声闻菩萨说教,只是比丘不能对他们行师礼,这是佛规,现在有人听到白衣说法,就认为是佛法衰兆,其实是错误的。

《十诵律》说:下座欲教上座法者,应在高处坐,为尊法故;上座欲从下座受法,应在下处坐,为尊法故。亦从下座教上座者,共为床座,为上座故。上座是戒腊长的,下座是戒腊短的,僧团中依戒腊大小论长幼,在一般集会中,戒腊长的在前坐,戒腊短的在后坐。但如果是下座为上座说法,为重法故,应该让下座在上面,上座在下面。

《维摩诘经》提出四条求法的准则: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都可以作为我们学习佛法的榜样。作为上座比丘,或出家僧尼,如果对佛法无知,就应该谦下,不耻下问,否则任随我慢,固步自封,自欺欺人,那就太可悲了!

六、沙门形象

人与人之间接触,第一感觉就是形象,大凡世界人类,职业习惯不同,往往也形象各异,僧尼肩负着住持佛法,具有普度众生的神圣使命,需要有崇高的形象。

《增一阿含经》说:佛告比丘,沙门出家有五毁辱法:一头发长,二爪长,三衣裳垢,四不知时宜,五多有所论。因即又生五过,人不信言,不受其教,人不喜见,妄言,斗乱彼此。沙门的形像是染衣剃发。头发长了就变成半僧半俗,显得不伦不类;不知时宜会引起别人的讨厌,多有所论则显得轻浮。这些都有损于沙门形象。

《五分律》说:佛制半月一剃发,除无人难缘。《毗尼母论》说:剃发者,但剃头上毛及发,余毛一切不舍却。所以剃者,为除骄慢自恃心故。《涅槃经》说:头须爪发,悉皆长利,破戒之相。僧尼半月必须剃头,除非没有他人帮忙,或有特殊情况无法顾及。在人的身上多处有毛,而应该剃除的只有两处,即头发和胡须,现在有人喜欢把头发或指甲留得很长,这是不如法的。

我们讲沙门形象,提出剃发染衣,但这仅仅是外在的基本特征,一个沙门的高大形象,不只是这些,他还需要有内在的宗教修养。众多戒律的约束,具足威仪,才能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

七、接引俗众

出家并不是离开世界,佛法生存在世间,不能离开世间。何况佛教又以慈悲济世,普渡众生为宗旨,这就决定了出家僧尼必然要与世俗人接触,然而世俗是污浊的,一个僧尼倘若不具有一定的戒定慧修养,未免于境染着,应该怎么办呢?

《毗尼母论》说:若为在家人作师,教化作福有五事:一不应檀越舍止住,二不系心贪利,三为别别说法,布施持戒八斋等。四不与共娱乐。五不系心常欲相见。又五事为檀越家恭敬:一非亲旧处不往返,二不求形势,料理檀越家业,三不共窍语,令家中生疑。四不教良时吉日,祠祀鬼神,五不过度所求。僧尼与信徒来往应当保持自己的庄严风格,无所求,不贪着,正确地引导信徒端正知见,持戒修福,使其从佛法中增进现在的快乐,获得永恒的宁静。

同书又说:入俗家五法:一入时语小,二敛身口意,三摄心卑恭而解,四收摄诸根,五威仪庠序生善。僧尼到世俗人家里,内心要收摄,保持正念,不能放纵使身心,避免对境产生染着,外表要谦恭,要威仪,才能令世俗生恭敬,生善心。

该论又告诉我们,僧尼不要同哪些世俗人接触。如《论》中说:有九事不应俗家坐:一虽为礼拜心不恭敬,二虽为迎逆心不殷重,三虽令让坐而心不实,四在不恭敬处令坐,五有说法言心不睬录,六虽闻有德不信受之,七知有甚多,若求与少,八知有美食反设粗者,九虽供给与如市易法。对三宝缺乏信仰,用轻心,慢心的态度,以僧宝之尊贵,是不宜到他们家去坐的。

《四分律》说:喜往白衣家五过:一不嘱比丘入村,二在欲意男女中坐,三独坐,四在屏后处,五与女人说法过限。又有五过:一数见女人,二既相见便附近,三转亲厚,四便生欲意,五为若欲意故或至死,若次死苦。僧尼喜欢往俗人家里跑,一定是心不在道。与俗人接触多了,尤其是男女来往容易产生染着,乃至爱恋,这是特别应该警惕的。

苏曼殊在他的小说《断鸿空雁记》中曾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处淤泥而不染。诚然,曼殊本人并没有做到,但这段话却是以为所有僧尼的座右。僧尼为三宝之一,称为僧宝,应当懂得维护自身的尊严,树立高大形象,才能为世俗人所恭敬,才能把真理传播到世俗社会中去。

八、邪命事业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必须赖衣食住得以生存,如何获得衣食住呢?在佛教中有正命与邪命之分。邪命即非法乞求邪意活命的意思,为不正当而不道德的谋生方法。是佛教中所禁止的。

《遗教经》说: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责人,亲厚蝶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趋得供事,不应畜积,此则略说持戒之相。这是以戒律作为区分邪命与正命的标准,依戒行事生活是正命,不依戒行事生活则是邪命。

《四分律》说:不得占卜诵咒,处方治病等。占卜诵咒是属邪命,处方治病则荒废道业。从解脱道来说是不允许的,菩萨道则又另当别论。《十诵律》记载:目连入村乞食,居士妇怀妊,问言:是男是女耶?目连云:是男。及生是女,遭到居士毁谤,于是问佛,佛言:本是男胎,中转为女,目连见前不见后,非妄语也。业缘的变化是微妙的,目连神通第一都不能彻底洞察,况一般凡夫?所以佛陀不许僧尼卜看相等,以避免讥嫌。

《行事钞》说到邪命,也列有五种和四种两类:五种邪命有:一为求利养,改常威仪,诈现异相。二说已功德,三高声现威四说已所得利养,激动令施,五为求利故,强占他吉凶,这是以求得利养为前提,想尽办法表现自已,企图由此抬高自已的形象,令他人产生恭敬供养之心。

四种邪命是:一方邪,通使四方为求衣食,二仰邪,是上观星象盈虚之相,三下邪,耕田种植从事农业生产,四维口食,习小小咒术,以邀利活命,僧尼的正业是修道,弘化,以道德和学间去教化世间,令人供养恭敬,培植福田。舍此,用占相,咒术,种植,穷年累月为求衣食,疲于奔命,实非出出高人所为。

修学佛法是以八正道为准则,八正道中有正命一项,正命就是对治邪命,以正命的方式生活,才能消除烦恼,成就道业。

九、施食原则

僧食来自十方,是供养僧尼用功办道用的,本来不可以随便施给他人,但对于真正有困难的人,律中也是开许的。

《五分律》说:若与乞儿,乞狗,乞鸟,应量已食多少取分,然后减乞,不得以分外施之。对于乞儿,乞狗,乞鸟,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随分施予他们。《毗尼母论》说:诣寺乞人,无粮食存,婴儿,狱囚,怀妊等类,施之无过,比丘应学。僧食是十方常住所有,没有通过大众同意,私自送于他人,是盗常住物,但对贫困无依者,在僧团能允许的情况下,比丘可以随便施给他们,是没有过失的。

十、出家要业

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似乎每个人都有他的职业和义务;如农民种田,工人制造器具,教师培养人才,军队练习打仗,保护国土,那么,出家僧尼应该做些什么呢?

《大比丘三千威仪经》说:沙门业者,诵经坐禅劝化众事,若不解者,徒生徒死,或有受苦之困。沙门事业主要是诵经、坐禅、教化社会事,如果不干这些,简直是浪费生命,辜负此生了。

《大智度论》说:出家多修智慧,智慧是解脱因缘,俗人多修福德,福德是乐因缘。出家僧尼与世俗人对人生有着不同的追求,僧尼出家的目的是解脱生死,解脱生死是必须通达开发无漏慧断烦恼,才能证得解脱涅槃之果。因此,出家人要多修智慧,俗人则不同,他们追求的财富地位各种欲乐,这就要多培植福田。

《僧祗律》说:供养舍利造塔寺,非我等事,彼国王居士乐福之人,自当供养;比丘事者,所谓结集三藏,勿令佛法速灭。造塔建寺是居士的事,出家应该好好研究经教,弘扬佛法。

《行事钞》说:出家之人以身戒心慧为本,不得造经像寺舍等业,错乱次第,故唯得指授法则,劝化俗人,俗人以金石土木牙角布帛而作佛像,道人修五分法身学三佛行名为造像。俗以低素竹帛笔墨钞写以为经卷,道人以闻思修为造法也,俗以草木墙字而造寺,道人以菩提涅槃智慧万行所住大乘之宅为寺。区分了出家僧尼与在家信众的不同。

十一、避恶众生

寺庙大多在山野旷野之中,有时难免要受到蛇,蜈蚣等各种动物的侵扰,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东西呢?

《四分律》说:若蛇入屋,若以盛,若蝇系,应解已弃之;若患鼠入舍,应惊出;若作槛出之,若患蝎蜈蚣蚰蜒入屋者,以弊物,以泥困,以帚扫,盛弃之,应解放,勿令死。房屋里跑进蛇、老鼠、蜈蚣之类,可以想办法把它赶走,但不能弄死。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说:行路寄鬼神屋宿,不得有触扰意,生者犯堕。寄宿鬼神居住的房子室,不得有扰乱意,令它烦恼,因为沙门应该让一切众生欢喜。老鼠、毒蛇、蜈蚣等,人类把它们称之曰害虫,人从本位主义出发,基于个人生存的利益,觉得这些动物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实他们是很可怜的,倘若我们人类能换一个立场,替它们想想,那么我们自然能生起慈悲心,善意的对待它们了。

十二、作医治病

出家人是来自世俗的各个阶层,他们都曾经从事过各种不同的职业,这些人进入僧团之后,是否可以继续发挥他们的特长呢?从修道的意义上来说,佛陀是不允许比丘重操旧业的,但对于某些僧尼具有利人利世的能力,佛陀也适当开许。

《善见律》说:作医师,得吉罗,为出家五众合药者得,若和尚父母在寺疾病,弟子亦得合药,又父母贫贱,在寺内供养,净人兄弟妹姐叔伯及母姨。舅,并得为合药。僧尼的职责在于修道,在于弘法,专门去做医生,为人治病,妨碍道业,自然不可,不过如果具有医术,方便的情况下,为寺内大众及有关亲属看病,还是可以的。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说:若道人慈心作医治病,不得取物自入,前人强与,为福应取。从慈悲心出发,为任何看病都是可以的,但不能为谋取财物,假如施主一定要给,允许收入常住供养三宝。

佛陀禁止僧尼治病行医有罪,是因为担心比丘荒废道业,又开许僧尼行医是基于慈悲为怀,前者偏就自利,后者重在利他,这就说明了僧尼在不影响修道的情况下,行医才是可以的。

十三、孝养父母

佛教传到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产生冲突,其中出家僧尼抛去父母,便是重要的一项罪责,僧尼果不能孝养父母吗?

《五分律》说:毕陵伽父母贫穷,以衣食供养。佛言: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大小便利,极世稀奇,衣服供养,犹不能极项臾之恩,从今听比丘尽心供养父母,否者得重罪。父母对儿女有极大的恩情,僧尼尽管出家了,倘若父母真正有困难,还得必须尽心孝养。

《僧祗律》说:父母不信三宝者,应少经理,若有信者,得自恣与无乏。若父母贫贱,将至寺中,若洗母不得触,得自手与食;父者如沙弥无异,一切皆得。父母不信三宝,少管他,是逼令归正,父母没有兄妹孝养,可以迎至寺内生活。

《毗尼母论》说:若父母贫苦,先受三归,五戒十善,然后施与;若不贫,虽受戒不合与。《四分律》说:父母乳养长大有恩,佛言:若闻三宝名字,已是报恩,何况得净信等。僧尼孝养父母,供给衣食,但必须是父母贫困无依,如果父母自已有衣食能力,僧物还是不宜供给父母的。

《僧祗律》说:比丘不得唤阿爷、阿郎、阿娘、阿婆、阿兄、阿姐,乃至姨姑等。不得唤本俗名,准应优婆塞,优婆夷等。出家远离了世俗,所以不得使用世俗的观念,世俗的称呼。

在佛陀教义中很强调报恩,课诵本的回向中就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之说。四重恩的第一重便是父母恩。僧尼的报恩方式,除了让父母现世衣食饱暖外,更重要是启发父母信仰佛法,归依三宝,持戒修善,使其尽未来际离苦得乐。

十四、选择同伴

古人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从修学佛法的意义上说,佛陀强调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原因是众生无始以来迷已为物,一直心随境转,很难把握自已,所以在出家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同学,将会影响到你的道业的成就。

《有部毗奈耶杂事》说:阿难白佛: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佛言:阿难,善知识是全梵行。全梵行是个人在行为上的彻底清净,同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就关系到了选择同学的重要性。

《四分律》说:比丘有五法,不应与作亲厚,若喜斗诤,若多作业,若与众中胜比丘共诤,若喜游行不止,若不为说法言,示人善恶。后有五法不应作将伴行;喜太在前行,喜太在后行,喜折断人语,不别善恶语,善语不赞,称美恶语,如法得到,不以时为彼受。是非多,好斗诤,放逸懈怠。不懂礼貌等,都不能作为同学。

《僧祗律》说:比丘有十事为人所不爱,不相习近,数相习近,为利习近,爱者不爱,不爱者爱,谛言不受,好豫他事,实无威德而欲物,如屏私语,多所求欲。具备这十种特征,的确令人讨厌,这种人要寻找同学是很困难的。

《瑜伽师地论》说:云何名为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何等为八:谓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具有这八个条件,是理想的同学。

佛陀告诉我们选择同学,要找学业、道心、品行都不错的,对自已在修学上能有帮助的,正如孔老夫子说:无友不如已者。当然我想这是在自已不能自立之前,才需要这样,如果你能把握自已了,选择什么样的同学都没有关系,那个时候不是担心你被他影响,而是考虑你应该如何去影响他人。

十五、尼八敬法

八敬法不论在古代的印度或中国,我想都不曾有过争议,可是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时代潮流影响下,有些尼众对八敬法提出抗议,八敬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应该如何对待?

《善见律》说:佛初不度女人出家,为灭正法五百年,后为说八敬,听出家,依教行故,还得千年。佛初不许女人出家,因为会使正法灭去五百年,后由于阿难的请求,佛制八敬法,姨母无条件接受,这才有了比丘尼的出现,所以尼众都应该尊重八敬法。

八敬法:一者百岁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当起迎逆礼拜问讯请令坐。二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四式叉摩那已学于戒,应从众僧求受大戒。五尼犯僧残应半月在僧中行摩那垛。众尼半月内,当于僧中求教授人。七不应在无比丘处复安居。八复论,当论僧中求自恣人。

这八法中,后五种分别为受戒、忏罪、布萨、安居、自恣的规定,这五项在近代的中国一直没有很好的实解,所以八敬法中关于这方面内容争议不大。唯其前三者,条件允许,可以实行,但有许多现代意识比较强的尼众,不愿意遵行,甚至提出强烈的反对,以为这是在男女不平等制度下的产物,今天已失去现实意义了,应该淘汰。

我觉得作为一位尼众是没有必要反对八敬法。一、僧团是个大家庭,家庭要有尊卑伦理,大家才能和谐的生活着,八敬是一种伦理,就象弟弟尊重哥哥,孩子尊重父亲,谈不上阶级的平等不平等。二、男女众从恭敬中可以分出界线,在恭敬的情况下,可以避免染着,假如平等,平等就容易随便。三、社会是缘起的组合,一个人只有恭敬别人了,才能得到别人的恭敬。四、恭敬是菩萨道的表现。自高自大的人谁都讨厌,恭敬才能令众生欢喜。五、恭敬与断烦恼解脱生死,不会违背。

十六、修习禅定

声闻修学解脱之道,只要有三个步骤,即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断烦恼,定是迈向解脱的重要环节,应该如何修习呢?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十事不成就禅法:乐着作役,言说睡眠,种种所求,及以六尘,但为利养,多诸过罪,乃至入阿鼻狱中。修习禅定要万缘放下,远离懈怠,放逸,才能修有所成。

《四分律》说:比丘睡眠,比坐当觉之,当用禅杖,若复故睡眠,当扪眠,若以水洗面,若自摘耳鼻,若摩额上,若披张衣,以手摩身,若起出户外瞻视四方,仰观星宿,若至经行处经行,守摄诸根,令心不散。修习禅定有两大障碍:一掉举;二睡眠昏沉,前者初坐禅时容易生起,后者坐久了就会生起。要想坐禅成就,必须要对治睡眠昏沉。

十七、集僧方法

僧团是个大集体,由众多僧人组成。有许多共同的活动,如布萨,自恣等,这就要集僧一处。

《五分律》说:诸比丘布萨时,不时集,妨行道。佛言,当唱时至,若打犍稚,若打鼓吹螺。使旧住沙弥诤人打,不得处,应打三通,吹螺亦乐,除漆毒树,余木铜铁凡鸣者,所作。若唱二时至,亦使沙弥诤人唱,住处多,不得遍闻,应高处唱,犹不知集,更语相知,若无沙弥,比丘亦得打。律中集僧号令通称犍稚。僧团集体活动都要鸣椎,否则是不合法的。中国丛林敲钟,打板,开梆,召集大众吃饭上殿,出坡也是这种意思。

鸣椎三通共四十下:先执杵定心,轻打十下,渐渐发声,中间二十七下,渐稀渐大,乃至声尽,打后三下。鸣椎者具仪立念:我鸣此椎,为召十方僧众,有得闻声,都来云集,共同法利。又恶趣受苦众生,令得停息。

鸣椎有二重含义:一集僧;二息恶道苦。《付法因缘传》说:吒平以大杀害故,死入干头鱼中,剑轮绕身而转,随斫随生,若闻钟声,剑轮在空,如是因缘,遣信白令长打,使我苦息。《增一阿含经》说: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这大概是成为后来寺院打幽冥钟的依据。

十八、袈裟缝制

三衣通称袈裟,别名是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袈裟此译不正色染。或间称坏色,是贤圣沙门的标职,其制作中有严格规定。

一:求财如法:《四分律》说:不以邪命得,激发得相得,犯舍堕,不得儿等。作衣的财物,必须不是通过邪命手段得到。

二:财体如:《四分律》说:文肃衣不成受持故。《僧祗律》:一切生疏毛发树皮衣草衣皮衣并不成。财体即衣体,指制作的原料,像细薄生疏绫罗锦绮沙股等布料,作衣都是不合法的。

三:色如法:《四分律》说:上色染衣不得,当坏作袈裟色。又曰:若比丘作新衣,当作三种染坏色,青黑木兰。上色指五正色,青黄赤白黑。三种染坏色中的青是铜青,如旧铜色,黑是杂河底留泥染成的,木兰是树色,皮赤黑色,三种都不是正色。

四:量是非:《四分律》说:安陀会长四时,广二时,郁多罗僧长五肘,广三肘,僧伽梨亦尔。又云: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取足而已。《五分律》:肘量长短不定,佛令随身分量,不必依肘。衣的大小可以根据身材。

五:条数多少:《四分律》说:诸比丘不知当作几条衣?佛言:应五条不应六条,应七条不应八条,应九条不应十条,乃至应十九条不应二十条。衣的条数必须是单的,五条是下衣,七条是中衣,九条以上为大衣。

六:堤数长短:五衣一长一短,七衣二长一短,大衣有三品不同: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为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为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为上品;下品二长一短,中品三长一短,上品四长一短。

七:重数多少:《四分律》说:不得细薄,大衣二重,余二衣并一重。这是用新布作的。如果使用旧布,依《十诵律》说:四重作大衣,二重作七条五条等。旧布作大衣要用四重,七衣五衣要用两重,当然这是使用牢固方面考虑的。

八:作衣方法:《四分律》说:大衣七条要割截,五条要叶。《十诵律》说:佛自教比丘施纽法,前去缘四指施,后去缘八指施纽。《比丘三千威仪经》说:三衣揲四角。割截,叶,施纽,揲四角,这些都是缝衣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在古代的印度或者现在的南传佛教国家,三衣既是僧尼的常服也是法服,基于实际需要,所以在制作上特别的讲究,现在我们穿的三衣,是仅作为法服,应讲究庄严为宜。

十九:坐具规格

僧尼在佛诞节日上殿时,除了衣袍以外,随身还要带有一块布,供拈香或拜愿时使用,这就是坐具,原来是铺在地上供僧尼打坐休息时用的,现在是拜佛时用,也叫拜具。

梵语尼师坛,汉译随坐衣,俗称坐具。《四分律》说:为身为衣为卧具故制。长佛二手,广一手半,更增广长半手。为了身体衣服,以及被褥等卧具的一干净,佛制比丘使用坐具。坐具的面积,长佛二手,一手长二尺,即四尺也,广一手半,即三尺也。如果身体高大者,长广可以各增加半手。

《十诵律》说:新者二重,故者四重。《四分戒本》说:若比丘作新坐具,当取故者一手贴新者,为坏色故。作坐具,新布二重旧布四重,这是为了坚固,因为坐在地上,容易磨擦破,作新坐具之所以要贴上一块破布,是坏色,避免贪着。

二十、滤水袋法

佛制比丘随身携带六物,其中三衣尼师坛,钵都是我们大家很熟悉的,唯有滤水袋因为很少有人用的关系,大多人都觉得陌生,滤水袋到底干什么用呢?

《四分戒本》说:若比丘知水有虫饮用者,波逸提。比丘不能饮用明知有虫的水,防护的方法就是用滤水袋。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说:欲作住处,先看水中有虫不?有者,作余井,犹自舍去。凡用水法,应清净者,如法滤水置一器中,足一日用,取上细一时作囊,令持戒悉者滤水竟,著净器中,向日谛视看,故有者,如前说。《僧祗律》说:虫太细者,三重滤囊,犹有虫者,更造井,谛视,有虫者,舍去。凡饮用水,都要通过细制的滤水袋进行过滤,直到肉眼看不见虫为止,方可饮用。

《四分律》说:作滤水袋如杓形,若三角,若作圆形,若作滤,若患细虫,听安沙囊中,滤讫,还著水中。不得无滤袋行半由旬;无者,僧伽黎角滤。作滤水袋只要能方便过滤水,可以作各种形状使用。

杀生是僧尼四根本戒之一,滤水袋法是护生的具体表现,它不仅能使我们严持不杀生戒,同时,也体现佛教的慈悲精神。

律中关于僧尼日常行事的规定还有很多,简直举不胜举,这里仅就读律所得,简单的作些介绍。戒律有止持与作持之分,,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或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条戒,只是止持部份,全面认识戒律,不仅要学习止持部分,也要学习作持部分,这样才能彻底的明确僧伽行事。

End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持正念?

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持正念?答:一、试试把左手握紧拳头,这代表紧张的身体状态。而我们的右手是张开放松的,这代表正念的能量。右手代表的正念能量可以觉察到左手的紧张,右手代表的正念能量可以包容左手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日常生活十诫

托马斯 杰弗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受儿子委托给其孙儿的一封信中,提出日常生活十诫1.今日能做的事决不要推至明日。2.自己能做的事决不要麻烦别人。3.决不要花费还未曾到手的钱。4.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说僧尼是非过恶犯无量重罪

时常会听到有些出家僧尼、在家居士或者社会人士,喜欢评论出家人的对错是非,不守规矩不持戒律等等,其实出家比丘、比丘尼都不可以说僧过恶,何况在家人呢?因为说僧过恶,就是谈论是非,造作口业,恶口妄语,同时也

寺院日常行事之朝时课诵

◎ 圣 凯寺院僧人的生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一定是非常清静而悠闲的,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令多少世人羡慕不已。但是,真正的寺院生活其实十分清苦,同时也十分有规律和节奏。僧人们闻钟而起、闻鼓而眠、闻板上殿、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起起伏伏,如何来对治它

净界法师问:师父您好!关于权法、实法的操作,弟子这边再具体问一些生活上面操作的细节。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受到业力的刺激,可能一天下来情绪起起伏伏的,有时候会烦恼。在烦恼当中当然不是那么的清醒,可能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法师答疑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

印光法师弁言

印光法师弁言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倓虚法师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

惟贤法师论人生

人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人为万物之灵,既然具有灵性,就有异于一般生物。一般生物只是吃喝睡眠,而人类,就要发挥心灵,要善用其心。恩格斯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假若忽略的话,那么洪荒时代

学诚法师:但行善业,福报不求自来

网友:弟子是生意人,看着各商家的竞争,自己又能力有限。是不是可以理解各人各有福报,还得不断进取,但争来争去又感觉好累啊。学诚法师:福报的多寡,以宿业为主因,今生的努力奋斗为辅助条件。所谓的竞争,其实也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主席!各位来宾!各位道友:圆瑛今日叨承开会欢迎,实不敢当。回忆十年前,曾来此地为筹集经费,救济祖国伤难同胞,以尽国民天职。返国后,日人指为抗日分子,遂被逮捕,饱尝铁窗风味,二十八天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处观

◎ 圣 严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后出定而观四念处,那是次第禅观。由修定得有漏慧,再以有漏慧观四念处,由观四念处发无漏慧而出三界,证解脱果,这是相当花时间的修行方法,对于一般人而言,的确难得有此因缘修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一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倓 虚倓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传人,是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辩才无碍,深

印顺法师谈财富——财富的积聚与消散

财富究竟属于谁财富,到底是属于谁的?这个看来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非常复杂。这要从三方面去说。 从先前的因缘说,那就是宿因则共,现缘或别。这是说:从以前业感而有的宿因说,大地、河山、火、水、田、园、一朵花

大安法师答疑

居士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大安法师答:除

耀智法师谈读书

读书须务本读书贵躬行读书尚悟性读书可医俗读书须勤奋读书须务本先贤有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斯可知,孝悌是立身立德、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是对长辈要承事供养;悌是对兄长要恭敬尊

《印光法师文钞》的面世

◎ 黄家章印光,陕西郃阳(今合阳)人,俗家姓赵,名绍伊。出家后,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印光是中国近现代净土宗的一代宗师,他圆寂后,被佛教缁素公许为莲宗第十三祖。史载,印光的个性刚毅,颖悟力强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拜佛的好处一、得妙色音--多拜佛、罪障消灭、相貌会转变为好,声音和身体会庄严起来。二、出言人信--拜佛若专心诚恳,培植德威,说话会得到别人自然信服和尊敬。三、处众无畏--拜佛精进

济群法师答疑

 一、两全其美,不是不可能的问: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著。因为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

元音老人浅释大愚法师“解脱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禅就是我们的日常

◎ 楼宇烈有很多人想了解佛教,特别是想了解禅宗,但对于禅宗大家又常常觉得把握不定,因为对于禅宗的许多公案大家都不知道在说什么东西,也不知道禅宗怎么样来修证,怎么样才能了脱生死,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其实

诽谤法师的现世惨报

诽谤法师的现世惨报倓虚法师  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