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梁乃崇:佛法与人类文化
2025-05-05 11:10

佛法与人类文化

梁乃崇教授

【引言人类的问题】

今天的讲题是「佛法与人类文化」,原先觉得这个题目很大,很好发挥;可是当我开始准备时,却发现要讲的东西太多了,有点不知从哪里讲起才好。今天下午我到东吴大学来时,贵校陈老师告诉我,同学们很想听听什么是密宗、什么是襌宗,因此我就偏向介绍襌宗和密宗好了。

提到佛法,它当然和我们的文化是有关系的。而讲题所以选择「人类文化」一辞,则是基于以下的观点:佛法并不归属于哪一个地区或时代既不属于东方或西方,也不属于古代或现代它不受这些时空的限制,所以我就用了「人类文化」这四个字。

我们都晓得,佛法的起源在印度,不过它的内容与起源于印度、或者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关系。因为它所代表的,是人类心灵上一些真实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只有印度人才有,我们中国人就没有;也不是古代的人才有,现代的人就没有;不是的,而是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的。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人类的心灵来讲,是个非常重大的突破。

到底佛法解决的是一些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怎么开始的呢?

我们现在就来谈谈:释迦牟尼佛是三千年前(一说两千多年前)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在快二十岁时就已经结婚了,但是他的内心却深深地被一些问题困扰着。是些什么问题呢?

当时他的年纪差不多和在座的各位一样十几岁到二十岁这个年龄的人是非常敏锐的,不管学什么东西都学得既快又好。他看到周围的人有着生、老、病、死四个问题:也就是人会出生、衰老、生病,而且还会死亡,这些是非常真实且切身的问题。当时他就问他的侍从,是不是因为他是王子,所以不会发生这些问题。旁边的人给他的回答是:「你也一样,你也是一样的。」

一般人大概会想:我现在还年轻,可活的日子长得很,用不着想这些恼人的问题,是吧?可是也有人很早就会思索这些问题,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个例子。当他思索这些问题时,世间一切事物的价值都要重新考虑。

譬如说:世人以追求得到财富、名誉、地位乃至学问为成就,只因为我们认定现在这个生命就是我。可是这个生命本身就会老、病,最后总要死,任何人都逃不了这样的下场。那么,我们努力去追求又有什么用呢?最后的结果还不是死亡?我们到底要努力呢?还是不努力?到底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目标?怎么样的努力才是正确的呢?

【睹明星而悟道】

这些人生问题,当时的释迦牟尼佛不能解,所以他就到各处去参访修学。那时候印度也有些人号称是在做这方面努力的,所以他就去求教。经过了六年的勤苦修学后,他认为照他们的方法苦修下去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就来到菩提树下,对这些问题重新做彻底地反省与检讨,因而深入禅定而悟道。从此,他心中的问题也就彻底而根本地解决了。

究竟他悟道时是怎样一个情形呢?

根据记载:有一天夜晚,他坐在菩提树下,目睹明星而悟道;也就是他看见了一颗明亮的星星后,就悟道了。「睹明星而悟道」,后来的人可能会以为:「哦!在夜晚的时候,天空中有那么多星星,大概他看到其中一颗特别亮一点的,然后就悟道了。」

事实上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什么呢?而是就在他眼前,有一颗明亮的「星星」一下子现出来,这代表他心灵上有某种程度的解脱,所以才会有这样子的一颗「明星」现出来。

既然各位同学对密宗有兴趣,那么在这里我就顺便介绍一下。在密宗修习的过程中,有个很要紧、必须修的,那就是「明点」,要修到明点现出来;而现明点的情况就像眼前出现一颗星星一样,两者非常相似的。

所以说并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可以睹明星悟道,而其他的人不行。事实上,所有成道的人都会经过这个途径。在修行的过程中,能见明点时,你的意识心是要息掉的;而意识心一起,明点马上消失,非常快的。

通常修学密宗的人,明点第一次出来的时候都是无意中的,因为他一直在锻炼,所以明点无意中就出来了;当然,如果他一注意,明点马上就没有了,因为意识心起了。明点的出现就是这么一闪就没有了,时间差不多是零点六秒,比一秒还要短一点。这零点六秒,就是佛所说的「剎那」。

这个时间单位是有根据的,但是目前的人大概都不能懂,都不晓得它的来源是什么。明点出现,剎那就过,很不容易把握。一般人在临终的时候,明点也会现一下,大概只现一次或者两次。如果你平常根本没有练习,到临终的时候,明点闪一下,怎么把握得住?当然是把握不了的。因此,学密宗的人,天天就在练这个东西,总有一天会把握得比较牢靠一点,机会自然比常人大多了。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是心灵的彻底解脱;但并不是说他以后就不会生病、不会死亡,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从此就长生不老了。

我们知道他最后寒风发背,因为他在雪山上苦修了六年,曾经有段时间,每天只吃一粒芝麻。几个月下来,肚子只剩下一层皮了。有一次,他一摸肚子,居然摸到了自己的脊椎骨!就在那时,寒风侵入他的身体,到他快去世时又发作起来了,所以他会背痛,这就是经上记载的「寒风发背」。

成道以后的释迦牟尼佛还是和平常人一样会生病,在《维摩诘经》里面就曾记载。有一天,阿难要出去买东西,路上遇见维摩诘居士。

维摩诘问他:「你忙什么啊?」阿难回答说:「释迦牟尼佛生病了,我去帮他买药。」话还没说完,维摩诘居士就制止他说:「不要讲了!不要讲了!这个如来佛怎么会生病呢?」然后说了一大段道理,阿难被他说得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看到这段经文,释迦牟尼佛很明显是在生病,是吧?不过那维摩诘大居士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当然,这样说是有意义的,大家要体会其中的深义。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息灭了意识心,体证不生不灭的菩提心而成道以后,生、老、病、死的苦恼已经解掉了,对他而言不再是问题。没有问题到什么程度呢?即使他正在生、老、病、死,也还是没有问题。

对他来讲,有生、老、病、死和没有生、老、病、死是一样的,平等没有差别,因为他已经体会到本不生起、也无从息灭的菩提心了,生死问题于是得到根本而彻底地解决。

【人类的努力】

释迦牟尼佛解决了这么重大的人生问题,对人类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所有的方法,也就是一切人类文化中对解决这种问题所做的努力,统统不如他,没有一样可以赶得上。这怎么说呢?因为那些方法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譬如,中国古代的道家也曾作过种种的努力,想解决这个问题,不过他们所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其实这个观念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有生的必然会死,活得再长也还是会死。其他宗教在这方面的努力,一样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寄望来世一个永恒的天堂,和长生不老一样也是一个不可能达成的愿望天堂可以有,但却不是永恒的,因为有生起的必会寂灭,能建立的终必空坏。

接着我们来谈谈现代科学文明在这方面的努力与成就。事实上,科学所能做到的只是表面上改善一下而已,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尽管科学再发达,人类对生命问题的本质却不能有什么改变。

也就是说在三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人类面临生、老、病、死的情况,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改变多少,科学和医学并不能做什么本质上的重大突破。就以生病为例吧!医生可以把病医好,但是无论怎么医,还是要病,只不过换成了另一种;而且愈病愈难医,各种以前不曾见过的病都会出来,所以这个「病」是解决不了的。

总之,现代的医学界大家虽忙得不亦乐乎,一直在努力改进各种医学技术;可是技术再进步,生、老、病、死仍然存在。其实,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只不过改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量」上面的增加。

譬如说,当年释迦牟尼佛曾做过太子,当然他的物质生活是很好的,现代人的物质享受再好,顶多也只跟他不相上下;但是在那个时候只有一些国王、富豪才会有那种物质享受,而现在却有相当多的人可以享有。不过,这种量上的增加是以心智极度的机械化为代价,根本无法改变生、老、病、死存在的本质。

生、老、病、死的问题只有在佛法里面才能真正地解决,在早期的佛法中释迦牟尼佛主要是用「四圣谛」来教人,就是「苦」、「集」、「灭」、「道」这四个方法、四个真理(所谓「谛」就是「真理」)。

第一个「苦谛」,就是让人体会到生命过程里的苦,去真正认识它们,面对它们。这并不是说不学佛就会快乐,学了佛就变苦了;不是的,苦决不会因为不去面对了解而减少。

「集谛」是教我们在认识烦恼之后,应体会到所有烦恼的根源,了解这些苦是怎么累积起来的,这就是「集」的意思。

接着佛陀告诉我们,息灭这些累积的苦的境界是什么,这是「灭谛」。

最后再告诉我们,何种修行途径可以帮助人从这些苦中解脱,那就是「道谛」。

用「苦」、「集」、「灭」、「道」这四个真理来教导人,是小乘佛法修习的方式,这方法当时造就了非常多的罗汉。印度一直到阿育王的时代,都是小乘佛法兴盛的时期。后来马鸣菩萨应世,印度才慢慢转到大乘佛法的时代,这些我们不准备细谈了。

【禅是什么】

现在我们回到中国来,当年达摩祖师从印度把禅宗带到中国,到了六祖惠能时发扬光大,这就是佛法在中国大兴的时期。

对这个促使佛法在中国大兴的禅宗,胡适先生曾做了一些考据,认为禅宗是中国和尚为了要对印度文化革命而创立的。我对这种说法并不以为然。因为既然要革命,那就干脆把它甩掉,去信道教好了;实在不用去做和尚,尊释迦牟尼佛为教主。

不过话又说回来,为什么这个在中国发扬光大的禅宗,胡适会说不是释迦牟尼佛所创的佛法呢?原因是它的形式已经完全本土化,和中国文化完全契合。虽然它的本质、它所解决的问题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完全一样,但是表现出来的形式、教人的方法、所用的语法,乃至教材的编排方式却都不一样。

它已经不再是原来印度佛教的面貌了,像印度就没有公案、棒喝等这类东西。

而表现的形式不同,并不表示它们的内容本质就不同。胡适会认为禅宗不是释迦牟尼佛所创的佛法,而只是唐朝一些中国人奇奇怪怪的想法罢了,这是因为他不了解这些想法、做法所代表的意义。

事实上,禅宗所要做的,和释迦牟尼佛是完全一致的。我曾经把小乘的经典与禅宗的公案,很仔细地对照过,我发现只是语法跟手法不同而已,它们所代表的涵意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完全一样,没有差别。

所以从形式的观点来看禅宗,当然可以是中国的;而从本质来看,禅宗乃至其它佛法的宗派都是没有国界的,同属于全人类,都是人类心灵共通的一些根本问题的解决。

现在,我就来介绍一点禅宗吧!这也是同学们想要听的。禅宗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在一千多年前禅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其实也是现代人应该提出来的。

这个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谁是真正的你?」「什么才是真正的你?」对这个问题禅宗的问法非常技巧而且别出心裁。禅宗的祖师常会问他的徒弟一个问题:「你还没生出来时的面孔(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你知不知道?」

当然,我们现代人一样可以问这个问题:自己原来的面孔是否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一想,不,不是的!因为以前我没戴眼镜。我可以找出以前的照片来,读中学的、读小学的、读幼稚园的,然后,继续往前找,找到婴孩时的照片,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到婴孩时候还有照片可以为证,是吧?

但是,禅宗要问的不是有照片为证的这个面孔,他要问的是:你还没生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你的面孔是什么?这下可就被难倒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你深思下去,如果能解决,就可以把一切生、老、病、死的问题从根本上全解了!

【禅的现代诠释】

我们从现代的观点来问一个类似的问题,譬如我们现在都相信的科学和数学的定理,我们很相信,认为那些是对的。然而如果我们运用禅宗同样的手法,就要问:「这些定理为什么是对的?」

对于比较不会思考的人,他就会想:这个定理是科学家证明的嘛!这是老师说的啊!那不就结了?他就不再想下去了。但是对于一个较会深思的人,他要判断一个定理、定律对不对,就要看推理的过程、实验的过程是不是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才算是对的!

可是这还不够,有些深思的哲学家并不以此为足。为什么呢?推论和过程没有错,实验的过程没有错,不见得就可以证明结论是对的,这些哲学家就更深入地检讨。

在做推论的时候,我们都要用到逻辑与数学,这些数学、这些逻辑统统有一个未知的东西、一些不能证明的前提存在,像一些不能证明的公理、不能证明的假设,乃至不能说明的概念。

那么我们做实验是不是就没有这些未知的东西呢?事实上,我们做实验,照样是以一些不能证明的假设为前提。因为我们要用仪器,用了仪器以后,眼睛要看,头脑要去想、去推理,这里面都有假设在。

这些假设都是不能被证明的,就只有接受,以它们为基础才能推论下去,也才能做实验。好,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公理、假设、概念这部份有错误,那么不是所有的推论也都可能错了吗?所以对一个哲学家来讲,他就要考虑、检讨这些公理、这些假设、这些概念,看看是不是有问题。

像最近应邀回国演讲的哈佛大学教授王浩先生,就曾介绍一位在近代很有成就的逻辑哲学家哥德尔。哥德尔就是考虑到这些问题,觉得这样才能够找到什么是真理。若不把开头这些公理、假设或概念考虑清楚,就在那里推论,一旦这部份错了,那后面的推理还有什么好谈的?

当他深入探讨以后,哥德尔发现世界上任何理论都不能自己证明自己;想要证明,得拿自己以外的东西来。这个发现的影响非常大,它令我们憬悟到:这些我们所谓的科学并不能自己证明自己,必须引用科学以外的东西来证明。我们的文明、这整个现代的科学文明就是处于这样的境地立基在一些科学以外的东西上!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前述的反省我们也可以用禅宗的方式来问:是基于什么条件,想出这一组假设、这一组公理、这一组概念的啊?这些假设、公理、概念背后的基础是什么?它们最原始的面貌是什么?我们可以提出这些问题,答案最好是各位自己去找。

而我所找到的答案是什么呢?它从哪里来的啊?是从「空」、「无」这里来的。也就是说若用佛法来表达,这些假设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从这个「空」来,从这个「无」来的啊!意思就是说:最初根本就没有这些假设、这些公理、这些概念,它们全都是从「空」、「无」这个地方生出来的。

《金刚经》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的六祖惠能就是听了这句话而彻底觉悟的。那他觉悟了什么呢?他觉悟到不要根据一些假设来想事情。凡是依据假设来推论所产生的心、所产生的原理、想法,都叫做「有所住」。

那我们的心要怎样才好,才是真正的解脱呢?要没有根据、没有假设、没有这些认定,要从「空」、从「无」、从没有东西这里产生的心,那就对了,就是佛法所要表达的意思。

现代的哲学家、科学家虽有类似的反省,也慢慢检讨到公理、假设、概念这个层面,但还没有办法进一步走到「空」、「无」这里来;一旦走到「空」、「无」这里,就是所谓的佛法了!如果我们能这样子走,就会像六祖惠能听五祖为他讲《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心里面一下子就彻底领悟了。

所以他当时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谓的「自性」就是在「空」、「无」这个层面,万法都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学佛的人一定要懂到这个程度。

我们现在再回头看一下六祖惠能的情形:当时五祖要弟子们写偈子报告心得,神秀就写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后来六祖听到别人读诵这个偈子,晓得他没有悟道,所以就请旁边的人帮他写了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那时他已懂到「空」、「无」,只是还不晓得这个「空」、「无」能生万法,还不够彻底。五祖看他已经满懂了,只是不够彻底,所以用手杖敲地三下,暗示他半夜三更到他那里去,然后讲《金刚经》给他听。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他就彻底了悟了:不但知道万法的本体是空,更进一步体会到这「空」、「无」可以生出万法。这也是佛法中常提到的「真空妙有」,从真空中可以生出妙有。

悟道以后,六祖就先躲起来了,躲到猎人队里去。六祖得法承受衣钵以后,为什么要立刻躲起来呢?因为他那些师兄弟会为了争夺衣钵而迫害他。这件事说起来也可笑,当时学佛的人贪瞋的心仍然重得不得了,为了学佛还会迫害人,这真是非常令人惊异的事情!

【何不自射】

禅宗教人的手法,颇不同于其他宗派,通常是一种什么情形呢?它的重点放在问出每个人真正的自己,要你省察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当你能够领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时,做老师的就没事了,因为你已经可以自己修了。

所谓「本来面目」,就是「空性」,或者是「无」。为了促使弟子反省,禅宗常用出人意表的手法。譬如打人一棒子,或踹人一脚、大吼一声,把人吓得魂都掉了,那时候弟子也许会悟一点,当然也不见得都会悟。现在举个例子,来看看禅宗祖师是如何指点学生去找自己的「本来面目」:

禅宗祖师当中有位马祖道一。

有一次,一个名叫石巩的猎人正在山里打猎,追杀一只鹿。马祖从山门里走出时,猎人追过来,正好碰到了他。猎人就问他:「有没有看到一只鹿跑过去?」马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反问他:「你是什么人啊?」「我是猎人啊!」「哦!你是猎人,你会射箭喽?」「我会啊!」「你一箭能够射几只鹿啊?」「我一箭可以射一只鹿。」马祖就说:「唉!你还差得远哩。我的话呢,一箭射一群。」这时那个猎人就说:「唉呀!这么残忍。」

他认为射一只就够了,怎么射一群?好像他是比较慈悲的。马祖就说:「哦!你还懂得这个,那你何不拿箭自射?」就是要他拿箭自己射自己。猎人听后呆了一下,就说:「没有下手处!」马祖就说:「嗯!你把你无始以来的业障都断了(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那时候猎人大悟,马上就毁弓弃箭,以刀断发,顶礼出家,后来也成为一位禅宗大德。

要点在这里哦!大家有没有听出来?马祖要他自射,猎人却说没有下手处!要点就在这里:他没有下手处。那怎么会来一个「没有下手处」呢?各位也许会想:把箭头朝着自己身体这样扎嘛,这不是就有下手处了吗?

不是这样子的,他讲没有下手处,并不是他不懂朝身体射,他是懂这个的,但是他还是觉得没有下手处。原因在哪里?原因是当时他忽然清楚这个肉身不是自己,要射就要射那个真正的自己啊!但真正的自己是在「无」这里啊!他一想要射到真正的自己时,就发现找不到啊!他一找不到,那就对了。

从这个公案,大家可以看出来,禅宗祖师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各种机会、各种方法,让人一下子醒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禅宗的手法。这个手法的运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现在的佛教,手法不见得相同,但是目标还是一样,希望每一个想要学佛的修行人都能够醒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彻底解决生命的问题。

【诸法实相】

至于醒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一种什么滋味呢?我刚开始对佛法有兴趣的时候,曾买了一本当时颇流行的书,名叫《禅宗的黄金时代》,是吴经熊博士写的,看得十分津津有味。

事实上他提到的公案,我一个都不懂,却莫名其妙在那里喜滋滋地看着。虽然喜欢看,但是实在不晓得所指的是什么,原因是我当时并不知道「本来面目」的滋味。当然说滋味已经不对了,因为那个地方是「空」、是「无」,哪里有滋味可言?不过还是有一些话可说。

「本来面目」的情况是什么?就是《心经》里面讲的:「是诸法空相」(华藏上师翻译为「是一切法真空性」)。「是诸法空相」指的就是这个空性,当然就是指「本来面目」的样子喽!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像这样子,都是用「不怎么样,不怎么样」来描述,并没有正面说明它是什么样子。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样子?这要你自己去体会,不能说出来。因为如果说出来,被这么一抓,就不空啦!当然就不是诸法空相。

若勉强用文字来形容,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不生」,就是没有生起;「不灭」,也没有灭掉;「不垢不净」,不是干净,也不是骯脏;「不增不减」,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它整个相貌就像这个样子。

如果我们懂得这个情况,当然就会晓得佛法真正是在说明一些什么事情。当你对「诸法空相」熟练了,那么你就可以解决所谓的生、老、病、死的问题了。

【棒喝之外】

如果我们不用禅宗祖师又棒又喝的方法,而改用一种反省、检讨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约略地、间接地体会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答案是肯定的。

现代人,尤其是书读得多的人,总会做一些思考,你可以像一些哲学家一样,反省一下自己的感觉:是谁在觉知?就是不管看见什么,或者心里面在想什么,这个时候,就要省察到这些东西是被我看到的、被我知道的,而不是能看、能知的那个「我」。

那能看、能知的「我」到底是什么?看见东西时,或许还可以说这是我的眼睛看到的;可是心里面在想的东西被你知道了,那么这些东西到底是被谁知道了?譬如我们心中产生一个欢喜的心念,你就晓得我现在心里在欢喜。「欢喜」既然被你知道,那一定不是这个「欢喜」知道自己喽!那么那个知道「欢喜」的到底是谁呢?

我们可以做个检讨:你看看所有被我们知道的、被我们看见的,都不是那个真正能知道、能看到的主体。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被知的、被看的,所有的这些都被抽掉了,那还剩下什么?不是「空」,不是「无」吗?

这时候「空」这个名词就比较贴切一点。因为此时你是有感受的,你的感受就是空,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法一直提到「空」的原因。但是大家不能执「空」,因为这个「空」如果可以被执,可以被你抓、被你看、被你知、被你了解的话,这个「空」就变成了一个被知的东西;一个被知、被执的东西,一定不是那个本体,一定不是。

以上是用思维反省的方式可以体会到的,我们心灵里面确实有这样的问题。哲学家虽然也在检讨「认识」的问题,但是他们只检讨到那些被知、被认定的层面,而没有去检讨:谁在知它?谁在认定这个公理?谁在运作这些假设?谁在搞来搞去?但我们确实有这么一个主体在,而这个主体是无形无相的!

所以这个地方应该已经到了「形而上」,这也是早期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所反省的:所有的物体,我们看见的都只是表面;至于本质是什么,我们看不到啊!所以他就发明一个名称叫做「物自体」,各位大概知道吧!我们可以看到物体,可是所看到的物体都只是它的表相,其真正的内含是什么呢?就是有一个「物自体」,也就是这个物体的本体。

但他认为这本体是人没有办法知道、不可能知道的。当然用知道的方法是不可能认识的,可是佛法却有办法教人领悟,这正是佛法在人类心灵上一个特殊的贡献,也是禅宗的贡献。

另外,康德也提出有些东西是「先验的」,当然「先验」相对于「经验」。也就是说有些东西是我们可以看得到、学得到,可以在我们这一生里面经历得到的,甚至可以检验它;但还有些东西是你根本没有学就会的,你一生出来还没有学就会了的这些在经验之先就已经有的,叫做「先验」。

他那个时候就检讨到:人怎么会晓得有时间,还晓得有空间呢?他认为人本来就会有时间的感觉,所以时间是「先验」的。当然我们现在以佛法的立场来看,这个时间还不够「先验」,还没有达到佛法所讲的「先验」。如果要严格定义「先验」,康德说的还不够「先验」。

严格说来,父母未生我们之前,那个「本来面目」才是「先验」,对不对?还没有生出来就有的才是「先验」;而父母生了我们以后才有的,那就是「经验」,是后天可以经历的啊!当然以这么严格的定义来看,那「时间」就够不上标准,还不算是先验。

【本来面目与宇宙万象】

以上是佛法与现代文化相互之间的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我们还可以把它再发挥一下。

「本来面目」与「宇宙万象」之间是极有关联的,佛法所注重的「本来面目」的另一边,就展示出宇宙万象(形式、有相)来。但是现代一般世间的学问并没有包含「本来面目」这个层面。

当然,如果把佛法也当做是现代文化的一部份,那就已经包括了;如果把它拿开,就没有包含。一般的现代文化只包含了「宇宙万象」这一部份,不过对于「本来面目」、「空」、「无」、「无相」等,当然也隐约知道有这个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其他的宗教,虽然没有办法把「本来面目」讲得这么清晰,但是也隐约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因此就把这一部份问题统统都归到「上帝」那边去了。

一些哲学家也知道这个问题,像王浩先生就有人问他这类问题,他回答说:「西洋的哲学家不是不懂得不可说的这一部份问题的存在,他们也知道;不过他们认为在不可说之前,尚有许多工作需要努力。」

所以并不是他们不晓得有「本来面目」这一部份,还是晓得的,而且他们也觉得要在这一部份下很大的功夫。我记得自己在大一、大二时,读过《哲学概论》,书上把西方的哲学家一个个都稍作介绍,而每一个思想到最后都有一个上帝。这也就是他们都晓得有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不知道,不过又解决不了,所以最后只好统统归诸「上帝」。

至于从「宇宙万象」到「本来面目」之间,我们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去完成,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一件满重大的事情,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知道。

譬如说:在现代学术里面,数学也好,哲学也好,只要把公理、假设、概念这个地方稍微修改一下,也就是稍微从「宇宙万象」、「形式」这边挪动一点点,那整个理论体系、思想体系都会改观。

我们举一个例子,像平面几何有「欧氏几何」及「非欧氏几何」一个是假设两条平行线延长到无穷远的时候不会相交,另一个则不然,这就变成两套不同的几何学。这些公理、假设、概念就好像地基一样,地基不同,所盖出来的楼房就不一样;因为这两组几何学的基础不一样,所以整套的「欧氏几何」和「非欧氏几何」也就不一样。

因此,严格说起来,目前整个世界是被这些公理、假设、概念所规范了。在这样一个被这些公理、假设、概念所规范限定的世界里,我们心灵上会觉得有残缺,因为我们真正的心灵不只是包含「宇宙万象」这一部份的,而且也包含「本来面目」这一部份。

如果只知道有相的「宇宙万象」的部份,而无相的「本来面目」这一部份完全不晓得,或者把它否定掉了,那我们的心灵就是残缺的。像有些科学家会把精神这一部份(指「本来面目」)完全否定掉,这样一个人等于根本不承认有自己,不承认有自性。这种人就心灵上来看只有一半,就像一个人身体只有一半,是个残废的人,这样子绝对不圆满;若想圆满,我们的心灵就要完整,那就要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

最近我在中央研究院听王浩先生的演讲时,听众中间有一个人就批评他:「你讲的这些东西、这些逻辑,都是形式,都是思考的形式(所谓「形式」就是「相」)。像哥德尔呢,他搞形式逻辑,也还是形式。那么你这样是只有形式而没有内涵。这种情况就好像是一个人外表很漂亮,可是没有气质,就等于是这个意思。」

当时那个人这样子批评,王浩先生当然有所辩驳。他说哥德尔虽然搞形式逻辑,但他了解形式逻辑的限制,并不是说只管形式。当那个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来反问自己:现代文化里面如果把形式统统抽掉了,还有东西吗?我发现这样一抽以后,就完全没有东西了!

譬如说绘画,大家认为是种美,如果把它的形式、它的颜色都抽掉了,我就不知道还剩下什么。仔细一检讨,我发现自己没有办法站在这个「有相」的地方来检讨。如果我站这个地方检讨,一旦把「相」(形式)抽掉,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我站在「无相」的地方来检讨,色相一旦都抽掉了,我还有「空性」!

这就是为什么佛法里面一直讲「实相无相」,也就是说「空性」就是佛所说的「实相」,它是宇宙最真实的情况。「实相」实在是无相的!

我记得以前和一些学科学的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们因为自己学物理,就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并且相信这些怪想法。他们相信什么呢?他们觉得自己这个生命根本就是一堆原子。我当时说:「不是吧!一堆粪也是一堆原子,人和粪恐怕还是不太一样吧!」当然他们如果深自检讨,也可以像学佛的人一样,会很清楚的知道不是这回事。

小乘佛法也能教人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过小乘所造就的阿罗汉会有一个缺陷,他们的缺点是什么呢?就是只要「空」的一边,不要「有」的这一边,只要「空」而不要「有」,这样子还是有残缺的。

那大乘佛法呢?就是这「空」、「有」二边到最后要打成一片,「本来面目」是「空」、「无相」,「宇宙万象」是「有」、「有相」,这二者都是很重要的,缺任何一边都不够完整。

像我所学的大密宗(即圆觉宗)又是一种什么情形呢?它是「以禅为体」,所以要懂「无相」这一边;「以密为用」,所以也要懂「有相」这一边;而且还要知道二者之间的关联,能做到这一步才叫做「性相圆融」,这也就是大密宗(圆觉宗)努力的目标。我想今天就向各位报告到此,谢谢大家。

【编者的话】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梁乃崇先生早岁修行有成,近年来对人类文化多所关怀,并会通世出世间各类问题,而开展出一文化的整体观。本期即七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梁教授应东吴大学「净智社」邀请所作的演讲内容,见解精譬而独到,显见梁教授佛法造诣之深湛,而修行方法亦具体展现于字里行间,读者请多深入体会,必有丰富收获。

End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真正的佛法不是消极避世

弘恩法师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弘一法师因此,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李炳南: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黄念祖:未悟之前,不可妄谈佛法

近更多有双手齐执之行人,纵变为三头六臂,每臂也必须执著,爱锁情枷,名缰利锁,邪见疑根,视同拱壁,爱玩不舍。如是修行,徒自欺尔!老学长久侍上师,闻法独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数师兄所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头,

佛法的真谛

◎ 虚 云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

佛法原理与做人

◎ 太 虚卅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在湖南粤汉路大礼堂讲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这个法则从自然界到社会以至心知,一切都是具有的,亦名因缘所生法。例如一盆花的生长和存在,必有种子

寺院的文化建设

当代寺院的定位,经济条件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经济活动决定着寺院的生存与发展,任何寺院都面临着这个基本现实。学术研究传统是一种文化行为。古代寺院办文化主要以讲经说法,翻译佛典,撰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 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刘素云:佛法告诉你为什么越害怕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

人的心情,许多是阴性的。例如,害怕、自卑、担心、不好意思、焦虑、无奈、烦心、紧张、慌张、怀疑、绝望、遗憾、失落、后悔、想不通、犹豫等等。害怕是促成,很容易招魔。害怕是一个非常招灾的东西,大家千万要高度

佛法可以对治人的八种通病

太虚大师编者按:我们对照前贤文章所得结论,不妨反躬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必然会有受益。佛法可以对治中国人的八种通病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不了解佛法的人对皈依的误区

◎ 宏 海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三宝。但由于对佛法的不了解,所以知见上也有一些误区。比如说第一点误区:认为皈依以后就必须吃素。作为三宝弟子吃素当然是好的,既体现了佛弟子的慈

佛教故事:五百只大雁得闻佛法,死后转生天界享福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到世尊那边,刚好有猎人张开罗网在狩猎,五

听闻佛法能调伏烦恼

净界法师我们看佛陀说法的功德,这个法,它透过佛陀的音声传到我们心中,有什么样的功德?功德当中有四段。第一个,调伏烦恼。这个地方有四句: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我们学习世间法,世间也有很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这由两点可以决定:一、本师释迦牟尼佛成佛前所以出家修行的发心。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承担着未来济国安邦的重任,但是他仍然感

佛法提倡少欲知足的人生

◎ 济 群 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

看看自己学习佛法的方向对不对

大家进到寺院里来修学佛法,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骤,还要检视实践的成效,这与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没有冲突的。也就是我们不是去检讨有没有收获,而是检查我们的耕耘有没有出毛病?我们的重心还是放在耕耘

佛法化导

◎ 倓 虚大凡一个国家之政治法律,无微不至,那还有不逮之处?教育设备,有完全的课程,那还有不足之处?固然如是,但亦难免有想到,作不到的。就按学界教育,有体育、智育、德育。到卒业考试的题目,总不能出于三

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如瑞法师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呢?对此,《宝性论》以六义来回答,从而彰显了三宝的殊胜。第一是稀有义:世间的财宝,贫穷的人是没办法拥有的。而三宝,薄福之人是遇不到的。今天大家能遇到,可见都是大福报

那烂陀的佛教文化

◎ 行 义那烂陀(梵语:Nālamdā),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是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时期创建的。兴盛于戒日王朝和波罗王朝早期,衰落于波罗王朝晚期,七百余年来已成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当时研究印度文化的

一切佛法圆融无碍

一切的佛法,都是佛陀教给我们对治烦恼、获得快乐的方法,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基,所以在层次上有深浅之分,但实际上目标、意趣互不相违,本自圆融。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对我们有这样的教诫:显密本圆融,愚执自他宗,

佛法当中的真富贵

惟觉老和尚问:什么是佛法当中的真富贵?它的含义是什么?惟觉老和尚答:在战国时代有一位颜斶,是一位隐士。齐宣王为了治理好国政,到处寻访有智慧、有德行的贤士。齐宣王见到颜斶,很欣赏他,就告诉他:我看你吃的

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

◎ 大 安请问法师: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宗教都是讲究信,不可怀疑。但佛学是讲究理性,理性则是讲究独立之精神,好的吸收,坏的批判。可是佛法研究不是学佛。弟子一直在理性和感性中纠结,已经严重影响自己心性,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觉悟佛法的途径

觉悟佛法的途径◎学 诚 达摩祖师--我们禅宗的祖师、初祖,对汉传佛教影响非常大。有些庙就称为某某禅寺,禅宗五家七宗在唐代以后非常盛行。达摩祖师有一部非常有名的论,叫作《二入四行论》。二入,就是理入、

入佛法的快捷方式

◎ 倓 虚大纲领,纲领既得,乃易入手。三大钢领者,一性理,二心识,三万物。性理是体,心识与万物是用。性理者,乃天然之性理,在天谓之天理,亦谓之天性;在人间谓之理性,亦谓之理体,或谓性体;若赋之于心物,

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

◎ 慈 舟本人屡屡提出。说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举起一片之香,即是全体之香。曾讲过普贤行愿品,读诵普贤十大行愿品,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愿,就是整个旃檀。随拈一行一愿,就是片片皆香。阿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法与人生

佛 法 与 人 生◎ 常 惺 万法唯心,非自然性,非定命论。说明人之福祸善恶,乃由其一念心生。故谓智以止观修习心行,观照心思起伏而善巧调练,如何使此心念纯净而不趣恶,明智而不愚闇,旷达而不偏私,终于无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悟即是佛法

悟 即 是 佛 法◎ 达 摩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

佛法与美

太 虚美与佛的教训 佛陀教戒诸弟子,作不净观,观人的身命,以及万有的身命,皆为不净,使之厌离而不贪著。不净观即不美观,此即观人等自然界为不美;人等自然界既为不美,则依此自然界为质素而人造之技术的文艺等

禅与一般文化

禅与一般文化◎ 铃木大拙除了佛教对于中国思想的一般影响之外,禅宗的教育似乎特别为东方人所接受。由于禅宗,我们可以说印度佛教彻底在中国与日本本土化。禅宗并不像佛教的其他支派如天台宗、华严宗、中观宗、或瑜

不拿佛法作人情的来果老和尚

内地有经忏的丛林,代信众做一切的佛事。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以音声做佛事也是很好。所以在大陆唱念、拜忏乃至做水陆,九华山、普陀山等各大寺院都有。在内地最特殊的道场,专门为了生死,完全不接受佛事的丛林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南怀瑾佛说无主宰,非自然,他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是无神论者。其实,他们搞错了,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他把神与人视为同一生命,平等无二,神与人同一本体。他提倡人要找到

宗教文化存在盲区

近日,学者楼宇烈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的访问。楼宇烈研究佛学多年,访问即从佛教切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谈到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安放身心,最后又回到宗教教育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以佛治心,佛

雨花台·法显与南京佛教文化

◎ 李春林雨花台位于南京长干里之内的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最高处约百米,顶呈平台状,为城南制高点,周边长约 3.5 公里,总面积153公顷。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

抓住佛法的核心

抓住佛法的核心  ◎ 米拉日巴尊者阐释十度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对于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释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在断除我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布施度,因为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断除

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

莲师说:当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佛母问:是哪些?上师说:若你不放弃伤害众生,那生起菩提心就是徒劳的。若你不持守三昧耶,那接受灌顶就是徒劳的。若学习许多法教而无法利益自心,那就是徒劳的。若做许多善

佛法就是教我们禅生活

佛法就是教我们禅生活◎ 净 慧佛法为什么要建立?佛陀为什么要出世说法?大家可能会异口同声地说:《法华经》上告诉我们,佛陀出现于世是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陀要出世说法的

佛法真利益

佛法真利益◎印 光佛法真利益,唯恭敬至诚者,能得其全。其余则随其诚之大小,而各有大小益耳。若只铺张虚华,以图悦人耳目,则或又有亵渎之罪。汝欲超荐父母,实为孝心,又何须问其有功效否。此问,足见汝之信心不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十疑略释◎ 李叔同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

中国佛法之兴衰

中国佛法之兴衰◎ 梁启超从中国佛学史大量观察,可中分为二期:一曰输入期,两晋南北朝是也。二曰建设期,隋唐是也。实则在输入期中,早已渐图建设,在建设期中亦仍不怠于输入,此不过举其概而已。输入事业之主要者

佛法似阳光雨露

余世磊每天,我们用水要交水费,用电要交电费,上网要交网费,看电视要交收视费,消费交费,天经地义。而阳光普照大地,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滋养着万物的生长;雨露洒遍大地,使河满江盈,滋润、养育着万物。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