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梁乃崇:夫妻生活的事理二障
2025-05-05 11:41

夫妻生活的事理二障

梁乃崇教授指导

Q:我最近生活上有一些困扰:想去买乐透,要是中了,就可以不必那么辛苦的上班,就可以专心的修行。

最近跟先生常面对金钱问题,因为我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所以对金钱的看法不太一样,常会有一些小摩擦。有一天先生跟我说:「你这个人修行就是有障碍,太在意金钱,常常陷入金钱的泥淖中,所以才会修不好。」我很不高兴,我认为活着就是既要修行,也要面对生活的问题,当然也需要金钱,平常就要储蓄金钱。若以「钱是身外之物」为理由,而不去面对金钱的问题,正确吗?

我们两个对金钱的看法的问题很难达到平衡点,我先生可以大而化之,但我不行,这样就变成家庭问题,要平衡就得靠我来扛。这两天就为了金钱的问题你来我往的,有些人对金钱没感觉,但我就是不行,没办法做到像我先生这样子。

A:这个问题是不是让你先生发表发表意见?

Q:其实这只是观念上的问题,大家都会储蓄,只是我对钱看得很淡。我太太对该省的钱都要省下来,而我是无所谓,我们在这个小细节上不一样。

A:省也无所谓,花也无所谓,没什么问题嘛!

Q:生活上没有问题,金钱方面也没有烦恼,因为她已经存了很多钱,但她还是觉得没有保障。

A:所以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安心不安心的问题,这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没有安全感的话,即使中了乐透,还是没有安全感。有些人有几亿资产,他们还是很不安心,金钱解决不了安心问题。

Q:但确实有很多的问题是要用金钱来解决的。

A:是,很多事情好像没有钱就不能做,有钱才能做;但是没钱有没钱的作法,有钱有有钱的作法,没有钱一样可以解决问题。如果你心里不安,没有安全感,这个问题就是用钱也解决不了。要用什么办法?要用修心的方法来解。所以,我们的安全感是要直接去面对的,要了解不安的心从哪里来,才能解心里的问题,不然是解不了的。

《圆觉经》〈弥勒品第五〉要我们除事、理二障,张先生有关赚钱的事障消除了一些,但赚钱的理障却还没有弄清楚,张太太是事、理二障都有,所以会觉得赚钱是一个苦恼的问题。张先生虽然觉得无所谓,事障除了一些,但他的理障未除,说不出让太太心服的道理。

Q:刚才老师讲我先生的例子,有时我觉得他很适合出家,因为他什么都不管。我想我也可以像他这个样子,于是有一次我就气得离家出走,心想:既然你对金钱没有问题,我对家庭也可以没有关系。我就跑回娘家,不理他。其实一个家庭没有钱根本就不能修行,因为我必须要维持这个肉身,当然处处都还会碰到钱的问题。

A:你事事都碰到钱的问题,但你可以不要事事烦恼。

Q:烦恼死了!我先生四十岁还两袖清风,你说我烦恼不烦恼?

A:这真的是一个烦恼,也是一个修行的课题。我相信你确实有烦恼,但这个烦恼要怎么解决?就是要把烦恼消除,但若说把钱增加一点就没有烦恼,那是不可能的。请让先生发言。

Q:说真的,我太太心里面可能觉得金钱上没有保障,但她有存钱的习惯;而我的薪水也不低,平常也有存。如果要另外开辟财源,可能就得另外辟一条路,跟日常生活可能没有相关,但是心里会比较担忧。其实我是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只是担心多一点而已。

A:所以还是一个心理问题。今天他们提出来的事情不只是赚钱的问题,而是夫妻两个人怎么相对待的问题。夫妻相处是修人相的好题材,也就是要修从我相进入人相的层次,是修人相的功课。人一生出来就具备我相,至于要怎样进入人相,那就是结婚,一旦结婚就进入人相。所以我觉得大家都是修行者,都在修行,所以到了人生的某个阶段就莫名其妙想要结婚,其实就是莫名其妙地想进入人相的修行课程,人相修行好了以后,才能进入众生相。所以我想阿香提出来的其实不是金钱问题,而是修人相的问题。

Q:我看到很多夫妻是无事不成夫妻。当初觉得满顺眼就结婚,后来,面对许多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种种问题,结果恩爱夫妻不多,太恩爱会遭天妒,所以算了,说穿了夫妻就是相欠债,我是这种比较消极的想法,真正的恩爱夫妻好像不多见。

A:因为这是在做功课,所以不太像在恩爱中。

Q:《圆觉经》〈弥勒品第五〉:「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两位都是菩萨对吗?

A:对。互为菩萨,因为「与其同事」,而夫妻也是同事的一种。

Q:非常密切的同事,不光是工作上的同事,也是生活上的同事。其实是互相切磋、琢磨「如何从我相进入人相」的课程。

A:所以我建议张先生,你要进入人相,单是我相成就不够,所以一定要进入人相。如今你已有现成的压力,那是现成的功课。

Q:我觉得我没有压力。在修行上,我当然知道我相是什么,人相是什么,只是实际在日常生活中真的去做,可能还有一点不够,我还要更努力。

A:不要小看这一点,要进入人相不是那么简单的。进入人相就是进入别人的立场去看他的问题。你若没有看到他的问题,就是没有进入人相;如果他的问题你了如指掌,甚至比他更清楚,这时才算是进入人相。你若只顾自己当然没问题,但是要进入人相,就得进入别人的问题,你若不了解别人的问题,不能叫做入人相。

Q:我借用这个问题来讨论理障和事障。对事情要慢慢进入,你要能进入才能深入,能深入才能契入。要除掉事障,对事情实践要圆满,理要透彻、要通达,所以我们讲理事圆融。经文中好像事障比较容易除掉,而理障比较不能除掉;我以为理一定要能通达圆融,才能把事障彻底除掉,如此说来事理二者好像是不分别的,在经文里为何把它分别了呢?

A:这是分等级用的,重点并不在难易度上。若有人能做到把事障消除了,但理障未除,那么他们的程度可以做到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如果要做到菩萨的境界,不但必须把菩萨境界的事障消除掉,而且也必须把理障消除了,你才能做得到。进入菩萨乘必须把理障也消除,消除理障就像刚才讲的情况,你要懂好多事情:赚钱是怎么回事?烦恼是怎么回事?人相是怎么回事?众生相是怎么回事?在理上没办法了解时,你怎么能够消除?所以这个层级的事障,是要到理障消除以后,才能进入、做到事障的消除。这部分是比较难的,要消除这地方的事障是比较难的。

Q:事障是虚假的,对不对?

A:很难说虚假或真实,修行路上你要怎么定义真假?这是定义问题。

Q:事障是事实上的障碍?

A:对,是事实上、生活上遇到的,是实践上的。

Q:说成事相上的障碍怎么样?

A:若说成事相上的障碍,大家会看错。因为事相大家就会认为是虚的;但我说事障不是虚的,一点都不虚,就像张太太的烦恼,不虚,是真实的。我们说钱是虚的,是幻相,但在生活当中那不是虚的,有钱、没钱给人很真实的感觉。

Q:第三种性跟第四种性最后有什么不一样?到第三种性是进入佛的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而第四种性也达到了佛果,这两种有不一样吗?

A:「进去」不见得是「成为」,就好像你可以去美国玩,但你不是美国人一样。

Q:所以第四种还是比第三种要高。

A:那当然。

Q:「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是否一定会有顺序?

A:什么事情的顺序?

Q:他说先断贪欲及除爱渴,是一起消除?还是先除贪欲,再除爱渴?

A:断贪欲及除爱渴是一起的。

Q:会不会有一种情况是先除理障,而事障还没除的?

A:没有。要列入果位,得要做到,只是了解,是不算的!

Q:如果先除理障,未断事障,有没有这种情况?

A:有这种情况。很多人讲得头头是道,却都做不到,但这样不算果位。

(编案:本文系梁乃崇教授于91年3月25日,假厦门精舍带领大众共修的现场问答记录。整理者:汪满妹。)

End

唐仲容:从无著《集论》谈诸法事理不二

从无著《集论》谈诸法事理不二唐仲容一、略释论名修大士行者,愿大力大,其所奉行之法亦大,能运载一切众生出生死海,到涅槃岸,与二乘之自度有别,故名大乘。阿毗达磨,具有对法、数法、通法、伏法四义:对观四圣谛

张秉全: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

这二句话,出于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是为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而发的。什么是摄事理以无遗?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自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是事造。是佛,是理具之佛,因事造而显。又六字洪名是事,有

梁乃崇:愿性之9:祈愿启动菩提心

愿性之9:祈愿启动菩提心梁乃崇教授之前我们讨论过感性、feeling与理性、thinking,我们再来看看心灵的第三个面相愿性,或称愿力、willing。在心灵层次上,愿力是比感性的深度更深。我教大家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7:在智慧上做交换

交易原理之7:在智慧上做交换梁乃崇教授布施、度众生,以及佛菩萨的加持等都是在做交换;中国人说的「礼尚往来」、「教学相长」,也是一种交换,这些都是智慧上的交换。好比说我们不太懂得修行时,修行要有进步太难

梁乃崇:愿性之6:从无为法看愿力

愿性之6:从无为法看愿力梁乃崇教授我们说用愿力祈求会产生很大的力量,但有人就会问:拜佛、拜妈祖不是一种向外驰求吗?如何区别内在愿力的展现与向外驰求?拜佛、拜妈祖的行为像是向外驰求,但做到深处是愿力发动

梁乃崇:愿性之19:确立志愿努力实践

愿性之19:确立志愿努力实践梁乃崇教授我们常说要分享,发愿是否也可以分享呢?我想,在还没有发愿之前,是可以讲的,不是一讲出来就要发愿,我们可以先讨论它,互相沟通、切磋一下心里对于愿的意见、想法,我觉得

梁乃崇:愿性之17:实践自己发的愿

愿性之17:实践自己发的愿梁乃崇教授明了发愿的真谛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实践!如果发了愿,却不准备实践,那就不用发愿了。讲到实践,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份子、读书人,在这个地方有非常大的盲点。因为

梁乃崇:愿性之13:「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超越假设

愿性之13:「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超越假设梁乃崇教授人人都要理性。什么是理性呢?理性有高低不同的层次。你常会想东想西是吧?那「想东想西」的心就是比较低层次的理性;如果你的思维是「有系统」的,这是比较高层

梁乃崇:愿性之12:发愿「奉献」力量无穷

愿性之12:发愿「奉献」力量无穷梁乃崇教授《第五项修炼》书里讲到一些和「愿力」有关的篇章,值得我们深思。这本书提到:愿不是被别人要求的,而是你自己发出来的。如果自己发不出来,而是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就

梁乃崇:学习即修心

学习即修心梁乃崇教授时间:92年3月3日地点:厦门精舍记录:蔡素媛、叶国瑞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昨天我们讲到两本书,一本是《夏山学校》另一本是《瑟谷传奇》,都是讲有关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书,书里提出来的都

梁乃崇:有学和无学

有学和无学梁乃崇教授唯有学佛,懂得摄心内证,证到本来面目,方能无住生心,才是无学;也唯有启发式的教育能开启无学的能力,也才能展现丰富的灵感与创造力,充分发挥潜能,共创美好未来!佛教成道的果位,从罗汉、

梁乃崇:感性直觉-汁与渣

感性直觉-汁与渣梁乃崇教授其实每一件事情,都含有「表面」部份和「实质」部份。譬如读书,增加知识和智慧是「实质」部份,文凭是「表面」部分,如果很有学问和智慧,可是没有文凭,让人觉得还是少了点东西;如果学

梁乃崇:庄严佛土

庄严佛土(一)梁乃崇教授我们可以在世间找到佛世界,并建立佛世界,可以永无止尽地趋近于圆满。通常学佛的人都接受了一个看法,以为佛性是好的,而众生是不好的;出世间是好的,世间则是不好的;并且视世间如火宅,

梁乃崇:以菩提心看第一

以菩提心看第一梁乃崇教授时间:91年12月2日地点:厦门精舍纪录:蔡素钰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有关「第一」的这个问题,是大家普遍关切的问题。追求第一就有竞争,竞争失败就要被淘汰,这样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始

梁乃崇:生命的价值与生死观

生命的价值与生死观时间:2008年9月6日地点:美国圣荷西闻思修居士林主讲:梁乃崇教授纪录:林素能整理:周雅容、汪义丽※有觉知能力就代表生命活着各位午安。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生命的价值」,要讲这个题目,

梁乃崇:我们的未来

我们的未来时间:90年1月14日公益讲座地点:清大月涵堂讲者:梁乃崇教授纪录:廖堂顺整理:王圣宗、汪满妹主持人:陈国镇教授引言: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入廿一世纪,大家面对廿一世纪也充满着希望,当然面对最近

梁乃崇:细胞心灵说

细胞心灵说时间:2007年7月8日地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主持:陈国镇教授讲者:梁乃崇教授纪录:蔡素钰整理:周雅容、汪义丽主持人:各位女士、先生:早安!我想梁教授不需要我介绍,大家的认识可能比我还详尽一

梁乃崇:工商时代的佛法

工商时代的佛法菩萨六度万行和企业经营是一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论点:自利利他,改善生活;自觉觉他,提升心灵。梁乃崇教授主持人:陈国镇教授各位女士、先生,早安!又到了我们上半年的演讲,今天演讲结束,下一场

梁乃崇:三界唯心与霹雳说

三界唯心与霹雳说时间:2009年6月6日下午(对大?)+2009年08月08日地点:马来西亚selesa resort bukit tinggi+新加坡佛教总会6楼讲堂纪录:张春美整理:丰智、梁玉明合

梁乃崇:放生的现代意义

时间:2007年1月14日地点:台北科技大学综合科馆第一演讲厅纪录:蔡素钰整理:周雅容、汪义丽、汪满妹、苏莉华主持人:今天梁教授要讲「放生的现代意义」。一谈到放生,大家都认为是对小动物或其他的生物放生

梁乃崇:众生相

时间:92年7月7日地点:厦门精舍记录:蔡月里整理:王圣宗、羊忆玫、梁玉明上次我们讲了四相当中的我相、人相,也讲了一部分的众生相;我想大家应该会想要听得更完整,所以我现在再从众生相开始讲。上次讲到众生

梁乃崇:《金刚经》的实践-建立人间净土

《金刚经》的实践-建立人间净土梁乃崇教授【作者简介】梁乃崇教授,原为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及清华大学物理系合聘教授。师承圆觉宗华藏上师,深心修持,体悟自性,得师印可。1983年创立「新竹明星诺那精

梁乃崇:菩萨十地品简介

菩萨十地品简介时间:2008年01月13日地点:师范大学201演讲厅主讲:梁乃崇教授纪录:张春美整理:周雅容、汪满妹菩萨乘的修行者,修到一个程度以后就会入地,由第一地、第二地一直到第十地。十地以上还有

梁乃崇:下一个社会

下一个社会梁乃崇教授时间:92年6月2日地点:厦门精舍纪录:蔡素钰整理:王圣宗、羊忆玫、梁玉明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下一个社会》,著者是彼得杜拉克。这本书对我来讲是很有用的,它虽然不是预言,但是它

梁乃崇: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对于财富的看法大概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属于小乘对财富的看法;另外一种则是大乘对财富的看法,这两种观点是不太一样的。我们先谈第一种看法。第一种佛教的看法是在面对财富的时候,要我们不贪,主张不要有贪心

梁乃崇:自性与生死

自性与生死梁乃崇教授时间:2002年7月20日(星期六)地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校本部礼堂主持:唐松章教授纪录:廖堂顺整理:王圣宗、汪满妹「自性与生死」,自性指的是我们的心灵,生死指的是我们的生命状态。

梁乃崇:透过交流才会进步

透过交流才会进步讲者:梁乃崇教授时间:民国92年12月22日地点:崇友人文讲堂记录:吴金英整理:羊忆玫、汪满妹※无意识的修行效果最好我们修法本要修成习惯,当它变成了我们的习惯时,就可以进入「无意识」的

梁乃崇:现代伦理思维与职场伦理

现代伦理思维与职场伦理时间:2008年4月23日(周三)地点:台北市政府公务人员训练处主讲:梁乃崇教授记录:张春美整理:周雅容、羊忆玫今天要讲的题目是「现代伦理思维与职场伦理」。以前没有讲过这样的题目

梁乃崇:医事人员如何学佛

医事人员在生老病死最激烈的环境当中,千万不要被生老病死的相所压垮,你修「三摩钵提」就是菩萨。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医事人员如何学佛」。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而医事人员更要在最前线面对生、老、病、

梁乃崇:五浊恶世

时间:92年12月1日地点:崇友人文讲堂讲者:梁乃崇教授记录:廖堂顺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接下来,如果大家有没有其他问题的话,我想要讲一讲五浊恶世。我以前看五浊恶世,只知道意思在讲我们人世间很不好,但是

梁乃崇:谈时间

「时间」是面对变动事件时所感觉的先后秩序,是变动世界才有的现象。「时间有宽度」是由本文首先提出的观念,宿命通可用改变「时间宽度」来解释。拉长「时间宽度」,才有可能从「现在」逆向进入「过去」。摘要:「时

梁乃崇:无住生心的剖析

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动念有两种状况,若不是无住,那就一定是有住了。而要判断我们的心是不是无住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全部都在有住,如果哪一天体会到了无住的状态,有了无住生心的经验时,你就会判别了;不然就都是在

梁乃崇:佛学与科学论文集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梁乃崇等 著星云大师总监修时间起于变易梁乃崇前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员暨清华大学物理所教授人们面对变易,必然产生先后秩序的认知,此先后秩序即是时间,故说:「时间是变易的先后秩序」。如果没有变

梁乃崇:回头是岸

讲述者:梁乃崇教授(良智上师)时 间:民国八十一年(西元一九九二)十二月二日晚上七点地 点: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慧钟社【《圆觉之友》编者的话】《回头是岸》是圆觉宗 良智上师对青年佛子的开示,为其历年演讲中

梁乃崇:从基督徒变成佛教徒的心路历程

问:我对佛法有些兴趣,很想要多了解一点,但都是自己摸索着看一些书,所以也有不少的困惑。当我正在问朋友知不知道谁会讲经说法,能够让人对佛法有所体悟时,结果今天早上看到报纸刊登梁老师的文章,就很想来认识梁

梁乃崇:时间起于变易

人们面对变易,必然产生先后秩序的认知,此先后秩序即是时间,故说:「时间是变易的先后秩序」。如果没有变易,也就没有变易的先后秩序,因此没有时间。所以一切静止不动,时间就消失了。摘要时间如洪流的观念与真实

梁乃崇:开悟

有那一点开悟的经验,对修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的亲身体验是我们修行──把整个无明壳打掉──的第一步。在一般佛教圈子裹,对开悟看得非常崇高,认为一开悟以后,就是佛了,就是祖师了,就是圣者了,就样样

梁乃崇:依法不依人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的进行方式与佛法是不合的;可是由于人们的习性使然,又不得不如此进行,那是什么呢?就是把事情和一个人结合成一体。譬如说我们敬重某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做了让人尊敬的事情。当他做了这些

梁乃崇:探究真心(上)

探究真心(上)梁乃崇教授时间:91年8月11日地点:清大台北办事处月涵堂纪录:廖堂顺整理:羊忆玫、汪满妹张文雄引言 :民国89年2 月22日下午林哲生先生送我《探究真心 找回真我》这本书,在这之前我并

梁乃崇:认知结构的检讨

所谓的「景象」都是透过人的意识来认知才有的,离开意识就没有其他途径鉴别「景象」的存在性,所以独立的「真实景象」非意识可认知,所知的全是「认知景象」。摘要:「认知」是意识的功能,人具有意识,所以人能够认

梁乃崇:喜佛所喜 乐佛所乐

若对佛性有所体悟,你就是佛要讲这个题目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佛是什么?这是今天首先要交代清楚的。大家如果看了佛经,就会知道:佛者,觉也。「佛」的意思就是觉悟,也可以说就是觉性、觉者。所以,觉悟的人就是

梁乃崇:菩萨道的修行

菩萨道的修行(1)菩萨怎么做才叫度众生呢?就是要领导一个团体,去完成某一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时让团体修行成道。梁乃崇教授※权力本身没有善恶接着上午的话题,可以再讲一件事情。中午休息的时候,陈

梁乃崇:《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之五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五)时间:2011年08月13日、8月25日地点:台北科技大学主讲:智崇上师纪录:张春美、周雅容整理:周雅容、梁玉明好,我们翻到132页,我先把经文念一下:「王白佛言:『如佛所说

梁乃崇:探究真心(下)

探究真心(下)梁乃崇教授时间:91年8月11日地点:清大台北办事处月涵堂纪录:廖堂顺整理:羊忆玫、汪满妹※主控权是在能知再来我要讲的是主权在能知,也就是我们的主动权都在能知这里,而被知这边是没有主动权

梁乃崇:关于「四相」之04:独立自主,许下承诺

独立自主,许下承诺梁乃崇教授我们心里真正要追求的是本来面目,是无条件的接纳,我们真正向往的是成佛成道,连追求爱情都隐含追求悟本来面目的影子。「独立自主,负起全责」才能谨慎决策,全力以赴「独立自主」,就

梁乃崇:《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之四

圆觉讲座《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四)时间:2011年07月09日地点:台北科技大学主讲:智崇上师纪录:张春美整理:周雅容、梁玉明我们继续讲《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大家请看到106页。下面大部分是波斯匿王在

梁乃崇:关于「四相」之08:进入人相的实例

进入人相的实例主讲:梁乃崇教授当要别人评断你这样做是不是慈悲的时候,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你把别人心中的慈悲已经启发出来了,那个才是真正的慈悲……时间:2003年10月5日地点:新竹-台中-台北连线法会

梁乃崇:关于「四相」之06:如何进入人相

如何进入人相梁乃崇教授指导时间:民国九十二年6月1日下午地点:新竹精舍记录:张嘉发整理:羊忆玫、梁玉明问:我们如何进入别人的我相?答:这里所谓的「进入」是一种假想的状况,假想如果我是他的话,在他的状况

梁乃崇:关于「四相」之05:成熟我相

成熟我相梁乃崇教授修行要从感受(Feeling)入手,你的感受就是你的自我,而且是贴近本来面目的自我。自私自利是人的天性通常保险公司会注意到一件事情:汽车驾驶旁边的座位是「自杀位」,是最危险的座位。当

梁乃崇:《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之一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一)时间:2011年04月09日地点:台北科技大学主讲:智崇上师纪录:张春美、周雅容整理:周雅容、梁玉明我们今天要讲《佛说未曾有因缘经》。我想就这部经的内容来做解说,而不会照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