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俱舍宗的经论
2025-02-25 07:04

一、《俱舍论》

俱舍宗主要的论典是世亲菩萨依"诸法无我印"所造的《俱舍论》,今略陈其梗概如下:

(一)名义

《俱舍论》,全称为《阿毘达磨俱舍论》( Abhidharmakosa-sastra)。阿毘是对;达磨是法;俱舍是藏的意思。所以,《阿毘达磨俱舍论》可译为《对法藏论》。

"对法"是指对于佛经中所说的言教,如涅盘、四谛等法,加以考察、推论的意思。换句话说,是由各种角度来探讨佛陀言教的一种方法。藏则有包含、依据二义。包含,是说本论可以含摄其它经论要义;依据,是说本论是根据多种经论的思想和理论所创作的。

(二)内容

《俱舍论》的内容,在《光记》里说"采六足之纲要,备尽无遗;显八蕴之妙门,如观掌内。故印度学徒号之为聪明论。"《俱舍论》的组织极其缜密而不繁杂,全书有三十卷,分为九品:一、界品;二

、根品;三、世间品;四、业品;五、随眠品;六、贤圣品;七、智品;八、定品;九、破我品。古来为了记忆方便,作有一偈概括之:"界二根三世间五,业六随三贤圣四,智二定二破我一,是名俱舍三十卷。"前八品是论述自宗要义,最后一品则是阐明一切法无我的道理,兼破他宗之义。前八品又可分为总论和别论二部份,其中界、根二品总论有漏、无漏诸法,是迷悟的总论;其余六品则别论有漏、无漏诸法,为迷悟的别论。

在总论有漏、无漏法中,初(界品)是论述诸法的"体";后(根品)是论述诸法的"用"。而在别论有漏、无漏法中,初(世间品)以下三品分别论述有漏果、有漏因、有漏缘(相当于四谛中的苦、集二谛);后(圣贤品)以下三品则分别论述无漏果、无漏因、无漏缘(相当于四谛中的灭、道二谛)。

┌阐明诸法体…………………界 品

┌总论有漏无漏诸法┤

(明诸法事)│         └阐明诸法用…………………根 品

┌述自宗义┤              ┌有漏果……世间品

│     │         ┌阐明有漏┤有漏因……业 品

│     └别论有漏无漏诸法┤     └有漏缘……随眠品

《俱舍论》┤              │     ┌无漏果……贤圣品

│              └阐明无漏┤无漏因……智 品

│(明无我理)              └无漏缘……定 品

└破他宗义………………………………………………………破我品

(三)三世实有说

本论根据经证和理证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存"。意思是说,一切有为法、无为法,都恒存于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绝不会有所间断。第一的经证有二,即:

1.《杂阿含经》卷三云:"若无过去色者,多闻圣弟子无不顾过去色;以有过去色故,多闻圣弟子众不顾过去色。若无未来色者,多闻圣弟子无不欣未来色;以有未来色故,多闻圣弟子不欣未来色。"

2.《杂阿含经》卷八云:"有二因缘生识。何等为二?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

第二的理证也有二点根据,即:

1.有境理:引"以识起时必有境故"说明心法的生起,必须要有所缘境;而在六识中,意识遍缘三世,因此三世必为实有。

2.有果理:引"已谢业有当果故"说明没有过去的业,即没有未来的果报,所以过去业为实有。

如上所说,三世法体是实有的,而三世的名称,由何而来?古来有四种说法:

1.法救的"类有异"说,主张三世诸法唯有形类的区别,而实质相同。

2.妙音的"相有异"说,主张诸法行于世时,如果住于过去世时,正与过去相和合,即名过去法;与现在相和合,即名现在法;与未来相和合,即名未来法。

3.世友的"位有异"说,主张三世是依法的作用位而定,并非本体有差异。即法未作用时,名为未来;正在作用时,即名现在;已作用时,名为过去。

4.觉天的"待有异"说,主张诸法行于世时,前后相待,而立名有异。如一女人名母名女。

世亲对此四家之说加以批判,认为世友的说法为最善,即诸法作用未起,名为"未来";正在作用时,名为"现在";作用已灭,名为"过去",并非本体有所不同,而且无论是现在法、未来法、过去法,其本体是存在而不失的。

二、诸经论

此宗除了以《俱舍论》为主要论典外,其它所依据的经典有四阿含,论典有七论、《大毘婆沙论》、《阿毘昙心论》、《杂阿毘昙心论》等。四阿含,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等。

阿含,是梵文 agama 的音译,也译作阿鋡、阿笈摩。 意译为法归、无比法、传教等。意指传承的教说,或结集教说的经典。其中,《长阿含》的经文长广,《中阿含》的长度适中,其它二阿含经文较短。又《杂阿含》结集同类旨趣的经典,《增一阿含》依法数的次第,自一法乃至十一法分类辑成。阿含经含摄的内容丰富,如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无常、无我、五蕴、四禅等,为初期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种《阿含经》的传译如下:

1.《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

2.《中阿含经》六十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3.《杂阿含经》五十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4.《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七论,是指说一切有部的根本七论,称为一身六足。一身,为《发智论》,异译为《八犍度论》。此论义门完备,法门最广,喻之以身,称为"身论"。六足,是《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以上六论义门稍狭,称为"足论"。又六论中的前三论造于佛世,后三论则为后代论师的作品。

1.《集异门足论》 舍利弗造,二十卷。以注释《长阿含经?众集经》的内容为主,解说一法至十法的各种佛教术语,可说是说一切有部《阿含经》的延伸。

2.《法蕴足论》 大目犍连造,十二卷。此论选取《阿含经》中的二十二种主要教说,逐一加以解释。每种教说的解释均单独成篇,与南传上座部的《分别论》有共通之处。

3.《施设足论》 大迦多衍那造。主要叙述《长阿含经?起世经》的思想,详细论证、分析《阿毘达磨》的宇宙观、世界观,是一切有部中期出现的论着。

4.《识身足论》 提婆设摩造,十六卷。主要是对心识活动的分析,与上座部的《界论》相通。

5.《界身足论》 世友造,三卷。说明识心与肉身相应具足,应如法修行。论中对于"心"及"心的作用",作了详尽的分析。是说一切有部的理论基础,与上座部的《发趣论》相通。

6.《品类足论》 世友造,十八卷。本论条贯义理,收摄一切法,周圆满足而不乱。论中提到的五位、九十八随眠等,是有部独特的理论。

7.《发智论》 有二汉译本:一是玄奘译的《发智论》二十卷,二是僧伽提婆和竺佛念共译的《八犍度论》八十卷。这两种译本在记述形式和名相概念上,都各有不同。此论在《大智度论》中名《发智经》,在《婆薮盘豆传》中称《发慧论》。其内容主要是将经中所有要义,用种种阿毘达磨形式加以解释,如释义、分别法门、抉择性相及破除异说等。在各种阿毘达磨中,此论最为详细。全书共分为八蕴,即:染、结、智、业、大种、根、定、见等八种及四十四纳息(品),全面阐述说一切有部的

基本观点,兼论当时部派佛教之间诤论的各类问题。

8.《大毘婆沙论》 有部诸论师造,为《发智论》的注释书,广明法义,备列各种异说。为部派佛教教理的集大成者。毘婆沙,梵文 vibhasa,意译为广说、广解。内容收集诸论师对说一切有部佛教根本圣典《发智论》的注解,有系统地总结说一切有部的理论主张,并对大众部、法藏部、化地部、饮光部、犊子部、分别说部以及数论、胜论、顺世论、耆那教等观点,进行批驳。

以上八论,除《施设足论》缺译外,余皆为唐代玄奘大师所译。

End

徐恒志:关于佛教经论的研究方法

一、端正学习教理的态度(一)佛弟子应该研究佛教教理我们知道,世间任何学问都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佛教是宇宙间的伟大真理,也是一种伟大的学术,三藏十二部多至八千余卷,所说的义理广大无边,凡世间出世间的一切

林崇安: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

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林崇安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外观」的世界中,眼光只看着别人,别人满我的意,就高兴;不顺我的心,就生气。结果,自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外境的奴隶都不知道,因为自己已经「心随境转」,不断生起

俱舍宗的简介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佛教宗门是俱舍宗,这是非常知名的一个佛教宗门,为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属小乘说一切有部,以俱舍论为主要经典。与成实宗,同属汉传佛教中的小乘传承。成实宗被称为小乘空宗,俱舍宗则被称为小乘

俱舍宗--佛门分宗的理由

佛法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所有世出世一切诸法,皆在其范围之内。扬眉瞬目,担水劈柴,是极寻常的世法,然而若欲研究:何以有眉目水柴?何以会扬瞬担劈?则非深入经藏,穷法相唯识之学,必不能提出一个所以然的圆满答

俱舍宗的发展历程

玄奘早年也曾在长安从道岳学《俱舍论》,后往印度求法,中途到缚喝国的纳缚(意译新)僧伽蓝,遇磔迦国小乘三藏般若羯罗(意译慧性),其人于《发智论》、《俱舍论》、《六足论》等无不通晓,玄奘就问《俱舍论》、《

俱舍宗的传承与发展

说起佛教宗派是有很多的,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汉传佛教之一的俱舍宗。这是依据世亲菩萨所造《俱舍论》而成立的小乘宗派。相对于被称为小乘空宗的成实宗,俱舍宗则被称为小乘有宗。此宗学者被称为俱舍师。约在四、五世

俱舍宗--俱舍论及其主旨

一、俱舍论及其主旨 佛灭九百年顷,世亲菩萨取经藏中「有」义,造阿毗达摩俱舍论,简称俱舍论,发扬诸法的有谛。阿毗为对,达磨为法,俱舍为藏,合之为对法藏论。对有二义:一对向涅槃,二、对观四谛。法亦有二义,

俱舍宗的中心教义

俱舍师的中心教义,是阐明一切色心诸法都依凭因缘而生起,破遣“外道”凡夫所执的人我见,令 断惑证理,脱离三界的系缚。他们先把一切色、心、非色非心诸法整理组织为五位七十五法,而说这色心诸法的自体都是实有。

俱舍宗--《俱舍论》对中国佛教各宗影响

自古以来,佛教学派繁多,但总不出于大、小二乘之别。就小乘教而言,在印度有二十部派之多,但可归纳为空、有二宗,传到中国,即成为代表"空"的成实,以及代表"有"的俱舍二宗。主张"法体实有,三世恒存"的《俱

俱舍宗要义

轮回转生论 (一)世间 众生由惑业的因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恰似车轮的回转,永无止尽。通常佛教把迷界(世俗世界)分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二种。世界又称世间。所谓世,是迁流、破坏之义,指过去、现在、未

宗派概论:俱舍宗

俱舍宗是依据世亲菩萨所造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而成立的小乘宗派,其教义内容是以「我空法有」、「三世实有」为宗旨,故被视为小乘有宗。对中国佛教各宗都有重要影响,在思想的演变过程上,唯识宗可说是以俱舍宗为其

俱舍宗的经论

一、《俱舍论》俱舍宗主要的论典是世亲菩萨依"诸法无我印"所造的《俱舍论》,今略陈其梗概如下:(一)名义《俱舍论》,全称为《阿毘达磨俱舍论》( Abhidharmakosa-sastra)。阿毘是对;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俱舍宗

俱舍宗俱舍宗 陈至唐 五代后 渐微茫俱舍宗是以研习弘扬《俱舍论》而得名,其学者称为俱舍师。《俱舍论》全称《阿毗达摩俱舍论》,该论的作者是印度有名的千部论师世亲,唐玄奘于永徽二年(651)先译出《阿毗达

宋智明: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

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面对天台法门,首先是浩瀚的经论,学者往往望洋兴叹,以为难穷其源,庶不知经论虽多,悟心则一,故了悟大旨,直趋根本,摄归真源,则透过文字,全体现前。天台宗所依的经论,如湛然大师在

净土因果启示:诸经论中放生集要

辑一 以慈心故,行放生业● 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放诸生命病得除愈,众难解脱。」「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 契经「戒杀放生,得长寿报,又戒杀放生,可解怨释结,长养悲心,润菩提种。」● 华严经普

净土经论:往生论注

往生论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婆薮槃头菩萨 造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

净土经论: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观经四帖疏观经玄义分卷第一沙门善导集记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道俗时众等 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共发金刚志 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 归依合掌礼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法性真如海 报化等诸佛一一菩萨身 眷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发愿经全文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身口意清净除灭诸垢秽一心恭敬礼十方三世佛普贤愿力故悉睹见诸佛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礼于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菩萨众围绕法界尘亦然以众妙音声宣扬诸最胜无量功德海不可得穷尽以普贤行力无上众

净土经论: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下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下尔时。(一)释迦牟尼佛因信相菩萨。为一切众生及自己身。问诸佛名。佛说十方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大菩萨僧已。复欲大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决定说者。明知如来。常住不灭。并说众

净土经论:佛说人仙经全文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那提迦城昆左迦精舍中。与大众俱。尔时尊者阿难独止一处。起如是念。我佛世尊。先说所有诸方诸国。及诸城隍。所谓盎誐国。摩迦陀国。迦尸国。

净土经论:念佛的捷径--福慧双修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次第,一步深

净土经论:呼吸念佛的修行方法

下面谈谈呼吸念佛的方法。现在有的同修已掌握了呼吸念佛方法,怕往下修出危险。可能是我上次讲的不好,责任在我。有的同修说这是学禅定念佛方法,我在此强调一下,不是禅定念佛方法,写的明明白白,叫净坐念佛方法。

净土经论:念诵佛经的窍诀方法

凡是学佛的人都知道诵经,大部分都会诵一些经典。可是没有几个人懂诵经的窍诀,他们认为诵经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实,诵经并非如此简单,若是懂得诵经窍诀的人,他在一次诵经中就可以获得一座殊胜修法圆满的功德

净土经论:念佛法门 不可思议

蕅益大师示王心葵法华一经,殷勤称叹方便;须知有世间方便:布施、爱语,孝、悌、忠、信等,是也。有出世间方便:苦、空、无常、无我、不净、数息、因缘、远离、知足等法门是也。有出世上上方便:十波罗密、四摄、四

净土经论:《回向文》白话解释

印光法师鉴定 皈依弟子黄智海演述回向,实在也就是发愿。修行人的发愿,譬如走路的人,定走路的方向。走路人定了方向,走路才不会走错。修行人发了愿,修起来才有一个结果。所以发愿是最要紧的。回向发愿的话头,多

净土经论:怎样念佛容易成就

我们学佛是以佛的心愿、佛的行为、佛的慈悲心来开发我们的心,以佛心佛愿佛行来转变我们的身,转变我们的心,转变我们的家庭,转变我们的单位,转变我们这个shehui,转变我们这个国家,转变我们这个世界,把整

净土经论: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

净土经论:念佛三要-毛凌云

菩萨戒优婆塞湖北通成惕园毛凌云纂述佛法难闻,生死难了,余虽不敏,幸闻佛法中即生了脱之持名念佛法门,愿与众共修,同生极乐。前辑念佛法要四卷,普劝修持,恐末法人情,喜简厌繁,难期普及。谨再节取佛经祖语及净

净土经论:如何正确看待感应及神通

以前学佛的道场要我们不求感应跟神通, 就算有,也不能讲出来,但是现在接触到施食法门,常听到很多相关的感应事迹,也知道有很多人,羡慕求神通感应,之前有听到师父你说过一般的神通是鬼通,鬼道神通,而且鬼道也

净土经论:佛说百佛名经全文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菩萨众。及大诸天。帝释天王。大梵天王。四天大王。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大众

净土经论:念佛修行怎样落实“一门深入”

信众:如何看待一门深入?做早晚课、打坐、平时念佛,是否要一致?早晚课念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必须一致吗?比如,早晚课我念阿弥陀佛,干活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行吗?传喜法师答:你听这个法还没有听明白,念什么

净土经论:佛说高王观世音经全文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观世音菩萨。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佛国有缘。佛法相因。常乐我净。有缘佛法。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无上咒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

净土经论:佛赞偈逐字详解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顺此略释赞佛偈,偈由宋朝择瑛法师所作(瑛或写英),兄弟皆出家,师是弟弟。宋神宗熙宁间人,

净土经论:往生极乐世界发愿文

宗喀巴大师 造法尊法师 译文殊菩萨化身西藏黄教喇嘛至尊宗喀巴大师写此《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发愿文》,为修净土善信之无上宝典,至诚发愿,至诚诵持此文,必得往生极乐世界。敬礼南无宗喀巴大师敬礼南无阿弥陀佛大导

净土经论:如何超度堕胎婴儿

信众:现在法律规定每对夫妻只能养一个小孩,但是大多数妇女都有堕过胎儿,请问师父应该怎样超度他们?师父:这个情况我们在座的更普遍了,我们中国是堕胎大国,这是一个国际问题,这个问题好。已经堕过胎的,我教你

净土经论:蕅益大师:八大人觉经略解

大文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 今初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不论在家出家,但是归依于佛,即为佛之弟子。既为佛子,即应恒修此八种觉。言常于昼夜者,明其功无间断。言至心者,明其亲切真诚。

净土经论: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

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

净土经论:般若净土法门的实修法

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是夏莲居大士所倡导的净宗修学总纲。学习解脱成佛窍诀之前首先学习一下人身难得、轮回过患。人身难得:1、盲龟喻: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像一大汪洋,在大海上有个牛轭,上面有个孔,它在大海上漂浮,

净土经论:法句譬喻经

佛说世间最苦之事法句譬喻经安宁品第二十三昔佛在舍卫国精舍。时有四比丘坐于树下。共相问言。一切世间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无过淫欲。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嗔恚。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饥渴。一人言。天下之苦

净土经论: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呢

第一、阿弥陀佛是本愿成就的佛。第二、阿弥陀佛是救度众生的佛。第三、阿弥陀佛是光明摄取的佛。第四、阿弥陀佛是临终来迎的佛。慧净上人精彩答疑:问: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修行需要具足信愿行,法师在宣讲

净土经论:什么样才是真正念佛人

【具信愿行三资粮。闻思修三妙慧。始名念佛人。淨宗学会要求念佛人。要具五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一向专念。求生淨土。依佛为境。心。愿。解。行。一一同佛。是真念佛人也。】此处把念佛人的标准说出来

净土经论:佛说四谛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比丘应唯然。比丘便从佛闻。佛便说是。比丘真正法说。为是四谛。具思惟见开了分别发见。若所有比丘过世时。从如来无所著正觉。是亦从是

净土经论:念观音菩萨心咒功德殊胜

嗡嘛呢巴美吽观音心咒,成就了五方佛的秘密,关闭了六道再生之门。《宝箧经》云:凡听闻六字真言嗡嘛呢巴美吽者,命终时由十二佛陀、八大菩萨所引路而往生极乐世界。麦彭仁波切在《百咒功德》中说:仅仅讽诵就不被业

净土经论:元音老人:如何具备念佛往生的条件

禅宗产生很长时间后,才出现了净土宗。净土宗是在东晋时,由庐山东林寺的慧远法师设立的。当时,慧远法师看很多人参禅不对机,就设了两个佛堂:一个是禅堂,一个是依据三经(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

净土经论:修行十大要点

修行十大要点一、孝养父母佛教以孝为本,孝养父母是佛门的最大根本,也是做人最基本的要件,试想连乌鸦尚知反哺报恩,如果我们不能孝养父母,岂不是连禽兽也不如吗?父母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福田,孝养父母与孝养佛的

净土经论:真正的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外境上

凡是修持者时时刻刻都要向自己问个为什么,此为什么是相当重要的!修持者在修法过程中用为什么去反问自己一些理论问题,对修法有极大利益,通达理论就不用所言了。今天我们先讲解一下学佛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讲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