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梁乃崇:《金刚经》主要句型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异同
2025-05-02 09:53

时 间:民国八十二年(西元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四日下午三时

地 点:马来西亚吉隆坡圆智精舍

讲述者:梁乃崇教授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如果对昨天讲的《金刚经》还有不明白的,今天我可以再讲。因为昨天安排的时间只有两个钟头,我必须把《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义理在那短短的时间内讲出来,所以没有办法细说。各位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利用现在的时间提出来问,我会就你能够了解的范围来讲。

某先生:

昨晚您讲解《金刚经》,提到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能不能请您再解释一下?

梁教授:

好,刚才那位先生问到《金刚经》里一个最常见的句型,我们随便翻《金刚经》,几乎每一页里面就有好多这类型的句子,可见这是经中最重要的句型。这个句型很多人很早就注意到了,但并不见得都能正确掌握其中的讯息。这样的句型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譬如它开头先讲:庄严佛土,先标出一个我们能看得懂或者能了解的意念,即什么;接著就说:即非庄严佛土,也就是非什么,不是庄严佛土;然后又再告诉我们:是名庄严佛土,这里就是是名什么,喔!这样才是庄严佛土。《金刚经》从头到尾,一直都是用这样的句型在陈述。你甚至可以把这个庄严佛土用数学里的代数X来表示,也就是下面这样的句型:

X,即非X,是名X

那么,这样的句型究竟有什么内涵呢?我现在就把这个句型所含的真谛好好和各位谈一谈。很早以前,有人曾把这个句型误会成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因为辩证法是讲正、反、合,和《金刚经》的句型表面看起来很像,所以他们就误以为《金刚经》的句型就是辩证法,或是黑格尔辩证法里面的型态。

其实这个辩证法是哲学里面的思惟方式,也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威力,而佛教《金刚经》里的句型是不是和它一样呢?不一样!绝对不一样!但是一般人大概都分不清楚。就我所知,有些人读《金刚经》曾经把这两个当做是同样的思想方法,事实上并不一样。而且黑格尔差不多是一百多年前的人,可是《金刚经》则是两、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啊!时代就不相同。它们的型态表面上看起来有点相像,但实质上所代表的意义迥然不同,现在我就来深入解释:

首先,佛说什么,就是给出一个状况,这个状况是我们世间能够接受、能够了解的;接著又说即非什么,这是一个世间不存在的状况,立刻把原先有的状况对消了;这也就导致这两个状况同时并存,才是接下来是名什么的意义。我们读《金刚经》,读到这里,完全不要去分析,只是用你的心灵去感受就对了。

现在来看看这样的句型读下来,对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什么作用?以下就从这个角度来解释。譬如说,当我们读到庄严佛土,心里就会想:我们要把佛土弄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或者很舒适,这是庄严佛土的一部份状况。这样做了以后,我们再来看,佛说:即非庄严佛土。对前面这个状况,佛说就不是庄严,那我们是不是并没有把佛土弄得好好的?把它弄得好好的就是庄严啊!是不是有什么办法,既有庄严佛土的效果,同时还能没有在庄严呢?我们一念到这个地方,心里会一下子停顿而感到茫然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一停顿,使得庄严佛土想要做的那些动作,譬如怎么样去把佛土布置得很好等等,一下子都停顿了。这一停顿,就把庄严佛土这个动作的有相部份止息了,没有了。但是,心里面还是存有一个要庄严佛土的愿望。也就是属于有相的那些想法,全都停掉了,只剩下无相的愿望。而内心里面那个无相的愿望,就是是名庄严佛土,这才是真正庄严佛土!

我们平日读诵《金刚经》,照著经文念下来,这些句子会自动在心里造成前述反应;如果不断地读诵下去,它就这样不断地刺激、反应。刺激、反应。所以只要读诵《金刚经》,都会有很大的功德,因为它已经在清净你的心灵了,这就是修心||只是读诵,就已经在修心了。当然,这样的效果是不知不觉的,如果能够了解之后再读诵,这样修行的功效会更大,会更显著。

此外,这个句型还可做另外一种解释。第一,庄严佛土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说是修假观。我要庄严佛土,要大千世界庄严辉煌,这是在修假观,在修三摩钵提。即非庄严佛土,那是什么呢?是修空观,修一个无字。修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没有,空了,所以是空观。那么当这两个句子连在一起念:庄严佛土,即非庄严佛土,这两个当作一件事情,同时并存,这是修什么呢?是修中观。中观怎么修呢?就是假观和空观同时修,也就是亦空亦有--有相又是无相,有相与无相同时存在。若问中观怎么修呢?就是这样修。通常我们讲解空观怎么修,可以讲得清楚;假观怎么修,也能讲得清楚;而中观就很难讲。但是如果假观你也会,空观你也会,那怎么修中观,就比较容易讲,就是把假观和空观同时修,一次做,两个做成一个,这就是中观。所以后面那第三句话是名庄严佛土,就是中观。我们读诵《金刚经》的时候,一串句子念下来,已经把假观、空观与中观一起修了,这就是我师父 华藏上师教的一心三观。什么是一心三观呢?把这三观一个心念就完成了,叫做一心三观。

这个道理当然很深奥,可是各位也不要认为就深奥到永远不会懂。虽然你不知道一心三观,可是只要顺著经文那么一念,就已经做过了。佛已经把它设计成这样的句型,让人读了,自动会有一心三观的反应,这是一个非常精要而简便的设计。当我们要为别人解说这类句型时,才把它说明成这是假观,那是空观,如何又是中观;倘若自己要修,可以不了解这些说明,就直接去实践了,所以并不那么难。下面我再把这类句型做个解释:

刚才我们提到,《金刚经》的句型和黑格尔的辩证法里的正、反、合,看起来很像,其实并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我们先来看什么是正、反、合。正与反,无论怎么说,全都落在意识和相中;而《金刚经》里的即非什么,并不在意识和相中。空观要超越意识,是离相的,所以空观已经不在被知的范畴里。如果是在意识之中,那就是在被知的范畴里面,这一点我等一下还要再说明。但是黑格尔辩证法却在意识范围之内。像正、反、合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譬如说一个东西好,另一个东西坏,那么好的是正,坏的就是它的反了;而无论是好或是坏,这两个都是被知的,都是在意识之中,所以这个反不是空观。它的正和佛法的假观当然都还在意识中,这一点是

相同的。但是这个反呢?坏,是好的相反;丑,是美的相反。它的反是这样子的反,和《金刚经》要讲的非什么并不一样,非什么是不落在意识中的。所以正和反就像什么呢?就像一个白的和一个黑的,是一正一反。好,如果我们把白的和黑的混在一起,变成灰的,就是它的合。然而《金刚经》并非如此,《金刚经》说白的,即非白的,是名白的。那个非白的,并不是黑的,也不在意识中。这是名白的则是超越意识和相的,是中观,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合,不在同一个层次。

像这样的了解我们可以再讲一些。刚才讲到一个词--被知的,我说空就超越了被知,这件事情可能在座有不少人并不晓得是什么意思,现在再把这个观念讲清楚。禅宗有一个常用的词汇能所,能是指能够知道的主角,所是被知道的现象。那么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在能所的哪一边呢?本来面目在能这边,不在所这边;而被知的现象则在所这一边。人类心灵里有一个最明显的结构,就是能\所的结构,这个结构在现代心理学里面并没有说明,但是在禅宗里面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

现在我们不需要去管禅宗,也不需要去管什么现代心理学,这个心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就拿自己的心来观察一下。现在大家都在听我讲话,我讲的话是被你们听到的,那是谁在听呢?你会说:就是我在听啊!好,是你在听,但你绝对不是我的声音,你听我讲话的那个主人绝对不是我的声音。所以你一听到声音的时候,就有一个听声音的主人在那里,那个听声音的主人一定和那个被听到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这点马上就可以知道。由此可以察觉你的心里面显然有一个结构,就是能\所。我现在把这样的结构用另外的话来表示:凡是被听到的、被知道的,我全部给一个通称,叫被知的范畴。既然有被知的东西存在,就存在了一个可以知道这些东西的主体,我现在给这个主体一个新的名字,其实也不是新的,《圆觉经》里面就有,叫做知觉者。这个知觉者是什么呢?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的自性。这样的结构大家随便一想便知,没错,是这个样子。但是这里面有一个要点:它是知觉者的时候,就不可以被知;如果被知道了,就变成在被知的范畴里面了。它如果不能再被知,就有一个什么特性呢?有无的特性。它无什么呢?它无被知的范畴||所有被知的东西都在这个范畴里面。我们如果以被知的范畴来看这个知觉者的话,它什么都没有!但它本身仍是一种存在,没有就是它的特性。这也就是佛经一直在讲无、讲空的关键。要描述这个知觉者,必须用无、用空来表示,因为这是知觉者的特性。

当然,我们用无、用空,这个无与空也可以是被知的。譬如说,这个杯子现在装了水,我把水倒掉,杯子空了,不也代表空吗?那佛法要讲的空是不是像这个杯子里面的被知空?不是的,这个杯子的空是被知的,而佛法所要表示的那个空是没有办法被知的,是个不被知的空。像这样没有办法被知的空,才是佛法要讲的。可是一旦落在这个世间,大家都要藉用语言文字来诠释,而语言文字全都是被知的,佛陀没有办法,就只好借用被知的空、无来表达。所以禅宗才会说不立文字,一言语,就道断!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目的就是要彰显这个不被知的空、不被知的无的特性。所以我们一落在被知的范畴,就落在意识心的层面,落在有相和分别心里面;一旦脱离了被知的范畴,就显出无相、无分别和空这些性质,这是我们心灵里面一个很清楚的结构。这个结构禅宗弄得很清楚,也表达得很清楚,可惜真懂禅宗的人并不多。在唐朝的时候可能很多人懂,可是到了南宋以后懂的人就少了。其实这个东西不难懂,大家心里面已经清清楚楚摆在那里了。

现在回头再解释这个黑格尔的辩证法,刚才提到黑格尔的正和反都是落在被知的状况,也举了好的、坏的和白的、黑的,来对应正与反,而这些好的、坏的和白的、黑的全都是在被知的范畴里。可是《金刚经》里面讲的即非什么,根本不落在这个被知的范畴里面,已经超越出来了。超越到那里呢?超越到空、无的知觉者这边来。所以当我们把《金刚经》与辩证法拿来比较,就会知道,黑格尔的正、反、合全在被知的范畴里。而《金刚经》里面的是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这个是名什么是打通了被知的范畴和知觉者的整体关系,这两者一打通了,就是中观。中观有两个状况:一个是亦空亦有,有被知的,又有知觉者。另一个是非空非有,既不是被知的,也不是知觉者;也就是既不是这个世间的,也不是出世间的。所以我没有办法同意说:《金刚经》里主要的句型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正、反、合是一样的,这是我没有办法接受的,因为根本不是一回事嘛!但是如果有人没弄通,读《金刚经》的时候落在意识之中,那真是会变成黑格尔的辩证法,这是不通才造成的结果。

下面我再举我相为例,各位看我套用《金刚经》的句子:我相,即非我相,是名我相,请大家看我怎么解。说到我相,可以说这个身体就是我相;各位也会认为自己这个身体就是我相。好,现在就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放大,要真的观想放大喔!放大到弥遍整个虚空、整个宇宙,把自己放大到和整个宇宙一样没有界限,一直放大。因为整个宇宙到底多大并没有界限,所以就一直放大。好,如果真的这么放大了,这一放以后,大家就都被包在我里面了啊!这个宇宙也包在我里面了!那么你和他全都不存在了啊!这个宇宙也都不存在,都是我了啊!各位请再想想看,如果只有我,而没有你、没有他的话,原来我的定义还在不在?原来我的定义就不在了!也就是我消失了。原来我的定义是这个身体就是我,而我旁边的就是你,离我远一点的则是他。但是经过这样子放大了以后,原先这个我的定义就不见了,不存在了,因为你和他都不在了。这个时候就是非我,我即非我。所以一达到非我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我--是名我。

以前我曾经就这个无我的问题特别去请教过我的师父华藏上师,因为一般人都会讲:佛教是无我的,可是这显然和佛法提到的自性相矛盾,因为既然无我了,为什么又有自性呢?所以我就特别去请教我师父 华藏上师。华藏上师告诉我:佛法的﹃我﹄是横遍十方,穷竖三际的!也就是说佛法是有我的,但是那个我的性质是空空荡荡的,空空荡荡到什么程度呢?空空荡荡到横遍十方,穷竖三际!你看,一个我可以横遍十方,穷竖三际,原来定义的我就破掉了,这个才是无我的真意。佛法里面的我,即无我,是名为我,那个是名为我就是真我,这个真我是有形和无形贯通的状况。以上这个例子,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听得更明白?如果以上所讲的都听懂了,那么刚才那位先生提的这个问题应该都解答了

----杨弘宇居士记录

【编者的话】

本篇讲词系清华大学梁乃崇教授应马来西亚同修邀请,远赴吉隆坡弘法所作的开示,内容精采,发前人之所未发,不但展现了《金刚经》的甚深义理,同时比较了佛法与世间哲学之间的差异,值得向所有佛子和世人推荐,以为读诵《金刚经》的参考,故本刊特选作第十期《圆觉之友》,以飨读者。编者也决定将本文附列于即将出版的《圆觉宗?金刚经讲义密解》一书中,以帮助世人对《金刚经》有更深入而完整的体悟,是为所愿。

End

传统注疏《金刚经》

施青石唐代以后,翻译佛经的工作基本停止。但《金刚经》却以注疏、释论的形式,持续影响着中国文化。不知不觉间,《金刚经》已经褪去了印度文化的繁杂琐碎,甚至超越了宗教的神秘玄虚,成为中国文化中安身立命的人生

《金刚经》解决的问题

◎ 济 群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假如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那我敢断定他一定还没能够树立正信。因为一个不清楚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的人,对于学佛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样也是搞不明白的。 从《

《金刚经》的心灵世界

《金刚经》的心灵世界圣严法师(一)净化人心心灵环保便是人心的净化,由人心的净化,推展到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净化,始能落实、普遍、持久。所谓心灵环保,是一个现代的名词。其实,佛教很早就主张,要把我们的心

《金刚经》是救命真经

《金刚经》是救命真经◎ 梦 参这部经在我们一般的说为救命真经,这个救命不是救我们的色身性命,是救我们的法身慧命,所谓救命经因为我们都迷了,迷了我们的真心,迷了我们的性体,这部经能启发我们,能够使我们恢

辽代佛妆与额黄妆之异同

◎ 邵丹丹一、额黄的起源额黄六朝时期开始崇尚,盛行于隋唐五代,宋代以后逐渐演变为一种额际间涂黄的装扮,因此又有鹅黄、花黄、蕊黄的美誉。史载:妇女匀面,古惟施朱傅粉而已,至六朝乃兼尚黄,北朝民歌《木兰诗

《金刚经》是解决“心”的问题!

禅 觉《金刚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一部经典,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经典。在中国古代,上至帝王将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百姓之

读《金刚经》得财富无量的原因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

沈家桢:金刚经的作用_学金刚经有何用途

金刚经的作用有哪些?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无怪乎佛在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

沈家桢:金刚经与极乐世界的关系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沈家桢:《金刚经》与西方极乐世界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沈家桢:如何运用《金刚经》于生活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研究《金刚经》中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上面我已经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逐渐在心中占了重要地位,可是好多年来,我总觉得这个观念对人类没有好处。我的疑问是:如果大家都觉得世界上的一

沈家桢:《金刚经》能消业障

在这里,我诚心诚意的再贡献各位一点意见,在多生多劫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种下很多善因,今世才会投生为人,而且能看得懂、听得懂中文的《金刚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中文《金刚经》,流畅美丽,我看过数种

沈家桢:怎样念《金刚经》

念《金刚经》,是老少咸宜,小大由之的。为什么说老少皆宜呢?年纪渐老,行动不便,外出听经闻法,不易随心所欲;再则佛教经典太难懂,法门又多,明师难求,缺乏经常指导,不知如何修行。《金刚经》译文流畅易读,一

南怀瑾讲《金刚经》:人生原来可以如此通达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属于大乘佛教典籍,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学术上划为般若系。般若类经典约占大乘经典的三分之一,《金刚经》和《心经》是流传最广的般若经典,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三十)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三十四)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最后,佛再次强调持诵此经、为人演说的福报,胜过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的七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三十二)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佛再次破微尘、世界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三十三)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 总结

对此经的宗旨,古今大德有多种归结,如《金刚经六祖口诀》把全经宗旨归纳为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我总结为:般若方便不二为宗,实相为体,无相为相,无住为用。依藏传佛教见、行、果的教法系统,此经的宗要

南怀瑾:《金刚经》中的9大人生真相,大梦顿醒!

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师,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书,是近代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也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捷径。同时他又是一个有着数十年扎实功夫的修行者,很多话语都能带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所有的佛经都是以如是我闻或闻如是开头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以下讲的这些,是结集这个经典的我亲自听佛讲的。经典的结集,南传佛教认为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三)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各自就座以后,就要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五)

所谓的度,也不是说我给你一个什么,或者说像轮渡那样用船把你渡到对岸去,无非是引导众生如实认识自己本来的实相,依法修行,自臻解脱。所以,菩萨也没有度众生,是众生自己度众生,或者叫自性自度。认为自己是菩萨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四)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什么叫做发菩提心呢?佛解释了:发心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六)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真实发菩提心之后,要行菩萨道,让菩提心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一)

《金刚经》是中国汉传佛教最著名的经典,全文约有五千字。道家最著名的经典《道德经》(《老子》),全文也是五千字,称为五千言。佛教的《金刚经》正好约五千字,这就是佛教的五千言了。过去不仅很多佛教徒读诵、书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八)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七)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真实发菩提心之后,要行菩萨道,让菩提心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德胜彼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成佛,证无上善提,只不过是断尽了无明妄执,觉证本来自性,如古人所说:但复本自性,更无一法新,并非另外得到了什么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以上所说,太宝贵了,须菩提长老听到这里,深刻理解了佛所说的义趣,不禁感动得涕泪悲泣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三)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四)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佛进一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一)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佛问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能这样想:我证得须陀洹果吗?已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五)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受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请问此经应以何为题,我等弟子应如何受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八)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经的不思议功德之一,是能消除业障。佛告须菩提:受持读诵此经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七)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一)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佛又问须菩提:若有人,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九)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四)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请问:佛证得无上菩提,也是无所得吗?答言:是这样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三)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佛自成佛以来,说法数十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记录下来,有三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二)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再次破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五)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即上面所说无上菩提,它是普遍一切而平等无别的诸法实相,是一切法普遍具有的、永恒不变的本性,其中没有高下、时空、物我、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佛又教诫须菩提:你不要认为佛这样想:我要度众生,不要作此念