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济群法师:十善业道经的启示之八
2025-06-16 11:56

八、成佛的途径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所害。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离非梵行而行施故,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争。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皈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这段经文讲成佛的途径。要想成佛,先得修菩萨道,修习菩萨道的法门,便是修六度。这一部分讲六度,说明在菩萨修六度法门中,十善道的基础依然很重要。

1.布施

六度的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一种施舍。布施,也叫舍,就是舍弃。布施的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就是财富上的布施,包括吃的、穿的、用的、住的。人家缺吃少穿,我们有能力就应该布施给他,就像有此地方发生大水灾,此时我们应该把家里多余的吃的、穿的拿出来,支援灾民。如果有多余的房子,可以借给或送给没有房子的人住,这些是外财施。对一般人来说,能做到外财施,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至于内财施,那就更难了。所谓的内财,就是我们的身体。内财施,把我们的身体,乃至生命布施出去。人家要眼睛,你能不能把你的眼睛布施给他?人家要你的手,你能不能把你的手布施给他?这个内财施只有菩萨才能做得到,甚至要地上的菩萨才能做得到。对于我们一般的凡夫来说,要做到内财施是非常困难的。而外财施,我们学佛的人,甚至不学佛的人,只要有一定的慈悲心、怜悯心或同情心,只要不是很吝啬的人,多多少少都能做得到。

布施主要表达了一种慈悲心意。如果我们有很多的钱,可以用钱来布施;如果没有很多的钱,我们可以随喜,五块十块都可以布施。实际上,在现实中可以布施的途径有很多,像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用微笑,用欢喜心去对待别人,这叫欢喜布施;有的时候人家很苦恼,需要找一个人诉诉苦,你如果有耐心听他诉苦,这叫耐心布施;还有在街上排队买票,或在路上行走,人家有急事,你能让他先买或先行一步,为他提供个方便,这叫方便布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修布施。

法施,用佛法去开导他人,解脱他的人生痛苦;或传授给他人谋生的技能。法施的意义、作用、功德要比财布施更大。为什么呢?因为财施的作用是有限的,法施的作用是无限的。就像一个人有困难的时候,给他十块钱,或一百块钱,甚至一千块,一万块,即使再多的钱,也会有用完的时候。如果传授给他一项谋生的技术,他就可以终身受用了。如果我们用佛法去开导人家,使他明白因果道理,免受三途之苦,这个功德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法施比财施的作用要大。

什么是无畏施呢?无畏施就是持五戒。当我们不杀生的时候,别人就不必担心被我们杀了。我们不偷盗,别人就不必时时刻刻提防着我们。我们不邪淫,别人就不必担心我们会强暴他的妻子。我们不妄语,别人就不必害怕被我们坑蒙拐骗。我们不饮酒,别人就不怕我们会佯装酒醉地胡搅蛮缠。

我们修布施,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第一,布施能克服我们内在的悭贪和吝啬。每一个人都会有贪心,有吝啬心。对治悭贪和吝啬心的有效方法就是布施。

第二,布施可以克服我们对财物的贪着。一个肯布施的人,他对财物的贪着就会比不肯布施的人要小。如果经常修布施,久而久之,贪着心就会越来越小,越来越淡,而一个贪着非常重的人,他看什么都好,什么都舍不得。

第三,布施可以增长我们的福德。一个人的福德从哪里来?只有通过布施,种福田,才能在未来的生命里得到福德。

第四,布施可以使我们把今世的财富带到来世。由于人的生命是无常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很多人就在今生今世醉生梦死,有钱就胡花,吃喝嫖赌,样样俱全,惟恐一旦死了,自己的财富一文也带不走。不过,我今天可以告诉有钱人带走钱财的决窍,这个诀窍就是布施。布施就像做生意的人进行投资一样,会投资的人,他用钱赚钱,钱就会越赚越多。不会投资的人,一有钱就拚命地花,结果坐吃山空。会布施的人也是这样,因为一个人一生的福报是非常有限的,他这一生有多少福报,跟他前生种下的业力相关。假若不会布施,这些福报就像银行里的存款一样,用完就没有了,所以有的人前半生很富有,到后半生就穷困潦倒了。还有的人他可以活到80岁,但是由于没有福报,到40多岁就因饥饿而死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修布施,广种福田。

既然修布施有好处,我们就应该广修布施。布施如救火,刻不容缓。《大智度论》里讲了一则故事:有一大户人家失火了,火势很大,想扑是扑不灭的,在这种情况下,愚痴的人会拚命的救火,结果火没有扑灭,房屋和财产全部化为灰烬。而有智慧的人,不会急于拼命救火。他会赶快把贵重的金、银财宝搬出,至于那些不太值钱的东西烧掉就烧掉吧!把损失挽回到最小的限度之内。布施如同救火,因为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受到无常规律地支配,无常的火在不停地在烧着,无常的风在不停地在吹着。

生命无常,人的生命过了一天,就意味着向死亡靠近了一天,而且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生命随时随地都有死的可能,一口气不来,虽有家财万贯,死时还是两手空空,一分钱也带不走。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应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乘我们还健康,乘我们还有多余的财物,赶快修布施,赶快去救济穷人,赶快去孝敬父母,赶快去恭敬三宝。把这些财物尽量拿出去做好事,这样我们才能在将来获得无穷无尽的财富,才不会被冻死饿死。与此相反,那些愚痴的人,由于没有智慧,只知道自己享受,有钱就没有节制地乱花,就像有些暴发户一样,有了钱之后,就忘乎所以,不知道该怎么用了,甚至有吃一顿饭竟然挥霍了二、三十万块钱,结果是暴富暴穷。所以一个人赚钱是靠能力,靠机遇,靠福报。而一个人花钱却要凭智慧,有智慧的人才会懂得花钱。

在这部《佛说十善业道经》里,虽然讲了四摄、四无量、三十七道品,其中唯有对布施与十善业的关系介绍得最详细,可见布施在修学佛法中的重要性。经文说: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所害。这时,世尊告诉龙王说,如果有行菩萨道的人,能够通过不杀生赚来的钱修布施的话,将来招感的果报就是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也就是说他很有钱,同时寿命也很长,不会短命而死。与此相反,如果有人通过杀生来修布施,像杀鸡、杀猪、杀牛、杀羊、谋财害命等,也就是靠杀生作为职业,求得财富,然后拿出一小部分去作慈善事业。那么,有人会问,这种布施到底有没有功德呢?将来招感什么样的果报呢?

一个人不管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只要他修了布施,都是有功德的,都会招感果报的。但是,问题就出在他是通过杀生而赚来的钱修的布施,他将来招感的果报是很有钱,很富有,有可能生在一个大富大贵的人家,物质条件很丰富,但他还没有长大成人就短命而死了。所以修布施一定要在不杀生的基础上来修,这样才会不为一切怨贼所害。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靠杀生修布施,不是短命而死,也会被怨贼杀害。

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不与取,就是不偷盗,我们用合法的手段赚来的钱去修布施,将来招感的果报就是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那些强盗、土匪想抢劫我们的财富,也是办不到的。最胜无比,就是指我们将来得到的财富非常地殊胜,像吃的、穿的、住的都比别人要好,而且世间的财富悉能备集,同时还能闻到佛法,具备功德法财,即获得诸佛法藏。

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不尽人意的事情,有些人很富有,但他们的家庭并不和睦,妻子跟别人跑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他在前世虽能修布施,因为种下邪淫的因,所以才招感了这样的果报。因此,我们在修布施的同时,要远离邪淫。非梵行是邪淫,离非梵行就是不邪淫。只有这样,我们将来招感的果报,不但很富有,而且家庭很和睦。

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虚诳语,是妄语。一个人在前生用正当手段赚来的钱修布施,在今生今世不但很富有,而且名声非常好。这种人信誉特别高,跟人家做生意,人家信得过,跟人家洽谈合同,一谈就成,这就是经文上所说的: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的现代含义。

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离间语,就是挑拨是非的语言。一个人如果在过去是靠离间语赚来的钱修布施,他今世虽然很富有,但他不会有和睦的家庭,不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因为作为人生的幸福不仅仅是财富,还有家庭、人际关系、地位、良好的心境等各种东西。这各种的因缘,才构成了人生的幸福。一个光有财富或光有地位的人,或仅有一个和睦的家庭,还不足以构成完整的人生幸福。因为佛法讲的是因缘,就是说幸福由众多方面组成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在过去不离间语,也就是说没搬弄过是非,他在这个基础上修布施,在今生招感的果报就是六亲眷属和睦,志同道合,彼此间没有争吵,相处得很和谐。

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皈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粗恶语,就是粗暴的语言,像挖苦,讽剌,尖酸之类的语言,还有那些泼妇骂街式的不堪入耳的语言。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虽然非常乐善好施,但他待人的语言也十分刻薄尖酸,污秽不堪入耳,他将来招感的果报,虽然很富有,但惹人讨厌,不会受到人们尊重。一个人如果能够远离粗恶语而修布施的话,将来招感的果报就是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而且在任何群众集会的场所,大家都喜欢以他为中心,他说出来的话大家都愿意接受,没有人反对。

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无义语,就是绮语,没有意义的语言,邪知邪见的语言,或是带着染污心说出的话。像色情录音录影,武侠小说里的复仇语言,这些语言往往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烦恼。一个人如果边修布施,边说绮语,将来他尽管很有钱,但没有信誉,说出来的话没有人相信。如果远离无义语而修布施的话,情况就不同了,将来招感的果报是:不但财富很多,而且说话有信誉。言不虚设,只要话一出口,大家都会认真地听。人皆尽受,话一旦讲出来,人家就会坚决执行。能善方便,断诸疑惑,还能用很多的善巧方便,解决人们的困惑。

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一个人抱着无贪求心的动机去修布施,他将来所招感的果报当然是财富很多,虽然拥有很多财富,但他还会继续修布施,就是一切所有悉以惠舍。这样连续不断地修布施,就使他的财富一日比一日多,一世比一世多,同时也使他的生命得到了良性循环。就像现代社会里的一些老字型大小公司一样,由于信誉特别好,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跟它做生意,这家公司的生意就越做越大。信解坚固,具大威力,一个无贪求心理的人,他会对因果的道理深信不疑,他在社会上的经济实力就会越来越强,在群众中的威信就会越来越高。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一个人如果离开忿怒心而修布施的话,他会有什么好处呢?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就是他在来世招感的财富,不会被人家夺走。速自成就,无碍心智,无碍心,就是没有烦恼的心,没有挂碍心,能够很自在的一种心态,这是通过远离忿怒心修布施而招感的果报。如果带着忿怒心去修布施,将来招感的果报虽是有财富,但他的脾气不好,经常对别人发火,搞不好人际关系。诸根严好,见皆敬爱,一个人如果能够远离忿怒心去修布施,他将来就会招感有一幅庄严的相貌,人家见了都会喜欢。如果用忿怒的心态去修布施,将来招感的福报虽然很大,但相貌十分丑陋,像天龙八部里的龙王、夜叉、阿修罗、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大鹏金翅鸟之类。无论它们的福报还是能力,虽然都比人大得多,但相貌却没有人这么庄严。究其原因,就是它们在过去因地修布施的时候,带有忿怒心。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一个人如果能够离开邪倒心修布施,因修布施的关系,将来招感的果报就是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并且能够恒生正见敬信之家。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带着邪知邪见在因地修布施,像古印度的祭天、祭火外道,虽也能招感财富很多的果报,但生在邪知邪见的家庭,不能生在信仰佛法的家庭,他就没有机会听闻佛法。所以,只有信仰三宝,经过修布施,才能生生世世生在敬信之家。只有出生在信仰佛法的家庭的人,才能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不会造很多恶业,甚至还有机会出家。常不忘失大菩提心,在生生世世中,不会忘失发菩提心。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这是大士在修布施时与十善业的关系,在行十善业的基础上修布施,能得到上面讲的这些好处和利益。

一个人无论是修六度、四摄、四无量心,还是修三十七道品,都离不开十善的基础。只有这样修行,将来所招感的果报才没有缺陷,才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如果离开十善去修行,那将来所招感的果报,总是有缺陷的。像一个人在因地广修布施,种福田,但没有认真地修十善业,这样他可以招感富有的果报,家里可能有很多的电器,但这些电器三天两头就坏了。同样的电器产品,一放到他家里就坏。买来的房子,不是厕所漏水,就是房顶漏水,门窗有毛病。在他的实际生活中,总会有缺陷,不是圆满的。

2.持戒

如是,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六度的第二度是持戒。持戒在佛法里非常重要,整个佛法的修行不外乎戒定慧三学。三学又称为三无漏学,三无漏学就是三种解脱烦恼的法门或学问。在三学里边,以戒为首,戒是根本的。戒又分为出家戒和在家戒,或分为声闻戒和菩萨戒。

声闻戒是七众别解脱戒。七众指的是在家两众(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五众(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出家、在家七众所守的戒律叫别解脱戒。什么叫别解脱戒呢?就是别别解脱。我们能够遵守一分戒律,就有一分解脱;能够遵守二分戒律,就有二分解脱。持戒就是通向解脱的途径,所以称为别解脱戒。在在家戒里,优婆塞、优婆夷要遵守五戒。五戒和十善的内容大体相似,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持每一条戒,大家都要注意两点,就是每一条戒都有轻重之分,可忏悔和不可忏悔之分,犯轻罪和重罪之分。

我们对五戒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就杀戒而言,如果杀的是畜生,如牛、马、猪、羊乃至蚂蚁、蚊子之类,这种犯戒是轻罪,是可以忏悔的。所谓犯重罪,就是不可忏悔的罪行,一旦犯了就失去了在家居士的资格,这个戒体就失去了,这叫重戒。像杀人,就是杀戒里的重戒,一旦犯了,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在佛法里不通忏悔,在世间法里,不能赦免。

就盗戒而言,佛陀根据古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法而制重戒。凡是偷盗了五钱,就算是重戒,在佛法里就不能忏悔了。因为摩揭陀国的法律规定,一个人如果偷了五钱,就要判处死刑。所以佛陀规定,如果一个在家居士或出家比丘,要是偷了人家五钱,那就是犯了重罪。如果偷了五钱以下呢?或是想偷五钱而没偷成,这又属于什么样的情况呢?这属于轻罪,是可以忏悔的。忏悔的方法主要是:在佛菩萨的像前自我谴责,或跟其他人说。

邪淫,它的标准,除了法律所允许的夫妻关系,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夫妻关系外,所有两性关系都属于邪淫。邪淫也有轻重之分,想行邪淫,但没有结果,就是轻罪。想行邪淫,达到目的,就是重罪。

妄语,有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之分。一个人没有证得阿罗汉果,而他却对人家说,他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或是没有神通,而骗人家说他有神通。他说这话的目的,主要是想得到别人对他的恭敬,希望通过这种欺骗的语言得到别人的供养,这种妄语就属于大妄语。一旦犯了大妄语之后,就是重罪,不可悔。另外,还有小妄语,像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了说没有看到,没看到说看到了,这是比较轻的妄语。还有一种妄语,叫方便妄语,它的罪过就比较轻,如没有吃饭说已经吃饭了,吃饭了说没有吃饭,这种方便妄语就没有多大的过失。

饮酒,它属于一种遮戒。遮戒在原则上来说,它不属于犯罪。但饮酒戒主要是保护其他的四条戒。饮酒的本身并不是犯罪,但是一个人喝了酒之后,酒精会使他失去理智,克制不了自己,所以不喝酒主要的是保护其他的戒律。在家居士主要守的就是这五条戒。

还有一种戒,就是在家居士想要体验出家人的生活所受的戒律,这种戒律目前在南传佛教的国家非常盛行,这种戒叫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法,指的是七关戒法,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以香华曼涂身及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7、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加上斋法,不非时食,共是八条斋戒。一般在一个月里,有六天可以受八关斋戒,这六天是初八,初九,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另外,在南传佛教的国家里,也有很多的在家居士,他们不结婚,终身住在寺庙里。他们虽然没有出家,但受八关斋戒,过着跟出家人一样的生活,跟出家人一样的修行。我们这次去泰国法身寺,就有五百名八戒女,她们在寺里过着跟出家人一模一样的生活。除了多做一些事情以外,另外就是亲近三宝,跟着出家人一起学习,一起修行。这种情况下的修行生活就叫近住,就跟出家人住得很近了,生活方式也已经很接近了,仅仅是没有出家而已。

八戒跟五戒的主要区别是第三条,五戒里,夫妻生活还是允许的,而作为八戒来说,正式的夫妻生活都是不允许的。但是受戒的时间比较短,只有一天一夜,所以叫一日戒,从今天早上日出以前到明天早上日出以前。受八戒的功德特别大,佛经里讲,一个人假若能受一天的八戒,他的功德会超过终身受五戒的功德,所以受八戒的功德非常大。八关斋戒也是在家居士的戒律。

出家五众的戒律。沙弥、沙弥尼有十戒,还有比丘戒、比丘尼戒。出家五众的戒比起在家二众的戒要复杂得多。所有的戒律都是对出家五众生活的规范,它围绕着杀、盗、淫、妄这个核心。所以佛陀对出家五众的戒律规定得特别微细,而在家二众的杀、盗、淫、妄戒相应的就粗糙一些。这些都是声闻的别解脱戒。

另外还有菩萨戒。菩萨戒是汉传佛教地区很盛行的一种戒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瑜伽菩萨戒》,另一种是《梵网菩萨戒》。而汉传佛教界千百年来弘扬的基本都是《梵网菩萨戒》,但是《梵网菩萨戒》的受持,非常难行,它是地上菩萨所行持的境界。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在读,但是很少有人考虑到自身能够做到几条。与《梵网菩萨戒》相比,《瑜伽菩萨戒》的开遮就非常善巧。我们认真学习后就会发现,只要我们愿意去做,每一条都可以做到。因为《瑜伽菩萨戒》所说的开遮持犯,就是针对我们凡人,初发心的菩萨所规定的,所以我们持起来就非常容易。近代的太虚大师就提倡《瑜伽菩萨戒》,所以我也希望我们佛教界有更多的人受持瑜伽菩萨戒,学习瑜伽菩萨戒,这样才能使我们所受的戒律成为生活中的规范,而不仅仅是一种条文。

这段经文里讲的以戒庄严,当然指的是菩萨戒或在家居士的五戒、八戒。所有的戒其实都是摄在菩萨戒的范畴。如果我们能在十善道的基础上持戒,就能生一切佛法义利。可见,佛法的一切利益都是建立在持戒的基础上。如果一个人离开戒律而想修行,修止观,修禅定,这一切的修行都是不能成立的,想开智慧,也是没有门的。只有持戒的修行,才能满足大愿,就是满足我们通过修学佛法而最终成佛的这种愿望。

3.忍辱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忍辱,是六度里面的第三度。忍辱的意义是什么呢?忍辱就是指自己和别人都能得到一种安稳的修养。一个人如果没有忍辱的修养,他会使得自己和别人都处在一种不安的状态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缺乏忍辱,他的嗔恨心很重。当他的嗔恨心来的时候,就把自己烧得不行了,坐立不安了,此时此刻说出来的话或做出来的事情,都会伤害到别人。

通常我们对忍辱认识不足。有人认为,忍辱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所以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大丈夫可杀不可辱。因为有了这个观念,所以两个人一旦在街上吵起来,吵着吵着,吵到后来彼此之间就大动干戈。这都是缺乏忍辱的修养。反过来说,忍辱不是一种无能,真正具有忍辱修养的人,从他的身上会爆发出一种非常强大的人格力量。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很高的修养,他是很难做到忍辱的。而一个真正要想在事业上能够有大成就的人,他就应该具备忍辱的涵养。如果没有忍辱的涵养,他只能是匹夫之勇,不足以成就大事,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很多例证。

像我国古代的一些大人物,诸如韩信之流,就有很高的忍辱修养。据说韩信在没有得志的时候,他虽然有远大的抱负,但因家里很穷,他的抱负难以实现。韩信一天到晚总喜欢背着一把剑,有一次,在街头碰到一个无赖,这个无赖指着韩信的鼻子尖说:你神气什么?你有本事就把我砍了,没有本事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嘛,有忍辱的修养,他知道跟这种无赖是没有什么好计较的,于是就从这个无赖的胯下钻过去了。钻过去之后,韩信很坦然地站起来走了,他觉得这没有什么。后来他成为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为刘邦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由此可见,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往往跟忍辱有很大的关系。在佛教里也很讲究忍辱,像天王殿里的弥勒菩萨就有很好的忍辱涵养。他作的一首偈子说: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吐老拙,让它自干了。这样他也省力气,我也没烦恼。勉得他要把我打倒在地上,这还很麻烦,有人吐老拙,他如果往我脸上吐口水怎么办呢?让它自干了,我擦都不要擦,他有这么高的涵养。另外像寒山、拾得两位大士,他们也有关于忍辱方面的对话,大意是说世间上的人要是谤我、欺我、骂我、诽我,我该怎么办呢?我就忍他,让他,等几年再且看他。这些都是忍辱的代表,忍辱反应了一个人的修养层次而不是无能,我们在观念上要认识清楚。

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忍辱修养非常重要!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意思就是堪忍的世界。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忍辱的涵养,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好,要是没有忍辱的修养,就会生活得很难过。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忍辱,没有忍辱,修行就难以成就。譬如,我们在念佛打坐时,瞌睡来了,腿酸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哎呀,睡觉吧,今天辛苦了,明天再说吧,这样就不会再坚持修了。我们在生活中,对衣食住也需要忍辱。如对不可口的饮食,穿低档的衣服,住破旧的房子,也需要忍辱。如果没有忍辱的修养,痛苦就会随之而来。我们对大自然的气候像热呀、冷呀,也需要忍辱。我们对佛法的接受也需要有忍辱的修养,因为佛法跟我们固有的观念不一样,佛法的修行跟我们原有的习气是相冲突的。譬如,我们喜欢吃好吃的东西,喜欢穿高档的衣服,我们有种种欲望,这些欲望都希望得到满足,但佛法告诉我们,哪些欲望是合理的,哪些欲望是不合理的,此应做,此不应做。

我们要持戒,持戒就要有忍辱的基础,没能忍辱,我们持戒也持不好,所以忍辱对于学佛的人来说,显得非常的重要。我们只有在忍辱的基础上修行,将来才能得佛圆音,具众相好。为什么通过忍辱的修行才能得到佛的圆满音声呢?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忍辱的修养,他在嗔恨的心态里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子呢?这种音声肯定是不动听的。但如果在忍辱的心态里,在一种慈悲的心态里所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一定是非常悦耳的。所以说得佛圆音。所谓的具众相好,就是成佛时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要以忍辱作为基础才能修成的。

4.精进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什么叫精进呢?精进就是一种努力,就是一种奋斗。任何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都希望事业有所成就,这就需要努力,需要奋斗。一个人的成就,往往是经过百折不挠,不懈努力换来的。世间上人为的、暂时的人生幸福和快乐,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去努力,去奋斗。那么,我们要想成就成佛的事业,普度十方众生,就更要付出精进和努力。

那么,是不是说所有的努力都叫精进呢?不是的。佛法的精进有它精进的内涵,精进就是断恶修善的行为。除了断恶修善的行为以外,像社会上的人拚命地赚钱,拚命地追求权力地位,这些都不可以称为精进。甚至像有些人努力地干坏事,努力地杀生,努力地偷盗,努力地邪淫,努力地说假话,这些都不可以称为精进。

精进要在佛法的指导下,改善自我,断恶修善,这才可以称为精进。佛法所说的精进,它有一个标准,就是要在中道、不着相这两个前提下的断恶修善行为,才可以称为精进。譬如,一个人用一种掉举的心态,过分地勇猛精进,着相地精进,反而会使他的修行不相应。在佛陀住世的时候,他的弟子里有一个叫亿耳的比丘,他出家后,在修行上非常地精进,修了几个月下来,一点进展都没有,而且心里很浮躁,他觉得烦恼,就想退心做一名居士,凭着自己家庭的富有,照样可以供养三宝,培养福田。于是他就向佛陀说明情况,想回家做居士去。佛陀问他,你在家里是干什么工作的?亿耳比丘回答说,是弹琴的。佛陀问他,你弹琴时,把琴弦绷得太紧会怎么样?亿耳比丘说,这样会把琴弦弄断。佛陀接着追问说,你把琴弦放得太松驰又会怎么样呢?亿耳说,这样琴就发不出声音。这时佛陀就告诉亿耳比丘说,修行也是这样,过分地勇猛精进,会增加掉举的情绪,与修行不容易相应,而过分的放松懈怠,就会增长懈怠、放逸、昏沉、睡眠,同样跟修行不相应。所以真正的精进,是一种中道的、不着相的修行。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一个人如果能在十善业的基础上精进用功,就能破除魔怨。魔不仅仅是天魔外道的魔,还包括烦恼魔、生死魔。总之,能够障碍我们修行的一切障缘都可以称为魔。破除烦恼,破除生死,这一切都需要精进,才能入佛法藏,悟入佛法。

5.禅定

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定,就是禅定。禅定跟禅宗不一样。禅定是一种定学,禅宗是一种慧学。禅宗直接从慧入手,而禅定从定入手。禅定是佛法与外道共有的。禅定并不是佛法所特有的东西。像古印度的外道,他们也都修禅定。中国的道家,也修禅定。现在社会上练气功的人,他们也能进入禅定状态。所以禅定不是佛法所特有。禅定的特点就是专注一境,定的本身乃是对心态的一种训练。把我们的心专注在一种境界上,这就是止。止在一个境界上,久而久之,就会得定。得定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诵经,念咒,念佛,观呼息等等,都可以得到定的效果。

如果一个人有了禅定之后,他就可以引发神通。神通是在禅定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佛法的修行可以产生神通。同样,通过外道的修行也能产生神通,所以神通也是佛法与外道所共有的。像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这些外道也能修得。佛法所特有的是观、慧。譬如无常观、无我观、缘起观、空观、唯识观,这些修观的方法是佛法所特有的。佛法所说的定,是止观双修,不可偏废,修止的同时,还要修观,修观之后,才能引发智慧。一个人如果光修禅定,没有佛法的这种智慧和认识,他虽然禅定功夫很深,能定上一百年,定上一千年,但没有用的,这并不能使他解除烦恼。但是话又说回来,一切功德都是在定的基础上生起的。所以要以定庄严故,才能生念、慧、惭愧、轻安。念,是正念相续,因为有定力才能正念相续。慧,是智慧。由正定就能产生智慧,有智慧才能断除烦恼,生起轻安。轻安是身心进入一种非常轻松、和谐、快乐的状态。这是修定有成效时,直接产生的感觉。

6.般若

般若,汉译慧。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慧,就是智慧。慧是佛法的特点,也是佛法的核心。成佛,就是智慧的成就。讲修行,就是要以般若为指导,要以慧为指导。我们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进,修禅定,修般若,在这六度里面,前五度都是佛法跟世间法所共有的。一个人他不学佛法,他照样可以修禅定,照样能持戒,照样能修布施,照样能修忍辱。但是由于没有般若智慧的指导,他所修的这一切,只能得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只能成就人天福报,不足以成为解脱生死的资粮。所以从佛法的角度说六度,前五度如盲,般若如导。意思是说,前五度就像盲人一样,般若就像向导一样,要有般若这个向导,才能把五度引向佛道,才能把前五度变成成佛的资粮。

《心经》说:三世诸佛,以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诸佛的成佛,现在诸佛的成佛,将来诸佛的成佛,还有十方世界诸佛的成佛,都要依赖般若智慧,才能够成佛。假若离开了般若智慧,就不能成佛。《维摩经》里讲智度菩萨父,方便以为母,智度,就是般若。般若是佛的父母,诸佛菩萨都是依智慧产生的,离开智慧,佛菩萨就不成佛菩萨了,所以佛又叫觉者。成佛的最大特点就是成就智慧!可见,一个人学佛,从闻、思、修经教开始,就是为了树立对人生的正确认识,最终的目的是引发生命里内在的智慧,有了智慧之后,就能断除一切妄见,断除错误的认识,断除人生的一切烦恼。

End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愚人食盐的启示

◎ 达 照经云: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李炳南:糖果纸的启示

作者:戒光雪公老师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纸,看过老人讲演稿及诗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诗文的初稿全是写在日历纸或作废考卷纸的背面。而家中的纸篓,亦分装垃圾及装字纸二桶。因为字纸篓中的纸,是要用烧的。某日,一弟

李炳南:念佛 - 十善业道

执持名号,名号就是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佛的化身,佛有法、报、化三身,法身佛尽虚空遍法界,充满整个法界。报身咱不讲,化身有千千万万,化身佛不限于是人形,用在什么地方就变什么,应以何身得度者,即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嗔恨心的启示

◎ 妙 觉 快乐与痛苦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伴随着人们的一生,而快乐与痛苦的中间部分是不痛不苦的麻木状态。遗憾的是快乐总是短暂的,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痛苦麻木中度过,所以,追求永恒的涅槃解脱真乐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箭喻经》的启示

《箭喻经》的启示◎ 宽 运 据《中阿含 箭喻经》第十所载: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有一天,鬘童子午后静坐时,独自思维,心中有很多不解的疑惑,于是便起来去到佛所,行礼后于一旁坐下,即向佛说:世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的启示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

“四僧画派”的艺术启示

◎ 悟 才 在中国绘画史上,清初时期北方宫廷奉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画格为正统,江南地区却出现一批富于个性的画家,他们与北方宫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画风有很大出入,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

法师答疑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

印光法师弁言

印光法师弁言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倓虚法师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

文殊信仰中国化的启示

文殊信仰中国化的启示◎ 学 诚文殊菩萨的形象和智慧,自东汉以来传人中国,通过大乘经典传译、文殊道场兴建、本土宗派融会,以及上达帝王下摄平民的普化传播,最终形成了圆融无碍、平等不二、悲智双运的中国化文殊

惟贤法师论人生

人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人为万物之灵,既然具有灵性,就有异于一般生物。一般生物只是吃喝睡眠,而人类,就要发挥心灵,要善用其心。恩格斯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假若忽略的话,那么洪荒时代

学诚法师:但行善业,福报不求自来

网友:弟子是生意人,看着各商家的竞争,自己又能力有限。是不是可以理解各人各有福报,还得不断进取,但争来争去又感觉好累啊。学诚法师:福报的多寡,以宿业为主因,今生的努力奋斗为辅助条件。所谓的竞争,其实也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主席!各位来宾!各位道友:圆瑛今日叨承开会欢迎,实不敢当。回忆十年前,曾来此地为筹集经费,救济祖国伤难同胞,以尽国民天职。返国后,日人指为抗日分子,遂被逮捕,饱尝铁窗风味,二十八天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一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倓 虚倓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传人,是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辩才无碍,深

印顺法师谈财富——财富的积聚与消散

财富究竟属于谁财富,到底是属于谁的?这个看来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非常复杂。这要从三方面去说。 从先前的因缘说,那就是宿因则共,现缘或别。这是说:从以前业感而有的宿因说,大地、河山、火、水、田、园、一朵花

大安法师答疑

居士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大安法师答:除

耀智法师谈读书

读书须务本读书贵躬行读书尚悟性读书可医俗读书须勤奋读书须务本先贤有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斯可知,孝悌是立身立德、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是对长辈要承事供养;悌是对兄长要恭敬尊

《印光法师文钞》的面世

◎ 黄家章印光,陕西郃阳(今合阳)人,俗家姓赵,名绍伊。出家后,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印光是中国近现代净土宗的一代宗师,他圆寂后,被佛教缁素公许为莲宗第十三祖。史载,印光的个性刚毅,颖悟力强

学佛后的启示

学佛后的启示◎ 邹 相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人,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佛法能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助力于我们步入健康的正道之上。学佛十余年来,自觉受益匪浅,启示良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拜佛的好处一、得妙色音--多拜佛、罪障消灭、相貌会转变为好,声音和身体会庄严起来。二、出言人信--拜佛若专心诚恳,培植德威,说话会得到别人自然信服和尊敬。三、处众无畏--拜佛精进

济群法师答疑

 一、两全其美,不是不可能的问: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著。因为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