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金刚经》主要句型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异同2025-05-02 09:53
时 间:民国八十二年(西元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四日下午三时
地 点:马来西亚吉隆坡圆智精舍
讲述者:梁乃崇教授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如果对昨天讲的《金刚经》还有不明白的,今天我可以再讲。因为昨天安排的时间只有两个钟头,我必须把《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义理在那短短的时间内讲出来,所以没有办法细说。各位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利用现在的时间提出来问,我会就你能够了解的范围来讲。
某先生:
昨晚您讲解《金刚经》,提到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能不能请您再解释一下?
梁教授:
好,刚才那位先生问到《金刚经》里一个最常见的句型,我们随便翻《金刚经》,几乎每一页里面就有好多这类型的句子,可见这是经中最重要的句型。这个句型很多人很早就注意到了,但并不见得都能正确掌握其中的讯息。这样的句型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譬如它开头先讲:庄严佛土,先标出一个我们能看得懂或者能了解的意念,即什么;接著就说:即非庄严佛土,也就是非什么,不是庄严佛土;然后又再告诉我们:是名庄严佛土,这里就是是名什么,喔!这样才是庄严佛土。《金刚经》从头到尾,一直都是用这样的句型在陈述。你甚至可以把这个庄严佛土用数学里的代数X来表示,也就是下面这样的句型:
X,即非X,是名X
那么,这样的句型究竟有什么内涵呢?我现在就把这个句型所含的真谛好好和各位谈一谈。很早以前,有人曾把这个句型误会成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因为辩证法是讲正、反、合,和《金刚经》的句型表面看起来很像,所以他们就误以为《金刚经》的句型就是辩证法,或是黑格尔辩证法里面的型态。
其实这个辩证法是哲学里面的思惟方式,也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威力,而佛教《金刚经》里的句型是不是和它一样呢?不一样!绝对不一样!但是一般人大概都分不清楚。就我所知,有些人读《金刚经》曾经把这两个当做是同样的思想方法,事实上并不一样。而且黑格尔差不多是一百多年前的人,可是《金刚经》则是两、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啊!时代就不相同。它们的型态表面上看起来有点相像,但实质上所代表的意义迥然不同,现在我就来深入解释:
首先,佛说什么,就是给出一个状况,这个状况是我们世间能够接受、能够了解的;接著又说即非什么,这是一个世间不存在的状况,立刻把原先有的状况对消了;这也就导致这两个状况同时并存,才是接下来是名什么的意义。我们读《金刚经》,读到这里,完全不要去分析,只是用你的心灵去感受就对了。
现在来看看这样的句型读下来,对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什么作用?以下就从这个角度来解释。譬如说,当我们读到庄严佛土,心里就会想:我们要把佛土弄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或者很舒适,这是庄严佛土的一部份状况。这样做了以后,我们再来看,佛说:即非庄严佛土。对前面这个状况,佛说就不是庄严,那我们是不是并没有把佛土弄得好好的?把它弄得好好的就是庄严啊!是不是有什么办法,既有庄严佛土的效果,同时还能没有在庄严呢?我们一念到这个地方,心里会一下子停顿而感到茫然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一停顿,使得庄严佛土想要做的那些动作,譬如怎么样去把佛土布置得很好等等,一下子都停顿了。这一停顿,就把庄严佛土这个动作的有相部份止息了,没有了。但是,心里面还是存有一个要庄严佛土的愿望。也就是属于有相的那些想法,全都停掉了,只剩下无相的愿望。而内心里面那个无相的愿望,就是是名庄严佛土,这才是真正庄严佛土!
我们平日读诵《金刚经》,照著经文念下来,这些句子会自动在心里造成前述反应;如果不断地读诵下去,它就这样不断地刺激、反应。刺激、反应。所以只要读诵《金刚经》,都会有很大的功德,因为它已经在清净你的心灵了,这就是修心||只是读诵,就已经在修心了。当然,这样的效果是不知不觉的,如果能够了解之后再读诵,这样修行的功效会更大,会更显著。
此外,这个句型还可做另外一种解释。第一,庄严佛土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说是修假观。我要庄严佛土,要大千世界庄严辉煌,这是在修假观,在修三摩钵提。即非庄严佛土,那是什么呢?是修空观,修一个无字。修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没有,空了,所以是空观。那么当这两个句子连在一起念:庄严佛土,即非庄严佛土,这两个当作一件事情,同时并存,这是修什么呢?是修中观。中观怎么修呢?就是假观和空观同时修,也就是亦空亦有--有相又是无相,有相与无相同时存在。若问中观怎么修呢?就是这样修。通常我们讲解空观怎么修,可以讲得清楚;假观怎么修,也能讲得清楚;而中观就很难讲。但是如果假观你也会,空观你也会,那怎么修中观,就比较容易讲,就是把假观和空观同时修,一次做,两个做成一个,这就是中观。所以后面那第三句话是名庄严佛土,就是中观。我们读诵《金刚经》的时候,一串句子念下来,已经把假观、空观与中观一起修了,这就是我师父 华藏上师教的一心三观。什么是一心三观呢?把这三观一个心念就完成了,叫做一心三观。
这个道理当然很深奥,可是各位也不要认为就深奥到永远不会懂。虽然你不知道一心三观,可是只要顺著经文那么一念,就已经做过了。佛已经把它设计成这样的句型,让人读了,自动会有一心三观的反应,这是一个非常精要而简便的设计。当我们要为别人解说这类句型时,才把它说明成这是假观,那是空观,如何又是中观;倘若自己要修,可以不了解这些说明,就直接去实践了,所以并不那么难。下面我再把这类句型做个解释:
刚才我们提到,《金刚经》的句型和黑格尔的辩证法里的正、反、合,看起来很像,其实并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我们先来看什么是正、反、合。正与反,无论怎么说,全都落在意识和相中;而《金刚经》里的即非什么,并不在意识和相中。空观要超越意识,是离相的,所以空观已经不在被知的范畴里。如果是在意识之中,那就是在被知的范畴里面,这一点我等一下还要再说明。但是黑格尔辩证法却在意识范围之内。像正、反、合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譬如说一个东西好,另一个东西坏,那么好的是正,坏的就是它的反了;而无论是好或是坏,这两个都是被知的,都是在意识之中,所以这个反不是空观。它的正和佛法的假观当然都还在意识中,这一点是
相同的。但是这个反呢?坏,是好的相反;丑,是美的相反。它的反是这样子的反,和《金刚经》要讲的非什么并不一样,非什么是不落在意识中的。所以正和反就像什么呢?就像一个白的和一个黑的,是一正一反。好,如果我们把白的和黑的混在一起,变成灰的,就是它的合。然而《金刚经》并非如此,《金刚经》说白的,即非白的,是名白的。那个非白的,并不是黑的,也不在意识中。这是名白的则是超越意识和相的,是中观,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合,不在同一个层次。
像这样的了解我们可以再讲一些。刚才讲到一个词--被知的,我说空就超越了被知,这件事情可能在座有不少人并不晓得是什么意思,现在再把这个观念讲清楚。禅宗有一个常用的词汇能所,能是指能够知道的主角,所是被知道的现象。那么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在能所的哪一边呢?本来面目在能这边,不在所这边;而被知的现象则在所这一边。人类心灵里有一个最明显的结构,就是能\所的结构,这个结构在现代心理学里面并没有说明,但是在禅宗里面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
现在我们不需要去管禅宗,也不需要去管什么现代心理学,这个心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就拿自己的心来观察一下。现在大家都在听我讲话,我讲的话是被你们听到的,那是谁在听呢?你会说:就是我在听啊!好,是你在听,但你绝对不是我的声音,你听我讲话的那个主人绝对不是我的声音。所以你一听到声音的时候,就有一个听声音的主人在那里,那个听声音的主人一定和那个被听到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这点马上就可以知道。由此可以察觉你的心里面显然有一个结构,就是能\所。我现在把这样的结构用另外的话来表示:凡是被听到的、被知道的,我全部给一个通称,叫被知的范畴。既然有被知的东西存在,就存在了一个可以知道这些东西的主体,我现在给这个主体一个新的名字,其实也不是新的,《圆觉经》里面就有,叫做知觉者。这个知觉者是什么呢?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的自性。这样的结构大家随便一想便知,没错,是这个样子。但是这里面有一个要点:它是知觉者的时候,就不可以被知;如果被知道了,就变成在被知的范畴里面了。它如果不能再被知,就有一个什么特性呢?有无的特性。它无什么呢?它无被知的范畴||所有被知的东西都在这个范畴里面。我们如果以被知的范畴来看这个知觉者的话,它什么都没有!但它本身仍是一种存在,没有就是它的特性。这也就是佛经一直在讲无、讲空的关键。要描述这个知觉者,必须用无、用空来表示,因为这是知觉者的特性。
当然,我们用无、用空,这个无与空也可以是被知的。譬如说,这个杯子现在装了水,我把水倒掉,杯子空了,不也代表空吗?那佛法要讲的空是不是像这个杯子里面的被知空?不是的,这个杯子的空是被知的,而佛法所要表示的那个空是没有办法被知的,是个不被知的空。像这样没有办法被知的空,才是佛法要讲的。可是一旦落在这个世间,大家都要藉用语言文字来诠释,而语言文字全都是被知的,佛陀没有办法,就只好借用被知的空、无来表达。所以禅宗才会说不立文字,一言语,就道断!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目的就是要彰显这个不被知的空、不被知的无的特性。所以我们一落在被知的范畴,就落在意识心的层面,落在有相和分别心里面;一旦脱离了被知的范畴,就显出无相、无分别和空这些性质,这是我们心灵里面一个很清楚的结构。这个结构禅宗弄得很清楚,也表达得很清楚,可惜真懂禅宗的人并不多。在唐朝的时候可能很多人懂,可是到了南宋以后懂的人就少了。其实这个东西不难懂,大家心里面已经清清楚楚摆在那里了。
现在回头再解释这个黑格尔的辩证法,刚才提到黑格尔的正和反都是落在被知的状况,也举了好的、坏的和白的、黑的,来对应正与反,而这些好的、坏的和白的、黑的全都是在被知的范畴里。可是《金刚经》里面讲的即非什么,根本不落在这个被知的范畴里面,已经超越出来了。超越到那里呢?超越到空、无的知觉者这边来。所以当我们把《金刚经》与辩证法拿来比较,就会知道,黑格尔的正、反、合全在被知的范畴里。而《金刚经》里面的是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这个是名什么是打通了被知的范畴和知觉者的整体关系,这两者一打通了,就是中观。中观有两个状况:一个是亦空亦有,有被知的,又有知觉者。另一个是非空非有,既不是被知的,也不是知觉者;也就是既不是这个世间的,也不是出世间的。所以我没有办法同意说:《金刚经》里主要的句型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正、反、合是一样的,这是我没有办法接受的,因为根本不是一回事嘛!但是如果有人没弄通,读《金刚经》的时候落在意识之中,那真是会变成黑格尔的辩证法,这是不通才造成的结果。
下面我再举我相为例,各位看我套用《金刚经》的句子:我相,即非我相,是名我相,请大家看我怎么解。说到我相,可以说这个身体就是我相;各位也会认为自己这个身体就是我相。好,现在就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放大,要真的观想放大喔!放大到弥遍整个虚空、整个宇宙,把自己放大到和整个宇宙一样没有界限,一直放大。因为整个宇宙到底多大并没有界限,所以就一直放大。好,如果真的这么放大了,这一放以后,大家就都被包在我里面了啊!这个宇宙也包在我里面了!那么你和他全都不存在了啊!这个宇宙也都不存在,都是我了啊!各位请再想想看,如果只有我,而没有你、没有他的话,原来我的定义还在不在?原来我的定义就不在了!也就是我消失了。原来我的定义是这个身体就是我,而我旁边的就是你,离我远一点的则是他。但是经过这样子放大了以后,原先这个我的定义就不见了,不存在了,因为你和他都不在了。这个时候就是非我,我即非我。所以一达到非我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我--是名我。
以前我曾经就这个无我的问题特别去请教过我的师父华藏上师,因为一般人都会讲:佛教是无我的,可是这显然和佛法提到的自性相矛盾,因为既然无我了,为什么又有自性呢?所以我就特别去请教我师父 华藏上师。华藏上师告诉我:佛法的﹃我﹄是横遍十方,穷竖三际的!也就是说佛法是有我的,但是那个我的性质是空空荡荡的,空空荡荡到什么程度呢?空空荡荡到横遍十方,穷竖三际!你看,一个我可以横遍十方,穷竖三际,原来定义的我就破掉了,这个才是无我的真意。佛法里面的我,即无我,是名为我,那个是名为我就是真我,这个真我是有形和无形贯通的状况。以上这个例子,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听得更明白?如果以上所讲的都听懂了,那么刚才那位先生提的这个问题应该都解答了
----杨弘宇居士记录
【编者的话】
本篇讲词系清华大学梁乃崇教授应马来西亚同修邀请,远赴吉隆坡弘法所作的开示,内容精采,发前人之所未发,不但展现了《金刚经》的甚深义理,同时比较了佛法与世间哲学之间的差异,值得向所有佛子和世人推荐,以为读诵《金刚经》的参考,故本刊特选作第十期《圆觉之友》,以飨读者。编者也决定将本文附列于即将出版的《圆觉宗?金刚经讲义密解》一书中,以帮助世人对《金刚经》有更深入而完整的体悟,是为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