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空灵一梦解禅机
2024-11-30 10:46

  我们分享一下什么是佛教禅宗的智慧,以及这种智慧对我们高层管理人员有什么作用。

  据统计,美国现在每天有1500多万人禅修。在日本、东南亚等地方,禅宗对社会精英人士的影响也非常大,像乔布斯,就是一个资深禅修者,日本的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包括我们国内的马云、陈峰等等,他们都是禅修者。

  为什么大家对禅修如此痴迷呢?因为禅修可以带来无与伦比的好处--它可以打开我们的灵魂,改变我们思想,让自己升华到一个崭新高度,从而轻松实现人生理想。人,最终极的敌人其实不是别人,恰恰是我们自己。所以如何战胜自己,驾驭自己,乃问题之关键。

  禅修,正是教我们如何驾驭自己,主宰自己。

  人 才 的 本 质 是 品 质

  大家都是做企业的,深谙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一个企业如果引进一个重要人才,企业可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样,一个国家如果启用一个人才,可以使国家由弱至强,蒸蒸日上。孙皓晖写的《大秦帝国》共11本,我很喜欢看。里面就讲秦王朝因为引进了商鞅这个人,最后秦国这个西部边陲之地,一个将要被灭掉的贫穷落后国家,因他的变革而崛起,强大,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到现在为止,我们中国的版图为什么那么完整,就是秦王朝奠定的基础。统一了中国之后,秦始皇又和李斯商量,统一语言文字和度量衡,用这些方法把人民凝聚在一起。如果没有秦始皇把中国统一,现在我们的版图就和欧洲差不多,一个个小国家延续到如今。

  由此可见人才是多么重要,而人才的本质,是品质。

  所谓修行,其实就是自我改变和提升,不断完善自己的品质。一个修行人便是每天面对自己的内心,觉悟自己有哪方面缺点、不足,去克服它,改变它。如果你每天抽两包烟,现在能不能每天抽一包半,再减少到一包?这就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如果我们每天能自我反省,并且校正自己,就会发现,人际关系、工作、健康、家庭等等都越来越好,这,即是修行。

  一个人,如果不想浑浑噩噩过日子,想有所作为,有所建树,他必须不断克制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所谓扬长避短,即是成功的关键。故而,历史上那些取得巨大成就之人,其实他们的一生都在修行中。史料记载,岳飞同志原来很喜欢喝酒,有次皇帝对他说:这样以后会影响你做事啦。从此以后,岳飞滴酒不沾。还有邓小平同志,在晚年,一次医生对他说,为了你的肺,不要再吸烟了。邓小平第二天就戒了,此后再没有犯过。

  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我想起儒家说的君子不二过,--一个真正的君子,同样的错误不会犯两次。他们可算真正的君子!

  《孙子兵法》是一本论述打仗的书,里面讲一个将军的品质,他说,如果有五方面弱点,就会对自己构成巨大威胁。比如说,爱人民--当然这个本来不算弱点,而是优点,但如果被敌人抓住利用,对敌人而言就是弱点--对方就用民众来骚扰你。如果你脾气暴躁,对方就会挑逗你,让你发火,失去理智。如果你爱美色,就会用美色来引诱你,消磨你斗志。如果你爱钱财,就会用钱财来收买你,贿赂你,诱逼你。总之,你爱好什么,对方就利用什么来制约你,正如有句话说:爱什么,什么就是你的死穴。这和现在官场上流行的一套完全一样,你喜欢什么就用什么贿赂你,投其所好,怕就怕你什么都不喜欢,--可当官的哪有什么都不喜欢的?什么都不喜欢就是为了信仰当官。当然,信仰也可以加以利用,但他是不怕利用的。

  《孙子兵法》讲到,一个真正的统帅,总是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去面对战争,他不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轻易流露出来,让对方有机可乘,从而造成巨大损失。因为他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所以不会意气用事,不会穷兵黩武,也不会滥杀无辜,这样的人,才能做统帅。而这样的人其实就是有信仰的人,正符合老子所言: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为之。

  岳飞知道自己喝酒可能误事,一下就把酒戒了,这种毅力,不是每人可以做到,很多人戒了一辈子酒,戒了一辈子烟,到老了还在犯。正因为人家有如此大的定力、决断力,所以才能做统帅。我们无法克制自身弱点,所以被自己的弱点制约,终其一生,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静 若 处 子 动 若 脱 兔

  无疑,禅修可以提高人的定力。因此禅往往和定联系在一起,叫禅定。佛教说外禅而内定,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也是由戒入定,由定生慧的过程。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禅。禅叫冥想,或者叫静虑。用句非常简单的话可以解释:独一静处,专精思维。就是使我们的心静下来,达到澄澈、清明的状态,此时再去思考一些问题,便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效果奇佳,事半功倍。

  所以禅修的本质是调伏我们的心,如果心静不下来,万念纷驰芜杂,即达不到观照的作用。怎么调伏呢?有很多方法,诸如,数息法,观照自己的呼吸,一边记数。另有念佛号、观想什么的。现在发展更多,还有动中禅之类。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把心摄住就行了。心摄住,便能专注一事。学生如果专注听讲,成绩一定不错,老师如果专注讲课,效果一定极佳。想一想,我们一生中有什么事、什么场景,一直不忘栩栩如生在脑海里?那一定是我们当时心无旁骛,极其专注,所以留下了深刻印象。因而,禅修首先是训练我们的专注能力,也就是定力。

  至于冥想,实际就是身与心的合一。我们打坐时腿盘起来,手握在一起,整个人就和宇宙合而为一了。要想合而为一,须达到忘我状态,这时候,物我的界限消失,物我不二,成为一个东西。

  其实我们人心就像一杯水,如果你不断搅动,再清澈的水也会变浑浊;如果这杯水放在那里不动,再浑浊的水也会变清澈。禅修,就是使自己变得越来越清澈、纯一的过程。

  研究发现,人体有个规律:当身体处在快速运动中,比如跑步时,我们的头脑往往是不思考的,一片空白;反过来,如果身体不动,处于极其安静时,我们的思维就非常敏锐,考虑问题很周全。这是动与静的关系。

  作为一个企业的决策者,最重要的是把握方向,掌舵航标,那么,他一定是一个静虑者,因为只有静虑才能深入思考问题,并发现航线上的冰山一角。现在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纷至沓来,目不暇接,倘若心不能静下来,没有足够的定力,就可能眼花缭乱,做出错误的抉择。我们看动物世界,蛇在捕捉猎物前怎么做?一定是非常寂静,眼睛死死盯着,脖子向后仰,然后在最佳时机出击,一举擒获。

  这也是静与动的关系。不能更好地静,即不能更好地动。换句话说,不能静若处子,就不能动若脱兔。

  所以我们要训练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定力,怎么训练呢,独一静处,专精思维。经常找点时间让自己独处,面对墙壁或者其他什么,总之闭上眼睛,关闭六根,切断外缘,只觉察自己的内心。当心如一泓秋水般宁静、澄澈,如如不动时,才是定力生成之时。

  但事实上很多人,每天拿不出半小时让自己打坐,他们把太多时间用在应酬上,甚至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不知道忙什么。这就看如何对每天24小时进行抉择了,把自己的事排一排,哪几件是最重要的,哪些是没有必要的,有意识去抉择,然后就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当你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其实,只要你想做什么,总是可以实行的,哪怕时间再紧。前段时间我也忙个不停,每天换一个地方去讲课,新疆,广州,深圳,贵州,厦门,福州,基本上一天一个城市。讲课结束后主办方请我吃饭,我基本都拒绝了,因为吃饭要两个小时,如果有什么问题探讨还可以,没有问题就坐在那里闲聊,聊的无多大意义,这时候我就觉得是对时间的浪费。我自己包里有一本书,走到哪里随身带着,为什么,可以见缝插针阅读它,积少成多,我很多书就是这么读完的。所以,我崇尚尽可能简单地生活,当外面的事越多,你会发现内心的宁静越少,当外面的事越少,内心的宁静就越多。

  安 于 当 下 执 而 不 着

  释迦牟尼佛出生时诵了一句偈子: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什么意思?他的这个我代表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可以自由主宰的。这个自由主宰才最尊贵。

  现在有几个人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有人觉得,我要吃饭,我要唱歌,我要睡觉,我都能主宰啊,其实,这仅仅是很小一部分,更多的东西我们没法主宰。你生病了,说我不想生病行吗?你要死了,说我再活十年行吗?你越来越老了,说我不想老,想越来越年轻,行吗?生命其实是很被动的,当我们不能主宰时,就成为其奴隶,会被各种东西牵着走,金钱、权力、名誉、情感你喜欢什么,什么就牵着你走,挟持着你,便失去自由。有人说,我就喜欢这个,好这一口,我活着就为了这个。但我们仔细剖析一下,你迷恋的东西真的值得吗?比如金钱,你喜欢,有了它可以买房买车,可以享受生活,但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发现,钱可以买来健康吗?钱可以让你不死吗?你想成为某个行业的第一,钱可以转化为你的才华吗?

  有句话说,钱能买来的东西,往往低贱。事实确然如此,有的女人,你钱再多,也买不来她的爱情,她也不会和你结婚。当然这种女性现在很少了,但不会绝迹。相反,能用钱买来的女人,也不值得珍惜,今天你能买来,明天来个比你更有钱的,她就跟着别人跑了,你觉得钱可靠吗?

  西方有个亚历山大,他临死的时候对手下人讲:我死后把我装进棺材里,把棺材打四个洞,让我的双手和双脚伸出来,我要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也是两手空空!

  临死的时候才醒悟过来,才把人生看透,这还属于智者,更多人死时都执迷不悟,而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是活着时就已经了然人生之一切,从而调整了相应的步伐。

  昨天,有个房地产的老板来诉苦,他在全国有十几个楼盘,市场做得非常大,房子卖得非常好,却跑到我这来,对我说了一大堆困惑,什么资金跟不上,手下人不行啊,等等。最后我跟他讲,第一,钱要大家赚。第二,你想想,自己这大岁数了,多赚十几个亿少赚十几个亿,还不一样嘛?现在你把所有楼盘卖掉,钱十辈子都花不完。为什么要纠结于此呢?你想想,自己走到今天,钱有了,名望,地位都有了,还妄求什么呢,生命对你来说还剩下多少,你能花多少?一碗稀饭,就吃饱了,山珍海味你还不一定能消化。

  所以对于我们的人生,一定要深入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事实上,当我们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才能真正解脱。这时进入的一种状态叫实相状态,就是进入了本体,进入了宇宙大道,与道合而为一。此时,你产生的智慧远非常人能够想象,这时候你的智慧是通透圆融的,是无碍、无瑕的。因为你对事物存在的规律一清二楚,对宇宙的成住坏空了然于心,能够站在生死的高度看待人的一期生命,能以匆匆过客的身份安于一席之坐庄,此时你就成为生命的智者,不会被任何表象所蒙蔽。《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告诉我们人生的终极智慧。什么相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真正的智慧就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眼中无此四相。比如现在这个椅子,有椅子的相,它看起来很好,很结实,但是有一天,它终将消亡,一切不复存在。同样,现在这个房子,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后,它又成什么样子呢?它也在成住坏空的过程。所以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上的一切,包括我们人,都是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当我们身体的因缘尽了时,它就会变化,分离,死亡。

  因此,一切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今天你健康,明天未必健康,今天你活着,明天未必还活着这就是佛教讲的无常,空。当我们明白此道理,就会安于当下,执而不着。因为空不是无,空之中存在着有,有中孕含着空。不断切换,推进,无始无终。

  但人往往看不透这些东西,说,我钱越多越好,名望越高越好。当你追求我应该怎么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不怎么了,你追求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成为你的障碍。

  你追求金钱,就被金钱迷惑,就无法驾驭它,因利生害。这个钱本来可能给你带来快乐,现在却给你带来烦恼,本来可能给你带来便利,现在却给你带来麻烦,本来可能给你带来幸福,现在却给你带来灾祸。其他的东西无不如此。因为你已经迷失掉自己,失去了驾驭它的能力。

  心 的 解 放

  有人说佛教是迷信,为有神论。我说佛教不是有神论,它是所有宗教里面最物质的,最讲科学的,--它就是讲物质的生灭,宇宙的构成。

  其实不管科学家也好,政治家也好,哲学家也好,自古至今,每个人都以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进行系统分析,然后总结出一套理论--基督教是这样看待的,伊斯兰教是那样看待的,苏格拉底是这样看待的,柏拉图是那样看待的,不过有的变成了哲学,有的变成了宗教,都是对这个世界进行解读,仅此而已。

  所不同者,只是层次不同,看到的风景不一样,有人站在5层楼,有人站在10层,有人站在20层,他们看到的境界有圆满不圆满、究竟不究竟之别。所以一个真正的思想者他是没有局限的,所有的局限都是我们人为设定。当你站到一定高度,不会对别人的思想有排斥,有敌对。我们的寺院是佛教的禅宗,但是我们每次吃饭前都在念《道德经》和《论语》,大家知道《道德经》道家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可我们并不排斥,因为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精华,都有可取性,都可以为我所用。

  禅修的目的,就是要解脱自我,把自己解放出来,突破一个个思想的藩篱。禅宗是从慧能开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当下成佛,这就是去掉一些繁琐的理论,文字上桎梏,直指人心,顿悟成佛。当然顿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它与过去世的积累有关,但无论如何,开悟是禅宗重要一环。

  禅宗中有许多公案就是记录师父如何让弟子开悟,有个丹霞烧佛的故事很出名:

  说丹霞禅师到处游方,有一次到了洛阳慧林寺,遇上大寒天气,他就把殿上的一尊木佛劈碎了来烧火。师兄看到后大惊失色,说:你怎么把佛像烧了呢?丹霞用拄杖在火灰里拨拨,说:我看看有没有舍利子。师兄说:你糊涂了吧,木头像怎么会有舍利子!丹霞说:既然没有,烧烧何妨,我就再取两尊来吧。

  按照一般的寺院规定,丹霞这是大不敬,犯了五逆重罪,但丹霞烧佛的行为,实质是想告诉我们不要着相,《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以,一切的关键乃人的内心,生活中造成巨大困惑的,就是我们的心,当心改变过来,世界就改变了。

  为什么我们的企业不能创新,为什么我们没有中国式管理,为什么我们处处学习别人的经验而没有自己的建树,为什么我们总走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当学生?就因为我们长期以来被传统的思想禁锢,失去了本自清净的根性。什么是自性?我们本自具足清净圆满的智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那个清净的根性一旦污染,就失去了能生万法的功能。

  为什么近百年来,我们中国没有出一个自然科学,医学、物理方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我们的教育把人的能动性禁锢了,教育的目的就是高分,所以学生都死记硬背,擅长纸上谈兵。同时,我们父母的教育也把孩子禁锢了,从小就给他们灌输考高分,进好学校,将来出来找好工作的理念、蓝图,至于人文方面的意义和思想,根本不值得一提,被现实的利益打得落花流水。

  即便追求现实的利益和成功,俞敏洪的一段话也值得思考: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成功之路也不尽相同。高考并不是奋斗的终点,不管成绩如何、读什么大学,都不是决定个人成败的关键。决定个人成败的是伴随一生的胸怀、精神和勇气;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无穷无尽的马拉松。

  所以,高考只是人生的第一步,甚至是很不重要的一步,但在我国恰恰相反,如果我们的教育制度能借鉴美国,由严进宽出改成宽进严出,效果就不同了。

  现在,我们的企业对下面员工管得太多,我们的政府对我们的企业又管得太多,所以把大家的手脚束缚住了。我们的政府还没有充分完成服务职能这一转换,当然,这需要时间。

  有时候我在想,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本来是莫大功绩,但此后车同轨书同文,把文字和度量衡等等都统一起来,思想也统一起来,最后,我们的思想就被禁锢了,失去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此后,新的东西很少出现。这不能不说是它的副作用。

  好,下午和大家简单分享的,就是通过禅修这样一种有效手段,去深入我们的内心,发现我们的内心,解放我们的内心。心解放了,一切都解放了,做什么都可以达到自由无碍的状态,再把这种状态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无不心想事成,如愿以偿。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End

禅机妙境

禅 机 妙 境◎ 秦孟潇俗汉不凡过去有一个俗人很羡慕寺院僧人的生活,因此,他拜泉州崇福寺老当家为師父,法号了翁。在寺庙里做些活,二年后,他受了比丘戒。在名山古刹参学多年,终于又回到自己出家的寺庙里來了

空灵一梦解禅机

  我们分享一下什么是佛教禅宗的智慧,以及这种智慧对我们高层管理人员有什么作用。  据统计,美国现在每天有1500多万人禅修。在日本、东南亚等地方,禅宗对社会精英人士的影响也非常大,像乔布斯,就是一个

品一杯禅茶 参一种禅机

生活禅为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法师所提倡,是禅宗思想在现实生活条件中的具体表现,它默契了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了禅最精要的内容:在生活中体味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

宋智明:禅机新说(一)

禅师在室,据中而坐,来客从门而人,见破屋旧檐,不堪风雨,便问道:「近日秋雨连绵,不知有漏无漏?」禅师云:「天上地下一片,连你也浸在其中!」「自离杭城,未测西湖水是浅是深?」禅师举指道:「是浅是深?」客

宋智明:禅机新说(二)

云山雾路,九折十弯,过来人一身轻快,一路平直,那正是春花烂漫,清风飘香的时节。禅师虚步而行,众弟子无心而随。到了荫郁的参天古树下,禅师指向前山说:「古时五台山下有婆子,凡行脚僧问台山路怎么走,都答以:

宋智明:禅机新说(三)

海印虚舟,彼岸中流,愿行直航,尺浪重波,一水天际,一性逍遥。有一行人,越出师门,归来无为,不传师法,不宣师旨,无宗无派,离悟离迷,种一片自家田地,画一个无样葫芦,率性天真,更绝缘虑。有禅客来问:「师承

宋智明:禅观入门 八、禅的公案与悟境 禅机新说

禅机新说㈠禅师在室,据中而坐,来客从门而人,见破屋旧檐,不堪风雨,便问道:「近日秋雨连绵,不知有漏无漏?」禅师云:「天上地下一片,连你也浸在其中!」「自离杭城,未测西湖水是浅是深?」禅师举指道:「是浅

大珠慧海禅师的佛理禅机

有一次,大众中一位僧人问:“如何是佛?”大珠禅师说:“清潭对面,非佛而谁?”大家有些茫然不解。过了一会儿那位僧人又问:“大师说什么法度人?”禅师回答说:“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问:“禅师您的本事就这些

蔡惠明:禅机和转语

禅机和转语蔡惠明一、禅宗的演变中国禅宗是诸宗派中的特胜法门,教外别传的心宗,主张不立文字,不落言诠,以心传心。《六祖坛经》载:“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

佛理禅机:传正法师:严守心门,让心定下来,方能除妄

妄想人人皆有,能否及时觉察并突破它,是修行成功与否的一大关键。心若不定,便极易滋生妄想,并容易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这般情况,便是口中诵经,也难明其意,早被外境牵着鼻子走。故修行人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己,严守

佛理禅机:常提醒自己无我、发心、报恩、忏悔

常提醒自己无我、发心、报恩、忏悔。一切都是三宝加被,本事就是无我利他。不处处强出头,为法无我不顾身。世事能以法转放得下是本事,名利草上露能看得破以幻化发心利他成佛是本事。本是愿事是行,行于无我大悲处。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讲戒律守戒律是守住佛法的根本

讲戒律守戒律是守住佛法的根本,佛法的弘扬它真的不是全然依靠物质。它靠的是道德感应人间道德,使得守住佛法的根本。用实际修佛法实际守戒律来感应众生,实际的修行守戒律其实真的不是那么关乎于物质。哪怕是重的不

佛理禅机: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修行修的是一颗心

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无论平日如何认真修行,一旦无法控制脾气起了嗔心,便即刻生出障碍。我们修行,修的就是自己的这颗心。即便不能做到如如不动,也要学会察觉自己的起心动念。要知道,能让你生起嗔心的都

佛理禅机:放下对利益的执着,回向本来的解脱

可怜一定有因,恶人一定具善。莫让利益冲昏了头、洗了脑。利益这两个字让我们迷失,让我们不信因果,让我们造一切恶,让我们知错不愿回头。放下对利益的执着,回向本来的解脱。原标题:华平法师修行法语开示转自微信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增上慢人的因缘也是必然

面对增上慢人专业而一针见血的呵骂、责辱,我们当修忍辱、这忍辱是和法相应,不是向他人讨便宜更不是咒诅他人,而是站在菩萨所看待的生生世世不尽的悲悯众生和众生各自的因缘。要用大乘的忍辱而与法相应,面对一切的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培福修福求忏悔

培福修福求忏悔为常住做事为大众做事,带着了生死利益众生的发心,安住于一处,好好的为常住为大众发心培福报,求忏悔就是修行。发心做事培福不打往外高攀的妄想,虔诚诵经不被自认为以法度生的妄想心所驱使,了生死

佛理禅机:师徒的因缘是建立在给予因缘成就和法上的

师徒的因缘是建立在给予因缘成就和法上的,以此念师恩。对于给予成就你出家、受戒、教授等师父当以只为报恩,去行一切解脱利益众生的事,来报师长的恩。对于弟子有缘与师父共住、共事的应尊重,不可轻慢当恭敬、供养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念佛愿往生净土

念佛当把佛放到心里去念,不要在相上起分别,念佛就要求与佛相应,为利益安乐众生而求生极乐。念佛愿往生净土是为再回娑婆度有情,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为接引众生建立极乐世界,我们念佛是应佛的愿,而发如是利益众生的

佛理禅机:妙湛法师:如何修学佛法?40条法语开示

1、勿忘世上苦人多。2、于平常处见禅境。3、为人要真,真人成佛。4、常行天下才能学到东西。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6、老实常常在,聪明非久长。7、利益众生的事决不能错过。8、对了就去做,别跟他闲啰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自我思善思恶离开三宝自性皆是恶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不思善不思恶才能常住,只思恭敬、信心、福慧、忏悔、三宝恩。这样才不会遇到不如意时生起思善思恶皆是为舍弃三宝,因为自我思善思恶离开三宝自性皆是恶。原标题:华平

佛理禅机:传正法师:凡事皆有因果,心灯应常明

孔子曰:三思而后行。如果你能在做事之前想清楚过去、现在、未来会有怎样的结果,那你就能清晰的看到前因后果。了解过去的事情能让我们吸取教训,让自己吃一堑长一智;把握现在的事情,我们会在充实快乐中前行;放眼

佛理禅机:容通法师:我们都是被业力所牵的木偶

众生都是身不由己,心不由己。说句实话,很大程度上,我们都是被业力所牵的木偶,业就是无数的线,这个线一纯,说明这个业力成熟了,就要动这个胳膊,动这个手指头,动这个腿就这样子。什么时候能够自主?自主的力是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修行信解很重要

修行信解很重要,因为信可以让你发心修,解决定于行的正确与否。信佛说解疑惑,解疑惑生信心。信佛性常住,解惑去行才有修德。这样才能最终做到性修不二。我们有性德就是少修德,修同时一定要信解正确。原标题:华平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因为在随着对人性人本的尊重和自我意识的提倡,使得我们具自信的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自我感,这份自我感彰显在自我拥有、自我站位、自我意识的方向,再加上自我价值和认

佛理禅机:界诠法师:但念无常,当勤精进

呱呱落地的婴儿,以哭声来索求所需,可谓之求。渐渐长大,父母为之择名校,可谓之名。有了名,相随而来的是利。挣钱为求大房、名车、地位,可谓之利。为保名声永久,地位永固,谓之权。求名、求利、求权,其实没有离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规矩的设立是为了度众生

规矩的设立是为了度众生而设立的,不能用随顺人本的思想,而去看规矩和犯了规矩而被呵斥,更不能在以太自我的要求、建议去视规矩为不人性化。你不愿意听到有人被骂,或是听到呵斥人的声音就会畏怖或是厌烦,这是有原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临终求无病苦会颠倒

你一开始以对身心挂碍的心求无病苦的方向去念佛求临终无病苦,临终求无病苦会让你颠倒。你可以发愿祈求三宝加持,应正常到应该怎样病苦就怎样病苦,虽说讲的很高但是中有这一条路。你想用其他的方式回避它,恐怕到最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发心当用佛法理解和汇入

在家人一定是量入而出,出家人而是量出而入,在这个经济时代做事很容易经济被限,出家人所做的,一切寺院道场的建设,皆是为众生具足觉悟成佛因缘而建立的。用佛法来看出家人在建设道场当中,所背负的经济借欠和化缘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最核心判断是自我的贪爱

随着心向外求而对相的越来越执着,再加自我贪爱而看待的判断,随着以自我看待为本的贪爱享受肯定的推广,能看到的和判断的依据皆是以相的享受和不失享受、提升享受为依据,这些观念已经远离了佛法最终的理念。佛法所

佛理禅机:悟通法师:活在当下 清解解脱

生活, 就要有活力、充满生命觉醒力。 当下, 不用思想就能完全具足快乐觉醒。 这是活在当下的浅解。 佛法是到位的、圆满的智慧法语。 遇上佛法者有大福报; 依止佛法者得大安乐; 践行佛法者得大解脱; 善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当常念依止、恩德、加被、不舍

不管从自身所具道业成就因缘,还是利他因缘都不能脱离大众僧团和依止大德师长,因为依止是依循不远离常居弟子位,懂得常居弟子位就不会因自我或是所学所修所行而起增上慢,所以修行必然要有依止。哪怕是你自己用功更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不让事情扰乱念佛的这颗心

不让事情扰乱念佛的这颗心,那就要看明不明白事情就是为念佛而来的。念佛是为发菩提心而求生净土,事情就是随缘发菩提心众善助行圆满菩提得生净土。原标题:华平法师修行法语开示转自微信公众号:此处当观

佛理禅机:灯云法师:追求使人进步,贪求使人烦恼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不同阶段的追求。小时候追求玩具之新奇、读书后追求成绩之优秀、毕业后追求工作之舒心、成年后追求伴侣之恩爱、中年后追求家族之显赫、老年后追求身心之康乐。总之,追求使人进步,乐观向上;而贪

佛理禅机:传正法师:舍与得之间是相辅相承的

舍是长养慈悲心之法,亦是积聚福德资粮最快的方法。当舍去除了分别心,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便是真正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修行人应知,舍与得之间,总是相辅相承。在舍的同时,会增长心中的善念与阔达,相对应

佛理禅机:灯云法师:人穷志不穷,穷要穷的有骨气

人穷是命,不会影响他的才华和善良;志穷是心,他会埋没自己的前途和希望。人穷不可怕,反而会让人奋发图强;志穷是流沙,会给人带来灭顶之灾。被别人打败,不一定真败;被自己打败,那真是一败涂地。所以穷要穷的有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求生净土再回娑婆度有情

面对他人的指责怀疑当做成就想,面对他人的不合理对待当做消业想。为成就为往生净土没有障碍,当以忍辱成就自己往生的因缘,这种忍辱不去争辩不是懦弱,而是为往生具足因缘。但是面对他人对破坏佛法和对成就众生因缘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学佛是改变自己

学佛是改变自己。到底怎么改?是改好了,还是改坏了。既然选择了信仰就有始有终,要不就不轻易进来。免得出去毁谤。有善无根,会退发心。多培善根,戒律要紧。不要总感知是别人怎么样,我怎么样。业障让我们失了方寸

佛理禅机:灯云法师:认真是提得起,不当真是放得下

认真,就是无微不至,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当真,就是看破放下,不再计较,不去执着。之所以要认真,是因为万法肯有因缘;既然有缘,就要善待。不放弃,不抛弃;有始有终,有头有尾。之所以不当真,是因为万法肯

佛理禅机:灯云法师:随缘而不攀缘,脚踏实地面对人生

随缘的人,注重过程,看淡结果;知道我已经尽力了,所以能于一切得失输赢随缘面对。而攀缘的人,迷恋世间财色名利,犹如攀登悬崖,不能放手;譬如有人,为了工作升迁,贿赂上司、伪造业绩、开后门、走捷径,一味的向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长远心相继不断,愿力行随行不忘

长远心相继不断,愿力行随行不忘。发心立愿行普贤愿行,不单单是感性上维持,而是在愿行上渐渐相应圆满。身口意不间断,行业、事常清净。以恭敬常随三宝为利他发长远心,以纯粹利他为供养无量诸佛。原标题:华平法师

佛理禅机:容通法师:佛法要用心地去体会,落到实处

美味的食品需要慢慢地去品尝,殊胜的佛法需要我们用心地去体会。你如果不用心,不花功夫,只是图多,那是会嚼不烂,吸收不了的。错过了品尝他真正的味道,很可惜。虽然我们可能有时候学的东西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学一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发菩提心求生净土

菩提心就是,很苦、我希望跟我一样苦的人也能离苦,苦来自愚痴颠倒。我想觉、我希望一切众生能觉这就是菩提心。带着我曾经愚痴颠倒才受用轮回,此苦苦不堪言,所以我愿众生跟我一样离一切苦,但若要离苦当要觉悟,所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应知无常也无常才能解脱

知无常感觉苦而去了解无常不是为了与无常做冤家战胜无常。而是透过了解无常懂得看破世事的真相,无常转过来就是常,不要知无常还继续去无常继续苦。应知无常也无常才能解脱。原标题:华平法师法语开示转自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