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济群法师: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自在的人生
2025-06-16 09:45

解脱自在的人生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以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有情因为对有的认识不足,总是在有所得的心态下生活,对于世间一切都能生起执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执著财富、地位、情感、家庭,会执著生存环境、人际关系,会执著自身见解、技能长处,等等。由于执著,又对这一切产生强烈的占有欲。希求而无法得到,便给人生带来种种烦恼。

《心经》在短短的二百多字中,从“照见五蕴皆空”到“无苦集灭道”,都是针对凡夫对有的错误认识及执著,揭示存在现象是无自性空,是因缘的假相。其目的,就是要我们放弃对妄境和妄想的执著,超越能所二元对立的世界,从妄流的相续中走出,安住于无所得的空性中。如此,才能像《金刚经》所说的那样,“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说认识到妄境空之后,于妄境不起虚妄分别,不起执著。那么,这颗能认识的心是否实在呢?其实,心也是缘起的。比如眼识的活动,须依赖眼睛、色尘、光线、空间、种子、俱有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这九个条件。此外,耳识、鼻识等其它一切精神活动也是同样,都是缘起的。当我们认识到妄境无自性空,远离妄执,心无所得,随即妄心亦不生起,所谓境寂心空,无智无得。当妄心、妄境、妄执息灭后,所显现的,正是明空不二的般若智慧。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菩提萨埵是梵语,为菩萨的全称。唐译“觉有情”,具有觉悟、或令他有情觉悟的内涵。有情以情爱为中心,对世间一切都想占为己有,想使与我有关的一切都从属于我,想在我所的无限扩大中实现自我价值。却不知,我所涉及得愈多,自我所受的牵制愈甚。而对于觉悟者来说,则能以般若观照人生,无我亦无我所,从而超越世间名利,心无牵挂。

唐朝时,有位名叫懒残的禅者,修行造诣极高,遐尔闻名。一日,皇上委派使者请他进宫。使者到来时,禅师正在山中烧烤芋头。待使者宣读圣旨后,禅师却充耳不闻。时值隆冬,禅师衣着单薄,冻得清涕直流。使者见状,劝禅师擦去鼻涕。不料禅师却说:“我没有工夫给俗人揩鼻涕。”因为在禅师的境界中,早已超越这些分别,潇洒自在,无拘无束。他的诗,正是这种生活、这种心境的真实写照: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

山云当幕,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奉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水月无形,我常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

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

禅者隐居山林,面对青山绿水,唯有一瓶一钵,了无牵挂。对于他们来说,生死都已不成问题,还有什么值得操心,值得牵挂呢?

佛陀时代,有位跋提王子和两位同参法友在山林中参禅打坐。一天,三人情不自禁地喊着:“快乐呵!快乐呵!”佛陀听后就问:“什么使你们这么快乐呢?”跋提王子说:“想我当初在王宫时,日夜为事务操劳,常年累月,不得悠闲,还要耽心自家性命安全。虽住于奢华舒适的王宫,吃着山珍海味,穿着绫罗锦缎,更有卫兵时时保卫身边,但我总感到恐惧不安,吃不香,睡不好。现在出家参禅,内心不再有任何负担,每天都在法喜中度过,无论走到哪里,都觉得舒心自在,所以,不禁从内心深处涌出欢呼之声。”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有情被执著所缚,拥有什么,就会牵挂什么。若是拥有财富,就害怕别人惦记他的财富;拥有地位,就害怕别人嫉妒他的权位;拥有娇妻,就害怕被别人窥视他的家庭。即使只是穿上一贵重件新衣,也害怕弄脏了,小心翼翼地不敢乱动。总之,只要执著于自己拥有的,就会因为这种执著而害怕失去,终日处于恐怖中。

觉者透彻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不再有任何恐怖。即使世人最为恐惧的死亡,禅者同样能从容面对,视死如归。在佛教史上,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如唐朝的德普禅师,临终前将所有门徒召齐,询问大家:“我死后你们准备如何行事?”弟子们立刻表示:“我们会以丰盛果物祭拜,以各种挽联追思。”禅师说:“可惜我死后看不到这些祭拜场面,不如趁现在提前举行这些仪式,让我开心而后死,岂不更好?”弟子们听得面面相觑,却又不敢违抗师命,于是布置灵堂,撰写祭文,举行了隆重的祭拜仪式。禅师看得十分开心,对众弟子嘉奖一番,悠悠坐化。

性空禅师的离世方式也很奇特。禅师临终前留下一诗:“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火,二省开矿。撒手便行,不妨畅快。谁是知音?船子和尚。”然后,令门人弟子为其造好木盆并扛到江边。在众弟子的欢送下,禅师坐上木盆,吹着横笛随波而去。这个木盆的特别之处,是盆底留有小洞。于是乎,禅师就伴随着悠悠笛声,渐渐沉入水中,了无痕迹。与性空禅师同样采取水葬的,还有船子和尚。所以禅师在诗中说:“谁是知音,船子和尚。”关于船子和尚,性空禅师还有诗言:“船子当年返故乡,没踪迹处妙难量。真风遍寄知音者,铁笛横吹作散场。”

禅师们面对死亡尚且如此从容,就更不会介意荣辱了。日本有位白隐禅师,德高望重。他有个开布店的信徒,其女儿和一青年相恋,还未出嫁就怀有身孕。其父怒极,逼问女儿原委。女儿生怕说出真相后男友会被父亲打死,想到父亲平素最敬重白隐禅师,故将责任全部推于禅师。父亲信以为真,不分青红皂白就将禅师痛打一顿。禅师也不加辩解。待孩子出生后,他们便将这个私生子扔给禅师。白隐禅师又像保姆一样,四处乞讨乳汁喂养孩子,受尽辱骂与耻笑,禅师还是不加辩解。许多年后,当年远走他乡的孩子生父得知事情经过,就站出来说明了真相。全家人深感愧疚,一起去向禅师道歉。白隐禅师并不觉得受了多少委屈,依然不加辩解,就将孩子还给他们。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颠倒梦想,就是错误、与事实不符的想法。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表达,便是“妄想”。妄想一词本渊源于佛教,后在社会广泛流传,内涵也出现了变化。通常,人们会将一些不切实际、难以实现的想法斥为妄想。但从佛教角度来看,这些固然是妄想,但即使是那些切合实际且可能实现的愿望,假如与真理不相应,也属于妄想范畴。

依佛法智慧来看,在证得诸法实相之前,人们都是生活于妄想中。妄想的产生,是以无明为根源,欲望为动力,执著为助缘。十二因缘中的无明缘行,就说明人类行为的思想基础是无明,即生命的迷惑状态。在此状态下出现的想法,都属妄想之列。

人们生存在这个世间,因欲望驱使,就会引发与之相应的种种想法。当我们感到寒冷时,就想找衣服穿;感到饥饿时,就想找东西吃;觉得孤独寂寞,就想结婚成家;觉得闲来无聊,才会追求各种娱乐;觉得精神贫乏,才会追求艺术;觉得人生苦短,才会信仰宗教。总之,人类有什么欲望,就会有什么妄想。有什么妄想,世界就会出现什么现象。

此外,执著也是妄想的重要助缘。就像孩子在干柴上玩火,正好刮起一阵大风,火借风势熊熊燃烧,不幸将家中房子也烧得一干二净。孩子点火有如无明,干柴、房屋有如欲望,大风有如执著。欲望之火因无明而燃烧,因大风而猛烈。由欲望导致的妄想,也是随执著而不断增强。执著有多深,妄想就有多大。

因关注内容的不同,每个人的妄想又会出现不同倾向。比如女性关注服饰,就会留心社会上各种流行趋势,比较自己穿些什么才得体漂亮,还会设法赚钱购买时装。因为对服饰的关注,就会使之在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这些外在包装而忽略生命的内在。也有些人关注家庭,终日为全家生计奔波,为儿女成长操心,更要调和家庭各个成员的意见分歧。难怪有许多信众都反映说,打坐念佛无法专心。如果每天纠缠在这些事务中,带着这些牵挂来到座上,又怎么可能静下心来呢?

此外,关注科学的人,会有科学的妄想;关注艺术的人,就会有艺术的妄想;关注爱情的人,会有爱情的妄想;关注权力的人,会有权力的妄想;关注生命终极问题的人,会有哲学、宗教的妄想。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关注范围,也有自己的妄想倾向。

妄想,使我们生活在无明构造的世界中,无法透彻宇宙人生的真实。佛教的唯识宗,将世界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一是遍计执性,是主观的错觉状态;二是依他起性,是因缘显现的假相;三是圆成实性,是世界的如实相。凡夫由于无明,纠缠于遍计执,无法透彻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所以说,人类无法正确认识世界的关键,就在于认识本身。若以妄心观察世界,就像我们带着变色眼镜,所见自然是妄境,不是世间真实。

妄想,又使有情在生命旅途疲于奔命。在自然界,鸡为一把米而奋斗;蜜蜂为一巢蜜而奋斗。在社会上,学生为升学而奋斗;商人为经营而奋斗;学者为职称而奋斗。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身妄想而奋斗。妄想越大,奋斗得就越投入,越艰难。甚至在临终时还不能放下,正所谓“天久地久有尽时,妄想绵绵无绝期”。

妄想,也给人们带来种种烦恼。有些人总是沉溺于回忆和期盼中,因而无法面对现实。有些人总是高估自身能力,因而常感怀才不遇。有些人整天想着经营算计,因而吃不香、睡不好。有些人向往奢华生活,却可望而不可即,痛苦不堪。沉溺于妄想,还会使人精神涣散,无所事事。不必说妄想无法达成,即使现有的生活,也会受到极大干扰。

由此可见,妄想将导致人生的各种过患。因此,《心经》告诫我们要远离颠倒梦想。当然,远离并非易事。许多人开始打坐时,总感到妄想不绝如缕,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更让人苦恼的是,越是克制,妄想越是活动频繁,此起彼伏。怎么办呢?《心经》阐述的对治之道,就是从照见五蕴皆空,到认识一切诸法皆如梦幻泡影,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无智亦无得,心无挂碍,妄想自然无从生起。正像苍雪禅师所说的那样:“南台静坐一炉香,竟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凡人妄想纷飞,必须通过修观、念佛、诵咒进行对治。而对于透彻诸法真相的禅者来说,世间并不存在使他们执著爱恋的境界,如是,妄想自然不生。

“究竟涅槃”:涅槃为梵语,意译作灭,寂灭,灭度。灭,是灭除烦恼,灭除牵挂,灭除恐怖,灭除颠倒妄想,灭除对拥有的执著。只有这样,才能超越生死,证得涅槃。涅槃,又是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中论·观涅槃品》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从世间与涅槃二者的幻相边,似乎有生灭与寂灭之分。然而,生死的当下就是毕竟空,就是寂灭涅槃。所以说,涅槃并没有离开世间,当于世间生死相中证得。

那么,涅槃也同于世间相的生灭、有无吗?非也。《中论·观涅槃品》说:“有尚非涅槃,何况于无耶?涅槃无有有,何处当有无。”也就是说,涅槃是非有非无的,不可以世间相对的有无去认识。《中论》又说:“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进一步说明:涅槃的实质是空性,是烦恼的寂灭状态。不生不灭,非有非无。

End

顺其自然可得自在之心

◎ 墨 墨有人问洞山禅师:我们如何躲避寒暑?禅师回答:何不向无寒暑处避?这人又问:什么地方才是无寒暑处?禅师答: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阇黎:梵语音译,指高僧。)其实,禅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寒冷

清明的智慧,是烦恼暗宅中的明灯

郭海东一天早上,佛陀与弟子们前往毗舍离城,途中经过犁越河畔时,发现有一艘渔船捕到一条大鱼,数百名渔民费尽力气才将大鱼拉上岸来。但是当大家看到鱼后,不禁目瞪口呆--这条鱼身上,竟然长了上百个头,有的像驴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禅悟人生

【一】禅师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求道者答,当然是金子啊!禅师笑曰,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其实,换个心境,或许你会得到解脱!有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淡泊人生

淡泊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的解释是:不追求名利,如:淡泊名利、淡泊明志等。《东观汉记郑钧传》载曰:好黄老,淡泊无欲,清静自守。这就是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淡泊无欲,清静无为。宋代诗人秦观在《送蔡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

◎ 圣 严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善于处理的人,举重若轻;不善于处理的人,举轻若重。所谓善于处理,就是能够掌握当前所遇到的难题、关卡,了解它的严重性究竟到了什么程度?这难题、关卡涵盖了金钱的损失、名誉的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人生虽是借宿,但也要好好把握

本性法师稍早前,经济不发达,旅店不多。许多人出行,夜幕降临,多借宿人家。僧侣,更是如此。借宿,我们自然会想到:此处非久留,只是借住,不是自己的,时时处处要谨慎小心对待,一声再见后也许永远不会再见。凡尘

自在于生死

◎ 谈锡永去年我游落基山,在山脚小镇一家专卖化石的小店中,亲眼看到一亿九千万年以前,也即是侏罗纪时代生命死亡的恐惧。我把这块海虾化石买回来,在石上题了四个字:沧海留痕。这片化石应该即是认识死亡的最好教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净界法师【观性元真: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我们要知道,今生所出现的假相,是事出必有因,跟过去有关的,知道就好,把它要放下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笨拙才是大智慧

◎ 星 云一个人不聪明,动作迟钝,反应慢半拍,就会被人讥为笨拙。但有的人故意表现自己笨拙,所以老人家自称老拙,高僧大德自称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谦。其实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智慧。一、大智若愚是拙:有的人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会同意的。似乎,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是,如果日子过得只是平平静静、幸幸福福地,他又会觉得无聊,希望有些刺激。你不否认吧?除非他是

人生的至静是一种智慧

◎ 弘 恩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人生八后悔

逢师不学去后悔:  善知识难遇难求,良师给予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一句真实话,就足够终生受用,象善财童子不辞艰苦去五十三参,赵州禅师活到八十岁还行脚参访,都是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果遇到了人天师范,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隐忍的智慧

冬天,是一个隐忍的季节,她睿智而理性的为人们演绎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内涵,她将热情埋藏的至深,只为迎来下一个季节的盎然春意。隐忍的冬季的也带给了人们对忍的思考,有人认为忍字心头一把刀,其

智慧地生活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人人都有自我身体、思想、财产、名誉、地位等等。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替他人着想,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字被过分强调,就会变成诅咒。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幸福人生的秘诀:好事皆赞叹,善缘皆随喜

我们要对治嫉妒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嫉妒,还有嫉妒的根源在哪里。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嫉妒二字都用女字旁?这是中国古人造字的智慧,因为他们发现,嫉妒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最明显的,一般来说都是女性,并不是说男人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

曾国藩: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咸丰八年,曾国藩给国荃的信中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曾国藩在这里指出了普通人的两

随缘自在

◎ 庞玉梅 人们常提起随缘,我对随缘的理解是随遇而安,不论遇到什么人或事,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若事事加以计较,总会显得很琐碎而没有意义。 随缘自在的人生一定是有主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黄念祖:《心经》讲解_黄念祖讲心经

一、《心经》要义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

黄念祖: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黄念祖老居士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一、心经两种形式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

刘素云:人生的命运可以转变

「听经十几载,改变我人生」。我就是衷心的要告诉大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生的命运可以转变。谁来转变?你自己来转变。怎么转变?听经闻法。因为我这个路是这么走过来的,成功了,所以我把我这个成功的经验告诉

刘素云:怎么样才能得到解脱,才能得到自在?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万境归心一真道,如悟一心破尘劳」,上下二句话都没离开这个心,所以今天这堂课中心的就讲这个心,依题解义不难看出,是不是?这个心就是我们这节课讲的重点。关于这个心,咱们先从浅的地方说,这

刘素云:刘素云居士的姐姐预知时至自在往生

我们今天早晨看到刘素云传给我的一封短信,她姐姐往生了,预知时至,时间一分一秒都不差,走的那麽自在、那麽潇洒,往生前几分钟还说说笑笑,说走就走,上品上生啊!不是凡人,极乐世界菩萨到这来给我们表演的、给我

刘素云:人生酬业,就这四个字是我们来到人生的目的

我们也时常面对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悟?因为我们是凡夫。菩萨高明就高明在这里,菩萨悟,我们不悟,菩萨悟了之后帮助我们悟,告诉我们人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四个字「人生酬业」,就这四个字是我们来到人生的目的。

南怀瑾: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机

一、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是宇宙正负能量之和为零法则导致的铁律,同理,收获越多,福分就会越少。二、心灵越丑痛苦越多这是宇宙因果机制的反映,意思是说,若某个人一生烦恼多、痛苦多,就证明此人心灵丑陋。三、结构

没有一番静气,人生就过得很忐忑

弘恩法师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人生

◎ 季羡林在一个《人生漫谈》的专栏中,首先谈一谈人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未可厚非的。而且我认为,对于我来说,这个题目也并不难写。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在人生中已经滚了八十多个春秋了。一天天面对人生,时时

做事要心甘情愿,才会开智慧

◎ 广 钦★有什么不知道的,应该问师父或师兄,不要怕丢面子而自己擅做主张。★只知道吃而不知道修行,吃多了就难消化。★今天我们出家是要修行,了脱生死,不是来享受。修苦行就是磨练我们的身心,能够使我们没有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李炳南答:有人李炳南答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

问:有人问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慧香)李炳南答:人生是正报身之生命延续,宇宙是报身寄托之土,观是对此存有一种感想。若能知众生为何而来,来作何事,得何结果,有何目的,彻底清楚,有正觉悟,即是宇宙人生观

以无我的智慧观察正报身心

净界法师就着我们正报的身心来观察,在正报的身心当中,先观察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色身是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构成的。地水火风的体性,地大是坚性的,水大是湿性的,火大是热性的,风大是动性的。那么坚、湿、热、动这四

心无挂碍 得大自在

有一个人搭船去英国,途中忽遇风暴,全船的人都惊惶失措,他看到一位老太太非常平静地在祈祷,神情安详而又幸福。等风浪过去,全船脱离险境,这人好奇地跑过去问老太太:你怎么一点都不怕呢?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