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你们讲:不论你是拜佛也好,念佛也好,礼忏也好,诵经也好,就是要把自己的脾气改了。有脾气的人就是苦,没有脾气的人就是快乐。有脾气的人就有烦恼,没有脾气的人就常常欢喜。这个脾气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好像人
 
是菩萨就不能心灰意冷◎ 达真堪布什么叫佛?是从无明沉睡中觉醒、彻底通达了真实智慧的觉悟者。菩萨则是净除了二障,并在精通诸等智慧与功德的遍智以及他利方面具有勇猛的胆识。勇猛的胆识是指菩萨具有度化众生的愿
 
◎ 无 闻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听讲的人都挤得水泄不通。于是,信徒间有人提议,建一座比较宽敞的讲堂。其中,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50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说明是捐助盖讲
 
走过山穷水尽,终会柳暗花明。当你看淡了很多无谓的东西,才会发现接下来有更好的在等着你。人生处处有磨难,活着就是一种修行。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看淡就好。01看淡得失有起有伏是人生,有
 
真正要救你的人只有一个人,就是你自己。读经会也好,这些宫观也好,这些仙人祖师也好,这些我们看到的法相法器也好,是在你有了正学之后帮你过河的工具一、把道纳入自己的生命中人不修道,太可惜了。就像虚皇天尊在
 
热闹往往是短暂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能陶醉在热闹和繁华里。热闹过后,还必须把身心回到平静而简单的生活中,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回到简单。单纯而自然的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因为简单的思想和生活,最需要的是知足
 
弟子跟着师父进城化缘,进城后车水马龙,弟子说:“师父,今天我们肯定能化到不少东西。”师父不语。弟子刚说完,有人狠狠地从店内扔出一个玻璃酒瓶,碎了一地。师父驻足,弯腰捡拾玻璃碎片。弟子不解问道:“多管闲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出家6年,知诸佛誓愿弥深。2003年
 
问:昔有某居士问,皈依佛后不堕地狱,舍身后不堕耶?抑永劫不堕耶?并问,近来上海等地皈依者,半属操业不规青楼之女子。当时虽稍有愧悔之念,过后仍守故业造罪。使皈依后永劫不堕地狱,则二元四角之香金,孰甘吝惜
 
问:我师承中观持六字大明咒行门,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师父传给他的是观音法,但曾经碰到一个莲友,切磋佛法时,这个莲友说是念佛法门,他认为,我既然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应该杂修、杂行,否则一事无
 
为什么心静不下来,坐的时间就不长呢?答:那是当然的啊!叫你降伏其心,你心静不下来怎么坐得长?坐在那边就一直乱乱动、乱乱动,怎么坐得长,一定坐不长的嘛。
 
智海法师答:谛听与摄心,自己要摸索。最初念佛就是要集中注意力,这样,是会有些紧张,能所念三轮不空,就是容易紧张。开头觉得不自然,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自然地念,久而久之就会发现,是心念佛是佛念心,心佛
 
慈法法师答:这不是道理。这个香炉是热的,这个东西是凉的,那你说我拿着这个东西是凉的那是什么道理?我拿着这个是热的是什么道理?你给我讲一讲?香它本身热,我碰到就热了,这个东西是凉的,我碰到就凉了。你说的
 
有师兄一直为家里的各种事情而担心,放不下。请看师父的开示:《般舟经》中提到阴境,到底什么是阴境?如果不破阴境是否就不能证三昧?慈法法师答:色、受、想、行、识,我们称为五阴。五阴、五蕴翻译方法有异。色、
 
慈法法师答:法性海中无因无果,自性真实无得无失。而因果是俗谛所摄,表相所显,皆是无常性所现。所以说我们念佛以正念力可以令因果得以自在力中运用,以自在力来看因果,世间因果,实是无常相,不相信也是无常相。
 
问:行般舟时,脚疼得厉害,但一想到立一念,一念佛脚就不疼了,这是不是在靠倒佛或缘佛时把因果转掉了?慈法法师答:法性海中无因无果,自性真实无得无失。而因果是俗谛所摄,表相所显,皆是无常性所现。所以说我们
 
问:师父好!参话头时,能够有一段时间停留在不去思维的类似于不明白的状态中,但是这种疑的力量却十分微弱,不知道该怎么样能够使疑有力度?感恩师父!明贤法师答:疑不需要力度,力度太大了,就疑不下去了。力度太
 
有一种错误的说法:你年纪轻体力强,应该研究教理;如果你年纪大了,好好念佛得了,不要搞那么复杂。但是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难道佛陀临灭度时,他把清净庄严的传承放在语言文字的这些
 
又须只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大即小之,不思议法。这个即浅即深,即大即小是什么意思呢?你念一次十念记数法也行。这一天念10万遍佛号,噢,这一天念10万遍很难。念上很多很多的佛号都是用这种方法,也
 
【问:此愿既以信心为本,未审何等心相为疑心,如何去除?】此愿就是指第十八愿。第十八愿的因愿文,有三心与十念,所以修学第十八愿的法门,就是以三心、十念共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实报土的修因。三心就是至心、信
 
问:多诵楞严经,佛法就不灭了吗?智随法师答:《楞严经》是禅宗正依经典,以自力修行为根本,其修学过程有五十种阴魔。为防修行被邪魔外道干扰,而特说楞严咒,求神咒加持。楞严咒比较长,超过《阿弥陀经》,称为咒
 
问:依《大空经》中的开示,比丘应当远离群聚,寂静独处,比较容易成就道业。那么,大众共修是否就不容易得力?又,比丘尼是否适合离群独处自修呢?帕奥禅师答:有三种独住,即:身独住、心独住与寂静独住)。如果你
 
问:讲经说法,做种种功德,都不能往生西方。那么就不要到外面宏扬佛法了,这样难道不是闭门造车吗?李炳南答:说话不要如此偏激,一个法门,一种修法,种瓜不能得豆啊!净土法门的正因只在念佛,其他如讲经等种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