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梁乃崇:关于「四相」之09:现实社会中的人相与众生相
2025-05-02 11:29

现实社会中的人相与众生相

梁乃崇教授

如果我们都能清楚知道别人是怎么看我的,

别人是怎么想的,那就是所谓的他心通。

当你有了这个能力以后,与人相处就很容易了!

时间:2004年7月26日

地点:台北精舍

主讲:梁乃崇教授

纪录:张民文

整理:黄秀真、梁玉明

老 师:吴女士!你这个礼拜六去新竹参加超度法会,有什么感受吗?

吴女士:我正好有一个问题要请问老师,在法会中老师对地狱众生念到两句谚语,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是老师却对我们说修行不要修苦行,要享受修行。是不是地狱众生只有苦没有乐,所以老师的说法不一样?

老 师:对啊!

吴女士:他们受苦行要甘之如饴,不能有抱怨的心,才能消业吗?

老 师:对呀!因为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处在那种环境里,看到的都是苦。对小孩子要说小孩子的话,对大人要说大人的话呀!

吴女士:好,谢谢!

老 师:你是第一次参加超度法会,有什么感想呢?

吴女士:我从来没参加过这样的超度法会,老师持很多我听不懂的咒,打很多我没看过的手印,老师对他们说《金刚经》,就像对我们说的一样。整个过程我感觉到很强的震慑力,然后老师向他们推荐五位已经修行成道者,我也听不懂,所以整个超度法会,对我来讲是满陌生的,跟我以前参加过的超度法会都不一样,我觉得很殊胜,觉得心里满欢喜的。

老 师:好。大家如果有修行上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如果没有的话,我就要讲上个礼拜想要讲而没讲的东西了。

我们在讲佛法或谈修行的时候,为了方便说明,常把各种情况化约成最简单的方式。譬如谈修行时,就只讲个人的状况:只讲个人的能知能觉、个人的本来面目、个人的主动权;完全不涉及其他的人,先把他们放在一边,好像他们不存在一样。就像物理学一样,我们知道金属体里有无量无边的电子,但是我们的理论都只讲一个电子在里面跑的情况;后来发展得复杂一点的时候,就摆三个电子,不敢多摆喔!结果得出来的复杂度,连我们的量子力学都没有办法算。量子力学只能够算出一个电子的状况,所以他们就讲:「啊!我们的物理single electron!」为什么?只讲一颗的,大家已经听不懂了,你还讲两颗、三颗?根本没法讲!

我们的佛法也是一样,在教你们修行的时候,就只讲你个人修行的状况,其他人好像都没主张、没意见,你要怎么做,他们就跟着你怎么做似的。事实并非如此,现实情况复杂多了,因为每个人都有本来面目,都有主动权,对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意见。佛法就把这复杂的情况分成四个层次: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就是讲自己;再进一层就是人相,那就有别人了;更深一层是众生相;最深一层是寿者相。我们对四相的了解,除了《圆觉经》上的定义之外,还要加上我所指出来的、朝法性广度的四相的定义,这才是圆满的四相内涵。如果大家只是依着法本在家自修,不会有甚么问题,因为你只要用到我相层次就够了,不必去管别人。就像物理学里面,虽然是有很多电子,但是你把它看成只有一颗电子,这样去了解就可以了。

但是,我们生活在家庭里,在现实社会里,或在职场工作,即使是来我们基金会做义工等等,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这时你若仍然用我相的思维去处理事情,就会产生很多冲突,很多问题。我们在这种状况之下要怎么修行?一般佛法,大多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法的,可是现实生活里不会只有你一个人,你的周围会有很多人。譬如在一个公司里,你只是个小职员,上有主管或老板,他的我相就比你的我相大,他的主动权就压过你的主动权。万一他的看法跟你的看法不一样,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呢?其实修菩萨大乘就是要让我们有智慧去面对这些问题的,只是菩萨大乘的佛法也没有讲得很清楚。我自己经过摸索之后,得到了一些心得,今天讲给你们听。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你的我相要健全,要成熟。也就是遇到问题你自己要能够承担,要能够勇敢面对。

第二、要学会超越我相,进入人相。怎么样才算是超越我相进入人相呢?就是你要放弃你自己的主动权,以别人的立场来看事情,来作判断或提出想法。我们有一个指标,可以用来检查自己是不是已经超越了我相,进入了人相。譬如:或许你自认为很慈悲,但别人也认为你慈悲吗?如果你能够在别人认定你是慈悲的,然后你才敢说自己是慈悲的,这就表示你已经超越我相进入人相了。依此类推,如果你对一件事情的认定,都是出于你自己的思维,那你还停留在我相中。假如你的认定也能得到别人的认同,那这个认定才算是进入人相的认定。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拿这个条件来时时检验、反省,做实际的修行,那就是真的进入人相了。这个检验、反省的工作虽然是非常繁重的,但它的实践效果却是很真实的。我们在跟人相处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别人怎么看我,而不是我怎么看他。如果我们都能清楚知道别人是怎么看我的,别人是怎么想的,那就是所谓的他心通。当你有了这个能力以后,与人相处就很容易了!你不但能清楚知道别人心里想甚么,甚至你能够比他自己更了解他,到这种程度,你的人相就算健全成熟了。

第三、人相健全成熟后就要再进一层,进入众生相。众生相就是一个团体组织,它是有生命的,像国家就是众生相。国家不是有很大的权力吗?这个权力是怎么来的?就是组成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个人的主动权凝聚起来的。凝聚成众生相的主动权,远远高过每一个我相、人相的主动权,它拥有极强大的力量,能完成非个人能力所及的众生相的大任务。想要知道一个修行者是否已进入众生相,我就是观察他是不是懂得应用权力去完成众生相的任务。如果一个修行人看到任务当前时,他只想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完成这个工作?那他还没有进入众生相。因为进入众生相的人,绝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任务,而是懂得运用这样的权力去完成任务。他不必具备诸多能力,但是他必须懂得运用权力。

实际情况就是这样,今天讲这个大家不见得能懂,但是当一?人聚在一起时,不知不觉中都在遵守这个法则,因为这些原则就是法性所生出来。或许你根本不懂什么众生相或众生相的权力规则,或做事情要守什么纪律等等,但是只要一?人聚在一起,一定自然而然就会遵守这些法则。因为大家不懂,起初也有不遵守的时候,于是就不断会有冲突、麻烦产生,这样撞来撞去的结果,到最后还是会遵守的,这些事情我们修行人必须去了解。大家要知道从健全、成熟我相,再健全、成熟人相,再进入众生相,要一步一步修,不能跳级的。

接下去应该讲怎么进入寿者相,可是我想这就不用讲了,因为讲了也是白讲。现在就由大家提问题,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各位,我相应该有某种程度的健全,所以就在怎么进入人相这件事情上,大家有什么问题?

朱:请教老师,像我们处在今天多元的社会里,我们周围的人可能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职业……大家对好人的定义可能都不一样,那我们说别人的定义,是指那一个人的定义?有没有客观的标准?

老 师:没有。你面对的那个人,对你来讲就是别人、就是人相,那么就是看那个人怎么说你了;若你面对的是几个人,那几个人就是人相、就是别人,就要知道这几个人怎么说你,怎么看你了。

朱:那等于标准统统不一样,有很多很多的标准……

老 师:噢!不是!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都是别人说你的。这个标准是一样的,至于他们会说出什么来,那是不一样的。

问:关于人相的问题,因为老师提到要放弃自己的主动权,然后以对方的主动权来看事情。对这一点,我的体会是用我的主动权去融入别人的主动权,我并没有放掉我自己的主动权。因为我融入到对方的主动权里面,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观察,其实我还是有我的主动权,这样我才不会掉入一个陷阱,如果我完全放掉自己的主动权,而以他的主动权来看,有的时候会被对方限制住,变成掉到他的框框里面。

老 师:噢!不是放掉主动权,我把它修改一下,就是放掉你的立场,而不是放掉你的主动权。你要放掉你的立场,才能够了解他的立场。

问:所以那边感觉比较像是用我的主动权融到他的主动权里面去,用他的角度,用他的想法,用他的立场看事情,那等于是用感同身受的方法,感觉到他的feeling,就是说用他的feeling来感觉自己。

老 师:你若把无明以下东西都放掉的话,你是用了纯粹的主动权,也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本明这个部份进去,那么才会真的。不然的话,其实还是带了「你」进去,你可以不放弃你的主动权,你只想到「主动权」,但是连「我的主动权」的这个「我的」都要没有。

问:对,对,所以那里面还是有深度的问题,这样我知道了。谢谢老师!

祺:有人说我好或不好,是对方的感觉,不是我真的好或不好。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我发现了一个层次:我们知道对方的立场,对方也知道我们的立场,我们发现对方看的角度并不是很宽大,是不是可以跟对方沟通?这样的话,是不是也不放弃我们的主动权,也融入他的主动权?但是,我们是用沟通的任务去完成一件事情。谢谢!

老 师:可以!

祺:假如发现他的角度有点狭隘,而自己的角度比它更宽广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要跟他沟通一下?

老 师:若是这样就是去教他了。如果你能进到他内心深处,你就会知道他内心深处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偏执了,你就可以想办法帮他从那个地方走出来,或说把那个地方的结解开,能这样做,就好像在做心理治疗,也就是自度度他,自觉觉他了。如果我们没有能力进入别人内心深处的话,想要帮助他,也无从下手,所以这个是进入人相的问题。好,大家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我想人我之间,从小到大都一直是一个很难划分的情况,最让我疑惑的一点就是,我常看到一些政治家笑对方说:换了位置就换了脑袋。我自己的体会是说,不同的立场当然会有不同的想法、作法,就像老师您刚刚讲人相与个人,面对不同的团体,不同的组织,你几乎就是不同的一个人,是不是这个意思?

老 师:差不多!每一个团体组织都会有它的特质,就好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一样。不过,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团体组织,都不是很成熟的,都是松松散散的。在这种松松散散的团体组织里,有众生相的部分,也有我相、人相的部份,可能我相的部分占得还比较多些。如果多数都停留在我相层次的话,他怎么看,看到的总是我相的问题,至于人相或众生相的问题,他也有看到,但可能不到百分之十。如果你处在这样的团体组织里,你对这种情况了解得越清楚,你在这些人相里面,才可以活得很好,不然的话,会活得很辛苦,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问:我想老师您讲的这个部份,是不是就是我的业?因为你涉入深,或者是你进行到某一个位置,自然就有一种你也说不出来的东西?

老 师:我不把它看成一般讲的业,我只是描述一个真实的现象罢了。我过去讲四相的时候,纯讲理论,定义简单明白,你们听起来也容易懂,但是当你们去面对现实情况的时候,就不是这么简单了。今天我只是把这个不简单的、复杂的情况说出来给大家知道而已。

问:那我想回归到自己的部份,所谓的家庭就是家业,我的工作就是事业,在过程中它不断的给我所谓我相、人相、众生相,然后整个活动一直都是如影随形(形影不离),而且我意会到,有的人功在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许他留给家人的是不好的感觉,那我就会想到我们个人的交代,比如说我个人在人相上做了一些努力,最后可能因为众生相的问题,就像众生相的组员与组织不合,或者是到了连家人都管不上了,你已经在这样的过程中了,最后就有所谓的牺牲,对很多事情来讲,这又不是当初预期的,是不是过程中我们必须有一个基准?比如说不要脱离太远,对人相、我相或者还是要回应?

老 师:你是说在整个过程中变得身不由己,被牵着鼻子走了,是不是?那是因为你没看懂。如果你能把整个情况看懂了,你不但不会被牵着鼻走,你反而可以掌控事情的发展过程,我今天要讲的重点就是这个。因为你看不懂,你糊里糊涂,当然只有随着事情的发展而浮浮沉沉。但是看得懂的人,他事先就站在制高点上,将来会如何发展,都在他的预测当中。他甚至可以在关键的时刻,做一个关键性的动作,改变事情的发展方向。

问:我们在职场上常常遭遇到:如果你要争取自己有利的情势或位置的话,你所做所为可能就是对你的良知(本性)不合,这个时候我们怎么样去面对?

老 师:好,我了解你所说的情况。你想争取到比较好的位置,又能够不违背你的良知(良心),那你的智慧就要再高一等。智慧高的人,是可以做到两全其美的。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智者,处乱世,他就隐居了;逢治世,他就出来了。对事情要做出正确的判断,要靠自己的智慧。

好,苏女士!我今天讲的这一段,你听到了什么?

苏女士:老师提到绝大部份的组织,他的众生相其实本身是松散的。我的疑问是:每一个个人在他的组织里面工作的时候,若他本身的「我相」只是修了一部份,他的「人相」也没有非常的好,再加上他所待的那个环境,那个组织的「众生相」也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那他应该如何自处?因为他在组织里面做事,在某一些层面他是代表组织在运作的,那他又要怎么样来执行他的任务?譬如说他有他自己的我相,然后他的公司,他的同事每个人都是各自的我相,那每个人各自的我相都有他们不完整的地方,但是他所执行的工作又是牵涉到组织层面的,他可能面对的是同事,或者是主管,或者是所有的职员,可能有一百个人,那一百个人不可能同声一气都说你这样做是好的,这时候他又要怎么办?

老 师:没有答案!这个地方我没有办法提供答案,因为没有一个状况是相同的。通常在这个时候,分寸的拿捏最重要。这分寸在那里?就是在我相、人相、众生相这些层次间,自己处在层次和别人处的层次,你越清楚就越好。如果你的位置,你的权力还只在人相这个阶段,或者是还在我相这个阶段,但是你看到了众生相这边的问题,你要怎么办?这个时候,有一个错误你不要犯——不要把你的我相放大变成了众生相!如果把自己的我相放大到众生相这个阶段,这个时候就会变成一个独裁者,所有的独裁者都是这样出现的。

问:老师!其实综观很多事件,或者是从历史上来看,很多的组织它本身的众生相可能就是中空的,但是事情就是必须要做决定,也没有时间大家来商量,那这个时候呢?

老 师:这个时候要退。因为因缘际会就把你安在那个位置上,你必须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你可以扮演这个角色;扮演完了就赶快离开,不要占住那个位置,一直做下去,那就成了独裁者。这个戏码一直在我们历史重演。这种独裁者不仅出现在国家的事情上,在各种团体组织里也都有这类情况发生。这是不对的,你任务一完成就要赶快离开。所以我说掌握到众生相权力的时候,就是要完成任务。任务一完成,就要放下权力,否则就是罪恶。

好,我们今天就到这里。

End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 梦 参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

昼执火炬的人

证严法师佛经中有一则典故。佛世时有一位修行者,他觉得修行是为了离开乱世,除了自修也要教育众生,让人人的心能开解。他很认真修行,但愈是修行,对社会的乱象愈是觉得忿忿不平,一直觉得怎么大家都那么傻,每个人

为什么有的人就是赚不到钱?

界诠法师每一个人各自的因缘不同,有福报跟没福报相差很大的,不是他脑子不好使,也不是他生不逢时,我告诉你,这就是福报。福鼎有个居士,福报很大,福报大得实在是挡不住,他建的房子是单独在那里,后来公路正好通

悟后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处世?

月溪法师问:悟后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处世?月溪禅师答:见性的人,自性之中,本无生死可了,无佛法可修,修与不修是两头话,但随缘度日,有缘说法度众生,无缘随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撑船过生活,疏山和

知足的人最快乐

◎ 证 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人生什么都是幻化无常,假使存着计较的心,只会造成身心的苦难。所以《八大人觉经》的第二个警觉,就是让我们知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向佛陀丢掷泥沙的人

◎ 证 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他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佛陀却若无其事、面容安详地继续向前走。那位外道教徒看到佛陀被骂还不理会,脸上还带着笑容,心里十

佛陀的现实观

◎ 惟 贤(一)出家的原因那么佛陀对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伟大,他为什么出家?一般人对出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历史的记载,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1.观察人生人生不够滋味,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

什么样子的人是薄命人?

修道不容易,哪怕做好人也不容易。一般人不会犯身业,杀盗淫不会犯,但是最容易犯的却是口业。一个人是否富贵,就看他的口业如何。所以口业很重要,尤其是对女性,许多福报都是通过嘴巴给损了。有的人说,我什么坏事

李炳南:做对社会有益之事

文:慧安雪公老师说:‘那一件事情对社会有利益的,我就干。那一件事情对社会有害的,我就不干。我不管它,这件事情是流行不流行。现在是流行杀警察、抢银行、要红包,这个我绝对不干。那么,见洋人叫洋爸爸,我怎么

贪得无厌的人与阎王的对话

眼见逃荒的人越来越多,王老六背起自己的全部财产--一袋红薯,也加入到逃荒的队伍中来。走到半路,老六碰到饿得只剩一口气的父子二人,父亲背上也背着一个很重的袋子。那人见老六背着那么多红薯,便向老六讨要一个

李炳南:主佛七的人,是否一定要是出家人?

主佛七的人,是否一定要是出家人?以出家法师最好,而且在寺庙精舍为宜,因为打七要有时间、地点、主人、道友、经费、说法等等缘分,出家法师就容易做到。如果偏僻处请不到法师,也可请一个在家人代作。但不管请出家

感恩的人有福

◎胡小林了凡先生说要一心忏悔,昼夜不懈。是说要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分白天黑夜。你如果给自己找辙、给自己找台阶,那就是二心、就是三心,因为你不真。一就是一切,一心忏悔就是至诚,至诚就能感通、就能格天

不了解佛法的人对皈依的误区

◎ 宏 海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三宝。但由于对佛法的不了解,所以知见上也有一些误区。比如说第一点误区:认为皈依以后就必须吃素。作为三宝弟子吃素当然是好的,既体现了佛弟子的慈

做一个觉醒的人

从前,有一位国王率领大军奔赴沙场,来到一位觉者住的地方。他戎马倥偬,却不忘向圣者请教。他恭恭敬敬地走向圣者礼拜,问道:我的时间不多,朝不保夕,也许今天就葬身马蹄之下。因此,请告诉我佛法的真理。圣者望着

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

◎ 济 群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唯求自我

学佛的人应该怎样追求财富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尤其在工业化社会,我们的个体生存和他人是分不开的,没有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我们将寸步难行。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

略谈佛教在当今社会中的责任与使命

历史选择了佛教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时,人类的精神领域却面临着重重困境。面对着无穷的竞争压力、面对着毫无节制的物欲渴求,面对着种种情感矛盾的迷茫与失落,痛苦、烦恼甚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广钦老和尚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

能找好处的人是大富贵的人

能找好处的人是大富贵的人◎ 睦香学佛后,还是有习气,包括做义工的。也有的会抱怨,观音寺义工不多,管理也不好,饭也没得吃。不像其他寺院,义工待遇很好。我想,义工不多,活多,这样我们去做,才能真正做到事情

应对“顽固不化”的人

应对顽固不化的人夏坝仁波切你的孩子,处于逆反时期,特别不听你的话,你怎么办?是孩子不对吗?不是。说明你的教育方法出了点儿问题。但不用丧失信心,只要你学会以善巧的方法和他沟通交流,并且持之以恒,不要太猛

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别人的人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你不

决定你受苦多久的人是自己

有一位高僧酷爱陶壶,听说哪里有好壶,不管路途多远他都会前往鉴赏,如果中意,花再多钱他也舍得。在他所收集的茶壶中,最中意一只龙头壶。一日,一个久未见面的好友前来拜访,他拿出这只龙头壶泡茶招待他。朋友对这

只有知恩的人才懂得报恩

郭海东临济禅师向他的师父黄檗禅师辞 行,准备去别的地方参学悟道。黄檗禅师问道:你准备到哪里去 呢?临 济 禅 师 回 答 说: 去 河 南 或 河 北。黄檗禅师站起来,狠狠地打了临济 禅师一拳,之后,

开悟和没开悟的人

净慧法师问: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提到,老和尚在谈到老参用功的难处时说,有觉有照,不免生死;无觉无照,又落在空亡,这句怎么理解?净慧老和尚答:这个完全是功夫上的话。觉好比是一盏灯,照好比是那盏灯发出来的

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

 一句弥陀,就路还家。 可惜痴人,弃金担麻---- 彻悟大师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现在贤劫千佛,过去庄严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齐出来度他,也没有办法。忏悔,是每个修行人每天的必修课,甚至是

弯腰做一个直立的人

◎无 心洞山良价禅师有一次在讲经说法时没有点灯,学僧能忍问为什么不点灯,洞山禅师就叫侍者立刻点灯。然后对能忍说:请你到我的前面来!能忍依言来到洞山禅师座前。洞山禅师对侍者说:去拿三斤点灯的油来,送给这

先让自己成为有“亲和力”的人

亲和力怎么样才能用菩萨的精神和方法改变你自己呢?你要把这种精神,拿来在外面实际生活中应用。我一贯主张:学佛法不能停留在脑子里、不能停留在观念上,一定要让佛法对你的身心世界产生影响、产生震撼,才能让你有

有归宿感的人,晚年不会苦

有归宿感的人,晚年不会苦索达吉堪布我在看一本叫和平的书,里面有段话很精彩:人一旦想到自己,心胸就会变得很狭窄,在这狭窄的空间里,即便是小问题,也会变得很大。然而,只要你开始想到别人,心中的视野就会变得

蔡礼旭:从你最放不下的人放起

所以传统文化从哪里下手?从那个你最放不下的东西,先难!从你最放不下的人放起。我不是叫你抛家弃子,你不要到时候怪到我头上。放是心上不要罣碍,不要执着,那不是责任放下。有时候说话不容易就在这里,讲了人家理

谨记这两句话,你将会是一个有福的人

圣严法师人生中,我们扮演着许多角色,尽责尽份,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也能增加许多与他人相处的和睦感。保持着虚心学习的状态,多看他人的优点,不与人比较,进而能够与自己的内心独处,深切了解自我。将吃苦

把握因缘,带动良善社会风气

证严法师年轻人,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已经成立十年了,十多年前,很多慈青还是不解世事的大学生,现在已经在社会各个角落承担不同的职业,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还有的一路深造,从硕士进修到博士,

懒惰的人,来世长相丑陋

佛说:懒惰或是喜欢怨言的人,果报将来会是长相丑陋,身材矮小!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有一天率领他们的军队刚好从佛陀讲经的地方经过,波斯匿王无意间听到有一位出家师父在念经

致认为佛教是迷信的人

◎ 弘 一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佛法非迷信近来,知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我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

徐文明:佛教与当代社会道德伦理的相互撞击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压抑已久的种种欲求,而民主时代的到来,自由程度的提高,多元价值观的涌现,使得传统的道德体系趋于解体,整个社会仿佛进入了一个

元音老人答: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

问: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元音老人答:在修法前,显教的书都可以看。但重点应看明白正知见,开发菩提悲愿,建立正确身心行为的书。在师父传你法后,应该看有关修这个法的经论和其他参考书。

做一个对自己诚实的人

做一个对自己诚实的人◎ 陈泰先世界上,自欺比欺人要容易得多,只有诚实面对自己,坦然接受自己,才能不被他人所左右,做好真正的自己。明朝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任何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

忍辱的人福德大福报大

忍辱的人福德大福报大广钦老和尚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

沈家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

沈家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一我收到好几位朋友的信,认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金刚经》中极重要的名词,可是我却没有详加解释,轻轻带过。希望我有机会再讲的时候,能先以此

说话刻薄尖利的人果报

佛在《法句经》中说: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又说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善知识说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是长进。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过多,便是长进

和正确的人在一起

和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

陈柏达:净土风光(十一)理想与现实

儒家以大同世界为理想的社会形态,殊不知大同世界虽然良善美好,却未尽善尽美。大同世界虽然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是毕竟还有夭折、失偶、衰老、丧子、残废和疾病的现象,这就是佛经所说的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成熟的人,心里满是故事,脸上不见风霜

大概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一定会变得内敛,不张扬。因为已经历过风风雨雨后,他终于会发现,张扬引起的不过是一种喧嚣。它是外在的,如梦呓般虚妄不真实。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一个回忆高峰。多半是在中年或老年时期。

这样发朋友圈的人,人品不错,值得交往!

朋友圈是我们的社交平台,是我们的个人名片。朋友圈是我们的生活日记,是我们的回忆录。通过一个人的朋友圈,我们可以更了解我们的朋友,甚至发现很多问题。这样发朋友圈的人,人品不错,值得交往。01从不消极抱怨

不爱换微信头像的人,通常都是这几种性格,有你吗?

微信头像,简单直白,直抒胸臆,是一张无声的名片。有些人很活泼,头像换得很频繁;有些人很内敛,头像一直都不换。更换微信头像不能反映出一个人具体什么样子,但多少能看出他的心态变化。不爱换微信头像的人,通常

真正聪明的人,都放弃了这几种社交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跟着苍蝇会找到臭水沟,跟着蜜蜂会找到花朵,跟着蝴蝶会闻到花香。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交圈。你的社交圈,同时也决定了你可能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意义的社交圈很重要

读书少就是没出息 有学问的人不会热衷电子阅读

世界上越是发达国家,纸质书的销量就越是巨大;没有书,就像没有清新的空气一样,不敢大口呼吸,难以张开肺叶;读书是遥远的对话,而近前的生活中的对话一般来说是太多了,这并不利于心身健康。读书少就是没出息,而

一日禅:知足的人最富有

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如处在天堂一样;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在天堂,也像处于地狱一般。人生,心灵富有最重要,若囿于物质欲望,即使拥有再多,也会觉得不够,这就是贫穷;反之,物质生活清贫,并不影响心灵的充实

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当好一个居士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达,作为一个居士,如何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形势?如何把佛法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如何使佛法闪烁出夺目的光辉,启开人们的智慧,达到利益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