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济群法师:十善业道经的启示之四
2025-06-16 11:20

四、心物现象的透视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众生行为的差别,构成了这个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质的两个方面。那么,对于心和物质的现象,应该如何看待呢?人类许多痛苦,都是因为对世界不能正确地认识而造成的。由于我们对心物构成的现象世界,不能正确认识,从而产生很多错误的行为、执着、烦恼,所以造成了人生的痛苦。要想摆脱人生的痛苦,首先对世界要正确地透视,树立人生的正见。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前面说过世界是由心造成的,是由心念决定的。那么,心又是个什么东西呢?经中说:心无色。物质现象在佛教中叫色,为什么叫色呢?因为人们对物质现象的认识,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通过颜色来认识,一是通过形象来认识。颜色在佛教里叫显色,形象在佛教里叫形色。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了颜色和形像,就无法认识物质现象。就像有人问桌子是什么样子?我们首先会告诉他桌子的形状,它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其次告诉他桌子的颜色,是红的还是绿的。通过眼根认识的桌子,主要有这两个方面的特征。

物质称为色。可是心呢?它是无色的,既没有颜色,也没有体积。你们说心是什么颜色?是红色?还是绿色?有的人骂人:那个人的心真黑!其实,这话并非指人的心有黑有红,而是一种形容。心没有颜色,也没有体积,它不是一个固体,所以不可见取,心是看不到,也抓不着的。

但是虚妄诸法集起。这是佛法对心的一种特有的认识。古代的宗教、哲学说到心,往往跟灵魂联系在一起,认为心的主体是灵魂。灵魂是一个固体,印度的宗教叫作我,就是神我;西方的宗教、哲学里称为灵魂。世界上的万物都可以变化,但是灵魂、神我却是不会变化的。而佛法认为,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佛陀在这次法会上告诉我们,但是虚妄,诸法集起,心是虚妄的。虚妄,指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从佛法的智慧来透视,都属于虚妄,因为是妄想构成的。所以,世界是妄想的产物。

佛法所说的妄想,跟平常人们所理解的妄想不太一样。平常人们所说的妄想,一般是指不切合实际的,不可行的想法。佛法认为,凡是不能够认识真实的、通达真实的想法,跟真理不相符合的想法,都称为妄想。这个世界是妄想的世界,因为众生的妄想千差万别,所以才造出千差万别的世界。

人类在接触虚妄世界时,产生虚妄的认识。有情的六根,面对六尘,六根就像摄像机一样,把六尘境界摄入到思维中。一个人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的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心态,构成了思维。思维是什么样的东西呢?思维,其实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思维往往取决于经验,是经验的积累,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经验,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

在《楞严经》里,把心叫做前尘影相,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什么叫前尘影相呢?就是六根认识六尘之后,六尘落下的影子,就构成了我们的经验,再由经验构成了思维。人的经验也会散失。人的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有情生命的延续就像流水一样,一条河的水在流的过程中,会把很多小河的水容纳进来,从而使河水量越来越多。但是,河水在流淌的过程中,又会从其他的地方消失,或因太阳的爆晒而蒸发。同样,生命之河在延续的过程中,随着自身的观念,会扬弃很多东西。假若观念正确的话,会扬弃很多不好的东西,而接收很多好的东西,这样就会使自己的生命得到转依,人格得到提升。假若观念错误,就会扬弃很多好的东西,接收很多不好的东西,这样就会使人格越来越堕落,最后甚至成为蚂蚁、蚊子、苍蝇。所以,生命的可塑性很强,它完全靠我们去塑造,不是固定不变。

一个人学习了佛法之后,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扬弃错误的想法,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生命自然得到净化。相反,如果不学佛法,在错误的观念指导下,干种种坏事,生命就会越来越堕落。所以说,生命是诸法集起,是缘起的,是因缘所生的,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无始无终的相似相续,所以毕竟无主,无我我所,没有一个主宰。你说生命是什么样子啊?没有一定的。一个人在没有学佛之前,他也可能是一个坏人,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可是,有一天他的念头一转过来,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啦,从此成为一个大好人,变成一个大善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快乐的时候和痛苦的时候,好像不是一个人。当一个人由坏人转变成好人的时候,往往也是判若两人,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他自己也觉得原来的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一个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坏的时候也是不一样的。当心情好的时候,他会想我那时怎么会心情那么的不好啊?那个时候的你又跑到哪里去了呢?所以,生命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但也不是捉摸不定的,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生命是有缘起的,就看我们怎么样去塑造它,怎样去培养它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地生活,那他就会给他的心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他就会活在一个很平静的心态中。反之,如果一天到晚攀缘、妄想、执着,想通过念几句阿弥陀佛使心态得到平静,那是不可能的,那是在做梦!

所以,想拥有一种良好的心境,就得修行,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面对六尘境界。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观照人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心不是固定的东西,但它也不是不可以把握的。心是可以把握的,就看你创造一种什么样的因缘。所以说毕竟无主,心是没有主宰的。无我我所,这个我是哲学术语,不是一般所说的我,它的意思是常、一、主宰不变的意思。常,是永恒的;一,是孤立的;主宰,是自由的支配一切。这三方面的涵义就是我。其实,心态并不是这样,心态不是孤立的,心态不能离开条件,不能离开经验。离开了经验,思维将是一片空白。

心态的无常变化,说明这不是常一不变的,所以说无主、无我、无我所。无我,是佛法的特色。佛法与外道最大的区别是无我。外道认为有我,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叫大我,天神、上帝是大我,它主宰着整个宇宙。一方面叫小我,是人的灵魂,它主宰着人生。大我又叫神我。佛法用缘起的智慧去观照宇宙人生,发现了既没有什么神在主宰着宇宙,也没有什么灵魂在主宰著有情的生命,所以佛教讲毕竟无主、无我、无我所。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现在再来看看物质世界,对物质世界应该如何去看待呢?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虽各随业,所现不同。每一个众生由于业力不同,思想境界不同,所认识的世界以及生命存在的状态,也都不一样。但实于中无有作者,就是没有一个创始者,没有一个能够主宰生命的、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所以说一切法,都是不思议的。就是说,一切法都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通常人们想像一切都是实在的,都有一个实在体,这种实在感在人类的生命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执着,像原始人起初不知道做梦是假的,认为做梦也是真的。又像智力没有开发的小孩,看到镜子里的影像,会把它当成是真的。现在的人虽然知道镜子里的影像和梦中的景象不是真实的,但是会把眼前所见的一切如桌子、房子以及地位、财产等等看成是实实在在的。总的来说,人类把世界看得很实在,因为看成是实在的,就会去执着,对世间的一切名利、地位、得失等都很在乎。因为把世间看得很实在,就想到永恒。古代很多帝王就追求长生不老。现在生活得比较好的人,也会拼命地追求健康长寿,并且希望事业永恒,希望人际关系永恒。对这种永恒的认识,跟客观事实真相恰恰相违背。所以在佛教讲的三苦中,有一种行苦,是无常带来的痛苦。无常本来不是苦,无常是宇宙人生的规律,它本来不足以构成痛苦。对一个圣者来说,行苦是不成苦的。但是,凡夫众生对世界不能够正确认识,因为把一切都看成是永恒的,所以,当无常到来的时候,痛苦跟着也就来了,这是一种事与愿违带来的痛苦。

《心经》说五蕴皆空,就是要破除人们实有的执着。学佛者要意识到人类认识的缺陷,不要随着自己的感官、感觉去认识世界。所以一切法不可思议,不可以用我们的妄执,不能过分地相信我们自己的妄想,要认识到自性如幻。自性,是一种实在体,是永恒,永恒的实在体是不存在的。

End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愚人食盐的启示

◎ 达 照经云: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李炳南:糖果纸的启示

作者:戒光雪公老师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纸,看过老人讲演稿及诗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诗文的初稿全是写在日历纸或作废考卷纸的背面。而家中的纸篓,亦分装垃圾及装字纸二桶。因为字纸篓中的纸,是要用烧的。某日,一弟

李炳南:念佛 - 十善业道

执持名号,名号就是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佛的化身,佛有法、报、化三身,法身佛尽虚空遍法界,充满整个法界。报身咱不讲,化身有千千万万,化身佛不限于是人形,用在什么地方就变什么,应以何身得度者,即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嗔恨心的启示

◎ 妙 觉 快乐与痛苦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伴随着人们的一生,而快乐与痛苦的中间部分是不痛不苦的麻木状态。遗憾的是快乐总是短暂的,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痛苦麻木中度过,所以,追求永恒的涅槃解脱真乐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箭喻经》的启示

《箭喻经》的启示◎ 宽 运 据《中阿含 箭喻经》第十所载: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有一天,鬘童子午后静坐时,独自思维,心中有很多不解的疑惑,于是便起来去到佛所,行礼后于一旁坐下,即向佛说:世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的启示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

“四僧画派”的艺术启示

◎ 悟 才 在中国绘画史上,清初时期北方宫廷奉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画格为正统,江南地区却出现一批富于个性的画家,他们与北方宫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画风有很大出入,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

法师答疑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

印光法师弁言

印光法师弁言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倓虚法师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

文殊信仰中国化的启示

文殊信仰中国化的启示◎ 学 诚文殊菩萨的形象和智慧,自东汉以来传人中国,通过大乘经典传译、文殊道场兴建、本土宗派融会,以及上达帝王下摄平民的普化传播,最终形成了圆融无碍、平等不二、悲智双运的中国化文殊

惟贤法师论人生

人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人为万物之灵,既然具有灵性,就有异于一般生物。一般生物只是吃喝睡眠,而人类,就要发挥心灵,要善用其心。恩格斯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假若忽略的话,那么洪荒时代

学诚法师:但行善业,福报不求自来

网友:弟子是生意人,看着各商家的竞争,自己又能力有限。是不是可以理解各人各有福报,还得不断进取,但争来争去又感觉好累啊。学诚法师:福报的多寡,以宿业为主因,今生的努力奋斗为辅助条件。所谓的竞争,其实也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主席!各位来宾!各位道友:圆瑛今日叨承开会欢迎,实不敢当。回忆十年前,曾来此地为筹集经费,救济祖国伤难同胞,以尽国民天职。返国后,日人指为抗日分子,遂被逮捕,饱尝铁窗风味,二十八天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一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倓 虚倓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传人,是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辩才无碍,深

印顺法师谈财富——财富的积聚与消散

财富究竟属于谁财富,到底是属于谁的?这个看来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非常复杂。这要从三方面去说。 从先前的因缘说,那就是宿因则共,现缘或别。这是说:从以前业感而有的宿因说,大地、河山、火、水、田、园、一朵花

大安法师答疑

居士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大安法师答:除

耀智法师谈读书

读书须务本读书贵躬行读书尚悟性读书可医俗读书须勤奋读书须务本先贤有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斯可知,孝悌是立身立德、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是对长辈要承事供养;悌是对兄长要恭敬尊

《印光法师文钞》的面世

◎ 黄家章印光,陕西郃阳(今合阳)人,俗家姓赵,名绍伊。出家后,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印光是中国近现代净土宗的一代宗师,他圆寂后,被佛教缁素公许为莲宗第十三祖。史载,印光的个性刚毅,颖悟力强

学佛后的启示

学佛后的启示◎ 邹 相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人,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佛法能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助力于我们步入健康的正道之上。学佛十余年来,自觉受益匪浅,启示良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拜佛的好处一、得妙色音--多拜佛、罪障消灭、相貌会转变为好,声音和身体会庄严起来。二、出言人信--拜佛若专心诚恳,培植德威,说话会得到别人自然信服和尊敬。三、处众无畏--拜佛精进

济群法师答疑

 一、两全其美,不是不可能的问: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著。因为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