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佛学与科学论文集2025-05-02 10:17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梁乃崇等 著星云大师总监修时间起于变易梁乃崇前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员暨清华大学物理所教授人们面对变易,必然产生先后秩序的认知,此先后秩序即是时间,故说:「时间是变易的先后秩序」。如果没有变易,也就没有变易的先后秩序,因此没有时间。所以一切静止不动,时间就消失了。摘要时间如洪流的观念与真实不符。一切静止,时间就消失了,故时间是变易的先后秩序。时间有心智成份,不纯然是物。量子力学所用的「波」若定义为时间,则大科学家对量子力学的疑虑就可消除了。中国《易经》的阴阳可以视为时间模型。佛经对时间的了解是最深刻的。一、前言从走卒贩夫到科学家,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时间。早上太阳升起,白天开始了;黄昏太阳下山,白天又结束了如此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这就是时间。时间是如此真实而平常。可是如果有人要我们拿出一天的时间来给他看一看,是拿不出来的;不过若是要我们拿一公尺的空间给他看,却是轻而易举的事。由此可知,空间是具象的;而时间不具形象,它是形而上的存在,既真实又抽象。在物理学中,时间、空间、质量、电荷同列为基本量。时间既是基本量,当然是真实的;假如时间是虚幻的,整个物理学也成虚幻之学。虽然如此,时间的抽象特性仍旧困惑着物理学家,使得少数物理学家怀疑时间是人类的幻想。大家都读过「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如流」的成语,这些描绘时间的成语,透露我们对时间的想法。那么科学家对时间的想法又是如何?据我所知,科学视「时间如洪流」,与上述成语的水准差不多。「时间如洪流」是一个假设,需要实验证明,才能从假设提升为真实;目前无法用实验证明「时间如洪流」的想法,所以它仍只是假设,也就是猜测而已。记得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空间充满以太」的假设,后来由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摩利证实不需要假设「以太」的存在,所以「以太」的假设就被放弃了。「时间如洪流」的想法还没有实验证明,因此仍然保留在假设阶段,未被放弃。「时间如洪流」的想法是设想有一个时间的洪流通过宇宙,宇宙中万事万物全浸在时间的洪流中(见图一)。这样的想法暗示时间是物如洪流之物;同时也暗示时间独立于事物之外,事物的时间是因时间洪流的推移而产生。在没有更好的想法下,科学只好采用它。图一事物一 事物3时间洪流事物2二、时间是什么?我试从佛法禅定的角度来探讨时间的本持。禅定是静修的方法,以心念静止为目标。现在问一个问题:假如世界一切事事物物都静止不动,还有时间吗?答案是没有时间,事物静止不动,时间就消失了原来有变动才有时间,时间是由变动产生的。兹举例说明如下:例一,有三个声音1、2、3,它们发生的先后秩序1、2、3是井然有序的。例二,一个球从高处落到地面,任取三个片段1、2、3(如图二),这三个片段1、2、3发生的先后秩序也是井然有序的,绝不会错乱。例三,在禅定中,观心念生起,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发生的先后秩序,仍是井然有序的。我们从以上三个例子和其它任何变动例子可以发现:变动的先后秩序是井然有序的,没有一个例外;即使是混乱的变动,其发生的先后秩序仍然是井然有序的,此变动的先后秩序即是时间,故变动产生时间。图二 (图略)一个变动系统若无人观察,是否仍保有变动的先后秩序?换句话说,是否仍有时间?答案是:无人观察,就没有人知道。持平而论,是否有时间,没有人能回答。假如一定要一个明确的答案,我愿意回答:没有时间。因为我认为所谓的先后秩序不在变动系统本身,而在观察者的认知;没有观察者就没有认知,没有认知就没有时间。例如恐龙化石(变动系统)未被人类发掘时,它处于无人观察的状况;直到被发掘出来,才被人观察。可是恐龙的时间不是从被发掘出来才开始,被发掘以前它已经存在了几千万年,因此有人认为在无人观察时仍有时间,但是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发掘之初,人们原以为挖到石头,之后发现是巨型动物的化石,再经过古生物学家的反复研究,才认定是恐龙化石,于是几千万年的恐龙时间被建立起来了以上这一段清楚显现人类的心智如何从无到有创造恐龙时间的过程;在这之前,并没有所谓的几千万年时间,这过去的几千万年时间其实是第一批观察者所赋予的。恐龙化石所保存的只是恐龙化石而已,时间是观察者的心智所产生的认知,恐龙化石本身并没有时间。当人面对变动的世界,必然感知变动的先后秩序,感知是心不是物,引申下来,时间必有心的成份。图三(图略)这里有三张图,请各位按照发生的先后秩序从上排列到下。试验多次的结果,大家都会排成图三的秩序,可见大家有共同的时间先后秩序,没有人会认为瓶子破碎的一张图最先发生。在这三张图上分别注明绘制完成的时间顺序,与图三的顺序不同,而是中间一张最先完成,上面一张第二完成,下面一张最后完成,但却没有人按照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排列,这透露了什么讯息?表示人选择图画的内容以决定其先后秩序,而无视于完成时间的先后;更显示时间是观察者的认知,不是变动系统本身,所以时间含有「心」的性质更加明确了。变动可以分为事物的变动和内心心念的变动,面对事物变动所产生的时间包含心和物;但是面对内心心念变动所产生的时间应全部属于心,不包含物,因此不受物理世界的限制。佛教的宿命通能知过去、未来,应属此类。在心智的观察之下,任何一个变动系统其时间皆是自有的,不是外加的。大至如银河系,其圆盘状星云转动不息,各星球变动不已,因此自有时间,不需外加。小至如一个氢原子,因其轨道电子会公转、自旋和跃迁,原子核也会自旋,所以其时间也是自有的,不是外加的。三、时间与物理古典物理常用坐标系描述一个系统(如图四),垂直轴代表空间(距离),水平轴代表时间,轴线本身是一度空间。以轴线代表空间是正确的,但是以其代表时间却有问题。因为空间本身没有时间的性质,硬性规定空间代表时间,并不能产生真正的时间。物理学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有瑕疵的方法呢?根本原因在于接受了「时间如洪流」的观念,把水平轴当作时间洪流、物体浸在时间洪流中。图四(图略。)在十九世纪初,科学家发现许多新的物理现象,古典物理不能解释,我认为原因出在「时间如洪流」的观念与真实时间不合,所以不能解释新发现的物理现象。不过当时的物理学家并不知道问题出在时间观念不正确,因此他们另辟蹊径,经过许多努力,终于发展成量子力学,克服了当时科学界的困难。量子力学作了一个关键性的改变,它认为「粒子」有「波」的性质;「波」也有「粒子」的性质(见图五)。例如电子是「粒子」,也是「波」;光是「波」,也是「粒子」。所有物体都具有「粒子」和「波」的二元性,量子力学就凭此「粒子」和「波」的二元性,解释了当时古典物理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图五「波」如同水波,应上下振动,以代表振动。「粒子」与「波」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东西,量子力学为什么规定物体具有「粒子」和「波」二元性呢?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只知道这样规定以后,新发现的物理现象就能解释了。因此量子力学被人怀疑是凑出来的理论,并非第一原理(The first principle) 。这样的疑虑使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至死不肯接受量子力学,他说:「上帝(自然)不会掷骰子」,意即不相信物体有「波」那种变动不定的性质;但是他发现的「光电效应」却是量子力学的支柱之一。另一位大科学家薛丁格也不相信量子力学;但是他却为量子力学写下「波函数」方程式。再来就是大科学家浦郎克也不肯接受量子力学;可是他的「量子假设」是量子力学最重要的基石之一。他们三位都是建立量子力学的功臣,却又不肯接受它,可见这个疑虑是很深的困惑。现在大学物理系的学生修量子力学这门课时,仍然会面对这个困惑,大家只有强迫自己接受,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遗憾是始终排解不掉的。量子力学用「波」误打误撞地修正了古典物理中时间观念的谬误而不自知,物理的难题是解决了,但心中并不明白,才留下一片困惑。我愿在此重申「时间如洪流」的观念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是:时间是变动的先后秩序。「粒子」代表空间的大小和位置,所以具空间的属性;「波」是变动,变动产生先后秩序,依本文给时间的诠释,「波」就是时间。物体具有「粒子」和「波」二元性,意即物体具有空间和时间。有谁会怀疑物体具有空间和时间二元性呢?所以只要明了「波」是时间,一切疑虑都消失了。大科学家之所以不肯接受量子力学,原因出在不知「波」就是时间。上帝(自然)是会掷骰子的,如果上帝(自然)不会掷骰子,世界就没有时间了。大学生修量子力学时,若知道「波」就是时间,量子力学会变得简单易懂。时间观念从「如洪流」修正为「变动的先后秩序」,于是量子力学的物理意义亦有新的发展。例如氢原子模型,电子在轨道上绕着原子核旋转(见图六)。电子的轨道有很多,电子只能居留在轨道上,轨道之外的区域不能居留,这种情况量子力学如何解释呢?在轨道上,电子的「波」均形成「驻波」,「驻波」是驻留不走的「波」。电子的「波」既然局限在轨道上驻留不走,「粒子」也就局限在轨道上驻留不走,因此电子居留在轨道上;轨道之外的区域,电子的「波」不驻留,电子也就不能居留量子力学如是说。现在可以给予新的解释:「波」成为「驻波」,即表示「波」不变动了,不变动就没有时间,也可以说原子轨道是一个只有空间、没有时间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时间被抽掉了。用量子力学计算原子轨道时,波函数中之时间项也正好消除了(见附录)。在没有时间的空间里,电子不经成、住、坏、空的变化,故永久不坏,不会消失;在有时间的空间里,电子须经成、住、坏、空的变化,故会消失,所以电子只能居留在原子轨道上。这些原子轨道是没有时间的区域,因此它非常稳定。电子在不同的轨道间跃迁时(见图六),放出光子的频率因此也非常稳定精确。我们从几十亿光年远的星光所得的原子光谱,与现在地球上所得的原子光谱没有差别,足以证明原子轨道几十亿年不变的性质。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见图七),依照电磁学原理,当电子作圆周运动时,会产生向心加速度,必会放出电磁皮,电子的能量因此减少,于是愈转接近原子核,必然如图七之虚线轨迹与原子核合在一起,氢原子就消失了。事实上,电子在原子轨道上并没有放出电磁波,也没有与原子核结合,而是稳定地居留在原子轨道上。依照测不准原理,电子不能太靠近原子核,太靠的时,电子的动量会增大,使电子脱开原子核,解释了电子未与原子核接合的原因。至于没有放出电磁波的问题,可以用新的观点解释,电子在原子轨道上既然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当然没有加速度,也就没有所谓必须放出电磁波以免违反电磁池原理的问题了。四、时间与易经中国古代的《易经》是讲变易的经典。「易」是变易的易,不是难易的易。《易经》的基础是「阴阳」,「阴阳」是从观察月亮的盈亏而来,并以「--」代表阴,「」代表阳,所以《易经》的阴阳相当于量子力学的「波」,「阴」对应「波谷」,「阳」对应「波峰」。就「时间是变动的先后秩序」的观点来看,「阴阳」即「时间」。也可以说《易经》是中国古人处理时间的方法,用于占卜,为人算命,命运就是时间问题。《易经》算人的命运,而量子力学是算物的命运。显然地,《易经》以「阴阳」处理时间问题,远比古典物理以「洪流」处理时间问题要高明得多。有了以上的了解,《易经》也就不神秘了,所有的神秘都是起因于不明了。五、时间与佛经佛法知道世间是一个充满变易的世界:生命有生、老、病、死;器物有成、住、坏、空;心识有生、住、异、灭;六道则轮回不息。《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陈述心识在变化中无法停留,故曰:「不可得」;并标举过去、现在、未来,已明白指出时间起于心念的变易。佛法的时间观念与本文所主张「时间是变易的先后秩序」是一致的。事实上,本文的时间观念是从佛法参悟而得,不是源自科学的研究。套用《金刚经》的句型:「时间即非时间,是名时间」 ,意即若「时间」等于「没有时间」,才是「时间」。什么情况合乎此意呢?只有永恒的时间符合。「永恒」表示一切保持原状不改变,也就是没有时间,所以永恒等于「没有时间」,永恒具有「时间即非时间」的性质;换句话说,「是名时间」所指的是永恒。大乘佛法所追求的常、乐、我、净中的「常」,即是永恒。佛经中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其中的「寿命相」即是「时间相」。《圆觉经》云:「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翻成白话是:「各位先生,什么是时间相呢?时间相是众生认知心智的根源,一般浅的心智自己看不见自己的心智根源,如同命根不见命根一样。」故知佛法的时间属于认知心智,浅的心智看不见时间,故不能明了时间。六、结语时间的本质抽象难懂,今天应用禅悟揭开时间奥秘面纱,才了解「时间如洪流」的观念与真实时间有偏差,这种偏差使我们迷惑,以致看不清楚与时间有关的宇宙现象。本文将时间观念修正为「时间是变易的先后秩序」,矫正原先错误的偏差,并帮助量子力学定义「波」即时间。由此出发,可以重新阐述量子力学,促使科学看清真实,而更趋近真理。自古以来东方对形而上的探究远超过西方,尤其佛法以禅定对末那识(形而上的心智)的参究更是深入又广泛。时间与末那识是相关的,所以东方对时间的认识也超过西方。从佛经对时间的了解和《易经》给时间的模型,(阴阳),使我们认为东方对时间的了解超过西方有数千年之久。《请参看下页陈俊霖副教授的「附录」)法尘的存在与自然科学的认知领域东吴大学物理系教授陈国镇佛法知悉六尘等义,自然科学之实证逻辑实隐喻凡所有想皆是信息波刺激意根之所致。明乎此则科学之认知,即可扩大领域,亦可通乎佛法之尘相本羲。摘要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现象,不外乎质能世界的动静生克规律,超越质能世界的现象,虽非自然科学现有的实验方法所能量度和认知,但是根据自然科学实证逻辑推论,其存在却无疑义,而且同时证明心灵有别于大脑而独立存在。从佛法六尘等性的意义,隐喻法尘必然存在自然界里,法尘属非质能之自然现象,有意根予以感知。深究佛法与科学的认知,都认同法尘的存在,如此广义的自然观若能建立,即可拓展人类的认知领域,理解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玄妙深奥现象。佛法是透过禅定的心灵提升,从自性回头妙观尘世所得的认知,一切现象尽入因果与情理中。自然科学若能深自反省立论的基础,察觉这片未开拓的天地,则现有的科学认知领域即可扩大和提升,将过去认为非自然的现象纳入科学的理解范畴,与现有的知识互相涵融贯通,使人类享受到更恢宏精妙的文化润泽。一、引言在物理学上,任何波动都能被分解成许多平面波以不等的波长、频律和份量组合而成,这是根据数学的傅立业转换法(Fourier transform)所作的解析和表达。但是,从平面波的定义来说,它占有无限大的时空,如果视它为物质世界的波动,于是每一个平面波所携带的能量就是无限大,这违反所有物理量必须是有限量的认知,所以在物理世界里,不应该有平面波这样的东西。然而在傅立业转换的数学式子两边,分明一边代表的是实存的波,另一边却是自然界中不能存在的平面波的组成,这种「集物质世界不能实存的平面波,即等于能实存的波」的矛盾关系,令人大惑不解。到底这是数学还是物理学有问题?症结出在那里?是本质的或是认知的问题?四百多年前,德国人巴拉塞尔色斯(Paracelsus,1493~1541)首先创立「同类疗法」(Homeopathy)的学说。这个学说建立在同类症状反应的发现上,即某药物能在健康的人身上,引起某种疾病的类似症状时,就能用这种药物治疗该类疾病。经过这样验证分类的药物称为「同类药物」,而其治疗方式就叫做「同类疗法」。经过将近二百年后,德国医生哈尼曼(Samuel Hahnemann)不仅继承这个理念,还奋力要发扬它。他进一步发现将同类药物一再稀释,炮制成各种势强的药剂,甚至使其浓度远低于亚弗加厥(Avogadro)常数的倒数,在临床上只要授予病患微量的此类药剂,对疾病仍然能有明显的疗效。从炮制的过程来看,其实在高势强的同类药剂里,已经没有该药物的分子了,为什么还会有特定的疗效呢?如此不可思议的临床现象,似乎超越了自然科学现有的知识。在一九五0年代,德国人傅尔(Rdenhold Voll)医生创制了一种检测经络穴位电性的仪器称为「皮节仪」,可以从经穴的响应电流图上,解读出受检测者的经络生理和病理状况。这给临床医生的诊疗工作,提供丰富而立即的系统讯息,帮助医生甚大。当傅尔医生在教授穴道筛检法时,偶然间发现受检者身上携带的药物,会对经穴的电性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如果该药物有利于矫治经络的疾病时,皮节仪上的指针所指的最大值就趋向正常的中值,而且不会有偏坠的现象;假如该药物有害于身体,指针的最大值就偏离中值,而且会偏坠下来;如果身上携带的药物对身体无益也无害,指针的指示就依然如故,没有改善的迹象。这种奇特的药物影响力,对于任何初见此现象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以自然科学的现有知识,似乎还没有人能解释。佛法把人身与环境的沟通管道分为六类,每一种管道又有根、尘、识三个层次,称为「六根」、「六尘」和「六识」。「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识」则是每一根都有一识执掌辨别识察的机能。前五类管道人人都很清楚,即感官、对象和辨识机能的三个环节。意根和中医所说的心经极近似,心经包含大脑、心脏及其相关机能的分布网。与前五根一样,意根是受法尘刺激而发生响应,意识则发挥辨识的机能,了解法尘的存在与性质。所以法尘和前五尘一样存在自然界里,但是它的踪迹在那里?法尘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里,都有过灵感乍现和正如所想的经验,只是有些人比较敏感,能察觉到这种经验;有些人不那么敏感,模模糊糊就错失了。当这类状况发生时,虽然是非常主观的感觉,但是经常是人们记忆最深也是最津津乐道的事。为什么会有突发的灵感呢?为什么想象会和后来的事情那么相像?很多人都以为是大脑的记忆、重组和推敲的结果,这样的想法是唯物观的思惟习惯,所做的延伸或泛用。严格地说,科学家到现在还不知道灵感和想象究竟是怎么回事,当然也无法将奥妙的心灵机转说个清楚。灵感是自动自发的反应呢?还是应外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大多数人认为灵感是自发的现象,因为持第二种观点的人,根本拿不出刺激讯息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本文要论说的正是第二种观点,灵感和想象很多时候是刺激下的响应,立论的根据是自然科学的存在实证逻辑,论证的结果与佛法的法尘相对照,发现彼此应有相通的存在认知。二、自然现象存在的实证逻辑长久以来,自然科学家发展出一套证明自然现象存在的实证逻辑,根据这套逻辑很多人类的五官无法直接感觉的东西,也可以证实它们的存在、认识它们的性质。例如频率过高或过低的光波或音波,眼睛和耳朵都无法感觉察知,但是透过适当的仪器或设备的转化,变成在视觉和听觉可以觉察的信息,就能知觉它们的存在。例如示讯器能将不可见的波讯,示现在屏幕上成为可见的图像,让科学工作者做各种观察、分析和掌握。又如电子的存在,可以在电视机的映像管画面、霓虹灯、日光灯、闪电等物体和现象上显现它的效应,虽然从来没有人用肉眼看见过电子的真面目,然而透过这许多可见现象的呈现,现代人几乎都认同「有电子」这么一回事。自然现象所有类似的存在论证架构,可以用示意图㈠来表示,可见可闻的现象,眼耳直接观察就可以认知;不可见闻的现象,就需要刺激讯息进入仪器,被转成眼耳可以觉察的光影或声音,让人的眼耳接受仪器的显示,进入知觉系统再转换成认知,于是就能肯定刺激讯息的存在。如果还能够调变刺激讯息或仪器,让可见闻的光影或声音产生相应的改变,那么他对刺激讯息的了解和掌握更多也更确切,当然就更肯定刺激讯息的存在。例如家用的遥控器,可以发射不可见的红外线,调控电视机的音量、屏幕的画面和其它功能,每按一下遥控器都能产生调控的效应,因此我们知道从遥控器里会射出东西来。一般人纵然不知道射出来的东西叫做红外线,却相信手指按遥控钮的动作,一定会使遥控器产生可遥控电视机的东西。图㈠(图略)自然科学的现象都是根据这个架构证实而认知的,它是一个操作型的实证逻辑,所有物质世界就借这样的逻辑,确立各种层次的存在认知,例如物理学中的力、功、能量、电荷、电磁场、电位、光波波长等多得不胜枚举的物理量。在这个实证架构里,有认知功能的人处在刺激、仪器和响应的系统之外,接收响应的讯息建立认知,有时候他虽然可以调节刺激和仪器,但是他并不参与在刺激响应的系统里。三、具体物相的认知现在将这个实证逻辑架构往人身推进一步如示意图㈡,相同的认知机转会发生在人体里,将人类的感官和大脑当做仪器,那么能从旁接收信息、作成判断认知的就是超越大脑的心灵,依据这个架构,心灵是独立于感官与大脑之外的存在,感官与大脑是它的工具而已。图㈡ (图略)眼睛看一朵花,花的反射光是刺激讯息,透过眼球视网膜的转化,成为电讯传给大脑,经过大脑的处理,散布在皮质层成为响应图案,心灵接受这个响应图案,再经过更高层次的处理就得到花的认知。心灵能调节大脑的机能,产生不同的响应得到不同的认知;或者心灵根本不接收大脑的响应,不做任何认知的处理反应,形成「视而不见」的现象。耳朵听到乐器的鸣响,乐器的振动推挤空气产生疏密相间的压力波,被耳朵收集进入中耳,在内耳将压力波的刺激转变成电讯,送进大脑处理后散布在皮质层,心灵接受这个响应图案,再经过更高层次的处理就产生声音的认知。心灵能调节大脑的机能,产生不同的响应,得到不同的声音认知;或者心灵根本不接收大脑的响应,不起任何认知的处理反应,形成「听若无闻」的现象。其余的鼻嗅、舌尝、身触,也都可以找到相同的机转途径,举凡身边的具体物相都是这样建立认知,在此架构的任何阶段有障碍或瑕疵,都会使认知发生模糊或偏颇。由刺激到感官逐级而上到大脑响应和心灵的辨识,愈是上面的层次有障碍或瑕庇,愈影响认知的清晰度和肯定性。例如眼睛的视力减退比花朵的缺办要影响对花的认知;大脑听觉区的疾病比耳朵的重听要更影响对声音的认知;心不在焉比中风的大脑更影响认知的学习发展。如果所有认知层次的功能都正常、管道畅通无碍,觉察到的刺激讯息是很容易的,丝毫不会怀疑它是虚无的幻象。四、抽象概念的认知除了具体物相,如日月星辰、山川河岳、花草虫鱼鸟兽以及人类的文物给我们的刺激之外,在生活里我们还会不断接收到很多念头的刺激,产生欲望和情绪的起伏荡漾。这些念头有些可以追溯到具体物相的激励,有些则是抽象理念的衍生。例如有些人的热心好像出于抽象的崇高理念,实际上可能是具象的金钱或财物的引诱驱策。有些人不畏艰难、无怨无悔为社会付出心力和物力,求的是生命尊严的提升,这样的念头就是源自抽象的概念。在人类的文化生机里,更精彩的是灵感的偶然闪现,它可欲不可求,似乎没有源头可寻,也没有理路可推。心灵的知觉能力比较粗略的人,极可能来不及觉察到它的出现又归于沉寂,一生中好像从来没有过灵感似的。但是心灵知觉能力比较强的人,对灵感的生灭觉察很清楚,而且能从中撷取精华,改造或创造新文化。这样的灵感是大脑(或心经),从无形无象、苍茫无际的信息流中,突然截获到有条理的讯息,经过心灵的辨识机能处理成新认知。这种刺激讯息不是物相的信息,所以不是眼、耳、鼻、舌、身等感官能接收到的,它是直接刺激大脑,让大脑产生电讯的响应,再由心灵来取舍、整理和判断形成认知,示意图㈢就是这样的架构。所以凡是经由这种架构所获得的认知,它所对应的刺激讯息也必然存在。换句话说,这类信息和具体物相的讯息共存于宇宙里,彼此的微妙关系是人类文化的无尽宝藏。图㈢ (图略)用量度物相的仪器和方法,通常不能量到抽象的信息,很多时候只能间接推证它们的存在,例如我们无法用示讯器直接显示电子的状态波;也无法直接量到一个波的相位角。但是这些讯息却能引起大脑不同的电讯响应,所以大脑能扮演类似仪器的转化角色,将刺激讯息转化成心灵所能接受的型式。类似具体物相的存在,在抽象概念的认知架构里,心灵是独立于大脑之外的要元,它不能和大脑混为一谈,它的功能远超过大脑的物质所能表现的能力。我们常把心灵和大脑当做一体不加以区分,心灵和大脑虽然感觉像是同体,深入地了解却是不相同的东西如示意图㈢。如果心脑不分,主客体就会混在一起,对讯息的取舍和判断就会杂沓混乱,不能获得井然有序的知觉。同样的一个人的心智成长是在心灵而不在大脑,大脑得自父母的遗传,虽然每个人的都有些特质上的差异,但是并不会造成绝对的限制;如果能有良师益友的启导,所有的人都会有精彩的心智成长。根据自然科学的存在实证逻辑来推证,使我们不能不接受抽象概念的思惟和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一样,也必然有非物相的信息做为大脑的刺激讯息。大脑不能自己想,它鲜少自作主张,真正会自作主张而且多愁善感的是心灵而不是大脑,大脑只是心灵的工具,听候心灵的使唤和差遣,扮演着心灵与物质世界相互衔接的中介要元。五、佛法的六根对六尘佛教的经典里,六根以六尘为它们的刺激讯息,六根受到刺激才能发生响应,这些响应由相应的六识感受、辨识和判断,形成人类对环境的认知。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色尘指的是眼睛之所见,包含大小、形状、颜色和光影;声尘指耳朵之所闻,包括音量、音调、音色和旋律;香尘包含或浓或淡的香臭之气:味尘包括辛、甘、苦、酸、咸等味道;触尘指的就是物理的接触电位差;法尘所说则是各种法则和道理。这六尘在佛法里都是一视平等地存在,也就是人类进入物质世界,必然会接触到的六类刺激,所以佛法认为法尘是物理世界中实存的东西。法尘会出现在脑海里,以前述自然科学的存在实证逻辑来看,因为它能触动大脑产生电讯响应,所以这个刺激讯息就要存在。佛法在赋予尘相的名称时,就等于明示了它的存在。但是,自然科学却认为大脑的想是自发的,与周围的自然现象的存在完全无关。佛法和自然科学在这点的认知上,显然是南辕北辙,那一种看法才对呢?深入探究即明白自然科学在画地自限,存在实证逻辑已经隐喻「凡所有想都有实存的自然信息」,自然科学理所当然要明了它必然存在,绝不能否认它们,要不然就犯了自我悖论的毛病。换言之,自然科学一旦构筑在这套存在的实证逻辑上,就等于承认非物相信息或法尘的存在,然而时至今日何以还不能自知呢?我认为这是唯物观念先入为主的作祟,唯物导向的观点过份膨胀泛滥,导致不能深自反省这套逻辑的深义,使自我的认知受到莫大的局限。六、法尘的广泛性自然科学如果能省察到法尘的存在,人类所面临的很多问题和疑惑就能迎刃而解,找出畅达自然的道理,衍生更多完美的新观念。数学的思惟所得是法尘之属,虽然说它好像是用一只笔、一张纸,再加上大脑的思惟所做出来的,与周遭的自然现象似乎毫无关系。但是以六尘的存在皆等义来看,数学之思惟所得不能与自然无关系,实际上是法尘刺激大脑,经过心灵的接受、整理和判断所形成的认知。所以数学没有脱离刺激响应的实证逻辑架构,因为大脑在这里扮演能接收信息的仪器。有法尘的信息才能刺激大脑,引起电讯的响应,法尘是组成自然界的要素之一,数学也在描绘自然界现象的规律。正因为如此,数学的知识向来不必证明可用与否,就直接用在自然现象的描述里,从来没有发生不适用的困扰。这说明数学是广义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所谓广义的自然科学就是六尘等观的科学。一旦承认法尘的存在,在物理学里任何波动用傅立业变换法,解析成许多平面波的组合,这个数学式子两端所代表的量,也就不会产生虚实相等的矛盾。六尘在自然界里各有特性及作用机转,当然也各有限制或自由度。超越物相的平面波是以法尘的性质存在,不是以质能的性质存在,没有物质世界的时空限制,所以傅立业变换法中,虚实相等的矛盾就自动解除了。原先的矛盾起因于量度仪器只能接纳有限量的信息。同样的实存观念若应用在量子力学中,描述原子世界的状态函数,就不再是无的放矢的数学游戏。在数学形式的基础里,确有实存之物与它相对应,虽然它并非眼、耳、鼻、舌、身所能感觉,但是透过间接的效应转化,法尘可以触动意根,让我们的心灵浮现存在的觉察。波恩将量子力学的这些状态函数波称为「机率波」,也就是原子世界的微粒之存在与特性的「信息波」。它是真实存在的非质能东西,可以到处游走或寄宿,它的状态由低频到高频,有无限多种。因此同类药剂无论被稀释多少倍,只要原药的信息波还在里面,就会有该药的临床效应。同样的,在穴道电检仪上做药物的筛检,也是利用药物的信息波是实存的,而且能够随着电路流转的电子进入人体,使身体接收到信息波的作用,产生相应组织或器官的生理或病理状态的改变。法尘是各式各样的信息波,它们组成更大的自然界,认识这个世界能突破唯物观的思惟限制,使思惟空间获得更宽广的舒展。过去很多玄妙不可理解的现象,都可以导入法尘的理路,呈现理所当然的结果,也让唯物观的解析流弊得以稍稍补救。透过法尘信息波的概念,离散的事件能统整成一体,亦即能化零为整,将局部结合成整体观的认知,看到大体的规律或现象,而不会有「见木不见林」的偏失。七、结语将自然科学的存在实证逻辑,往人类的身心方向更深入对应,很容易就发现大脑并非最后的决断者,真正作决断的是心灵。然而大脑比任何仪器的功能都精妙高强,它能接收和反应一般仪器远不能知觉的信息。眼、耳、鼻、舌、身无法灵敏知觉的法尘,大脑(应为意根)却能直接觉察到,因此从刺激响应的关系,法尘能直接刺激大脑,使它产生电讯响应,心灵撷取研判电讯图作成认知。非质能的信息世界与质能的世界相融并存,互相间有着不可划分的含摄重叠关系,人类的自然科学倚重实验仪器所得的科学知识,还只是真实宇宙的一部分,科学要从根本的逻辑再深入反省,才能解除自我的设限而获得较完整宽广的认知。自然科学是从观察物质世界的现象建立起知识体系,因此物化或唯物的气息非常浓。为了精炼知识,它用了大量的数学,建构现象间的关系和道理,但始终是把数学当作工具而已,不认为它在这个世界里有对应的实存信息,所以一直被画在研究自然现象的门墙外,不认为它和自然世界有任何关联。其实,数学思惟所得的法则和定理,不是心灵的湖面无风自起的浪花,凡所有想必有对应的实存信息激荡心灵,被心灵掌握到条理才凝结成数学的知识。所以数学仍然是探究自然现象的一门学问,只是它要更深入到法尘的领域,没有被限制在前五尘的领域里。佛法不从观察物质世界的现象来认识环境,而是从心灵与物质世界的接触和发展来认识环境,所以能看到更深入、更自然也更广阔的实景,这是自然科学还没有达到的境地,也是自然科学要努力的层面。佛法不仅通晓这个层面的性质,而且善用了它的无穷奥妙,达到圆通无碍的境地。有识别的心就有缠缚,识心与缠缚是主客体的对待关系。识心随时随地都在攀缘辨识各种响应,它不是一颗宁静状态的心。辨识不断,缠缚也就不断,识心一刻也停不下来。有些识心在辨识物质世界的现象,有些则在辨识非物质世界的信息规律,无论是那一类的识心起作用,都有主客相对的存在关系,这一事实会跟着修行者证悟的层次提升而逐渐明了,单靠大脑思虑很难明白其内涵。能无所住而生其心,或者能无中生有的创意,要在心灵超越识心的渊壑,显现清净圆满的心性时,才能不依靠任何刺激讯息而化生智慧,这样的心已经脱离主客体对待的关系,也超越了生灭的问题。本文之所论并未上达如此究竟的心性,因为到达此境界时,一切都能彻知无碍,所以已无可论说之事,再有任何誓(左亥右欠)之声皆属多余。特异功能(神通)与科学李嗣涔台大电机系教授特异功能是人体所发出的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它出现的先决条件是功能人脑中出现屏幕效应,手上量到放电活动,因此它应该是生理上可以量测到的一种功能。可惜的是由于它过于神奇,无法用现代物理、生理、植物学予以解释,因此大部份仍只能留在宗教的领域流传。摘要特异功能是人体一种超越五官感觉,不可思议的能力。自从一九七八年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展气功与特异功能的科学研究以后,特异功能现象就逐渐被科学界所认识。以性质来分,特异功能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为人体感觉外界微弱讯息的「超感知觉」能力,也就是西方超心理学所谓的ESP(Extra Sensory Percep-tion),包括心电感应(telepathy)、透视力(clairvoyance)、预知未来(precognition)以及回知过去(retrocognition)的能力。另外一种是人体发放能量的能力,例如以意念使物质移动、弯曲的念力(psychokinesis),和使物体从封闭的容器穿壁而出或隔空取物的「突破空间障碍」能力。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能力的描述早已散见在佛教的各种经典中,例如六神通的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以及漏尽通等等。显然在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了通过静坐入定的修炼,人体是可能开发出这种能力的。国科会自一九八八年开始支持生物能场的研究,其中也包括了气功与特异功能的领域,其目的在了解第一:特异功能是否存在?第二:其可能的生理及物理机制为何?过去四年中,我们采用了美国杜克大学莱恩博士在一九三0年代所创立的一套统计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电感应」现象,发现具有显著心电感应的人士中,其脑波特征与打坐入定到高深境界所出现的脑波特征相当地类似。我们也研究了某位特异功能人士的念力,发现他能用意念转动指南针或停止手表秒针,是因为他在某些动作下脑部或手部附近会出现强大的磁场,有时磁场强度会超过一百高斯。另外我们也研究了一些具有手指识字能力的小朋友,结果发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也量到手掌有强烈电活动之信号,并与脑中文字或图形影像出现有密切关系。这些初步的实验证实这三种特异现象是存在的,也获得产生这些现象的一些必要条件,至于其产生的原理则有待更进一步的实验来厘清。一九九五年九月,我到北京中国地质大学人体科学研究院,访问沈今川教授及特异功能人士孙储琳女士,也看到过去八年中他们的研究成果。发现孙女士的能力,已经到达可以不用手接触瓶子而只用意念就可让药片穿瓶而出之境界,令人不可思议。就其亲身的体验,要做到这些事情必须先在脑中成像,也就是脑中出现瓶子影像,然后在脑中做到穿瓶的动作,外界同样的事情就实际发生了。我认为这些功能可能与巨观的量子现象有关。一、前言根据佛教经典与传记的记载①,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寻师访道修行十二年,均无法找到名师悟道,最后渡过恒河,到菩提树下打坐发愿,结果在六天之内,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后陆续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第七天凌晨抬头覩明星而悟道。后来佛虽反对神通,但在几次重要说法时,也显现了神通。其后佛教大师辈出,如莲花生大师均出现强大神通现象。这里所说的六神通指的是「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及「漏尽通」。以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具有「心电感应」(telepathy)、「透视力」(clairvoyance)、「出阴神阳神」(out of body)、预知未来(precognition)以及回知过去(retrocognition)的能力②。这些都是能够感应外界微弱讯息,超越五官的「超感知觉」能力,也就是西方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所谓的ESP(Extra Sensory Perception)②。另外一种神通现象是人体用意念可以对外界事物发生作用,例如意念致动(psychokinesis)③~⑤,用意念可以移动物体,拨动钟表,折弯汤匙等;或使物体从封闭的容器中穿壁而出的「穿壁功能」⑤~⑧;或是把硬币、戒指、手表等物品从远处转运进一密封之容器等的「搬运功能」;或是用意念调控植物种子,让它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发芽的「意识生物工程」;或是用意念将硬币烧熔打孔等等不可思议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历史上也迭有记载,例如《史记》扁鹊列传中就记录了扁鹊能视人五脏颜色的能力,也就是他具有透视力,能透视人体,因此就成就了他成为名医的重要原因。《太平天国》近代史料丛刊引用《洪秀全来历》记载⑾,天王洪秀全治病能令哑者开口,疯瘫怪疾信面即愈,表示洪秀全具有强大的特异功能,吸引到众多信徒,为他开展反清活动起特殊之作用。这显示出人体特异功能(神通)在历史上的发展中,曾扮演过关键性的角色。另外在各种宗教经典上均有许多对神通的记载,其中虽然可能掺杂了不少迷信色彩。但不同宗教所描述的现象却有不少相似之处,并且在近十多年来有关特异功能的研究不断出现,显示这些神通现象能流传数千年而不消失,是可能有它的科学根据存在。本论文的主要目的,系挑选四种人体特异功能现象来做说明,并提出未来可以进行严谨实验的方法,一方面要探讨这种现象是否真有其事或只是魔术,一方面看能不能找出其产生的物理及生理机制。这四种特异功能现象为:⑴手指识字;⑵意念致动;⑶固体穿壁现象;⑷意识调控种子发芽。这四项功能中每一项都对近代物理学、生理学、植物学以及人体科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任何一项新理论的建立及证实,都将大幅提升现代科学之发展。二、过去实验及理论之成果中国大陆在特异功能的研究已超过十五年,在台湾对此领域的研究也已经超过了四年,有相当多的成果。现就「前言」中所提到的四种特异现象之研究文献,做一综合性的回顾:l手指识字及耳朵识字自从一九七九年,中国大陆四川省发现一位十岁的小孩唐雨,能用耳朵辨认搓揉成团的纸张上所写的文字或所画图形,即具有所谓「耳朵识字」的能力以后⑿,几年之中,中国大陆又发现了成百上千的儿童具有类似的能力,他们有些可以用耳朵,有些可以用手指,有些可以用腋下来感应来辨识纸团上的图案⒀~⒂。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陈守良副教授并对自愿报名四十位五到十四岁的少年儿童进行了诱发训练,结果竟然有十五位儿童在经过三到八天的训练,出现手指识字的功能⒃,可以在厚布套中以手指触摸十张图片而正确的辨认其中五张以上。其中九位还能更进一层,在将字片或图片装入黑塑料墨盒中密封后,仍能以手指摸盒子而达到50%的辨认率。上海高校也对不同年龄层的青年做了诱发训练的研究⒄,结果发现在十到二十岁之间的青年经过十天的训练,十四人中有十一人可以在前额「闪出字迹」,九位能比较准确的辨认试样,也就是诱发出手指识字的功能,显示诱发这种特殊感应机能并不困难。在早期的耳朵手指识字实验里⒀,作为题目的文字或图像只有单张,受试者主观的描述也相当一致:先在脑中出现麻麻点点或横横竖竖的紊乱图像;经过一段时间后,大部份受试者感应到脑中出现一个大亮点,小部份感到出现几个小亮点。接着若式样为彩色图片,则很快出现图片背景的颜色;若式样为白纸上的文字,则出现文字的颜色。此后逐渐出现一个模糊的图像,不断闪动,并且一部份一部份变成清晰图像;若为文字,则一部份一部份出现,各部份出现先后次序往往和笔划的顺序无关。俊来作为题目的文字或图像改成多张,并予以折叠⒁~⒂,结果发现受试者可以有意识地选择辨认层次或目标,脑中枢也能对接收的折叠分布图像信号实现「展平」处理。有些儿童脑中会出现纸团合拢又开展的现象⒃,有些则不出现纸团图像,只出现由弯曲到展平的字形或是直接出现一笔一画已经展平的文字。台大电机系李嗣涔发现手指识字是确实存在的人体潜能,少年儿童经过适当的训练开发,也可以产生这种能力。他也发现能够做到手指识字的关键因素,比如手掌温度不能超过34℃,手掌要能放电,纸条不能用胶带或浆糊黏死,戴眼罩或在暗室做实验会增加颜色辨认的错误率。另外他也发现手指放出之信号似乎沿着纸条表片由外向内扫瞄,必要时可以扫瞄纸条背面,而大脑可以将送回之信号重组,将折叠之图案张开及展平。这种扫瞄机制若能研究出来,则可以制造出一种新式医学检验工具,可以扫瞄消化管道及内脏内外壁的影像。2意念致动自从一九七九年北京大学生理系陈守良副教授发现:少年儿童经过诱发训练,可以出现手指识字或耳朵识字的功能。上海邵来圣也对十八到二十岁的青年进行诱发训练⒄,结果十一位中有七位出现了手指识字功能,还有三位进而出现了意念拨表的致动功能。这显示意念制动是伴随着手指识字或耳朵识字而逐渐衍生的效应。根据功能人孙储琳的主述,也认为开发人体特异功能的第一步是先诱发出识字功能。由已有的证据显示,手指识字是一种手指送出扫瞄信号在回收传送入大脑视觉中枢的过程,其间似乎并没有牵涉到机械力的作用过程。但是意念致动现象,不论是拨表、弯汤匙、移物,似乎都需要有机械力之参与,两者由现代物理角度来看,似乎是源自相当不同之机制,但是为什么识字能力出现以后,接着就出现意念制动的功能?根据功能人的主述以及大量实验结果之归纳,所有特异功能出现的先决条件是功能人脑中要看到屏幕出现,像电视机屏幕一样,所要操作的物体如钟表、汤匙等物体必须出现在屏幕上,其影像就像张开眼睛来看一样真实。这时候用意识对屏幕上的物体操作,如拨动时针,折弯汤匙,则外面物理界就真的发生了同样的效应。因此将前面所疑惑的,似应为不同机制的识字及意念致动功能,找出了中间的一丝联系,那就是在生理上都出现一项共同的特征脑中出现「屏幕效应」。只不过在识字时是等待屏幕上出现一比一划的字或图案;而意念致动是要等到屏幕上的图像出现完整以俊,再用意识对图像操作,因此自然意念致动功能会在识字功能出现以后,才接续出现。3固体穿壁与特异功能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针对当时有人公开对人体特异功能研究进行批评的情况,决定于一九八二年四月向全大陆几所大学和研究所发出邀请,组织了一次联合测试,共有二十几个单位参加了这项工作,来验证人体特异功能的真实性⑤。结果发现特异转运、突破空间障碍等功能都是客观存在的。为使实验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具有公信力,所有实验必须遵守下列之原则:⑴实验用的试样具有若干「唯一性」的特征,以保证在所设实验条件下无法复制和调换。⑵试样采用「不透光、不可逆」式封装,只要一拆封,封装就被破坏以致无法完全复原。⑶实验结果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经过如此设计的实验,证实功能人可以从密封牛皮纸信封中转运出目标字样;将通行证转运进三?八公尺外关紧的抽屉里;将标记的鸡蛋转运进加锁的抽屉里;将原封巧克力中取出二块巧克力,同时装入三块纸包糖等二十六次成功的实验。如何去解释这些现象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刘易成提出多态空间的理论,认为这个宇宙除了我们所生存的四度时空以外,还有其它高维度的空间存在。功能人用意识把物体送入高维度空间后,原四度时空中封闭的空间如瓶子、信封等在高维度是开放的空间。因此物体进入高维度空间后,可以突破低维度的空间障碍,然后再回到四度时空。但英国著名天文物理学家霍京曾对高维度(五度时空)的宇宙运行做过计算,结果发现星球的运行会不稳定,与目前所观测到的宇宙现象不合,因此他不认为有高维度空间存在。首都师大的耿天明认为穿壁作用是一种宏观的量子穿隧效应,瓶子之位能在特异功能作用下,降低到与瓶内物体之动能相差不多,此时量子穿隧效应大增。台大电机系李嗣涔认为穿壁及特异转运现象与固体形成宏观的量子波有关,根据得布罗意物质波之概念,物体只要静止不动,则其物质波可以长到无穷大,也就是物体可以无所不在。但是通常因为物体中组成原子受热而振荡,导致物体之质心也在振动,物质波长因而缩小到几乎为零。因此若能设计实验将固体内部低频声波去除,则质心可以静止下来,物质波一变长到容器尺寸,则突破空间障碍及特异转运现象就容易出现了。这个形成宏观量子的物体可以是瓶子容器本身或内部之药片或固体,这个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意念致动。当然功能人出现在脑中之屏幕如何与物体产生联系,进而去除低频声波,仍需要更多的研究。4意识生物工程一九九四年,中国地质大学人体科学研究所的沈今川及孙储琳,创新发展出了一项新的功能,就是让玉米、豌豆及麦子在几分钟内发芽。最令人难以思议的是将市面上买回来经过高温油炸的青脆豆在三分钟内让五百颗豆子发芽。经过电子显微镜做切片检查,发现炸过的青脆豆中仍残存有少部份活细胞,也许就是催化这些活细胞而发芽。本研究人在一项特异功能物理研讨会上,亲自目睹孙储琳女士于两小时内让麦子抽芽三公分,长根一五公分,显示当她脑中屏幕效应出现时,她经由屏幕操作甚至可以促使分子水平的DNA及蛋白质产生加速反应。目前对此现象之解释仍是一片空白。三、未来研究之方向综合以上文献回顾,我们知道功能人大脑中产生屏幕,是特异功能出现且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脑中出现屏幕时,手掌中可以测量到电压脉冲,显示出屏幕是一项可以测量的参数。因此我们建议以下的四个实验,除了量测各种物理参数外,最重要的是测量手臂上不同经络沿线(如心包经)穴道上之电压脉冲或压力波传递之情形,以了解特异讯息的载体到底为何?实验一:手指识字加强测量特异讯息之载体与传递之方式。其方法为在功能人手臂上沿心包经或心经上贴上四到六个电极,用多频道放大器来读取信号,检查是否有时间差异。部份认字的纸片将换成布或玻璃纸,以了解扫描信号在不同材质上传递所受到的影响为何。在认字过程中,将更换纸团,观察字型出现之顺序是否受到影响?以了解大脑认知纸上图像的过程是片断的?还是整体的一次取像?只不过出现在视觉中枢的图像总是片断的,并伴随着放电。实验二:意念聚能打洞测量意念所聚集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可以准备一个压力侦测器及后级放大器,请功能人离开侦测器二公尺,以意念在侦测器上打洞,以记录压力之变化,同时用红外线及可见光摄影全程拍摄,以掌握打动之关键时间与温度变化。另外也可将压力侦测器或硬币放入透明塑料盒或封闭之石英管中重复实验,以了解容器是否会阻碍意念与侦测器之联系。实验三:意念在固体表面排列原子可以检验功能人是否能直接与原子沟通,或其意识聚能可以小到原子之层次?先用扫瞄式穿隧显微镜(STM)在矽晶片表面上扫瞄出11mm2之小正方框架,然后请功能人在此框架内写上一临时决定之图案,最后再用STM扫瞄此框架内部,看图案是否出现在中间。实验四:固体穿壁要探讨是否由于容器还是固体形成了宏观的量子波?因此可以设计双层玻璃管,装半导体IC晶片,两管口均烧熔封死,但内管开一小洞,看晶片是否会落入两管间的夹壁中。同时要观察IC晶片表面及晶体型态有无改变,电子功能有无改变。四、结论特异功能是人体所发出的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它出现的先决条件是功能人脑中出现屏幕效应,手上量到放电活动,因此它应该是生理上可以量测到的一种功能。可惜的是由于它过于神奇,无法用现代物理、生理、植物学予以解释,因此大部份仍只能留在宗教的领域流传。自从十七年前,中国大陆创先开始以科学方法研究以后,已经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我们在这篇论文讨论了过去实验的结果、目前已有的理论,以及未来实验的方向,希望能激发大家对此领域的兴趣,共同来参与研究,以开释迦牟尼佛所发现人体的奥秘究竟为何。参考资料①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老古文化事业,台北,32(1995)。②H.J.Irwin,A introduction to parapsychology,Jefferson,NC,Mac Far-land,13-14,64-65(1989).③林书煌等,特异致动描笔记录仪实验,《人体特异功能研究》,2卷l期,4(1984)。④云南大学人体特异功能研究组,人体特异功能力学效应的初步测试,《自然杂志》,4卷5期,348(1981)。⑤人体特异功能联合测试组,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真实性的联合测试报告,《人体特异功能研究》,1卷1期,9(1983)。⑥林书煌等,特异功能实验物体移出或移入封闭容器,《人体特异功能研究》,1卷3期,110(1983)。⑦宋孔智等,人体特异功能突破空间障碍的研究,《中国人体科学》,创刊号,1卷1期,22(1990)。⑧宋孔智等,对特大容器突破空间障碍功能的观察,《中国人体科学》,1卷4期,163(1991)。⑨孙储琳,一个功能人对人体科学研究的几点认识和体会,《中国人体科学》,3卷4期,187(1992)。⑩沈今川、孙储琳,孙储琳心灵聚能现象的验证与思考,《中国地质大学人体科学研究所报告》(1994)。⑾《近代史料丛刊》《太平天国》第2期第689页。⑿钱学森,开展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自然杂志》4,483(1981)。⒀王楚、贺慕严、陈守良等,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图像显示过程,《创建人体科学⑴》,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569(1989)。⒁罗林儿、王楚、贺慕严等,人体特殊感应机能对多层样品的辨认过程,《创建人体科学⑴》,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574(1989)。⒂邵绍源、王楚、贺慕严等,人体特殊感应机能辨认纸团卷时的图像显示过程《自然杂志》5,274(1982)。⒃陈守良、贺慕严、王楚等,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普遍性问题,《创建人体科学⑴》,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565(1989)。⒄邵来圣、朱怡怡、朱润龙等,四年来对青年进行特异功能诱发训练的探索人体特异功能研究》4,103(1986)。复杂科学与佛法陈家成医师《圆觉经》清净慧品有段经文说:「众生国土,同一法性有性无性,齐成佛道」。我们会想「有性」当然会成佛啊!可是为什么「无性」也能成佛道呢?摘要「复杂科学」是近代科学在无法以「化约主义」、「线性封闭系统」、「时间可逆」及传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等理论成功地解释宇宙万象后,整合而出的一门新学说。这门新的学问预计将彻头彻尾改变现行的每一门科学。随着这门学问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一些有趣的结论。但是所有的问题及结论全都是弔诡(paradox)的,也就是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却又有用。从这些结论中,「唯物论者」拮取自生(autopoiesis)的观点,认为所有的生命现象均为自生结构,不需引入灵魂或心灵的观点即可完美解释,所以更认为「唯物论」是完美与高于一切了!另一方面,「唯心论」的学者却发现物质的世界全都具有与生命的世界相同的特性,进而认为宇宙是有「意志」的。到了最后,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的提出论证了最终的母系统是无法定义的,而所有的子系统均非线性封闭系统(即所有的子系统均是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如此则会导致一个前所未有的结论,也就是:由物质所构成的耗散系统、由生物所构成的耗散系统、及由生物与物质共同结构成的耗散系统,三者有相似的特性。在这里,研究复杂的科学家儍了眼。他们分不出物质与生命究竟有什么区别了!甚至会怀疑计算机病毒是不是一种生命的形式?他们无法回答!佛法当然可以回答,而且更能看到他们看不到的关键。佛法可以替「复杂科学」画下句点,并且更进一步可将复杂科学运用到极致。本文探讨复杂性与佛法之间的关系及其运用,并解释了复杂科学参不破的真正关键,如果从佛法的角度去看是何等容易!前言最近的自然科学界中有一群比较特别的人,他们因为不满意传统科学的研究方式,就聚集在美国的一个叫圣塔菲(Santa Fe)这个地方的研究院,用他们独特的方法来重新审视宇宙,也就是说重新把自然科学加以检讨。他们检讨到后来,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复杂性系统,这个系统有很多的性质,我把这些性质都笼统地称做「复杂性」。为什么要把它拿来与佛法一起并论?是因为研究复杂性的这些科学,其研究方法和以前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太一样,比较注重整体性。所以他们认为将来也许会有一门科学叫「整体性科学」。而我们佛法是讲究心灵要完整,不要分裂。在这中间就有一些比较同质性的结论会出来,所以我把它列在一起讲,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的原因。正文一、科学文明的演变、复杂科学的兴起与人类心灵对外界认知方式的演变:我们先来探讨人在面对未知世界的时候,是怎么对待的。最早的时候,人类并没有严格的科学行为,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对于外在环境的认知是非常笼统的。比如说每天早上太阳升起,到下午的时候太阳落下,每天日出日落,中间的间隔会有长有短,而且会有四季的变化,但我们对这些都不太清楚。在还没有现在这种科学研究行为的时代里面,我们心灵的认知是笼统的,可以讲只是一种觉知而已。我们可以用这个如骨头状的虚线(见图一第二列右边的图)来表示,当时客观的世界对人类来讲是一些模糊的图像。这些点表示有某些问题我们会比较注意到,而另外的问题就察觉不到。比如说那时候根本就不知有原子、基本粒子和黑洞等这类问题,所以我用这个笼统的图来表示。慢慢地,有些心智比较高明的人学会了观察,就对他周遭的环境开始观察起来了。这时候心灵的认知主要是一种回馈的方式,为何如此呢?因为那时候人类的主要问题是对周遭的环境不了解,也因为不了解,所以就受制于环境。如果人类能对环境加以观察,就可趋吉避凶。所谓「趋吉避凶」,就是回馈的问题。回馈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正向的,一个是负向的。所谓「正向」,就是那里可以找到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至于有什么因素对我们不好,我们就逃避,这是负向的。此时这个世界对人类来讲,是比前一个时代要清楚多了,但是这样的观察也会遗失一些东西。比如我们会认为某些问题对人类的影响比较大,就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在这些问题上;至于那些我们认为微不足道的问题,就把它忽略掉了。这样的观察,研究做多了以后,人类就累积了很多的经验,同时会做很多的解释,然后就建立模式。此时我们心灵的认知已不只是这种简单的回馈而已,变得非常有组织,会作一些推论,种种比较有组织的东西就会出来。比如说某两个问题中间有一个关联,我们知道了;而另外两个问题中也有一个关联,我们也知道了。然后我们把这些问题描绘出来,这个图形(指图一第四列右边的图)比原先这个要清楚多了,因为我们知道这些不同的问题之间的一些关联;而有些问题我们还找不到中间有什么关联。由于这种解释而建立的模型,自然而然地我们就要把它表达出来;而与别人沟通的时候,如果想要严密一点,就要量化。现在的自然科学严格来讲,是因量化而产生的。这时候就引入了数学,我们用一些数字或是一些符号来代表这些不同的问题,此时人类对这世界的了解就更多了,而这些事件之间的关联也就更加清楚。比如说1、2、3、4、5、6这些事件都是有关联的,而7和8,9和10,11和12、13这些是另外的问题等等(见图一第五列右边的图)。但在量化的过程里面碰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说一些非线性的东西,因为太过复杂,而不易得到解答。此时我们就会把它这些问题弄简单一点,看看它有几个因素,其中有几项因素如果不重要,就忽略不计,而只是针对主要的问题。如此就可以把这个复杂的宇宙,用一个比较简单的形式写出来。但这样做会有一个毛病,就是漠视整体;而它另一个意思就是注重局部,亦即漠视些部份,而特别注重其中某些部份。这时候,我们也许认为这个2和5不重要,而直接找1、3、4和6之间的关联,并把这几点连成一直线;至于2和5这两点,我们就忽略不计了(见图一第六列右边的图)。从牛顿开始,一直到复杂科学没有兴起以前,科学就是在以「化约论」为主要发展的方法。后来因为这样的简化做多了以后,我们发现在面对真实的世界和所研究的世界之间扭曲太大;也就是用简单的理论和线性的科学去观测宇宙的时候,我们发现扭曲太大,没有办法描写出一个真正的样子,甚至会得到一些离开实际状况非常远的结论。所以大家又开始觉得把一个问题简化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有一群人就抛弃「化约论」,用一个比较完整的观念来看整个世界复杂的科学,于是这个「复杂科学」就兴起了。研究这一门学问的科学家认为是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