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决定生与去
2024-11-20 12:41

◎ 大 安

问:请开示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含义。

大安法师答:这是天衣义怀禅师所说。义怀禅师于宗门开悟后,常修净土,并以念佛法门劝人修持。一日,问诸学人:若言舍秽土、取净土,厌此土、欣彼土,则是取舍之情,众生妄想于宗门所不许;若言无净土,则又违背佛语。修净土者,当如何修?诸学人无言以对。天衣义怀禅师即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又如: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禅师的这段开示将念佛的理与事作了透彻而圆融的阐述。生则决定生是从事相上说,行人只要信愿持名,一定能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往生净土。去则实不去则是从理上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不出吾人介尔一念之外,真如妙心清净本然,无有去来之相。一心具二门,由心生灭门故,有往生之相;由心真如门故,不来不去,实无去者。无生而生,生而无生,理事双备,绝待圆融。诚如省庵大师临终示偈: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净业行人于斯思惟,可领略净宗第一义谛,增上往生品位。

摘自《大安法师开示录》

End

决定生与去

◎ 大 安问:请开示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含义。大安法师答:这是天衣义怀禅师所说。义怀禅师于宗门开悟后,常修净土,并以念佛法门劝人修持。一日,问诸学人:若言舍秽土、取净土,厌此土、欣彼土,则是取舍之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六章 心识与轮回

第六章心识与轮回三界六道的芸芸众生,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在佛家看来,无非是众生自心所造所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被奉为大乘佛法的心要,为千经万论所反复宣说,按此,则如实认识轮回,揭破生死之谜的关键,在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三章 “业”与轮回

第三章业与轮回现代汉语中,作业、造业、事业等词被频繁使用,但知道它们出自佛教典籍的人并不多。这些词语中的业,本为梵文羯磨(Karma)的意译,被认为是延续生命进程、推动生死轮转的直接动力。业力因果(略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五章 死亡、死后与出生

第五章死亡、死后与出生佛典中把众生一期的生命,分为生有、本有、中有、死有四大阶段,这里的有,为生存、存在形式之义。生有,指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刹那身心;本有,指从出生至濒死的全过程,《俱舍论》颂云:本有谓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

第七章生死之超越中国佛教徒常说:生死事大,强调生死问题是做人应予严肃对待的头等大事。从佛法的眼光看来,人生、者、病、死、恩爱别离、怨憎相会、所求不得、贫穷、灾祸、战乱等诸苦,都由生而来。既有生则必有死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四章 众生相种种

第四章众生相种种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众生一词,本是佛典中梵文萨埵(Sattva)的意译,正译有情,《唯识述记》卷一释为有情识即所有具情(感情、情绪、性情等)和识(心识)的东西。用这个词来概括同属有情识的一

谈锡永:生与死的禅法 六、生前死后的“六中有”

生前死后“六中有”佛家有一个名相,叫做“中有”(bar do),原义专指人死至再生那一中间阶段。因为这是介乎两段生命流程之间的状态,所以通俗来说,也可以称之为鬼魂。可是在“生与死的禅法”当中,“鬼魂”

张秉全:生与无生,两冥之道

生与无生,两冥之道净土有生乎?抑无生乎?说它有生也可,说它无生也可。说有生,是约事相说;说无生,是约理性说。何则?因心具十法界,西方净土,唯心所现,岂在心外,约心外无法,故说它无生;约宛有其往生景像,

紫虚居士:关于护生与善行

关于护生与善行有人说当我们见到畜牲被凌虐就想以自己的意识行为去干预,而无视于其宿业的问题。又说放生会破坏生态,这些皆是不如法。又有人说做善事若只是表面慈悲就不值得鼓励。关于这些问题,我个人的看法如下:

紫虚居士:供佛、渡生与债务的问题

供佛、渡生与债务的问题药师山紫虚居士一、供养佛菩萨、护法是指有直接相关者很多人以为建个寺庙,花很多钱,建得很气派、很庄严,那就是供佛,必有大福报,那是不正确的观念,因为佛菩萨渡生不一定要靠寺庙,像西藏

紫虚居士:随缘渡生与渡日

随缘渡生与渡日很多人认为学佛要随缘渡生与渡日,就是不要有什么计画去渡生或渡日,反正遇到什么就做什么,这叫随缘。这种被动且消极的态度是不正确的,这是误解「随缘」的意义。随缘是说要随着机缘而做,就像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