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梁乃崇:反闻闻自性
2025-05-05 12:02

反闻闻自性

梁乃崇教授

我们要反闻闻自性,

就是要一层一层的

剥离这些被知的心。

反闻闻自性是探索真心的过程

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反闻闻自性」。

我们怎么去反闻自性呢?就是要深入探索自己的心,一旦探索到心的最底层的时候,就碰到自性了!「反闻闻自性」是一个探索自己真心的过程。

现在我们就要来了解什么是心。到底什么是你的心呢?我们知道这个心不是那么简单的,它既很抽象又很深。一般人讲的心,是指会想东想西的心,但是这个心是很浅、很表层的。

那我就再问:你是否能够察觉现在你有很多的想法?你们是能够察觉的,这个部份没有问题。当你能够察觉会想东想西的时候,如果你可以自我控制并有条理的思想,这样就是在思维了,是不是?这个思维是否比胡思乱想、想东想西又要深一点,对不对?从想东想西到思维,如果思维是很有逻辑的,就是理性的思维;这个理性的逻辑思维,比刚才讲的思维又要深一些了。

※如是认定,则如是显现

讲到这里,无论是胡乱地想东想西,或是逻辑的思维,这么一大段都是属于「思想」,光是思想就有这么多的层次和不同的深度,这些都属于心的某一个层次。

我现在再问:你是否发觉自己还有一个「意志」?你有一个意志要「我」这样想、或那样想,这样的心既非属于思维,也不是逻辑思维!它的深度比思想是不是要更深?这样的心,也就是你的志愿、意愿,比思维的心再深一层。它在控制我要这样想。意愿、志愿控制了逻辑思维的功能,所以意愿、志愿又比思想要深。中国人讲的「志同道合」,「志」就是意愿,「道」指的是理(合乎规则、合乎逻辑的理)。就心灵层次言,理性的思维、合乎道理的规则、原则,比志愿、意愿的层次还要浅。

※认定决定了命运

除了意愿、志愿以外,还有一种心,含有「认定」的成分。认定里面又有浅的部份,我们说是认知;深的部份,我们说是认定。认定比志愿还要再深。譬如说有些人认定自己是穷人,有的人则认定自己是富人。认定自己是穷人的,会认为要赚钱一定要很辛苦,否则赚不到钱。这就是毫无理由的认定了,这个层次根本没有思想的,比思想、意愿更高!虽然你的意愿是想要成为富人,可是你认定了自己是穷人,那么无论你怎么去努力,都还是没钱;即使你弄了很多钱,也是很辛苦的钱。那个认定更深,它决定了你的命运。这个部份大家能够感觉到吗?我这样分析,越来越深,就越来越靠近本来面目。如果你认定自己是富人,就会觉得赚钱很容易,再配合你也想变成富人的意愿,一做下去,你的思想就变成富人的思想,你就得到富人的命运,所以根深蒂固的地方是认定。当然不一定认定说我是穷人,也可以认定是:我应该要苦,我就是要苦,那也会变成穷人。富人的认定就是:我是很舒服的、很快乐的,快乐、舒服、清净是很容易的。有这样的认定,他就会变成快乐、舒服、清净了!认定决定了以后的发展,因为它的深度比较深,所以就会有这样子的影响力。《华严经》讲:「如是思维,则如是显现。」「思维」指的是「认定」,不是想东想西的思维!你这么乱想,世界不会跟着起变化的,真正会产生变化,是你内心很深层的一个认定所决定的。

我们要悟本来面目,都要通过这些阶段。你的这些认定,经过反省是可以被知的;若未经过反省,你可能根本不知不觉、无法察觉自己有这些认定。因为透过反省,你会察觉到你有这样的认定,所以这个认定也不是真正的你,那是被知的,而真正的自己还在后面。

我们刚才说你认定自己是富人或穷人,这样认定的背后,还有一个认定。这个认定又是指什么?就是认定你是人,没有认定你是狗,也没有认定你是非人。你已经认定你是人,于是以下很多事情就会发展出来:你会让自己所做的事情像个人,不会做成像条狗,所以你的命运在这个世间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你是一个人。这样的认定,比认定我是穷人或我是富人还要深。但我认定我是人的这个心灵层次还不是真正的自己,还是被知的,都还在我相中。

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就是要一层一层的剥离这些被知的心,剥离到最后没有被知,才是反闻闻自性成功了;反闻闻自性成功了,能做到离我相,也就是把我相这个层次的认定全部都脱离了,这样子叫做证罗汉果。如果只是把当中这么多认定里面的一个小部份破了,那只是无明壳上破一个洞的开悟而已。所以修心就是这样来修的,而不是整天胡思乱想,或是整理混乱的心思,若还停留在这个层次,就太浅了!这样是修不胜修,很烦人的!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认定,你去检讨就会发觉的。「认定」就心的层次而言,是相当深的部份,这种深度就在无明(阿赖耶识)。

大部分的人讲修心,都停留在能整理思想这个层次。譬如:我这个想法是不是有贪、嗔、痴啦?是不是不清净啦?这个层次太浅、离开悟本来面目太远!当然我们还是要从思想这里入手,但是不能够停留在这个地方,也不是停留在抽象的思考,而是在内心的层次:你的意愿、志愿,你的认知、认定,这样子还不够,真正的关键是在觉性,也就是能知能觉。从思想、志愿到认定,都是被能知能觉所知的,真正的真心就是能知能觉。一下手我就告诉你们能知能觉,听起来好像满简单的,但是用起来就不容易。用起来会不管用的原因,就是你对心的深度没有真正的把握住。

听 众:非常感谢老师今天的开示,佛法里面最重要的心法,老师几乎全部讲完了!其实老师讲的整个系列,我最近才懂,没想到老师这么精细的、整个把它讲完。当你想要去实践时,对老师的每一个用词,要有感觉才有办法去修。像老师提到「认知」,对「认知」这个词儿没有感觉,就无法修到。我以前对这些也是完全没有感觉的,最近才慢慢有感觉。每个人有他修行的方式和表达的用词,但是feeling是相同的。我的解说是:在你动作之前,一定是动了念;动念之前一定要起心;起心之前还有个指挥者。没想到老师说得更细、更浅显,让每一个人都听得懂,而我经常会跳过!像老师讲认知尤其认定这边是最难修的,其实认定就是你的执着,这个执着你要能够感觉到,才有办法拿掉,一般来讲是感觉不到的。我今天非常惊讶老师能够把它分得这么细,而且能够用很浅的文字讲出来,简直把五藏十二部经典全部讲完了!非常谢谢老师!

听 众:我觉得老师讲得比十二因缘还细。我的经验里,时常会不知不觉,等事情过后再反省时,才知道上次做了什么事情,原来之前是有一个认定的,通常都是不知不觉,事后反省才知道。

老 师:对!是这样子!我们反省的时候,要注意在生活、工作、人生当中,只有遇到困难、挫折、失败和灾难,才有机会找到自己的认定。譬如说我自己对权力的厌恶,这样子的一个认定,喔!原来根深蒂固,害得我找了好久,才发觉有这样的一个问题,然后又衍生出很多很多其他的问题。当把这样的一个认定解除了以后,其他的问题就不见了!你的命运、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那些问题就不见了!所以我会觉得《华严经》:「如是思维,则如是显现。」这样的文字不明确,会弄错,如果把它改成:「如是认定,则如是显现。」就会非常清楚,这个时候你再来看佛经,佛经不是讲什么大道理,就是在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事实。

听 众:除了老师讲的烦恼、灾难以外,有时候察觉自己花了一天时间在在处理事情,投入最多时间的,可能是之前就已经有一个认定了。

老 师:对!很好!是这样子!修行怎么修?什么该是我的功课?我认为遇到的麻烦就是功课。

听 众:我有一个同事,有一次他问我:「欸,你是不是修密宗的?你们是不是有法本?」我不假思索的说:「烦恼就是我的法本。」讲完以后,我觉得自己讲得很好,可是他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听 众:再补充一点,刚才老师说「认定」,认定你自己是穷人、富人的时候,我心里直接的反应是:因为我经常跟我太太说,你想要修成,首先你就要认定你自己是佛。修行人认定自己就是佛,修行会很快成就,自然而然就成佛。你认定别人是佛,没有用的!

老 师:对了!对了!我想我们很多人认定自己不是佛,认定自己是众生,那修起来就很麻烦了。

听 众:请问老师,你刚才说认定自己是人,那之前又是谁认定呢?就是说谁来认定是人?往那边修?那就问谁了?问谁以后没有像老师这么细,就停在那里。唉!是谁在认定我是人?我只能做到这样子。

老 师:对啊!就是「问谁」。你没有我有本事嘛!我也不过把「问谁」这件事情拿来更细的讲一讲。

听 众:可不可以请老师讲讲看,认定我是人的进一步会怎样?再更深一层的认定是什么?

老 师:是什么就不一定啦!事实上我连认定都没有的,这些都是讲给你们听的。对我来讲,我很快的从被知这里「啪!」一下就跳到「能知」了!中间这个过程是讲给你们听的,因为我发觉你们有这些层次上的障碍,才讲给你们听的。

听 众:大年初一的时候,我们对门的狗在叫,我就在想:如果我是狗,根本没有过年不过年这件事啊!过年这件事其实是人搞出来的,事实上根本没有什么过年不过年。大年初一我就有这种想法,但是我没有想到这是老师讲的一种认定,不过老师今天这样讲,我就比较清楚了,谢谢老师!

老 师:对啊!认定就这么生出来了??好!台中那边,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听 众:老师,您今天这些讲法,我可不可以跟您确定一下,我觉得「志愿」这里是不是比较靠近行蕴?那「认定」也包含立场嘛,就在行蕴上去一点点?

老 师:对!对!那里有「俱生法执」在里头。

听 众:老师,我回忆我以前思维到理性思考这样子的过程,我曾经在大学时做这样的功夫,下课时,我会在校园附近的田里,慢慢的骑着脚踏车,脑子一直在想,这样做过之后,才慢慢的觉得自己的思维更细了。所谓「认定」的地方,有时候是在念头的部份,应该说是比较抽象的思维部份,那个时候就很不容易察觉了。比那边更浅一点吗?因为抽象思维还在行蕴里头。

老 师:喔!它不是抽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更深。好!我们在修这个的时候,需要先厘清自己的思维。如果这个部份没有厘清楚,你就会不知道我在讲什么。刚才石先生说了,你对这些东西要有感觉,当你的思维厘清楚到一个程度以后,你才会有感觉的,不然你是没有感觉的。

资料记录-张民文

资料整理-冯妩媚 吕秀玉

End

往内在寻找自性

开悟不是从外在找寻,而是不断观照内心才有可能获得的结果。一天,一位基督徒来见我,他因为看到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于是质问我: 佛陀所说的话,怎么如此狂妄!我告诉他是误会了其中的意

四种自性

◎ 编 者自性有四种,谓实自性、假自性、世俗自性、胜义自性。因有四种,谓生因、成因、转因、还因。境界有七种,谓有相境、有分别境、对治境、安住境、增益境、损减境、自在境。行相有五种,谓分析行相、差别行相

一切法皆无自性

◎ 永 明问:唯心妙旨,一切无名者。若众生之号,乃假施为。诸佛之名,岂虚建立?答:因凡立圣,圣本无名,从俗显真。真元不立,并依世俗文字,对待而生。文字又空,空亦无寄。若是上机大士,胡假名相发扬?对境而

真如不守自性

宗密释大方广佛华严,曰大方广是所证法,佛华严是能证人; 大者体也, 方广即体之相用,佛者果也,华严因也;法界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

自性中的梅香

自性中的梅香林清玄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的人,他的心会照出自性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

自性现前

修行人要牢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所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除了每一个众生本来具足自性外,其它都是识心分别而森罗万象的妄想。同时要牢记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教导:眼睛

妄想生灭无常 自性如如不动

【经典原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

陈兵:自性清净心与本觉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陈兵心性(梵citta-prak?ti,cittada),语义为心的本性、实性、自性、自体、本来、本然,意为心识本然如是、真实不变者,可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或心未被主观认

王骧陆:以戒为师,依止自性

戒有戒体戒相二种,相属威仪,何可废也。然无体则近于伪矣,戒体属心,然心虽无相,尚有一无相在,仍属有相,必至净空无我,无能作,无所作,无能戒,无所戒,斯真具足大戒。然劣慧者不知也,愚人或误为打破戒律,奔

陈兵:修大乘止观方可证得自性清净心

慧思(515-577)大师,是南北朝末中国佛学成熟期具有代表性的大德,他解行俱圆,《续僧传》称他自言证得圆教铁轮十信位,时以事验,解行高明,根识清净,相同初依,能知密藏,大概要算中国佛教有史以来证量最

智慧法语:我们自性本来清净,为何会起第一念无明?

编者按:我们的自性是本来就清净的,当我们证知到自性时,便恍然大悟:原来一切众生原来都是与我同一体,而且都是一样本来清净。此心本来清净,但以贪嗔痴慢,五欲烦恼,种种业幻,垢浊障蔽,故名众生;此垢若净,即

郭耀华: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

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一、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与引用的典籍对大圆满法无自性、自性的见解(请参考附录一)(一)无自性现有轮回涅槃之诸法,虽现而无自性,如阳焰。中品般若经云:“善现

宿王华菩萨--听闻佛法开发自性

我们都知道听闻佛法是有很多的好处的,而且我们若是修行佛法的话也是有极大的功德的。我们其实每天都可以去念诵一遍佛经,这个对我们的心灵是有精华作用的,让我们以后生活能够更加的幸福。娑婆世界一切都在无情的变

自性三身佛

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

自性三身佛:自性中的佛性

在中国佛教寺院的大殿里,常常供有三身佛。三身佛常常合供于佛寺主殿中,中央为法身佛,法身佛的左边为报身佛,右边为化身佛。大乘佛教认为佛身有三种,即法身、报身、化身(应身)。禅宗认为,三身佛不在外界,而是

一体自性,三身佛

一体自性三身佛,是指人人本具佛性,只要真心修行,都可以当下见性,即心是佛。这里的自性三身,是修习唯识实性可以获得的“解脱身”。《坛经》中说:“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

林崇安:规律与自性空

一、前言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我们发现有种种的规律,例如日月星辰的运转、潮汐的涨落、四季的变迁,甚至朝代的兴衰、经济的起伏,隐隐约约都有秩序存在着。另外,道德上的伦理律以及美学上的原理,也遵守某种规律。本

范古农答:何谓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

问:何谓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范古农答:此乃九种大禅之名。菩萨依此等禅,乃能进修深广之大行。一曰自性禅,二曰一切禅,三曰难禅,四曰一切门禅,五曰善人禅,六曰一切行禅,七曰除烦恼禅,八曰此世他世禅,九曰清

法性和自性的区别

荷泽神会禅师初参六祖惠能大师时,惠能大师问道:“你从远处来,路途遥远,太辛苦了,自性禅心带来了吗?可看见本体的法性是什么吗?”神会禅师道:“报告老师:“‘我’有来去,‘自性’没有来去,本体法性,普遍法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二章 回归自性的家园

第二章回归自性的家园我们对于佛经解释为一道门,所以要领悟真理、证入佛道,首先就要打开这一道门。而这道门有广有狭:普被众生、广摄迷情的是普门的广义之门;直指本性,契入佛道的是回归的狭义之门。这部经要打开

宋智明:第二章 回归自性的家园

第二章回归自性的家园我们对于佛经解释为一道门,所以要领悟真理、证入佛道,首先就要打开这一道门。而这道门有广有狭:普被众生、广摄迷情的是普门的广义之门;直指本性,契入佛道的是回归的狭义之门。这部经要打开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自我思善思恶离开三宝自性皆是恶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不思善不思恶才能常住,只思恭敬、信心、福慧、忏悔、三宝恩。这样才不会遇到不如意时生起思善思恶皆是为舍弃三宝,因为自我思善思恶离开三宝自性皆是恶。原标题:华平

张秉全: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二句话,出于众口,几乎耳熟能详。然而真正能明其义者,却不多见。若以为这是心性道理,唯心无境。是谓大特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夫十方诸佛所证,证无别证,不过但证众生理本。理本是什么

赵朴初答:什么叫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赵朴初答: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五法"是

梁乃崇:愿性之9:祈愿启动菩提心

愿性之9:祈愿启动菩提心梁乃崇教授之前我们讨论过感性、feeling与理性、thinking,我们再来看看心灵的第三个面相愿性,或称愿力、willing。在心灵层次上,愿力是比感性的深度更深。我教大家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7:在智慧上做交换

交易原理之7:在智慧上做交换梁乃崇教授布施、度众生,以及佛菩萨的加持等都是在做交换;中国人说的「礼尚往来」、「教学相长」,也是一种交换,这些都是智慧上的交换。好比说我们不太懂得修行时,修行要有进步太难

梁乃崇:愿性之6:从无为法看愿力

愿性之6:从无为法看愿力梁乃崇教授我们说用愿力祈求会产生很大的力量,但有人就会问:拜佛、拜妈祖不是一种向外驰求吗?如何区别内在愿力的展现与向外驰求?拜佛、拜妈祖的行为像是向外驰求,但做到深处是愿力发动

梁乃崇:愿性之19:确立志愿努力实践

愿性之19:确立志愿努力实践梁乃崇教授我们常说要分享,发愿是否也可以分享呢?我想,在还没有发愿之前,是可以讲的,不是一讲出来就要发愿,我们可以先讨论它,互相沟通、切磋一下心里对于愿的意见、想法,我觉得

梁乃崇:愿性之17:实践自己发的愿

愿性之17:实践自己发的愿梁乃崇教授明了发愿的真谛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实践!如果发了愿,却不准备实践,那就不用发愿了。讲到实践,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份子、读书人,在这个地方有非常大的盲点。因为

梁乃崇:愿性之13:「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超越假设

愿性之13:「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超越假设梁乃崇教授人人都要理性。什么是理性呢?理性有高低不同的层次。你常会想东想西是吧?那「想东想西」的心就是比较低层次的理性;如果你的思维是「有系统」的,这是比较高层

梁乃崇:愿性之12:发愿「奉献」力量无穷

愿性之12:发愿「奉献」力量无穷梁乃崇教授《第五项修炼》书里讲到一些和「愿力」有关的篇章,值得我们深思。这本书提到:愿不是被别人要求的,而是你自己发出来的。如果自己发不出来,而是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就

梁乃崇:学习即修心

学习即修心梁乃崇教授时间:92年3月3日地点:厦门精舍记录:蔡素媛、叶国瑞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昨天我们讲到两本书,一本是《夏山学校》另一本是《瑟谷传奇》,都是讲有关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书,书里提出来的都

梁乃崇:有学和无学

有学和无学梁乃崇教授唯有学佛,懂得摄心内证,证到本来面目,方能无住生心,才是无学;也唯有启发式的教育能开启无学的能力,也才能展现丰富的灵感与创造力,充分发挥潜能,共创美好未来!佛教成道的果位,从罗汉、

梁乃崇:感性直觉-汁与渣

感性直觉-汁与渣梁乃崇教授其实每一件事情,都含有「表面」部份和「实质」部份。譬如读书,增加知识和智慧是「实质」部份,文凭是「表面」部分,如果很有学问和智慧,可是没有文凭,让人觉得还是少了点东西;如果学

梁乃崇:庄严佛土

庄严佛土(一)梁乃崇教授我们可以在世间找到佛世界,并建立佛世界,可以永无止尽地趋近于圆满。通常学佛的人都接受了一个看法,以为佛性是好的,而众生是不好的;出世间是好的,世间则是不好的;并且视世间如火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